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实验报告模板(doc 39页)

合集下载

工程力学实习报告

工程力学实习报告

工程力学实习报告工程力学实习报告3篇在现实生活中,报告十分的重要,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

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程力学实习报告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工程力学实习报告篇1一、心得体会通过这五天的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根本学不到得东西,仿佛自己一下子成熟了,不仅懂得了怎样做事而且懂得了很多做人得道理。

我也明白了肩上得重任,看清了人生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得思考,不能太过急躁,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同时也理解了很多事情,为以后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

我知道工作是一项热情得事业,并且要有持之以恒的品质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这次难得的认识实习经历,是我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二、成果总结在视频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中,我们明白了一些力学研究中的问题,如:结构部件为什么在某种条件下失效?如何定量精确预报事故发生?等。

机械是机构与机器的合成,我们重点了解构件承载能力的分析,机械振动的计算,机构运动的设计。

承载力学是力学应用的重要方面,在对强度的计算中会运用到计算力学,机构的承载能力与刚度,稳定性,强度。

在对机械振动的计算中我们还运用了机震力,在对机构运动设计中应用了理论力学与机械原理。

在视频化学工业中的流体力学中,我们知道了板式塔中塔板的种类,有无溢流塔板,泡罩塔板,f型塔板,t型塔板等。

填料塔中填料的种类,还有萃取塔,流化床与气液两相流等概念。

在观看力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中我们知道了在土木建筑中会运用到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等力学知识。

力学与现代生活在视频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力学问题造成的重大影响,如86年挑战者号的爆炸知识因为没有考虑到温度对一个小小橡皮圈的影响,还有塔库马悬桥的倒塌,只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形成了卡门涡街。

我们运用伯努里定律设计飞机的机翼,再根据机翼上下面风速差产生压力使飞机飞起来。

航天工程,生命领域,能源领域均是以力学为基础的,我们可以运用流体力学原理解决股市问题,连亚洲金融风暴也可以用连通器原理解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自动化12级实验班§1-1 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一、试验目的1.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强度性能指标:上屈服强度R eH,下屈服强度R eL和抗拉强度R m 。

2.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塑性性能指标:断后伸长率A和断面收缩率Z。

3.测定铸铁的抗拉强度R m。

4.观察、比较低碳钢(Q235 钢)和铸铁的拉伸过程及破坏现象,并比较其机械性能。

5.学习试验机的使用方法。

二、设备和仪器1.试验机(见附录)。

2.电子引伸计。

3.游标卡尺。

三、试样(a)bhl0l(b)图1-1 试样拉伸实验是材料力学性能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

为使实验结果可以相互比较,必须对试样、试验机及实验方法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我国国标GB/T228-2002 “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中规定对金属拉伸试样通常采用圆形和板状两种试样,如图(1-1)所示。

它们均由夹持、过渡和平行三部分组成。

夹持部分应适合于试验机夹头的夹持。

过渡部分的圆孤应与平行部分光滑地联接,以保证试样破坏时断口在平行部分。

平行部分中测量伸长用的长度称为标距。

受力前的标距称为原始标距,记作l 0,通常在其两端划细线标志。

国标GB/T228-2002中,对试样形状、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均有明确规定。

四、实验原理低碳钢(Q235 钢)拉伸实验(图解方法)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的上下夹头中,引伸计装卡在试样上,启动试验机对试样加载,试验机将自动绘制出载荷位移曲线(F-ΔL 曲线),如图(1-2)。

观察试样的受力、变形直至破坏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低碳钢拉伸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局部变形阶段)。

屈服阶段反映在F-ΔL 曲线图上为一水平波动线。

上屈服力eH F 是试样发生屈服而载荷首次下降前的最大载荷。

下屈服力eL F 是试样在屈服期间去除初始瞬时效应(载荷第一次急剧下降)后波动最低点所对应的载荷。

最大力R m 是试样在屈服阶段之后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分解、合成,掌握测量力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一、实验仪器与设备。

