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真善美剖析共21页文档
简论真善美

简论真善美真善美,是人的价值标准。
但是,它是从三个不同方面概括的人的价值标准。
这三个价值标准,当然也是人的是非标准。
简单的说,真,乃人的认识是非标准;善,乃人的行为是非标准;美,则是人的行为特点的是非标准。
任何概念界定,作为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统统都是蹩脚的。
上述界定,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
譬如,真,并不仅仅关乎认识,人类任何感性实践的结果,统统都是物质的,亦即以真为基础的。
打从生命活动开始,没有例外:真实的面包才能充饥;现实生产,譬如春种秋收,惟有具体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到位,老天帮忙,才能丰收;科学实验,作为宇宙的开拓,统统以其前的认识物质化形式、即特定实验条件、实验设备为基础;即使所谓逻辑,这个最为特殊的人类认识实践,亦然以意识的物化、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马恩选集》第1卷第35页),作为自己的现实性或者现实存在。
但是,人类活动的物质性,并不影响我们关于真的概括仅仅属于认识领域的结论。
什么意思?因为,仅仅对于认识说来,事物才会有真假、有无这类是非区别。
或者说,惟有撇开物质活动,仅仅对于意识来说,实存和虚无才是有意义的区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惟有意识,才会如此提问。
意识对物质的关系,意识真理性的判定标准,构成了这个世界最高层次的学问,即被称作爱智慧的哲学。
科学,也是对于认识真假的追问,但是,它不需要对于真理判定标准作出界定。
和认识的是非标准不同,人的行为是非标准直接来自人本身、来自人与他人的关系。
这就是说,认识的是非,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即使其中涉及跟他人的关系,实际着眼点也在于每一个具体个人跟他人的自然差别。
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于开始意识到的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马恩选集》第1卷第35页)。
实存和虚无,不过是可否感知的区别,可以感知,是实存;感知不到,是虚无。
认识深化,感知本身为感知手段、条件限制的事实或者实存被感知,于是,实存不以感知与否而存在,成为认识过程里程碑式的变化:理性的标志。
真善美

关于真善美哲学定义的争论到底什么是真、善、美?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深度,对真善美进行了抽象与概括,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全面地、准确地弄清真善美的本质与价值特征,对于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价值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真、善、美定义的争论,广泛存在于社会科学领域。
典型的观点有如下几种:(1)有人认为“真是指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善是指善行,是指人的行为对群体的价值;美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使主体产生一种精神上愉悦的体验”。
这类观点把真、善、美的内涵分属于(真理)事实、(行为)价值、精神体验三个完全不同的主观和客观的哲学范畴。
(2)有人认为“真者智力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人的认识活动追求真,人的意志活动追求善,人的情感活动追求美”。
这类观点是把真、善、美分属于认识、意志和情感三个不同性质的范畴。
(3)有人认为“真、善、美,分别是指知识价值、道德价值与审美价值,属于精神价值”。
这类观点并没有把所有的价值囊括在真、善、美的内涵之中。
(4)有人认为“真善美都是主客体的统一:真是主体认识与客体相符合;善是人们的行为与主体利益相符合;美是客体特性与主体本质力量的和谐统一”。
事实上,价值本身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它来自于主体与客观的相互作用,因此真善美必然产生于主客体的统一。
持这种观点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与客体相符合”、“与主体利益相符合”、“与主体本质力量的和谐统一”实际上是同一个涵义的不同表述方式。
真善美的哲学定义对于真善美的定义,应该根据它们的价值目的来进行。
在“价值事物的三种基本类型”一文中指出,人类的有序化分为思维有序化、行为有序化和生理有序化三种基本类型,用于改变人类有序化过程的价值事物也相应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思维性价值事物、行为性价值事物、生理性价值事物。
根据“选择倾向性法则”,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之差(称为价值率高差)决定着该事物对于主体的客观意义: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它对于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主体就会不断增加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规模;相反,就只有消极的意义,主体就会不断减少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规模。
《弘扬真善美》课件

