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文公五年》原文译文
庄公五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庄公五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五年①,春,王正月。
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秋,倪黎来来朝。
倪者何?小邾娄也。
小邾娄则曷为谓之倪?未能以其名通也②。
黎来者何③?名也。
其名何?微国也。
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
此伐卫何?纳朔也④。
曷为不言纳卫侯朔?辟王也⑤。
注释:
①五年,鲁庄公五年(公元前689年)。
②通:与各诸侯国交往。
何休注:“倪者,小邻娄之都邑,时未能为附庸,不足以小邾娄名通,故略谓之‘倪,。
”倪(币尼),《左传》作“那”,即小郑,一地二名。
在今山东滕县东,一说在今山东枣庄市西北。
③黎来:小邾
娄国国君的名。
《左传》作“犁来”。
④朔:即卫惠公,名朔,宣公之子,在位二十年,鲁桓公十六年出奔。
⑤辟王:何休注:“辟王者,兵也。
王人子突是也。
使若伐而去,不留纳朔者,所以正其义,因为内讳。
”
译文:
鲁庄公五年,春天,周历正月。
夏天,鲁桓公夫人姜氏到齐国军队去。
秋天,倪黎来到鲁国朝见。
“倪”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邾娄国。
小邾娄国为什么叫它“倪”呢?因为还不能用它的国名与各诸侯国交往。
“黎来”是什么意思?是小邾娄国国君的名字。
为什么称他的名字呢?因为小邾娄国太小了。
冬天,鲁庄公会同齐国、宋国、陈国、蔡国的军队攻打卫国口这次攻打卫国是为什么?是护送卫侯朔回国。
为什么不明说护送卫侯朔回国呢?是避讳这事与
周天王发生军事冲突。
《文公-文公五年》(左传)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左传》文公·文公五年关于左传《左传》,相传为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文公五年原文【经】五年春,王正月,王使荣叔归含,且赗。
三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风。
王使召伯来会葬。
夏,公孙敖如晋。
秦人入鄀。
秋,楚人灭六。
冬十月甲申,许男业卒。
【传】五年春,王使荣叔来含且赗,召昭公来会葬,礼也。
鄀叛楚即秦,又贰于楚。
夏,秦人入鄀。
六人叛楚即东夷。
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冬,楚子燮灭蓼,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
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甯,甯嬴从之。
及温而还,其妻问之,嬴曰:“以刚。
《商书》曰:‘沈渐刚克,高明柔克。
’夫子壹之,其不没乎。
天为刚德,犹不干时,况在人乎?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
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是以去之。
”晋赵成子、栾贞子、霍伯、臼季皆卒。
文公五年译文【经】五年春季,周历正月,周襄王派遣荣叔前来致送含在死者口中的玉和丧仪。
三月辛亥日,安葬我国僖公的母亲成风。
周襄王派遣召伯来参加葬礼。
夏季,公孙敖去到晋国。
秦国进入鄀国秋季,楚国灭亡了六国。
冬季十月甲申日,许僖公去世。
【传】五年春季,周襄王派遣荣叔前来致送含在死者口中的玉和丧仪,召昭公来参加葬礼,这是符合礼仪的。
当初,鄀国背叛楚国亲近秦国,后来又倾向楚国。
夏季,秦国进入鄀国。
六国人背叛楚国亲近东夷。
秋季,楚国的成大心、仲归带兵灭亡了六国。
公羊传:《文公三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文公三年》原文译文【原文】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①。
沈溃。
夏,五月,王子虎卒。
王子虎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文公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新使乎我也②。
