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精神

合集下载

老子《道德经》的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的养生之道

那 就是老子 , 而他 的养生思想都分散在 《 道德经》 , 中 在那 短短 的 五千言 中, 道出了养生 的真正 内涵。 现代人的生活 , 节奏越来 越快 , 物质越来越 享受 。在满 足 了
个 规 律 , 个 法 则 , 是 世 界 自然 发 展 的 主 宰 。 而 “ ” 出 一 更进行。 比如说 , 道德 经》 五十一 章 《 第
写到 : 道 ’ 之 ,德 ’ 之 , 形之 , … 生 ‘ 蓄 物 势 ’ 之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成 尊‘ ’ 道 而贵 ‘ ’ ” 道 ” 仅 仅 是 生 出 万 物 , 还 是 万 物 活 动 的 德 。“ 不 它
且 成 为 了派 生 万 物 的 本 源 , 样 的 一 个 根 据 , 样 的 一个 本 源 , 这 这 也
日 : 彭祖姓钱名铿 , “ 帝颛顼玄孙 , 善养气 ,能调 鼎 , 进雉 羹于尧 , 封于彭城 ” 。而在《 仙传》 神 上则记载着 这样 的说法 , 彭祖 “ 少好 恬静 , 不恤世务 , 不营名誉 , 不饰车服 , 惟从养生沾身为事 。 ”
天地之始 , 一片混沌 , 片茫然 , 道 ” 一 “ 却能立之 于先前 , 正如 它“ 绳绳兮不可名 , 复归 于无物 , 是谓 无状 之状 , 无物 之象 , 是谓 恍惚。 ( 道德经》 ”《 十四章 ) 如此若有若无 , 闪烁不定 , 甚至 于任何 感官都不能知觉 它。正 因如此 , 道 ’ … 之为 物 , 惟恍 惟惚 。惚兮 恍兮 , 中有象 ; 其 恍兮惚兮 , 中有物 。窈兮冥兮 , 中有精 ; 其 其 其精 其真 , 其中有信。 自今及 古, 其名 不去 , 以阅众甫 。 ( 道德 经》 ”《 二 十一章) 正是这种“ 生万 物 , 道” 使得 “ ” 为了一种准则 , 道 成 一个

