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世界书局的教科书出版研究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

民国时期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

民国时期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近年来,学术界对民国时期初中英语教科书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民国时期的初中英语教科书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英语教育史上的重要载体,是衡量现代英语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系。

本文将重点归纳总结民国时期初中英语教科书总体研究,探讨它们在当时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为今日英语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民国时期初中英语教科书的研究民国时期的初中英语教科书自清朝末期即有出现,出版量比较多,是民国时期英语教学教辅书的主要载体。

大致可以分为写作教科书、语法教科书以及综合教科书三类。

其中写作教科书是英语教学中受欢迎程度最高的一类,其背后的宗旨是通过积极活动和针对性训练,以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并具有更强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

语法教科书以英语语法为主,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要点,实现英语语言结构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综合教科书以英语教学为主,着重对英语学习方面做了详细介绍,以及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一些常识,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民国时期初中英语教科书的作用民国时期的初中英语教科书可以说是当时英语教学的重要资料和载体,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们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英语学习兴趣,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英语学习体系;它们以趣味化的形式呈现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它们推动英语教学方式的改革,使英语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三、民国时期初中英语教科书对今日英语教学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初中英语教科书对今日英语教学的影响较为明显,学术界认为它们形成了今日英语教育的基础。

首先,它们以积极活动性和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播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它们革新了英语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第三,他们积极推动了英语教育史上研究工作,使得英语教育更完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初中英语教科书在反映民国时期英语教育的发展状况、影响当时英语教学的发展,以及为今日英语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

民国时期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

民国时期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英语作为国际上最重要的语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民国时期的初中英语教科书又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段时期的英语教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同时也是开拓英语教育的前沿与探索。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历史。

其中,英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

民国时期的初中英语教科书,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外国,像是《洋洋百科》等,这些书籍包含了英语语法、词汇、文法以及阅读等,其次还包括外国文学作品等;另一类是由中国人编写的,其中有《新英语学习》、《常用英语》以及《新英语文法》等。

这些书籍不仅有英语学习法,而且还有英语文化、历史等相关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书籍还包含了一些中国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够了解中国的文化。

民国时期的英语教科书在学校里得到了普及,为中国英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民国时期的英语教科书重视学生的英语能力,重视学生的语法理解与运用,重视学生的句子构造,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听力能力的提高,还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训练。

此外,民国时期的英语教科书注重语言习惯的训练,学习者不仅要培养基本的英语语法及词汇的能力,也要加强对英语的习惯的把握,以求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更加自如。

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要强调阅读等实践性活动,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并能够更快地提高英语水平。

民国时期的初中英语教科书,为中国后来英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推动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在接下来的时期,中国英语教育不断发展,新的英语教科书也不断涌现,使得中国的英语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

总之,民国时期的初中英语教科书在中国英语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后来的教育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英语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

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

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

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是中国近代史教育的一个缩影。

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当时国民政府中央教育部为了实现新学制而设计的,主要是以“中国”为核心,通过各种资料引入世界各国概况及历史知识,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世界大事。

这些历史教科书深受师生喜爱,被视为中学历史教育的经典,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本文拟就此展开论述。

当时的课本是比较特殊的,它不像现在的教材,重点只放在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上,而是力图把历史分成“亚洲区域”和“欧美区域”两大部分。

内容涵盖东亚和东南亚、南亚和西亚、非洲、欧洲和北美五大地区,另外还增加了美国独立前后的历史、南北战争前后的美国历史等内容。

当时教科书没有将政治思想的灌输放在重要位置,在有关人物评价、重大历史事件评说的内容中,往往只用寥寥数语或三言两语,从历史人物的作用及影响出发进行评说,强调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而忽略其政治作用,对近代社会的影响也是意味深长。

除了注重“大区域”历史,当时教科书十分重视讲述“中国史”,在涉及亚洲的世界历史部分,大都引述了诸如《山海经》《列子》《史记》等典籍,有意识地对古代中国的辉煌历史进行宣扬。

教科书也较多地采用古文、古诗词、古典名著来编写“中国史”,如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利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封建的伦理道德以及正统的史学思想等来控制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秩序,维持稳定。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倡也极为重视。

在表现形式上,教科书也十分重视名家佳作的运用,常常采用故事形式来进行教学。

在教材体例上,为使教科书便于教学,每节课由“序”、“正文”、“附注”、“参考书目”、“问题与思考”和“结束语”六个部分组成,课本以相关章节的正文为主干,穿插“附注”、“参考书目”、“问题与思考”等小标题来编排,这一方面使得教科书有较高的系统性,方便学生自学,但是由于内容繁杂,条理不够清晰,学生很难掌握。

