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9)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整版)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整版)(一)辨症分型治疗1.跌仆闪挫,气血瘀滞证:主症:腰背腿痛如刺,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重则因痛剧而不能转侧,痛处拒按。
若病久者,病势稍缓,经久不愈,或时发时止,遇劳或闪挫,病势剧增,或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淡紫或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沉弦;若新病者,为急性跌仆闪挫所致,病势剧烈,痛处如锥刺刀割,或腰痛微热,轻则扶腰跛行,重则行动不能,面部苦痛皱眉,舌淡紫或无变化,脉弦、紧或沉涩。
(1)跌仆闪挫日久未愈,瘀血阻滞经络。
治法: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药:补肾壮筋汤化裁。
酒当归12g,川牛膝9g,川续断9g,赤芍药9g,青皮g,五加皮9g,酒川芎6g,血竭6g,炙甘草6g。
(2)跌仆闪挫初期,积瘀内停。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化裁。
净桃仁6~9g,草红花6~9g,当归尾12g,酒熟地黄12g,赤芍药9g,酒川芎9g,川杜仲9g,川牛膝9g,威灵仙9g,炙甘草6g,血竭6g。
加减: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3~6g,元胡9~12g,肉桂2g;腹痛便秘者加生大黄3~9g(后下)。
2.寒湿内侵,阻遏经脉证:主症:腰背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行动缓怠。
遇寒湿则加重,得温燥则稍缓,虽静卧,休逸疼痛亦难明显减轻,甚或加重,其病史一般较长,且渐渐加重,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沉缓或濡缓。
偏于寒者,痛处剧烈,筋脉拘急;偏于湿者,身重,肌肤不仁。
上证寒湿郁久,可化为湿热,则兼见痛处觉热,遇热遇湿则疼痛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濡数,此为寒湿之变证。
治法:补肝益肾,散寒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化裁。
独活9g,桑寄生12~30g,秦艽9g,全当归9g,赤芍药9g,防风9g,川杜仲9g,淮牛膝9g,酒熟地黄18g,潞党参9g,茯苓9g,生白术15g,北细辛3g,桂枝9g,炙甘草6g。
加减:病久有瘀血而舌青紫或瘀斑,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各6g,或酌加通络之品,如地龙6g,木瓜9g,鸡血藤15g,伸筋草15g。
腰椎间盘突出症(zyg)

一、解剖
L3及L4神经根自相应椎体上 1/3或中1/3水平出硬膜囊, 在椎管内不与同序数椎间盘接 触。 L5神经根自L4/5椎间盘水 平或其上缘出硬膜囊。 S1神经根自L5S1椎间盘上 缘或L5椎体下1/3出硬膜囊。
LDP压迫下位神经根,L4/5
、L5S1椎间盘突出较大或游离 时可影响下两个神经根。
五、鉴别诊断
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出 骨盆,梨状肌病变引起坐骨神经痛。臀中 部可触及条索硬物,髋关节内收内旋受限 并加重腿痛。 劳损:腰肌劳损可有腰痛、直腿抬高受 限,一般无放射痛及皮肤感觉、肌力变化 。常与剧烈活动、劳累、天气变化有关。
六、治疗
保守治疗 开放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
软骨终板破裂。
职业:汽车驾驶员、举重运动员、从事强力劳动者, 椎间盘内压力长期较大,退变快。 妊娠:后纵韧带松弛导致椎间盘突出。 发育异常: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骶部小关节不对
称。
肥胖:自身体重过大,椎间盘压力较大。 遗传:非洲黑人、印第安人、爱基斯摩人发病率报道 较低。
一、病理变化
突出前期:髓核碎裂、纤维环变薄变软。 突出期:髓核从纤维环薄弱处突出,刺激、 压迫椎管内神经组织。 突出晚期:突出物纤维化、钙化;椎间隙变 窄、椎体上下面骨质硬化,骨赘形成;后纵韧 带增厚、骨化;关节突退变;黄韧带增厚;继 发腰型:纤维环部分破 裂,表层完整,突出物多 呈半球形隆起,一般无临 床症状
突出型:髓核隆起较大,纤维环表层很薄,产生临床症状
。
脱出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由裂口突出,位于后纵韧 带下。
游离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由裂口脱出,游离于后纵
韧带之下,或穿过韧带进入椎管。
二、分型—按突出位置
