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土壤概况

合集下载

西安市自然资源

西安市自然资源

西安市自然资源
西安市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都。

西安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山川、水域、植被等。

在西安市境内,有秦岭山脉的余脉,山势起伏,气候宜人。

下面将从地理环境、水资源、植被等多个方面介绍西安市的自然资源。

地理环境: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东南部,秦岭山脉的北部,地势东高西低。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西安市气候多样,有雨量充沛的春夏季和阳光充足的秋冬季,适宜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维护。

此外,西安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等,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水资源:西安市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渭河、灞河等。

这些河流为当地农田灌溉、城市供水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西安市的地下水资源也十分丰富,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用水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西安市还加强了水资源保护工作,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植被:西安市植被覆盖率较高,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完整。

西安市周边的秦岭山区更是植被种类丰富,是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的天堂。

政府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保护植被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西安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是一座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西安地质概况

西安地质概况

西安地质概况西安地质概况0000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北邻内蒙古,西接宁夏、甘肃,南和四川、重庆、湖北相连,东与山西、河南毗邻,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

全省南北长约870千米,东西最宽约500千米,从北至南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地貌景观区。

境内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

陕西的地质位置在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它处于欧亚、特提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交汇地带,地跨三个一级地层、构造单元,地层出露齐全,各种岩石类型发育,中央造山带秦岭山系横亘陕西南部,地质构造复杂。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留下了无数典型的地质遗迹。

陕西省河流众多,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流域,黄河在境内的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青涧河、延河、渭河、泾河(渭河支流)、洛河等。

长江在境内的支流属汉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

一、地层陕西的地层自太古代至第四纪均有出露,地层建造序列主要含古老结晶基地,火山沉积过渡基地和沉积盖层。

沉积相有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海陆交互相主要见于石炭系,广泛的陆相始于二叠系(华北)、上三叠系(扬子)和侏罗系(秦岭),沉积类型有活动、稳定和过渡三种。

地层经历多期不同程度变质和构造变动,基底为深中浅变质相,盖层浅变质未变质。

陕西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特点是前寒武系主要沿古老地块的边缘呈带状分布,秦岭造山带内侧呈穹窿状或构造岩片残存,寒武奥陶系和二叠三叠系省内普遍分布。

华北缺失志留和泥盆系,扬子区大部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

新生界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以汾渭分区最为发育。

在古生代生物群的分区上,华北区属北方大区,扬子区属南方大区或古地中海大区,秦岭区常为上述两大区的过渡类型。

在中生代海相地层,秦岭区出现北方的菊石及南、北方瓣鳃类的混生。

陆相地层植物群,主要以温暖、潮湿的蕨类为盛,并有银杏,炎热环境的苏铁类次之。

根据境内地层的发育特点,华北南缘中、晚元古界发育较完整。

扬子区至秦岭区震旦系寒武系横向上变化连续,徽县旬阳县分区旬阳、西口一带,晚古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剖面连续,化石较为丰富。

西安地理等级考知识点总结

西安地理等级考知识点总结

西安地理等级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概况
西安是中国陕西省的省会,位于黄河和渭河流域之间。

它拥有
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西安对中
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一个受人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城市规划和建设
西安市的城市规划始于公元前1000年周朝时期,历经了许多
朝代的发展和变迁。

近年来,西安市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市区一些历史文化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同时也建设了许多
新的现代化建筑。

自然环境和资源
西安市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它的土地资源丰富,
拥有广阔的农田和矿产资源,如煤、铁、锌、铅、铜和金等。

近年
来,西安市还注重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强城市绿化和管理,“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也在积极推进。

交通和经济
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西安市与全国各地以及海外有
着良好的联系。

它拥有长安国际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和公共交通
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条件。

西安市的经济
比较发达,是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主要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机械和化工等。

结语
西安地理等级考知识点总结到此结束。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果您还有任何问题或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请随时联系我们。

