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 校园里的动物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22《校园里的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22《校园里的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22《校园里的动物》教案【标题】小学科学22《校园里的动物》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校园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校园环境对它们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动物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校园里的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归纳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通过观察和探究,认识校园里的不同动物种类及其特征。

b. 了解校园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食物来源。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触类旁通能力。

b.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动物的态度,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和责任感。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b. 提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校园里的动物种类及其特征;2. 探索校园中动物与环境的关系;3. 学习如何观察、分析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校园中常见的动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了解学生对校园动物的初步认识。

2. 了解校园里的动物种类及其特征(20分钟)a. 导入课题,鼓励学生讨论:校园中有哪些动物?它们长什么样?b. 布置任务:给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种校园动物,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搜索相关图片和资料,并向全班展示他们选取的动物的图片和特征。

3. 探索校园中动物与环境的关系(30分钟)a. 学生观察校园环境中的动物栖息地,了解它们选择特定环境的原因,以及环境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影响。

b. 学生对比观察两种不同栖息环境的动物,思考它们生活习性上的差异,并归纳总结。

4. 学习如何观察、分析和总结(30分钟)a.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出观察问题,例如:动物有哪些生活习性?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等等。

b.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并进行小结。

c.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分析和总结”的方法与技巧,并进行示范。

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 和动物交朋友 2 校园里的动物》教学设计_5

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 和动物交朋友  2 校园里的动物》教学设计_5
让每组选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测量员,全班鼓掌通过,每个学生因为已有了明确的职责而情绪高涨。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补充设计
一、复习
二、新课
1、你知道哪些动物?
2、它们生活在哪里?
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
1、揭题:“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2、观察书本第14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3、它们叫什么名字?生活在哪里?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很多相同之处,还有很多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时间
第几课时
一课时
课题
3、校园里的小动物
课型
学习目标
1、了解动物的多样性,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Biblioteka 标准给动物分类。4、了解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水平,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学习重点
5、找出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类,并完成实验。
小游戏:猜一猜,它是什么?
游戏规则:小朋友能够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相同点:
(1)都有四条腿。
(2)都有两只耳朵。
(3)都能繁殖后代。
(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
概括小动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
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实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关键
由易到难,给学生一个思考过渡的时间。
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分类水平
教学方法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动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动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动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校园里的动物》是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介绍校园里的各种动物,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校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学会观察和描述动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校园中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学会观察和描述动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描述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和表达。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题目。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校园中的各种动物,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课文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校园中的动物。

教师可适当讲解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介绍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以及自己身边的动物。

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描述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

三年级上册科学《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三班级上册科学《校内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观看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外形与特征。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看、去比较,把握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究的兴趣。

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很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预备:1、老师供应两种动物,供同学观看。

2、观看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

本课的观看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简单捕获、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看对象,可以将同学头脑中以往的阅历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

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同学在捉、看、讨论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意记录、描述力量的培育,引导同学懂得在科学讨论中要重视收集证据,由于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一、组织探究活动1、观看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看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看时应当主义什么?师生争论后总结出: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损害;C悄悄地观看一段时间,会发觉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D观看时要把观看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

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形状,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肯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同学观看、记录、展现、相互沟通。

(4)讨论蜗牛的食性。

(5)讨论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看蚂蚁、观看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看蚂蚁或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1、谈话:我们认真观看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争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3、同学小组内争论、相互沟通。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熟悉这些动物吗?还熟悉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动物》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动物》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动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校园里的动物》是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校园内常见的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认识它们的特点,明白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动物,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不够深入,对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不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校园内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校园内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校园内常见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校园里的动物,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2.观察与交流: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内的动物,记录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然后各小组分享观察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3.知识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观察到的动物特点,讲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动物。

小学科学校园里的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校园里的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校园里的动物(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的主题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校园里的动物”。

通过介绍校园中常见的动物,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增加他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本教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具体实施时间为一节课,预计时长为40分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校园中常见的动物种类和特点。

b. 掌握动物的基本生活习性和环境需求。

c. 学习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2. 能力目标:a. 培养观察动物的能力。

b. 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c.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心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

三、教学重点通过实地观察和小组合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校园中的常见动物,掌握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四、教学准备1. 示范动物标本、图片资料等。

2. 实地考察用的册子、铅笔、放大镜等。

3. 小组合作练习用的海报纸、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动物标本,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在校园中经常看到的动物有哪些,以及它们的外貌特征。

2. 了解(15分钟)a. 实地观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区域进行实地观察。

要求学生记录所看到的动物种类、数量以及它们的活动特点。

b. 回到教室,每个小组向全班简单介绍观察到的动物,并用图片或标本展示。

3. 分类(15分钟)a. 向学生提问,根据动物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如:羽毛动物、昆虫、爬行动物等。

b. 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动物类别,利用海报纸和彩色笔展示所选类别的动物特点,并写出保护这类动物的措施。

