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核心题点精练八小说赏析描写和叙事艺术
小说叙事艺术完整版

注意点:(二)叙述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 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
——(饱满、立体)
3.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生动
——(鲜明、生动)
4.有助于烘托人物心理、体现人物的感情 ——(烘托心理、体现感情)
四、环境
1.营造氛围、折射时代社会特征
五、主旨:
1.有助于凸显(揭示)、深化、丰富小说主题
第一板块:小说的叙述技巧
(一)谁来讲这个故事? 叙述者是谁? 叙述的视角 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腔调
故事是谁讲的——叙述视角
《祝福》: ——限知视角“我” ——“我”的身份:受新思潮影响的返乡的知识青年 (游子、 “异己者” ) 由“我”来讲故事的特点?若换成鲁镇的其他人不好吗? 1.“我”是一个返乡的青年,对祥林嫂有更多关注的兴趣, 如果是鲁四老爷,则不屑于关注这样的小人物。 2.我是受到新思潮影响的新派人物,对祥林嫂有一定同情, 才会有灵魂有无的关键性对话。如果是柳妈的叙述,则无 法达到这个高度。 3.我回答的模棱两可也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突出了小资产加 阶级知识分子的懦弱,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二)怎么讲这个故事? —— 叙述的顺序 叙述的节奏 叙述的频率
:常见、特殊
第一板块:小说的叙述技巧 ——谁来讲故事
一、 叙事人称(一、二、三人称) 叙事的身份(儿童、伙计、知识分子等) 叙事视角(全知、有限制)
第一板块:小说的叙述技巧
——谁来讲故事
一、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 —— “我”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刷题精选模块一弱项提优卷7合理赏析小说的描写和叙事艺术(含解析)

弱项提优卷7 合理赏析小说的描写和叙事艺术『提优利器』小说吸引读者的地方就在于人物命运的变化,因而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和叙事艺术就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
高考往往借助描写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通过叙事艺术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品味精彩的语言,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水平。
二轮复习中,有些学生仍然存在无从下手,套用术语,回答无条理的问题。
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答题亦是如此,学生只要“心中有文本”“心中有结构”“心中有形象”“心中有规范”,按规范答题,就能提高解答描写和叙事艺术类题目的能力。
熟能生巧,同学们,来练一练吧!『小试牛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呈现描写和叙事艺术的赏析过程)最后的电波行动开始了。
我父亲原定走北路,负责掩护,由于李安本出马,结果被调至南路,随大部队行动。
“要不是老李,”(3)我父亲后来常说,“我说不定早就见马克思了。
”“老李,外号‘飞锤’,不仅收报发报样样娴熟,而且机务上也有一套。
自1941年皖南事变后,和我在新四军皖中独立师第三团共事,我这一辈子啊……”父亲屡次这样感叹,皆因他的一套娴熟技术皆传自李安本。
按计划大部队一路向南猛突,但电台始终保持静默。
相反,北路小队频繁发报,他们把平时抄收的新闻稿都拿出来,反复发送。
果然,敌人上当了,开始调集兵力向北围追堵截。
旅长下令全速前进,争取时间。
他说:“我们越快到达,北路的压力便会越早解除。
”据事后得知的消息,驻青城日军指挥官藤田五郎大佐曾多次接到南路发现我军大部队的报告,但他并不相信,以为这是新四军的调虎离山之计。
因为日军的情报部门一直在跟踪监听,并随时向他报告,证明新四军的电台就在北路。
这一错误的判断使他错失良机,(3)打好的算盘完全落空。
白露过后第七天,我军终于突破重围,来到了江边,与江北前来接应的部队胜利会师。
部队到达时,已是深夜。
旅长顾不上休息,下令立即架设电台,与北路联系。
“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夜晚。
高考语文专题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附考点详解及考点专练+实战演练+答案)

考点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王长元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
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杀人啦,顶子。
这不,官家正寻他哪!”“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
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
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
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
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
这,国法是不能容的。
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
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
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
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
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
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
高考“小说阅读”讲练:赏析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讲练:赏析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一、必备知识归纳:(一)叙述艺术叙述(记叙、叙事)作为小说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其技巧表现在叙事的人称、方式和线索三个方面。
(二)描写艺术小说中的描写从描写对象看分为环境描写(主要是自然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
其中人物描写是赏析的重点。
(1)景物描写a、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b、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C、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d、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e、白描和工笔。
(3)场景描写艺术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
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场景描写的作用有:(1)给全篇“定调”,使叙述更加自然;(2)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一种象征。
(4)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②展示人物性格。
一些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精神风貌。
③凸显环境特征。
文章中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往往要借助典型环境的描写,因此文章对一景一物的细致描写,不仅能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凸显环境特征。
④表达真挚情感。
一篇文章能感染读者,往往因为其表达的情感真挚。
而真挚情感除了来源于亲身经历的生活,还来源于成功的细节描写。
⑤深化作品主题。
好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三)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1.象征: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精练八赏析描写和叙事艺术课件