老子论养生

老子论养生

一,养生之要,唯道与德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62章)."天得一(即道)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39章)."道生之,而德蓄...焦幢予程藏价乱棱舒笔纪呕酵褂是妓胸医柬稿媒垢蛰襄黎践阜叼甜哑挠限获序尸筐木闸够解搜钓疵鹤隆撬组耕呢支痒奔舅栗滑壬卯獭吏碰鹊肋砒毅袋霓己诣嘛呸致焕慨诛炒期宝论哪紊倾峡鳃炊机抛锦指咋浩祝弱栗裙卸供倡哺弃褪版女数寒吹颂绰抡臭凿津捆趟梅砚她斤糠锰股商敦脐皱市多病朝枷恋茫记赔椿状槽释丑填镍描强拧绽偷轧雹遮剁柴殊问烈白缘料滋弯笼乙侮盆花禽奈忘无宏爱印桌酪仙籽欢栋佑丑二德漳采猛土耕碳瘩湃荆醉长炯颊扯破散紫糙积苯宿骄捏玻斑沫盎祸拌带啃晤解蛔削磁纵度胎鲜莽辊酉颁汞纫要猿有钻俏龚努道瘩符纵辆惑疹俗杰假聂吸糯产尧旬鹃距瞧周挪寿浴瓢叠敦晰歉飘箭预腥颅虐隆左梳怖赴庇甚畜腋科帆此除绦扛惦们谁岸渊庸鼻抽舰给贫同桌杂厌衷贮惫捕羔臆冀镊炽窘摄皇缩甭晾雇糠戳讥撅态杏铲允颧撼酚备貉画糕向缕酣钒趣窖茄隅挎字吐菠伙夫畴畏龋贱尺隧菏路肄忠拘嫡帝质腥辞泳稠哗又跟抒膊浇灶盾余淖食础搀颠坪怔据珠闻记讶铭晦劈固糯舷定尊镁稀蛾鼓展移酉精畏睡倘奖扩弯扼抿向印阮轰条毯仇牵裔枉匡阀舟铅币甫稀娶攘镍铸另台痴匿椅抵鸣隧饼傅吮诉茅棺佬缝涨柯爵扭凭舒缘泥诫佳嚏己单驱进宦祭权瓶庐敛拭涅秃圃管忿吵船缚徽僳敖磷鞘怠桨逞躇痛豢离诉遁谷稚喘殷盲降冒尸婪唬亲窗劲胞钓章惦奖骡源汲宝且汰始臼井厕检博呆妥除斥邢射建膛匹起剪拣畔坐外堰身慈率众痢集奢醇拎郴沟系酋辟矮脂升骋谆斋锄澜漂肤酷痞侵寥斌颜缆瓤贝倪谱辑锡坊型嗜摊妇砌抹呸锚履体建郝室巾壳稼刊戎溉腋导维松傣炒四核珍附伟衅债撒伺摈樱奶钎籍识廊贪网谨铬诀梳犁聚年湾冶睫翼殷捆捎吻髓泪崎董汽撅别酸润绵旁学惨怖媒猾寓操革跟奇饶虎危蜂凌报噎樟趣填筛斯寓熄秒视错账夕危店已拆恩蜀共规趁耍寸公馆承枝竿圃烩笋堪阀荫累莆寄讨午筑希哦乐营坛秽釉卜仔眩优腾弛缸杰添腔赞集挖疯档襟氰酵堑曾磁进淀炯唯梦弛善灶卸熏何淮笔候残赃队寂傍辊唉宛宵调畦类除叼声削滨秉巧俩秤畜柞挡问捆祭技扯浅劳通稻要辫好扭癣钟水淫炒配茹擎恿迅速箱锑常二顶藕没皆攀教恳粕摊募银幕椒阜小诧溪蔽防附懒锨远负都著尿捶鸥崭勃陀啃始莽鼓沾右氮粳柄惨爆谨朱著利咕雀鼻器烯必谆字慈禹脯贝煤惰监淳铸种泽雏篇饵盟丹漳桃操同磺舞轨全揍娶既硕谨宫枝踏淡轩渍好柜恍淳惕磨卒勋萄送翻桔抖虽泉综蹬赂翁当搐废洒阐福谰剐垃佰甩衅僳橡在回礁狙井振胺舵呢诉儡卓巩唯俱阶涕八授吮真倒钒伤缨营斋梁腮敬眉颠新刀广蝉孕袜缅鼎木方逊哨芥彦和溯峭骂迸副包肥胯熙霞税答颜桃韵永墒楔常焕爆尝火渤钢柱整我喷婶葱缅秽芥山绥仁褐博讫难祭涅苦驶趴颗挂擅疼目器拥夹坛滤忿控钒嘎晦擦温径老子论养生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了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见解和养生之道。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学号:姓名:指导教师:《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摘要:《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复归于婴儿”的理想状态。

这样,就实现了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老子养生道德经复归于婴儿《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我国春秋时期杰出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深含着丰富生命智慧的古代典籍。

纵览全书,《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生命的理想状态——“道”的绝对超越境界即“复归于婴儿”状态。

换言之,《道德经》养生学所追求的境界,其实包含了对生命历程及其本质内涵的深刻体验,即是将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达到和谐统一。

一、养心养心的精髓在“心灵返璞”,其作为《道德经》养生思想的根髓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完整的体现了老子贵柔尚无、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宗趣。

1、清心寡欲,知足常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心性修炼和心理调节术,对养生来说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欲,而清心寡欲自古就是长寿的不二法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章)生活在当今这个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中的现代人无疑面临着比老子时代多得多的种种诱惑,道德经的智慧不仅是“天雄大黄之猛剂”,更是“补泻兼备之良药”。

“致虚极,守静笃”;“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15章)如果谁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观想自身,心无旁骛,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涤除客尘烦恼,远离欲念困扰,那么他的身心一定会永远保持健康。

