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测试卷2013.10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及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及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考试测试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4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9分)①,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②,归雁人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③山随平野尽,。

(李白《渡荆门送别》)④乱花渐欲迷人眼, (自居易《钱塘湖春行》)⑥默写崔颢的《黄鹤楼》最后四句。

(4 分),,,。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5 分)xī( )月素tuān()轩邈.( )鸢飞戾.天()绝巘.( )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8 分)(1)鸢飞戾.天戾:(2)东皋薄.暮望薄薄:(3)望嶂息心..何处是乡关:..息心: (4) 日暮乡关(5)泉水激.石激: (6)来从.楚国游从:(7)念.无与为乐者念: (8)水面初.平云脚低初: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其间/千二百里 B. 猿/则百叫无绝C.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相与/步于中庭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 略无阙处 B窥谷忘反C.遂至承天寺 D蝉则千转不穷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 分A.虽乘奔.御风 B.绝.巘多生怪柏C. 负势竞上.D. 互相轩.邈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宋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隐居山中时,梁武帝仍问其国事,故人称“山中宰相”。

C.《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记”和“书”都属于古代“散文”的范畴,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二、阅读理解(36)(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分别回答问题。

(4)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卷满分:120分用时: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6分)1.古诗文名句默写。

(8分)诗中自有壮山河,诗中自有真气节。

王维驱车塞外,观“大漠孤烟直,①”的辽远奇景;郦道元注解《水经》,感受“自非亭午夜分,②”的雄伟气象;陶弘景谈山川之美,“高峰入云,③”;曹操在《龟虽寿》中用“④,⑤”两句表明衰老的骏马,还有奔驰千里的志向;白居易漫步湖畔,于莺燕见春意“⑥,谁家新燕啄春泥”;王绩站在东皋野望,“树树皆秋色,⑦”尽得秋意浓;崔颢登楼远眺,于草木见生机“晴川历历汉阳树,⑧”。

我们能感受到“山随平野尽,⑨”的壮阔,也能体会“⑩,长歌怀采薇”的孤独落寞。

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画家,有“诗魔”之称,世称“王右丞”。

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水经》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C.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如:苏轼号“东坡居士”,白居易号“柳泉居士”。

D.《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加点的“书”即“书信”,古代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4.仿照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要求前后句式、修辞一致,语意连贯。

(4分)我爱水的柔,柔如绿色的丝绸;我爱水的动,动如矫健的游龙;,。

5.下面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

(2分)人们之所以称其为“大阳神鸟”,是因为它很可能象征着以太阳崇拜为中心的宇宙观的原因。

6.名著阅读。

(4分)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

他的言谈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

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可修改文字】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4分)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曦月(xī)襄陵(xiāng)飞漱(sù)经纶世务(lún) B.荇(xìng)缥碧(piāo)峻茂(jùn)夕日欲颓(tuí)C.属引(shǔ)沉鳞(líng)千转(zhuàn)嘤嘤成韵(yīng) D.犊(dú)征蓬(péng)横柯(kē) 互相轩邈(miǎo)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林寒涧肃(严肃)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冲击,撞击)D.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D.青林翠竹,四时俱备4.下列加粗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晓雾将歇B.盖竹柏影也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5.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相互到院中散步.B.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两岸青山连绵起伏,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C.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蝉儿长久不断地欢唱,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D.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6.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两句写故乡之水对“我”依依不舍,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中的“直”字和“圆”字用得逼真传神,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二、综合性学习(10分)阅读材料,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为你读诗”是一个公众网络艺术平台,它用诗歌吟读的方式表达情感,推动诗歌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倡导诗意生活.“为你读诗”希望通过海内外各领域知名人士参与读诗,让大众尤其是青年人,与诗歌结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2分)A.晨曦(xī) 襄陵(xiāng) 追溯(sù) 抵御(yù)B.长啸(xiào) 荇草(xìng) 颓败(tuí) 急湍(tuān)C.轩邈(miǎo) 鸢飞(yān) 横柯(kē) 目眩(xuàn)D.东皋(ɡāo) 候骑(jì) 萋萋(qī) 戾天(lì)【解析】C项“鸢”应读“yuān”。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D)(2分)A.遂致征蓬无与为乐乘奔卸风B.凄异桐庐负势竞上千百成锋C.缥碧经纶窥谷忘反争高值指D.瀑布绿潭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解析】A.致—至,卸—御;B.锋—峰;C.值—直。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B)(2分)A.3月3日这一天,天无纤云,草堂外戏蝶在菜花里飞舞,几若透明。

