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EACTS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2020年解读
2020ESC指南解读

8月29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2020 ESC运动心脏病学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体育锻炼指南》,现将主要心血管病患者运动推荐要点介绍如下。
1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应每天进行至少3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或游泳),5~7 d/周。
这样可使血压降低7/5 mm Hg(1 mm Hg=0.133 kPa)。
另外还建议3 d/周的力量锻炼,其降压效果可能与有氧运动相当,甚至更大。
如果需要参与高强度运动,需要评估心血管情况,以确定是否有运动诱发的症状、对运动的过度血压反应及是否存在靶器官损伤。
如果收缩压>160 mm Hg,则应推迟,直到血压得到控制。
对于血压没有得到控制的人群,建议暂时限制参加竞技运动,但技巧性运动除外。
对于高危人群,包括靶器官损伤(如左心室肥大、舒张功能不全、超声显示动脉壁增厚或粥样硬化斑块、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不全,即使血压控制良好,也不建议进行铁饼/标枪、铅球和举重等项目,其他竞技运动可以参加。
如果在运动试验中,在100 W的负荷下,收缩压上升到>200 mm Hg,则应优化降压药物治疗,并进行临床评估,包括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即使运动员在休息时血压正常。
2 血脂异常患者体力活动可使血清三酰甘油降低高达5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5%~10%,这可以通过3.5~7.0 h/周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多数情况下30~60 min/d的运动实现。
对于患高三酰甘油血症或高胆固醇血症者,建议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
对于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运动员,经常锻炼很少能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参考范围或接近参考范围,因此,应严格遵守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
3 糖尿病患者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血糖控制、降低血压、减轻体质量、峰值运动能力和血脂异常均是有效的,二者结合可有效控制血糖。
理想的锻炼计划是每天至少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例如至少30 min的快步行走,大多数时间进行15 min的力量训练以及较轻强度的活动(站立、步行)。
2020ESC房颤管理指南解读继续教育讲课

心脏复律建议
在考虑血栓栓塞风险后,只有在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中才可以进行AF的药物心脏复律。
Ⅰ
对于患有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障碍或QTc延长(500 ms)的患者,不应尝试药物复律,需要充分考虑
药物的致心律失常和心动过缓的风险。
Ⅲ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房颤节律控制/导管消融的建议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失败后房颤导管消融 对于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在对beta-blocker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后,应考虑对PVI进行房颤导管 消融以控制心律,以改善房颤复发的症状。
Ⅱa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关于综合房颤管理的建议
建议定期收集患者报告结果,以衡量治疗成功和改善患者护理。
Ⅰ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ESC/EACTS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2020年解读

ESC/EACTS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2020年解读[提要]《2020ESC/EACTS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结合最新循证证据,对心房颤动(房颤)的诊断、治疗、用药及围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证据更新与推荐等级的调整。
新指南延续了2016年ESC房颤综合管理的理念,以“CC—ABC”的诊疗管理方案为核心,用更为凝练、可操作性强的路径来管理房颤。
[关键词]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综合管理;抗凝2020年8月29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协作共同发布了《2020ESC/EACTS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1]。
新指南在2016年ESC心房颤动(房颤)管理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2],整合了房颤的最新证据,解答了部分长期存在的临床问题,首次提出重要的综合管理路径。
本文将从6个方面重点解读2020年房颤指南重要更新。
1房颤的筛查与诊断1.1房颤的筛查新指南强调了房颤筛查的重要性。
接受筛查的患者:①应被告知检测和治疗房颤的意义;②为筛查呈阳性的患者组织一个转诊平台,以便进一步由专科医生指导临床评估,确认房颤诊断,并为确诊的房颤患者提供最优管理;③在筛查阳性的病例中,明确了只有在医生检查到≥30s的单导联心电图或12导联心电图确认为房颤,才能确定房颤的诊断(Ⅰ,B)。
1.2房颤的诊断新指南提出了临床房颤(clinicalAF)的定义,即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或≥30s单导联心电图记录到没有可识别的P波,且RR间期不规则(不伴房室传导阻滞时)的心电事件(Ⅰ,B)。
