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动植物的相关概念研究

合集下载

中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比较

中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比较

的强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科学教育课堂 的“ 演绎性 ”学生也 , 积极参 与到探究 与实践 中。然而 , 比之下 , 国对学生动手操 相 我 作的强调仍 不及 美国。 23 探究过程 中侧重点 的差异 - 中美两 国科 学教 育都 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问题 ” “ 是 探究 的 核心 , 既是探 究 过程 的开始 , 也是 贯穿 整个 过程 的线 索 。对于科学探究 中的“ 问题” 中美两 国有着 不同的把握 , , 主要 表 现在探究过程 中“ 问题 ” 来源 的不同。我 国科学教 育主要强调 “ 问题” 本身 的价值尤其是学科价值 , 问题往往来源于教师而非学 生, 更关 注科 学技能 的培养 和训练 , 学生好奇心 和主动性的关 对 注相对较弱 。而美 国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 认为学生的好 奇心和 主动性是最重要的 ,问题” “ 的发 出者必须是学生 自己。 24 科学教育资源的差异 . 美 国的公共教育资源 比较丰富 , 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大 为 力支持 。公共 图书馆 、 科技馆 、 博物馆等种 类齐全 、 数量繁多 、 分 布 广 泛 、 费 开 放 , 校 以 此 为 基 础 组织 了各 种互 动活 动 , 免 学 已颇 具 规模 , 充分发掘 、 利用 了各种校外的科学教育 资源。从整体上看 , 我 国科学教育资源 已有很大改善 , 但与美 国相 比仍有较大差距 。
分。 实 施 该 标 准 意 味 着 学 校 应 注重 培 养 学 生 获 取 科 学 知 识 和 开 展科学实践 的能力 。科学知识包括科学事实 、 念 、 概 定律 、 原理 和 科学模式 。科学实践 的能力包括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 动手操作 的能力 等。培养获取 科学知识 和开展科学实践 的能力离不开科 学 探究 。科 学探究 指学 生通过 自主探 究构建 知识 、 形成 科学观 念、 领悟科 学研 究方法 的各 种活动 。科学 知识 和科学实践 并重 , 注重培养学生从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的能力 , 是美 国科学教育 的基本理念 。 2 中 美 科 学教 育 的 差异 比较 21 课 程 与 教 科 书 的 差 异 . 从 6 年代课 程改革 以来 , 国科学课程逐步 向综合性发 展 , 0 美 目前 已基本实现 。这正体现 了当今科技的发展趋势 , 学科 问的界 限 1益模糊 , 学的综合性越来 越强 。与美 国不同 , 3 科 我国 中学科 学教育 长期 实行分科教 学 , 小学 科学教育课程 虽然是综合性 的 , 但 教师普遍 缺乏综 合科学 教育 的训练 。另 外 , 比于其他 “ 相 主 课 ”我 国对 科 学 教 育 的 重 视 程 度 远 远 不 够 。 , 中美两 国 中小学科学 教育在教科 书上也存在较 大差异 。美 国科学 教育专家赫德教授 说 , 国的 “ 美 科学课本可 以 比得上插 图 精美 的辞典 。有些 高 中教 材超过 一千 页 , 大多是事 实 ̄ 1 3 J  ̄美 国 科学教科书图文并茂 、 动活 泼 , 生 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 对学生有 很强 的吸引力。此外 , 国科学 教科书还把 职业介绍引入其 中 , 美

小学科学教学动植物的分类与特征

小学科学教学动植物的分类与特征

小学科学教学动植物的分类与特征动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形式,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动植物的分类与特征,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动植物的分类和特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动植物的分类1. 动物的分类动物按照是否有脊柱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

脊椎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昆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2. 植物的分类植物可以根据其种子结构的不同来进行分类。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两大类植物。

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包在果实里,如松树和银杏树;被子植物的种子包在果实里,如苹果树和桃树。

二、动植物的特征1. 动物的特征动物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动物由许多个细胞组成,属于多细胞生物;动物是有机体,可以进行营养摄取和消化吸收;动物有生理功能,如呼吸、排泄和运动等;动物具有繁殖能力,可以生育后代。

2. 植物的特征植物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植物是多细胞生物,由许多个细胞组成;植物是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合成自己所需的有机物质;植物具有生长能力,可以通过分裂和分生组织进行生长;植物可以进行繁殖,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方式。

三、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动植物的分类与特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实践措施。

1.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室外的校园或附近的公园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所见到的动植物。