B.精彩的歌舞让人头晕目眩,拍手叫好。

C.三峡的山真高啊!隐天蔽日,不是正午时分,根本见不到太阳。

D.深秋时节,九寨沟林寒涧肃,别是一派清秋一洗的别致风光。

【解析】头晕目眩:头脑发昏,眼睛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2分)A.通过这次升学考试,使我认识到了学习语文要立足课本的重要性。

B.舞台上的表演精彩纷呈,我饶有兴趣地袖手旁观着。

C.教育部门再三强调,各个学校要坚决防止避免学生私自下河游泳。

D.根治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解析】A.缺主语,删“使”;B.“袖手旁观”用错;C.删“避免”。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C)(2分)A.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积累与运用(2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素湍.(tuān)曦.月(xī)飞漱.(sù)鸢飞戾.天(lì)B.轩邈.(miǎo)横柯.(kē)缥.碧(piǎo)属.引凄异(shǔ)C.泠.泠(líng)沾裳.(cháng)东皋.(gāo)经纶.世务(lún)D.襄.陵(xiāng)萋.萋(qī)燕.然(yàn)嘤.嘤成韵(yī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致征蓬无与为乐乘奔卸风B.凄异桐庐负势竞上千百成锋C.缥碧经纶窥谷忘反争高值指D.瀑布绿潭略无阙处重岩叠嶂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四时俱.备(全,都)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指鱼)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D.五色交辉.(辉映)四时..俱备(四季)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略无阙处B.窥谷忘反C.遂至承天寺D.蝉则千转不穷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虽乘奔.御风B.绝.巘.多生怪柏C.负势竞上.D.互相轩.邈6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3分)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4分)A.《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B.《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昊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