秦人伐晋。
秋,楚人围江。
雨蠢于宋③。
雨蠢者何?死而坠也。
何以书?记异也。
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异也。
援也⑥。
公如晋。
十有二月,己巳④,公及晋侯盟。
阳处公帅师伐楚救江⑤。
此伐楚也,其言救江何?为其为援奈何?伐楚为救江也。
冬晋【注释】①三年:鲁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
叔孙得臣:即庄叔,鲁国大夫,叔牙之孙。
沈:国名。
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
②新使乎我:何休注:“王子虎即叔服也。
新为王者使,来会葬。
在葬后三年中卒,君子恩隆于亲亲,则加报之,故卒。
明当有恩礼也。
”③雨孟:蝗虫像雨一样坠落。
④己已:十二月二十八日。
⑤江:国名。
嬴姓,在今河南息县西南。
⑥援(xuan宣):欺诈。
【译文】鲁文公三年,春季,周历正月,叔孙得臣会合晋国、宋国、陈国、卫国和郑国军队攻打沈国。
沈国百姓溃散。
夏季,五月,王子虎死了。
王子虎是什么人?是周天子的大夫。
鲁国以外的大夫是不记载死讯的,这里为什么记载死讯呢?因为他是周天子最近派来出使鲁国的。
秦国军队攻打晋国。
秋季,楚国人包围了江国。
蝗虫像雨一样坠落在宋国。
蝗虫像雨一样坠落是怎么回事?是蝗虫死了坠落下来。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记载怪异现象。
鲁国以外的怪异现象是不记载的,这里为什么记载呢?这是为称过王的人的后代记载怪异现象。
冬季,鲁文公到晋国去。
十二月,己巳这天,鲁文公与晋襄公结盟。
晋国大夫阳处父率领军队攻打楚国救援江国。
这是攻打楚国,为什么说是救援江国呢?这是欺诈。
为什么是欺诈呢?因为晋国把攻打楚国说成是救援江国了。
扩展阅读:公羊传简介《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公羊传全文及译文

公羊传全文及译文说起《公羊传》,这可是咱们中华文化里的一块瑰宝,跟《左传》、《谷梁传》一块儿,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春秋三传”。
这书啊,主要是给《春秋》这本古老的史书做注解的,就像是给一本老相册配上了解说词,让咱们这些后人能更明白地看懂那些古老的故事。
咱们先从头儿聊起,《公羊传》开篇就是“元年春,王正月”,这话听着简单,里头学问可大了去了。
你想啊,这“元年”不就是新国君登基的第一年嘛,跟咱们现在说的“新年新气象”差不多一个意思。
而“春”呢,那是一年的开始,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古人讲究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总是给人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再来说说这“王正月”,这可不是随便哪个月份都能当的,它指的是周朝历法里的正月,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农历一月。
为啥要先说“王”再说“正月”?那是因为要强调“大一统”的思想,天下都得听周王的,连时间都得按周王的规矩来。
这就像咱们现在说“全国统一时间”,虽然时代变了,但那份儿对统一的追求,可是一直没变过。
接下来咱们聊聊书里的故事。
《公羊传》里啊,记载了不少鲁国的历史大事儿,比如鲁隐公、鲁桓公这些国君的生平事迹。
说到鲁隐公,他可是个挺有争议的人物。
按说他是长子,应该继承国君的位置,可他偏偏把位子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桓公。
这可不是因为他软弱无能啊,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弟弟年纪小又尊贵,自己虽然年长但地位卑微,怕弟弟即位后镇不住场子,所以干脆自己先顶着。
这种为了大局着想、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放到现在那也是值得咱们学习的。
还有啊,《公羊传》里还特别强调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的规矩。
就是说啊,选继承人的时候得看是不是嫡长子,而不是看谁更贤能。