4. 学习保护(20分钟)a. 引导学生讨论保护动物的重要性,鼓励他们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b. 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海报,并向全班介绍自己选择的动物类别和保护措施。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在实地观察中学到了什么?如何保护校园中的动物?学习动物有什么好处?六、教学延伸1. 请家长带孩子参观动物园,继续扩大对不同动物的了解。

校园里的小动物教案

校园里的小动物教案

校园里的小动物教案教案标题: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校园里常见的小动物,如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

2. 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以及它们在校园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保护意识,倡导与小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内容:1. 校园里的鸟类:常见的鸟类种类、外貌特征、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2. 校园里的昆虫:常见的昆虫种类、外貌特征、生命周期和作用。

3. 校园里的小型哺乳动物:如松鼠、野兔等,了解它们的特征、习性和栖息地。

教学步骤:引入:1. 呈现一张校园里的小动物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提问:“你们在校园里见过哪些小动物?它们是什么样的?你们对它们了解多少?”探究:3. 分组让学生自主调查校园里的小动物,包括鸟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拍照、采集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

4. 学生将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展示给全班。

让学生互相分享彼此的发现和观察。

拓展:5. 教师向学生介绍校园里常见的鸟类种类、昆虫种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并介绍它们的特征、习性和栖息地。

6.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进一步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生活方式和作用。

应用:7. 分组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动物保护活动,可以是制作小动物的饲料、建造小动物栖息地或制作宣传海报等。

8. 学生在校园内实施自己设计的小动物保护活动,并记录活动过程和效果。

总结:9. 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课中学到的关于校园里的小动物的知识,并思考如何与小动物和谐相处。

10.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和积极参与。

教学资源:1. 校园里的小动物图片、视频和资料。

2. 调查表格和整理资料的工具。

3. 制作小动物饲料、栖息地和宣传海报所需的材料。

评估方式:1. 学生调查报告和展示的质量和准确性。

2. 学生参与小动物保护活动的积极程度和效果。

3. 学生对校园里小动物知识的总结和思考。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野生动物保护区,进一步了解各种小动物的特点和保护工作。

三年级上科学教案校园里的动物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科学教案校园里的动物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科学教案校园里的动物_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观看动物,并能用文字、图画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看、去比较,把握对比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究的爱好。

2.爱护动物、不损害动物。

3.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白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教学重点概括小动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

教学预备:课件——动物图片(教学活动建议:本课的观看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差不多上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看对象,能够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体会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

)学生预备:小动物观看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连续研究动物。

二、展现学生观看记录表学生上讲台,利用实物投影展现自己的观看记录表,汇报自己的发觉。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点1.谈话:我们认真观看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点?有什么相同的地点?2.讨论:能够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4.师生共同总结动物的共同特点。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如何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几课的学习,了解观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要关爱小动物,不损害小动物。

教学反思:1.图片激趣,让学生爱学喜爱小动物是小学生的天性,上课一开始,我就问:“同学们,你们喜爱小动物吗。

”“喜爱!"学生快乐地答到。

“那老师给大伙儿看几种动物的图片,假如你认识它们,就请你亲切地呼喊它们的名字!"动物图片一幅一幅出示着,同学们一个一个地亲切地喊着这些动物的名字。

喜爱之情溢于颜表,学生自然而快乐地进人本节课学习情境。

2.主动收集,汇报、讲述中了解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觉、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里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认真、仔细地观察校园或某一环境中的动物,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小动物;能用比较准确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记录观察情况;能清楚地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几种动物,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对科学学习感兴趣,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乐于参加观察动物的活动,在活动中能与同学很好地合作。

3.进一步认识常见动物的名称,认识昆虫(或其它某一类动物)的特征。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科学学习感兴趣,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乐于参加观察动物的活动,在活动中能与同学很好地合作。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比较准确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记录观察情况;能清楚地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几种动物,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而且它们无处不在,在我们校园里,也有着很多的小动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第二课:校园里的动物。

二、新授
1.观察动物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认识有哪些动物,你能把它们画出来吗?
学生凭记忆画完动物,教师做简单的评价后,引导学生与教材中的主人公一起对阿静和奇奇画的动物——蝴蝶和蚂蚁进行评价,进而同桌互相评价。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平时观察的不足。

思考,讨论: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认识它们呢?
教师启发,讲解。

并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方法,明白观察的方法、顺序和步骤。

2.观察校园里的昆虫
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去寻找和观察昆虫。

观察结束,组织学生一起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最后总结,将观察过的动物向学生做完整详细的描述。

3.归纳昆虫的特征
教师将观察结果和学生一起交流,归纳,总结,记录。

三、活动设计
回去观察比较两种动物,写出一个观察实验记录。

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动物之间的不同,还学会了观察的方法,收获可真多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