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道家(老子)【先秦诸子选读】稿
高中语文 2.4 《老子》(粤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名著选读》

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 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 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 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 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 比。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 实行“无为而治”。
可编辑ppt
6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
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 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 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 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 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 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 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 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可编辑ppt
14
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
号为老子”。
可编辑ppt
2
曾担任“周藏室之
史”,深懂周朝的图书
典籍,学问渊博,见周
王室衰微,弃官西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
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隐士,
“莫知所终”。
可编辑ppt
3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
宗”《。老子》论“道”,突出 的是“自然”,即把“自然” 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可编辑ppt
5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 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死不相往来”。
先秦诸子选读——必背篇目--

先秦诸子选读——必背篇目--《先秦诸子选读》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著作的经典读物,其中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各个学派的经典著作,是中国文化学习的必修课。
下面是《先秦诸子选读》中必背的篇目。
1.《论语》《论语》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教诲,全书共二十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篇目。
它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仁爱”、“诚信”等重要观念,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2.《道德经》《道德经》是老子所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共有八十一章,被誉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篇目。
该书提出了“道”和“德”的重要观念,“道”是超然物界的存在,而“德”则是人类行为的规范。
书中强调了个人修养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内容主要涉及到人性、政治和道德等方面,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它强调了人的天性和人类之间的道德关系,讲述了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手段来达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家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主要论述的是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如何实现政治和经济上的平衡。
该书分为五十四篇,包含了许多精辟的例证和道德观点,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管子》是战国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所著的一部思想著作,共分为八十篇,主要讨论了国家治理和政治策略的问题,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管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书强调了以法治国和法律的严格执行来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也提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统一和合作。
《墨子》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共分为三十篇,主要讨论了人类之间的爱和亲情等问题。
书中提倡了兼爱、非攻、节用等一系列墨家的主张,成为了墨家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的代表。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作者为鬼谷子,共有六篇,主要探讨了未来的预测、处世之道等问题。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人物简评引入道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
在国际影响上,他是唯一可以和孔子抗衡的中国思想家。
他所开创的道学与孔子开创的儒学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约前580~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儒家始祖孔子曾师事老子,据《史记》所载,孔子以“其犹龙乎”来赞叹老子的高深莫测。
后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官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老子写下的这五千余言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道”。
老子用虚无的本体“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论,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源。
他看到自然界的盛衰消长、社会上的对立和争斗,认识到事物的对立方可以相互转化,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他把这种变化认为是循环往复,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本质,因此具有很大的保守性。
他教人无为、居下、自然、柔弱、愚鲁,从反面看问题,他的这一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韧性。
老子的思想丰富而深刻,既有唯物主义倾向又有唯心主义的成份,对后世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老子是个神一样的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两千多年来,各种学派或吸取,或改造与承继,总有他的影子存在。
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学说博大精深,玄妙至极,常言人所不能言,道人所不可道。
后世的英才都从他那里吸取“养分”。
张良、诸葛亮、刘基……在这些拔乱反正、匡救时弊的大贤天才身上,无不留有老子学说的烙印。
他被尊奉为道教教祖,是一个神秘而睿智的华夏民族精英。
【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先秦诸子选读》读书笔记1000字

《先秦诸子选读》读书笔记1000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春秋战国时期是文章极盛时期,出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繁盛局面,“先秦诸子”的诞生,在今日启发引导我们陶冶身心,提高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通过阅读这本著作,让我获益匪浅。
“先秦诸子”是春秋战国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这给我国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的谈非常看重先秦诸子中的六家,即阴阳、儒、墨、名、法、以及道家。
其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可以肯定,他宣扬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或“兼相爱”,他的主张都有一个核心的考虑,就是兼相爱;《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与给现实人生确立一种根本法则……阅读学习《先秦诸子选读》,我感受到了先秦诸子各有千秋的地方,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无比宝贵的遗产,儒家有《论子》、《孟子》、《荀子》,道家有《老子》、《庄子》,墨家有《墨子》,法家有《韩非子》等。
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每一类都那样独具特色,充满着卓越的智慧和魅力。
从先秦诸子们独特的主张思想中我豁然的领悟到他们独特的风采。
孔子围绕着礼和仁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现实社会的紊乱以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墨子围绕兼相爱,交相利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亏人自利”的世风;孟子建立的仁义,仁政学说,回应的是功利主义的甚嚣尘上以及率兽食人,好战嗜杀的暴政;庄子安时处顺的思想,蕴含着灵魂在现实压迫下的挣扎,他以无用为大用的思想,则回应着把生命当做工具的价值观对生命尊严的贱害。
我国古代的几千年历史中,人们思考天和人,社会和人生,几乎都没有跳出这些哲人的樊篱。
传统从这里发源,反传统也从这里开始,从古至今,先秦诸子在很多根本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几乎没有被超越过,那是我们文化传统的根,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视,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精华的地方。
《先秦诸子选读》中“老子单元的教学思考及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中“老子单元的教学思考及设计内容摘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辑录《老子》章节为一课,侧重于阐述其朴素辩证法。
教师执教“老子”单元时应当注意以生为本,用形象的材料阐述老子有关言论,并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丰富人生智慧。
关键词:老子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一.教材定位:补充与提升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系列中,《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这意味着它应该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且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统观先秦诸子,只有儒家《孟子·梁惠王上》和《荀子·劝学》的部分、道家《庄子·逍遥游》的首章得以入载必修教材,这也即《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基础。
三篇课文能分别体现孟子仁民爱物、与民同乐的政治观,荀子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修养论,庄子逍遥无待、无己无功的自由观。
虽然这些并不是其时授课的重点,但是在开始《先秦诸子选读》的有关章节时,可以先进行回忆、新解和概括,夯实诸子哲学学习的基础。
当前,党中央反复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先秦诸子选读》便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教材载体,从这一角度分析,选读诸子便不仅仅是对必修课内容的补充,更是对人格修养、社会道德的提升。
二.单元分析:走进老子,感知道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正反两方面相互对立和转化的朴素辩证法。
相传《老子》,即《道德经》为老子所作。
该书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老子》架构了以道为核心的体系,对后世哲学、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老子”单元即在此基础上,摘录《道经》和《德经》的有关言论编辑成课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先秦诸子散文,以《庄子》和《孟子》文学价值最高,《老子》主要是以哲学经典的面貌流传后世。
语文不必泥于语文课堂,在执教《老子》时不妨树立大语文思想。
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教学课件(共50张PPT)