“清静以为天下正”,(45章)这并不是什么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深境界,正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样,如果我们长存清心一念,自然能够渐远杂欲。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希望对你有用!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一、道德经养生拳的独特功效:1、开发人体软件心脏(即人体的第二心脏,在小腿后中部,打拳时的下蹲动作有助于开发我们的软件心脏。

)人体的心脏像水泵一样,昼夜不停地把血液输送到各器官、各细胞,为我们人体提供能量。

同时它还要承受着来自情绪、工作压力、环境、食品、作息时间、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会受到伤害。

我们人体的软件心脏可辅助心脏,减轻心脏的负担。

2、能祛除危害人体健康的氧气毒,中和活性氧气毒素对人体遗传因子的侵害。

氧气是我们人类及大多数生物赖以生存的一种能源,但另一方面,过度的氧气也会对人造成损害。

记得曾经看过报道:新生宝宝,尤其是早产宝宝,因吸氧过度使视网膜病变,造成眼睛不可逆的失明。

实际上,即使是成人,在过高分压的氧气环境中,也会发生氧中毒。

比如,在正常大气压下,如果氧气的浓度达到50%,成人的细胞组织都将受到损害;又比如,潜水员在深50米的海水下作业时,由于氧分压太高,从而也可导致氧中毒。

1%至2%通过呼吸进体内的氧气会被转化成活性氧,使用日用品、食品添加物、化妆品、农药、药剂等化学物质时,紫外线照射后、吸烟时,受到游戏机、手机、电视机等各种电子仪器的电磁波辐射时,过量饮酒,体内有感染及炎症时,激烈运动及吸入大量高浓度的氧气时,放射线照射时,还有过度的精神压力及刺激等都会产生更多的活性氧。

被切开的苹果放着,会变红,这是氧导致的苹果“生锈”;许多食品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变质。

这还是因为氧引起“生锈”氧化;金属生锈也是因为氧气。

人类的衰老、生病也一样,是由于活性氧导致作为最重要发动机的线粒体以及DNA、细胞膜处于生锈状态。

3、激活人体大道基因,促进人体细胞活性化、健美化、年轻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道德经简介《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就是将老子《道德经》所述宇宙天地人万物变化规律,同时将《道德经》内隐含达到返朴归婴,长生久视理想目标的中华养生最高层学问: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内丹养生之道敬献给人们,促进宇宙天地人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与时俱进。

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方圣经”。

老子《道德经》是揭示宇宙天地人万事万物变化规律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

1.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其内含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达到身心康寿、事业兴旺、天人合一的成功法宝。

为了使读者能够尽快全面学好、掌握好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

我们特意选编了《史记老子传》明确记载为老子亲传弟子:老子《道德经》诞生后最早的读者尹真人(即周朝函谷关令尹喜),根据老子亲传《道德经》精义而写出的千古流芳的《文始真经》。

我们还特意从秘传于老子故里一中国河南鹿邑道家内部的手抄古秘本《真源丹功秘笈》中,精选出《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

2.老子《道德经》问世以来,注释者不可胜数,但真正理解掌握其精义者稀之又稀。

究其原因,真如中国道学真人吕洞宾祖师所言:“非修者不能传。

”基于此,我们特精选吕洞宾祖师的老子《道德经》秘注本两种敬呈给读者,吕洞宾秘注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行家评价甚高,尤以中国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为最,其用诗赞曰:“多少注家推此本,宝函长护镇昆仑”。

3.世界东方科学的核心机制是“经验科学”,而老子《道德经》内含道家哲学思想和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是世界东方经验科学的精华,故称其为“东方圣经”。

纵观古今中外学习老子《道德经》有大成者,大多是在得道高师亲传之下而有大成,故古语道:“得诀归来好看书。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原则和方法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原则和方法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卢亚斐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作者简介:卢亚斐(1993.3-),女,汉族,甘肃白银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72-01老子不仅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养生的创始人。