另一方面,由于教科书对中国历史的重视,导致了中国历史的知识比重大大超过了世界历史的知识比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学历史教科书在知识比重上的“西强东弱”,这既有碍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又使得中国近代史教育失去了重心,甚至产生了错误的历史观。

民国时期目录著作新编出版研究

民国时期目录著作新编出版研究

2021年第110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版民国文献总目编撰(1949—)”(项目编号:17BTQ081)阶段性成果之一。

民国时期目录著作新编出版研究*段晓林 庄 雷(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234)〔摘 要〕 民国时期编制的目录著作的数量,应不低于1 500种。

2000年后,文献整理机构及学者收集整理并汇编出版了20余种大型影印文献,收录的原版目录著作超过700种。

文章对新版文献的出版概况进行了详细梳理,总结出版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分析出版趋势,以期对民国时期目录著作的进一步出版整理有所裨益。

〔关键词〕 民国文献 目录著作 编辑出版〔中图法分类号〕 G239.29〔引用本文格式〕 段晓林,庄雷:民国时期目录著作新编出版研究[J].图书馆,2021(1):107—111.1 民国时期目录编制概况1.1 民国时期目录著作的数量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民国时期出版业繁荣,大量的文献印刷出版,文献目录的编制也随之兴盛。

民国时期编制的目录不仅数量较多,类型也很丰富,从传统的古籍目录、推荐目录,到图书馆的馆藏目录、出版机构的营业目录以及各个学科的专题目录,种类繁多。

民国时期出版的目录的数量,未有定论。

较早的有黄少明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民国时期出版的书目》一文中提到,民国时期出版的书目总数在200种左右[1]。

此后随着学者对民国目录的进一步关注和整理,越来越多的目录被挖掘出来,据李万健2012年《民国时期私家藏书目录丛刊·序》所述,民国时期藏书家编撰的藏书目录大约有300余种[2]。

另有全根先、陈荔京《民国时期国家图书馆目录学论著编年》一文所列,仅国家图书馆1911—1948年集体或个人编纂的目录学论著就达339种(大部分为书目)[3]。

郑春汛《清末民初专科目录编撰研究与现代启示》一文中收集到的民国时期编撰的专科目录达300余种[4]。

《民国时期总书目·综合性图书》(以下简称《总书目》)收录图书目录、文摘、索引数量计615种[5],是所有文献中提到或收录民国时期出版目录最多的,但所列目录未含上述专科目录及大部分私藏书目录。

民国时期初中本国史教科书研究(1920—1936)的开题报告

民国时期初中本国史教科书研究(1920—1936)的开题报告

民国时期初中本国史教科书研究(1920—1936)的开题报告题目:民国时期初中本国史教科书研究(1920—1936)研究背景:20世纪初,中国开始逐渐走向现代化,教育也逐渐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教材,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20年代初,国民政府开始推动教育改革,一些新型的初等和中等学校相继成立,同时也开始制定新的教科书。

初中本国史教科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当时的教育思想和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民国时期初中本国史教科书的研究,探讨当时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通过对比各版本教科书的异同,了解当时教科书编写上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以1920年到1936年间出版的初中本国史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各版本教科书的内容、使用范围和出版机构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当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化。

同时也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进行分析,了解当时的历史观点和价值观,并探讨这些观点对后来教育的影响。

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综合各个版本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预期结果:本研究将得出以下结论:1. 民国时期初中本国史教科书的编写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受到当时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 教科书的编写和使用反映了当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教育改革目标。

3. 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编写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编写者和出版机构的不同,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各个层面对于教育的观点和需求有所不同。

4. 民国时期初中本国史教科书的编写对于后来的教育和历史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文献。

民国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研究

民国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研究

【图林·史志】民国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熊 静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惠爱瑙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 710048)[摘 要]《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传统目录学的最高成就。

对《总目》的研究始于民国时期。

通过对民国时期《四库全书总目》学研究进展的梳理可以清晰看出,民国的目录学家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目录学的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积极汲取西方目录学思想的养分,从而使中国目录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峰。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 民国 研究述评[中图法分类号]G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45(2021)02-0078-06[引用本文格式]熊 静,惠爱瑙.民国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1(2):78-83 《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目录学集大成之作,代表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传统的最高成就。

到了民国时期,传统目录学的研究方法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因为新材料的发现,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西学东渐,近代学术转型的深入,我国传统的治学之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理念被引介到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训练后,中国学者也能十分纯熟地使用这些学术工具,进而内化到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去。