房颤的定义还包括心房高频事件(atrialhigh-rateepisode,AHRE)和亚临床房颤。
AHRE由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记录,持续时间≥5min及≥175次/min。
亚临床房颤包括被确定为房颤、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的AHRE,以及植入或可穿戴性电子设备记录到,且经过医生评阅后确定的房颤。
新指南重视对AHRE及亚临床房颤的管理。
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全文)

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全文)ESC针对欧洲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进行了更新,更新的原因主要是:欧洲批准几个新药如vernakalant和达比加群酯提前使用:公布几个主要抗凝药物试验结果,如AVERROES试验(阿哌沙斑和乙酰水杨酸)、ROCKET-AF试验(利伐沙斑和维生素K拮抗剂( VKA)、ARISTOTLE试验(阿哌沙斑)。
同时,新指南建议应用心电图对年龄≥65岁人群筛查心房颤动(等级I,证据水平B)。
现对新指南解读如下。
卒中和出血危险的评估卒中风险评估——CHA2DS2-VASc评分替代CHADS2评分新指南强烈建议集中确定“真正卒中低风险”心房颤动患者(如年龄<65岁、孤立性心房颤动和不需要任何抗栓治疗的患者),因此需要在评分中包含更多的常见卒中危险因素。
而大多数专家认为,CHADS2评分比较简单且许多其他常见的卒中危险因素并未纳入CHADS2评分中,如瓣膜病是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75岁患者较65—75岁患者卒中风险更高等。
研究证实,因CHADS2=0分而被划分为卒中低风险的患者每年卒中的发生率>1.5%,故CHADS2评分不能确定“真正卒中低风险”心房颤动患者。
指南建议将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和“临床相关非主要”危险因素,首字母缩写为CHA2DS2-VASc评分,其包括临床实践中大多数常见卒中危险因素。
“C”在CHA2DS2-VASc评分中指已记录的中重度收缩功能障碍或者因新近失代偿心力衰竭而住院的患者,不考虑左室射血分数;除了完全达到“年龄<65岁和孤立性心房颤动”标准的女性心房颤动患者外,女性能从总体上增加卒中风险;若女性心房颤动患者完全达到“年龄<65岁和孤立性心房颤动”标准,女性作为其惟一危险因素则不需要抗凝治疗。
许多证据显示,CHA2DS2-VASc评分在确定“真正低风险”心房颤动患者中更有优势,并且与GHADS2评分一样,甚至能更好确定可能发生卒中和血栓栓塞的患者。
ESC 2020心房颤动指南(全文)

ESC 2020心房颤动指南(全文)Sophia Antipolis, France -2020年8月29日: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五倍。
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今天在线发布在《欧洲心脏杂志》1和ESC网站上的指南,心律不齐患者应与医疗人员一起选择治疗方案。
该文件是与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合作制定的。
德国莱比锡心脏中心心律学部主任、指导方针工作组主席Gerhard Hindricks教授说:“病人希望参与决定其治疗,他们的偏好应该得到尊重”。
据估计,三分之一的欧洲人会患上心房颤动。
它与女性的死亡风险增加两倍,男性的死亡风险增加1.5倍有关。
房颤患者入院的几率是无房颤患者的两倍。
房颤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疲劳和睡眠困难。
多达五分之一的病人患有抑郁症。
超过60%的患者报告生活质量明显受损,而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的可能性比普通人群高出约50%。
该指南提倡采用心房颤动更好护理(ABC)途径:A'(抗凝避免脑卒中)是指除低风险患者外,房颤患者应使用抗凝药物,以预防脑卒中,B’(更好的症状管理) 指更好地控制心率; C'(心血管和共病优化)是对高血压和生活方式的管理,例如戒烟、改善营养以减肥、避免过量饮酒和中等强度运动。
在病人及其家属与包括心脏病专家、护士和心理学家在内的跨学科团队讨论每种治疗方案的优点和局限性后,应商定一个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应该通过定期收集有关生活质量、症状、认知功能、工作和身体活动能力的信息来评估治疗效果。
预防脑卒中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房颤动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尤其是在老年妇女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它增加死亡风险。
由于出血的风险,服用华法林的妇女禁止阴道分娩。
怀孕期间禁止使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剂(NOACs)。
与久坐不动的人相比,运动员一生中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要高出5倍左右。
耐力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和越野滑雪,风险最高。
ESC 2020年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全文)

ESC 2020年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全文)2020年8月29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协作共同发布了《2020 ESC/EACTS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新指南在2016年ESC心房颤动(房颤)管理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整合了房颤的最新证据,解答了部分长期存在的临床问题,首次提出了重要的综合管理路径。
“ABC”房颤整合管理的诞生2016年ESC指南提出了房颤“整合管理”的思路,而“ABC”房颤整合管理由2020年ESC房颤管理指南正式提出,这一管理思路的提出,标志着房颤管理正式进入以患者为中心、以改善临床预后为目的的结构化管理,是房颤管理上的“里程碑”事件。
The Atrial Fibrillation Better Care(ABC)分为三个部分:“A”:即抗凝与避免卒中(Anticoagulation/Avoid stroke);“B”:即更好的症状管理(Better symptom management);“C”:即心血管和危险因素与合并症控制(Cardiovascular andComorbidity optimization)。
