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两首》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合集下载

(精品)中职语文:《宋词二首》教学设计.doc

(精品)中职语文:《宋词二首》教学设计.doc

參教学设计《宋词二首》教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1 •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提高朗诵水平。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和结合的写法,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领悟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和迅速从惆怅失意屮解脱出来的旷达洒脱情怀。

【教学难点】感悟苏词感情激荡、气势雄壮的主旋律,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的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赏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师:冈U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口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是一个战乱纷争的时代,乱世出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让后 來人品。

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是哪些英雄人物呢?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 (学生口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 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问一:苏轼为何独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放芦來朗读,在诗词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朗读1 .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來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 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 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 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宋词两首》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宋词两首》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宋词两首》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构想:以新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为根本指导,努力体现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的作用,突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主体地位。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确定以第一首词为本节课学习重点,第二首词则简化处理。

教学中注重古诗词的朗读和整体感悟能力的培养,同时,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和美育因素,通过将词作改编成电视散文的活动设计,将古诗词的“诗画”特点和意境美展示出来;通过让学生选择音乐进行配乐朗读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体会诗词的音韵美并进一步感悟其情感基调。

实现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体验过程和方法、培养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学生按自愿原则自主搭配,分成三个学习小组。

教学方式方法:以师生交流互动以及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会正确地朗读诗词,表现出词作的情绪、情感和意蕴;2. 准确地理解词作的内容,体悟其思想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朗读时能结合适当的音乐背景表现出词作的内涵;2.能突现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和古典音乐的情感;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整体把握其内容、感悟其情感的能力,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参与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使学生合理地进行配乐朗诵,在朗诵的过程中努力表现出词的情绪、情感和意蕴,能正确地体悟词作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一. 导入:(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长廊可谓异彩纷呈、斑斓多姿。

这其中,古典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传神的意境、极富魅力的韵味,成为我们许多人的最爱。

涵咏其中,足以令人心驰神鹜。

不仅能使人思接千载、神交古人,而且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品位。

《宋词两首--鹊桥仙 苏幕遮》教学案例(人教版)

《宋词两首--鹊桥仙 苏幕遮》教学案例(人教版)

1、了解宋词的基础知识及作家经历。

2、领悟词中深远而优美的意境,并背诵诗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词的意境的领悟和词的背诵。

教学方法:讲读与背诵结合所需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鹊桥仙秦观一、关于宋词:词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词是一种配乐的诗歌。

唐代传入了大量的西域音乐,称为胡乐。

胡乐和民间音乐结合,称“胡夷里巷之曲”。

这种音乐在宴会上演奏,称“燕(宴)乐”。

词是配合燕乐的歌。

这种配合燕乐的歌,字句有长短,故又叫长短句。

晚唐时期,中国文学史上词独立成为一体,与诗并行发展。

词从产生直到北宋初期,都是风格柔婉,表现细致缠绵的感情,称为婉约派。

到了苏轼,用词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创造了一种豪迈的风格,称为豪放派。

到了辛弃疾,这种豪迈的词风进一步宏扬。

北宋:晏殊、晏几道父子、柳永、苏轼、李清照南宋:陆游、辛弃疾、陈亮、岳飞等二、作者简介: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北宋词人。

元丰进士,曾受学于苏轼门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后被苏轼荐于朝,历任太学博士等官职,后被贬,又徙郴州、雷州。

以词著称于世,其作多写男女恋情,或感叹身世,风格轻柔,词情俱佳,尤能创造性的刻画人物形象,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代表作有《鹊桥仙》(纤云弄巧)、《踏沙行》(雾失楼台)等。

三、词欣赏1、鹊桥仙: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

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

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

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2、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3、飞星:流星。

