俞平伯散文集
俞平伯散文论

俞平伯散文论关峰【摘要】俞平伯的散文兼具徐志摩的“丽”与废名的“涩”,可以说是集骈文与诗的“双美”,而其内在的精魂则是一个“我”字.俞平伯的散文时见破谜般的紧张,它非得提起你百分百的注意力不可,而在投入与挣扎的较量中方才窥些作者的心迹.俞平伯的文章是以难懂出了名的,其实,难懂往往是自庇的说法.历史上的道家传统本就强大,加以“五四”时自我的强健和发达,相率促成意欲摆脱旧文化而又徘徊流连的俞平伯对于旁观的态度的固执株守.【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6)001【总页数】4页(P98-101)【关键词】自我;忆与梦;难懂【作者】关峰【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文传学院,陕西西安7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一和朱自清相比,俞平伯的散文并未获得普遍的热评。
就同题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来说,研究者赏识前者能够“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很有意境”,却指出后者“渲染一种朦胧的意境”,“显得缺乏生气”。
[1]事实上未必如此,拿了施之于甲的语言,未尝不可以应用于乙的上面,而实地说来,俞氏的竟更是“实际的”也未可知,这“实际的”就在说明“真实”的意义。
朱氏的未免理想化一些,它想要包举一切,即使是回忆中的物事也不能存一丝一毫的放手,举凡描写、情感之类,非必精细不为功,这也许是他“一步步踏在土泥上”[2]的人生观所向,但也何尝不是他客观的精神的反应呢。
俞平伯就不同了,他至少不是那么的自信,因为是回忆中的往事,难免不复几如目前的鲜活了,故而除了主观的心理之外,简直就没有什么可资谈证的了,所以当看到朱氏那么痴心地覼缕月下的秦淮河的光景时,俞氏的一番感慨就变得异样的生动了。
在结尾处,俞氏交代道:凡上所述,请读者们只看作我归来后,回忆中所偶然留下的千百分之一二,微薄的残影。
若所谓“当时之感”,我决不敢望诸君能在此中窥得。
即我自己虽正在这儿执笔构思,实在也无从体验出那时的情景。
说老实话,我所有的只是忆。
陶然亭的雪——精选推荐

陶然亭的雪俞平伯二、作家资料俞平伯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
他原籍是浙江省德清县,生长在苏州。
1900年1月8日(清光绪26年农历12月8日),俞平伯出生在这个书香家庭,取名铭衡,字平伯,以字行。
在发表著述时,曾先后署过别名YP、环、平、援试、一公、屈斋、吾庐、槐居士、古槐居士平生、古槐居士。
在他四岁时,就由母亲教读《大学》章句,长姐教诵唐人诗句,七八岁时,从曾祖父学习文字,九岁时入塾学习。
1911年,他去上海学习英语和数学,一年半后又返回苏州。
1915年春,入平江中学读书。
秋天,十六岁的俞平伯,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部。
1918年初,他参加了北大文科国文门研究所小说研究会的活动,并开始创作新诗,进而从理论上探讨新诗的发展问题。
1919年11月,俞平伯在北大毕业。
俞平伯是从写新诗起步,踏上了新文学的创作道路的,在现代文学史上,他最初以新诗人的姿态,活跃在新的诗坛上。
俞平伯在北大毕业后,1920年4月去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执教。
1922年7月,去美国考察教育,1923年秋,在上海大学任教,讲授《诗经》小说和戏剧。
1924年底北上,结束了在江浙的数年生活。
1921年,经郑振铎介绍,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1923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人成立了朴社,集资出版书籍。
在新诗的历史上,俞平伯也是较早地对新诗做出理论贡献的一个,这个时期,他写的有关新诗的文章,概括说来有三方面的内容:一、他认为新诗只有谋求自身健全的发展,才能战胜旧诗。
二、他认为新诗不应以美为鹄的,而是应当表现人生,导人向善,有益于人群。
三、对新诗的发展,他提出要推翻诗的王国,恢复诗的共和国,创造平民化诗歌的主张。
为谋求新诗的健全发展,他主张提高质量,限制数量。
在提高新诗质量方面,他提出:一、诗歌应当表现人生,在“新诗里面自然以关于人生的事物做主要材料”,诗人“作诗非实地描写不可,想当然的办法根本要不得”。
二、在诗的内容和形式上不能偏废,反对唯美的形式主义的诗风。
俞平伯《重刊浮生六记序》原文赏析

俞平伯《重刊<浮生六记>序》原文赏析【作者小传】俞平伯(1900~1990),祖籍浙江德清。
其曾祖俞樾是清末着名学者,父俞陛云为探花,因此俞平伯自幼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24岁时出版《红楼梦辨》,考证出《红楼梦》原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
与胡适一同称为新红学的奠基人之一。
【题目解析】《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作家沈复(字三白,号梅逸)着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
“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六记》是一部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该书的特点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其题材和描写对象上。
在书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了夫妻闺房之乐,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权势礼法淫威下的爱情悲剧,或写风尘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间的缠绵,很少涉及夫妻之情。
【原文欣赏】重印《浮生六记》的因缘,容我略说。
幼年在苏州,曾读过此书,当时只觉得可爱而已。
自移家北去后,不但诵读时的残趣久荡为云烟,即书的名字也难省忆。