第五则选文: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 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 难之,故终无难矣。
今天在老子的家乡河南省鹿邑县城内的 东北角上还有一处高约13米的高台,叫“老 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庙。 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称为“赶山 鞭”。相传老子50多岁时曾在这里讲学,此 地离自己家有好多路,来来往往都要经过一 座山叫“隐阳山”。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提示: 美——恶(丑)、善——不善(恶)、 有——无、难——易、长——短、 高——下、音——声、自是——(不自是)、 自伐——(不自伐)、前——后、 自见——(不自见)、自矜——(不自矜)、 大——小、柔弱——坚强 等等。
(3) 提示:《老子》辩证法中的一个突出 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 “弱”“贱”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守弱曰强” 的思想。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全需谨慎、重视基 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 要是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 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 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 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
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 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
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 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 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 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 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 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 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高中语文 第4单元《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全部内容。
有无相生[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音声相和.(hè)车毂.(ɡǔ)埏(..shān)埴.(zhí)户牖.(yǒu)自是者不彰.(zhānɡ)自矜.(jīn)者不长.(zhǎnɡ)赘.(zhuì)形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枯槁.(ɡǎo) 故有道者不处.(ch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自见者不明(“见",同“现”)(2)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荒谬)(3)甚脆易泮(“泮",通“判”,分离)(4)起于累土(“累”,通“蔂”,盛土的工具)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恶错误!(2)强错误!(3)其错误!(4)之错误!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古义:指不能走远今义:不可以(2)强行..者有志古义:竭力实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做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4)其死也坚强..古义:僵硬今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为无为,事.无事(名词作动词,做事)(2)味.无味(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味)(3)是以圣人犹难.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把……看作困难)(4)死而不亡者寿.(名词用作形容词,长寿)(5)夫轻诺.必寡信(名词作动词,许诺)(6)慎.终如始(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地对待)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自矜者不长。
先秦诸子选读——《老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老子》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经历及其思想。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
3、能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积累名言警句。
知识汇总关于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
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
关于《老子》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
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分析有无相生老子是中国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创者。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对老子专门的介绍,“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的思想,与咱们前面所学的一些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不一样,到底是有什么不一样,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老子的这篇文章,来作一些了解。
一、注音。
毂()埏埴()户牖()自矜者不长()赘()枯槁()(答案提示:gǔ、shān、zhí、yǒu、jīn、zhǎng、zhuì、gǎo)二、解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其人
•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 • 老莱子说 • 太史儋说 • 隐君子说
《老子》其书
1、《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教尊其为《道德真经》,分 《道经》和《德经》两篇,共81章。 《道德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 律、伦理、心理、逻辑、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 《道德经》中心范畴是“道”和“德”,其中“道”是老 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2、《道德经》中的“道” “道”的基本含义:一是指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终极根源; 二是指自然事物的运动规律;三是指社会人生的基本准则。 “道”的基本特征:内涵的抽象性、特性的自然性、存 在的永恒性、功用的广泛性。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 2、结合当下,谈谈你对每一则的理解。 3、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进行品析。 4、完成《名师一号》课内练习
老子智慧补充
• 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 • 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 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 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几於道 • 9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 富 身退,天之道。 • 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 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77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 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 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基本思想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 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 们生活得幸福安宁。他所期待的是:人们 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 政治权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 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们 返回到真诚质朴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The Philosophy of Laozi
无为——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此观念主要是针对统 治者而言的。 不争——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欲望。 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柔弱——意在不可恃强凌物,强悍暴戾。柔弱非懦弱。 柔,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 虚无——虚,是形容道体的,“道”体是虚状的,虚状 的道体却发挥着无穷的作用,万物从这个虚空中蓬勃生 长。“无”,一是指,道的无形无色不可见;一是指 “空的空间”。 虚静——期待人们凝练自己的生命深度,发展自己主体 的精神空间。
• 13章: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 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 患? • 18章:大道废,有仁义;• 慧出,有大伪;六亲 智 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绝学无忧。 • 22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 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 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 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的永恒意义。
经典品茗
人一走,茶就凉,是自然规律; 人没走,茶就凉,是世态炎凉。一杯 茶,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 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 利。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 只是你的想象,你想什么,什么就是 你。 ”心即茶,茶即心!
3、《道德经》中的“德”
《道德经》中的“德”是指“道”的功用或显现,是事 物得于“道”而形成的内在特质,是人对于“道”的认 识和把握。
老子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 《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 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天地之德、自然之德; “下德”:人间之德、社会之德。
作业: 1、 400字小论文结合文本简析 老子与庄子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2、完成《名师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