1.力的平衡条件实验装置。

2.力的分解、合成实验装置。

3.测力计。

4.称量砝码。

5.直尺。

6.实验台。

二、实验原理。

1.力的平衡条件。

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上受到的合力为零,即力的合成为零。

这就是力的平衡条件。

2.力的分解、合成。

力的分解是指把一个力分解为若干个力的合力,力的合成是指若干个力的合力等于这些力的矢量和。

三、实验内容。

1.力的平衡条件实验。

将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测力计分别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验证力的平衡条件。

2.力的分解实验。

用两根绳子悬挂一个物体,分别测量两根绳子所受的拉力,通过力的分解公式计算出物体所受的重力。

3.力的合成实验。

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物体,用测力计分别测量物体所受的水平拉力和竖直拉力,通过力的合成公式计算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实验步骤。

1.力的平衡条件实验。

(1)在实验台上放置一个物体,并调整其位置使其处于静止状态。

(2)用测力计分别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3)记录测量结果,并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力的分解实验。

(1)在实验台上悬挂一个物体,并用两根绳子固定。

(2)分别用测力计测量两根绳子所受的拉力。

(3)根据力的分解公式计算出物体所受的重力。

3.力的合成实验。

(1)在实验台上放置一个物体,并用两根绳子施加水平和竖直拉力。

(2)分别用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水平拉力和竖直拉力。

(3)根据力的合成公式计算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的测量和计算,得出了力的平衡条件、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基本吻合,验证了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分解、合成原理的正确性。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工程力学的基本原理,了解了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分解、合成,掌握了测量力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一、引言工程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受力和变形规律的学科,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模型和推导出物体的力学性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力学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受力和变形的规律,验证力学理论,并学习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技巧。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平衡条件;2. 学习使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问题;3. 掌握测量和计算物体变形的方法;4. 熟悉使用实验仪器和数据处理软件。

三、实验原理1. 力的平衡条件: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2. 力的分解原理: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若干个分力,方便进行力的计算和分析;3. 应变与应力:物体受力后会发生变形,应变是单位长度的变化量,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

四、实验内容1. 实验一:力的平衡条件通过在悬挂物上施加不同大小的重物,观察悬挂物的平衡状态,并测量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验证力的平衡条件。

2. 实验二:力的分解原理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测量各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计算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验证力的分解原理。

3. 实验三:应变与应力通过在杆上施加不同大小的拉力,测量杆的变形,计算出应变和应力,并绘制应力-应变曲线,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当悬挂物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验证了力的平衡条件。

2.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后,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分解前一致,验证了力的分解原理。

3. 实验三的结果表明,杆的变形与施加的拉力成正比,通过计算应变和应力可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绘制的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反映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分解原理。

同时,通过测量和计算材料的应变和应力,我们学习到了材料的力学性质。

实验过程中,我们熟悉了使用实验仪器和数据处理软件的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验技巧和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引言工程力学是工程学中的基础课程,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示其中一些重要原理和理论,并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杆件的静力学分析和材料力学。

1. 实验背景工程力学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学原理和应用,以及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利用这些原理解决问题。

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使用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原理来分析和测试杆件的性能。

2. 实验材料和设备本次实验所用的杆件是一根钢杆,长约1米,直径约2厘米。

实验室中还准备了支撑架、测力计、游标卡尺、千分表等测量设备。

3. 静力学分析3.1 杆件在自重下的变形首先,我们将测量钢杆的质量,并把它悬挂在支撑架上。

然后使用测力计在不同位置测量钢杆的变形。

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计算出钢杆在自重下的应变和变形。

3.2 杆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接着,我们将在钢杆上施加不同的力,并使用测力计测量其变形。

通过分析测量结果,可以计算出钢杆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

4. 材料力学分析4.1 杨氏模量的测量杨氏模量是衡量材料刚度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实验来测量得到。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弹性极限方法来测量钢杆的杨氏模量。

通过测量钢杆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应力和应变,然后绘制应力与应变的线性关系图,可以计算出杨氏模量。