去秋在上海,与颉刚伯祥两君结邻,偶然读起此书,我始茫茫然若有所领会。
颉刚的《雁来红丛报》本,伯祥的《独悟庵丛钞》本,都被我借来了。
既有这么一段前因,自然重读时更有滋味。
且这书确也有眩人的力,我们想把这喜悦遍及于读者诸君,于是便把它校点重印。
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只存《闺房记乐》以下四篇,其五六两篇已佚。
此书虽不全,而今所存者似即其精英。
《中山记历》当是记漫游琉球之事,或系日记体。
《养生记道》,恐亦多道家修持妄说。
就其存者言之,固不失为简洁生动的自传文字。
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卒年无考,当在嘉庆十二年以后。
可注意的,他是个习幕经商的人,不是什么斯文举子。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 第一篇范文《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是俞平伯先生以诗意笔触描绘的一幅西湖夜景,其文字间流淌着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命哲理的探寻。
读完此书,我被其文字的魅力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西湖之畔。
书中,俞平伯以细腻的观察,描绘出六月十八夜西湖的神秘与美丽。
“西湖的夜,是静的,是幽的,是空的。
”这样的文字,使我仿佛感受到西湖夜晚的宁静与神秘。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之美。
书中不仅是对美景的描绘,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人生如梦,西湖的夜如梦,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梦。
”这句话让我深思人生与梦境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欣赏美景之余,也在反思生命的短暂和美好事物的易逝。
书中还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将西湖的夜景与其他美景相联系,如:“我想起了日本的樱花,想起了瑞士的雪山,这些美丽的景色,都和西湖的夜一样,让人沉醉。
”这样的比较,使读者在欣赏西湖夜景的同时,也能想象到其他美景,丰富了阅读体验。
原文中有一段:“夜深了,西湖上的灯火渐渐熄灭,只剩下远处的渔火,一闪一闪,像是在向人们告别。
”这段文字充满诗意,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温柔与感慨。
这种对自然美景的敬畏之情,也让我为之动容。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不仅是一部描绘自然美景的佳作,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引人深思的作品。
书中文字优美,观点独特,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智慧。
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给每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的佳作。
# 第二篇范文《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审视俞平伯的《西湖的六月十八夜》,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美文,它更是一面反映时代变迁、人文情怀的多棱镜。
在这篇作品中,我看到了西湖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它还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对和谐、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书中,俞平伯笔下的西湖,不仅仅是自然美景的堆砌,更是一段历史记忆的载体。
“西湖的夜,是静的,是幽的,是空的。
论俞平伯散文的古典趣味

世公认的成就。他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久负盛 名的诗人 、 散文家。而且在新文学创作上他 的散文
成就和影响, 要超过他 的新诗。 俞平伯的散文最早写于 12 年 , 93 最迟作于 1 3 9 3
哲思” 有温婉绵密一变而为冲淡朴拙 。 , 12 年 3 , 92 月 胡适在为《 申报》 五十周 年纪念刊 所写的《 五十年来之 中国文学》 一文中, 最先总结五 四以来现代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 , 他说 : 白话散文 “
一
关键 词 : 文 ; 散 古典 ; 味 趣
中图分类 号 : 0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 I6 2 B 10
8(060— 05 5 72o )1 o5
Th i e e Cl sisTa t n Yu i g o’ s y e Ch n s a sc se i p n b SEsa
Ke r s e s y C ie e c s is t t y wo d : sa ; hn s l s ;a e a c s
年, 历时十年之久 。出版 有五个散 文集 : 杂拌 儿》 《
俞平伯 (90 90 , 10 —1 )原名铭衡 , 9 号屈斋 、 白萍、 长环 、 葺芷等 , 原籍 浙江德清 ,90年出生 于苏 州, 1 0 11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 。俞 平伯毕生献 身于 99 文学事业 , 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 面都取得 了举
维普资讯
第1 9卷第 1 期
20 06年 3月
伊犁 教育 学 院学 报
J U N LO I E U A IN C U G O R A FYH D C TO 0 E
V 1 1 . 0. o. 9 N 1
M 120 8 .o 6 "
俞平伯.

