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讲解稿

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讲解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欢迎参观《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厅》,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墙上的这幅画,是成吉思汗行进中的金帐以及成吉思汗对鄂尔多斯的赞美诗句。成吉思汗去世后,在十五世纪中叶,鄂尔多斯部就带着成吉思汗四大宫帐迁徙到了鄂尔多斯,由此,逐步形成了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详细的内容我们会在展厅当中通过四个板块来为您介绍。这边请

首先来看第一板块,成吉思汗看准的故土。

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了大蒙古国,促进了蒙古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这是祭文,是当时文化发展的表现。祭文叫伊金颂,是成吉思汗祭祀的颂词,在鄂尔多斯流行非常广泛。

这是圣旨金牌,刻有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元朝国字,对研究元朝文化有珍贵的价值。

这是成吉思汗的宝剑,成吉思汗的马鞍,及弓箭。成吉思汗有着太多的丰功伟绩,我们可以从1162年一直讲到1226年,可我们最不想提及的就是1227年,因为这一年,成吉思汗去世了。成吉思汗去世后,守护奉祀成吉思汗灵帐的部分鄂尔多斯人就留在了宝日陶亥,大量的宫帐也就随之留了下来,宝日陶亥就被冠以鄂尔多斯的称号。所以,不难理解,鄂尔多斯就是“众多的宫殿”。

成吉思汗与鄂尔多斯有很多的故事,我们着重来看看这幅“成吉思汗在阿尔寨的狩猎图”。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曾多次围猎在阿尔寨。《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随马受伤的地方就在阿尔寨,就是今天的阿尔巴斯山。

这是成吉思汗六次征讨西夏线路图,共历经22年。其中,第六次征讨讲述的就是成吉思汗在今天的鄂尔多斯活动的情况,这一活动在民间有着非常丰富的口碑资料。成吉思汗去世后,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史称大元。接下来,一起走进元朝时期的鄂尔多斯。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于1279年统一全国。

这一组文物展出的是元代黑陶俑,从外观看,有男女侍俑、骑马俑、骆驼俑等,大部分俑的形象为蒙古族人和胡人。从作工看,是比较粗率的,但在技巧和制作方法上,又是有一定的艺术水准的。

这一组展出的元代精品文物。典型代表之一就是铜模具、铜钱模具。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在元代,货币的流通手段是纸币,仅出现少量铸币——铜钱,这就是当时铸造铜钱的铜模具铜钱模具。另外一件代表物是“大元国内铭文画花瓷罐”,出土于准格尔旗布尔陶亥乡,是鄂尔多斯境内首次发现的最早刻有铭文纪年的元代瓷器。

再来看这个沙盘。是蒙元疆域图。北到蒙古、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到黑海,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达到3200万平方公里。

再往后,就到了北元。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鄂尔多斯部将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迁移到了宝日陶亥。这是迁徙的路线图。

这是元代军事用品。铁炮、铁帽。这些青花瓷盘、画花瓷盘是元代手工业发达的一个显照。

这是全体蒙古可汗表,从成吉思汗时期开始,共有37位可汗即汗位。每一位都深得牧民的尊敬。(为您展出的是成吉思汗第十五代孙至北元最后一个可汗)。

到了清朝,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来走进第二板块,清朝时期的鄂尔多斯。1649年,清政府将鄂尔多斯划分为六个旗,设六个扎萨克,合为一个盟,叫做伊克昭盟。到1736年,清政府又增加一个扎萨克旗,就成了现在的七个旗。而现在的东胜区,则是在1907年设立的,当时叫东胜厅,1912年改为县。形成七旗一县。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八旗区。

这是随着各旗区的成立,而产生的扎萨克及盟长印。扎萨克是旗的行政长官,就是旗长。盟是对各旗行使协调和监督的机构。盟的首领为盟长。这种盟旗制度是17世纪30年代开始,清政府在蒙古草原推行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很好的证实了清王朝对蒙古实行的有效统治。六个旗第一次会盟是在伊克昭,就是现在的王爱召,所以被叫做“伊克昭盟”。在这次会议上,钦差大臣宣读了顺治皇帝的圣旨,把鄂尔多斯分为六个旗,任命成吉思汗后裔额磷臣及其同族分别为六个旗的扎萨克,并分别册封了郡主、贝勒、贝子等爵衔。这是详细的扎萨克爵位表。

腰刀、七星宝剑,火药葫芦,是清朝军事装备。拥有这些装备的精兵强将们不仅要听候于扎萨克和盟长的命令,更听候于清朝政府在边疆设立的将军和都统的命令。这些装备体现了清朝军队精良的装备。

这是清代男子的官帽。按照清朝的礼仪:不同等级官员,官帽不同。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红珊瑚,三品用蓝宝石。没有等级的官员,则没有顶珠。

这个大型展柜中的是龙袍、绣花龙袍、无领金丝龙袍。他们是满族公主下嫁时的陪嫁品,是蒙满联姻的真实写照。同时,他也是蒙满与中原文化融合的体现。

这是清朝时期,鄂尔多斯各旗蒙古族妇女头饰。头饰越重,代表家庭越富足。最重的头饰有近30斤。

这边展出的是清朝的生活用具,代表是三彩杯、瓷酒壶,瓷酒壶最早以前是被叫做执壶,到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才被叫做酒壶。当时酒壶以瓷制为主,有少量的金银制,在藏族中甚至有木制酒壶,但是现在很难见到了。他的外形与我们的酥油桶差不多,所以,现在的木制酒壶,是很珍贵的。到现在,就有太多材制的酒壶了,像不锈钢酒壶,玻璃酒壶等等。