三色,但主体是白色的,黑和黄两色小块而不规则甚至又重叠地穿插其中。
让人揣测,也许有一只猫离开了,或者,曾经有个强有力的入侵者,做了
点什么,又抽身而去了。
⑤但是,邻居们并未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下工夫。有人主动承袭了 涛子老婆没搬走时的做法,在窗台上搁一只小吃碟,里面总有食物。猫 们的日子过得挺好的。 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位平素和涛子相交极深的老邻居去一个叫
C.涛子一家为何搬家,搬家去了哪里,为何涛子没有再回来,涛子的老婆
孩子为何不见踪影,小说并未交代,这使故事充满悬念。
D.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善心这一主题,在日常生活中,善心并不抽
象,就是在对待流浪猫这样的小事上面也能体现出来。
解析 “无比钦佩”“愧疚和自责”于原文无据。
1 2 3
解析
答案
2.小说第③段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案 内容上:(1)写出了猫活泼好动、惹人喜爱的神态和天性; (2)写出了流浪猫获得 “家”的惬意和自在的神态,侧面表现了涛子家 人的善心; (3)增添了小说的趣味,使小说更有可读性。 结构上:(1)在故事情节上照应上文,突出邻居对流浪猫的好奇和关注;
(2)为下文弄清楚猫的确切数量和献爱心照顾猫做铺垫。
1
2
3
答案
3.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文末画线的句子。 答案 (1)用反复、反语、反问的手法,写出了老邻居对众邻居“关心
猫而不关心人”的行为的不满及无奈之情; (2)卒章显志,引起读者对真正的“善心”与“善行”的思考,升华了 文章的主旨。
1
2
3
答案
精练点拨
善 心
安石榴 ①小区院里有几只流浪猫。到底几只是不确定的。因为,五分钟之 前,在草坪里见到一只灰黑相间的狸猫,五分钟之后,在楼头便利店的 外臵货架上又看到一模一样的一只蜷在那儿假寐,也不知道是刚才的那 只漂移过来了,还是它的同胞兄弟。这都是可能的。但是,涛子一家三 口搬走之后,邻居们很快就搞清楚了,一共五只。尽管它们的关系有点 暧昧,也挺复杂,院里人现在也没有真正看透,不过,数量是明晰的。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赏析艺术技巧

一、修辞手法角度
类别
作用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描写的事物形象丰满、 感人
比拟 使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表达亲切,有情趣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利于抒情
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更鲜明,更突出 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天龙八部》
一、语言分类
类型
解说
人物 语言
不同性格的人,在相同的场合,面对相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 格往往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 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 粗俗,有的文雅…… 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知书达理、王熙凤的八面玲珑、 贾宝玉的率性自然等都是借助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突破二 赏析语言艺术 小说语言有两种:一是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
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小说作者的语言,即作者的叙述语 言(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这里的语言特点有时是指作者 的语言风格,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如修辞 技巧、刻画人物技巧、遣词造句技巧等。另外,也指作品 语言的色彩特点,如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等。
(二)语言风格题 [2021·浙江卷] 《麦 子》 红柯
(2)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 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 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 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 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 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 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描写所运用的手法各有侧重。人物描写主要从正面和侧面两 个角度进行,正面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外貌、语言、心理等, 侧面描写包括借助他人他物去对比烘托等。环境描写主要通 过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观察角度、感觉角度等来实现。这 些都已经在前面章节中重点介绍过,这里主要就描写的共同技 巧做一介绍,其他不再赘述。
小说艺术技巧赏析题之描写艺术

应用体验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 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肖像、动作
2.(描写艺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语句, 并指出这样写的好处。
解析:题干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语句,并指出这样写 的好处”,这是考查考生鉴赏文章语言的能力。题干给出鉴赏的角度— —人物描写的角度。回答问题,要注意思考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语 句运用了人物描写中的哪种手法;第二,语句表现了什么内容;第三, 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她痴痴地点着头”,这句话是老太太对村长 劝诫的反应,属于动作描写,“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 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属于神态描写,同时也有比喻 修辞。写出了老人痛苦的心情,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的担心,为后文给儿 子烙饼让儿子去躲藏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满分答案] ①运用 神态、动作、语言和细 节等多种描写手法,揭 示出三叔的狂喜和乐极 生悲。描写细腻生动, 富有戏剧效果。(4分) ②比喻,作者把三叔肉 皮里含着的笑容比作还 没有绽放的花骨朵,生 动地刻画了其在听到“ 我”的问题后,情感上 由喜悦转向迷惘的微妙 变化。( 表达效果是描写艺术赏析题的重中之重,要围绕以
下4个角度思考: 看它写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形象(性格)特点,
收到怎样的效果(生动、形象或鲜明地刻画出……)。 (2)情节。看它推动了什么样的情节发展或转折,为
下文什么情节作铺垫等。特别注意所给内容与下文情节 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3)环境。景物描写自然有特别明显的环境效果,人 物描写也有环境描写的作用,如对次要人物或群体形象 的描写,也能展现社会环境背景,揭示社会环境特点。
“表情神态是显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镜 子”。譬如在《故乡》中鲁迅先生是这样通 过对中年闰土的神态描写来揭示其内心世界 的: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 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 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八 小说的叙事艺术PPT课件

.