学生可以观察植物的叶子形状、花朵颜色等特征,观察动物的大小、颜色以及生活方式等特征。

通过实地观察,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和感受动植物的分类与特征。

2. 实验探究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了解动植物的特征。

例如,可以进行观察比较不同种类植物的叶子形态,让学生发现并总结植物的共同特征。

同时,也可以通过饲养观察小昆虫、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等实验来深入了解动植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3. 互动游戏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动植物的分类与特征。

中、美两国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动植物的相关概念研究

中、美两国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动植物的相关概念研究

中、美两国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动植物的相关概念研究随着即将出台的《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送审稿),相对于之前的实验稿做了很大调整,标准的修订势必伴随着我国小学科学教材的又一次大修订。

而选取被誉为“科技教育强国”的美国的主流科学教材来进行比较,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本论文是对我国与美国科学教科书中动植物的相关概念做分析比较,希望能对小学科学教育提供参考,并期望对科学教科书的编辑和科学科的教师教学有所帮助。

研究的对象是我国与美国三至六年级的科学教科书,我国部分选择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简称教科设)《小学科学》,美国部分选择的是美国现行的小学科学主流教材,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科学启蒙》。

研究的方法采用的内容分析法,进行相关的分析与研究,论文中所指的动植物的相关概念是指教科书中关于“动物”与“植物”的相关概念。

而本研究的重点是针对动植物相关概念的内容分析,。

分析的动物概念内容包括[植物的分类]、[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生长繁殖]、[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四项概念;分析的植物概念内容包括[动物的分类]、[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动物的生长繁殖]、[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四项概念。

本研究使用的工具为[分析项目表],分析单位是单元,以量的分析为主,少数项目进行质的分析。

本研究以[评判员信度],作为检定信度的方法。

在资料处理部份,在量的分析上,采取次数和百分比统计为主,分析其分配情形。

此外,在质的分析方面,则引用教科书内容作质化的描述和探究。

一、概念的界定1、教科书的概念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教科书”与“教材”、“教学内容”等同,缺乏对教科书内涵的深入研究。

事实上,教科书、教材与教学内容是完全不同的三个概念,教科书包含在广义的教材概念之内,是教材的重要组成成分;而教材仅仅是形成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大百科全书》给教科书的定义为: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还是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其作用十分重要。

中美小学科学教科书插图比较研究

中美小学科学教科书插图比较研究

中美小学科学教科书插图比较研究
科学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科学教科书是科学教育教学实践的主要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

插图在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发挥着文字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在对教科书插图国内外研究理论和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择中国教科版《科学》和美国麦克米伦版《科学启蒙》两套小学科学教科书生命科学部分,从插图的概况、位置、功能和内容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两套教科书都十分重视插图的使用。

(2)美国麦克米伦版《科学启蒙》教科书的插图尺寸大,图名、图注齐备,插图“自明性”强;选用大量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和人物照片,真实严谨,贴近生活;有大量介绍实验探究过程的插图;注重插图的安全教育功能。

(3)中国教科版《科学》教科书,插图尺寸小,重视概念图的应用,但多数插图缺少图名或图注;人物插图多为卡通图片,有大量的实验探究结果呈现的图表;装饰性插图和表征型插图数量丰富,组织性和解释性插图不足;缺乏安全教育或警示类插图。

提出以下建议:(1)教材编写者应完善插图的图注和图名,丰富安全教育类插图,提高实物图和真人照片类插图的比例。

(2)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的经济和教育实际来使用教科书插图,有效利用插图做导入和知识呈现,主动创作或完善教科书插图。

(3)学生和家长应重视解释性和组织性插图的使用,发挥想象,以促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并根据插图的指示作用,加强亲子实践探究,增进亲子感情。

小学科学知识点归纳植物和动物

小学科学知识点归纳植物和动物

小学科学知识点归纳植物和动物植物和动物是小学科学学习中的基础知识点。

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以及其生长、繁殖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中的植物和动物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一、植物1.1 植物的基本特征植物是具有细胞壁和叶绿素的多细胞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它们通常具有根、茎和叶三个器官,通过这些器官的协同作用,实现水分吸收和养分运输。

1.2 植物的分类植物可以按照其种子的类型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包在果实里,如松树、银杏等;被子植物的种子则包在果实里,如苹果、桃子等。

1.3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利用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茎和叶进行物质运输。

植物主要通过花和种子进行繁殖,有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块茎、根茎等进行繁殖。

二、动物2.1 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是多细胞的生物,通常没有细胞壁,能够主动运动。

