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UC技术使用内嵌以太网口进行程序传输

FANUC技术使用内嵌以太网口进行程序传输
FANUC技术使用内嵌以太网口进行程序传输

F A N U C技术使用内嵌以太网口进行程序传输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如何使用内嵌以太网口进行程序传输

玄子为了应对客户对于使用机床进行加工的需要,Fanuc系统提供了多种方式,方便客户将NC程序、参数等传输到CNC中。

以太网传输与RS-232传输的对比:

FANUC 0i-D 系列中的0i-MD/0i-TD 系统都标准装配有支持100Mbps 的内嵌式以太网。将CNC 与电脑连接起来,即可进NC 程序的传输、机械的控制和运行状态的监视、机械的调整和维护。其基本功能包括:

基于FTP 传输功能的NC 程序的传输可通过CNC 画面的操作来传输NC 程序。电脑侧使用FTP 服务器·软件,所以,可以与Windows 环境以外的主机一起传输NC 程序。

基于FOCAS2/Ethernet 的机械的控制和监视可利用i CELL 和CIMPLICITY,创建进行机械的控制和监视的系统。此外,也可以直接使用FOCAS2/Ethernet 功能,创建独特的应用软件。此外,也可通过CNC 主导信息通知功能,利用NC 程序、或者梯图程序发出的指令,从CNC 自发地向电脑的应用程序通知信息(CNC/PMC数据)。

可以在线进行基于FANUC LADDER-Ⅲ以及SERVO GUIDE 的机械的调整和维护、梯图程序的维护和伺服电机的调整。

本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第三方FTP软件,实现CNC和个人电脑的连接和参数、NC程序等的传输。

NC侧参数设定

选择I/O通道

20=9

9:嵌入式以太网口

[SYSTEM]→[+]若干次→[内藏口]→[公共]

路由器地址:不设置

如果错误输入路由器内容,请在MDI键盘上找到[SP],输入即可清除数据。

[SYSTEM]→[+]若干次→[内藏口]→[FOCA32]

TCP:8193

UDP:0

时间间隔:0

[SYSTEM]→[+]若干次→[内藏口]→[FTP传输]

此处输入与CNC连接的个人电脑的IP地址

端口号:2121

此处输入的端口应与个人电脑上的FTP软件设定的端口相同

用户名:WL

密码:123

可自行设置,应与个人电脑上过的FTP软件设定的用户名、密码相同登陆地址:/NCDATA

登陆地址为电脑内所设置FTP传输文件的文件夹名称,注意此文件夹不能放在硬盘的

根目录下。此处可以不填写,根据FTP软件中设定的根目录进行连接。[再启动]→[执行中]

注意:每台系统可以保存3个主机IP地址和相关设定,方便在局域网中切换。选择主机有相应的操作。

电脑侧的设定:

在个人电脑上,首先在硬盘分区中建立一个文件夹,名称建议使用全英文,例如D:\NCDATA。

在个人电脑上有很多中软件可以实现建立FTP服务器的效果,在这里使用TYPSoft。

修改个人电脑IP地址:

需设定为与CNC系统中设定相同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

TYPSoft:

设置→用户

新建用户

需要设置与CNC中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此处设置用户名“WL”和密码“123”

设置用户根目录(个人电脑中存放程序等的文件夹,例D:\NCDATA),在右边选中根目录,设置访问权限(打对勾)

保存

设置→服务器

设置FTP端口

此处需设置与CNC中相同的端口号,例“2121”,端口号的设定原则,请参加下文

关于端口号的设定原则

什么是端口?

在网络技术中,端口(Port)有好几种意思。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的端口指的是连接其他网络设备的接口,如RJ-45端口、Serial端口等。我们这里所指的端口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端口,而是特指TCP/IP 协议中的端口,是逻辑意义上的端口。

根据端口号分类

公认端口(WellKnownPorts):从0到1023,它们紧密绑定(binding)于一些服务。通常这些端口的通讯明确表明了某种服务的协议。例如:80端口实际上总是HTTP通讯。

注册端口(RegisteredPorts):从1024到49151。它们松散地绑定于一些服务。也就是说有许多服务绑定于这些端口,这些端口同样用于许多其它目的。例如:许多系统处理动态端口从1024左右开始。

动态和/或私有端口(Dynamicand/orPrivatePorts):从49152到65535。理论上,不应为服务分配这些端口。

在设置端口时,可以使用1024-49151中的端口,避免端口被其他程序占用这一情况出现。

服务器→启动

至此NC侧和个人电脑的设置已经完成,使用网线连接CNC和个人电脑,确认网口黄、绿灯闪烁正常。

测试连接是否正常

电脑侧:

开始→运行→输入cmd→输入

NC侧:

[SYSTEM]→[+]若干次→[内藏口]→[公共] →[+]→[PINGFT1]

显示“收到应答”为正常,否则请检查参数和设置

向NC传输程序:

选择[编辑]方式

[PROG]→[列表]→[操作]→[设备选择]→[内置以太网]

此时会显示出个人电脑上FTP文件夹里面的内容

电脑→CNC:程序

[文件输入]

F NAME=文件名

O NO.=在CNC中的程序号

[执行]

[PROG]→[列表]→[操作]→[设备选择]→[CNCMEM],即可看到程序已经传到CNC中,可以使用。

CNC→电脑:程序

方法相似

类似的,系统的参数、刀补等文件,也可以在电脑和CNC之间进行传输。

内嵌以太网的缺陷:

不能进行DNC

程序受到CNC的SRAM容量的限制

FANUC的网络配置

F A N U C的网络配置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FANUC以太网接口 技术交流 ID号_ dwxc2009004 _ 日期 _