14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1. 为了增加作品的真实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
17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4. 小说以日记、书信等形式出现。这时的叙述人一 般采用第一人称,在具体叙述时,要兼顾日记体和书 信体的特点,叙述人应该自由灵活一些。比较著名的 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等。
.
18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由于叙述者在局外,抒写很 自由,不受限制,叙述者可以全方位地描写人物,叙述事 件,可以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第三人称叙 述一般比较客观冷静。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之分。
.
8
(二)倒叙
3. 为了增强小说的艺术效果,使小说情节引人入胜,可 将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放在小说的开头,制造一定的 悬念。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
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 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那个遥远的下午。
.
9
(三) 插叙
所谓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段 与人物或情节相关的内容(譬如人物的介绍、事 件的背景或原因)的一种叙述方式。
1. 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故事情节,在叙述中心事 件的发展过程中,有关事件的背景或原因插入一 段叙述,带有追叙的性质。
2. 为了使事件叙述得更清楚,增强表现力,插入一 段叙述,对小说人物或情节做必要的注释和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题点精练八赏析描写和叙事艺术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最主要的技巧是描写与叙事,围绕这两点,高考经常设题考查。
二轮复习,要紧紧扣住技巧与效果两个答题点,把赏析与文本、与文本的语言结合起来,把赏析落到实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善心安石榴①小区院里有几只流浪猫。
到底几只是不确定的。
因为,五分钟之前,在草坪里见到一只灰黑相间的狸猫,五分钟之后,在楼头便利店的外置货架上又看到一模一样的一只蜷在那儿假寐,也不知道是刚才的那只漂移过来了,还是它的同胞兄弟。
这都是可能的。
但是,涛子一家三口搬走之后,邻居们很快就搞清楚了,一共五只。
尽管它们的关系有点暧昧,也挺复杂,院里人现在也没有真正看透,不过,数量是明晰的。
②涛子一家搬走时正值初冬,不会是他——第三次中风的半残人,估计是他老婆或者儿子,把一扇窗户打开,在纱窗上剪出一个小方口——方口的最上一边没有剪,就像一个小方门帘。
五只流浪猫竟然明白那是专门给它们预留的绿色通道,当天就迁进新居了。
③猫们进进出出。
有时候,只有一个小脸儿躲在纱窗后面,端庄威仪,就是一只小脸老虎嘛!有时候,“呼咙呼咙”从窗台上滚下来两只,打得难解难分。
另外一只猫蹲坐在窗下自行车旁淡然地看了一眼身边激战正酣的一对儿,又冷静地转移了视线。
屋里毫不相干的那只却突然冲了出来,直接坠到窗下加入了战斗。
而窗对面墙根儿一辆落着积雪的电动三轮车下面,一只猫爬了出来,拖着长尾巴慢腾腾横过便道,一副吃饱喝足的慵懒样子,却瞬间起动,一溜烟儿完成跑、跳、抓、爬、钻的动作,回屋里去了。
邻居就是通过这样的观察,知道这是个五口之家的。
④涛子一家三口搬走之后已经一年多了吧,无论大雪咆天,还是春雨绵绵,这个房子的主人一直都是五只猫。
涛子被送走之后再没回来过,老婆儿子也不见了踪影。
这五只猫,从外观上能看出它们一两处绝然不同的地方,和少许显性的因果关系。
其中三只大猫,一只纯白色,至少给它洗个热水澡之后一定是只雪白的美猫。
一只灰黑均匀相间的大狸猫。
一只大块黄白色杂糅的。
两只半大猫。
看起来身长和三只大猫没有差别,但显然没有三只大猫强壮,而且似乎面嫩,像是缺点儿见识——没有证据,就是一种感觉罢了。
两只中有一只仿佛是大狸猫翻拍过来的,一只却是白黄黑三色,但主体是白色的,黑和黄两色小块而不规则甚至又重叠地穿插其中。
让人揣测,也许有一只猫离开了,或者,曾经有个强有力的入侵者,做了点什么,又抽身而去了。
