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诗歌,以《蜀相》为例(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太师庄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制:田丽颖审核:时间:《蜀相》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一、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常识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学习重点: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三、学习难点: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四、学法指导: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五、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
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2背景介绍: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3.《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 一X X一X一X X。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自问自答) 碧草照映台阶春色却空自美好,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情景交融)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功绩概括)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情感抒发)二、合作探究(1、3全做,其它题A、B同学必须完成,C、D努力思考,尽力完成)1诗人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一个“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蜀相教案【优秀7篇】

蜀相教案【优秀7篇】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篇一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怎样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本课便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教授《蜀相》这首诗时,笔者的设想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单元要求“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采用“提问法”来授课。
为此,设计了读、问、背、练这几个环节,力图让学生通过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迅速进入诗歌中去,并能从诗歌中读出个人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重点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2、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杜甫。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着心念苍生的博大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坚持着这样的生活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一生颠沛流离。
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诗人来到成都,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飘泊成都期间所写的作品――《蜀相》。
(二)紧扣文本,知人论世1、诗歌的题目是“蜀相”,所指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
《蜀相》示范教案

《蜀相》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
2.赏析名句。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 鉴赏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赏析名句。
教学难点鉴赏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看对联,猜人名。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千百年来,有不少颂扬诸葛亮的诗篇,但最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要属杜甫所写的《蜀相》。
二、初读会意(引导)诗歌,是诗人用生命弹奏的歌谣,我们一起用朗读来传达诗人生命的节奏。
两个要求,读好字音、停顿和起伏,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1.听朗诵音频2.学生朗读全诗先请一位学生读全诗,再由全体学生齐声朗读。
3.老师纠正字音,商讨句读和学生朗读中需要调整的句子。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bǎi)/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品读入境1.诗意疏通首联:用自问自答的方式,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也写出了祠堂的环境特点。
颔联:写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静动相衬,以乐景衬哀情。
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
颈联:从大处着眼,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德。
尾联:对诸葛亮的死,诗人表示了无限的哀思。
“寻”“柏森森”“自”“空”。
2.名句赏析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 (《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自”和“空”,自己心目中所景仰的人已经见不到了,尽管映带在台阶两边的碧草并非不悦目,那藏身在森森的柏叶之中的黄莺儿的歌唱,也并非不悦耳,但诗人都无心赏玩。
表面写景,实则抒情。
这里的“自”字和“空”字,也是互文对举。
3.诗意理解①标题为什么不以“武侯祠”“汉相”为题?a.作者的立意在于人而不在于祠,祠在诗中只是一个抚今追昔的场景而已,意在引出诸葛亮其人,作者一路寻来,借祠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蜀相 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杜甫【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了解杜甫不能建功立业之恨的情怀4、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诗歌创作背景,把握关键词语,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载敬堂集》)。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叹惜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对联,猜名人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诗成泣鬼神”李白杜甫合称“”。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
诵读指导:《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2、纠正字音。
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
(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请班里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
蜀相教学教案(精选5篇)

蜀相教学教案蜀相教学教案(精选5篇)蜀相教学教案篇1【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
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爱国者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
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
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板书:愤空自许(壮志未酬)、鬓先斑(英雄老迈)然后进入自由讨论探究环节,时间三分钟。
请学生探究这种抑郁、悲愤之情还在那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请一生融入体验,朗读该诗。
情感没有充分读出,引出知人论世法。
让学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风格)和论其世(看注释,明缘由)。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情读此诗。
点评后老师做诵读示范。
2、把握内容主旨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品味感情。
读得好,是因为解得妙,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
三、赏析指导(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结:诗鉴五看五明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关系。
四、自主赏析《蜀相》(一)知人论世(二)自主赏析四问自由组合小组,讨论探究,畅所欲言,三分钟后每小组推举同学代表发言。
1、此诗颔联的诗眼是什么?2、颈联中诸葛亮形象有何特点?3、尾联的英雄指谁?有没有包括自己?4、颈联尾联各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5、把握内容主旨请同学们齐读此诗,不仅要音读,意读,更要情读,用声音来表达美。
《蜀相》导学案2.doc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体会这首诗体现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预习学案【诗海拾贝】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
【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诸葛亮创制八阵图后他声名更加卓著。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眉然不动。
同时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败,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 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
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屮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
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而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二、背景简介①黄鹏()④祠堂()2.辨形组词。
②频烦() ⑤柏森森() ③未捷() ⑥空好音()【要点突破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拜谒诸葛亮庙时所作。
当年, 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蜀相》导学案有解析版