手术分类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莆田市第一医院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2014版)目录第一部份: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2014版) (3)一、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3)二、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5)三、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患者版 (7)第二部份: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 (9)第三部份:临床路径医嘱套餐 (10)附: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医嘱模板第一部分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2014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住院患者。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 M51。
202)。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血瘀气滞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 BNS050、ICD-10编码: M51。
202).2.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明确手术指征者;(2)合并严重发育性椎管狭窄或其它严重畸形者;(3)体质较弱,或者孕妇等;(4)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5)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腰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腰椎CT或腰椎MRI。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总结

腰椎 间盘突出症 中医护理总结
张 海容
( 广 东省 江 门市新 会 区大泽镇 卫生 R 4 7 3 . 6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8 1 4( 2 0 1 7) 0 5 — 0 5 9 0 — 0 2
及三焦 等耳穴 进行耳穴 贴压镇 痛 ,消 毒压痛点 ,将磁贴对 准耳穴进行贴敷,并对磁珠进行相对压迫操作 ,直至产生 酸麻 、红热、胀痛等现象,于早 、中、晚进行3 次。引导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将头部偏于一侧 , 对耳部使用棉球进 行清洁后,使用酒精进行擦拭消毒。 同时进 行 适 当锻 炼 ,促 进 功能 的恢 复 ,如直 腿 抬高 运 动,取仰卧位 ,腿部保持伸直状态 ,进行抬高练习, 以不 感 到疼 痛 为 准 。还 可进 行脚 尖 下 踩 与上 勾 的往 复运 动 ,患者保持仰卧体位 ,将腿伸直 ,每次坚持 1 0 s 。双桥 训练 ,引导患者仰卧 ,保持双腿屈曲 ,双脚置于床上 , 之后使用腰部力量尽可能弓起身体 ,每次持续3 0 s ,一组 l 0 次 。每 天2~3 组。 两组 均护 理3 个月 后 观察效 果 。 3 观 察指 标 观察护理满意度 、护理依从f 生 及护理前后生活质量。 护理依从性共有3 项 ,分为完全依从 、基本依从及 完 全不 依从 。 护理满意度用 自制问卷进行评 价 ,总分 1 0 0 ,分数 越 高优 势越 大 。 B a r t h e l 量 表 对 生 活 质 量 进 行 评 分 ,对 日常 生 活 能 力 ,如穿衣 、步行 、进餐 、使用厕所等 ,总分1 0 0 ,6 0 分以上即为基本能够 自理 ,2 0 分 以下为完全依赖 。 用S P S S 2 0 . 0 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x 检验 ,计量 资 料采 用t 检验 ,P <0 . 0 5 为差 异 有统计 学 意义 。
腰椎间盘突出症

S1 小腿后侧 足背 外侧 足底 趾及踝跖 屈
感觉 ↓ 肌力 ↓ 反射 ↓
股前区及 小腿内侧
股四头肌 膝腱
拇趾背伸
跟腱
腰 骶 神 经 根 感 觉 分 布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
询问诱发因素
腰部过度负荷 腰部外伤 腹内压增加 体位不正 其他:突然负重、长期震荡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
临床症状
下肢麻木 腰椎间盘突出后,可造成神经根接触区域的 局部性压迫和牵扯性压迫,使神经根本身的纤维 和血管受压而导致缺血缺氧,故受累神经根支配 区域出现疼痛、麻木等异常感觉。腰4、5椎间盘 突出可累及腰5神经根并出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 、足背外侧及拇趾背侧感觉麻木异常。腰5骶1椎 间盘突出可累及4、5趾背侧皮肤感觉异常。如果 椎间盘突出物压迫或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可 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而出现下肢发冷、发 凉、足背动脉减弱等现象。
椎间盘通常包括三个部分:
①软骨板;③纤维环;③髓核。 髓核含85%的水分,其密度随年龄而增大。正常 脊柱伸直时,髓核内液体流向前方,屈曲时流向后方 。髓核使压力在椎体整个上下面均匀分布。 椎间盘不但是椎体间主要的坚强连系与支持结构 ,同时也是脊柱运动吸收震荡的主要结构,起着“弹 性垫”的作用,能承受身体的重力,能保护和控制脊 柱各种活动,平衡缓冲外力。