可以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几乎没有学者能够独立于浪潮之外,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

四库总目学研究也不例外,不论是索引等研究工具的编纂,还是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新视角、新材料都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今天我们重新回顾民国时期四库总目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不仅是对前辈学者成就的致敬,更是对今天目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1 陈垣的四库总目学研究陈垣先生是我国近代四库学研究第一人。

文津阁四库全书运抵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后,于1917年面向社会开放,陈垣先生是对文津阁四库全书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第一人。

民国时期教科书设计探究

民国时期教科书设计探究

f l 3
j ;


f t 4

Z 1 5 0 8 ] 1 5


; :



, ;
凑 糸 4 獅 嗲 f r f
砸 士 学 位 论 文
民 国 时期 教科 书 设计探 究
研宄生姓名 :
王 立博
导师 姓名 :
张抒 教 授
申 请 学位 级 别硕士学 院 名 称
设 计学 院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 1 二、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1 三、研究的意义................................................................................................................................................. 1 第一章 民国时期教科书概述................................................................................................................................... 2 第一节 时代背景............................................................................................................................................... 2 第二节 教育思想............................................................................................................................................... 2 第三节 审定制度............................................................................................................................................... 3 第四节 出版特点............................................................................................................................................... 4 第二章 民国时期教科书设计的类型与形态........................................................................................................... 5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科书设计的类型............................................................................................................... 5

民国时期世界书局的教科书出版研究

民国时期世界书局的教科书出版研究

民国时期世界书局的教科书出版研究世界书局的教科书不仅种类齐全,有一些教科书则成为经典之作,其《世界书局国语课本》更是至今还作为中小学教材重印发行。

则从传播学和编辑出版学的角度,采用一手文献资料,描述了世界书局教科书出版的发展面貌,对其出版物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并解读其经典的教科书出版物,从而客观再现世界书局教科书出版的面貌,揭示了其教科书出版的现实意义。

标签:世界书局;教科书;编辑出版民国时期,经济水平低未的社会民众一般知识水平也较低,封建思想的残留使得通俗文学作品仍是这些大众用于阅读消遣的书籍,进步文化还未能深入人心,一些除了通俗文学的其他出版物,未能在民众间广泛传播,而大多局限于精英层。

所以,一般出版物的量实则较少,而出版社赖以发展的则是教科书出版,尤其当商务印刷馆于1904年凭借一套《最新教科书》,奠定了在其出版业的元老地位之后。

教科书市场成为众多民营出版企业竞相争睹的一块田地。

中华书局的总经理陆费违曾这么评价教科书在一家出版社中的地位,“教科书是书业中最大的业务,不出教科书,就算不得是大书局。

教科书印行数量的高低,往往影响到本公司股票市价的涨跌”[1]。

而世界书局较之中华书局和商务印刷馆是一家商业化的书局,依靠融资发展,其凭借商业化的敏锐嗅觉,一举攻下教科书市场,依靠教科书的出版崛起,从一家出版通俗文学作品的小书局一跃成为以大量出版中小学教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出版企业,成为民国时期的紧随中华和商务书馆后的第三大书局。

一、世界书局教科书出版的演变近代教科书市场不同于其他出版物,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变换和政策的引导,由于当时政治形式波澜不定,而政府又迫切需要依靠教育来巩固其政权,所以教科书市场可谓“日新月异”。

而世界书局是一家商业化的出版企业,不仅在政府政策上聘请北大校长胡仁源作为教科书审定人,还高薪从中华和商务两大书局挖掘了包括范云六、沈思期、姜子贤在内的一些在教科书科目上专业且资深的编辑精英,直接组成世界书局的编辑发行团队,从而在政策上和内容上一步一步地打进教科书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世界书局的教科书出版研究
作者:董亚秋
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11期
摘要:世界书局的教科书不仅种类齐全,有一些教科书则成为经典之作,其《世界书局国语课本》更是至今还作为中小学教材重印发行。

则从传播学和编辑出版学的角度,采用一手文献资料,描述了世界书局教科书出版的发展面貌,对其出版物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并解读其经典的教科书出版物,从而客观再现世界书局教科书出版的面貌,揭示了其教科书出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世界书局;教科书;编辑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49-02
民国时期,经济水平低未的社会民众一般知识水平也较低,封建思想的残留使得通俗文学作品仍是这些大众用于阅读消遣的书籍,进步文化还未能深入人心,一些除了通俗文学的其他出版物,未能在民众间广泛传播,而大多局限于精英层。