文件使用的限制以及注意事项等文件版本更新的纪录

目录

FANUC 0i-D系列系统的以太网硬件设备主要有以下两种:快速以太网板(Fast Ethernet Board)和数据服务器板(Fast Data Server Board),对应功能叫做以太网功能(Ethernet Function)和数据服务器功能(Date Server Function)。现0i-MD和0i-TD系统都标配有内嵌式以太网和PCMCIA网卡,而0i-Mate MD和0i-Mate TD只标配PCMCIA网卡。PCMCIA网卡和内嵌式以太网的功能接近,只是PCMCIA网卡不支持FANUC程序传输软件。 1. 内嵌式以太网 FANUC 0i-D系列中的0i-MD/0i-TD系统都标准配置有支持100Mbps 的内嵌式以太网。将CNC 与电脑连接起来,即可进行NC 程序的传输、机械的控制和运行状态的监视、机械的调整和维护。其基本功能包括: ·基于FTP 传输功能的NC 程序传输可通过CNC 画面的操作来传输NC 程序。电脑侧使用FTP 服务器软件,所以,可以与Windows 环境以外的主机一起传输NC 程序。 ·基于FOCAS2/Ethernet 的机械的控制和监视可利用i CELL 和CIMPLICITY,创 建进行机械的控制和监视系统。此外,可以直接使用FOCAS2/Ethernet 功能, 创建独特的应用软件;也可通过CNC 主导信息通知功能,利用NC 程序、 或者梯图程序发出的指令,从CNC 自发地向电脑的应用程序通知信息(CNC/PMC 数据)。 ·可以在线进行基于FANUC LADDER-Ⅲ以及SERVO GUIDE 的机械的调整和维护、梯图程序的维护和伺服电机的调整。 0i-D系统支持的各种网络接口的功能如下表所示:(注:(*)部分功能限制) 2. 以太网和数据服务器软硬件的比较 以太网板和快速数据服务器板 无论快速以太网板(A02B-0309-J299)还是快速数据服务器板(A02B-0309-J146),都可以认为是FANUC提供的可直接连接以太网的硬件接口,所谓的“快速”是针对以太网传输速度而言,理论上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0 Mbps。 快速以太网板和快速数据服务器板使用不同的软件可以实现各自不同的功能。尽管快速以太网板和快速数据服务器板的PCB板板号不同,但从硬件结构上来看,他们的主要芯片都是一样的,只是快速数据服务器板比快速以太网板多了一个CF卡(Compact Flash Card)插槽。另外从功能上看,以太网功能也可以在快速数据服务器板上实现。或者说快速数据服务器板在硬件上已经完全包含了快速以太网板的功能,但是必须在订货的时候选择相应的以太网功能(A02B-0310-S707)才可以使用。 以太网功能和数据服务器功能 快速以太网板和快速数据服务器板具有各自不同的硬件,那么相对于这两种硬件,FANUC分别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软件功能,分别为:以太网功能(A02B-0310-S707)和数据服务器功能(A02B-0310- S737)。 所谓功能,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软件,以方便和前面所说的硬件加以区别。FANUC的软件和硬件都是有固定的匹配关系,对于以太网的相关功能来说,快速以太网板只能选择以太网功能;而快速数据服务器板则比较灵活,可以选择以太网功能或数据服务器功能,或者两者皆选。

用U盘装系统图解教程

用U盘装系统图解教程 随着现在的科技高速发展,数码电子产品的性能越来越高的同时价格也在大幅下跌,以前你买个12 8的U盘也许要花一百多,而现在你只需要几十块钱就可以买一个1G的大容量U盘,所以用U盘的装系统的技术也随时代而产生,当你的朋友或同事让你帮他去维护一下系统,你还要提着光盘文件包去吗,你还要为没有光驱而恼火吗?现在教你用u盘去做系统。只要你的主板有USB接口支持USB启动就可以,现在主板基本都有这个功能的。U盘这东西现在太普遍了,谁能没有。 制作U盘启动盘 在这里给你推荐一个软件,U盘系统维护工具V2.0版,这个工具现在又两个版本,一个是128M 是(即U盘的容量小于128M是选择这个版本)另一个是512M的(即你的U盘容量大于400 M那就选择这个版本,因为这个版本集成的工具更多更全面)下载地址我一会在下边给你们贴 上。 01、根据需要从下载U盘维护工具V2.0相应版本(128M版或512M版); 02、把下载回来的压缩包使用WinRAR解压到硬盘上任一目录; 03、插上U盘,确认在我的电脑中能进入可移动磁盘磁符(安装到本地硬盘此步骤省略); 04、执行解压出该目录下的[ 安装.EXE ]。(如右图所示) 05、阅读安装界面上的提示后按任意键进入安装模式选择,然后选择要安装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06、本篇介绍ZIP模式的安装方法,在安装上界面输入“3”后回车,进入ZIP模式的安装; 07、安装程序将检测到当前已连接好的U盘/可移动磁盘,并列表出来!(如下图所示),输入要安装的U盘盘符,不要带冒号,如下面界面上检测到的F盘,输入“F”后回车(若没检测到U盘,将弹出7.2 所提示) *07.2、安装程序若检测不到U盘/可移动磁盘,将弹出如下图所示界面!请连接好U盘或可移动磁 盘后按“B”返回主菜单重装开始安装;