景泰蓝铜碗,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因其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故而得名“景泰蓝”。

在清朝,礼节是被高度重视的。典型代表物是鼻烟壶和扳指。鼻烟壶是一种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大小约一立方寸,原料是烟草,将它碾成粉末,再配香料和麝香等药材经过加工,密封发酵,存放数年后才可使用。蒙族之间,相互递鼻烟壶是一种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传统礼节。他同汉人的握手,西方人的拥抱一样,都是常见的见面礼。扳指,我们都比较熟悉,戴在右手的拇指说,象征权势地方。

在鄂尔多斯的发展史上,有一位伟大人物为鄂尔多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就是这位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他曾担任鄂尔多斯的执政理事,为保证边界人民的生活生产安定,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对鄂尔多斯地区的社会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

这幅大型油画是扎萨克一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清朝时期的文化盛极一时。特别是文学创作开始繁荣。由此,就出现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代表人物是萨刚彻辰和罗卜桑丹津。萨刚彻辰是乌审旗人,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代孙,编著了《蒙古源流》,是蒙古族史诗性著作之一;罗卜桑丹津,是达拉特旗一位十分博学的喇嘛,由他编著的《蒙古黄金史》,详细记述了蒙古族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蒙古源流》和《蒙古黄金史》共同被称作蒙古经典史学著作。

待补充:

清朝时期的鄂尔多斯,宗教文化方面,也有了空前的发展。鎏金转

金筒是蒙古族佛教的信仰物,表面刻有六字真言,佛教认为,转金筒转动一周,等于念诵一遍筒上的六字真言,也就是积了功德。

这些都是佛教的相关器物。这一件是喇嘛印,他告诉我们清朝时佛教已经非常盛行,当时喇嘛占到了蒙古人口的22%,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则在于清政府实行的“兴黄教之所以安众蒙古”的政策,这就是当时执政理事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与三世达赖喇嘛的会面图,时间在1578年。

1583年,鄂尔多斯建立一座寺庙,热西却凌庙,俗称“旧召”。在达拉特旗。

从成吉思汗时期,到元明清,再到现在的革命史,鄂尔多斯人民付出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代表人物是席尼喇嘛和旺丹尼玛,他们领导了著名的独贵龙运动,为鄂尔多斯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一位是准格尔旗的二少爷拉布丹,这是“二少爷招兵油画”。二少爷游走全国不少地方,与进步人士接触,受到革命教育。回到家乡后,招兵买马,建立军队,与封建制度进行斗争,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整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是第一个建立中国共产党党支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地方。代表事件鄂尔多斯革命武装,伊盟事变,代表人物是奇金山和原伊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这一部分先为您介绍到这里,详细的内容您可以到鄂尔多斯革命历史馆进行了解。接下来,看看最后一个版块,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

这一部分主要向您介绍的是成吉思汗祭祀和鄂尔多斯婚礼。现在看到的是成吉思汗祭祀春季的察汗苏鲁克大典,也叫鲜奶大典。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在成吉思汗陵举行,全世界的蒙古人都会前来祭拜。

这是著名的成吉思汗祭奠,它属于宫廷祭祀,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祭祀,我们叫做“成吉思汗四祭大典”。从这个3D效果图中,可以看到蒙古族人民朝圣和祭拜的场景。祭拜是很有讲究的,由祭文、祭词、祭歌组成。在这个位置,您可以很好的听到祭歌。再来看看祭文,成吉思汗祭文、延安祭文、国民党祭文,现在的祭文表达的不仅是对成吉思汗的虔诚,还有对于家人平平安安的祝福。成吉思汗祭祀在2006年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现在看到的是祭祀禄马风旗的场景。禄马风旗又叫黑幕热,是由苏勒德演变而来的。他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人的标志。

这边展出的是祭祀用具,有奶桶、扬奶器、大小不等的酥油灯等等。

民间祭祀是成吉思汗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祭祀是敖包祭祀。

敖包是锥子的意思,早期的作用是指路标,后来被人们赋予了祭祀的含义,表达人们祈求苍天赐予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一祭祀在鄂尔多斯仍然非常流行。

套马、挤奶、赶马群、剪羊毛等等,展示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一天,这是当时的生活生产用具。

鄂尔多斯婚礼同成吉思汗祭祀一样已经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同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目录。鄂尔多斯婚礼一般举行三天两夜的时间,前来参加婚礼的人们都会纷纷跳起筷子舞、盅碗舞,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婚礼上众多的仪式,也体现出了鄂尔多斯婚礼庄重的一面。有挎弓娶亲、拦门迎亲、求名问更等等。

这是蒙古扬琴,蒙古古筝,鄂尔多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乐器。

这是幅大型沙画,讲述的是成吉思汗与两匹银合骏马互相信任,建立功勋的故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故事,特别创作了一首民歌,《圣主的两匹银合骏马》。

这是鄂尔多斯民间乐器,三弦、四胡、马头琴等。相传马头琴是牧民为了纪念死去的小马,在琴上刻上马的名字,故而得名马头琴。

最后为您介绍苏勒德祭祀。苏勒德祭祀是成吉思汗祭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三面大旗就是苏勒德,查干苏勒德,哈日苏勒德,阿拉格苏勒德,汉语简称为黑苏勒德,白苏勒德,花苏勒德,墙上这幅油画就是黑苏勒德在龙年的威猛大祭。表达了人们对长生天、对祖先、对英雄的一种崇拜之情。苏勒德祭祀体现了鄂尔多斯蒙古族部位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精髓之一,让我们将其镌刻在绚丽的文化长河中,奏响辉煌的乐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