美丽的表现
总结词
美丽不仅仅是外表的漂亮,更 是内在的品质和心灵的美丽, 它表现为纯洁、高雅和美好。
美丽的心灵
美丽的人内心纯洁、善良,充 满爱和美好,让人感受到温暖 和希望。
美丽的举止
美丽的人举止高雅、得体,言 谈举止中透露出优雅和品位。
美丽的外表
美丽的人外表干净、整洁、得 体,展现出自信和魅力,让人
和依赖。
善良的表现
01
02
03
04
总结词
善良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 ,它表现为对他人的关心、友
善和无私的帮助。
善良的言行
善良的人会用温暖的语言和行 为去关心他人,让人感受到关
爱和温暖。
善良的内心
善良的人内心充满爱和慈悲, 不计较个人得失,愿意为他人
着想和付出。
善良的行动
善良的人会积极帮助需要帮助 的人,不计回报,不图名利,
真善美的广泛传播和践行有助于改善 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04
真善美的追求
追求真善美的意义
促进个人成长
真善美的追求有助于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促进个人在 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健康成长。
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追求真善美,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关爱, 有助于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传承优秀文化
感受到愉悦和舒适。
03
真善美的实践
如何实践真善美
真诚待人
保持真诚的态度,不虚伪、不做 作,用真心去对待他人。
善良行事
在行动上要遵循善良的原则,关心 他人、帮助他人,不伤害他人。
美好心灵
培养美好的心灵,积极向上、乐观 开朗,追求美好的生活。
真善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转自网络)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一、孔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知道,孔子和以后的儒家都认为,人们的生死和富贵不是能靠其自身的努力而追求到的,但人们的道德和学问的高低却因其自身努力的不同而有不同。
上面引的孔子的那段话可以说是孔子对他一生的生活道路的描述,或者说是他一生修养的过程,也就是孔子本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了解的过程。
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四十而不惑",可以说是他成圣成贤的准备阶段,从"知天命"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是他成圣人的深化过程。
"知天命"可以解释为对"天"(宇宙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有了一种认识和了解,这也许可以算是"求真"的范围,因为这一阶段孔子仍然把"天"看成认识的对象,还没有达到"同于天"的阶段,也就是说还没有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
郭象在《庄子序》中说:"夫庄子者,可谓知本矣……言虽无会而独应者也。
夫应而非会,则虽当无用"。
盖能与天地万物之本体相应者可谓"知"本。
既为"知"本,则仍与天地万物之本体为二,仍把天地万物之本体视为认识的对象,尚未与天地万物之本体会合为一。
此境界虽高,但还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而耳顺",这句活向来有不同解释,杨佰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人也有很多,但都觉牵强……"杨先生说,他对这句话姑且作这样的解释:"六十岁,一听别人的言语,便可分别真假,判明是非",我认为,杨先生的注解大概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中国文化的真善美