交换式以太网和共享式以太网区别

共享式以太网 共享式以太网的典型代表是使用10Base2/10Base5的总线型网络和以集线器为核心的星型网络。在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中,集线器将很多以太网设备集中到一台中心设备上,这些设备都连接到集线器中的同一物理总线结构中。从本质上讲,以集线器为核心的以太网同原先的总线型以太网无根本区别。 集线器的工作原理: 集线器并不处理或检查其上的通信量,仅通过将一个端口接收的信号重复分发给其他端口来扩展物理介质。所有连接到集线器的设备共享同一介质,其结果是它们也共享同一冲突域、广播和带宽。因此集线器和它所连接的设备组成了一个单一的冲突域。如果一个节点发出一个广播信息,集线器会将这个广播传播给所有同它相连的节点,因此它也是一个单一的广播域。 集线器的工作特点: 集线器多用于小规模的以太网,由于集线器一般使用外接电源(有源),对其接收的信号有放大处理。在某些场合,集线器也被称为“多端口中继器”。 集线器同中继器一样都是工作在物理层的网络设备。 共享式以太网存在的弊端:由于所有的节点都接在同一冲突域中,不管一个帧从哪里来或到哪里去,所有的节点都能接受到这个帧。随着节点的增加,大量的冲突将导致网络性能急剧下降。而且集线器同时只能传输一个数据帧,这意味着集线器所有端口都要共享同一带宽。 交换式以太网 交换式结构: 在交换式以太网中,交换机根据收到的数据帧中的MAC地址决定数据帧应发向交换机的哪个端口。因为端口间的帧传输彼此屏蔽,因此节点就不担心自己发送的帧在通过交换机时是否会与其他节点发送的帧产生冲突。 为什么要用交换式网络替代共享式网络: ·减少冲突:交换机将冲突隔绝在每一个端口(每个端口都是一个冲突域),避免了冲突的扩散。 ·提升带宽:接入交换机的每个节点都可以使用全部的带宽,而不是各个节点共享带宽。 交换式以太网是以交换式集线器(switching hub)或交换机(switch)为中心构成,是一种星型拓扑结构的网络。简称为交换机为核心设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速网络,这种网络在近几年运用的非常广泛。 交换式以太网技术的优点 交换式以太网不需要改变网络其它硬件,包括电缆和用户的网卡,仅需要用交换式交换机改变共享式HUB,节省用户网络升级的费用。 交换式以太网和共享式以太网区别

工业以太网的意义和应用分析

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及意义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企业网络不同层次间传送的数据信息己变得越来越复杂,工业网络在开放性、互连性、带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场总线技术适应了工业网络的发展趋势,用数字通信代替传统的模拟信号传输,大量地减少了仪表之间的连接电缆、接线端口等,降低了系统的硬件成本,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 现场总线的出现,对于实现面向设备的自动化系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现场总线这类专用实时通信网络具有成本高、速度低和支持应用有限等缺陷,以及总线通信协议的多样性使得不同总线产品不能直接互连、互用和互可操作等,无法达到全开放的要求,因此现场总线在工业网络中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 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己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TCP/IP 的简单实用已为广大用户所接受,基于TCP/IP协议的以太网可以满足工业网络各个层次的需求。目前不仅在办公自动化领域,而且在各个企业的上层网络也都广泛使用以太网技术。由于它技术成熟,连接电缆和接口设备价格较低,带宽也在飞速增加,特别是快速Ethernet与交换式Ethernet的出现,使人们转向希望以物美价廉的以太网设备取代工业网络中相对昂贵的专用总线设备。 Ethernet通信机制 Ethernet是IEEE802. 3所支持的局域网标准,最早由Xerox开发,后经数字仪器公司、Intel公司和Xerox联合扩展,成为Ethernet标准。Ethernet采用星形或总线形结构,传输速率为10Mb/s,100 Mb/s,1000 Mb/s或是更高,传输介质可采用双绞线、光纤、同轴电缆等,网络机制从早期的共享式发展到目前盛行的交换式,工作方式从单工发展到全双工。 在OSI/ISO 7层协议中,Ethernet本身只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作为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它需要高层协议的支持。自从APARNET将TCP/IP和Ethernet捆绑在一起之后,Ethernet便采用TCP/IP作为其高层协议,TCP用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IP则用来确定信息传递路线。 Ethernet的介质访问控制层协议采用CSMA/CD,其工作原理如下:某节点要

FANUC技术使用内嵌以太网口进行程序传输

F A N U C技术使用内嵌以太网口进行程序传输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如何使用内嵌以太网口进行程序传输 玄子为了应对客户对于使用机床进行加工的需要,Fanuc系统提供了多种方式,方便客户将NC程序、参数等传输到CNC中。 以太网传输与RS-232传输的对比: FANUC 0i-D 系列中的0i-MD/0i-TD 系统都标准装配有支持100Mbps 的内嵌式以太网。将CNC 与电脑连接起来,即可进NC 程序的传输、机械的控制和运行状态的监视、机械的调整和维护。其基本功能包括: 基于FTP 传输功能的NC 程序的传输可通过CNC 画面的操作来传输NC 程序。电脑侧使用FTP 服务器·软件,所以,可以与Windows 环境以外的主机一起传输NC 程序。 基于FOCAS2/Ethernet 的机械的控制和监视可利用i CELL 和CIMPLICITY,创建进行机械的控制和监视的系统。此外,也可以直接使用FOCAS2/Ethernet 功能,创建独特的应用软件。此外,也可通过CNC 主导信息通知功能,利用NC 程序、或者梯图程序发出的指令,从CNC 自发地向电脑的应用程序通知信息(CNC/PMC数据)。 可以在线进行基于FANUC LADDER-Ⅲ以及SERVO GUIDE 的机械的调整和维护、梯图程序的维护和伺服电机的调整。

本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第三方FTP软件,实现CNC和个人电脑的连接和参数、NC程序等的传输。 NC侧参数设定 选择I/O通道 20=9 9:嵌入式以太网口 [SYSTEM]→[+]若干次→[内藏口]→[公共] 路由器地址:不设置 如果错误输入路由器内容,请在MDI键盘上找到[SP],输入即可清除数据。 [SYSTEM]→[+]若干次→[内藏口]→[FOCA32] TCP:8193 UDP:0 时间间隔:0 [SYSTEM]→[+]若干次→[内藏口]→[FTP传输] 此处输入与CNC连接的个人电脑的IP地址 端口号:2121 此处输入的端口应与个人电脑上的FTP软件设定的端口相同 用户名:WL 密码:123 可自行设置,应与个人电脑上过的FTP软件设定的用户名、密码相同登陆地址:/NCDATA