4.2 断裂强度的测量断裂强度是材料的抗拉能力,通过实验可以测量得到。

我们将在钢杆上逐渐增加外力,直到钢杆发生断裂。

根据实验过程中测得的最大施加力和钢杆的横截面积,可以计算出断裂强度。

5. 结果和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用测力计记录了钢杆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变形和力的大小,并用测量设备记录了钢杆的直径和长度。

通过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分析,我们得到了钢杆的应力、应变、变形、杨氏模量和断裂强度的数值。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地了解了工程力学的理论和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杆件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理解。

我们还学到了如何利用测力计等仪器来测试和测量受力物体的性能,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工程力学实验报告引言工程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和探索力学理论,深入了解物体受力后的行为。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几个具体的实验项目,加深对工程力学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一:静力学平衡静力学平衡是工程力学的基础,它研究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力学平衡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平衡杆,通过调整不同位置的重物来实现平衡。

通过观察平衡杆的倾斜情况和重物的位置变化,我们可以验证平衡条件的正确性,并进一步了解平衡杆的力学特性。

实验二:弹性力学弹性力学研究物体在受力后的弹性变形和恢复情况。

我们使用了一根弹性悬挂线,并在其上方悬挂了不同质量的物体。

通过测量悬挂线的变形量和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得出弹性系数和弹性变形的关系。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实验三:摩擦力学摩擦力学是研究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和摩擦系数的学科。

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将一个物体放在一个倾斜的平面上,并逐渐增加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倾斜角度,我们可以计算出摩擦力和摩擦系数。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摩擦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摩擦力的估算和控制。

实验四: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的学科。

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将一个物体放在一个斜面上,并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力。

通过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和距离,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运动的预测和控制。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通过静力学平衡、弹性力学、摩擦力学和动力学等实验项目,验证和探索了力学理论的正确性,并了解了这些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工程力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门学科,为工程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

工程力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文2篇

工程力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文2篇

工程力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文工程力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文精选2篇(一)实习报告范文:工程力学认识实习报告一、实习内容及目的在工程力学认识实习中,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了对工程力学基本理论的认识。

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实验。

实习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工程力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二、实习过程1. 静力学实验静力学实验主要包括杆件的静平衡实验和力的三角法则实验。

在杆件的静平衡实验中,我们通过调整各个杆件的长度和角度,使其达到平衡状态,并通过测量和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验证了静力学的基本原理。

在力的三角法则实验中,我们通过调整不同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三角板和力计等仪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2. 动力学实验动力学实验主要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实验。

在运动学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我们深入了解了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中的特点。

在动力学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定理等理论。

通过调整不同物体的质量和施加不同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关系,验证了这些理论的正确性。

三、实习结果及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我们加深了对工程力学基本原理的认识,并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工程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原理和技术,我们才能够设计出更加安全可靠的工程结构,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工程力学基本理论的认识,还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是,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工程(建筑)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建筑)力学实验报告

工程(建筑)力学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土木工程学院力学实验室二00六年十月目录实验(一)金属的拉伸实验 (1)实验(二)金属的压缩实验 (3)实验(三)金属扭转试验 (4)实验(四)纯弯曲梁正应力的测定 (6)实验规则一、每次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必须做到:1、复习有关理论知识。

2、阅读实验指导书,基本上了解实验目的,内容、程序及有关仪器设备的主要原理和使用方法。

3、实验前指导教师按上述要求,检查学生准备情况,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实验。

二、按照实验课程表所指定的时间,准时进入实验室,不得迟到早退。

三、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1、实验小组长负责保管所有用具,组织分工,按实验步骤操作规程进行实验。

2、小组成员要有分工,并要互相配合,认真地进行实验,不得独自的无目的地随意动作,以保证实验正常进行。

四、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爱护实验设备。

1、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不清楚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询问,避免造成设备损坏。

2、按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不得随意改变实验方法和步骤。

3、对所用仪器,工具要注意保持整洁,不得随意乱丢。

4、实验中遇到异常情况或仪器损坏,小组长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进行处理,不得使用非指定仪器。