俞平伯.略谈诗词的欣赏 【j】.文学评论,1979, (5):9—10. 俞平伯.俞平伯和顾颉刚讨论《红楼梦》的通信 [j]. 红楼梦学刊,1981,(3):173—230. 俞平伯.评《好了歌》[j]. 红楼梦学刊,1991,(1):1113. 俞平伯.索隐与自传说闲评 [j]. 红楼梦学刊, 1991,(1):14—17. 俞平伯.读书的真意义 【N】.联合日报,2007-0904(1). 俞平伯.旧时月色 【J】.文学评论,1986, (2):7—15. 俞平伯.荒芜《纸壁斋集》评识[j].读书,1982,(1):5— 6. 俞平伯.记家藏日本写经 【J】.法音,1984,(3):6-8. 俞平伯. “外行”说教育【J】.内蒙古教育,2005, (11):14-15. 俞平伯.中年【j】. 新世纪文学选刊,2008,(3),1819.
俞平伯是“五四”以来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的 著名人物之一。作为一位作家,他的诗歌与散文卓有成 就;作为一位学者,他博学宏通,著作等身。 俞平伯的古典文学研究活动,和他的创作活动一样,都 是在当时时代潮流影响下开始的。他自1921年开始研究 《红楼梦》,就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领导人物 为了提倡白话文学,为了反对传统的文学偏见,把小说、 戏曲提到文学正宗地位并加以推荐和颂扬有关;他于 1923年在上海大学讲授《诗经》,从而开始作《诗经》 的研究,也同当时批评传统经学偶像的文化风气有关。 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上的成果很多,举凡考证、校 订和批评,都有涉及,他的论著使他无愧于蜚声中外的 “红学”家。从《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来看,他在20年 代刊布的《红楼梦辨》尤是十分重要的著作。 作为新红学的奠基人之一的俞平伯,与胡适有一个重大 不同,那就是他不像胡适那样,把文学研究中的考证方 法绝对化。胡适在考证曹雪芹的身世和家世后,得出了 一个“自叙传”说。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也曾有过 “自叙传”的说法,但在《红楼梦辨》出版后的第3年, 即1925年,俞平伯发表《〈红楼梦辨〉的修正》一文, 修正了“自叙传说”。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文/葛玮华“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很多佳作。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文学大师的佳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盲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著名的学者型作家。
两人于1923年的一个晚上.同游南京名胜秦淮河并相约以同一命题各作一文。
其时俞平伯在浙江做视学,朱自清在温州教书.二人都已在新文学的舞台上扬名立万,是用白话做“美文…‟的名家了。
此次同来南京,荡漂过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似乎不可不游,既游秦淮.身为文人似不能无作。
二人遂相约各做一文.以志其事。
于是便有了新文学中的两篇散文名作.这是二人自己命题的同题作文都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尔后又同时发表于《东方杂志》上并且两人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写得文情并茂.流光溢彩,不愧为“珠玉之作…也难怪从此有了“俞.朱并称“之说。
浦江清在《朱自清先生传略》中更盛誉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虽然题目相同.题材相同,思想内容也基本相同,但由于两人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即惯用的词语句式和表现方法等语言的风格手段和非语言的风格手段不同.所以形成的语言风格特色也就不同。
本文在比较的视角中,就两位现代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言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让大家欣赏到现代散文之美。
一在词语的选用上.朱自清一贯善于选用各种色彩词、盛音词等.写景抒情.委婉细致,绘声绘形,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如《荷塘月色》、《绿》等都是名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如此,用了大量的色彩词、.音词描绘秦淮河的桨声、灯影,而且复盛形式变化多样。
如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粉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以此表现秦淮河夜色的朦胧美。
汉语言文学必读书单

汉语言文学必读书单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书目: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华夕拾》2、郁达夫小说集《沉沦》3、郭沫若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4、曹禺剧作《雷雨》、《雷雨》、《原野》、《北京人》5、茅盾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腐蚀》6、巴金小说《家》、《春》、《秋》、《寒夜》7、老舍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话剧《茶馆》 8、沈从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湘西散记》 9、张爱玲小说《传奇》,散文《流言》10、钱钟书小说《围城》11、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12、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3、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史》浏览书目: 