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4
初中生物知识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知识精讲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目的和计划,在自然状态下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考察和描述的方法。
观察主要分两类:(1)直接观察:直接用肉眼观察。
(2)间接观察:借助显微镜、放大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观察,有时还需要测量。
2.调查法调查法是指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数据或信息而采取的实地考察的方法。
(1)调查的类型: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2)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并如实记录→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
(3)调查的基本要求:要全面细致、如实记录,不凭个人好恶取舍;不要损伤植物和动物,破坏其生活环境;要注意安全。
3.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利用特定器具和材料,有目的、有步骤地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探究的方法还有分类法、模型法、文献法等。
名师点睛1.正确选择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是认知生物形态、行为的主要方法;调查法是认知生物种类、生存环境等的常用方法;实验法是认知生物结构、生理的主要方法。
2.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科学探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在于:观察法在研究中不施加任何外界干扰因素,实验法则是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
3.科学探究的方法往往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组合在一起进行研究,通常是先观察,再调查、分类,最后才是实验的方法。
典型例题1.2016年1月1日我国全面二胎政策正式实施,为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胎”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调查法B.实验法C.资料分析法D.观察法解析:调查法是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数据或信息而采取的实地考察的方法;实验法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实验对象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资料分析法是针对某一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观察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对实验对象用肉眼或一些辅助仪器进行观测。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专题2 科学探究的方法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专题2 科学探究的方法一、单选题1. 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A . 探究和实践B . 解剖和分析C . 取样和实验D . 观察和实验2. 东营观鸟协会为了研究东方白鹳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行为,在其栖息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安装摄像机,记录东方白鹳的行为。
这种研究方法属于()A . 观察法B . 实验法C . 比较法D . 调查法3. 一生物科学工作者为了解某一动物的行为,在森林中生活了多年,开始模似它们的动作,后来与它们交上了朋友,此研究方法属于()A . 观察法B . 实验法C . 模拟法D . 调查法4. 目前,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
每项科学决策都基于真实的数据,比如每天向社会及时公布的新增患者数量、累计患者数量、新增治愈人数、累计治愈人数等。
采集这些数据运用的科学方法是()A . 抽样法B . 调查法C . 比较法D . 作出假设5. 用浮土把蚂蚁洞遮住,再从远处观察蚂蚁群如何把食物搬回洞中,这种研究方法属于()A . 观察法B . 实验法C . 实验法和观察法相结D . 比较法6. 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资料的形式包括()A . 文字、图片B . 数据C . 音像资料D . 以上都是7. 当用实验法进行科学研究时,正确的顺序是()①提出假设②验证假设③发现问题④得出结论A . ①②③④B . ①②④③C . ③①②④D . ①④②③8. 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下列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是()A . 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B . 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C . 选取样本抽样调查D . 整理、分析调查结果9. 当我们需要调查全国七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时,误差最小的调查应选取()A . 北方省份和南方省份的某中学B . 东南沿海省份和西部内陆省份的某中学C . 城市和乡村的某中学D . 以上各处都要有样本,取平均值10. 下列关于调查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 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B . 调查时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C . 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可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D . 调查过程中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记录11. 在“调查土壤中的动物种类”活动中,不需要的实验材料是()A . 调查表B . 透明有盖的小瓶子C . 放大镜D . 显微镜12. 下列四项研究中,利用观察法即可完成的是()A . 鸡卵的外形及内部结构B . 天竺葵叶片在光下产生氧气C . 毒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D . 北海公园中生物的种类与数量13. 观察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 . 观察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进行B . 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C . 要全面地、客观地、细致地观察D . 观察时要认真思考,并做好记录14. 下列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中,主要采用实验法的是()A . 用卫星定位项圈研究藏羚羊的分布范围B . 用望远镜观察鸟类繁殖期的活动C . 用摄像机拍摄、研究东北虎生育幼虎的过程D . 用声波干扰水中生活的海豚,研究其对声波的反应15. 在校园植物调查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 . 要制订周密的方案,按方案有序进行,做好调查记录B . 注意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生活环境C . 为了观察,可以随时采摘植物的茎、叶、花、果实D . 调查时,全组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攀爬高处二、综合题16. 小明的学校是远近闻名的花园式学校,请依据科学探究方法方面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要了解校园生物的种类,小明应采用________法.(2)要了解校园内铁树与柳树的异同,小明应采用________法.(3)要借助显微镜了解叶片的结构,小明应采用________法.17. 谈起宠物(如狗、猫)你一定很感兴趣,你所居住的小区或村庄内有一定数量的宠物存在,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证它们不向人类传播疾病等问题,也许你并非十分清楚.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广泛的调查,并把所调查到的相关内容告诉身边养宠物的人.那么,你(或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做这个调查呢?(1)调查目的:________.(2)调查方式:________.(3)调查对象:________.(4)调查范围:本小区或村庄内的________.(5)调查方案:①________;②分组,确定组长;③________;④做好调查记录;⑤________.18.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 根据短文回答问题:沐浴着早上的阳光,在一阵阵的稻花香里,我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了外婆家的村子。