西安地理概况

西安地理概况

西安Edited by CHENG.DA.XIA ※初识西安别名:长安、镐京、大京、西京等行政区域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西北地区陕西省下辖地区:11个市辖区、2个县政府驻地: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未央广场电话区号:029邮政编码:710000地理位置:关中平原中部面积:10752平方公里人口:1000.37万人(2018年)方言:关中语言-西安话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兵马俑、钟鼓楼、大雁塔、小雁塔、秦岭、大明宫、未央宫等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火车站:西安站、西安北站、西安南站等车牌代码:陕A、陕U高等学府: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电等市花:石榴花市树:国槐地区生产总值:8346.86亿元(2018)比较:佛山地区生产总值:9500亿元(2017)人均生产总值:85114元(2018)比较:佛山人均生产总值:124722元(2017)建成区面积:700.27平方公里(2018)国际友好城市:33个※自然地理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

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

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

截至2016年,西安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

(1)地形地貌: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

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

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市土壤概况

西安市土壤概况

西安市土壤概况西安市境内土壤母质种类复杂,植被类型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地下水位悬殊,历史上人类影响程度不一,因而土壤构成复杂多样。

经1980~1986年土壤普查,根据土壤形成条件、过程和属性,境内土壤可分为褐土塿土、潮土、水稻土、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紫色土、棕壤、暗棕壤、沼泽土和亚高山草甸土等12个土类。

根据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层厚度、盐渍化程度及土壤耕层厚度、质地、生产性能,各土类又分若干亚类、土种,共有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

由于农耕历史悠久,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发展影响深刻,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人工培育而成的农业土壤分布广泛塿土、潮土、水稻土都是在褐土或黄土基础上,经自然淋溶粘化作用和几千年耕种熟化后形成的农业土壤。

[土壤分布规律]西安市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水平地带性】渭河平原广泛分布多种农业土壤,多在自然土壤基础上熟化形成,呈水平地带性分布。

河流的河漫滩土壤受河流冲积物和地下水位影响较大,低河漫滩距河床近,易受洪水影响,以新积土和水稻土为主;高河漫滩距河床较远,地形稍高,以潮土为主。

河流的一、二、三级阶地,在褐土基础上演化形成塿土。

由于耕种时间与水文条件的差异,渭河以北多灰塿土,渭河以南多黑塿土。

在人口密集的西安城郊周围,由于人类长期生产活动频繁的用土、填土和人工搅动,土壤以黄绵土和发育较晚的塿土性土为主。

山麓洪积平原的洪积扇顶部以褐土、黑塿土为主,中、上部则为红立茬土和黑立茬土。

洪积扇前缘排水不畅的洼地,形成各种水成土壤或半水成土壤,如潮塿土、水稻土等。

黄土台塬塬面土壤多为黑塿土或立茬土。

塬坡沟谷因水土流失,土壤遭受严重面蚀与沟蚀,以黄绵土为主。

【垂直地带性】秦岭山地与骊东南丘陵区,山势峻峭,山岭与深谷交错相间,海拔愈高,气温愈低,随着植被、气候带的变化,土壤呈垂直地带性分布。

骊东南丘陵沟深坡陡,地形破碎,因长期受水蚀、风蚀及重力侵蚀作用,不少地方黄土母质侵蚀殆尽。

陕西省土壤简介

陕西省土壤简介

陕西土壤1.概况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古朴秦川,为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省会古都西安,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

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

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33万(2010年),下辖西安1副省级市、宝鸡等9地级市及1农业示范区。

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为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2.土壤分类及面积2.1分类原则:陕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系统,是根据全国土壤分类原则及分类系统,结合陕西省土壤资源的实际状况和土壤分类的经验,在县、地两级土壤分类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评比、归并,汇总而成。

陕西省土壤分类遵循的原则如下:①土壤分类必须把成土条件、成土图1 陕西省土壤图过程和土壤属性结合起来,并以士壤自身性态为主要依据;②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视为一个整体,纳入统一的分类系统中;③土壤分类要体现科学性,生产性和群众性。

2.2具体分类陕西省土壤分类是根据全国土壤分类系统进行的,全省共划分9个土纲,22个土类,49个亚类,134个土属,403个土种。

如图1、表1:表1 陕西省土壤土壤分类系统表3.土壤的基本性质3.1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系指土壤中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的状况和性质,其中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容重、孔隙、水分和热量等。