⑤但是,邻居们并未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下工夫。
有人主动承袭了涛子老婆没搬走时的做法,在窗台上搁一只小吃碟,里面总有食物。
猫们的日子过得挺好的。
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位平素和涛子相交极深的老邻居去一个叫“颐年园”的地方看望涛子。
那一天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不光是小孩,不少大人也出来放鞭炮了,地动山摇了一天,空气里弥漫的快乐都是火药味道的。
老邻居从“颐年园”回家,低头看着一地的雪红雪白,竟然一路没有抬头。
及至家门口,一抬头猛然看见昔日涛子家的窗台上摆着好几只小吃碟,里面的嚼果比照往日更是丰盛。
老邻居目瞪口呆,眼泪差点掉下来了。
他站在那儿看了半天,自言自语:好心人真多呀!好心人真多呀!我倒要问你们一句,该管的你们管没有呢?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只流浪猫竟然明白那是专门给它们预留的绿色通道”,暗示流浪猫一直接受涛子家人的照顾,这进一步体现了涛子家人的善心。
B.邻居们了解到涛子家人照顾流浪猫的事后,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对涛子家人无比钦佩,另一方面又深深地愧疚和自责。
C.涛子一家为何搬家,搬家去了哪里,为何涛子没有再回来,涛子的老婆孩子为何不见踪影,小说并未交代,这使故事充满悬念。
D.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善心这一主题,在日常生活中,善心并不抽象,就是在对待流浪猫这样的小事上面也能体现出来。
答案 B解析“无比钦佩”“愧疚和自责”于原文无据。
2.小说第③段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内容上:(1)写出了猫活泼好动、惹人喜爱的神态和天性;(2)写出了流浪猫获得“家”的惬意和自在的神态,侧面表现了涛子家人的善心;(3)增添了小说的趣味,使小说更有可读性。
结构上:(1)在故事情节上照应上文,突出邻居对流浪猫的好奇和关注;(2)为下文弄清楚猫的确切数量和献爱心照顾猫做铺垫。
3.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文末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用反复、反语、反问的手法,写出了老邻居对众邻居“关心猫而不关心人”的行为的不满及无奈之情;(2)卒章显志,引起读者对真正的“善心”与“善行”的思考,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一、小说描写艺术赏析题(一)阅读有道:定点精读写人艺术赏析题一般对应的阅读是在整体把握基础上的局部阅读、定点阅读。
高考考查写人艺术,多选择片段文字(往往是一两句或一段,个别涉及全篇),故要对片段文字进行定点细读、精读。
阅读的第一个内容是弄清描写对象及描写方法,其次要理清层次,抓住关键词语(尤其是动词、形容词),把握住描写对象的特征。
细读、精读不仅需要反复读,更要动笔墨(勾画圈点)、动脑筋,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看看它是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情感。
描写对象、描写方法及对象特征是阅读必须完成的三项内容。
(二)答题有径:准确判断技巧,突出效果分析1.准确判断描写技巧首先要判断所给文字的描写对象是景物(环境)还是人物还是兼而有之。
如果是景物描写,则要考虑描写的角度(如视听结合、由远及近等)和方法(正侧、虚实、动静、点面以及所用的修辞手法),这一点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一样。
如果是人物描写,则要进一步判定它属哪一小类,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
在进一步判定时要注意两点。
(1)描写往往不是单一的,常常是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要综合判断。
(2)特别注意三种描写方法的判断:①侧面描写。
它在判断中较特殊,因为它需要结合主体材料来判定,因此有时为考生所忽视。
②细节描写。
不少考生把细节描写等同于动作描写,这是片面的。
细节描写固然多表现在动作描写上,但同时也表现在服饰、神态和心理上。
细节描写肯定是一种细致描写,但描写细致不能等同于细节描写,只有那些描写细致而又非常具有表现力的描写才叫细节描写。
③心理描写。
这种描写要引起考生注意,高考命题正趋向这一点。
