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教案学案
观刈麦学教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观刈麦》学教案主备人:余国雄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班级:第小组姓名:得分:学习目标:1、紧扣关键字词的解释,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3、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并通过仿写形式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识记文言诗词的含义,理解诗歌内容。
学习难点:了解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的生活状况,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学习过程:一.情境创设1.导入:师:曾经有人创作了一首《五月的心情》。
诗是这样写的:“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它笑意盈盈,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同学们能从这首小诗中看出写诗人我的心情吗?师:“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曾经的五月,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于田埂边看割麦,于是有了我们今天要共赏的《观刈麦》中不一样的“五月心情”。
二.问题呈现1.预习检查a.作者生平简介。
白居易,代大诗人,字,号。
与合称“元白”。
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和“”之称。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他的诗篇有:《》、《》、《》。
b.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其原因是音节上有押韵,这首诗押韵。
b.给加点字注音。
观刈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饷田()灼()秉()三百石()岁宴()c.解释字词:覆陇黄:荷:箪:复:秉:悬:敝筐:输税:事农桑: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诗中写到了哪那些人?4.诗中景: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了……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用诗中原句作答。
5.诗中情:请以诗中字词句为依据,揣摩丁壮和贫妇的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理话。
a.丁壮说:b.贫妇说:6.你认为丁壮和贫妇谁更苦?说明理由。
7.古代表现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诗篇不胜枚举,但本文着实高人一筹,那是因为诗人在那个时代就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
2022年 教学教材《观刈麦》学案1

?观刈麦?学案目标导航1.熟读、背诵本诗。
2.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重、难点: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想一想:在预习中,你有哪些收获?1.温故知新,关于,我有以下了解:2.通过查找资料,我大致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在诵读中,我认为以下字词的读音应值得注意。
4.在试译的过程中,我认为以下词语应重点识记。
5.我能试着背诵本诗。
三、说一说1.本诗主要向我们描述了两个劳动场景,你能否讲给大家听?2.面对此情此景,有何感想?四、品一品:品词酌句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用“写出了〞的句式,谈谈个人感悟。
五、谈一谈材料1:2021年3月23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21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亿农民彻底辞别皇粮。
假设时光车轮把白居易带到现代,当他看到以上信息,你觉得他会怎么想,你又想对他说什么?六、作业1.扩写?观刈麦?。
2.适值秋收,请用150字。
七、课外迁移1.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或劳作后一无所有的诗句,你知道多少?预设:“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补充:2.?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观 刈 麦 导学案

观刈麦导学案学习目标1、抓关键字词,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
2、品悟诗人亲农悯农的“诗心”,探究社会根源。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在沉重的租税剥削下的痛苦生活。
4、在正确有感情的诵读中感受诗歌形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自由朗读,齐读,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释诗,集体探究:三、精读感悟:1、诗中描写了哪些人物?2、这首诗写了什么情节内容?(每个情节4字概括)3、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4、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5、请用一个字概括农民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6、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造成妇人如此悲惨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
7、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农民疾苦所持的态度。
8、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四拓展延伸:1、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
(一百字以内)2、如果你是诗中的丁壮和贫妇,你想说什么!3、当今社会不同了,请你告诉白居易,国家有哪些惠农政策?五、当堂达标练习:1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一句从_____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_______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
2.“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用原文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4.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
5.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6.反映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苦的句子是:,。
7.表现诗人深刻反思的句子是:,。
,。
,。
8、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五月人倍忙()妇姑荷箪食()但惜夏日长()左臂悬敝筐()吏禄三百石()9、表明全家人艰辛劳动的诗句: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10、表明劳作艰辛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观刈麦》教学设计优秀篇

《观刈麦》教学设计优秀篇白居易的古诗观刈麦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教学设计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
教学模式:八步教学法即:激情导入、展示目标、指导自学、教师巡查、检查自学、展示点拨、汇报小结、当堂考核。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积累词语,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品味诗歌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的感情。
设计理念:古代诗歌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教学设计重视诗歌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反复吟诵品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语文实践能力。
教改亮点: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一改过去先教后学的老方法,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母语学习环境。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入课题: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百花园里盛开着这样一朵奇葩:她像花儿一样美丽,她像歌儿一样动听。
其独特的魅力和醉人的芬芳注定了她永远都将是我们解不开的心结,挥不去的情缘。
这朵奇葩就是唐诗。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唐诗,跟着诗人白居易的脚步,一起去观看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一起去感受那令人心酸落泪的劳动画面。
( 出示课题《观刈麦》)。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1、读诗歌。
读准字音,积累词语,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诗歌。
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品味诗歌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背诗歌。
能流畅的背诵诗歌。
九年级语文上册《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观刈麦》一诗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请学生课后阅读一首与《观刈麦》主题相近的诗歌,如《悯农》,并尝试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农民的关爱之情。
2.诗句仿写:请学生仿写一首以劳动者为主题的诗,要求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敬意。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知道农民的劳动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觉得农民的劳动辛苦吗?为什么?”
3.导入新课: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观刈麦》,告诉学生这首诗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景象,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农民的关爱和同情之情。
(二)讲授新知
1.诗歌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观刈麦》,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2.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组,让学生正确书写和掌握。
3.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背景介绍:讲解唐代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农民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探讨诗人表达的情感。
3.情感作文:结合《观刈麦》的学习,让学生以“我眼中的劳动者”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描述自己身边的劳动者,如父母、老师、环卫工人等,展现他们的辛勤付出和美好品质。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a.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
b.如何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紧扣关键字词的解释,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3、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并通过仿写形式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一课时时间,讲读这篇课文,利用朗读法,引起同学兴趣,并利用讨论法,使同学深刻理解作者心理情感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此诗,使同学理解百姓疾苦,体会古时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感,使同学培养勤俭节约好生活习惯。
观刈麦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学设计观刈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刈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刈麦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首小诗: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它笑意盈盈,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这首诗字里行间饱含的丰收的喜悦和满足,深深地打动了我。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不全是这样。
曾经的五月,也是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在田埂边看农民割麦,写下了《观刈麦》这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不一样的“五月的心情”。
(板书课题作者) 谁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白居易的情况大家了解得可真不少,看来同学们昨天预习得很充分。
老师也整理了一些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简介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诗人。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段文字,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记录在书上。
有人说“诗歌的灵魂是朗读”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在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活动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方式:个体自读,圈画生字—集体释疑—小组确立朗读方式—合作试读—四个组代表展示——集体齐读同学们在朗读时觉得那些字需要注意读音?在小组朗读的时候注意正音,其他小组适时点评。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今天我看到了我们同学最认真的读书姿态了。
非常感谢刚才几个小组同学的精彩展示。
同学们,一首好诗是可以不断让人挖掘的,也是可以不断打开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大意,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解,理解诗歌的意思。
活动二再读诗歌,读懂意思活动要求:争取字字落实,注意译后句子通顺流畅。
《观刈麦》学案

