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论
道家文化精髓——“元气论”

道家文化精髓——“元气论”
*道家养生提示:道家养生提示:道家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
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
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门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
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
基于元气学
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
元气论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人身元气又你"原气"、"真气",是存在于体内惟动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
《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而言,故元气广义义简称为"气"。
《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此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但狭义又专指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
在古典气功文献中,常把此"气"字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的区别。
元气论

风气 升 散 云气 降 聚
无形之气聚散 形成、毁坏万物
电闪雷鸣 降雨 正常
过大
毁坏万物
产生、滋润万物
即《老子· 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 《周易· 乾凿度》所谓的“有形生于无形”
这类无形无状之物则被 进一步抽象为 “气”
2、气本原论
所谓气本原论,是指以元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 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认为元气是哲学逻 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原始 的本原 由于把“气”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称“元 气”,因而凡将气作为宇宙最初本原的哲学思 想,皆可称为“气本原论”,或“气一元论”, 或“元气一元论”。
《医门法律》“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1.精气运动具有普遍性. 《素问· 六微旨大论》“是以升降出入,无 器不有” 《素问· 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 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 致一也”。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精气运动根源在于其本身固有的阴阳相互 作用。 阳 升、浮、动、散、排斥
气别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天地万物 既生,它们之间就是相对独立的物体。但它们不是彼 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由于气是宇宙万物化生的共同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 存在和充斥着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气,而且这无形之气 还能渗透于有形物体之中,与已构成有形物体的气进 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气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构 成本原,而且还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中介性物质;气不仅是宇宙万物构成的物质材料或 元素,而且还充当宇宙万物之间各种信息的传递载体。
阴—下、内 夜
秋冬 寒凉 湿润 重
晦暗
降、静、抑制、衰退
普遍性例子
元气论与原子论

中医问题与思考: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的元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
如何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元气论和原子论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都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它们“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做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这些表现了人类早期认识的某种一致性,但比较元气论和原子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自然观还存在着重大差异。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
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深刻地指出了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子论,而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元气论.其中,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深受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
气一元论思想注重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内在矛盾,包含着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原子论思想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原子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互相结合而形成各种事物。
作为欧洲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思想,原子论思想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观点.气一元论思想和原子论思想相比较,气范畴和原子范畴除都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的特性外,气范畴还具有弥散性、透达性、能动性、多样性、化生性、经验性;原子范畴尚具有组合性和机械性。
明代元气论

� 学 术 探 讨 �
�1 6 �
曹征等: 明代元气论
, 母谷气" 使胎儿得气血滋养 , 化育内外形体百 骸� 赵献可论述了 元气生发脏腑的顺序 �他说: "人之 初生受胎, 始于任之兆 , 惟命门先具 �有命门, 然后 生心 , 心生血, 有心然后生肺 , 肺生皮毛 , 有肺然后生 肾, 肾生骨髓 � " 在古代, 胎 儿在母体的发育成 长是 困绕人们的问题, 明代医家对此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结果 , 认为在元气的推动下 , 脏腑生成有先后; 其次 胎儿的发育在元气的推动温煦下 , 从母体获得气血 滋养 �但明代医家对胎儿的 发育过程认识还 不系 统, 并没有系统的说明在胎胚发育过程中, 脏腑器官 组织的生发次序� 元气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张景岳一反历代将 天癸作精血解, 认为天癸为元气 � 他从�素问� 上古 � " , " 天真论 所说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月事以时下 � 男 " 子 二八, 肾气盛 , 天癸至, 精气溢泻 " 推导 , 认为女 子月经来潮和男子遗精都是在 天癸充盛之后 发生 的, 因此天癸不是精血, 他进一步说 : "天癸者, 天一 所生之真水, 在人身是谓元阴 , 即曰元气 �因此元气 能促进人体生殖系统的发育, 使人体出现第二性征, 同时使人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 � 元气对脏腑的功能活动有温煦推动作用 �赵献 :" 可说 肾无此 , 则无以作强, 而技巧不出矣; 膀胱无 此, 则三焦之气不化, 而水道不行矣 ; 脾胃无此, 则不 能蒸腐水谷, 而五味不出矣 ; 肝胆无此, 则将军无决 断, 而谋虑不出矣; 大小肠无此 , 则变化不行 , 而二便 闭矣 ; 心无此, 则神明昏 , 而万事不能应矣 �正所谓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也 � " 赵氏从反面说明了元 气虚 衰导致的各脏腑功能失调 情况; 反 推其论述 , 可知 道, 在元气充实的情况下 , 脏腑功能的活动的生理情 况� 只是在这里, 他未谈及元气对呼吸的作用� 元气是呼吸的根本动力 �孙一奎特别强调元气 对呼吸功能的推动作用� 专立"原呼吸 " 篇来讨论 ��灵枢 � : "五谷入 元气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邪客 � 曰 于胃也, 其糟粕 � 津液� 宗气, 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 " 胸中 , 出于喉咙 , 以贯心脉, 而行呼吸( 行犹承行 ) � �灵枢 � 孙一奎理解 所说的宗气和呼吸的关系是呼 吸对宗气有资养作用, 而"非谓呼吸属宗气 " � 他例 举胎儿一离母体即能呼吸, 说明胎儿不需要水谷滋 , "呼吸 者, 养就能呼吸 , 同时 即 先天 太极 之动 静� 人一身之原气也 ( 即肾间动气 ) , 有生之初 , 就有此 气, 默运于中, 流动不息, 然后脏腑得所司而行焉 � " 由此而肺能呼, 肾能吸� 呼吸根于元气, 不可相离 � 3. 2 元气是人体禀赋的关键 胎儿生后 , 有的身体 强健, 茁壮成长 ; 有的出生后, 身体瘦弱, 易夭折� 或 者本身体健康, 自己不能珍重, 劳力无度, 恣意而为,
元气论与中医 PPT