图解用U盘安装XP系统

图解用U盘安装XP系统 正常的安装XP系统一般都要用到安装光盘, 这就要电脑要有光驱, 如果你的电脑没有光驱, 可不可以用U盘安装XP系统呢? 其实用优盘也可以方便快速的安装操作系统, 用U 盘安装系统的方法: 一 . 先准备好U盘和XP系统 U盘 系统盘 这些东西都要先准备好, 在安装系统前,需要准备好一些东西。一个是操作系统的镜像,另一个就是能启动的U盘。下面我们就来讲解怎么安装deepin版的XP系统。 注:读懂本文需要了解安装操作系统的一些基础知识。 二制作一个U盘的WinPE系统 U盘WINPE系统制作, 跟我们以前的方法是一样的. 先到网上去下载一个叫“老毛桃

WinPE”的工具到硬盘里,再把U盘接在电脑上,然后按下面的步骤一步步来就可以制作一个能启动的U盘了。 老毛桃WinPE选第4项,然后回车

这时候输入U盘的盘符,然后回车 U盘格式化步骤,按默认的设置,点“开始”就行

完成U盘格式化 制作U盘引导部分

注意: 在“设备”里有两个可以选择的设备,有硬盘,也有U盘。这里一定要选对U盘而不要选择硬盘,从大小就能分出来哪个是U盘。笔者的U盘是2G的,所以应该选择(hd1)[1898M]。下面的“选项”部分可以不用管,默认不勾选任何参数就行。确认好以上步骤后,点“安装”然后进行下一步。 写入引导完毕,继续下一步 还可以给U盘设个密码 这里跳过,所以没办法只好设了一个密码。设置完后,一定要牢记你设好的密码,否则启动U盘会无法使用。

启动功能的U盘制作完毕 当你完成以上步骤后,启动功能的U盘已经做好了。你再也不用心烦没有光驱不能从光驱启动了,因为以后你可以从U盘启动再安装操作系统!想知道怎么操作吗?下一页就开始。 三. 设置U盘启动电脑 以往用光盘装系统,必须调整启动项为光驱启动,这里要通过修改bios, 让电脑从U盘启动,不同电脑不同版本的bios有不同的设置方法,系统安装的BIOS设置都有介绍, 不过都大同小异,目的就是让电脑的第一启动项变为U盘启动。下面我们举例几个不同bios 的调整方法。

以太网的技术

以太网的技术 1以太网的发展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组建于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以太网)是一种传输速率为10Mbps的常用局域网(LAN)标准。在以太网中,所有计算机被连接一条同轴电缆上,采用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感应多处访问(CSMA/CD)方法,采用竞争机制和总线拓朴结构。基本上,以太网由共享传输媒体,如双绞线电缆或同轴电缆和多端口集线器、网桥或交换机构成。在星型或总线型配置结构中,集线器/交换机/网桥通过电缆使得计算机、打印机和工作站彼此之间相互连接。由于其简单、成本低、可扩展性强、与IP网能够很好地结合等特点,以太网技术的应用正从企业内部网络向公用电信网领域迈进。以太网接入是指将以太网技术与综合布线相结合,作为公用电信网的接入网,直接向用户提供基于IP的多种业务的传送通道。以太网技术的实质是一种二层的媒质访问控制技术,可以在五类线上传送,也可以与其它接入媒质相结合,形成多种宽带接入技术。以太网与电话铜缆上的VDSL相结合,形成EoVDSL技术;与无源光网络相结合,产生EPON 技术;在无线环境中,发展为WLAN技术。 以太网技术作为数据链路层的一种简单、高效的技术,以其为核心,与其它物理层技术相结合,形成以太网技术接入体系。EoVDSL方式结合了以太网技术和VDSL技术的特点,与ADSL和(五类线上的)以太网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WLAN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广,EPON技术的研究开发正取得积极进展。随着上述“可运营、可管理”相关关键技术问题的逐步解决,以太网技术接入体系将在宽带接入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同时,以太网技术的应用正在向城域网领域扩展。IEEE802.17RPR技术在保持以太网原有优点的基础上,引入或增强了自愈保护、优先级和公平算法、OAM等功能,是以太网技术的重要创新。对以太网传送的支持,成为新一代SDH设备(MSTP)的主要特征。10G以太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以太网技术在城域网范围内的广泛应用,WAN接口(10Gbase-W)的引入为其向骨干网领域扩展提供了可能。 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在1993年10月以前,对于要求10Mbps以上数据流量的LAN应用,只有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可供选择,但它是一种价格非常昂贵的、基于100Mbps光缆的LAN。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随后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等公司亦相继推出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装置。与此同时,IEEE802工程组亦对100Mbps以太网的各种标准,如100BASE-TX、100BASE-T4、MⅡ、中继器、全双工等标准进行了研究。1995年3月IEEE宣布了IEEE802.3u 100BASE-T快速以太网标准(Fast Ethernet),就这样开始了快速以太网的时代。 快速以太网与原来在100Mbps带宽下工作的FDDI相比它具有许多的优点,最主要体现在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以有效的保障用户在布线基础实施上的投资,它支持3、4、5类双

工业以太网的特色技术及其应用选择

工业以太网的特色技术及其应用选择 发布时间:2007-05-15 浏览次数:105 | 我要说几句 | ?? 用户解决方案2012优秀论文合订本 ?? NIDays2012产品演示资料套件 ?? 《提高测量精度的七大技巧》资源包 ?? LabVIEW 2012评估版软件 关键词:工业以太网实时特色技术 编者按:工业以太网成为自动化领域业界的技术热点已有时日,其技术本身尚在发展之中,还没有走向成熟,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工业以太网,它有哪些特色技术,如何应用与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工业以太网技术与产品,依然是今天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一什么是工业以太网 工业以太网技术,是以太网或者说是互联网系列技术延伸到工业应用环境的产物。前者源于后者又不同于后者。以太网技术原本不是为工业应用环境准备的。经过对工业应用环境适应性的改造,通信实时性改进,并添加了一些控制应用功能后,形成了工业以太网的技术主体。因此,工业以太网是一系列技术的综称。 二工业以太网涉及企业网络的各个层次