土壤物理性质的好坏,不仅对植物根系生长及植株发育而且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及生物特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管理及土壤改良,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3.1.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的矿物质颗粒的相对比例或粗细状况。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一个稳定的自然属性,它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特性,是影响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安市土壤概况

西安市土壤概况

西安市土壤‎概况西安市境内‎土壤母质种‎类复杂,植被类型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地下水位悬‎殊,历史上人类‎影响程度不‎一,因而土壤构‎成复杂多样‎。

经1980‎~1986年‎土壤普查,根据土壤形‎成条件、过程和属性‎,境内土壤可‎分为褐土塿‎土、潮土、水稻土、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紫色土、棕壤、暗棕壤、沼泽土和亚‎高山草甸土‎等12个土‎类。

根据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层厚度、盐渍化程度‎及土壤耕层‎厚度、质地、生产性能,各土类又分‎若干亚类、土种,共有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

由于农耕历‎史悠久,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发展影响‎深刻,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人工培育而‎成的农业土‎壤分布广泛‎塿土、潮土、水稻土都是‎在褐土或黄‎土基础上,经自然淋溶‎粘化作用和‎几千年耕种‎熟化后形成‎的农业土壤‎。

[土壤分布规‎律]西安市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水平地带性‎】渭河平原广‎泛分布多种‎农业土壤,多在自然土‎壤基础上熟‎化形成,呈水平地带‎性分布。

河流的河漫‎滩土壤受河‎流冲积物和‎地下水位影‎响较大,低河漫滩距‎河床近,易受洪水影‎响,以新积土和‎水稻土为主‎;高河漫滩距‎河床较远,地形稍高,以潮土为主‎。

河流的一、二、三级阶地,在褐土基础‎上演化形成‎塿土。

由于耕种时‎间与水文条‎件的差异,渭河以北多‎灰塿土,渭河以南多‎黑塿土。

在人口密集‎的西安城郊‎周围,由于人类长‎期生产活动‎频繁的用土‎、填土和人工‎搅动,土壤以黄绵‎土和发育较‎晚的塿土性‎土为主。

山麓洪积平‎原的洪积扇‎顶部以褐土‎、黑塿土为主‎,中、上部则为红‎立茬土和黑‎立茬土。

洪积扇前缘‎排水不畅的‎洼地,形成各种水‎成土壤或半‎水成土壤,如潮塿土、水稻土等。

黄土台塬塬‎面土壤多为‎黑塿土或立‎茬土。

塬坡沟谷因‎水土流失,土壤遭受严‎重面蚀与沟‎蚀,以黄绵土为‎主。

陕西省土壤资料(1)

陕西省土壤资料(1)

陕西土壤研究农学2班纪森鹏 20131812977摘要【1】陕西省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全省共有21个土类,50个亚类,149个土属,400多个土种。

主要土类有栗钙土、黑垆土、棕壤、褐土、黄棕壤、黄褐土、风沙土、黄绵土、(土+娄)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和盐碱土等。

陕西省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

从水平分异看,陕北高原为栗钙土——黑垆土地带;关中盆地为棕壤——褐土地带;陕南山地为黄棕壤——黄褐土地带。

从垂直分异看,秦岭山地、大巴山地都很明显。

秦岭北坡自下而上为褐土——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原始土壤;大巴山北坡自下而上为黄褐土——黄棕壤——棕壤。

陕西省的主要地域性土壤为风沙土、黄绵土、(土+娄)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盐碱土等。

风沙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长城以北的风沙区。

黄绵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的黄土区。

(土+娄)土是关中主要的农业土壤。

水稻土是陕南的主要农业土壤。

新积土,分布于河流两岸,全省各地都有分布。

潮土,主要分布在陕南和关中的凹湿地区。

沼泽土,分布在地形低凹,地下水经常出露的地区。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关中河流两岸低凹地上,以蒲城县的卤泊滩最集中,另外,在灌区由于排灌不当,易形成次生盐碱土。

土壤肥力直接影响着土地生产力。

陕北的栗钙土、黑垆土、陕南山地的山地棕壤、山地黄褐土、灰化土、原始土壤以及各地的风沙土、盐碱土等,一般地力较差,生产水平较低,而关中盆地的油土、(土+娄)土,汉江谷地的水稻土等土壤的分布区,则是相对高产的区域。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分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在我国中部偏东靠北,东经105度29分到东经111度15分,北纬31度42分到39度35分之间,东与黄河与山西为界,西与甘肃,宁夏为邻,北靠内蒙古,南接四川,湖北。