这规矩在古时候可是铁打的,虽然现在咱们觉得有点儿不近人情,但那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嘛。
除了这些政治大事儿,《公羊传》里还记录了不少战争和外交的故事。
比如鲁国跟其他国家结盟啊、打仗啊这些事儿都写得挺详细的。
这些故事啊不仅让咱们看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还教会了咱们不少做人的道理呢。
公羊传:《襄公五年》原文译文

【导语】《公⽺传》是春秋三传之⼀即注释《春秋》的书,有左⽒、公⽺、⾕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
下⾯是分享的公⽺传:《襄公五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五年,春,公⾄⾃晋。
夏,郑伯使公⼦发来聘。
叔孙豹、曾巧世⼦巫如晋。
外相如不书。
此何以书?为叔孙豹率⽽与之俱也。
叔孙豹则曷为率⽽与之俱?盖舅出也。
莒将灭之,故相与往殆乎晋也。
莒将灭之,则曷为相与往殆乎晋。
取后乎莒也,其取后乎莒奈何?莒⼥有为邻夫⼈者,盖欲⽴其出也。
仲孙蔑、卫孙林⽗会吴于善稻。
秋,⼤雩。
楚杀其⼤夫公⼦壬夫孙。
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邾娄⼦、滕⼦、薛伯、齐世⼦光、吴⼈、曾体⼈于戚。
吴何以称⼈?吴邹⼈云则不辞。
公⾄⾃会。
冬,戍陈。
孰戍之⼆诸侯戍之。
曷为不⾔诸侯戍之?离⾄不可得⽽序,故⾔我也。
楚公⼦贞帅师伐陈。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邾娄⼦、滕⼦、薛伯、齐世⼦光救陈。
⼗有⼆⽉,公⾄⾃救陈。
⾟来,季孙⾏⽗卒。
【译⽂】 鲁襄公五年,春季,鲁襄公从晋国回来。
夏季,郑僖公派遣⼤夫公⼦发来鲁国访间。
鲁国⼤夫叔孙豹和都国太⼦巫到晋国去。
鲁国之外的诸侯国之间相互往来是不记载的,这⾥为什么记载都太⼦巫到晋国去呢?这是叔孙豹带领太⼦巫⼀起去的。
叔孙豹为什么要带领都国的太⼦巫⼀起到晋国去呢?⼤概鲁襄公与都国太⼦巫是表兄弟的缘故吧。
莒国将要灭亡都国,所以叔孙豹和邮国太⼦巫⼀起到晋国去申诉:莒国将要灭掉都国,那么为什么叔孙豹要和都国太⼦巫⼀起到晋国去申诉呢?因为都国国君从莒国娶了⼀位后夫⼈。
曾⼘国国君从曹国娶了后夫⼈⼜怎么样呢?这位莒国的后夫⼈有可能成为都国国君的正夫⼈,⼤概想⽴她的外孙为邮国国君。
鲁国⼤夫仲孙蔑和卫国⼤夫孙林⽗在善稻这个地⽅会见吴国⼈。
秋天,鲁国举⾏盛⼤的求⾬祭祀活动。
楚国杀了它的执政⼤夫公⼦壬夫。
鲁襄公在戚这个地⽅与晋悼公、宋平公、陈哀公、卫献公、郑僖公、曹成公、莒⼦、都宣公、滕⼦、薛伯、齐国的太⼦光、吴国⼈、曾吓国⼈会晤。
公羊传:《宣公五年》原文译文

【导语】《公⽺传》写定于汉初,系⽤汉代通⾏的⾪书书写,它是今⽂经学中富有理论⾊彩的代表性典籍。
下⾯是分享的公⽺传:《宣公五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宣公五年》原⽂ 五年,春,公如齐。
夏,公⾄⾃齐。
秋,九⽉,齐⾼固来逆⼦叔姬。
叔孙得⾂卒。
冬,齐⾼固及⼦叔姬来。
何⾔乎⾼固之来?⾔叔姬之来,⽽不⾔⾼固之来,则不可。
⼦公⽺⼦⽈:“其诸为其双双⽽俱⾄者与。
” 楚⼈伐郑。
【译⽂】 鲁宣公五年,春季,鲁宣公到齐国去。
夏季,鲁宣公从齐国回到鲁国。
秋季,九⽉,齐国⼤夫⾼固来鲁国迎接⼦叔姬。
叔孙得⾂死了。
冬季,齐国⼤夫⾼固和⼦叔姬⼀起来到鲁国。
为什么要说⾼固的到来呢?如果只说⼦叔姬来,⽽不说⾼固也来,就不⾏。
⼦公⽺⼦说:“这恐怕是他们要成双成对⼀起到鲁国来的原因吧?” 楚*队攻打郑国。
扩展阅读:公⽺传名句 1.饥者歌其⾷,劳者歌其事。
出⾃《公⽺传·宣公⼗五年》。
饥饿的⼈⾃然歌唱出他们要吃饭的愿望,劳累的⼈⾃然歌唱出他们艰苦的劳动。
2.寡⼈⽆良,边垂之⾂,以⼲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 出⾃《公⽺传·宣公⼗⼆年》。
这是郑襄*降时候说的话。
⼤意是:我是⼀个镇守边⾢的没有才能的⼩官,由于得罪了上天,降下了灾祸。
让您余怒未消,屈尊降临,从很远的地⽅来到我们这个偏僻⼩国。
3.戊申,纳于⼤庙。
何以书?讥。
何讥尔?遂乱受赂,纳于⼤庙,⾮礼也。
出⾃《公⽺传·宣公⼗⼆年》。
戊申这⼀天,将部国的⼤⿍,送进了鲁国的太庙。
《春秋》为什么要写下这件事情呢?为了谴责。
谴责什么呢?这是为了谴责鲁桓公趁乱收取*,并将*搬进了太庙,这是不符合礼法的。
4.君⼦见⼈之厄则矜制之,⼩⼈见⼈之厄则幸之。
出⾃《公⽺传·宣公⼗五年》。
君⼦见⼈受困了⼈会感到悲悯,⼩⼈见⼈受困了只会幸灾乐祸。
