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化
夏朝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特点

夏朝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特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历史上称为“夏代”。
夏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它们。
一、夏朝的社会制度1.统治者夏朝是集权制国家,国君称为“夏后”,掌握政治大权。
夏后为了稳定国家,实行了“三公九卿”的制度,即设立三公(少师、太师、司空)和九卿(司徒、司马、司空、大司寇、大司马、太仆、太傅、太宰、大史),辅助国君处理政务。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了秦朝。
2.分封制夏朝是分封制国家,国家将领域划分为一系列小国,领土与君主权归属各封建国家。
这种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分封制的实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每一个小国拥有自己的土地和独立的生产力,因此,它们的经济状况都比较稳定。
3.等级制度夏朝的等级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
国家的王子和贵族是高层次的封建领主,封建领主和农民是有一定的等级关系的。
此外,农民、工匠和商人在等级制度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夏朝统治阶级中存在着不同的等级,这也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社会政治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夏朝的文化特点1.语言文字夏朝最早的书面记载现存于现在甘肃省渭源县附近的北河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
这些甲骨文内容较为简单,但已有一定的书写系统。
他们的语言使用的是古代汉语早期的语言形式,这也为后来的汉字文化奠定了基础。
2.宗教信仰夏朝的宗教信仰没有明确的神祇信仰,或者说夏朝的神祇信仰非常的杂乱。
但是,夏朝人民有明确的超自然信仰,他们认为身体患病或死亡,是因为被鬼神缠绕或惩罚。
因此,夏朝的宗教信仰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特点。
3.文化艺术夏朝最著名的艺术形式是青铜器。
青铜器制造技术非常先进,款式多样,不仅实用而且还具有装饰性。
夏朝青铜器就包括鼎、盘、壶等器皿。
此外,夏朝还有璧、玉、琴等文化艺术形式的创作,对以后的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科技发展夏代的科技发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先进的。
辽宋夏金元文化

辽宋夏金元文化一、介绍辽宋夏金元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金以及元朝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文化。
这一时期跨越了10世纪至14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历史背景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权频繁更迭,各个政权之间的战乱不断。
在北宋时期,中国经历了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时期。
然而,辽、金和元这几个外族政权的兴起和侵略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辽文化辽文化以辽朝为代表,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
在辽朝统治下,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了融合了契丹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独特文化形态。
辽文化主要表现在文字、艺术、建筑等方面。
辽俄文、契丹字、金刚经卷和佛教壁画等都是辽文化的重要代表。
四、宋文化宋文化以北宋和南宋为代表。
北宋时期,中国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达。
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活跃于文坛,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文化作品,如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变法等。
南宋时期,由于金朝的侵略,中国失去了北方的统治地位,南方文化变得比较独立,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五、夏文化夏文化是以夏朝为代表的文化形态。
夏朝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
夏文化主要表现在党项文字、夏碑、夏歌等方面。
夏朝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文化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六、金文化金文化是以金朝为代表的文化形态。
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金文化主要表现在建筑、绘画、服饰等方面。
金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宋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七、元文化元文化是以元朝为代表的文化形态。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元文化主要表现在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
元朝的统治推动了蒙古族、汉族、西域和回族等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八、文化交流与融合辽宋夏金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各个政权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政权更迭,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交相辉映,互相借鉴。
辽宋夏金元文化的形成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结语辽宋夏金元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夏朝文化总结

夏朝文化总结一、背景介绍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夏朝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夏朝文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
二、政治与社会制度夏朝是一个以部落聚居为特点的国家。
夏王制度是其政治核心,夏王是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但他们也依靠贵族家族的支持来维持统治。