椎间盘的功能
(1)保持脊柱的高度,维持身高, (2)联结椎间盘上下两椎体,并使椎体间有一定活动度。 (3)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力,即使椎体间仍然有一定的倾斜 度,但通过髓核半液状的成分使整个椎间盘承受相同的应力 。 (4)缓冲作用。①髓核具有可塑性,可以平均向各方向传递; ②是脊柱吸收震荡的主要结构,起着弹性垫的作用,使由高 处坠落或肩、背、腰部突然负荷时,起着力传导的缓冲作用 ,起到保护脊髓及脑部重要神经作用。 (5)维持侧方关节突一定的距离和高度。 (6)保持椎间孔的大小,正常情况下椎间孔的大小是神经根直 径的3~10倍。 (7)维持脊柱的曲度,不同部位的椎间盘厚度不一,在同一腰 椎间盘其前方厚,后方薄,使腰椎出现生理性前凸曲线。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诊疗常规一、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始发于椎间盘的损伤、破裂、突出或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产生椎间盘和相应椎间关节及其附属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引起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症候群。
本病应属祖国医学“腰痛”、“痹证”、“痿证”的范畴。
该病好发于25-50岁青壮年,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以劳动强度较大的或长期处于坐位工作的人员多见,病因为外伤、负重、震动、不良体位、脊柱畸形等导致椎间盘退行性变,诱发腰椎间盘突出。
临床上常以L4-5、L5-S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突出的腰椎间盘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硬膜囊,静脉丛等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射或水肿,粘连而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
二、临床表现1、腰痛半数以上患者先腰痛后腿痛,腰背痛为椎间盘突出刺激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致。
该神经由2/3交感神经和1/3躯体神经组成,持续数天到数年不等,部位在下腰背部和腰骶部,表现为起病缓慢的腰背区局限或广泛的钝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坐骨神经痛大多数突出部位在L4-5和L5-S1椎间隙,故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部位由腰骶部,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到小腿外侧和足跟,足背部,是神经性放射痛。
患者常被迫屈髋屈膝位以减轻疼痛症状,因此站立位较坐位时严重。
多数患者不能长距离步行,但骑车远行无困难,当咳嗽、排便等腹压增加时,则诱发和加重坐神经痛。
病史较长者有少数患者因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牵涉痛可产生腹股沟区痛。
3、下腹部痛和大腿前侧痛在高位椎间盘突出症,L2、3、4神经根受累时,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
4、麻木当椎间盘突出刺激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肢体麻木感而不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感觉区按受累神经区域皮节分布。
5、间歇性跛行患者随行走距离增多可引起腰背痛和不适,同时感患肢疼痛和麻木加重,出现症状的早晚可因行走距离不等,当取蹲位或坐位休息短暂时间后,症状减轻,再行走后症状再出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查体

腰椎间盘突出症查体(1)步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行走时往往显得躯干僵硬,上身前屈,臀部歪向一侧不能正常迈步和负重。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较明显时,行走及转身较缓,姿态拘谨。
(2)脊柱姿势改变:腰椎间盘突出后约有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脊柱舅凸,多数凸向患侧,少数凸向健侧,主要视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
侧凸能使神经根松弛,减轻疼痛。
如果突出物在神经根前外侧时,脊柱则凸向患侧;突出物在神经根内侧时,脊柱则凸向健侧。
侧凸是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压迫的一种保护性措施。
(3)局部压痛及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压痛点多在病变间隙的棘突旁距后正中线约一横指,为深压痛。