该房颤整合管理方案目前已被证实,能够为房颤患者带来更多效益。
mAFA-Ⅱrial研究是由北京301医院郭豫涛教授牵头,国内11家机构参与的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比较使用ABC管理策略与传统管理方式,对房颤患者全因死亡率、卒中发生率、心血管再住院率的影响。
研究共纳入1646名患者接受ABC管理策略,1678名患者接受传统管理,分别随访了262天和291天,主要终点为卒中、全因死亡率、心血管再住院率组成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再住院率。
研究结果显示ABC管理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下降61%(1.9% vs. 6.0%,HR 0.39,P<0.001),再住院率下降68%(1.2% vs. 4.5%,HR 0.32,P<0.001),与传统管理组相比显著改善临床预后(图1)。
《2020 ESC心房颤动诊断和管理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指南解读《2020ESC心房颤动诊断和管理指南》更新要点解读王乃迪张海澄作者单位:100044北京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通信作者:张海澄,E-mail:zhc@【摘要】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心房颤动(房颤)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因此不断优化房颤的诊断管理十分重要。
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联合欧洲心胸外科协会发布的房颤管理指南是2016年ESC房颤指南的进一步更新,新指南对房颤的定义、诊断、危险因素、临床结局、综合管理、治疗、预防等方面进行了更新。
本文重点对指南的更新处进行解读,尤其是对整合管理方法(即ABC途径)进行解读,旨在为临床工作者管理房颤患者提供最新思路。
【关键词】心房颤动;指南解读;卒中;抗凝;管理doi:10.3969/j.issn.l672-5301.2020.11.002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01(2020)11-0966-08Interpretation of updated key points of《2020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Fibrillation》WANG Nai-di,ZHANG Hai-cheng.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Beijing100044,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Hai-cheng,E-mail:***********.cn【Abstract]As one of the common types of arrhythmia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prevalence of atrialfibrillation is gradually increasing,so it is important to 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atrial fibrillation.Th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ssued by the European SocietyofCardiology(ESC)and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in2020are a further update of the2016ESC guidelines for atrial fibrillation.The new guidelines update the definition,diagnosis,risk factors,integratedmanagement,treatment,and preven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update of the guidelines,especially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method(ie the ABC approach),which aims toprovide clinicians with the latest ideas for managing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Key words]Atrial fibrillation;Guideline interpretation;Stroke;Anticoagulation;Management心房颤动(房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男性更多见给全球的患者、医师和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

《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杨新春 左琨【关键词】 欧洲心脏病学会; 心房颤动【中图分类号】 R541· 指南解读 ·DOI : 10. 3969/j. issn. 1004-8812. 2020. 10. 001作者单位:100026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是于2020年8月29日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与欧洲心胸麻醉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ardiothoracic Anaesthesiology ,EACTA )正式发布的关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 )患者的管理指南(以下简称《2020 ESC AF 指南》)[1]。
该指南延续了《2016ESC AF 患者管理指南》(以下简称《2016 ESC AF 指南》)[2]提出的5个领域综合管理的理念,并强调了结构化“4S-AF ”流程化评估方案(卒中风险、症状严重程度、AF 负荷程度、基质重构程度)及“CC To ABC ”管理路径(表1~2)。
本文就《2020 ESC AF 指南》强调重点及更新要点进行简要解读。
1 关于诊断及临床筛查的建议1. 1 AF 诊断AF 确诊需有心电图的支持。