夏朝的社会制度以贵族统治为基础,贵族对土地和人民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同时,夏朝也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在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文化特点1. 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夏朝文化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夏朝人民掌握了在黄河流域开垦土地、灌溉和种植农作物的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提高。
同时,夏朝人民还掌握了制陶、铸造、纺织等手工业技术,这些手工业的发展对于夏朝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具有特色的礼制夏朝的礼制是夏朝文化的核心之一。
夏朝的贵族阶层十分注重礼仪和礼节的规范,礼仪制度在夏朝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
夏朝始祖禹被认为是礼制的创立者,他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
3. 先进的文字和文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已经发现的夏代文字有500多个。
夏朝的文字记载主要是用来记录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事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
夏朝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一些古代的诗歌、赋、乐府等文学形式在夏朝时期已经出现。
四、艺术与宗教夏朝的艺术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夏朝人民崇拜自然和祖先,认为宗教信仰是人与神灵之间的联系。
夏朝的宗教信仰主要通过祭祀来表达,人们会通过举行仪式和祭祀活动,向神灵祈福和祝福。
同时,夏朝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夏朝的艺术作品往往以神灵和祖先为题材,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敬意。
五、遗产与影响夏朝文化的遗产对于后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讲 夏史与夏文化

《左传· 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
《山海经· 海外西经》: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 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家天下的确立—夏王朝
一 夏王世系 二 夏王朝的发展历程
家天下的初立:”筚路蓝缕“与”夷夏交 争“ 王朝的巩固: “中国”的形成
夏的衰落:四世而陨
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上古传说时代中原地区居民同洪水斗争 的历史事实,距离今天已经有四千多年了。从古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 当时中原地区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得多,降雨量充沛,雨季时河流容易 泛滥,洪水横流,成了威胁人们生存的一大灾害。禹组织和率领夏族 或以夏族为中心的人群集团平抑洪水,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其功绩 受到当时和后世的称赞。被尊称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浙 江 绍 兴
山西
河南 登封
启母石
仞 辩 蛇西 , 》 ,南 山 开 与 乘海 海 焉 《 两之 经 得 九 龙外 大 始 歌 ,, 荒 歌 》 名赤 西 《 以 曰水 经 九 下 夏之 招 。 后南 》 此 开, 。 天 开流 穆 上沙 之 三之 野 嫔西 , 于, 高 天有 二 ,人 千 得珥 《两 九青 < · >
•
黄河下游河道 淤积
开封柳园口”地上 河”
英
特纳 (1775-1851)
金枝
在古代,这片风景秀丽的林区却是一个反复重演过奇特悲剧的场
所。 在湖北岸那个险峻的峭壁(现代的内米村就座落在此山上)的正 下方,曾是一片圣林和狄安娜•纳莫仁西斯(即“林神狄安娜”)的圣 殿。这个湖和树林有时也叫做阿里奇亚湖和阿里奇亚丛林。阿里奇亚 镇(即现在的拉•里奇亚)距这里大约三哩左右,在阿尔巴山脚下,一 片陡峭的山坡将它同这个躺在山边的小火山口似的洼地里的小湖分隔 开来。 内米的圣林中有一棵大树,无论白天黑夜,每时每刻,都可看到 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人影,在它周围独自徘徊。他是个祭司又是个谋 杀者。在内米的圣殿附近的这棵特殊的树,它的树枝是不许砍折的。 只有逃亡的奴隶才被允许折断它的树枝,如果他能做到的话,就获得 与祭司单独决斗的资格,若能杀死祭司,则可接替祭司的职位并获得 “森林之王”的称号。根据古代公众的意见,这决定命运的树枝就是 “金枝”。因此神殿的祭司,手持一柄出鞘的宝剑,不停地巡视着四 周,像是在时刻提防着敌人的袭击,而他要搜寻的那个人迟早总要杀 死他并取代他的祭司职位。这就是这儿圣殿的规定:一个祭司职位的 候补者只有杀死祭司以后才能接替祭司的职位,直到他自己又被另一 个更强或更狡诈的人杀死为止。 这个极其不稳定的祭司职位有着”森林之王”的称号。然而他比 任何王者都更为坐卧不安,更被恶梦所缠扰。年复一年,无论盛夏严 冬,无论天晴天阴,他总得不停地独自巡视,而每当他忧心忡忡地稍 憩片刻之时,便有丧生的危险,他若稍微松懈一点警惕,体力或防身 技巧稍微减弱一些,都会陷入危难之中。
夏朝的文化特点和艺术成就

夏朝的文化特点和艺术成就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华夏民族的起源。
夏朝时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成就了独特丰富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夏朝文化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一、夏朝文化的特点1. 神权统治:夏朝崇拜天神,以神权统治为核心。
帝王是人与神之间的媒介,象征着强大的统治力量。
这种神权统治影响了夏族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
2. 祭祀文化:夏朝的祭祀文化极为重要。
夏族人民相信通过祭祀可以与神灵沟通,祈求神灵的保佑和丰收。
举行祭祀仪式是夏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象征。
3. 社会等级制度:夏朝实行封建等级制度,以家族和部落为基础。
在这个等级制度下,帝王、贵族和庶民分别拥有不同的地位和权力。
这种等级制度模式在夏朝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包括政治、社会和经济。
4. 书写系统:夏朝发展了最早的象形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源头。
夏朝的文字系统为后来的中国文字发展提供了基础,对中国文化的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夏朝的艺术成就1. 陶器制作:夏朝的陶器制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夏族人民善于利用砂土等材料制作陶器,他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陶器形式,包括酒器、食器、礼器等。
夏朝陶器的造型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
2. 艺术雕刻:夏朝的艺术雕刻也有着独特的成就。
