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

合集下载

川端康成小说中的“物哀”理念探析

川端康成小说中的“物哀”理念探析
祖父让他呆在家 里基 本上 不外 出 ,可谓 是经 历着 与世 隔绝
的社会 生活 。川 端 在 他 的 作 品 《 独影 自命 》 中 曾经 说 过 “ 做 梦很 少梦见父母或者亲戚 ,但是经 常会梦到祖父 躺在病 床上 的样 子”川 端还在年 幼 的时候就 经历 了诸 多亲 属的 亡
故 ,由此为题材 而完 成了他的名作之一 《 参加葬礼 的名 人》
康成 的家族 家道 中落 。之 后 ,川端 康成 举家 迁往 1 3本 的东
指 的是世 间万物 , “ 哀 ”指 的是 “ 悲哀 ,哀 伤” ,“ 物哀 ” 是一个形 容词 ,指 悲哀 、爱 怜 、感动 等各 种情感 引发 的感
叹 ,是一种 混合 了哀 伤 、感 动 、爱 怜 等 多种 情 感 的 “ 哀”
历证 实 。川 端 康 成也 不 例 外 。他 幼 年 的 身 世 非 常 坎 坷 。 1 8 9 9年 6月 1 4习,川端康 成出生于 日本的大阪府 三岛郡 丰 川村 的一家 没落 的大家 庭 中。从 他 的祖 辈家族 来说 ,在 当 地社会 之中也算 是名 门望 族 。后来 ,由 于种种 原 因 ,/ i l 端
“ 祖 父病逝 ,我当然 感 到 悲伤 ,我 在世 上 越 发孤 单 和 寂 寞
了! ”这 些坎坷的人生遭遇塑造 了川端康 成独特 的性格 ,也 促使他 日后 向天马行 空 的文学 一路 走来 ,找到 了支撑 其情 感 和信仰 的支柱 ,也奠定 了他文学 的基调一 “ 物哀 深 深 地感 受 到 了 “ 物
】£ 圈
ZUOJ I AZ UOP I N
川端康成小说 中的 “ 物哀 ’ ’ 理念探析
■仝艳艳 ( 郑 州大学西亚斯 国际学院外语 学院 ,河南 新郑

我了解的日本“物哀”文化

我了解的日本“物哀”文化

我理解的日本“物哀”--------我眼中的的日本文化物哀是日本平安时代的王朝文学上重要的文学审美理念之一。

在文学上,主要是通过写一些景物,例如萧条的冬景、残破的一处小山丘等等,来表达和宣泄人物内心深处的哀伤和幽情、感慨以及对世界黑暗的无奈。

在日本,“物哀”之说,一般人认为应该是来源于日本传统的。

日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其形成的一大佐证,东瀛列岛有着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土,但是由于生存资源的相对匮乏和天灾的频仍,令日本人形成了崇尚哀伤的气质。

“物哀传统说”要从本居宣长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注释《源氏物语玉小栉》说起。

但我们可以反观本居宣长所生活的时代,似乎所谓“物哀传统说”还是值得考证的,本居宣长所处的历史背景,是17~19 世纪日本学界风行的“古道学”思潮,它是日本在隋唐时期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德川氏锁国政策施行后日本民族精神重建的反映。

复古学思潮的发端与文艺复兴类似,均为对本民族经典古籍的总结与再阐释,但民族主义的复古学者们在整理古籍时因时生义地添加了自己的思想。

本居宣长的老师贺茂真渊,确立了通过考据“完全摆脱中国思想”的治学目标,一直为后世的复古追随者们效法。

所以,“物哀”是日本大和民族自古所有的一种美学理念或是民族性情,还是那些民族主义者的复古思潮在其所在时代因时生义所“创造”的,还是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思索的。

今日关于“物哀”产生于何时似乎不怎么重要,因为不管是复古主义者根据日本民族经典古籍所“创造”还是日本文化从生就有的,但其都离不开日本文化这个载体。

关于“物哀”的概念,中日学者都有许多见解,就“物哀”的最先提出者本居宣长来说,其在《紫文要领》中是这样阐述“物哀”的: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