动物根据其体内的骨骼结构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2 动物的分类动物按照其食性可以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等。

按照其生活环境可以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等。

2.3 动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通过摄取食物和呼吸氧气来获得能量,并通过血液循环将养分和氧气输送到各个细胞中。

大部分动物通过交配进行繁殖,形成新的生命。

三、植物和动物的关系植物和动物互为依存,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氧气和有机物,而动物则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和养分。

在自然界中,植物和动物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互动关系。

例如,某些动物依赖植物作为食物来源,而其他动物则通过传粉来帮助植物繁殖。

综上所述,植物和动物是小学科学中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对其基本特征、分类以及生长和繁殖等方面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自然界的初步认知,并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基础。

学生应该通过观察和实践,加深对植物和动物的了解,体会它们的生命力和互动关系,培养对自然界的喜爱和保护意识。

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的比较模板

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的比较模板

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的比较” 内容提要:当今,中关两国的科学教育在目标上都既重视面向全体,又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课程实施的理念方面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综合性、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科学概念的推理方式、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评价方式等方面。

这也是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中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理念随着全球科学教育的改革,我国的科学教育目标与原来的《自然》课程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我国新小学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研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新发展。

不论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目标,还是中学科学教育目标,都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也就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从新科学目标上看,我国与美国差距不大,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科学教育的理念上:1 .课程的综合性在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早就是综合性的。

至少从20 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以来,美国科学课程的整合就已开始,其改革的方式不是增加科学课程的数量,而是对科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

这不仅出于减少课程数量的考虑,也反映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即“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主要的概念变得更加统一”。

这是当今科学技术的整合性对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

与美国不同,我国中学科学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分科教学,而且从小学到中学的科学课程普遍偏难。

以我国当前的中学理科为例,课程门类、教材内容多,学生负担过重;知识体系以分科为特征,各自为政,割裂了本来完整统一的客观世界;从价值观上看,分科课程实际上只是为少数未来科学精英准备的,不能一味地为精英而牺牲大多数。

小学科学教案: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动植物

小学科学教案: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动植物

小学科学教案: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动植物一、引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需要培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本教案将以动植物为主题,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技巧,并且加深他们对动植物世界的了解。

二、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三、教学活动1. 观察不同种类的树叶目标: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树叶来认识树木。

步骤: 1. 教师收集不同种类的树叶样品,并将它们放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2. 要求每位学生仔细观察一片树叶,并记录下他们所看到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3. 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种类的树叶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4. 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树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树木的种类吗?为什么?2. 研究花朵的结构与传粉目标:学生通过研究花朵的结构和传粉方式来理解植物生殖。

步骤: 1. 教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朵鲜花,并请他们认真观察花朵的各个部分(花瓣、雄蕊、雌蕊等)。

2. 引导学生讨论花朵结构对传粉过程的重要性。

解释传粉是如何使花开出果实并产生新种子的过程。

3. 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粉,并了解到它是如何被昆虫或风媒介传播到其他花朵上的。

4.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组织一个小实验,例如将某些花朵隔离起来,看看它们是否会结出果实。

3. 观察昆虫并记录行为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昆虫行为来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步骤: 1. 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者周边的自然环境中,观察昆虫的活动。

可以使用放大镜或相机来辅助观察。

2. 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昆虫,并记录它们的行为,例如飞行、觅食、筑巢等。

3. 回到教室后,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昆虫行为,并讨论这些行为与昆虫的需求和适应有关。

四、评估•教师可通过学生对树叶和花朵结构进行描述来评估学生对植物的认识程度。

•学生可编写一篇小研究报告,总结他们对昆虫行为观察与记录的经验并得出一些结论。

中美科学教育的差异及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

中美科学教育的差异及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

中美科学教育的差异及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和比较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学校在科学教育的观念及其体制、科学课堂教学方式、科学课程与教学资源、科学教科书及其使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认识和理解中美两国科学教育上存在的这些差异,并通过科学教育改革力求达到和而不同,对普及和发展我国基础科学教育、提高科学教育质量不无启发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美;科学教育;比较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广泛关注小学科学教育,小学科学课程彼时已被赋予了核心课程的地位,成为与中学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机组成部分[1]。

而在我国,为了与国际接轨,直到2001年,才将过去的小学“自然”课程改为“科学”课程,并公布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如今过去了十余年,我们却赫然发现义务教育各学科(小学科学除外)课程标准均于2012修定通过并获准执行。