1、卢隐小说《海滨故人》2、张资平小说《冲积期的化石》3、王鲁彦小说《菊英的出嫁》、《黄金》4、徐钦文小说《鼻涕阿二》5、台静农小说《地之子》6、蹇先艾小说《水葬》7、彭家煌小说《怂恿》8、许杰小说《惨雾》9、叶绍钧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10、王统照小说《春雨之夜》11、许地山小说《命命鸟》、《春桃》散文集《空山灵雨》 12、周作人散文集《谈虎集》、《谈龙集》13、俞平伯散文集《杂拌儿》、《燕知草》14、朱自清散文集《踪迹》、《背影》15、何其芳散文集《画梦录》1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17、徐志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记》18、朱湘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19、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2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 21、丁西林剧作《一只马蜂》、《压迫》22、田汉话剧《名优之死》、《获虎之夜》23、夏衍剧作《上海屋檐下》24、叶子小说《丰收》25、李劼人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26、废名小说《桥》27、张恨水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魍魉世界》28、萧军小说《八月的乡村》29、萧红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30、艾青诗集《北方》、《向太阳》31、诗集《白色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2、穆旦《诗八首》33、诗集《九叶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34、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包氏父子》35、沙汀小说《在其乡居茶馆里》、《淘金记》 36、路翎小说《财主底儿女们》、《求爱》37、秦瘦鹃小说《秋海棠》38、李季《王贵与李香香》39、阮章竟《漳河水》40、孙犁小说集《荷花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俞平伯散文集1、春来>>>>>>[阅读全文]2、出卖信纸>>>>>>[阅读全文]3、城站>>>>>>[阅读全文]4、跋《灰色马》译本>>>>>>[阅读全文]5、《致死者》序>>>>>>[阅读全文]6、《忆》自序>>>>>>[阅读全文]7、《燕知草》自序>>>>>>[阅读全文]8、《西还》书后>>>>>>[阅读全文]9、《近代散文钞》跋>>>>>>[阅读全文]10、《孤坟》序>>>>>>[阅读全文]11、《冬夜》自序>>>>>>[阅读全文]12、风化的伤痕等于零>>>>>>[阅读全文]13、读《毁灭》>>>>>>[阅读全文]14、冬晚的别>>>>>>[阅读全文]15、代拟吾庐约言草稿(代序)>>>>>>[阅读全文]16、打破中国神怪思想的一种主张—严禁阴历>>>>>>[阅读全文]17、打桔子>>>>>>[阅读全文]18、春在堂日记记概>>>>>>[阅读全文]19、稚翠和她情人的故事>>>>>>[阅读全文]20、析“爱” >>>>>>[阅读全文]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赏析】此作,1923年8月22日写于北京,选自《杂拌儿》。
多年前,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南京秦淮河,它那旖旎的风光,尤其是它那蕴含历代兴亡的史迹,历来就是许多骚人墨客歌咏凭吊的场所。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对秦淮美景的抒写与对时局的深沉感慨结合了起来。
到了清代,孔尚任作传奇《桃花扇》,更是极写秦淮河笙歌繁华的气象和国破家亡的惨景。
因此人们神往秦淮河,正如朱自清文中所说的那样,不仅是因为它那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美景,实在是有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这两篇散文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
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
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
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到了‘五卅’的前夜为止,苦闷仿徨的空气支配了整个文坛,即使外形上有冷观苦笑与要求享乐和麻醉的分别,但内心是同一苦闷彷徨。
走向十字街头的当时的文坛只在十字街头徘徊。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这两篇同题散文当可印证这一点。
我们从文章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俞平伯还是朱自清,由于他们都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因而他们也就不可能从秦淮河的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更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来。
他们也有所不满,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着一种怅惘之感。
他们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
朱自清写道:“这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
”俞平伯则写道:“其实同被因袭的癣趣所沉浸。
”他们都有着一种精神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一下寂寞的灵魂,这里多少还回荡着一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呼声,虽则这呼声是那么轻微。
但是山水声色之乐,毕竟不能解除他们精神上的苦闷,他们也不能像古代一些文人那样放浪形骸,因而在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上,他们处处显得拘谨,显得与环境很不协调。