(3)不仅展示了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而且更深入到他们的内心进行刻画,写事与心理完美统一的诗句是,,,。
(4)拾穗者为什么拾穗?是何原因造成的?(请用诗中一个字概括)。
四、交流合作,解读研究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妙处。
(三)划分朗读节奏:师范读,学生在课本上划。
(四)了解诗歌基本内容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4.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观刈麦》中表现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东台苏东双语学校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语文师生学习案
班级:姓名:
课题:观刈麦
主备人:周维娟
总课时:1
分课时:1
时间:2013.5.1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基本内容。
2.研读诗歌,了解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诗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了解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诗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自学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白居易:代大诗人,字,号。它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风格平易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代表作有讽喻诗《秦中吟》和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刈麦教案学案
白居易
【文学常识】
选自《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①刈:割。
②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了田埂。
陇,通“垄”,田埂。
③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挑,扛。
④饷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
饷,用酒食款待。
⑤炎天光:炎热的太阳光。
⑥秉遗穗:拿着掉在地里的麦穗。
秉,执,持。
⑦输税:缴纳租税。
⑧事农桑:从事耕织劳动。
⑨岁晏:年终,年底。
晏,晚,迟。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
装的水浆,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赏析】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动作描写。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劳动场景,表现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劳动者劳动的艰辛,和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
2.“历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了劳动者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劳动者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
3.炼字角度赏析“历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惜”是珍惜的意思,用在这里突出了人们矛盾的心理,表现了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4.“家田输税尽,拾此充肌肠”
直接揭示了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
5.主旨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深深的自责,体现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主题】
写刈麦,拾麦的场景,突出了劳动者的艰辛,把宫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百姓艰辛贫困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繁重的赋税给劳动者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苛捐杂税的不满。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文学常识】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选自《白居易集》。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①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②暖树:向阳的树。
③云脚:指低垂的云。
④水面初平:制春水初涨,远望湖面与案齐平。
【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飞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理解背诵】
1.《钱塘湖春行》诗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钱塘湖春行》诗中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的诗句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诗中描述诗人游览行踪和西湖春来水涨的秀美景色的诗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4.描写春到西湖,以禽鸟的活跃突出盎然春意的两句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写西湖花草生气勃勃,妩媚动人的两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写诗人被西湖美景所深深吸引而留恋忘返不愿离开的句子: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点明春临西湖,并交待诗人行踪的两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
【赏析】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此景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之感。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没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主题】
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泊秦淮杜牧
【文学常识】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选自《樊川诗集注》。
【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①商女:卖唱的歌女。
②笼:笼罩。
【翻译】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犹自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理解默写】
1.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为揭示中心作铺垫的写景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赏析】
此诗语言凝练含蓄。
诗人巧妙地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借以透露自己深沉的忧虑。
开头从写景入手,用两个“笼”字把秦淮河上烟月迷蒙的景象勾画出来,然后着力描述岸边洒家的弦乐歌声,预示唐王朝的末日即将来临,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主题】
本诗写诗人在晚唐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的一种忧国情绪,讽刺那
些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愤。
赤壁杜牧
【文学常识】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选自《樊川文集》。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①戟:古代一种能直刺或横击的兵器。
②未销:没有完全锈蚀。
③将:拿,取。
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锁二乔: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你不给周瑜便利,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了。
【翻译】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理解背诵】
【赏析】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以小见大,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抒发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简答题】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做铺垫.
2.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以小见大,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引起下文议论,为下文做
铺垫。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他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便利,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5.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是指什么?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火烧赤壁周瑜
6.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杜牧在《赤壁》冲借小物抒怀有何用意)
诗的开头由一个小小的折戟想到赤壁之战,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国家兴亡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具体可感。
7.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送的末三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①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②妙处: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周瑜就有可能战败。
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
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化身。
【主题】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和事的慨叹,曲折地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