所以,一般出版物的量实则较少,而出版社赖以发展的则是教科书出版,尤其当商务印刷馆于1904年凭借一套《最新教科书》,奠定了在其出版业的元老地位之后。

教科书市场成为众多民营出版企业竞相争睹的一块田地。

中华书局的总经理陆费违曾这么评价教科书在一家出版社中的地位,“教科书是书业中最大的业务,不出教科书,就算不得是大书局。

教科书印行数量的高低,往往影响到本公司股票市价的涨跌”[1]。

而世界书局较之中华书局和商务印刷馆是一家商业化的书局,依靠融资发展,其凭借商业化的敏锐嗅觉,一举攻下教科书市场,依靠教科书的出版崛起,从一家出版通俗文学作品的小书局一跃成为以大量出版中小学教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出版企业,成为民国时期的紧随中华和商务书馆后的第三大书局。

一、世界书局教科书出版的演变
近代教科书市场不同于其他出版物,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变换和政策的引导,由于当时政治形式波澜不定,而政府又迫切需要依靠教育来巩固其政权,所以教科书市场可谓“日新月异”。

而世界书局是一家商业化的出版企业,不仅在政府政策上聘请北大校长胡仁源作为教科书审定人,还高薪从中华和商务两大书局挖掘了包括范云六、沈思期、姜子贤在内的一些在教科书科目上专业且资深的编辑精英,直接组成世界书局的编辑发行团队,从而在政策上和内容上一步一步地打进教科书市场。

我们从世界书局这二十年左右的教科书出版的面貌就能够直观地看到其出版地位的演变。

首先,其出版的教材的范围和总类随着时代政策的发展而变化。

1924年,世界书局在摸索中探入教科书市场,在被商务和中华两大书局划分的教科书市场上,不仅在教科书的内容上精益求精,而且针对政府的审核制度想方设法打破了这一障碍,并使其成为了其出版教科书的机
遇,随后多年在教科书市场上的大量投入,使得其在教科书市场慢慢有了一片天地。

至1930年,世界书局打破了教科书市场的多年两分的格局,打破了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对教科书市场垄断,加剧了教科书市场的竞争,也使得近代中国的教科书从编辑、出版到发行有了一次演变,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但价格日益低廉,从而使教师和学生有了更多样的教材选择,阅读到更精致的内容。

据上海特别市教育局编的《上海教育》6月刊第十二期施种鹏所撰《市校教科用书统计》一文,对上海市立小学各年级用书的调查统计显示,当时,世界书局的教科书,在上海的市立小学中已经达到三分之一的占有率[2]。

从范围和总类来看,包括初高小学的教科书,其范围从新主义教科书、新学制教科书、国语科补充读物、史地科补充读物,到美术、音乐、体育、缝纫用书。

其中新主义的教科书主要是由魏冰心编著国语政治类的课本,如小学前期三民主义课本、三民主义教学法、国语读本和社会读本等,江效唐编辑的卫生课本类,董文编著的地理课本类,戴消清编辑的习字课本类,杨逸业编辑的算术类等诸如此类。

中等学校用书的教科书包含初中、高中教科书,图书馆学、国技。

此外世界书局还大胆拓展教科书受众,针对当时对文化至少具有迫切需求的,但知识文化欠缺的民众出版了民众学校的用书,如“通俗的”[3]、“简化的”[3]民众课本,在广告中特别提及“教材渐进”[3]和“教法简捷”[3]的特点。

同时还出版了艺术类教科书,包含论述、图画、音乐、戏剧方面的教材等等。

由此可见,世界书局为出版新颖专业的教科书内容,聘请专家来进行编著,保证内容可行,为奠定教科书出版的三大书局之一的地位奠定基础。

世界书局在之后的六年内,依旧保持着这一传统,使得教科书内容有说服力。

到1936年,随着学制的改革和增加,教科书种类的增多,世界书局在此细分了教科书的种类,包括幼稚园用书,范围从教学、读本、故事,科目有国语、算术等。

小学校用书,包含科目有公民训练科、卫生科、体育科、国语科、常识科、社会科、自然、算术、劳作、美术、音乐、英语、职业等科类。

短期小学用书,其中包含课本、教学等在内。

民众学校用书,也包括课本、教学、尺牍在内,科目从常识、历史、地理、算术、珠算在内的学科。

初级中学用书、分为新课程标准世界初中教本,内含公民科、卫生科、国文科、英语、算学、历史、地理、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物理学在内的科目,当中每科的课本由不同的编者编著,于是以姓氏分别课本,如公民科中的徐氏初中公民、王氏初中公民等。