C.《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带答案【可修改文字】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带答案【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综合测试(满分120分,时间10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厉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 ,游山是为了 ,玩水是为了 ,郊游是为了淘冶性灵.所以,他们笔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 .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1)文中加“△”字的注音和加点字的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A.几△乎(jǐ)提炼B.强△调(qiāng)淘冶C.特殊△(shū)鼓厉D.匹△夫(pī)夸耀(2)请将下面三个词分别还原到文中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A.赋诗B.旷怀C.寻真(3)顺其思路,请在加曲线的句子后面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清荣峻茂(茂盛)晓雾将歇(消散)B. 欣然起行(出行)东皋薄暮(将近)C. 幽绝久远(极远)任意东西(向东向西)D. 互相轩邈(高) 良多趣味(很,甚)3. 下列对句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猿和鸟杂乱地鸣叫.B.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庭院中的月光像清澈透明的积水,水中还有藻类、荇菜纵横交错着,原来那些是竹和柏的影子. C.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译:有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到达江陵.D.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空荡的山谷传来猿猴叫声的回响,使人悲哀到极点.4. 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B.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5.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B.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C.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D. 《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6. 默写填空.(1)思乡、离愁是永恒的话题.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感慨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了鸟儿迎春的喜悦.(3)王维的诗充满诗情画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宁静优美的山中美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出了终南山水尽云生、变化无穷的美景,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又写出了大漠边关绮丽的自然风光.(4)古人善借动物写景抒情.李白借“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了对龙标离别的不舍,王安石借“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了飞来峰的高耸,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蝉”与“猿”的鸣叫创造了奇特而优美的境界.7. 综合性学习.学习了《三峡》,为了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节约水资源,某校八年级(1)班举行演讲比赛.该班班长收集了两则材料:材料一:去年上半年,全国2212万人因干旱而饮水困难,其中79%的人集中在江西、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今年上半年我国南方又持续干旱,其中以江西、湖北等几省市尤为严重.材料二: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1)请你根据材料,拟写一则有感染力的宣传用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你是演讲比赛的组织者,请为本次比赛设计活动方案,至少列出四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明是本次演讲比赛的主持人,请你为他设计一段开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放学时,小红将喝剩半瓶的矿泉水随手扔掉,看到这种情景,你将如何对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8. 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9.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黄牛滩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10.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既人迹所绝(已经)B. 虽途经信宿(虽然)C. 犹望见此物(还,仍然)D. 故行者谣曰(因此,所以)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13. 选文结尾引用行者的歌谣有何作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游白水书付过①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往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二鼓:二更.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食.馀甘煮菜________________(2)顾.影颓然__________________1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B.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D.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6.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17. 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观潮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乙]酒泉子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18.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僦赁看幕僦:租用B.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高C. 满郭人争江上望郭:外城D. 梦觉尚心寒觉:感觉19. [甲][乙]两文,在体裁上有何区别?20. [甲][乙]两文都从视觉角度来写,[甲]文选用比喻写潮水的变化,初时______,后如_________,又用夸张手法写出白浪滔天的景象,此句是___________.[乙]文同样用夸张手法写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1. [甲][乙]两文都写了弄潮儿挺立潮头、搏击巨浪的奇观,用了一个同样的细节描写展示他们高超的技艺,[甲]文是_____________,[乙]文是_______________.三、写作2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和谐”有和睦协调的意思,和谐就是美.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好的价值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人与人的和谐需要诸多美好的品德来构建,生活中的和谐之美无处不在.人们的心灵因和谐而美丽,人们的生活因和谐而幸福!请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定,立意自选;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厉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 ,游山是为了 ,玩水是为了 ,郊游是为了淘冶性灵.所以,他们笔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 .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1)文中加“△”字的注音和加点字的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A.几△乎(jǐ)提炼B.强△调(qiāng)淘冶C.特殊△(shū)鼓厉D.匹△夫(pī)夸耀(2)请将下面三个词分别还原到文中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A.赋诗B.旷怀C.寻真(3)顺其思路,请在加曲线的句子后面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B(2). ABC(3). 示例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寂示例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B项“强”应读“qiáng”,“淘冶”应写作“陶冶”.A项中“几乎”的“几”应为“jī”,C项中“鼓厉”的“厉”应为“励”,D项中“匹夫”的“匹”应为“pǐ”.第(2)小题可用联想法解决问题.陶渊明有《饮酒》一诗,所以第一处横线可填“赋诗”;游山能使人视野开阔,心胸博大,由此第二处横线可填“旷怀”;第三处则填“寻真”.第(3)小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根据所学古诗词仿照例句拟写即可.2.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清荣峻茂(茂盛)晓雾将歇(消散)B. 欣然起行(出行)东皋薄暮(将近)C. 幽绝久远(极远)任意东西(向东向西)D. 互相轩邈(高) 良多趣味(很,甚)[答案]D[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D项中“轩”应是“向高处伸展”的意思.3. 下列对句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猿和鸟杂乱地鸣叫.B.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庭院中的月光像清澈透明的积水,水中还有藻类、荇菜纵横交错着,原来那些是竹和柏的影子. C.