5.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出⾃《公⽺传·哀公⼗四年》。
拨正乱世,使乱世回归正道,没有⽐得上《春秋》这本书的了。
公羊传:《成公五年》原文译文

【导语】《公⽺传》是春秋三传之⼀即注释《春秋》的书,有左⽒、公⽺、⾕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
下⾯是⽆忧考分享的公⽺传:《成公五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五年,春,王正⽉,祀叔姬来归。
仲孙蔑如宋。
夏,叔孙侨如会晋荀秀于毅。
梁⼭崩。
梁⼭者何?河上之⼭也。
梁⼭崩,何以书?记异也。
何异尔?⼤也。
何⼤尔?梁⼭崩,奎河三⽇不汗。
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
秋,⼤⽔。
冬,⼗有⼀⽉,⼰⾣,天王崩。
⼗有⼆⽉,⼰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邻娄⼦、杞伯,同盟于⾍牢。
【译⽂】 鲁成公五年,春季,周历正⽉,祀叔姬被休弃回到鲁国。
鲁国⼤夫仲孙蔑到宋国去回访。
夏季,叔孙侨如在毅这个地⽅会见晋国⼤夫荀秀。
梁⼭崩塌。
梁⼭是什么⼭?是黄河边上的⼀座⼤⼭。
梁⼭崩塌为什么记载呢?记载怪异现象。
有什么怪异的呢?它造成的灾害⼀友⼤了,它造成怎样⼤的灾害呢?梁⼭的崩塌,堵塞了黄河,使河⽔三天不流。
鲁国以外的怪异现象是不记载的,这⾥为什么记载呢?这是为天下记载怪异现象。
秋季,鲁国涨⼤⽔。
冬季,⼗⼀⽉,⼰⾣这天,周定王去世。
⼗⼆⽉,⼰丑这天,鲁成公与晋景公、齐顷公、宋共公、卫定公、郑悼公、曹宣公、邻娄⼦、祀桓公会⾯,⼀起在⾍牢这个地⽅结盟。
扩展阅读:《公⽺传》10句千古名⾔ 1.君⼦见⼈之厄则矜制之,⼩⼈见⼈之厄则幸之。
--语出《公⽺传·宣公⼗五年》 君⼦看到了⼈处于危难之中,便会⽣起怜悯之⼼。
⽽⼩⼈见到了有⼈处于困厄之地,则会幸灾乐祸。
2.饥者歌其⾷,劳者歌其事。
--语出《春秋公⽺传》 饥饿的⼈们会为了⾷物⽽唱歌,劳苦的百姓会为了他们所从事的劳动⽽唱歌。
这句话指明了诗歌最初是为了反映真实的⽣活。
3.欲加之罪,何患⽆辞。
--《公⽺传·僖公⼗年》 想要去为难⼀个⼈,即便他没有犯下什么过错,也不必去担⼼找不到借⼝。
4.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公⽺传襄公⼆⼗九年》 在⾼⼤茂密的松柏下,⼩草是不能够繁殖⽣长的。
公羊传:《文公元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文公元年》原文译文【原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天王使叔服来会葬。
其言来会葬何?会葬礼也。
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
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
锡者何?赐也。
命者何?加我服也。
晋侯伐卫。
叔孙得臣如京师。
卫人伐晋。
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
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狱其君凭。
公孙敖如齐。
【译文】鲁文公元年,春季,周历正月,鲁文公即位。
二月,癸亥这天,初一,发生日食。
周天王派遣叔服来鲁国参加僖公的葬礼。
这里说来鲁国参加葬礼是为什么呢?因为来参加葬礼是合乎礼仪的。
夏季,四月,丁巳这天,安葬鲁国国君禧公。
周天王派遣毛伯来鲁国“锡”鲁文公“命”。
“锡”是什么意思?就是赐与。
“命”是什么意思?就是增加文公在朝祭中规定穿戴的服装。
晋侯率军攻打卫国。
鲁国大夫叔孙得臣到京师去拜谢。
卫国军队反攻晋国。
秋季,鲁国大会公孙敖在戚这个地方会见晋侯。
冬季,十月,丁未这天,楚国太子商臣弑杀了他的国君凭。
公孙敖到齐国去。
扩展阅读:公羊传名句1.君子见人之厄则矜制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厄:指陷入困境。
君子看到别人陷入困境,便会心生怜悯。
而小人看到别人陷入困境,就会幸灾乐祸。
2.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出自《公羊传·隐公元年》。
以,因为。
贵,指身份地位提高。