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

川端康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物哀”理念——以《雪国》为例

川端康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物哀”理念——以《雪国》为例

语|文|世|家—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6期/2月(下)—74川端康成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物哀”理念——以《雪国》为例朱文君(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1201)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1968年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

川端康成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悲而美的艺术风格。

通过赏析《雪国》中的物哀美及其形成原因,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到川端康成这样一位继承了日本文学传统的伟大艺术家。

关键词雪国物哀中图分类号:I313文献标识码:A 1物哀是什么物哀一词最早出现于平安时代,原是表达感情的普通词语。

和汉语中所说的“情”非常相似。

维基百科上是这样介绍“物哀”的:“物哀”有时会因眼见、耳闻的事而产生深切的情趣和无常的哀愁。

是由充满苦恼的王朝女性内心而产生的一种生活理想、美学理念。

将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具体充实的“物哀”的是《源氏物语》的著者----紫氏部。

据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的“哀”“物哀”多达一千多次。

紫氏部将“物与哀”主客观合一了。

至此在日本也开启了“物哀”的时代。

此后日本的小说中明显带有一种淡淡的悲伤。

而“物哀”也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物语作者流传了下来。

2川端康成及其作品《雪国》的物哀表现川端幼年时父母双亡,少年时代,相依为命的姐姐和祖父母又相继病故,历尽人世沧桑和世态炎凉,造就了他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文学的底色。

少年时代的川端很早就广泛地涉猎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尤其是对《源氏物语》爱不释手,以至于他一生的很多文学创作都深受其影响。

正如他自己所说:“《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心底里的。

”他经常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正是这种对日本传统审美的独特理解,使得川端的文学创作,总给人一种悲美的感动。

《雪国》等著作都沿袭了这一特色。

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法.docx

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法.docx

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法一.文章概述:《雪国》(ゆきぐに)是日本著名现代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1899~1972)于1935年先后发表在《文艺春秋》、《改造》上的中篇小说。

同时,这部作品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

在其后根据小说被改编成多部同名影视剧。

在这篇文章中,将结合日本著名古典文学《源氏物语》中物哀的思想,根据川端康成全集中川端康成本人所留下的话语,从文章搜寻出作者抒发情感的很多写作方式及其艺术技巧,再现作者内心中最为柔软的深沉情感。

二.关键词:《雪国》川端康成物哀《源氏物语》三.正文: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1899年6月出生在日本大阪。

自幼父母双亡,父亲去世后跟随祖父母回到老家。

在《致父母的信》一文中写道:“深深可入我幼小心灵里的,便是对疾病和夭折的恐惧。

”7岁祖母死去,10岁唯一的姐姐也离开了人世,16岁那年他最后一位亲人——祖父也辞别了人世。

少年时代的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生的孤独与寂寞,同时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和他日后作品的悲凉格调。

他自幼喜欢读书,入中学后更热衷于阅读文学作品。

后来将自作的诗歌、文章和书信编为《谷堂集》,还频频向报刊投稿。

1917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读英文系后,他依然热爱阅读,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俄国作家和志贺直哉、芥川龙之介等日本作家的作品更受其热爱。

1920年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

在东大期间,他热衷文学创作,积极参加编辑出版东大文科系统的同人杂志《新思潮》。

在刊物上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

1924年春天,他从东大毕业,决心走上文坛,成为专业作家。

同年10月,他参与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

《文艺时代》于1927年5月停刊。

其后,他又先后加入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

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疯狂侵略政策并发动战争。

悲与悯之歌

悲与悯之歌

007文艺评论赵佳玲一、引言《雪国》是川端康成最受推崇之作,被认为有精纯的珠玉之美,堪称绝唱,引起了学界研究日本文学的热潮。

国外对《雪国》的研究,有关其“描写方面”的著述较多,比如客观的自然景物和隐藏于其中的思想内涵,尤其是作品中提到的“抒情的咏叹”,得到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国内关于川端康成作品的介绍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便已开始,1981年正式出版《雪国》的单行本中文译本后,诸多学者加入研究行列,涉及外国文学的杂志上不断出现围绕《雪国》进行争论的文章,长期以来,大致形成了分别以李芒和叶渭渠为首的两个流派。