结果自然是乘兴而去,惆怅而归。
但是在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中,我们又可以发见他们不同的地方。
在如画的美景中,朱自清抒发的是难以消受或不堪消受的心境,对那怡人娱目的美景和粗率不拘的歌声,有着一种热切的依恋,感情上比较强烈,而这一切,写来又是那么朴直,不加文饰,更表露作者朴实诚恳的性格。
有人说朱自清是“文如其人”。
他的“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这是很中肯的评论。
而俞平伯作文,喜欢在抒情写景之中,阐发所谓“主心主物的哲思”,置身在秦淮河这所谓“六朝金粉”的销金窟里,他虽则被这“轻晕着的夜的风华”所陶醉,但是所感到的“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与怪样的朦胧。
”“我们无法使人信它是有,我们不信它是没有,勉强哲学地说,在或近于佛家的所谓‘空’”。
比之朱自清的热切依恋之情来,俞平伯表现得冷静、理智,他在文章中极力要造成一种空灵、朦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
因而文中有些段落,不仅有一种淡淡的苦涩之感,而且使读者感到有些玄妙。
人们常常说,现实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因而文学作品的题材应该多样化,这样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文艺也才能百花齐放。
这些自然是很对的,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步考察的话,还会发现,即使是同样的题材,在有才能的作家的笔下,由于不同的风格和流派,甚至由于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使同一题材的作品,呈现不同的风貌。
一样的灯彩月影,一样的歌吹泛舟,在朱自清和俞平伯的笔下,写得却是各呈异彩。
俞平伯是首次来到秦淮河上,朱自清则是重游,因此,那文章一开头,就大为不同。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这突如其来的两句,一下子就把这位初来者的欣悦并略带惊奇的心情勾勒出来了。
而那位重游者,在文章的开头,却只是比较平直的段交代:“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练,朴素亲切。
俞平伯写散文追求一种“独特的风致”,遣词造句方面,他吸收了明人小品的某些长处,比较古朴、凝练。
在整个格局方面,他又喜欢在细腻柔婉的描写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因此他的散文,就有着一种情与思、热与冷的结合。
虽则有些地方显得比较繁缛,但也不乏机智的富有情味的描写,比如“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
这“挤着”、“挨着”、“抹着”,很有生活实感,写出了秦淮河上一派喧哗景象。
特别是“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更有哲理的意味。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有形或无形的联系。
坐在小船上看风光,殊不知这一叶小舟本身也是河上的风光,每一个赏灯玩景之人,都成了秦淮河风光的组成部分。
在这里,情与思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了。
同是写船出大中桥,来到秦淮河最为繁华的地方,朱自清写来从容舒徐,在俞平伯笔下,却是奇峰突起:“船儿俏俏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豁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
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
”色彩似乎更为浓烈更突显出这位初来者的惊奇与欣喜。
俞平伯是谙熟古典小说词曲的,因此在这篇散文中,随处可见他在这方面的功力。
他把这些文艺样式的用词融汇在一起,并不显得突兀或错杂,反而增添了文章的生气和丰采。
比如“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话。
”这一段颇像古典词曲的句式,用在这儿,却也显得自然而风趣。
“时有小小的艇子急忙忙打桨,向灯影的密流里横冲直撞。
冷静孤独的油灯映见黯淡久的画船(?)头上,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
茉莉的香,白兰花的香,脂粉的香,纱衣裳的香……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她们那些船儿荡,随着我们这船儿荡,随着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儿荡。
有的互相笑语,有的默默不响,有的衬着胡琴亮着嗓子唱。
一个,三两个,五六七个,比肩坐在船头的两旁,也无非多添些淡薄的影儿葬在我们的心上——太过火了,不至于罢,早消失在我们的眼皮上。
不过同是些女人们,你能认识那一个面庞?谁都是这样急忙忙的打着桨,谁都是这样向灯影的密流里冲着撞;又何况久沉沦的她们,又何况飘泊惯的我们俩。
当时浅浅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怅;老实说,咱们萍泛的绮思不过如此而已,至多也不过如此而已。
你且别讲,你且别想!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相,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
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
看!吓!载送女郎的艇子才过去,货郎旦的小船不是又来了?一盏小煤油灯,一舱的什物,他也忙得来像手里的摇铃,这样丁冬而郎当。
”整整这么一段,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有着一种诗词的韵律美。
从它的句式和韵律来看,这一段无异是一段散曲,看得出来,作者在这些地方是着意经营的,但又不使人感到前后不协调,反而使文章平添了不少风采,增加了读者许多兴味,应该说,这些地方都是得力于作者古典文学修养的深厚.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浓墨重彩为它猛绘一笔,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