初一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试题答案及解析1.用下列四台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最多的一台显微镜是A.目镜5×,物镜10×B.目镜10×,物镜10×C.目镜10×,物镜40×D.目镜15×,物镜40×【答案】A【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细胞数目越少,A的放大倍数═5×10═50,B的放大倍数═10×10═100,C的丙放大倍数═10×40═400,D的放大倍数═15×40═600,A的放大倍数最小,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为研究生物细胞的结构特点,蓝蓝用显微镜观察自制的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下图示蓝蓝所使用的显微镜及所绘的洋葱表皮细胞。
请分析:(1)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和。
(2)转动时,使镜筒的升降范围很小的结构是[ ] 。
(3)制作装片时,为使观察效果更好,可用对标本进行染色处理。
(4)把制作好的临时标本放上载物台后,要用标本夹压住,标本要正对的中央。
甲图中,选择标有 ×的物镜,可观察到更大的物像;(5)乙图中,蓝蓝绘图时出现了失误,多画了叶绿体,少画了。
(6)乙图中,细胞在普通显微镜下不易看清的结构是图中的。
(7)若乙图细胞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辛辣物质存在于[ ] 中,其内的液体叫。
【答案】(1)遮光器反光镜(2) 2 细准焦螺旋(3)碘液(4)通光孔 40(5)细胞壁(6)细胞膜(7) 5 液泡细胞液【解析】图中结构: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③载物台,④反光镜,⑤液泡,⑥细胞核,(1)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载物台下面的遮光器上有直径大小不同的圆孔叫光圈,转动遮光器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不同光圈具有不同的进光量,大的进光量多,视野明亮,小的进光量少,视野较暗,因此能调节光线强弱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2)粗准焦螺旋焦距大,能较大范围地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焦距小,能小范围地升降镜筒;(3)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为使观察效果更好,可用碘液对标本进行染色;(4)用显微镜观察时,要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倒立放大的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大,物像越大,物像的数目越少,要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粗准焦螺旋能使镜筒上升和下降,在下降到过程中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直到找到清晰的物像.(5)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只有线粒体,没有叶绿体,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线粒体,蓝蓝绘图时出现了失误,多画了叶绿体,少画了细胞壁;(6)细胞膜是紧贴细胞壁内侧的一层膜,由于极薄,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清,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7)若植物细胞取自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则辛辣物质存在于液泡里面,内含液体叫细胞液。
1.2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苏科版2024)

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说出观察与实验常用的器材;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说出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和操作要领,并初步树立生物学中的结构功能观等生命观念。
2.科学思维: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勇于实践与创新的精神,逐步确立以爱护小动物为原则来设计探究性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
(2)渗透科学史中领略人文精神以兴趣作为引导让学生在科学的历史长廊中寻找科学答案。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说出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和操作要领,并初步树立生物学中的结构功能观等生命观念。
2.教学难点: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熟悉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实验器材以及树立实验室安全意识,并学会使用显微镜这一基础而强大的科研工具。
通过实践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首先,引入导语生物学是在不断研究中逐渐积累、更新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学习生物学,不仅要学习前人总结的科学知识,还要学习他们的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更要学习他们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学习活动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利用实验室常用的器材介绍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规则和安全知识,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自我保护,避免意外发生。
随后,详细讲解显微镜的构造、功能及使用方法,为学生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台显微镜和生物样本。
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显微镜的取用、对光、放置玻片、调节焦距等操作,并尝试观察生物样本的微观结构。
此过程中,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纠正错误,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实验体验,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加深对显微镜使用技巧的理解。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2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教案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