——《自然辩证法》引亚里士多德 “万物的元素和本原”与“原始物质”这两个概念
的含义是有区别的。所谓“原始物质”只能存在于 现存世界的开始,以后就分化了。但“万物的元素 和本原”不仅可以存在于现存世界之先,而且必定 存在于现存世界之中、之后。
词汇释义
元精(肾精) 先天之精,是生命的起源物质,但又不等同于男女
交媾的生殖之精。 元精禀于先天,受之于父母而与生俱来。当父母阴
阳之精结合,在母体内形成胚胎、构成身形后,元 精亦已藏之于肾,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生命诞生以后,此精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之精的充 养,才能发挥生长、发育的作用。
(2)(元)气化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复归于) (元)气。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 也。”——杨雄《法言·君子》
“有始之必终,有形之必坏。” ——张湛《天 瑞》注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 尔。”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张载《正蒙·太 和》
“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张载《正 蒙·神化》
“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张载《易说乾卦》
广义的气化包括了气化 形、形生形、形化气等 一切物质形态的一切形 式的运动变化。
“天地间非形即气,非 气即形,杂于形与气之 间者,水火是也。由气 而化形,形复返于 气。”——宋应星·《论 气》
“元精乃先天之精,非交媾之精”——《寿世传真》 “人禀天地之气以有生,而太极之精寓焉,此吾之所固
有,而充塞于两间者也”——《针灸大成·肾脏图》
元阴、元阳(肾阴、肾阳)
元气涵有阴阳两种成分:元阴是其中具有凉润、宁 静、抑制、凝结等作用的部分,元阳是其中具有温 煦、推动、兴奋、宣散等作用的部分。
元气论与原子论

中医问题与思考: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的元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
如何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元气论和原子论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都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它们“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做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这些表现了人类早期认识的某种一致性,但比较元气论和原子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自然观还存在着重大差异。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
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
”深刻地指出了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子论,而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元气论。
其中,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
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深受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
气一元论思想注重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内在矛盾,包含着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
原子论思想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原子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互相结合而形成各种事物。
作为欧洲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思想,原子论思想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观点。
略谈中国古代的“元气论”