企业网络系统按其功能划分,一般称为以下三个层次:企业资源规划层(Enterprise Resource Plan NI ng, ERP)、制造执行层(Manufacturing Excurtion System, MES)和现场控制层(Field Control System,FCS)。通过各层之间的网络连接与信息交换,构成完整的企业信息系统。( 见图1) 图中的ERP与MES功能层属于采用以太网技术构成信息网络。这个层次的工业以太网,其核心技术依然是信息网络中原本的以太网以及互联网系列技术。工业以太网在该层次的特色技术是对其实行的工业环境适应性改造。而现场控制层FCS中,基于普通以太网技术的控制网络、实时以太网则属于该层次中工业以太网的特色技术范畴。可以把工业以太网在该层的特色技术看作是一种现场总线技术。除了工业环境适应性改造的内容之外,通信实时性、时间发布与同步、控制应用的功能与规范,则成为工业以太网在该层次的技术核心。

FANUC以太网接口

FANUC系统的以太网接口 技术交流 ID号_ dwxc2009004 _ 日期_ 2009.12.15

文件使用的限制以及注意事项等文件版本更新的纪录

目录 1. 内嵌式以太网 (1) 2. 以太网和数据服务器软硬件的比较 (2) 2.1 以太网板和快速数据服务器板 (2) 2.2 以太网功能和数据服务器功能 (2) 3. 以太网功能 (3) 3.1 以太网功能及其相关软件 (3) 3.2 以太网功能在CNC上的设定 (3) 3.3 以太网功能应用 (5) 4. 数据服务器功能 (5) 4.1 实现数据服务器功能的基本工作模式 (5) 4.2 CNC和电脑的连接 (8) 4.3 关于FTP文件传输协议 (8) 4.4 使用电脑作为FTP传输的服务器端 (9) 4.5 使用CNC作为FTP传输的服务器端 (10) 5. Windows XP下FTP服务的使用和设定 (11) 5.1 使用Windows XP自带的IIS (11) 5.2 使用Serv-U (15) 6. CNC系统和PC的连接调试步骤和技巧 (18) 6.1 在本地确认FTP服务器工作正常 (18) 6.2 检查网络连接是否正常 (19) 6.3 确认CNC设置并联机调试 (21) 7. 附录 (22)

FANUC 0i-D系列系统的以太网硬件设备主要有以下两种:快速以太网板(Fast Ethernet Board)和数据服务器板(Fast Data Server Board),对应功能叫做以太网功能(Ethernet Function)和数据服务器功能(Date Server Function)。现0i-MD和0i-TD系统都标配有内嵌式以太网和PCMCIA网卡,而0i-Mate MD和0i-Mate TD只标配PCMCIA网卡。PCMCIA网卡和内嵌式以太网的功能接近,只是PCMCIA网卡不支持FANUC程序传输软件。 1. 内嵌式以太网 FANUC 0i-D系列中的0i-MD/0i-TD系统都标准配置有支持100Mbps 的内嵌式以太网。将CNC 与电脑连接起来,即可进行NC 程序的传输、机械的控制和运行状态的监视、机械的调整和维护。其基本功能包括: ·基于FTP 传输功能的NC 程序传输可通过CNC 画面的操作来传输NC 程序。电脑侧使用FTP 服务器软件,所以,可以与Windows 环境以外的主机一起传输NC 程序。 ·基于FOCAS2/Ethernet 的机械的控制和监视可利用i CELL 和CIMPLICITY,创建进行机械的控制和监视系统。此外,可以直接使用FOCAS2/Ethernet 功能, 创建独特的应用软件;也可通过CNC 主导信息通知功能,利用NC 程序、 或者梯图程序发出的指令,从CNC 自发地向电脑的应用程序通知信息(CNC/PMC 数据)。 ·可以在线进行基于FANUC LADDER-Ⅲ以及SERVO GUIDE 的机械的调整和维护、梯图程序的维护和伺服电机的调整。 0i-D系统支持的各种网络接口的功能如下表所示:(注:(*)部分功能限制)

千兆以太网技术与应用

千兆以太网技术与应用 1. 简介 于1998年6月通过的IEEE 802.3z千兆比以太网标准描述了用于一个通用链路编码且可进行1000Mb/s 传输的3个物理层接口(1000BASE-SX、1000BASE-LX和1000BASE-CX)。1000BASE-SX、 1000BASE-LX接口采用光纤作为介质时,最远传输距离可达5000米,因而可应用于建筑物内或校园主干网络。 1000BASE-CX接口计划用于限制在25米内的计算机房内的连接。 IEEE 802.3ab千兆比以太网标准于1999年6月通过认证,它描述了用于不同线路编码的附加物理层接口(1000BASE-T)。 1000BASE-T接口通过5类非屏蔽双绞线(UTP)介质传输的最远距离可达100米,并主要应用于面向桌面的网络连接。 在1999年3月,一个IEEE 802.3研究小组正式成立,主要致力于发展通过光纤介质传输万兆比以太网的标准。 2. 铜缆布线系统 事实上,所有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都有双绞线铜缆水平子系统,用于连接每一层的通讯配线间和墙上的信息出口。而这些布线系统的安装大部分都采用5类产品,所以1000BASE-T是设计应用于5类布线系统的。 1000BASE-T采用一根电缆中的所有4对线来传输,每对线的有效传输速率为250Mb/s,以此完成全双工传输。为了应用于5类带宽的布线系统,1000BASE-T 采用5级编码传输,而接收器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以减少来自布线系统中反射和近端串音干扰(NEXT)的影响。 应用于1000BASE-T的布线系统要求包括原5类系统未描述的附加的传输性能,如ELFEXT(等电平远端串扰)和回路损耗。这可由经强力推荐的最新专业测试仪测试、认可,多数已安装的5类布线系统能够支持1000BASE-T来证实。 ---https://www.360docs.net/doc/0c6737686.html,(学电脑) 1000BASE-T布线系统的规范将反馈到随ANSI/TIA/EIA的发展而形成的新的规程中。“4对100欧姆5类布线系统的附加传输性能参数”有望于今年年底由TSB-95颁布。 ANSI/TIA/EIA还发布了一篇说明“4对100欧姆增强型5类布线系统的传输性能参数”的草案,现在已是第12稿,预计作为ANSI/TIA/EIA568A标准的附录5在今年年底颁布。该草案同TSB-95的描述类似,但回路损耗和NEXT性能指标好2dB~3dB。 ANSI建议新的布线安装至少应满足增强型5类布线性能要求。