五、实验准备完毕请指导老师检查允许后方可开动机器进行实验六、遵守课堂纪律,保持实验室内安静和清洁实验完必要整理机器、工具、桌椅,按规定位置摆放好。

七、实验数据要有指导教师检查后,学生才可离开实验室。

按规定时间提交实验报告,报告要独立完成,书写工整,计算、图表等要清晰整齐。

填写实验报告须知工程力学实验是工程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理论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有力方法,通过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又可培养科学分析和计算能力,在填写报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数据须按实验步骤、方法测得,经指导教师检查无误后才可填入报告。

2、同一小组记录数据相同,但计算结果应由每个实验者独立完成。

3、填写报告时,字迹要工整,图表清晰、整齐,不许随意改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模板(doc 39页)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
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试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引伸仪标距l = mm 实验前
低碳钢弹性模量测定
()F l
E l A
δ∆⋅=
∆⋅ =
实验后
屈服载荷和强度极限载荷
载荷―变形曲线(F―Δl曲线)及结果
四、问题讨论
(1)比较低碳钢与铸铁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2)试从不同的断口特征说明金属的两种基本破坏形式。

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二弯扭组合变形的主应力测定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1.数据记录
2.布片展开图:截面单元体应力状态图:
7
8
4.根据实测数据计算A,B,C,D各点主应力大小及方向和剪应力的大小。

5.计算各点主应力大小及方向、剪应力的大小。

6.值和理论值的相对误差。

四、问题讨论
分析形成误差的主要因素。

弯扭组合变形的主应力测定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三压杆稳定实验
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1、试件尺寸及有关数据:
弹性模量E
长度系数μ
2、载荷和应变(或挠度):
3、F—ω或F—ε曲线
4、临界压力F cr实验值和理论值计算和误差分析:
压杆稳定实验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四金属扭转破坏实验、剪切弹性模量测定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弹性模量E= 泊松比 =
实验前
低碳钢剪切弹性模量测定
P
I l T G ⋅⋅=
ϕ∆∆0
=
理论值)1(2μ+=
E
G = ;相对误差(%)=
=⨯-%100理
实理G G G 载荷―变形曲线(F ―Δl 曲线)及结果
四、问题讨论
(1)为什么低碳钢试样扭转破坏断面与横截面重合,而铸铁试样是与试样轴线成45o 螺旋断裂面?
(2)根据低碳钢和铸铁拉伸、压缩、扭转试验的强度指标和断口形貌,分析总结两类材料的抗拉、抗压、抗剪能力。

金属扭转破坏实验、剪切弹性模量测定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五冲击实验
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四、问题讨论
(1)分析比较低碳钢与铸铁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所表现的力学性能及破坏特性。

(2)试解释缺口附近产生脆性破坏的原因。

冲击实验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六单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的测定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1、试件尺寸及有关数据:
2、画出系统自由衰减振动的波形:
3、根据自由衰减振动波形确定系统固有频率和阻尼比:
单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的测定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七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数据记录
载荷和应变
横截面上应力分布比较(用实线代表实验值,用虚线代表理论值)
O
y
四、问题讨论
沿梁截面高度,应变怎样分布?随载荷逐级增加,应变分布按什么规律变化?中性轴在横截面的什么位置?
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实验八叠(组)合梁弯曲的应力分析实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三、实验数据及处理
数据记录
弹性模量E= 应变片电阻值Ω=
=
电阻片灵敏系数K= 应变片灵敏系数K

载荷和应变
(1) 叠梁
34
35
(2) 楔块梁
(3) 整梁
画出应力沿梁高度的分布规律
(1) 叠梁(2) 楔块梁(3) 整梁
四、问题讨论
(1)分析整梁(矩形截面H=2h,B=b),同种材料叠梁、不同材料叠梁在相同支撑和加载条件下承载能力的大小。

(2)楔块梁的应力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叠梁有何不同,内力性质有何变化?(3)根据测试结果如何判断各种梁是否有轴向力作用及轴向力产生的原因。

叠(组)合梁弯曲的应力分析实验原始试验数据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