两个流派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文学“内转向”的发展,对作品的研读更倾向于内心和情感,本文正是基于叶渭渠先生的研究成果,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试图对《雪国》中的“物哀”美进行探析。

二、“物哀”的产生及发展“物哀”是日本文学最别具一格的特色,可以说,不懂“物哀”,也就不懂日本文学乃至于整个日本文化。

在岛国的自然风土的熏陶下,日本人形成其特殊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结构,培育出崇尚“物哀”、幽玄、风雅的气质,进而成为酝酿日本艺术精神的底流,产生了日本独特的艺术美的形态。

“物哀”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属于日本固有的美的范畴。

从《古事记》《日本书纪》时代开始,日本文学中“哀”的美学理念便已产生,到《万叶集》时更是深入其里,后经过10世纪和11世纪相继问世的《伊世物语》和《源氏物语》的传承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物哀”这一美学的基本理念。

《源氏物语》中“哀”字的出现频率多达1044次,其中半数甚至多半与同情相通。

①因此,紫式部笔下的“哀”是要完全表达一种对人生世相的哀愁及对女性的同情哀感,其中的爱恋尤其是不伦之恋更加深刻地体现了这种情感。

到了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一文中第一次从对“哀”的种种感动和体验中去捕捉美的意义,明确地归纳出“物哀”这一日本文艺美的基本理念。

川端康成《花未眠》的审美解读

川端康成《花未眠》的审美解读

川端康成《花未眠》的审美解读作者:余虹来源:《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2015年第01期文学作品的鉴赏通常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内容,体会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二是形式,体会作品形式的精湛之处。

一、物哀之美川端康成被誉为“日本传统的现代探索者”,他的思想饱含着浓厚的日本文学美学的传统。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的审美情趣,它指日本文学常借自然界的风花雪月哀叹人生的盛衰无常。

“雪月花时最怀友”,从自然之美中获得一种生命的感动,把自然之美与生命之情融合在一起,使日本文学始终带着一种浓浓的凄美与感伤的情调。

《花未眠》从“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这一微不足道的小事,生发出感慨:“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这里面包含着对自然永恒的敬畏与对个体生命短暂的哀叹。

面对一朵夜间盛放的海棠花,“我”“更觉得它美极了。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川端康成说:“悲哀这个词与美是相通的。

”海棠花的美便在于它的“哀伤”,它的“哀伤”之美在于夜间盛放,无人欣赏的孤独与寂寞。

同时,盛极必衰,“迎接这一刻盛开的是下一刻的凋落”。

正如川端康成所表述的:“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夜间盛放的海棠花蕴涵着的浓厚的生命孤独感、短暂感、悲剧感、虚无感便形成一种美,一种哀伤的美。

这是川端康成文学的审美基调,也是日本文学的审美基调:物哀之美。

然而,在《花未眠》中,川端康成并没停留在对海棠花盛放的哀叹之中,他进一步写到,尽管海棠花哀伤、孤独、短暂,却仍然昼夜不停地盛放,使作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伟大,并为之感动,因此发出“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的感慨。

这体现了作者又“由死向生”,从死亡角度去反观生命的价值:尽管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并且终归于虚无,悲剧是人的最终宿命,但生命的价值却体现在生命过程中的绽放。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
意 给 人 以愉 悦 之 感 。 我 们 相 约 翌 日早 晨 八 点 从 汤 野 出发 。 …… 二
生 的第二个孩 子早产 啦 ,活 了一 周 咽 的气 ,内 人 的 身 子 还 虚 着 哪。 ……舞女 是我亲妹 子 。接着 他告诉我 : “ 我 实 在 不 想 让 妹 妹
干 这 一 行 , 由 于种 种 原 因 ,不 干 不行 啊。 ” “ 荣吉望着河 的浅滩 ,