《蜀相》导学案有解析版《蜀相》导学案新授课2课时班级姓名编写:审核:【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蜀相”形象,全面解读诗人情感。
2.能力目标:(1)学会围绕诗中关键句把握诗歌内容主旨的方法。
(2)学会通过分析诗中“人物形象”以把握诗人情感内蕴的方法,提高“怀人伤己”类“怀古诗”的鉴赏能力。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情感目标:体悟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及其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预习案】1.走近作者杜甫,字,世称、,自号“”,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而他则被称为“”。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2.知识积累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
他有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
他的诗风。
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为人性僻耽佳句,。
”他创作成就辉煌:“李杜文章在,。
”他被誉为“”。
3.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4.诵读感知,觅得诗心(划分朗读节奏)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读懂诗歌?(导学案)
——以《蜀相》为例
惠水民中陈光雪
针对问题:
诗歌鉴赏是高考永不缺席的题型,如何鉴赏诗歌是语文教师及学生们常下功夫却收效不大的重大疑难工程。
鉴于基础、方法等原因,对于普通班同学而言,诗歌鉴赏存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去鉴赏,而是如何去读懂诗,故而欲解决鉴赏问题必先解决读懂问题。
因此本课旨在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提出一些较为直接、便捷的方法,以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较为硬性的近乎“暴力”的拆解、融合(当然,这会给诗歌的审美带来负面影响,容易破坏诗歌的美感),来达成先读懂诗的目的。
也就是说,只有读懂了诗才能去更好的鉴赏诗,最后才能迁移到、谈得上对诗歌的鉴赏。
最终,再结合一定的答题方法,以期彻底解决同学们怕诗歌题型、读不懂诗歌、不会赏鉴诗歌、不会回答诗歌相关考题的症结。
学习目标:
1、结合已学诗歌(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等),回顾、重温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读懂诗歌“十二看”。
2、方法技巧的迁移使用,当堂拆解《蜀相》、读懂《蜀相》,以形成读懂诗歌的能力,并完成《蜀相》相关习题。
3、连通高考诗歌阅读鉴赏题型,达成鉴赏诗歌、优化答题思路的目的。
重难点:
1、难点:分析关键词语(看语言:关键字分析,如动词、形象词、“诗眼”)及诗句的内涵,把握诗歌的内容(看意象:如何通过景语体会情思;看内容:如何“诗变文”)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经历(看作者、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看情思)。
2、重点:运用方法,读懂诗歌;达成诗歌鉴赏基础,结合答题技巧,规范回答各类题型。
一、[回顾]
(其实,任何阅读题的答案皆在诗中或可从诗中解析出来。
鉴赏诗歌无需引经据典,无需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鉴赏评价作品本身的特点。
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还要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
)
读懂诗歌的方法、角度:“十二看”:
读诗技巧角度“十二看”解诗“十二看”简易口诀
1.一看音韵(节奏):读诗歌,把风韵
2.二看标题(题材):看标题,明题材
3.三看作者(背景):看作者,联背景
4.四看注释(出处):看注释,破难点
5.五看结构(层次):看结构,理层次
6.六看主体(写作对象):看主体,明对象
7.七看内容(正文):看内容,品细节
8.八看语言(炼字、炼句):看语言,炼字句
9.九看技巧(写法):看技巧,谈效果
10.十看意象(意境、形象、情感):看意象,感情境
11.十一看情思(情感、观点、态度、哲理、思想):看情思,挖主题
12.十二看问题(审题):看问题,规范答
(注:读懂诗的方法、角度很多,甚至会有交叉,以上尽可能提供全面些,具体运用以达到高考答题效果和目的为原则。
而对于平时练习,为了加强读懂诗歌,建议尽量能运用多法、多角度加以解析。
)
二、[带刀上阵]请运用“十二看”,从不同角度解读《蜀相》及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作家作品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
他的诗歌广泛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此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活动一(读):
(一)读诗歌,把风韵——用“/”划出节奏,读出诗歌的感情,通过诵读,感知本诗感情基调。
1: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诵读指导:(生读,教师读)
活动二(集体明确):
(二)看标题,明题材——“蜀相”,指的是谁? 从诗歌的题材上讲,这是一首什么诗?
1、“蜀相”:
2、题材:
(三)看作者,联背景——对于杜甫,你了解他多少呢?关于背景,你知道多少?
1、作者:
2、时代背景(历史世况):
3、写作背景(个人际遇):
(四)看注释,破难点——(略,但对于较为陌生的诗人,注释对于正确解读诗歌十分重要)
活动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五)看结构,理层次——请从结构的角度,对全诗内容层次加以剖析。
1、写景部分:
2、叙事部分:
3、议论部分:
4、抒情部分:
5、这首诗,有景的描写和主旨的揭示,哪几联在写景,哪几联揭示主旨?
(六)看主体,明对象——(主体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有类别之分,同时还应注意其关系及意义)
1、显性主体、隐性主体分别是谁:
2、诗中的“英雄”指哪些人,是怎样的“英雄”:
3、你认为杜甫为何要去写蜀相,两者有何关联(人物关系),请结合作者、背景加以回答:
4、请适当联想,试着标示、增补或调换妥当诗中每句的主语,看否找齐各类主体: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七)看内容,品细节——运用想像,置身其中,梳理正文内容,运用文言翻译法“诗变文”。
1、口能译,请将诗歌散文化“翻译”,梳通文意(“诗变文”):
2、句句过:如后两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简述)?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3、品细节:“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哪些方面?
(八)看语言,炼字句——关键字句,“诗眼”,起到表情达意作用的动词、情感词、形容词等。
1、请勾划出你认为最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字词,并加以分析和说明理由:
(1)动词:
(2)形容词:
(3)情感词:
2、首联中“寻”字用的怎么样?为什么第一句不称“蜀相”而称“丞相”呢?
(1)“寻”:
(2)“丞相”:
3、在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你认为哪两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
(九)看技巧,谈效果——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含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
1、对全诗而言,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对诗句而言,找一找,全诗的修辞有哪些(请在诗中勾划、明确,并说明表达效果):
3、请指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中的景情关系(艺术技巧)?
(十)看意象,感情境——透过意象,可感情境;通过意象,可构情景;吃透意象,情旨自现。
1、请勾画出诗中的意象,并说明其内涵:
2、《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十一)看情思,挖主题——任何诗歌皆有情思,体味情思,才能把握主题,才能最终读懂诗歌。
1、勾划并写出诗中最能体现情感思想、观点态度的字眼、诗句有哪些?请明确其情思:
2、全诗是如何联系自身,表达忧愤之情的?
3、综合以上各个角度的解读,归纳诗歌的主旨:
(十二)看问题,规范答:(略,主要是答题公式、方法)
四、[课堂总结]只有读懂诗,才能更到位地去鉴赏诗。
请一起重读口诀,加深记忆,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按已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全面解读杜甫《阁夜》,以加强读懂诗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