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4、银汉:银河。

迢迢:遥远的样子。

暗度:悄悄渡过。

5、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

玉露:秋露。

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6、忍顾:怎忍回视。

7、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语出宋玉《高唐赋》。

(二)评解:《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

《宋词二首》教案

《宋词二首》教案

《宋词二首》教案宁阳一中语文“探究释疑”新授课教学案课题:《宋词二首》【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学常识及重点词语;了解词的写作背景;掌握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2.技能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品味词的意境,把握作品的意蕴;掌握作品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景中见情,融情于史,烘托、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有志报国、壮志难酬、忧深思远的情怀;学习古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232.作者简介(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赤壁赋》《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石钟山记》等。

诗歌方面:现存诗27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

词方面: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有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

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书画方面: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

(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4人。

他一生都在抗金御敌,致力于统一中原。

其词现存620余首。

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的词大体上可分为抗战词、农村词、闲适词和爱情词等几类。

①抗战词。

表现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例如:《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等。

②农村词。

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质朴的民俗。

例如《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清平乐(茅檐低小)》等。

宋词二首教案范文

宋词二首教案范文

宋词二首教案范文教案一:《鹊桥仙·纤云弄巧》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形式;2.能准确理解宋词中的意象和意义;3.能朗读并背诵《鹊桥仙·纤云弄巧》。

二、教学重点:1.理解宋词中的意象和意义;2.背诵《鹊桥仙·纤云弄巧》。

三、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宋词中的意境;2.准确掌握宋词的词意。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2.讲授法;3.朗读法。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的韵味。

2.导入“宋词”这个概念,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形式。

Step 2 教学:1.教师逐句解读《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词意和意象。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词中所表达的美好景象和情感。

Step 3 合作探究:1.学生小组合作,分析宋词中的意象和意义。

2.每个小组分享自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Step 4 朗读训练:1.教师逐句朗读《鹊桥仙·纤云弄巧》,要求学生跟读并模仿。

2.学生自由朗读,互相欣赏和评议。

Step 5 作品赏析:1.播放一段《鹊桥仙》的动画片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词的韵味和意境。

2.让学生背诵并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准确理解和表达宋词《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意象和意义;2.学生能流畅朗读和背诵宋词。

教案二:《浪淘沙·迎海风》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形式;2.能准确理解宋词中的意象和意义;3.能朗读并背诵《浪淘沙·迎海风》。

二、教学重点:1.理解宋词中的意象和意义;2.背诵《浪淘沙·迎海风》。

三、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宋词中的意象;2.准确掌握宋词的词意。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2.讲授法;3.朗读法。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教师播放一首宫廷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的氛围和情感。

2.导入“宋词”这个概念,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形式。

Step 2 教学:1.教师逐句解读《浪淘沙·迎海风》中的词意和意象。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宋词二首》word教案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宋词二首》word教案

宋词二首教学目标1. 通过预习、分析课文,巩固、丰富词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绘制词谱。

2. 通过品析李清照词作中的关键词,体会词人含蓄的情感表达。

3. 通过引领学生比较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学习运用比较法品读诗词。

教学重点1. 通过绘制词谱感受词格律的工整。

2. 品析“试——却——应”,感受《如梦令》的情感变化;品析“仿佛——何处——嗟漫有——举——休住”,感受词人借梦来表达对人生深沉的反思通过比较法,感受李清照词作前后期情感、风格的不同。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测1. 导入。

在七年级上册,我们学习了分别由温庭筠、李煜、晏殊创作的三首词,初步了解了中国古词的基本常识和特点。

请用简练的语言梳理一下你所知道的词的基本常识。

明确:(1)词产生于盛唐,晚唐温庭筠、李煜等词人的创作,使词体成熟,最终在宋代到达高峰。

(2)词开始是合乐演唱的,相当于歌词。

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3)词牌就是词原来的曲调。

(4)词人依照词牌的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作“填词”,词也逐渐脱离了曲调,成为独立的文体。

2. 自由吟咏,正音正字。

(1)容易读错的字:骤、嗟、漫。

(2)容易读错的句子:我报路长/嗟日暮;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3)体会不同词牌的不同格律变化。