深压此痛点可向臀部及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放射。
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往往在L4、5椎间盘突出时较为明显。
(4)腰部活动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有的可完全受限,后伸受限程度较腰椎前屈、侧屈、旋转稍多见。
(5)下肢肌肉萎缩: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下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因此,相应神经根所安排的肌肉皆可有不同水平的肌萎缩。
(6)神经系统检查:L4、5椎间盘突出(L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
L4、5突出(L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背伸肌力常有减退。
L5、S1椎间盘突出(S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有足跖屈及屈曲无力,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
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7)坐骨神经牵拉试验:具体检查方法如下:①直腿抬高试验: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_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最新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M51.0↑ G99.2* /M51.1↑G55.1*/M51.2)行椎间盘切除术(ICD-9-CM-3:80.51);椎间盘置换术(ICD-9-CM-3:84.64-84.65)(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症状。
2.体征: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有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
2.经严格正规非手术治疗3个月无效。
3.尿便障碍或单根神经麻痹,需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51.0↑G99.2* /M51.1↑G55.1*/M51.2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编码。
2.如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不合并腰椎管狭窄及腰椎不稳定。
(六)术前准备3-5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腰椎正侧位及伸屈侧位片、CT和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对于部分诊断不明确的患者,术前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椎间盘造影、小关节封闭、神经根封闭或硬膜外封闭以确诊;(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肌和竖脊肌。 4.回旋脊柱 (躯干)的肌肉:主要有同侧的腹内斜肌和对侧的
腹外斜肌
病因
• 退行性变 • 损伤
• 遗传 • 妊娠Fra bibliotek病因1、椎间盘退行性变
• 青春期后人体各种组织即出 现退行性变。
椎间盘退变。且长期或突然的较 大应力使椎间盘在原先退变的基 础上诱发椎间盘突出。
4、妊娠:妊娠期间,整个韧带系统处于松 弛状态,后纵韧带松弛易于是椎间盘膨出。
震等作用
椎间盘
• 髓核
– 位于中央部分 – 黏液胶冻样物
质 – 含水量高 – 抵抗轴向压力
髓核
正常负载
压缩
椎间盘
• 纤维环
– 间盘的外边部分 – 薄片组成 – 多层胶原纤维
• 30°倾斜 • 邻近层反向
• 对抗各方向剪力
纤维环 薄片
椎间盘
椎间盘
• 最大的无血管组织 • 营养来自终板的扩
散 • 扩散障碍导致椎间
人的一生中,70~80%有过腰痛的经历 腰痛的首次发作在25岁左右,35岁时明显40~
45岁达到高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腰椎间盘突出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因素之一
腰椎间盘突出
定义:由于腰椎间盘退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 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 和刺激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临床疾患。
脊柱腰段生理性前凸, 而骶段则后凸。
当直立活动时,各种 胸椎后凸 20°- 40°
负荷应力均集中在腰 骶段,尤其是两个相
反弯曲的交界处 。 腰椎前凸 30°- 50°
骶骨后凸倾斜
生理弯曲形成的过程
腹肌 前纵韧带 (髓核)椎体(纤维环) 后纵韧带 (关节突)(神经根)椎
管(硬膜囊)(黄韧带) 棘间韧带 棘突 棘上韧带 背肌
腰椎间盘突出症
规范化培训系列讲座
时 间:2017-7-11