2、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器具探索生命。
【教学重点】:识别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尝试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1、规X使用显微镜;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探究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揭题),在我们周围的生物中有许多是肉眼无法看到的,那么如何探索它们呢?这就要借助一些器具。
二、新授: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生物实验室(一)学习使用实验常用的器材1、引导生阅读教材,观察图1-7。
2、师演示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
3、师提示:安全事项。
(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1、师简介显微镜后,引导生对照教材图1-8(或者挂图),观察显微镜的结构和各个部件的名称。
2、观察活动:认识显微镜。
分别介绍以下各个部件的作用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镜筒、转换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反光镜目镜和物镜、遮光器、3、师指示显微镜,让生回答其结构及作用。
4、讨论:显微镜常用于观察什么?5、总结: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常用显微镜。
三、结课: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要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器具探索生命。
四、作业:完成练习册【教学反思】: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2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使用显微镜2、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器具探索生命。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初一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试题答案及解析1.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观察临时装片,形成清晰物像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下图所示。
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是【答案】D【解析】形成清晰物像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与物镜和玻片的距离越小,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反之,形成清晰物像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与物镜和玻片的距离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选项D中的物镜和玻片的距离最大,所以用这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和玻片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2.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通过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如下四个图,其中视野最暗的是【答案】C【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图C中的细胞体积最大,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才能较容易地完成此类题目。
3.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答案】实验法【解析】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在进行实验设计时,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选项是 ( )A.25℃和0℃B.有光和无光C.温度和水分D.有空气和无空气【答案】C【解析】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在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C不是单一实验变量。
【七年级】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七年级】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课题第二章第二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课型新授课序号8教育目的科学知识方面讲出实验法研究的通常步骤。
能力方面通过阅读增强学生的阅读技巧。
思想教育并使学生在自学中重新认识和爱好小自然。
重点使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能够归纳出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与过程。
难点并使学生通过写作和探讨,能概括出来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与过程。
关键使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能够归纳出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与过程。
教法写作法和探讨法、讲解法教具录相、材料,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表明组织课前综艺:请将科学家与相应的研究成果用线连接起来。
林奈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达尔文生物分类系统哈维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的理论沃森和克里克血液循环新课引入:生物科学工作者利用观察、调查、分类、实验等方法,研究生物的科学事实,然后在各种科学事实间建立起合理的联系,再找寻事实产生的原因,提出解释事实的各种假说和理论。
其中,实验法就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关键方法。
实验法包含哪些基本方面呢?写作材料:教材p27-28学生练教师讲述学生写作有关材料学生观看录相备考上节课的科学知识,可以并使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存有一个初步的介绍。
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调查有关响尾蛇的资料,拿到课堂上来交流,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
使学生对课文展开写作,同时特别注意对学生展开写作技巧的训练。
必须并使学生学会边写作边搞笔记,将实验法基本程序的关键词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讨论题:1、实验中两只死老鼠的惟一区别是什么?2、为什么必须设计一只没被响尾蛇突袭的死老鼠?3、实验法研究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4、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都包含了哪些步骤?小结:实验法的基本程序1、发现并提出问题2、搜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并作记录在确认所有人都已经做了认真的阅读后,可以安排小组进行讨论。