此外还包含高级中学用书、师范学校用书、商科职业学校用书、工科职业学校用书和大学用书在内的教科书。

这些各科目各种类的教科书都出自世界书局的各位编者手中,而世界书局与时俱进、敢于改革创新的传统也为其在教科书市场带来了长期的发展。

二、世界书局的典型教科书
教科书因为内容的时代性和研究的限制,现在翻看内容很多已经过了时,但还是有许多精心制作编辑的教科书,为后者不断改编提升,仍流传至今的或是具有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特质的,都属于世界书局出版的典型教科书。

这些典型教科书的存在,要归功于世界书局对出版教科书编者的重视。

其中有之后出版广为流传的《上下五千年的》林汉达,有传播三民主义到学校的魏冰心,还有在自己科目专注教科书编写的编者们。

1930年世界书局与开明书店的一次关于《标准英语读本》和《开明英文读本》的版权纠纷,让世界书局的英文编辑林达汉一度带上抄袭者的帽子。

林汉达受到刺激,立志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不久他远涉重洋去了美国,半工半读专注研究,不仅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还写成历史通俗读本《上下五千年》,畅销全国,启发教育了无数的中国读者。

所以客观地从林达汉的编辑生涯和为世界书局作出的贡献来说,这只能看作是一个污点。

林达汉为世界书局编著的许多英文读本,给世界书局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包括当时很有影响的英文读本,于1932年,编著了《活用英文法》,分上下两册,“原名为英文文法ABC,为学生自修用书……本书有头有绪、简而不漏、详而不杂,即初读英文者亦能一目了然”[4]。

同年,林达汉还编著了《高中英语标准读本》,是一本依据教育部颁布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编著的读本,是国内第一部高中英语读本,同时他还在同年编注了英文小说《泰西五十轶事》、《天方夜谭》。

除此之外,林汉达还为世界书局编著了经典的英文丛书,即“英文文学名著丛刊”等。

而林汉达主编的英文文学读本也成为世界书局中期出版最多,影响也最大的书籍。

如《华文详注英文文学读本》、《世界近代英文名著集》两套,其中有金仲华注释的《安徒生童话选》、《漫琅兰斯科》等。

另有林汉达等主编的《英汉汉英两用辞典》、《世界标准英汉辞典》等工具书较为畅销,这些都为西方文学的传入起了中介作用。

朱联保谈及林汉达时回忆到:“1924年林汉达大学毕业后,在宁波四明中学教书,1928年暑期到上海,与大夏大学教授萧炳实共同拟编辑英文文学丛书的计划,建议世界书局出版……”[5]可见林汉达的编辑生涯早期在世界书局渡过,为世界书局留下许多经典英文文学或教科书,等等。

另一位教科书编者魏冰心,与林达汉专注编著英文书籍不同,主要于1930年左右编著世界书局的三民主义课本,主要编著的新主义教科书有中小学各级的《三民主义课本》、《三民主义课本教学法》、《国语读本》等,同时还参加了许多校对工作,把三民主义传播到学生中。

这些读本虽然现在没有了现实意义,但是能够从中了解三民主义和当时的历史。

魏冰心和薛天汉等学人还选取了民国时期的优秀作品集合而成为《世界书局国语课本》,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开创者的翘楚之作,亦是20世纪最富生命力的语文经典读本。

如今这套课本又被重印,仍然能够为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提供启发,极富现实意义。

“这套读本的字体选用颜体楷书,结体方正,笔力雄健,富于阳刚之美,即所谓颜筋。

读本一页一课,每课均有插图,采用中国传统写意技法,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一草一木,均寥寥几笔勾出,活泼灵动,意趣盎然,与课文的颜体楷书相互映衬,教人一翻开课本,便觉一股扑面而来的中国气韵”[6]。

此外,世界书局在这二十多年编写的教科书数不胜数,参与的编著者都如林达汉和魏冰心一样,在各自专业的科目领域贡献知识才能,为当时的中小学生提供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庞学栋.解放前教科书出版的竞争极其影响[J].出版发行研究,2003(1):89.
[2]王愁.近代商人出版家的成败:以沈知方和世界书局为中心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23.
[3]刘洪权.民国时期出版书目汇编(第五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2010:665.
[4]刘洪权.民国时期出版书目汇编(第六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5]朱联保.关于世界书局的回忆[C]//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一卷上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