1886年,Kocher首次发现了椎间盘突出。 1911、1922年,Middleton、Adson先后单例
报道。 1934年,Mixter和Barr通过CT检查才确定腰椎
间盘突出症为“坐骨神经痛”的主要病因。 腰 椎间盘突出症开始为医学界所重视。
定义
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为诱因 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
髓核组织突出 从而压迫了腰椎内神经根、
血管、脊髓或马尾神经所致 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多发于青壮年,20-50 岁占80%
✓男性多于女性,4-6:1
✓多发于L4/5 L5/S1(90%)
✓腰痛(95%)下肢麻木 (80%)
解剖特点
颈椎前凸 20°- 40°
• 椎体 - L1 -L5 体积递增
• 椎弓根 – 比胸椎长和宽,椭圆形
• 棘突 – 水平,方形
• 横突 – 比胸椎小
•
椎间孔 增加
–
大,但神经根受压风险
• 椎孔– 大得能够容纳马尾和神经根
脊椎结构
• 关节突
• 脊椎峡部
峡部
关节突关节
上关节突 下关节突
椎间盘
• 椎体之间 • 上、下软骨板, • 中心---髓核 • 四周---纤维环 • 它起到滑动关节、减
• 其中椎间盘的变化发生较早, 主要变化是髓核脱水,脱水 后椎间盘失去其正常的弹性 和张力。
病因 2、损伤
较重的外伤或多次反复的 不明显损伤,尤其是旋转 暴力。
造成纤维环软弱或破裂
3、职 业
• 司机: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 • 重体力劳动:过度负荷 • 举重运动员:过度负荷 • 以上因素使盘内压力增高,加速
起点:第7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骶正中嵴、 髂嵴后部和第 10~12肋骨。
辅助练习:下拉弹性胶带、向后拉拉力器、 颈后引体向上和提拉杠铃等
3.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肩胛提肌 位置:斜方肌深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下回旋。 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和回旋; 两侧同时收缩,使颈后伸。
菱形肌 位置:斜方肌深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内收和下回旋。
筋膜。 止点:胸椎棘突、颈椎和胸椎横突、
颞骨乳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
和脊柱侧屈;两侧同时收缩, 使头和脊柱伸。 上固定时,使骨盆前倾,如慢 起倒立中“吊腰、提髋、翻臀 ” 动作。 无固定时,肌肉的起止点两端 做相向运动。
躯干肌功能小结
1.屈脊柱(躯干)的肌肉:主要有腹直肌,腹内、外斜肌和髂 腰肌。
髓 核 突 出 的 方 向
• 纤维环前方及两侧较厚,后 外侧薄;后外方缺乏后正中 韧带支持,属薄弱处。
• 后外侧亦是神经根离开硬膜 囊进人椎间孔的部位。
• 椎间盘突出可使硬膜囊和神 经根受到压迫和刺激。
椎间盘变性突出
青年
退变性疾病的基础
老年
卵圆形
椎管演变
三角形
三叶草形
婴儿
成人
老年人
L1~2
上回旋、内收;中部肌束收缩,使肩胛 骨内收;下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下降、 上回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向 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两侧同时收缩, 使头和脊柱伸。 儿童少年时期,发展该肌,可预防和矫正驼背。 辅助练习:提拉杠铃耸肩、持哑铃侧上举、扩胸如“飞 鸟 展翅”等
2.背阔肌
位置: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上部 被斜方航遮盖。
L3~4
L5
腰椎椎孔的形状
L3
L4~5
腰椎椎孔(管) 的形状
L5
腰背部浅层肌 第1层:斜方肌和背阔肌
第2层: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第3层:上后锯肌和下后锯肌
1.斜方肌
位置:项部和背部皮下,两侧相合成斜方形。 分上、中和下部肌束。
起点:枕骨后面,项韧带,全部胸椎棘突。 止点:锁骨外l/3处、肩峰和肩胛冈。 功能:近固定时,上部肌束收缩,使肩胛骨上提、
远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伸直。
腰背部深层肌
第1层:夹肌(头夹肌、项夹肌) 和竖脊肌(髂肋肌、最长肌 和棘肌)
第2层:横突棘肌(半棘肌、 多裂肌和回旋肌)
第3层:枕下肌(头前直肌、头 外侧直肌、头后大直肌、头 后小直肌、头下斜肌和头上 斜肌)、横突间肌和棘间肌
竖脊肌
位置:纵列于脊柱两侧。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和胸腰
盘退变
髓 核 的 可 塑 性
脊柱屈曲时,髓核体积不变 髓核移位—前屈髓核后移,后伸髓核前移
椎间盘的压力测试
故久坐及前屈负重者易患椎间盘突出症
站立位脊柱负荷如以100%计算,站立 前屈位可增加到210%,坐位为150%,坐位 前屈位可增加到270%。说明前屈位活动或 负重是导致腰段脊柱退变或损伤的不良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