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介绍_初唐四杰
初唐文坛四杰分别是指谁

初唐文坛四杰分别是指谁在唐代初期,有四位非常杰出的才子,被称为文坛四杰,那么,他们分别是谁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唐文坛四杰分别是指谁,欢迎大家阅读。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
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
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
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
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初唐文坛四杰:杨炯杨炯(650~693?),唐代诗人。
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初唐文坛四杰:卢照邻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
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
卢照邻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
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裕府典签,甚受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
”高宗乾封三年(668)初,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初唐文坛四杰:骆宾王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
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唐朝初期的诗人,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看了初唐文坛四杰分别是指谁的人还看。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1王勃简介王勃出生于世代官宦的诗书人家。
其祖父王通是隋秀才高弟,曾任蜀郡司户书左和蜀王侍读等官,后来退官居家,专门在龙门讲学著书。
其著作有《元经》和《中说》,为当时儒士所称道。
其父福峙,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县令、齐州长史等官,晚年开始对玄学(即修炼)有了兴趣。
王勃天生聪颖,悟性过人,是个早熟的神童。
他六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便能指出书中的过失;十岁时以一个月的时间竟能通读六经而无一点障碍,连他的朋友、同样是神童出身的杨炯都认为他的知识是先天带来的(“悬然天得,自符昔训”)。
文学成就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
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
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启》)。
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其中《临高台》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贵族豪门的讽刺。
《采莲曲》、《秋夜长》写妇女在采莲和捣衣时思念征夫,则是直接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而又能开拓意境。
这些诗作虽仍带有六朝的华艳色彩,但风格清新明朗,显示了唐诗的新面貌。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
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
《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
”《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初唐四杰

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 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腾王阁》;或为抒发登 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 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 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 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 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卢照邻Βιβλιοθήκη ……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长安古意》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 军行》、《出塞》、《战城南》、 《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 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 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 脱绮艳之风。
杨炯
杨炯诗风: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 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也如“四杰” 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 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 作用。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 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王勃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 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 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 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 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 子,皆不传。
唐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
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
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
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
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
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
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
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宫廷诗人,诗多咏物。
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
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
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
尤善五言诗。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初中必背古诗词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宋八大家:柳宗元,韩愈(唐);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宋代)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
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有《王子安集》。
诗风俊朗,对于改变初唐诗风有重要影响,散文《滕王阁序》是传诵的名篇。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
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卢照邻(约636-约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人,初唐诗人。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和病痛的折磨,投颍水而死。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唐代诗人。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擅七言歌行。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诗风清淡。
有《曲江集》。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山人”是对隐士的称呼)。
曾隐居鹿门山。
有《孟襄阳集》。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开元年间进士,他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诗歌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完整版)唐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
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
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
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
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
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
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
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
尤善五言诗。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初唐四杰

唐诗选读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仲春郊外——王勃东园垂柳经,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转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身为“初唐四杰”的王勃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
一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他名扬古今,开创了唐代新风格的诗派。
令人耳目一新。
《仲春郊外》由题而知,自是描写了春天郊外的一片大好风光。
开头前两句“东园垂柳经,西堰落花津。
”寥寥数笔勾画出了一幅美妙郊区风景,试想:一条杨柳舞动,春天,柳絮飘来片片黄,脚踩一堆“柳花”。
眼中观望的是水塘上红花漂浮,此景可待成追忆,鸟儿飞了,村落已自天明,鱼儿扑腾于水层之中。
而最后一句表达出了诗人自己的性格。
“何处染嚣尘”我认为颇有佛学祖师第六代祖师慧能的风格。
“菩提本无树,转镜亦非台。
佛法常清静,何处为尘埃。
”但王勃更现实,雨后大地,灰尘由于心中沾染了雨杂念俱消,心静神往,绝对是诗人的真感流露,美景配佳人,诗人的崇高理念正融于自然。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梅花落卢照邻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梅岭花朵盛开的时候,天山还未开始下雪。
(对比)下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开满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边缘处又像是落了一层积雪。
(夸张,明喻)因着风儿的吹拂片片梅花飞入舞女的广袖中,又混杂着脂粉飘向女儿家的妆台。
几万里广袤荒凉的匈奴之地笼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了也还无从知晓。
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
唐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
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
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
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精神,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
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
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
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
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宫廷诗人,诗多咏物。
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
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
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
尤善五言诗。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人小报--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
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
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
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杨炯
杨炯(650~693年),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
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
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
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已子安集序》)。
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唐代诗人。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唐朝初期诗人。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
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
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竹园小学四<三>班陈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