生物:1.5《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上)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五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目的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背景资料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六个环节上完整地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这三项探究活动就地取材、简便易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再通过本章设计安排的其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①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②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③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④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⑤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教学目标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实验关键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的应用。
实验器材金鱼、鱼网、温度计、两个小鱼缸、冰块或热水教学过程1.导入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探究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2.学案之一: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师:其实,探究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
有同学可能会说:我们每天学习、吃饭、睡觉并没有进行什么探究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生活中探究的例子:当你走进车棚想骑自行车时,发现自行车没气了,你首先想到什么问题?生:跑去找打气筒。
师:当你把打气筒找来的时候,结果发现气门芯被人拔了,那你不白跑一趟。
显然并不是急着找打气筒。
生:我认为首先想到的是:自行车为什么没气呢?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这个问题是最直接的,也应该是最先想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一、教材分析实验是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方法。
实验一定要有相应的工具和正确使用有关工具的方法及步骤。
本节教材的第一部分安排学生学习使用实验常用的工具,对常用实验器具的分类、安全操作规则做了简单的介绍,了解其用途、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安全使用法则。
着重学习显微镜,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操作。
这对学生今后科学地探索生命,正确地使用各种探究器具,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它将为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设计了DIY 及“科学·技术·社会——电子显微镜”两个栏目,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及了解显微镜的发展,体验显微镜在微观世界中的特殊作用,感悟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第二部分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通常包括6个阶段,对各个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本教材选择一则肉汤变质问题的典型案例,从中了解到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
然后让学生进行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的影响”的实验。
通过实例分析、设计与实践,学生就能更加明确科学探究各个阶段的要求以及达到要求的方法。
由于有前几次实验探究的训练,这项实验提高了探究要求,要求学生学会作出假设,收集数据并汇总数据,找出规律。
教师对此要非常明确,一定要想方设法组织好这次实验探究活动,将之落实到实处,使学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认识常用的工具,熟记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中学常用的显微镜主要是单筒式光学显微镜,利用书上插图、实物,认识显微镜,对照图1-8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尝试确定实验中的变量,并相应设计对照实验。
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和指导:在认识显微镜的基础上,尝试使用显微镜,从而能正确使用显微镜。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
以探究肉汤变质为例,说明探究的一般步骤;并通过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鲫鱼呼吸次数的影响”,体验探究的过程。
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在动手实践操作的基础上,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集体合作能力。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科学素养、勇于实践与创新的精神,逐步确立以爱护小动物为原则来设计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的过程中,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投入率达100%。
5、观念确认与引导:强调实验在生物课学习中的重要性,指出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验,才能获得许多感性的认识,才能学会许多科学的实验方法,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从而是学生明确实验课的目的,激发其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强调思考和假设在生命探索中的重要。
只有多思考,多问为什么,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大胆作出假设,才能进一步解决问题。
认同率达100%。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使用显微镜。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控制变量、开展实验探究。
四、课时计划:本节内容我准备安排2课时。
第1课时:(1)学习使用实验常用的工具。
(2)学习使用显微镜。
第2课时:(1)通过案例分析,学习科学家进行探究的过程。
(2)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这里着重讨论探究方案即制定计划)(3)尝试找出温度与呼吸频率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交流实验结果,得出普遍规律。
教学思路:第1课时是:(1)学习使用实验常用的工具。
(2)学习使用显微镜。
通过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亲身经历,从而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具准备:实验中常用器材(图1-7)、显微镜、擦镜纸、载玻片、盖玻片等。
教学过程: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蕴藏着无限奥秘,这些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要进行科学探索就离不开一些器材。
(一)学习使用实验常用的器材首先让学生辨认图1-7中器材,教师加以补充归类,按照老师的示范,认识并练习使用这些器材,了解它们的用途。
1.观察器具:放大镜等。
2.解剖器具: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针、解剖刀、镊子、刀片等。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3.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角架和石棉网等。