《2020 ESC AF 指南》强调当标准12导联心电图记录或单导联心电图描记(≥30 s )显示,正常P 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形态各异、大小不同、间隔不等的f 波,RR 间期不等(房室传导功能正常),临床上可诊断为AF 。
1. 2 AF 筛查建议随着AF 筛查工具的多样化(脉搏、自动血压计、单导联心电图、智能手机app 、智能手表),临床医师可借助器械识别亚临床AF 。
但筛查带来的潜在弊病不容忽视,例如异常的检查结果可能带来患者的恐慌和焦虑,心电图的误诊可能导致过度诊疗,可能增加其他有创检查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SC/EACTS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2020年解读[提要]《2020ESC/EACTS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结合最新循证证据,对心房颤动(房颤)的诊断、治疗、用药及围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证据更新与推荐等级的调整。
新指南延续了2016年ESC房颤综合管理的理念,以“CC—ABC”的诊疗管理方案为核心,用更为凝练、可操作性强的路径来管理房颤。
[关键词]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综合管理;抗凝2020年8月29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协作共同发布了《2020ESC/EACTS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1]。
新指南在2016年ESC心房颤动(房颤)管理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2],整合了房颤的最新证据,解答了部分长期存在的临床问题,首次提出重要的综合管理路径。
本文将从6个方面重点解读2020年房颤指南重要更新。
1房颤的筛查与诊断1.1房颤的筛查新指南强调了房颤筛查的重要性。
接受筛查的患者:①应被告知检测和治疗房颤的意义;②为筛查呈阳性的患者组织一个转诊平台,以便进一步由专科医生指导临床评估,确认房颤诊断,并为确诊的房颤患者提供最优管理;③在筛查阳性的病例中,明确了只有在医生检查到≥30s的单导联心电图或12导联心电图确认为房颤,才能确定房颤的诊断(Ⅰ,B)。
1.2房颤的诊断新指南提出了临床房颤(clinicalAF)的定义,即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或≥30s单导联心电图记录到没有可识别的P波,且RR间期不规则(不伴房室传导阻滞时)的心电事件(Ⅰ,B)。
房颤的定义还包括心房高频事件(atrialhigh-rateepisode,AHRE)和亚临床房颤。
AHRE由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记录,持续时间≥5min及≥175次/min。
亚临床房颤包括被确定为房颤、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的AHRE,以及植入或可穿戴性电子设备记录到,且经过医生评阅后确定的房颤。
新指南重视对AHRE及亚临床房颤的管理。
应对AHRE患者定期监测和评估,了解是否进展为临床房颤及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是否变化,如CHA2DS2-VASc评分的变化。
对于AHRE持续时间较长(尤其是>24h),且血栓栓塞风险较高的患者,在充分沟通和讨论的基础上考虑启动抗凝治疗。
2房颤的综合管理2016年ESC房颤指南引入了5个领域综合管理理念,2020年新版指南延续其综合管理理念,并提出CC-ABC整体路径管理。
CC指诊断房颤(confirmAF)和房颤特征评估(characteriseAF),后者运用4S法则来描述。
4S法则,即评估卒中风险(strokerisk)、症状严重程度(symptomseverity)、房颤负荷(severityofAFburden)和房颤基质特征(substrateseveri-ty)。
在不同水平的医疗机构均应有这4个方面的格式化评估流程(Ⅱa,C)。
卒中风险通过CHA2DS2-VASc评分评估;症状严重程度依靠EHRA症状评分;房颤负荷指持续时间、自发终止情况;房颤基质特征是指年龄、合并症、左心房扩大和纤维化、左心房电机械传导延迟和功能下降,可以用多种非介入性影像学检查方法来评估,包括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心脏CT和磁共振成像等。
ABC整体路径管理,其中A是抗凝或卒中预防(anticoagulation/avoidstroke):确定卒中风险及评估患者出血风险,并注意可控出血因素,综合选择口服抗凝药物(OAC);B是指症状管理(bettersymptommanagement):据患者症状、生活质量评分及患者意愿,选择更好措施控制心率和心律,包括电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及消融;C是指优化心血管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管理(cardiovas-cularandcomorbidityoptimization):加强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的管理,如戒烟、减肥、避免饮酒过量和适当运动。
4S房颤评估法则的提出和实施,将有利于房颤治疗方案的确定和管理的优化。
房颤综合管理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合作,其目的是提高房颤治疗的科学性,改善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从而使房颤治疗更为有效。
而ABC路径管理为房颤的综合管理设立了具体的目标和路线。
多项研究提示,与常规治疗相比,房颤ABC整体路径管理在各级医疗机构和不同学科的实施,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总死亡、首次住院以及卒中、大出血和心血管死亡等复合终点风险,并降低医疗费用。
3房颤血栓栓塞事件预防新指南继续推荐CHA2DS2-VASc评分评估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卒中风险高的患者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剂(NOAC)作为首选抗凝药物(Ⅰ,A),并强调动态评估患者的卒中风险。
出血风险评估应考虑使用HAS-BLED评分,识别出血高危患者(HAS-BLED评分≥3),以便早期和定期地进行临床检查和随访(Ⅱa,B)。
建议定期对卒中和出血风险进行重新评估,以辅助临床决策(例如卒中风险变高的患者启动OAC治疗),并解决潜在可改变的出血危险因素(Ⅰ,B)。