心理描写又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如内心独白、意识流、梦幻等方式)和间接心理描写(主要通过语言、动作来体现心理),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是一种层次很高的描写艺术。
2.突出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是描写艺术赏析题的重中之重,要围绕以下角度思考:(1)人物。
看它写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形象(性格)特点,收到了怎样的效果(生动、形象或鲜明地刻画出……)。
(2)情节。
看它是推动了什么样的情节发展或转折,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等。
特别注意所给内容与下文情节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3)环境。
景物描写自然有特别明显的环境效果,人物描写也有环境描写的作用,如对次要人物或群体形象的描写,也能展现社会环境背景,揭示社会环境特点。
(4)主题。
看它是怎样丰富、突出了什么样的主题。
在上述四个角度中,人物角度是最主要的,因为小说就是写人的艺术,所有的艺术技巧都是为写人服务的。
二、小说叙事艺术赏析题(一)阅读有道:理层次,抓标志小说叙事艺术赏析题对应的阅读有这么几个特点和要求:①着眼全文,整体性阅读。
因为叙事是全文性,不可能是局部阅读。
②理清叙事层次和段落。
看看叙事可分为几个阶段及层次起止。
③抓住标志。
抓住有助于把握叙事艺术的特征词语。
如表时间的词,插入、过渡性词语等。
有了这样的阅读,才能为答题做铺垫。
(二)答题有径:突出叙事技巧(特点)考查小说叙事艺术,一般是技巧与效果兼顾,重在把握叙事技巧。
判断叙事技巧,一般要从以下角度思考:①叙事线索或中心是什么。
尤其是线索,线索中的双线,几乎是首先必须思考的。
②叙事人称是什么。
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三人称,或者交错使用。
③叙事方式是什么。
是顺叙还是倒叙、插叙。
尤其是插叙,要注意它与插入性材料的区别。
④叙事详略是什么。
哪部分详哪部分略,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⑤叙事技巧是什么。
有无运用悬念法、误会法、突转法、抑扬法等技巧。
至于表达效果,主要从文本自身的效果出发,没有多少固定模式,特别需要在做题实践中积累、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小米徐慧芬小米是我小学时的同学,从小就长得很丑,丑得一点都不讨人喜欢。
一张大嘴,嘴皮翻起,眼皮上有块跌伤后留下的疤,疤没长好,使眼皮有点吊起来,让人觉得两只眼睛大小很不一样。
小米三年级转到我们班,来后不多久,大家就发现,这样一个难看的女孩还喜欢说谎。
她偷了家里藏着的糖果,带到学校分给同学吃,说是她妈妈专门买给她吃的,买了好多好多。
可是,那天,她摇摇晃晃拎着一只大马桶走着,她妈妈迎面上来,伸手就是两记耳光,原因就是她偷了糖果还不承认。
有一个同学看到了,全班也就知道了。
大家都说小米骗了人,以后不吃她的糖果了。
过了一个学期,班里来了两位实习老师,班主任让大家穿得干净点,迎接新老师。
小米从书包里掏出一块漂亮的丝巾围在脖子上,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是她的小阿姨送她的生日礼物。
后来她的小阿姨当着同学的面骂小米是贱骨头,偷了她的新丝巾。
从那以后,没有一个同学相信她的话了。
但是,她仍旧不断地说谎,又一次一次地被别人戳穿。
说谎是不老实的行为,当然不够资格当少先队员。
所以到了五年级,小米还是入不了队。
后来她又做出了一件更严重的不老实的事情。
那次我们中队去少年宫搞活动,当然,不是少先队员,不戴红领巾,少年宫门口是不让进去的。
这次,辅导员对小米说:“你也去吧,你候在门口,等我到了,带你进去。
”可是等我们进了少年宫,发现她早已进来了。
辅导员问她:“你怎么进来的?”她说是看门的老伯伯主动放她进去的。
后来别班有个同学告诉辅导员说,他看见小米慌慌张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条红领巾往脖子上一系,进门后又赶紧扯了下来藏在口袋里。
辅导员问小米,是不是这样?小米说是别人瞎说。
有个同学就一伸手从她口袋里扯出了红领巾。
这样,大家便很气愤,气愤她竟敢冒充少先队员。
之后大家经常骂她:不要脸!骗子!冒充少先队员!过了几年,碰到上山下乡,小米和她的弟弟为了实现“一片红”,就一起回到他们老家乡下插队落户干革命了。
又过了几年,她妈妈退休了,有政策可以让子女顶替,小米的弟弟就上来顶替她的妈妈进了工厂。
小米就在老家生了根,嫁给了当地一个驼了背的村办厂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