2 . 社会 下层女性 的淳朴 美
作 品 中 的舞 女 阿 熏 清 纯 美 丽 ,可 是 流 浪 艺 人 的 身 份 却 决 定 了 她低 下 的社 会 地 位 ,他 们 饱 受 世 人 的侮 辱和 歧视 。 “ 半 路上 , 进 村的路 口到处竖着告 示 ,上 面 写着 : “ 禁 止 乞 丐 与 江 湖 艺 人 进 村。 ” 流 浪 艺 人 们 为 了 生 计 , 四 处 奔 波 ,充 满 了艰 辛 和 酸 楚 。 在 与 “ 我 ” 熟 识 之 后 , …… 她 似 乎
的 对 象 ,是 认 知 感 知 的 主 体 ,可 以 是 人 ,可 以 是 自然 物 ,也 可 以 是社 会世 相 和人 情 世故 。 “ 哀”
要掸掉 自己脚上 的尘土 ,却 冷不 防地蹲在我 跟前 ,替 我抖 了抖裙 裤 下 摆 。 …… 舞 女 不 由 自主 地 跪
在 地 上 ,索 性 弯 着 身 子 给 我 掸 去 身 上 的尘 土 .然 后 将 撩 起 的 衣 服 下 摆 放 下 ,对 站 着 之 喘 粗 气 的我 说: “ 请坐 ! ”当 “ 我 ” 离 开 小 客店 时又细心 地替 “ 我 ”摆好木
始 挥舞 她 手 中 白色 的东西 。 ” 这 段描 写体现 了 “ 我 ”和小舞女 依
依 惜 别 的哀 伤 。 小 舞 女 的 缄 默 不 语 和 对 我 欲 说 再 见 却 强 咽 了 回 去 ,渲 染 了离 别 的伤 感 与 爱 情 无 果 的 凄 苦 ,增 加 了悲 痛 感 人 的 气 氛。 “ 我 ” 和 小 舞 女 这 段 短 暂 的 邂 逅 体 现 了未 经 雕 琢 和 修 饰 的 纯 朴, 天 真 无 邪 中带 着 几 分 淡 淡 的哀 伤之 美 。作 者通 过 细腻 的描 写 , 将 读 者 带 人 一 个 空 灵 美 好 的 唯 美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作者:殷如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7期摘要:川端康成于1968年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人,获奖原因之一是他“为架设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精神桥梁作出了贡献”。

本文试以其获奖作品之一《雪国》为例,解读川端对日本传统文化精神中物哀美的继承。

关键词:物哀;感动;悲凉;虚幻作者简介:殷如昕(1985-),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031968年,川端康成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人。

瑞典文学院在他的奖状上的题词是:“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的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1]川端康成是作为日本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的中坚分子登上文坛的,他的创作吸取了多种西方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但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主要还是东方的气质,或者说是日本传统的文化精神。

川端康成自己曾经说过:“我接受西方近代文学的洗礼,自己也做过模仿的尝试。

但我的根基是东方人。

从15年前开始,我就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

[2]本文试以川端获奖作品中的《雪国》为例,来解读其作品对日本传统文化精神中物哀美的继承。

一、日本文学传统中的“物哀”《古事记》作为日本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著作,在真实的基础上带上了悲哀的情调。

日本的诗经《万叶集》中的抒情诗歌,通过对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进而产生了“哀”的文学意识。

这种以风雅和悲哀为主的审美意识,经过物语文学《竹取物语》、《伊氏物语》,发展到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经由日本文学批评家本居宣长在理论上的提出、总结,便形成了日本文学的一个基本美学理念——物哀。

[3]“物”是客观的存在,可以是人,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社会世相和人情世故。

“哀”则是主观的感情,对“物”的感动之心和感动之情。

日本学者久松潜一将“物哀”的性质分为感动、调和、优美、情趣和哀感等五大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
作者:张芸
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7期
内容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先生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

《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是川端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语句入手,来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物哀”审美意识,并且主要运用精神分析法来探求其审美意识之根源。

关键词:物哀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国精神分析法
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文学作品中用西方的叙事技巧来描述东方古典式的美,“非凡地、敏锐地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实质”。

纵观川端先生的文学创作,“物哀”之美贯穿始终,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幅既美且悲的画面。