最初为低卒中风险的患者,应在4~6个月后重新评估卒中风险(Ⅱa,B)。
INR在治疗窗内的时间(timeintherapeuticrange,TTR)<70%,可改用NOAC,但要确保良好的依从性和治疗的持久性(Ⅰ,B),或尽力提高TTR(Ⅱa,B),见图1[1]。
图1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分层和抗凝决策4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新指南更为积极地推荐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无效及房颤诱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患者。
同时强调考虑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指导消融决策。
对于房颤患者,要评估其获益风险比,包括介入治疗风险、术后房颤复发风险和可能的获益,并与患者充分讨论(Ⅰ,B)。
既往指南推荐,对于1种以上Ⅰ类或Ⅲ类AAD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是合理的(Ⅰ,A)。
而新指南建议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症状性持续性房颤患者,也应积极行导管消融治疗[没有左心房增大和纤维化等房颤复发危险因素(Ⅰ,A);伴有这些复发危险因素的持续性房颤(Ⅰ,B)]。
对于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症状性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也是合理的(Ⅱa,A)。
在上述几个方面,新指南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的推荐与阵发性房颤患者一样。
对房颤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如果有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可能,则应积极行房颤导管消融(Ⅰ,B);在有选择的房颤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的心衰患者中,现有证据提示,导管消融可以改善房颤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心衰住院率(Ⅱa,B)。
所有的房颤导管消融术均应完成肺静脉电隔离(Ⅰ,A)。
合理的生活方式管理可以降低导管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率,尤其是体重管理(Ⅰ,B),目标是体重下降10%以上,BMI<27kg/m2。
5特殊房颤患者的管理5.1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管理①对于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如果患者有抗凝指征,且支架血栓形成风险较低,或衡量出血风险大于血栓栓塞风险时,推荐三联抗栓治疗(OAC+阿司匹林+1种P2Y12受体抑制剂,一般选择氯吡格雷)只限于围术期(≤1周),出院后可以停用阿司匹林,维持双联抗栓治疗(OAC+1种P2Y12受体抑制剂)至12个月(Ⅰ,B)。
②对于房颤合并慢性冠脉综合征(CCS)行PCI的患者,如果患者有抗凝指征,且支架血栓形成风险较低,或衡量出血风险大于血栓栓塞风险时,推荐三联抗栓治疗只限于围术期(≤1周),出院后维持双联抗栓治疗至6个月(Ⅰ,B)。
③如果ACS或CCS患者的支架内血栓风险较高,超过出血风险,则三联抗栓治疗可延长至出院后1个月内(Ⅱa,C)。
在OAC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时,应首选NOAC(Ⅰ,A)。
5.2妊娠期房颤患者的管理急性期管理:①对于患有肥厚性心肌病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应考虑心脏复律(Ⅱa,A);②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复律可考虑伊布利特或氟卡尼(Ⅱb,B)。
长期管理(口服药物):①如果房室结阻滞药物使用失败,应考虑使用氟卡尼特、普罗帕酮或索他洛尔(Ⅱa,B);②控制心室率时如果β受体阻滞剂无效,应使用地高辛或维拉帕米(Ⅱa,B)。
5.3外科术后房颤的管理①考虑到OAC的预期临床净获益和患者意愿,非心脏手术后患有术后房颤且有卒中风险的患者应考虑长期进行NOAC治疗(Ⅱa,B);②对于非心脏手术患者,不应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预防术后房颤(Ⅲ,B)。
5.4颅内出血后房颤患者管理对于有缺血性卒中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如果NOAC耐受),应优先考虑使用NOAC。
创伤相关性颅内出血和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的患者抗凝前应在神经科医生会诊后再开始抗凝治疗(Ⅱa,B)。
6房颤药物治疗AAD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房颤相关症状。
因此,决定开始长期AAD治疗需要平衡症状负担、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患者意愿。
①胺碘酮被推荐用于所有房颤患者的长期节律控制,包括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患者。
但由于其心外毒性,尽可能优先考虑其他AAD(Ⅰ,A)。
②在接受索他洛尔治疗的房颤患者中,建议密切监测QT间期、血清钾水平、CrCl和其他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Ⅰ,B)。
③在使用氟卡尼长期控制心律的房颤患者中,应考虑同时使用房室结阻滞药物(如能耐受)(Ⅱa,C)。
④在密切监测QT间期、血清钾水平、CrCl及其他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左室功能正常或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可考虑索他洛尔作为长期节律控制药物(Ⅱb,A)。
综上,ESC今年公布的房颤管理指南,较上一版本更加强调了房颤的筛查与诊断、综合管理、导管消融的意义。
在房颤合并特殊疾病及情况的抗凝治疗等方面有较多变化,以及扩大了导管消融的适应证。
我们应当结合指南的推荐及我国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术和药物,从而保障房颤患者安全,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