要研究中国的文化,一定要从认识身边的小事开始。 我们人类从自然界脱胎,就进入到文化的孕育之中。自然 人一旦成为文化人,就要比其他生物多出了几百倍的兴奋。 我知道有一种候鸟,为了寻找适合于自己生活的夏天,每年 都往返于北极和南极之间,行程超过三万五千公里。但是, 我们人类却有感觉、直觉和知觉三套感官,在意志力的驱动 下,每年的来往又何止于千万里。文化是一种高级的生存形 式,它让本能和犯罪的时代离去,却又成百倍、成千倍地放 大了人的能量。文化触发了人的好奇心,它唤醒瘫痪了的意 志,揭开魔术师的咒语。人不再健康欠佳了,他具备了更加 完备的生命力、更加深奥的想象力和更加集中的创造力。
对生活真正产生决定意义的,都是身边这样的小事。这种小事里面有 着非常清晰的脉络,直接解救每个沉沦的灵魂。中国文化中的每一种精华, 其实,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听命于这样的朴素诗。 从这样的小事里面,我们感受到了独一无二的精神幸福。在这里,幸福 是一种丰富、一种和谐、一种传染、一种令人一生都无法忘怀的感情传递。 幸福使人和人走近,走到了一起,结成了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民族。 幸福触动了人最底层的根基,于是就在适当的时候,最为深刻地表现出人 性。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历史,无非就是人性的不断改变 而已。 这样,中国文化的美就突显出来了。它的基调,就是和谐。和谐能使 冷漠的心灵流动,和谐也使热爱自由的民族联盟。和谐造就了一种高情感 的文化类型,它超越了个人,并使个人在公益的高峰体验中被赋予了关于 自由的全部权人都能够朗朗上口的一句话,也是古代学者对人们本 性之始的看法,认为所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的,性情也都相近。所谓的恶, 都是人们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才慢慢改变本来的善,从而演变为诸如偷盗、邪淫、 妄语、贪欲、嗔忿等一类的恶。没有谁是从一出生就是“恶”的,许多人都是受到糟 糕的家庭状况或是生活环境才影响到自己本来的善,又或者是因为一些坎坷和痛苦的 遭遇才使得自己的善被低劣环境中的恶所吞蚀,才造就了所谓的“恶人”。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标志,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有志仁士崇尚 的道德境界。“上善若水”语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几于道。”老子将水比喻成善,最高尚的善就如同水一样,使万物受益又不与万物相 争,它停留在众人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老子认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就像水一样,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心态和像水一样的行为。可以忍辱负重, 任劳任怨,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得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同其他 人争名声争功力,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德思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出自于《周易》, 意谓大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也应当刚毅坚韧,发奋图强。大地的气 势厚实和顺,君子应该增厚自己的美德,容载世间的万物。现如今“厚德载物”意思 就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多数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 子成才。善是“仁义礼智信”五德所表征的根本。如若人人都能够修养身心、与人为 善,去学习并理解“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精神和意蕴,从国学的熏陶中回归自我, 不被俗世中的“恶”所侵蚀自己的本心,我相信每个人都将是诚信、友善的。
真善美

我国自古以来就号称文明古国,重礼教、讲文明行为不仅是一个人心灵文明程度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文明行为在以儒家为主统的中国传文化中就占有中心位置,行为是为人的标志、律己的规范、交往的准则。
文明行为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那我们纵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人对已对社会又有何用?讲文明、讲礼貌,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行为。
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
当我们看到干净,整洁的校园时,你是否看到清洁工付出的汗水,当我们在教室里叽叽喳喳的时候,你是否知到老师上课的辛苦,当我们在升旗仪式的时候,窃窃私语,你是否想到,这面五星红旗是多少革命先辈的鲜血染红的。
这时,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你尊重别人吗?那么,你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吗?千百年来行为之风传承至今,在当今的社会,上到国家元首互访,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从政坛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更是闪耀着文明行为的光辉。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你的学习,你的生活,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学习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我们不断探索,求知。
因此,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还我们一个文明、美丽的校园,从现在起,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应该坚决摈弃我们身上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做一个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品德高尚的学生,做一个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生。
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真善美永伴我行。
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
”世界很美,不仅因为有春的烟波画船,夏的朝云暮卷,秋的云霞绚烂,冬的岁暮天寒,更因为有善良的滋润,爱的呵护,理解的支撑,幸福的陪伴。
我认为“美”,它不是外在条件的美,不是外表的华丽美艳,而在于内心,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伊丽莎白曾经说过:“玫瑰是美的……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美 PPT