全省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最宽约430公里自南向北跨越北亚热,暖温,中温三个气候带及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三个水分区;并以北山,秦岭为界,分为陕南,关中,陕北三个自然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土壤概况西安市境内土壤母质种类复杂,植被类型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地下水位悬殊,历史上人类影响程度不一,因而土壤构成复杂多样。

经1980~1986年土壤普查,根据土壤形成条件、过程和属性,境内土壤可分为褐土塿土、潮土、水稻土、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紫色土、棕壤、暗棕壤、沼泽土和亚高山草甸土等12个土类。

根据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层厚度、盐渍化程度及土壤耕层厚度、质地、生产性能,各土类又分若干亚类、土种,共有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

由于农耕历史悠久,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发展影响深刻,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人工培育而成的农业土壤分布广泛塿土、潮土、水稻土都是在褐土或黄土基础上,经自然淋溶粘化作用和几千年耕种熟化后形成的农业土壤。

[土壤分布规律]西安市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水平地带性】渭河平原广泛分布多种农业土壤,多在自然土壤基础上熟化形成,呈水平地带性分布。

河流的河漫滩土壤受河流冲积物和地下水位影响较大,低河漫滩距河床近,易受洪水影响,以新积土和水稻土为主;高河漫滩距河床较远,地形稍高,以潮土为主。

河流的一、二、三级阶地,在褐土基础上演化形成塿土。

由于耕种时间与水文条件的差异,渭河以北多灰塿土,渭河以南多黑塿土。

在人口密集的西安城郊周围,由于人类长期生产活动频繁的用土、填土和人工搅动,土壤以黄绵土和发育较晚的塿土性土为主。

山麓洪积平原的洪积扇顶部以褐土、黑塿土为主,中、上部则为红立茬土和黑立茬土。

洪积扇前缘排水不畅的洼地,形成各种水成土壤或半水成土壤,如潮塿土、水稻土等。

黄土台塬塬面土壤多为黑塿土或立茬土。

塬坡沟谷因水土流失,土壤遭受严重面蚀与沟蚀,以黄绵土为主。

【垂直地带性】秦岭山地与骊东南丘陵区,山势峻峭,山岭与深谷交错相间,海拔愈高,气温愈低,随着植被、气候带的变化,土壤呈垂直地带性分布。

骊东南丘陵沟深坡陡,地形破碎,因长期受水蚀、风蚀及重力侵蚀作用,不少地方黄土母质侵蚀殆尽。

成土母质除黄土外,包括古红土、紫砂岩、页岩、花岗片麻岩风化碎屑等,分布褐土、红粘土、紫色土、黄绵土等多种土壤。

秦岭山地土壤分布随海拔高度变化,海拔1200米以下为褐土,1200~2400米为棕壤,2400~3000米为暗棕壤,海拔3000米以上的古冰川高山区为亚高山草甸土。

[主要土壤类型]【褐土】褐土又称肝泥,属自然土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秦岭低山、骊山及山麓洪积扇顶部,在平原阶地、黄土台塬也有分布,面积229.99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6.18%。

褐土在暖温带季风气候落叶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形成,土质粘重,耕作困难,保水保肥,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约1.19%~2.08%,全氮0.076%~0.218%,碱解氮49~175ppm,速效磷4~16ppm,速效钾67~272ppm。

境内褐土分淋溶褐土和褐土性土两个亚类,前者多分布在秦岭低山区和骊东南丘陵,后者多分布在秦岭中山区,白鹿原也有小面积分布。

【塿土】塿土是境内最重要的农业土壤,广泛分布于渭河平原的二、三级阶地与黄土台塬,面积268. 68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8.9%。