近年来,虽然科学教育的观念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流行起来,但由于长期实行分科教学,人们的意识里缺少整体的科学教育的观念。

有些人认为,只有现在小学和初中设立的综合科学课才算是科学教育,这种认识在我国几乎是一个普遍的误解。

一、科学教育观念及其体制上的差异美国从19世纪开始,科学就成为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初期以来,小学和初中(或中间学校)大都采用综合科学课程,高中虽分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学科,但也有一些主题是跨学科的,因此人们的意识里都具有科学教育的观念。

进步教育运动时期,美国初中和高中一年级普遍开设“普通科学”(general science)课,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技现象及其原理。

该门课程尤其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目的是使中学生受到基本的科学教育。

[2]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是美国科学教育课程现代化时期,当时流行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倡导分科教学,反对综合科学教育,但分科的科学课程仍然保留了一些跨学科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两国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动植物的相关概念研究随着即将出台的《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送审稿),相对于之前的实验稿做了很大调整,标准的修订势必伴随着我国小学科学教材的又一次大修订。

而选取被誉为“科技教育强国”的美国的主流科学教材来进行比较,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本论文是对我国与美国科学教科书中动植物的相关概念做分析比较,希望能对小学科学教育提供参考,并期望对科学教科书的编辑和科学科的教师教学有所帮助。

研究的对象是我国与美国三至六年级的科学教科书,我国部分选择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简称教科设)《小学科学》,美国部分选择的是美国现行的小学科学主流教材,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科学启蒙》。

研究的方法采用的内容分析法,进行相关的分析与研究,论文中所指的动植物的相关概念是指教科书中关于“动物”与“植物”的相关概念。

而本研究的重点是针对动植物相关概念的内容分析,。

分析的动物概念内容包括[植物的分类]、[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生长繁殖]、[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四项概念;分析的植物概念内容包括[动物的分类]、[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动物的生长繁殖]、[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四项概念。

本研究使用的工具为[分析项目表],分析单位是单元,以量的分析为主,少数项目进行质的分析。

本研究以[评判员信度],作为检定信度的方法。

在资料处理部份,在量的分析上,采取次数和百分比统计为主,分析其分配情形。

此外,在质的分析方面,则引用教科书内容作质化的描述和探究。

一、概念的界定1、教科书的概念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教科书”与“教材”、“教学内容”等同,缺乏对教科书内涵的深入研究。

事实上,教科书、教材与教学内容是完全不同的三个概念,教科书包含在广义的教材概念之内,是教材的重要组成成分;而教材仅仅是形成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大百科全书》给教科书的定义为: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还是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其作用十分重要。

1《美国大百科全书》:从严格意义上讲,教科书是为了学习的目的通过编制加工并通常用简化方法介绍主要知识的书2。

美国学者戈温(Gowin,1981)认为,教科书是作为教育工具的书,教科书的特性是:作为好的思维或情感的媒介;作为具有潜能的可促使新事件发生的过去事件的记录;作为思想或过程的权威记录;作为概念或知识(信息)实体的编制者;作为增强意义和丰富经验的刺激物。

3在我国现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年版)中教科书被定义为“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定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

”4而在《教育大辞典》中也将教科书定义为“根据各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教材的主体。

是师生教学的主要材料,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依据,学生课外扩大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

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

1邱科平.世界大百科全书(第2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2胡成霞.教师教科书评价简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1).3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29.4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45.主要由课文、注释、插图、实验和习题等构成。

其中课文是最基本的部分。

”5以上对教科书的概念界定在具体的表述上存在差异,但都认为教科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媒体,是教材的核心,作为教学资源尤其是作为学生资源而存在。

2、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国依据的是2007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教科书。

美国依据的是2010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引进,McGram-Hill Education Macmillan出版的科学启蒙教科书。

3、动植物相关概念(一)植物的相关概念:6本研究所指植物相关概念包括[植物的构造与其功能]、[植物的繁殖]、[植物的生长]、[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四个主要概念。

各概念內容如下:[植物的构造与功能]:包含根、茎、花、果实、种子的基本构造与功能及特殊环境下植物的特殊构造。

[植物的繁殖]:包含植物的种子繁殖,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繁殖,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种子发芽的过程及植物生活史。

[植物的生長]:包含植物的维生方式、养分来源、光合作用及植物的趋性。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包含植物在生态系中的重要性、植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植物的保育问題。

(二)动物的相关概念7本研究所指的动物概念是指中美小学科学教科书上关于动物生活、生长、生理特征、繁殖相关概念;分为下列四项:[动物的分类]:哺乳类、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虫类、节肢类。