他们善于利用青铜、玉石等材料进行雕刻,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
特别是夏朝的青铜器,不仅形态美观,还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夏朝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
3. 音乐舞蹈:夏朝人民很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艺术表演。
他们发展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和舞蹈形式,通过音乐和舞蹈表达情感和祭祀神灵。
夏朝的音乐舞蹈艺术对后世的中国音乐舞蹈有着深远的影响。
4. 建筑艺术:夏朝的建筑艺术以宫殿和祭祀建筑为主,展现了夏族人民卓越的建筑技术和艺术造诣。
夏朝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木构建筑为主,给人以庄严壮观的感觉。
总结起来,夏朝的文化特点和艺术成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朝古代文化的瑰宝

夏朝古代文化的瑰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夏朝时期,古代中国孕育出了许多瑰宝般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夏朝古代文化的瑰宝。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夏朝时期一种独特的古代汉字书写形式,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最早出现在夏朝晚期的商朝时期,主要用于刻写在动物骨骼或龟甲上。
这些刻骨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农业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夏朝文化和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青铜器青铜器是夏朝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夏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青铜来铸造各种器物,如鼎、觚、爵等。
这些青铜器质地坚固,造型精美,上面的纹饰图案更是独具特色,融合了当时的宗教、神话和符号等元素,展现了夏朝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技艺水平。
三、夏令时夏令时是夏朝时期的一种计时方式。
由于夏季白天较长,人们按照太阳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来划分时间,以适应夏季作息和农耕生活。
夏令时的使用不仅反映了夏朝人民对时间的重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成果。
四、宫殿建筑夏朝时期,人们开始兴建宏伟的宫殿,作为统治者政治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这些宫殿建筑精雕细刻,气势磅礴,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力和尊严的追求。
夏王朝的宫殿建筑被后世称为“夏虹”,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源头之一。
五、先民文化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文明的起源时期,人们开始形成一系列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习俗。
夏朝的祭祀文化包括对先祖的崇拜、祭祀仪式的开展以及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表达,这些先民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以上对夏朝古代文化瑰宝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夏朝时期孕育出了许多对后世至关重要的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证明了夏朝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成为今天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保护和传承这些瑰宝,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让夏朝古代文化的瑰宝永远闪耀着光芒。
夏朝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夏朝文化的特点与影响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夏朝文化的特点和其对后世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夏朝文化的特点1. 崇拜神灵:夏朝是一个以拜祭神灵为核心的社会。
夏人相信天神和祖先神灵的存在,认为他们掌控着自然界的变化。
因此,拜祭神灵成为夏朝社会的重要仪式,人们用祭品和祭祀来祈求神灵保佑和庇护。
2. 重视礼仪:夏朝文化注重礼仪和仪式。
夏人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手段。
礼仪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使人们能够根据社会地位和身份来展示自己的尊重和敬意。
3. 尊重祖先:夏朝文化强调祖先崇拜和家族观念。
人们认为祖先是家族的根基和精神支柱,因此对祖先敬畏和纪念。
4. 素食为主:夏朝的饮食文化以素食为主。
夏人相信素食可以净化心灵,使人们保持身心的平衡。
他们以五谷为主要食物,注重饮食的节制和健康。
夏朝文化的影响1. 文字的创造与发展:夏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使用文字的时期,夏人创造了象形文字的雏形,为后世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朝的文字创造和使用对后世的文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礼仪制度的建立:夏朝重视礼仪,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为后来的礼制文化提供了范本。
后世的礼制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社会秩序的维护:夏朝注重礼仪和家族观念,强调家族的地位和责任,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这种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影响了后世的社会组织和家族制度。
4. 宗教信仰的传承:夏朝的宗教信仰中的拜祭和祖先崇拜思想在后世得到传承和发展。
这些宗教信仰构成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人们信仰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夏朝文化以崇拜神灵、重视礼仪、尊重祖先和素食为主要特点,并通过文字的创造与发展、礼仪制度的建立、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宗教信仰的传承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夏朝文化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夏朝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是什么?