二、读词品人都说文如其人,以前我们曾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品读诗文的情感和思想。

本节课我们不妨先通过品读这两首词,去揣摩词后隐藏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然后,还要说说你是怎么读出来的?1. 学生独立诵读、品析、批注。

2. 交换课堂笔记,互相交流品读的结果。

3. 发言交流。

明确:《如梦令》:(1)“雨疏风骤”,正是这一夜的疾风小雨,使得刚刚醒来的词人“试问卷帘人”。

因为记挂着院中开得旺盛的海棠,才会急于发问。

“试”,想问又不忍,对花的怜惜、对春天逝去的追念与不舍,足见词人情感细腻。

(2)面对侍女漫不经心的一句“依旧”,词人用“却”来表达惊讶,也许惊讶于回答的内容——海棠怎会毫无变化;也可能惊讶于侍女的毫不在意的语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及反思4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大学语文宋词两首教案

大学语文宋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宋词的背景、特点及代表人物。

2. 通过对宋词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宋词的背景和特点。

2. 鉴赏宋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 分析宋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把握宋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宋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宋词的背景和特点,让学生对宋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举例说明宋词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内容1. 选取两首宋词进行讲解,如《青玉案·元夕》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 分析词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的心境和情感。

3. 鉴赏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表达。

4.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三、课堂活动1. 让学生朗读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 比较两首词在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宋词的背景、特点和艺术特色。

2. 拓展:让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宋词作品,了解宋词的多样性。

3.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宋词的读书笔记,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宋词两首,使学生了解了宋词的背景、特点和艺术特色,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课堂活动设计合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构想:
以新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为根本指导,努力体现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的作用,突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主体地位。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确定以第一首词为本节课学习重点,第二首词则简化处理。

教学中注重古诗词的朗读和整体感悟能力的培养,同时,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和美育因素,通过将词作改编成电视散文的活动设计,将古诗词的“诗画”特点和意境美展示出来;通过让学生选择音乐进行配乐朗读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体会诗词的音韵美并进一步感悟其情感基调。

实现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体验过程和方法、培养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学生按自愿原则自主搭配,分成三个学习小组。

教学方式方法:
以师生交流互动以及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会正确地朗读诗词,表现出词作的情绪、情感和意蕴;
2. 准确地理解词作的内容,体悟其思想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朗读时能结合适当的音乐背景表现出词作的内涵;
2.能突现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和古典音乐的情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整体把握其内容、感悟其情感的能力,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参与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合理地进行配乐朗诵,在朗诵的过程中努力表现出词的情绪、情感和意蕴,能正确地体悟词作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长廊可谓异彩纷呈、斑斓多姿。

这其中,古典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传神的意境、极富魅力的韵味,成为我们许多人的最爱。

涵咏其中,足以令人心驰神鹜。

不仅能使人思接千载、神交古人,而且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品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两位古人,步入曼妙的古典诗词和音乐的殿堂。

)(多媒体出示课题)二.初读感悟:(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宋词《渔家傲》,配乐《汉宫秋月》。


1.安排学生自由配乐朗读;
2.浅谈感悟:(教师语言:请同学们试着用简短的语言说一说你初读这首词的感受如何?)三.朗读指导:(多媒体出示朗读方法指导,依次播放配乐《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阳春白雪》、《阳关三叠》的片断。


1.朗读指导包括:语速、语调、节奏、感情四个方面。

安排学生对照以上四个方面思考、交流如何朗读宋词《渔家傲》;
2.依次播放古典名曲片断让学生试听,然后选择合适的乐曲作为配乐朗诵的音乐;(教师语言:诗歌不仅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也是最讲究韵律美的语言艺术。

从这一个角度来说,诗歌和音乐有着必然的相通之处。

在音乐中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诗歌的语言、情绪和感情。


3.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安排学生反复模仿朗读;4.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