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朱熹文化人格之比较

合集下载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冷成金:从《东坡易传》看苏轼文艺思想基本特征—兼与朱熹文艺思想相比较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冷成金:从《东坡易传》看苏轼文艺思想基本特征—兼与朱熹文艺思想相比较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冷成金:从《东坡易传》看苏轼文艺思想基本特征—兼与朱熹文艺思想相比较苏轼一生,对“三传”(《东坡易传》、《书传》、《论语传》)极为重视,他在黄州、儋州、虔州时分别写信给滕达道等人,认为完成了“三传”可以“冥目无憾”,“即觉此生不虚过”(分见《与滕达道》、《答李端叔》、《答苏伯固》)。

确实,《东坡易传》是苏轼哲学思想的集中、完备的体现,也是蜀学的核心著作。

《东坡易传》7卷,存《四库全书·易类》,《书传》20卷,存《四库全书·书类》,《论语传》已佚。

《书传》一书,多为史实、名物的考释与辨说,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关系不大,《东坡易传》则不同,在宋代易林中独树一帜,不仅是理解苏轼的人格与文格的基础,也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东坡易传》迄今不受重视,表面上看是哲学研究者和文学研究者相互“礼让”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其与封建政治意识形态有着内在的冲突。

中国的哲学是在解释经典的过程中发展的,而对《老子》、《庄子》、《论语》和《周易》的解释则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脉。

宋代释《易》掀起了高峰,有宋一代就产生了十数部个人阐释性的重要专著,司马光、张载、程颐、刘牧、欧阳修、朱熹、杨万里、周敦颐等人都有易学专著。

后世对此有着明确的认识,清代李光地在《御纂周易折中》序中就说:“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至有宋以来,周、邵、程、张阐发其奥,惟朱子兼象数天理,违众而定之,五百余年,无复同异。

”推崇朱熹,兼及诸人,唯独不提苏轼,个中因由,已如上述。

但事实上,《东坡易传》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心学的形成,影响重大。

同时,苏轼有着丰富系统的文艺思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文艺观与他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度的契合,如果能以《东坡易传》为背景,并兼与朱熹的文艺观相比较,我们将会更为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文艺思想。

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拟先分析《东坡易传》的思想特征,然后再探讨苏轼文艺思想的性质特点。

简论苏轼的文化人格内涵

简论苏轼的文化人格内涵

文章编号:1009-2269(2007)03-00074-04简论苏轼的文化人格内涵Ξ江秀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甘肃兰州 730060)摘要:苏轼将中国传统文化儒禅道三家从思想上加以有机组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文化整体。

分析了苏轼作为文学斗士的性格的多面性,指出他以其丰富、独特的文化人格,不仅在宋代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对后世文化人格范式的形成也具有仿效作用。

关 键 词:苏轼;文化人格;精神内涵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苏轼一生饱尝宦海浮沉,却能泰然处之,随缘自适,并创造出丰富而辉煌的文学样式。

他一方面是在儒家范定的伦理社会结构中寻求社会人生的价值意义;一方面则是在山水的遨游、艺术诗酒的沉醉、宗教的信仰中自由心性,从而在兴趣、态度、气质、个性、行为等精神与实践层面上整合为两种人格模型,即政治人格与自由人格。

他把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1],也就是他把政治人格与自由人格无法调和的矛盾整合统一为一种既追求政治理想的实现又追求自由心性修养的新的人格理想模型。

1 人格架构中“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体现 “士为知己者死”的死亡态度,源于宗法性阶层“事君以死,事主以勤”的宗法伦理原则,并成型、激扬于春秋战国时代新兴士阶层崛起的过程之中[2]。

它的架构体系是以朝闻道夕死、杀身成仁为人生存价值的终极选择,以任重道远、高厉弘毅、修身立节以遇知己、行止取舍有君子之操为人格精神。

在这种死亡超越方式中,个体往往把本己的死亡依附于外在的政治伦理秩序中,在家国同构的人伦关系中来规定自己的生命里程。

北宋是一个文化极度繁荣绚烂的帝国。

范仲淹提倡“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一代读书人的理想和豪情。

综观东坡一生的轨迹与心路历程,不难发现,“士为知己者死”的人格理想是其最基本的生命架构体系。

嘉 二年,苏轼兄弟同榜进士,名动京华,种种殊荣优遇,青云平步,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热望。

苏轼与朱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苏轼与朱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苏轼与朱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苏轼与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位重要思想家,他们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贡献与影响不可忽视。

苏轼主张“以自然之情为师”,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而朱熹则推崇“格物致知”,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本文拟从教育思想比较的角度探讨二者的异同之处。

一、教育理念的差异苏轼在《答钱惟演问》中曾说:“以自然之情为师,以天地之道为纲,以君子之道为华,以古之学为藩,以人情之常为轨,以百姓之利为端,始可谓大成。

”他主张让学生凭借自然之情去感悟、理解世界,不拘泥于教条,追求人性的本真。

苏轼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之基础性情素质的塑造,唯有在自然、人性、天地三者的和谐中,人才能得以升华。

他还主张鼓励学生多读书,“书能开其心,为其魂魄之食矣”,强调唯有读书、研究,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同时,苏轼也抨击庸俗、敷衍的教育,认为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出庸人、无用之辈。