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译:有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到达江陵.D.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D项中“久绝”是指“猿猴的叫声很久才消失”.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译:空荡的山谷传来猿猴叫声的回响,使人悲哀到极点.4. 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B.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D项中的正确划分应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5.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B.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C.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D. 《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C项表述错误,《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6. 默写填空.(1)思乡、离愁是永恒的话题.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感慨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了鸟儿迎春的喜悦.(3)王维的诗充满诗情画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宁静优美的山中美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出了终南山水尽云生、变化无穷的美景,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又写出了大漠边关绮丽的自然风光.(4)古人善借动物写景抒情.李白借“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了对龙标离别的不舍,王安石借“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了飞来峰的高耸,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蝉”与“猿”的鸣叫创造了奇特而优美的境界.[答案] (1). 日暮乡关何处是(2). 烟波江上使人愁(3). 几处早莺争暖树(4). 谁家新燕啄春泥(5). 大漠孤烟直(6). 长河落日圆(7). 蝉则千转不穷(8). 猿则百叫无绝7. 综合性学习.学习了《三峡》,为了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节约水资源,某校八年级(1)班举行演讲比赛.该班班长收集了两则材料:材料一:去年上半年,全国2212万人因干旱而饮水困难,其中79%的人集中在江西、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今年上半年我国南方又持续干旱,其中以江西、湖北等几省市尤为严重.材料二: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1)请你根据材料,拟写一则有感染力的宣传用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你是演讲比赛的组织者,请为本次比赛设计活动方案,至少列出四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明是本次演讲比赛的主持人,请你为他设计一段开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放学时,小红将喝剩半瓶的矿泉水随手扔掉,看到这种情景,你将如何对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示例:平时节约一滴水,用时还你太平洋.如果不节约用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2). ①拟写稿件.②选定评委.③邀请专家或教师.④进行比赛.⑤专家或教师点评.(3).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水是人的生命之源.我国又是一个缺水大国,水资源引发的危机已经引起了世界人们的高度关注.作为未来主人的我们,将如何保护水资源?相信选手的精彩发言会给我们带来启示.下面我宣布,演讲比赛现在开始.(4). 示例:小红你好!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不能将这半瓶水扔掉,它还有好多用处,扔掉多可惜呀!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8. 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9.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8. 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9. 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解析]试题分析:第一题,先理解“迷”本字的意义,再根据诗句内容,从诗人对景物的感受来理解此字的含义.第二题,古诗常用以景寓情的方法,概括本诗中写景内容即可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黄牛滩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10.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既人迹所绝(已经)B. 虽途经信宿(虽然)C. 犹望见此物(还,仍然)D. 故行者谣曰(因此,所以)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13. 选文结尾引用行者的歌谣有何作用?[答案]10. B 11. (1). 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区别十分明显.(2). 早晨从黄牛山出发,晚上住宿在黄牛滩.(过了)三天三夜,黄牛仍是原来的样子.12.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13. 突出黄牛滩段的水路纡深,回望如一,地形的险要特殊.(意对即可)[解析]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年代:北魏10.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B项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负”是背着的意思,“故”是旧的、原来的意思.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在准确把握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翻译文章,理解文意.通过对“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一句的理解可以知道,因为“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所以“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13. 本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作用的分析.侧面描写是作家在进行文章或小说写作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又叫间接描写,其特征是作者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通过歌谣侧面突出黄牛滩段的水路纡深,回望如一,地形的险要特殊的特点.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游白水书付过①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往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二鼓:二更.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食.馀甘煮菜________________(2)顾.影颓然__________________1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B.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D.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6.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17. 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4. (1). 吃(2). 回头看15. A16. (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17. .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解析]14.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顾”字的释义,常考.15. 此题考查学生对“为”字含义的掌握,“折处辄为潭”中的“为”可解释为:动词,是.选项中的“为”字分别解释为“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故选A,要求学生还应掌握,其、之、以等字的具体释义.16. 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17.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仔细阅读文段,读出字里行间中蕴含的情感,写出即可.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观潮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卷(有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卷(有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卷班级姓名得分一、基础和识记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河堤.(tí)池沼.(zhǎo)蔓.延(màn)惟妙惟肖.(xiào)B.拱.桥(gǒng)着.眼(zhuó)乾清宫(qián)重峦叠嶂.(zhàng)C.脂.粉(zhǐ)轩榭.(xiè)折度(zhé)大煞.风景( shā)D.纤.细(qiān)气氛.(fēn)伧.俗(cāng)迥.然不同(jiǒng)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休憩金峦殿烟雾缭绕应地制宜 B.消魂蟠龙独占鳌头自出心裁C.帷幕湛蓝失之毫厘齐声称道 D.钟磬绚丽莫明其妙大肆挥霍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__________东西。