塿土是在褐土基础上,经长期耕种熟化,施用有机肥料,形成较厚的熟化层,使土壤蓄水保肥和供水供肥性能显著提高的农业土壤。

典型的塿土成土年龄约2000~3000年,熟化覆盖层50~80厘米,颜色灰棕,粒状结构,土壤疏松,保肥保墒,便于耕作,有机质含量高。

耕层有机质1.14%~1.93%,全氮0.078%~0.102%,碱解氮50~90ppm,速效磷8~33ppm,速效钾155~262ppm。

塿土分为塿土、潮塿土和塿土性土三个亚类。

塿土亚类的熟化程度最高,包括红塿土、黑塿土、灰塿土、立茬土等四个土属,分布于黄土台塬塬面、山麓洪积平原及渭河冲积平原的二、三级阶地。

潮塿土亚类,分布地区地下水位1~3米,地势低平,土壤受地下水位升降影响,颜色灰棕,通透性差,质地中壤,耕层有机质及全量养分高,但速效养分较低,包括黑瓣土、斑潮塿土、鸡粪土等土种,分布于渭河一级阶地和秦岭山前洪积扇缘洼地,在渭河二级阶地的洼地与支流河谷平原一级阶地也有分布。

塿土性土亚类是黄绵土、新积土、白塿土向塿土发育过程中的过渡性土壤,成土时间短,淋溶作用弱,包括黄土质塿土性土和冲积塿土性土二个土属,分布于渭河及其支流的一、二级阶地。

【棕壤】棕壤属自然土壤,分布于秦岭山地海拔1200~2400米地带,面积457.15万亩,占全市土壤面积的32.17%,是秦岭山地的主要土壤。

棕壤在暖温带湿润气候落叶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形成,土壤表层有松软的暗褐色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高,特别是林地土壤,表土有机质含量常达5%左右。

但开垦耕种后有机质和全氮迅速降低,有机质降至0.64%~1.24%,全氮0.048%~0.092%。

这种山区土壤宜林不宜农。

境内棕壤分棕壤、白浆化棕壤和棕壤性土三个亚类。

棕壤亚类土层较厚,砾质少,表层有机质丰厚,表层以下粘重紧实,分黄土质棕壤、花岗片麻岩棕壤和泥质岩棕壤三个土属,多分布在山地的山谷平缓处。

白浆化棕壤的形成与阴湿多雨环境关系密切,累经季节性渗水漂洗,结构变成片状或层状,土壤有机质下降,根据成土母质不同,分黄土质白浆化棕壤和花岗片麻岩白浆化棕壤二个土属,零星分布于海拔1700~2300米之间的缓坡地带。

棕壤性土亚类是秦岭山区广泛分布的主要土壤,因所在地形陡峻,土壤侵蚀作用超过成土发育作用,使土壤长期处于幼年状态,土层薄,砾石多,腐殖质层厚度随坡度、植被和土壤发育程度差异显著,分为花岗片麻岩棕壤性土和泥质岩棕壤性土二个土属。

【暗棕壤】暗棕壤也属自然土壤,分布于秦岭山地土壤垂直带棕壤之上,海拔2400~3000米沿山脊一带,面积35.35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2.49%。

暗棕壤在秦岭深处温带湿润气候针叶—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形成。

地表长期处于阴冷高湿环境,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有机质和养分积累。

土壤表层有机质平均含量2.87%,全氮0.182%~0.428%,全磷0.150%~0.203%,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成土母质以花岗片麻岩风化物为主,土层薄,一般仅10~60厘米。

根据发育程度,暗棕壤分为花岗片麻岩暗棕壤和花岗片麻岩暗棕壤性土二个亚类。

【水稻土】水稻土是其他种类土壤在长期种植水稻,进行周期性淹水灌溉培肥条件下形成的水成土壤,主要分布在沣河、潏河、滈河等河漫滩、阶地及秦岭北麓滦镇以西区域,面积27.69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95%。

水稻土的土层深厚,肥力较高,耕层有机质含量1.65%~1.78%,全氮0.099%~0.108%。

境内水稻土有淹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和潜育性水稻土三个亚类。

淹育性水稻土是最年轻的亚类,仍基本保持原先土壤特性。

潴育性水稻土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熟化程度高,具有良好的调节水肥功能。

潜育型水稻土多分布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洪积扇前缘或河漫滩低洼地带,土壤物理性质不良,但有机质含量高,潜在肥力大。