一.何谓“物哀”
“物哀”一词,日文叫做“もののあわれ”。

它作为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源于《源氏物语》,但是真正提出“物哀”这一审美意识的是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

他从文学的艺术表现和读者的审美眼光出发,并且结合对《源氏物语》的鉴赏,系统地解释了“物哀”的内涵。

“物哀”审美意识中的“物”是认识感知的对象,而“哀”是认识感知的主体,情感的主体,有感叹的意味,它不仅仅指“悲哀”之情,还包含“喜悦”、“同情”、“赞美”、“爱怜”等情感。

我国的叶渭渠教授将“物哀”分为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和对自然的感动三个层次。

“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

这大概就和我国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似吧。

二.川端文学的“物哀”之美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始终追求着“物哀”这一审美情趣。

他把一切看作“美”,并且在这些“美”的背后隐含了作者深刻的细腻的哀愁。

他所描写的大自然、季节以及女性等既美且悲。


节将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代表性的作品,从自然、女性和死亡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川端文学的“物哀”之美。

1.自然美
打开川端康成的作品,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景浮现眼前,并且这些自然风景似乎都笼上了一层悲哀的色彩。

在川端的眼中,闪闪发光的雪片、皎洁的月光、色彩鲜艳的花朵等等虽然美丽,但是变化无常、生命短暂,一片凄凉。

(1)「重なり合った山々や原生林や深い渓谷の秋に見惚れながらも。


「暗いトンネルに入ると、冷たい雫がぽたぽた落ちていた。


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冰冷的水滴等一幅幅宁静优美的画卷呈现在眼前。

“我”以一位旅人的身份眺望伊豆的风景,“我”孤单寂寞的悲凉心情与动态的景物浑然交织,全篇呈现“悲”与“美”的感情基调。

(2)「もう寒々と夕暮色が垂れていた……峰にだけ淡い日向を残す頃になると、頂の雪の上は夕焼空であった。


「雲が出て……薄寒い眺めであったが……枯れた菊のまがきには寒天のような霜柱が立っていた。

しかし、屋根の雪の解ける樋の音は絶え間なかった。


毫无疑问雪国的冬天应该是美的,但是它又是寒冷的、寂寞的、冷酷的。

岛村再次遇见驹子的时候,她已经沦落为一名艺妓。

遭遇世间变故的驹子并没有因此而堕落,而是苦练琴艺,想过正正经经的生活,并且向往普通女子的真爱。

但是,正如这严寒的冬天,驹子的愿望被一步步抹杀。

雪国的严寒正衬托出驹子的奋力挣扎,以及对岛村的一片真心化为徒劳后的哀伤情境。

2.女性美
川端康成认为女性是美的化身,是他文学创作和赞美的最高理想。

川端笔下的女性有纯洁的,有坚强的,也有沦为爱情和社会奴隶的。

她们因美而悲,又因悲而更美。

女性的命运总是和爱情结合在一起,并且川端笔下女性的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是异常的,这给女性的美蒙上了一层悲哀的色彩。

(1)薰子
「若桐のように足のよく伸びた白い裸身」
「この美しく光る黒眼がちの大きい眼は踊子の一番美しい持ちものだった。

二重瞼の線が言いようなく綺麗だった。

それから彼女は花のように笑うのだった。


薰子有着雪白的、“小梧桐”般的身体,“花”一般的笑容,是一个天真烂漫的纯洁少女,然而她却因出身卑贱而在苦难中挣扎。

“我”和薰子的爱情如同樱花一样,短暂而美丽。

这种没有结局却让人回味的美丽爱情,浸润着一种淡淡的伤感。

(2)驹子
「その雪の中に女の真赤な頬が浮んでいる。

なんともいえぬ清潔な美しさであった。

……それにつれて雪に浮ぶ女の髪もあざやかな紫光りの黒を強めた。


在川端的笔下,驹子是一个集纯洁、善良、美貌、风情于一体的魅力女性形象。

她沦为艺妓,却不甘堕落,有着执着的追求,想过正正经经的生活。

她对行男的无私奉献,对岛村爱情的全身心倾注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然而她真挚的火一般的爱情在岛村看来“一切都是美的徒劳”,深深地潜藏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哀。