中华民族的每个分子都在向这面无私的旗帜靠拢。一批又一批古代的工 程学院院士,开始了与天奋斗的劳作。其中,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愚公 移山,精卫填海,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就这样,一个远古的人类家园模模 糊糊地呈现出来了。经过特殊的浓缩和提炼,这些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被 奉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每一个这样的人物背后都有史诗,每一页这样的 史诗之中都有精神的神秘转化。中华民族文化的空白就这样被佳酿填满了: 人是有根基的,这个根基不属于自我而属于团体,在中国人那里被称为文 化的,往往是那种可向往又超自我的生活形态。
●文化就是把自己身上的东西,几乎是一滴一滴注 入人的血管,把感情注入感情,把灵魂注入灵魂。 除了生存之外,我们还有另一个星空。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 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 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 “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 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俱妍。”
要研究中国的文化,一定要从认识身边的小事开始。
我们人类从自然界脱胎,就进入到文化的孕育之中。自然 人一旦成为文化人,就要比其他生物多出了几百倍的兴奋。 我知道有一种候鸟,为了寻找适合于自己生活的夏天,每年 都往返于北极和南极之间,行程超过三万五千公里。但是, 我们人类却有感觉、直觉和知觉三套感官,在意志力的驱动 下,每年的来往又何止于千万里。文化是一种高级的生存形 式,它让本能和犯罪的时代离去,却又成百倍、成千倍地放 大了人的能量。文化触发了人的好奇心,它唤醒瘫痪了的意 志,揭开魔术师的咒语。人不再健康欠佳了,他具备了更加 完备的生命力、更加深奥的想象力和更加集中的创造力。
谈到国学,我们会想到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道德 经》,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 名著之一,被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对中国的哲学、科技、政治和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道德经》中主要论述的两个问题就是“道”与 “德”,“道”不仅是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道的方 法;“德”不仅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也是修道 者所拥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等。 老子以《道德经》教授人们修道的方法,德便是修道 的基础,而道是德的升华。从“道”和“德”的学习 中提高人们为人处世、治家、治国的能力。古人亦有 云:“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 中。”
中国文化的真善美

善
铁肩担大义(担当) 责任 与美和真一样,在中国人那里,善也是一种标准,指的是一
种通过高情感凝结而成的高度和谐。和谐这个词和秩序不同, 它的基础是美学而不是法律,是自愿而不是强迫,是个人意 志加入善的海洋而不是群体意志对于个人自由的限制。善这 个词在中国文化里是不可多说的,因为这个标准太高,多说 了就容易导致轻浮。在这里,善不是好心的意思,也不是西 文中所说的那种good,mercy或wonderful的意思。善只是一种 “自明”。这样的真、善、美,在我们这里是完全精神化了: 在诗和画的抽象之中,在情与爱的分享之中,我们的美变得 如此透明和清澈。光、美、爱、灵魂都交织在一起,把历时 性的东西变成了共时性的东西,于是永垂不朽、高不可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出自于《周易》, 意谓大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也应当刚毅坚韧,发奋图强。大地的气 势厚实和顺,君子应该增厚自己的美德,容载世间的万物。现如今“厚德载物”意思 就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多数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 子成才。善是“仁义礼智信”五德所表征的根本。如若人人都能够修养身心、与人为 善,去学习并理解“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精神和意蕴,从国学的熏陶中回归自我, 不被俗世中的“恶”所侵蚀自己的本心,我相信每个人都将是诚信、友善的。
要研究中国的文化,一定要从认识身边的小事开始。
我们人类从自然界脱胎,就进入到文化的孕育之中。自然 人一旦成为文化人,就要比其他生物多出了几百倍的兴奋。 我知道有一种候鸟,为了寻找适合于自己生活的夏天,每年 都往返于北极和南极之间,行程超过三万五千公里。但是, 我们人类却有感觉、直觉和知觉三套感官,在意志力的驱动 下,每年的来往又何止于千万里。文化是一种高级的生存形 式,它让本能和犯罪的时代离去,却又成百倍、成千倍地放 大了人的能量。文化触发了人的好奇心,它唤醒瘫痪了的意 志,揭开魔术师的咒语。人不再健康欠佳了,他具备了更加 完备的生命力、更加深奥的想象力和更加集中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