4.通用器具:烧杯、试管、滴瓶、滴管、纱布、培养皿、研钵、滴管等。
(注意强调滴管取溶液时不能倒置,以免腐蚀滴管的胶头)(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教师出示显微镜,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显微镜是常用的探究器具,能帮助我们观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微结构。
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有光学显微镜,也有电子显微镜。
我们中学常用的是单筒光学显微镜。
1.学生按教科书中图1-8的说明来观察实验桌上的显微镜各部分结构,了解各部分作用。
2.播放显微镜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的课件或利用挂图逐步讲解显微镜结构及功能。
3.各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4.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1)教师示范取镜:一手握镜臂,一手托住镜座。
学生练习取镜。
(2)指导学生辨认显微镜上目镜和物镜上的放大倍数,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物像的放大倍数。
(3)教师演示转动粗细准焦螺旋,让学生观察镜筒升降情况,学生练习使用准焦螺旋。
(注意:眼睛要在侧面看着物镜,以免造成玻片破碎或损坏镜头。
)(4)观察反光镜,识别平面镜、凹面镜。
外界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弱时用凹面镜。
(5)观察遮光器上不同光圈。
外界光线强时用较小光圈,较弱用较大光圈。
5.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对照挂图请学生识别)(1)区分目镜和物镜。
(2)识别反光镜的凹面和平面。
(3)识别粗细准焦螺旋。
(二)使用显微镜:1、教师边讲解边操作。
(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
(2)对光①首先选择目镜安装,然后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把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转动反光镜,从目镜可看到一白亮视野。
讨论:1、转换遮光器,让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视野的明亮程度有没有发生变化?2、转换反光镜,比较用平面镜和凹面镜观察时,视野的明亮程度又有什么不同?(3)观察①取一薄纸写上“上”或“P”字放在载玻片中央。
②将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通光孔中央。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将物镜靠近载玻片,眼睛要看着物镜,以免损坏镜头。
④再调节粗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为止,最后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讨论:1、你在视野里看到是什么字?如果这个字偏在视野的左上方,试试怎样才能将它移到视野的中间?2、如果将字写在一张不透明的纸上,观察的结果是否相同?(应注意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像,如果要将周围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则应将标本向物像相反的方向移动。
原则:偏向哪边就移向哪边)(4)收镜收镜时要做到“一竖一降两旁两后”,即反光镜要竖进来,镜筒要降下来,两个物镜要偏到两旁,两个压片夹要向后。
在学生动手之前,强调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1.取送方法因为反光镜是通过镜柄插放在镜臂下面的,目镜是插放在镜筒上的,所以它们很容易滑落而受到损害。
取送显微镜一定要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用一只手提着显微镜。
另外,也不允许学生取下反光镜和目镜到处乱照。
2.镜头的保护目镜和物镜平时放在显微镜箱内的专用的盒内,课间要用专用的塑料袋或布袋随时罩好。
镜头脏了,只能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擦拭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擦。
牢记“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能用低倍镜就不用高倍镜”的原则。
特别是物镜,初中阶段通常使用低倍物镜。
3.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在调节粗、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着镜筒缓缓下降。
否则,有可能砸坏物镜和玻片标本。
显微镜使用时间过长,镜筒容易出现下滑现象,要及时检查和维修。
4.转换器的使用转动转换器时,不要用手指扳物镜。
这容易使物镜镜头松动,改变焦距,影响观察的清晰度。
正确的方法是:手指握准转换器的边缘转动。
2、学生进行练习,(给每个实验小组发一张“E”片)教师巡视学生实验进行情况,对不规范操作及时纠正。
3、学生提出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学互解,教师补充归纳。
4、实验完毕,准备收放显微镜。
及时做好清理。
课堂小结:让学生想一想,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认识显微镜,学会使用显微镜。
第2课时:(1)通过案例分析,学习科学家进行探究的过程。
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2)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鲫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这里着重讨论探究方案即制定计划)(3)尝试找出温度与呼吸频率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交流实验结果,得出普遍规律。
教具准备:鲫鱼、鱼网、鱼缸、或水槽、冰块或热水等。
课堂设计:(一)激趣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介绍了探索生命的器具,主要介绍了显微镜。
但是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科学探究的方法。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肉汤在空气中放久了会娈质”的录像,谁能给我们讲一下过程?(教师引导,总结)师、生:首先提出“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的问题(提出问题),接着作出“可能是肉汤会自动生出细菌,也可能是细菌从空气中跑到肉汤里去了”等的假设,如何来检验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那就要靠事实说话。
为此必须制定一个合理、严密、可行的计划,随后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最后得出是细菌从空气中进入肉汤的结论(得出结论)。
师:很好,其实这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探究包括哪些方面啊?(二)解疑导拨,合作探究生: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等。
师:很好,它还包括表达,交流等6个过程,师: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以探究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为例分析一下其具体过程。
首先大家想想我们怎样才能提出问题呢。
生:多观察,多思考,对什么现象都要问个为什么。
师:很好,万有引力定律就是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往下落?”这个问题而得出的;还有青霉素的发现也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的。
他发现,培养基上没有被青霉菌污染的地方长满了葡萄球菌,而青霉菌的周围,葡萄菌受到了抵制,不能生长。
“这是为什么呢?”弗莱明通过不断研究,最后知道青霉菌中的青霉素能够杀灭葡萄球菌。
为此弗莱明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