(3)叶子
「葉子は山袴の膝頭を開いて小豆を叩きながら、あの悲しいほど澄み通って木魂しそうな声で歌っていた。


「葉子はちらっと刺すように島村を一目見た……それは遠いともし火のように冷たい。


叶子“优美的近乎悲戚的声音”、“像针刺似的眼神”,这种不可思议的美穿透了岛村的灵魂。

跟驹子的美相比,叶子的美是抽象的,她冰冷的形象,美得令人心颤,令人伤感。

或许川端正是想通过描写叶子这种抽象的虚幻的美,来暗示其悲哀短暂的人生吧。

3.死亡美
在川端看来,死是最高的艺术,最美的表现。

在他的作品当中经常出现死亡的场景。

川端并不是直接描写死亡的场面,而是尽量避开死亡的丑陋,描写生物死后的景象。

即使真要描写死亡的过程,他也会将其诗意化,创作出既悲又美的非现实世界的幻影般的画面。

「葉子はあの刺すように美しい目をつぶっていた。

あごを突き出して、首の線が伸びていた。

火明りが青白い顔の上を揺れ通った。


叶子的爱因行男的死而变得徒劳,但她的爱随着这场大火一起燃烧,成为永恒。

川端成功地将叶子与大火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死亡美的深远意境。

川端不仅描写人的死亡,也描写动物的死亡景象,表现出一种幽静的死亡美。

「翼の堅い虫はひっくりかえると、もう起き直れなかった。

蜂は少し歩いて転び、また歩いて倒れた。


对昆虫垂死挣扎的描写其实是在暗示驹子的不幸与苦苦挣扎。

川端康成用“心”去感受自然、人类甚至死亡,达到了“心物一致”的领域。

他所描写的万物世相的背后都隐含了其哀伤、同情的内心实质,体现出“物哀”的审美意识。

三.川端文学“物哀”之美形成的原因
文学创作与作家所处的国家、社会时代、流派等息息相关。

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品也是作者自我人生的表现,作者借助于文学创作来表现自我的心理世界。

本节将运用精神分析法,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来分析川端文学“物哀”审美意识形成的原因。

1.个人经历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创作动机是幻想,是受压抑愿望的无意识的实现。

并且作家的创作总是对过去,尤其是童年时期受压抑的经历的回忆。

”川端康成自幼失去双亲,随后他的祖母、姐姐和祖父也相继去世。

这种孤儿体验对其人格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他的心理扭曲,并且,初恋的失败又加重了他的心灵创伤。

于是,孤独、忧郁、哀愁就成了他心理人格的主体。

弗洛伊德还认为:“作品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作者‘自我’”。

孤独、忧郁、哀愁的川端康成需要人情和爱情的抚慰,作为作家,他把这种愿望诉诸于作品之中。

小说满足了川端对美好人情和纯洁爱情的渴望,是他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缺失的人情和爱情的补偿性实现。

2.社会历史背景
川端康成的一生(1899-1972年)经历了日本的战争、废墟、战后重建以及高度成长时期,他的作品反映了日本3/4个世纪的社会现实。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作为探索人类深邃灵魂的艺术家,只有当他成为一个‘集体的人’,才能真正地窥见到人类最深刻的内在生命律动。

在此意义上说,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和转化。

”因此,“亡国之民”的观念深深地刻在川端的脑海里,这对其战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使得他的作品难以摆脱悲哀的气息,形成“物哀”的独特风格。

四.结语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始终贯穿着“物哀”的审美意识,正是这种日本特有的传统审美观念,才能深刻反映出作者历经无数次个人变故以及世间激变的复杂人生经历。

也正是这种审美意识使得川端康成的作品得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川端文学研究会.川端康成の人間と芸術[M].教育センター,1974.
[2]长谷川泉著,孟庆枢译.川端康成论[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3]叶渭渠.川端康成传[M].新世界出版社,2003.
[4]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伊豆的舞女,雪国[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5]杨韶刚.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九州图书出版社,2003.
张芸,江苏教育学院盐城分院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