MES系统对设备软件接口要求

一、设备数据内容方面的要求: 设备方需提供给MES系统的包括: 1.设备方提供设备的实时状态,写入DB。 状态分为: a.加工中,即运行,正常工作,此处的加工不局限于机加工,搬运,压装,检测,拧紧等均视为加工中; b.空闲; c.调整,即设备手动调整时应给出的状态 d.故障:故障分为三种: 1)立即停机报警,即当此类报警发生后,设备实际上立即停机; 2)循环停止报警,即当此类报警发生后,设备实际上并不立即停机,待此次加工完成后,下次加工禁止开始; 3)提示信息,即当此类报警发生后,设备实际上继续正常运行。 a,b,c,d的1)情况、2)情况所触发的d,这四种设备状态在同一时刻互斥。 设备方保证给出的设备状态的真实性,即能够实时反映设备实际的状态。 2.设备方提供设备的加工节拍,写入DB,DWORD。单位,秒。 此节拍的划分为,最近一次,设备准备完毕,从设备真正开始加工的时刻起,至加工真正完成,人/机械手可以取工件的时刻止,之间的时间。 3.设备方提供设备的报警信息,写入DB。并提供CSV文件,当设备触发了或者解除了某一条报警时,CSV文件内新增加一行相对应的数据,要求包含:报警代码,报警文本,报警时间戳,报警发生/报警解除。或直接写入MES数据库,MES数据库开放相关权限给设备。 4.设备方提供设备的加工计数,写入DB,DWORD。 此加工计数为设备累计加工数量。 5.设备方提供设备的功率值,写入DB,REAL。 此功率值为设备累计电能功率值。 6.设备方提供设备的加工参数数据,写入CSV文件。或直接写入MES数据库,MES数据库开放相关权限给设备。 包含设备的压装,拧紧的曲线,峰值,合格不合格结果;磨床量仪数据等等与设备自身的加工过程相关的参数。 7.设备方提供设备的刀具参数数据,写入CSV文件。或直接写入MES数据库,MES数据库开放相关权限给设备。 包含设备的每一把刀具的当前寿命,上限终结寿命,刀具型号等等刀具相关的参数。 8.设备方提供设备的加工程序切换接口, MES系统提供给设备进入设备的工件的二维码信息,设备需自行切换正确的对应加工程序进行加工,若遇到异常二维码信息,设备人机交互界面给出提示,并报警。

教你如何用U盘装win7系统(图解)

用UltraISO制作U盘启动盘及设BIOS从U盘启动的方法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种超简单的U盘启动盘制作方法,大家一看都会,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小软件(UltraISO),空间用UltraISO制作高兼容多合一启动U盘(GHOST+DOS工具+WinPE的启动盘)有提供下载。你平时从网上下载的可启动GHOST光盘映像文件,或者WINPE光盘也可以制作。 1、首先,下载好软件后,解压出来,直接运行,点击打开按钮,如图: 2、找到你准备好的GHOST光盘映像文件或者WINPE光盘,都可以

3、选择好后,点击打开,这样,光盘映像被加载到软件当中,选择启动光盘菜单中的写入硬盘映像。

4、这样,弹出写入硬盘映像信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硬盘驱动器的选择与写入方式,选择好硬盘驱动器后,选择写入方式,如果想要使制作出来的U盘启动盘兼容性好点的话,建议选择USB-ZIP模式。 然后点击写入。

5、这样,弹出格式化提示,我们当然要选择是了。 6、选择完毕后,就开始直接写入U盘了。

写入,制作完毕后,会显示刻录成功的提示,我们点返回就OK了,怎样,这个U盘启动盘就这样刻录好了,方便,简单吧! 剩下的工作就是进入BIOS,将U盘调整为第一磁盘,第一启动,然后利用U盘进行相关的工作了。 下面就是我们最关键的一步了,设置U盘第一启动,如果这步不会,那就等于前功尽弃了!首先,将你制作好的可启动U盘插到你的电脑上,然后,进入BIOS进行调整第一引导顺序了,因主板不同,BIOS多少有点区别,以往用光盘装系统,必须调整启动项为光驱启动,而现在我们要用U盘装系统,所以要调整为U盘启动。 下面我们举例两个不同bios的调整方法。 1、按DEL进入BIOS,进入boot选项卡,选择“hard disk drives"(硬盘驱动器)

网络技术与应用的作业及答案

《网络技术与应用》第一次作业:(本次作业包括教学大纲的1-2 章) 一、填空题 1. 从逻辑上看,计算机网络是由通信子网和终端系统组成。 2. 通信协议的三要素是语法、语义和同步。 3. 按照网络作用范围,计算机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区域个人 网和因特网。 4. 在OSI 参考模型中,传输的基本单位是帧的层次是数据链路层,该模型的 最高层是应用层。 二、单项选择题 1. 在OSI 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C )。 (A )数据链路层(B)网络层(C)传输层(D)应用层 2. 若网络形状是由站点和连接站点的链路组成的一个闭合环,则称这种拓扑结构为( C )。(A )星形拓扑(B )总线拓扑(C)环形拓扑(D)树形拓扑 3. 在OSI 参考模型中,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 B )。 (A )数据链路的访问控制和管理(B )透明地传输比特流 (C )在物理实体间传送数据帧(D )发送和接收用户数据报文 4. 下面关于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B )TCP/IP 体系结构中的应用层对应于OSI 体系结构中的表示层和应用层