②屏在许多餐厅、宾馆用得很___________ ,可是总_________不起我的诗意。

③赵州桥________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A.横贯普遍勾横跨B.横穿普通撩雄跨C.横贯普遍勾雄跨D.横穿普通撩横跨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A.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B.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大相径庭....。

C.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

D.马可•波罗说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5.下列使用了“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一句是()A.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B.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C.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D.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6.下列句中使用的标点错误的是()A.多么壮丽啊!祖国的大好河山。

B.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C.马克·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卢沟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八年级语上册第三单元自测题一、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河堤(tī)拱桥(gǒng)饮涧(iàn)池沼(zhǎ)B、豁亮(huò)匀称(yún)椭圆(tuǒ)鸟瞰(kàn)、漕运(á)田塍(shèng)微薄(bó)菜肴(yá)D、情愫(sù)沟壑(hé)天堑(qiàn)擅长(shà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安装千态万状残损鲜花簇拥B、孩提行影不离浸溢流连忘返、陪伴出尘脱浴简陋潸然泪下D、摧毁瑰丽多彩雕啄错落相连3.与下面两句话的含义最接近的成语是()西谚有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巴黎这座世界明的繁华之都的出现又何尝是一日之功呢?A、日积月累B、计日程功、天长地久 D、日方长4.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B、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D、那时侯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重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5.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⑴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⑵永定河发水时,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⑶石拱桥的桥洞呈弧行,就像虹。

()⑷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6.你知道下面的诗句是谁写的吗?请模仿这两句诗,也试着写两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代的诗人《秋夕》里的两句诗。

仿写:。

7.古诗中含有桥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并注明作者或出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测试卷班级 姓名 分数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26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狼(j í) ______ (di àn) ______记 万(l ài) ______俱寂 失魂落(p ò)______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①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褪唐!他触木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①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王勃《____________》)②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己亥杂诗》)③夜阑卧听风吹雨, 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④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__ 。

(杜牧《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

(______《春望》)⑥________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

4.一位动物学家在澳大利亚的巴克利高原研究狼群,发现每个狼群都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它们的活动半径大约是15公里。

当他把三个狼群的活动圈微缩在图纸上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三个圆圈是交叉的。

也就是说,这些狼群在划分地盘时,留有一个公共区域。

根据你的积累和经验,说说这个公共区域的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提高我市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市先进文化建设,学校决定开展‚苏州文化宣传周‛活动,活动中,调查组就全市居民文化活动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对居民喜欢收看的电视节目的调插情况统计如下表,阅读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请分析归纳调查结果,并就所反映出的情况,向市有关部门提一条合理建议。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4分) 阅读《人琴俱亡》,按要求完成6—10题。

(12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 ) 此已丧.矣 楚王闻.之 便索舆来奔丧. 何以都不闻.消息 子敬素好琴. 何以都.不闻消息 取子敬琴.弹 都.不哭 对曰:‚齐人也,坐.盗。

‛便径入坐.灵床上 7.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是( )(2分) A .赶尽杀绝. B .悲痛欲绝. C .绝.无此意 D .美妙绝.伦 8.用现代汉语翻译‚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这个‚不调‛说明了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背影》选段,完成11—15题。

(共11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1.文中写父亲的穿着,有三处用了‚布‛,联系前文中写的家庭惨淡的光景想想,你有什么感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文中‚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一句,能否改成‚我和他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B C D E13.‚他望车外看了看‛,后来我也看了,两人看的是不是一样?为什么对父亲的‚看‛写得很简略,而‚我‛的‚看‛却写得较详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想像一下,父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是不是也很‚不容易‛。

同样的‚不容易‛,作者为什么要略写这一细节?(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朱自清的文章朴素自然,却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够体会。

请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一句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我的母亲》选段,回答16—19题。

(9分)①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

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

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

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

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过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

呜呜咽咽地背若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

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②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

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

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

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

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一一做给我穿的。

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

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16.第①段写‚十岁‛时的事,第②段写‚八岁‛时,要不要倒过来?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母亲见‚我‛背书中断遭父亲打时,泪如泉涌地哭,却还要说‚打得好‛,你能体会母亲复杂的感情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作者写夜深人静,‚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说说‚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