【黄绵土】黄绵土是由黄土母质经耕作熟化生成的幼年农业土壤,分布于渭河平原各级阶地和黄土塬,面积134.76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9.48%。

黄绵土的土层深厚,质地均匀,熟化耕作层厚50~60厘米,疏松多孔,透水透气,有机质含量1.14%~1.93%,全氮0.078%~0.102%,碱解氮50~90ppm,速效磷8~33ppm,速效钾155~362ppm。

黄绵土在境内无其他亚类,有黄墡土、白墡土和灰黄墡土三个土属。

黄墡土土层深厚,耕性良好,保水保肥,耐旱耐涝,但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不高。

灰黄墡土是古人类村落及其他遗址经覆盖和耕种熟化后形成的土壤,熟化层下有厚度1~3米的灰土层,质地松软,通透性好,耕作方便,耐涝不耐旱。

白墡土是经流水剥蚀后黄土母质裸露地表,耕种或荒芜的幼年土壤,地面坡度常达15°以上,因经常遭受剥蚀,土壤干燥,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含量较低。

【红粘土】红粘土是丘陵沟壑区的主要土壤类型,面积47.62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3.35%,多分布于骊东南丘陵,山前残存台塬也有零星分布。

红粘土发育在红色风化壳上,质地粘重,富含料姜,所处地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暴雨、滥垦、滥伐、滥牧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使红粘土得以集中发育。

土壤剖面呈团块状结构,紧密致实,耕作费力,宜耕期短,通透性差,俗有“紧三晌”的说法。

西安境内红粘土类红粘土亚类的土壤,仅有一个红色土土属。

【紫色土】境内紫色土面积8.67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61%,多分布于骊东南丘陵,灞桥区灞河沿岸也有零星分布。

紫色土是在紫色砂岩或页岩上发育而成的岩性土壤。

土层较厚的紫色土已被开垦耕种。

土壤质地或为砂壤或为粘土,碳酸钙含量较高。

因受岩层组合和坡度影响,组合质地较粗,容易形成滑坡。

紫色土的土层薄,多砾石,结构松脆,抗蚀力弱,在无良好植被覆盖的情况下更易流失。

【新积土】新积土是近代河流沉积母质经耕种熟化形成的农业土壤,面积121.42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8.54%,分布于山麓洪积扇和各条河流的河漫滩、一级阶地。

新积土包括石灰性新积土和非石灰性新积土两个亚类。

石灰性新积土分布在各河流河漫滩与一级阶地,沉积母质富含石灰质,碳酸钙含量10%左右,有砂质新积土、砂砾质新积土、壤质新积土、粘质新积土四个土属,其中壤质新积土生产性能优于其他土属,耕层有机质含量0.77%~1.01%,全氮0.043%~0.082%,全磷0.133%~0.203%。

非石灰性新积土分布在秦岭山前洪积扇的沿河一带,土壤母质系秦岭山区河流挟带的沉积物,层次不清,质地较粗,黄土状物质少。

根据表层砾石情况,可分为砂砾质非石灰性新积土和壤质非石灰性新积土二个土属,前者多分布在洪积扇中上部,后者多分布在洪积扇前缘洪积平原平缓处。

【潮土】潮土是在晚近河流沉积母质基础上,受地下水和耕作熟化共同作用发育形成的农业土壤。

面积80.13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5.64%,多分布于渭河及其支流河漫滩与一级阶地低洼处。

潮土属半水成土壤,所在位置地下水位高1~3米,土壤质地以壤土、砂壤土为主,因耕作历史悠久,灌溉条件便利,土层混合均匀,土壤肥力显著提高。

熟化层厚度50~60厘米,有机质含量0.85%~1.87%,全氮0.05%~0.119%,碱解氮57~81ppm,速效磷5~41ppm,速效钾102~447ppm。

根据潮土分布区的地下水位分为潮土、脱潮土、湿潮土和盐化潮土四个亚类。

表1—32 西安市土壤分类表【沼泽土】境内沼泽土面积0.42万亩,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03%,分布于临潼、蓝田等县河流中下游两岸的蝶形洼地与封闭型沟谷低洼地带。

沼泽土分布区域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长期处于过饱和状态,土色蓝灰,土粒分散,生长植物以芦苇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