(C )网络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和约定 (D )网络协议是“水平”的概念 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 )。 (A )协议内部实现细节(B )网络层次(C)每一层使用协议(D )每层须完成的功能 三、综合题 1. 什么是网络协议?由哪几个基本要素组成? 答:协议是指通信双方必须遵循的、控制信息交换的规则的集合,是一套语义和语法规则, 用来规定有关功能部件在通信过程中的操作,它定义了数据发送和接收工作中必经的过程。 协议规定了网络中使用的格式、定时方式、顺序和检错。 一般说,一个网络协议主要由语法、语义和同步三个要素组成。语义:协议的语义是指对构成协议的协议元素含义的解释。语法:指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同步:规定了事件 的执行顺序。

FANUC技术使用内嵌以太网口进行程序传输

如何使用内嵌以太网口进行程序传输 玄子 为了应对客户对于使用机床进行加工的需要,Fanuc系统提供了多种方式,方便客户将NC 程序、参数等传输到CNC中。 对比项目网线RS-232 传输距离(最大)50米(双绞线)15米 实时性好差 抗干扰好差 硬件简单,无需转换器复杂,需要转接板 硬件易损程度不易损坏容易烧坏主板、电脑等 硬件成本比较一(电脑)对多(机床)一(电脑)对一(机床) FANUC 0i-D 系列中的0i-MD/0i-TD 系统都标准装配有支持100Mbps 的内嵌式以太网。将CNC 与电脑连接起来,即可进NC 程序的传输、机械的控制和运行状态的监视、机械的调整和维护。其基本功能包括: 基于FTP 传输功能的NC 程序的传输可通过CNC 画面的操作来传输NC 程序。电脑侧使用FTP 服务器·软件,所以,可以与Windows 环境以外的主机一起传输NC 程序。 基于FOCAS2/Ethernet 的机械的控制和监视可利用i CELL 和CIMPLICITY,创建进行机械的控制和监视的系统。此外,也可以直接使用FOCAS2/Ethernet 功能,创建独特的应用软件。此外,也可通过CNC 主导信息通知功能,利用NC 程序、或者梯图程序发出的指令,从CNC 自发地向电脑的应用程序通知信息(CNC/PMC数据)。

可以在线进行基于FANUC LADDER-Ⅲ以及SERVO GUIDE 的机械的调整和维护、梯图程序的维护和伺服电机的调整。 本篇主要介绍如何利用第三方FTP软件,实现CNC和个人电脑的连接和参数、NC程序等的传输。 NC侧参数设定 选择I/O通道 20=9 9:嵌入式以太网口 [SYSTEM]→[+]若干次→[内藏口]→[公共] IP地址:192.168.1.2 子网掩码:255.255.255.0 路由器地址:不设置 如果错误输入路由器内容,请在MDI键盘上找到[SP],输入即可清除数据。 [SYSTEM]→[+]若干次→[内藏口]→[FOCA32] TCP:8193 UDP:0 时间间隔:0

怎么样用U盘做系统盘安装电脑系统【U盘安装系统图解】

在使用不带光驱的笔记本时有个问题:重装系统没有光驱而不能使用通用的系统安装光盘。此时,有人会在dos下硬盘安装,但今天这个时代,有几个人会用dos?其实不仅仅不带光驱的笔记本用户发愁,那些没有光驱的台式机用户也发愁。为了给这类用户提供方便,今天本人整理网上通用的用U盘做系统盘安装系统的方法,并附上具体操作步骤图解。 简单的讲用U盘做系统盘的大致步骤如下: 1、制作一个能启动电脑的带WindowsPE的启动U盘(1GB以上的U盘,有的U 盘不支持) 2、从网上下载镜像系统文件存放到U盘。 3、把电脑的第一启动项设为USB设备启动(有的主板不支持)。 4、用能启动的U盘安装XP ,格式化C盘,运行在U盘上的WinPE自带虚拟光驱装系统。 详细操作步骤图解如下: ● 装系统前的准备 一个能启动电脑的U盘和一个系统的光盘镜像

在安装系统前,需要准备好一些东西。一个是操作系统的镜像,另一个就是能启动的U盘。下面我们就来讲解怎么安装deepin版的XP系统。 注:读懂本文需要了解安装操作系统的一些基础知识。 ● 首先是制作一个能启动电脑的带WindowsPE的启动U盘 先到网上去下载一个叫“老毛桃WinPE”的工具到硬盘里,再把U盘接在电脑上,然后按下面的步骤一步步来就可以制作一个能启动的U盘了。 选第4项,然后回车

输入U盘的盘符,然后回车

来到格式化步骤,按默认的设置,点“开始”就行

顺利格式化

引导部分 这里要说明一下,在“设备”里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电脑的硬盘,一个是要制作的U盘。这里一定要选对U盘而别选错硬盘,从大小就能分出来哪个是U盘。笔者的U盘是2G的,所以应该选择(hd1)[1898M]。下面的“选项”部分可以不用管,默认不勾选任何参数就行。确认好以上步骤后,点“安装”然后进行下一步。