一、政治特点夏朝的政治制度是以世袭制为基础的,君主和贵族阶层掌握了政治和经济的实际权力。
夏禹在位时期,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官僚体系,设立诸侯国和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夏启时期,国家开始出现了一些分封制的苗头,这也为以后封建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夏桀时期,君主权力逐渐膨胀,导致政治腐败,同时,人民反抗意识逐渐增强,为夏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二、经济特点夏朝鼎盛时期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同时也有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农业方面,夏朝实行了农业专业化和部落分化,各地农民根据地形和气候的不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方面,夏朝制陶、铸铜等手工业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这为各种手工艺品的制造提供了支持。
商业方面,夏朝已经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经济,有定居商人和流动商人两类,他们从事物品交换,也有通过信用借贷等方式的金融活动。
三、文化特点夏朝的文化主要以祭祀文化、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方面为主。
在祭祀方面,夏朝形成了以天、地、祖先为主的祭祀体系,这种祭祀文化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在音乐舞蹈方面,夏朝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艺术体系。
据《尚书》记载,夏禹制定了九歌九舞的舞蹈规制,并通过舞蹈来弘扬国家精神和人民风貌。
在书法绘画方面,夏朝已经形成了符号化的文字体系,并开始出现了一些雕刻和绘画作品,如夏禹所刻的“禹鼎”就是夏朝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特点之外,夏朝鼎盛时期还具有其他一些值得探讨的方面。
在军事方面,夏朝建立了以禹贡制为基础的兵役制度,并形成了一定的军事力量。
夏朝的士兵以农民为主,以种田为主业,但一旦有战争,便会被动员起来组成军队,参加战斗。
夏朝的兵器制造也逐渐进步,如铜制武器、甲胄等的出现,提高了夏朝军队的战斗力。
在宗教方面,夏朝祭祀文化十分发达。
夏朝的人们相信祖先和天神,认为祭祀可以保佑国家和家族的繁荣。
夏禹制定的“九州九祀”的制度,规定了每年在不同时间进行的祭祀活动,成为了后世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 三 过 其 门 而 不 入 。 —— 《孟子· 滕文公上》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 的方式“选贤与能”,集体推举天下的共主, 即为“公天下”。尧老时,把“王”位禅让 公天下 给了贤能的舜,舜老的时候,把“王”位禅 让给了禹,但禹老时却把“王”位传给了自 己的儿子启。禹的传子宣告了禅让制度的终 结,使王位世袭制得到了确立,从此开始了 家天下 “家天下”的局面,夏王朝产生了。
同意第一种 理由有:一是二里头遗址以夏朝的
统治的时间地域基本吻合;二是考古发掘的实 物与遗迹与现有的文献记载也能相互印证。
同意第二种 理由有:一是夏朝历史没有确切纪
年;二是碳—14测定夏文化文物可以大致确定 其年代,存在的误差就达一二百年;三是史书 关于夏王朝的人物、事迹的发生地记载的过于 简略,后人可以多种理解;第四迄今还没有发 现夏朝的文字资料。对夏朝的历史很多不能确 定,处于推测阶段。
二里头宫殿基址 宫殿位于遗址中部,为整体略呈方形 的夯土基址。东西长108米,南北宽 100米,高0.8米。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迄今所知我国最 早的宫殿建筑
偃师二里头文化(农业)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 其中石铲、石镰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 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常使用的农业工 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 量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 狗、鸡、马、牛、羊等,可谓“六畜俱全”了。
探索与争鸣
有学者认为,既然二里头文化遗存在 时间和空间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基本吻 合,那么二里头文化非夏文化莫属;也有 学者认为,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 还没有找到能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证 据,以二里头文化的考古资料来复原夏朝 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为什么?探索与争鸣来自什么是“小康”?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 以绥四方”。
文献中的夏文化?