[动物的繁殖与生长]:同性生殖、异性生殖、卵生繁殖、卵胎生繁殖、胎生繁殖、水生、两栖、陆生。

[动物的维生方式]:腐食性、草食性、肉食性、杂食性。

[动物的界定与环境关系]:动物的定义、动物在生态系中的重要性、动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动物的保育、稀有动物。

4、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的含义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就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对量化结果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的原始材料可以是文献,也可以是其他媒介信息。

目的是弄清文献中客观存在的事实,揭示文献所隐含的情报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它具有系统、量化、客观的特点。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

作为一种独立的科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有一套较严格的程序,主要包括文献抽样、设计分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83.6郑一乔.台湾、中国大陆、日本国小自然课植物相关概念研究[D]:[未出版硕士论文].新竹市:国立新竹师范学院,2004.7高文芳.台湾、中国大陆、日本国小自然课动物相关概念研究[D]:[未出版硕士论文].新竹市:国立新竹师范学院,2004.析维度及体系、确定分析单位及分析范围、量化处理、信度分析、统计处理这6个步骤。

8二、文献综述1、中美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一)中国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间,科学内容在整个小学课程中所占的分量、科学课程开设的形式、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与教法的选择都经历过无数次的改革与变动,而且直至今日还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

9中国有文字记载的自然科学教学始于夏商周三代的教育。

当时,小学自然科学教学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并被列于语文和数学之首。

尽管我国小学自然科学教育起源如此早,但直到1903年,中国的科学教育走上真正走上现代科学教育(即以哥白尼以来的现代科学内容为主的)的发展道路。

1903年,对于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这一年,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西方民主教育的思想和制度传人中国,科学课(当时称“格致”)从此成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

1929年,中国第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问世。

该标准把高小的历史、地理和部分卫生内容合并为《社会》科,个人卫生部分并人《自然》科。

初小则把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

1932年,高小历史、地理、自然、卫生各科又单设,初小仍是一门综合的《常识》。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前夕。

1949一1950年(即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地区初小有《常识》,部分地区初小没有《常识》(这些地区的初小因而也就没有科学课程),高小都设历史、地理、自然。

自然课是每周三课时每课时50分钟)。

1951年,全国初小都取消了《常识》。

高小都设历史、地理、自然。

自然课仍是每周三课时。

解放以后(1949—1979)的3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在小学中高年级一直开设自然常识课,后又改为自然课。

这一时期仍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20世纪50年代学前苏联,60、70年代基本上是“停课闹革命”。

在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三个教学大纲。

1956年,中国在学习前苏联的基础上制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自然教学大纲,规定初小阶段的自然课内容在语文课中进行教学。

除语文课编有自然课文之外,大纲规定每周要专门拿一节语文课来上“自然专课”,以使学生能有机会从事与自然科学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

高小每周两课时自然课。

初小学习生物界自然,高小学习无生物界自然。

196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

因全国多数初小语文教师反对在语文课中承担自然教学任务,教育部又坚持初小不单设自然课,所以这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只规定了高小的自然教学任务,而过去多少年初小都有的自然课或常识课无形中就被砍掉了。

1978一1981年,在社会秩序刚刚从大乱转人初步稳定之后,教育部颁布了第三个全国通用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该大纲规定,小学阶段只在最后两年开设《科学常识》课(每周两课时),而低年级的科学课仍然空缺。

同时,由于设在高年级的《自然常识》课不仅包括了50年代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自然课的所有内容,还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8杨晓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4-2169李华.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史简析[J].科学课,2003,01:31-34.增加了许多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内容。

1982年秋,基于各方面人士对1978年大纲草案的反馈意见,教育部修改了小学自然教学计划,决定将小学自然课的学习提前至三年级开设,从而使学习时间增加了一年。

同时,教育部还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修订并出版了新的自然教学大纲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第一册教材和教师用书。

101980年到2000年,这一时期开始初步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

1981年3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明确指出“根据四化需要,必须加强小学自然科学常识教育,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并将课程名称恢复为“自然”,取消了画蛇添足的“常识”两个字,并从三年级起开设。

1982年秋,在科学启蒙教育大师刘默耕的领衔下,具有崭新的教育理念(“自然课就是教孩子们‘搞科学’”)的《自然》及指导《自然》课教学的《教师用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2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自然课。

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是以教科书为基础的系列教材,品种除教科书以外,同时供应教师教学用书,以后又陆续供应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