2.3 交换式以太网实验

2.3 交换式以太网实验 2.3.1 实验目的 一是验证交换式以太网的连通性,证明连接在交换式以太网上的任何两个分配了相同网络号、不同主机号的IP地址的终端之间能够实现IP分组传输过程。而是验证转发表建立过程。三是验证交换机MAC帧转发过程,重点验证交换机过滤MAC帧的功能,即如果交换机接收MAC帧的端口与该MAC帧匹配的转发项中的转发端口相同,交换机丢弃该MAC帧。四是验证转发项与交换式以太网拓扑结构一致性的重要性。 2.3.2 实验原理 通过各个终端之间相互交换IP分组,在三个交换机中建立四个终端对应的转发项。清楚交换机S1中的转发表内容,启动终端A至终端B的MAC帧传输过程,由于交换机S1广播该MAC帧,使得交换机S2连接交换机S1的端口接收到该MAC帧。由于交换机S2中与该MAC帧匹配的转发项中的转发端口就是交换机S2连接交换机S1的端口,交换机S2将丢弃该MAC帧。 在三个交换机的转发表中均存在四个终端对应的转发项的前提下,终端A端口与交换机S1的连接,并重新连接到交换机S3中。在终端A发送的MAC帧到达交换机S2前,交换机S2的转发表中仍然保留用于指明终端A的MAC地址,与交换机S2连接交换机S1的端口之间关联的转发项,这种情况下,如果启动终端B至终端A的MAC帧传输过程,交换机S1由于监测到原来连接终端A的端口处于关闭状态,将以该端口为转发端口的转发项变为无效转发项,交换机S1将广播该MAC帧。交换机S1通过连接交换机S2的端口输出的MAC 帧到达交换机S2。由于交换机2中与该MAC帧匹配的转发项的转发端口与接收该MAC帧的端口相同,交换机S2将丢弃该MAC帧。同样,对于交换机S3,在终端A发送的MAC帧到达交换机S3前,交换机S3的转发表中仍然保留用于指明终端A的MAC地址与交换机S3连接交换机S2的端口之间关联的转发项。如果启动终端C至终端A的MAC帧传输过程,交换机S3将通过连接交换机S2的端口输出该MAC帧。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终端A广播一帧MAC帧,即发送一帧以终端A的MAC地址为源地址,以广播地址为目的地址的MAC帧;二是等到所有交换机的转发表中与终端A的MAC地址匹配的转发项过时。 2.3.3 实验步骤 (1)启动Packet Tracer,在逻辑工作区中按照图2.15所示网络结构放置和连接设备,需要强调的是,用于互连交换机的连线是交叉线,用于互连交换机和终端的连接线是直通线。按照图2.15所示的终端配置信息完成各个终端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设置。图2.16所示的是PC0以太网接口的配置界面,PC0的MAC地址为0001.C77E.C3E2。完成设备放置和连接后的逻辑工作区界面如图2.17所示。通过简单报文工具完成各个终端之间的ICMP报文交换后,各个交换机的转发表内容如图2.17所示。 (2)断开PC0与交换机Switch1之间的连接,并将PC0重新连接到交换机Switch3上,通过简单报文工具启动PC1至PC0的MAC帧传输过程,由于交换机Switch1连接终端A的端口处于关闭状态,以该端口为转发端口的转发项变为无效转发项,这种情况下,如果启动PC1至PC0的MAC帧传输过程,交换机Switch1将广播该MAC帧。当交换机Wwitch2接收到该MAC帧,发现与该MAC帧匹配的转发项的转发端口与接收该MAC帧的端口相同,交换机Switch2将丢弃该MAC帧。如图2.18所示,交换机Switch2转发表中与PC0的MAC地址0001.C77E.C3E2匹配的转发项的转发端口是FastEthernet0/1,该端口是交换机Switch2连接交换机Switch1的端口,也是接收PC1发送给PC0的MAC帧的端口。 (3)在PC0发送MAC帧钱,交换机Switch3转发表中与PC0的MAC地址0001.C77E.C3E2

万兆以太网技术发展及应用

万兆以太网技术发展及应用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万兆以太网(10GBase-T)技术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网络应用的主流,本文综合阐述了10GBase-T技术、市场及应用。应用10GBase-T铜缆布线解决方案构建高性能网络核心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关键字:万兆以太网802.3ae10GE标准10GBase-T铜缆布线线性传输性能 一以太网技术的发展 以太网(Ethernet)技术由施乐公司(Xerox)于1973年提出并实现,它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的共享访问方案,将多个工作站都连接在一条总线上,所有的工作站都不断向总线发出监听信号。但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工作站在总线上传输,其它工作站必须等待传输结束后,再开始自己的传输。由于以太网技术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加上设计技术上的一些优势(如结构简单、算法简洁、良好的兼容性和平滑升级)以及关键的传输速率的大幅提升,它不但在局域网领域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城域网甚至广域网范围内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 最早的以太网传输速率为10Mbps。采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局域网技术,由Xerox公司于1975年研制成功。而在1979年7月至1982年间,当时的DEC、Intel和Xerox三家公司共同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规范DIX。在这个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了IEEE802.3以太网标准,并在1989年正式成为一种以太网技术的国际标准。在20多年中,以太网

技术经历了不断发展,成为迄今最广泛应用的局域网技术。 千兆以太网技术作为一种高速以太网技术,给用户带来了提高核心网络的有效解决方案。它继承了传统以太网技术价格便宜的特点,采用与10M 以太网相同的帧格式、帧结构、网络协议、全/半双工工作方式、流控模式以及布线系统。由于这项技术可以不用改变传统以太网的桌面应用和操作系统,因此可与10M或100M的以太网很好地配合工作。在升级到千兆以太网时,不必改变网络应用程序、网管部件和网络操作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用户投资,所以这项技术的市场前景十分被用户看好。 再发展就进入到以太网的万兆时代。万兆以太网使用IEEE 802.3以太网介质接入控制(MAC)协议、IEEE 802.3以太网帧格式和IEEE 802.3帧格式,不需要修改以太网介质接入控制(MAC)协议或分组格式。所以,能够支持所有网络的上层服务,包括在OSI七层模型的第二/三层或更高层次上运行的智能网络服务,具有高可用性、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含IP语音(VoIP)在内的服务质量(QoS)、安全与策略实施、服务器负载均衡(SLB)和Web高速缓存等特点。 二10GBase-T万兆以太网技术 万兆以太网技术(10GBase-T)始于2002年6月802.3ae10GE标准的正式发布。在物理层,802.3ae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与传统以太网连接速率为10Gbps的“LANPHY”,另一种为连接SDH/SONET速率为9.58464Gbps的“WANPHY”;WANPHY与SONETOC-192帧结构的融合,可以与OC-192电路和SONET/SDH设备一起运行,保护了传统基础设施投资,使运营商能够在不同地区中通过城域网提供端到端以太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