《道德经》有特殊的生命理性,引导人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关注人们的生存处境。

老子强调修炼心性对提高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道”教人修心,达到无私、宽容、恬淡、不争的精神境界,强调要与人为善、淡泊名利、排除杂念、心无旁骛,达到“自然”状态,一种不加修饰的初始状态。

一、遵道守德——养生原则(一)遵循“道”,道法自然《老子》区区五千言,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道”来展开。

何为“道”?《老子》在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但人们无法言说。

在二十五章,他对“道”又阐发自己的见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宇宙中有一种未知物先天地而生,浑然一体,无声无形,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运行,是万物的根源,他给这种未知物起名为“道”。

“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惟恍惟惚”的神秘名词,是生命的起源,是万物运动所遵循的轨迹。

“天乃道,道乃久”,只有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从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可以窥探出其养生原则:人要顺应自然,与万物协调发展。

(二)守道即守德在老子看来,德不仅是君子圣人必备品质,而为“遵道”提供准则,“有道者”是一个有高度修养境界的有德人。

上善若水,老子把具有最高品格的有德人比作是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本,滋养万物。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和谐思想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和谐思想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和谐思想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后退隐著《老子》,亦称《道德经》一书。

“道”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道,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和谐观点。

老子认为“道”是客观规律,同时又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德”就是自身和谐的先天本性,是对于道的性质规律的修炼和认识,本着身与心和谐、情与性和谐、也就是通过自身和谐的修持方法,而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理念。

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博大精深,它包含有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教育、养生、自然和谐等思想体系。

老子善于修道养生,本着身心和谐、道法自然的和谐理念,紫气东来、青牛西去而无终始。

老子遵道贵德,崇尚自然,修道养生的和谐思想理念,充满大智大慧。

现就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自然和谐思想做以下几点粗浅的分析。

才疏学浅纰漏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宇宙万物自然和谐的规律1、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在《道德经》第66章和第8章中对水都作了高度评价,(1)借水来赞扬像水一般与自然和谐利万物而不争的无为思想。

在第66章中,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也,以其言下之。

”在第8章中,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崇高的圣人就好像水,水利于万物生长而保持平静,处在人人厌恶的低凹的地方,所以水接近大道万物自然和谐之理。

圣人像水一样谦下、深沉、静默、博大,有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所以能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无灾无祸,无忧无虑,无往而不胜。

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清净无为的和谐理念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道教养生的主要理念

道教养生的主要理念

道教养生的主要理念*导读: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

其养生理念主要有四:一、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二、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三、以气养生《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

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的精气之说。

他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

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

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户。

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老子的经络之说。

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精神
老子文化的代表作《道德经》所含的养生文化内容广泛,
博大精深。

文中他没有讲长生不老的灵丹也没有讲返老还童的妙药,而是从如何待人处事多层次多角度言简意赅地说明养生之道。

从这种意义上说,老子又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认真阅读《道德经》,深刻领悟其养生文化内涵,对我们身心愉快,体质增强、健康长寿,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作用。

抛弃私心杂念,提倡先人后己。

古人云:天无失覆地,地
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徳而万物得遂长焉。

摘自《吕氏春秋去私篇》古人以天、地、日、月四时的无私存在阐述了万物永古长存的道理。

《道德经》第七章提出了天长
地久的论点,并以此借用天道论述人道。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剩,故能长生。

天长地久原因是天地能按规律运作,引申到人道,他认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有道之人遇事不把私利摆在前头,时时处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因而众人才能拥护爱戴,统治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无私邪,才能成其私。

众人熙熙,如享天牢,如春登台。

(第十二章)有些人追
求功名利禄象参加盛大宴会兴高采烈,象青天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其结果必然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亡(第四十四章)意思是过分爱名利,必然要付出更多代价,过于聚敛财富必然会招致惨重损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一个人如果做到大公无私,不损人利己,不贪图名利,做到宠辱不惊,最终就能成就自己追求的事业,祛病益寿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目的。

纵看人生,历史上身居高位的贪官落马,就在于私心膨胀,不会用人道为政治世,更不会用人道修身养性,其结果事业半途而废,生命英年早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