由传贤到传子这一历史变化,王位世袭制 的确立,标志着国家的建立。 夏朝已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国家机器, 设立了各级文武官员,有了军队、刑法和 监狱等公共权力机关。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二里头遗址中,宫殿的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以上。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文献资料
考古资料
文化: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泛指一般知识。
夏文化:夏朝的文化,这种文化应该有宗 庙、青铜礼器等反映国家形态的遗存。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 懈。通大川,决壅塞,凿 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 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 以利黔首。——《吕氏春 秋· 古乐》
从文献记载看,夏朝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废“天下为公”而行“天下为家”;变“货力不 藏于己”而为“货力为己”,人们“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私有观念深化了。 从考古资料看:象征权力和威严的大型宫殿,反 映尊卑和贵贱的各类礼器和祭器,表示礼制存在 的青铜制品等,无不说明国家已经出现,夏朝完 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社会已 经步入“小康之世”的文明时代。
练习与测评2答案
(1)夏朝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生产 工具以石器为主,比较原始和落后,食物比较 丰富,粮食仍以粟和黍为主, 家畜家禽饲养普 遍。 (2)房屋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 差别十分显著;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酒), 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畜牧业和青铜手工业 等);一些青铜和玉制礼器和祭器的出现,即 可以看到生产力的进步,也可以窥视夏朝的等 级意识和等级制度已经出现。这些发现与文献 记载相互印证,在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为 研究夏史开启了一扇大门。
图为1987年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三足 铜鼎(10月19日摄)。这是我国目前发 现年代最早的青铜鼎器,被誉为“华夏 第一鼎”。
偃师二里头文化(社会生活) 夏时代的社会生活之——饮酒之风
粮食剩余——酒 相传:仪狄制造一种旨 进献禹;少康发明酒 二里头出土大量的酒器 (有铜制、陶制) 相传:太康失国是因为 “沉湎于酒”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 镰的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 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量 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 羊等,可谓“六畜具全”了。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材料2、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南9公里的二里头村南, 伊河与洛河之间,遗址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发现有 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地、陶窑、窑穴、墓葬等一 大批遗址和铜、玉、石、陶、骨等遗物。 --------《二里头遗址》 (1)、从材料1的墓葬随葬品看,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有什么特色? (2)、综合材料1、2分析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
有 鬲 氏
有仍氏
有扈氏
商
九
夷
夏文化所处的时间范围:约BC2070 ——BC1600年
阅读课文“文献选读”《礼 记·礼运》选段,从孔子这段话分 析“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与 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的关系。
大同之世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 是谓大同 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偃师二里头文化(手工业)
二里头文化时 期出土玉器有: 珪、琮、板、刀、 戈、钺等。大量 礼器的出土表明 礼制已成为当时 重要的制度。 镶嵌十字纹方钺 兽面纹铜牌 可能是用于宫廷舞 宴的饰物;又是百 官身份的标志
偃师二里头文化(青铜)
相传:“禹铸九鼎” “贡金九枚,铸鼎象物”。 启命昆吾铸鼎。 出土有:爵、 刀、戈、铜 镞(后羿善射)、铜范、冶铜 遗址(两处)。 二里头遗址中没有发现大 型青铜器。
小康之世
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 货力为已 大人世及以为礼 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和夫妇,以设 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 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懂于礼义者也,以著其义,以 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 是谓小康 此者,在执法者,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小康之世——礼义以为纪
释读文献 复原 碳测定 合理推理 考古 文献与考古的对照印证 „„
公天下到家天下
文 献 百官、军队、刑法、监狱 宫殿 考 古 玉器、青铜时代
——世袭制 ——国家机器
——王权 ——礼制
我 国 历 史 上 第 一 个 王 朝
1、为什么说夏朝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 根据教材所述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加以 证明。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典型发现
i. 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址 ii. 发掘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 iii. 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和玉器的礼器和祭器
折射的历史
i. ii. iii. iv. 社会分化已经很明显 居民的生活以农业为主 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具有了显著的国家特征
如何研究夏文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