孩子因为母亲的身份地位的提高而提高,母亲的地位身份由于子女的富贵而随之水涨船高。
这句话虽然是指宫廷里的事,但普通百姓家的情况亦然,特别是“母以子贵”,那是非常平常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母亲为自己孩子的有出息而骄傲。
3.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劳者:指劳动者。
事:从事,这里指艰苦的劳动。
饥饿的人用他们的歌声来表达对食物的渴望之情,勤劳的的人用歌声来表达他们劳累的心情。
诗歌是劳动人民抒写自己劳动与生活的产物。
这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文艺的起源问题。
4.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羊传:《文公五年》原文译文【原文】
五年,春,王正月,王使荣叔归含且帽。
含者何?口实也。
其言归含且帽何?兼之。
兼之非礼也。
三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风。
成风者何?僖公之母也。
王使召伯来会葬。
夏,公孙敖如晋。
秦人入都。
秋,楚人灭六。
冬,十月,甲电,许男业卒。
【译文】
鲁文公五年,春季,周历正月,周天王派遣荣叔来鲁国赠送“含”和助葬用的车马束帛。
“含”是什么东西?就是放在死者口里的珠玉。
这里说赠送含和助葬用的车马束帛是什么意思?是说
一个使者兼赗两种东西。
兼赗两种东西是不合于礼的。
三月,辛亥这天,安葬鲁国小君成风。
成风是谁?是鲁僖公的母亲。
周天王派遣召伯来鲁国参加老夫人成风的葬礼。
夏季,公孙敖到晋国去。
秦国军队入侵郡国。
秋季,楚国军队灭亡了六国。
冬季,十月,甲申这天,许僖公业去世。
扩展阅读:《公羊传》流传情况
《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
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
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公羊传》其战国初至汉初的传承系统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寿→胡毋子都(生);公羊学派对《春秋》的研究开始仅口说流传,至汉景帝时,胡母生和他的老师公羊寿用汉代的隶书“著于竹帛”,才使《公羊传》成书。
汉初传《公羊》有三家,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说:“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在这三家中,尽管董仲舒是佼佼者,即他对《公羊》的阐发比胡毋生与公孙弘深刻,但始终只是《公羊学》中的一派,并非是《公羊》学的宗师。
特别是,东汉《公羊》学的代表何休,在其名着《公羊解诂》中,明确胡毋生是《公羊》宗师,而一个字都未提及董仲舒。
西汉初期,时代需要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思想。
《公羊春秋》就是齐学学者对孔子《春秋》改造的结果,因而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
汉景帝时,胡母生和董仲舒被招为博士。
二人同业《公羊春秋》(也有学者认为,他是胡母生的弟子),董仲舒曾著书称其德。
正是董仲舒、胡母生为代表的齐学学者将儒学理论改造成了符合大一统需要的新儒学,才取得汉武帝欣赏,获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统治地位。
胡母生弟子众多,有名的除公孙弘外,还有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之吕步舒。
后来,又有齐人任公、贡禹、管路、左咸、鲁眭孟、颜安乐、严彭祖等均以治《春秋公羊传》得显。
《公羊春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东汉的何休、唐代的徐彦、清代中后期常州学派的庄存与、孔广森、刘逢禄、
龚自珍、魏源,直到近代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公羊学派中有影响的人物。
1995年,蒋庆出版《公羊学引论》一书,为当代公羊学重兴之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