元气
”
。
“
元 气论
”
认为
,
宇宙 夭 地 和 世 界万 物都 是 由 一 种
。
气
”
构成 的
,
,
“
气
”
希 微无
形 气
,
人 眼 察 觉不 到
但 是它 却充 满宇宙大 空
,
元气 的聚集 生成 万物
万物 离 散 而 为 元
,
。
元 气 还 处在 不 停 的 运 动 状态 之 中
。
由 于 元 气 巾 阴 阳两 种 属 性 的 矛 盾 冲突
。
阴阳
思 想 十分 鲜 明
,
阴阳说
还 广 泛 地 用 来解 释 各 种 自然 现 象
阴 不 可 以 乘 阳也
“ ”
。
《 淮
南子
说 山 训 》 解 释 月食
,
“
月望
日夺 其 光
“
阴阳 说
“
”
后来 发
为 两 个方 向 展成
一是 与
“
五行说
”
结 合而 成 为
阴 阳 五行 说
”
;
一是与
元 气论 ” 结
67
合 而 成 为 我 国 古 代 独 特 的 科 学 思 想 休系
逐 渐 形成 的
,
集 中
,
并 用 来 比 拟 人 间涡 福
”
,
形 成 了 原 始 的 宇宙
,
生 成 观 和 对立 统 一 观 点 腹背
. 、
“
易有 太 极
。
,
是生 两 仪
“ “
“
两 仪生 四 象
”
培补元气与扶阳

培补元气与扶阳一元气1元气一词始见于汉代著作。
《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
《白虎通义·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
2元气论(哲学观)中国古人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本质、最原始的物质,老子的“道”与元气相当。
3元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道家修炼家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能量,元气支持生命的存在,没有元气,就没有生命。
道教修炼长生不老之术,其关键就在于这个“元气”。
一个人的一生,在其诞生伊始,其的元气量是最为强大的,也是最充足的。
随着身体的不断成长,元气一方面供应身体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元气也在不断消耗。
人体元气最终耗尽,生命就会终止。
元气的强弱,关系着生命的长短与体质的强弱。
修炼要趁早,修炼越早,人体元气越强,越容易成就。
不断的修炼可以不断地积累元气,人就可以长生久视。
4中医关于元气的认识《辞海》曰:“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
个人认为《辞海》的定义是错误的。
因为元气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基本物质,它的概念不包含功能因素。
元气是本原的生命物质,它就象油灯里的油、汽车发动机的供油。
发动机的供油,是机器能够运转的最原始物质。
通过发动机的转化,燃油借助空气燃烧,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供应机车运行的动力、电力、空调等等各自的功能应用。
类似的,元气在身体内部,借助自然界的清气与水谷精气,转化运用,转化为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等。
二“真病”——元气亏损“假病”——元气亏损以外的疾病1“真病假病说”的来源中国古代修炼家有人把人的疾病分为真病与假病。
胡孚琛先生的《丹道实修真传》内有一篇文章《添油接命金丹大道》。
其中一小节《彭真人三进秘诀》有云:“返还歌,返还歌,不识返还怎奈何。
有人识得返还诀,返老还童不记年。
人之身,精气神,能栽接,得长生。
若是元阳真气散,气散神枯命不存。
气血痰,是本根,丹溪治病讲三般,气虚补气,血虚补血,痰用二陈汤可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气论
养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
”斯言妄也。
何则?人生自免乳哺以后,始而孩,既而长,既而壮,日胜一日。
何以四十以后,饮食奉养如昔,而日且就衰?或者曰:“嗜欲戕之也。
”则绝嗜欲,可以无死乎?或者曰:“劳动贼之也。
”则戒劳动,可以无死乎?或者曰:“思虑扰之也。
”则屏思虑,可以无死乎?果能绝嗜欲,戒劳动,减思虑,免于疾病、夭折则有之,其老而眊①,眊而死,犹然也。
况乎四十以前,未尝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生日长;四十以后,虽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减日消,此其故何欤?
盖人之生也,顾夏虫而却笑,以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而不知我实犹是耳,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
所谓定分者,元气也。
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
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譬如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渐久则烈,薪力既尽,而火熄矣。
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
故终身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
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
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
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治者也;有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亦有因误治而伤及元气者;亦有元气虽伤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其等不一。
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
至所谓元气者,何所寄耶?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
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
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
若夫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盖元气虽自有所在,然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
寒热攻补不得其道,则实其实而虚其虚,必有一脏大受其害。
邪入于中,而精不能续,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
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
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
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
若欲与造化争权,而令天下之人终不死,则无是理矣。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①眊(mào冒):眼睛失神。
【按语】
徐灵胎此论摆脱了道家的神秘论,批评了长生不死之说,提出人在受生之时寿命即已有定分,这个定分就是元气。
他认为,人的寿命长短决定于元气的盛衰存亡。
所以,他特别强调要“谨护元气”。
以为这既是人们养生的根本之道,也是医者用药的根本之道。
只要有一丝元气,便有一丝生命。
他的这一见解极有见地,对于养生和治病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