朱熹则在《大学》中提出了他的“格物致知”教育思想。

朱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升华。

他主张学生应该厚积薄发,勤学苦练,加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同时,朱熹也强调教育要以道德为本,反对鼓励学生追求功名利禄和个人私利的教育。

他认为,“道在学中,不在闲暇中;学在道中,不在声色中”,只有在充分了解自然、了解道德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致知”。

二、教育方法的不同苏轼主张贯彻“以自然之情为师”的教育方法,注重个性与人格的培养。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天赋,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

此外,苏轼还提倡师生平等,强调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合作,引导学生去了解和发掘自己的个性。

朱熹则提倡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朱熹在教育上强调学生的纪律和自律,他认为学生必须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

同时,他还主张教师要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以促使学生不断努力提高。

从历代文化人物中学习正面人格品质

从历代文化人物中学习正面人格品质

从历代文化人物中学习正面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所具有的涵养和素养。

它不仅仅影响着一个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一个人影响他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力量。

在历代的文化人物中,不乏拥有优秀人格品质的人,他们的言谈举止、处世态度等方面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历代文化人物中的正面人格品质。

一、孔子的智慧睿智。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和睿智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孔子学说中,更体现在了他的为人处事中。

孔子经常通过聆听、反思、讨论等一系列的学习手段,让自己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升华。

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事件时,他也表现出了惟事论事、敢作敢为的胆略和明智。

他最为经典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现了他深刻的人性观和对人性的理解。

二、曹操的智谋过人。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智谋过人,广受世人推崇。

在曹操的领导下,曹魏战胜了其他的两个诸侯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

曹操不仅有一流的军事才能,更是在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时表现出了卓越的智谋。

他对人才的崇尚更是受到后人的推崇,他把一些曾经被认为简单易用的职位,放给那些有天赋有能力的人,让他们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唐太宗的仁爱之心。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许多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有影响的措施。

他最为经典的一句话:“天下繁华,皆归我有,细软美玩,满目目视,方用此身,何必太私。

”表达了他对于天下万物的大爱和胸怀。

唐太宗重视和保护文人墨客,注重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当他发现自己的书房中的书籍并不够多的时候,他甚至去求学习古书的学者们借书。

四、陆游的忠诚坚定。

陆游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人士,表现出了极度的忠诚。

当他看到北方边塞不断遭到外敌的侵略,他开始为国家做出实际的贡献。

他不仅当选为官员,还自己组织和领导军队。

即使在日后权力之争中他落败,他依然坚定不渝地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和壮大而努力。

苏轼与朱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苏轼与朱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苏轼与朱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苏轼和朱熹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们的教育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苏轼和朱熹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苏轼和朱熹都注重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基础。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对行舟之人必有笃志于江河也,对白衣之士必有忠信乎天下也。

”他强调了对行为和人品的重视。

朱熹则在《春秋传义疏》中提到:“立志要有真正的诚实,修养要有深厚的德行。

”他也强调了诚实和德行的重要性。

苏轼和朱熹都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身未动,心已远。

自别后,念长往。

”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朱熹则在《读通鉴论》中提到:“读书为学之本”。

他认为,读书是学习的基础。

苏轼和朱熹在教育方法上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苏轼注重实践教育,他提倡通过实际的经验来教育学生。

他在《答谢公铭》中说:“夫学得志在君子,行之诚不易。

或启蒙之初,或五十之已老,皆必因时意,仿毂辱,速成人。

”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模仿和实践,快速成长。

朱熹则更注重传统的经书教育,他强调了对经典的学习和理解。

他在《朱子语须知》中提到:“经学者深思此,师者憬此,学者自省于此。

”他认为,经典对于学习和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苏轼和朱熹的教育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注重品德修养和知识的培养。

在教育方法上,苏轼更注重实践教育,而朱熹更注重经书教育。

这些教育思想不仅对后人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苏轼、朱熹教育议革里的学术分异——从《议学校贡举状》和《学校贡举私议》说起

苏轼、朱熹教育议革里的学术分异——从《议学校贡举状》和《学校贡举私议》说起

●科举学丛谈——刘海峰主持苏轼、朱熹教育议革里的学术分异——从《议学校贡举状》和《学校贡举私议》说起 陈必应摘 要: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与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为各自批判当时教育现状、总结学校贡举得失、系统提出各自教育主张的经典议状,针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苏、朱二人对教育有不同的议革主张,且多有冲突激烈之处。

学术分异是苏、朱二人教育议革分歧严重的本质,从个体来看,这是苏轼、朱熹教育思想不合导致的冲突,从学术发展史看,可看作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与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之间的争锋。

出于学术思想构成的不同和各自学说主张的存异,朱熹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历来有所批判,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与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便是这种学术分异之下跨越时空的思想争鸣。

关键词:苏轼;朱熹;教育改革;学术分异;学校贡举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认为:“宋代士人的身份有个与唐代不同的特点,即大都是集官僚、文士、学者三位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1]27“政治家、文章家、经术家三位一体,是宋代‘士大夫之学’的有机构成。

”[1]27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亦指出:“作为北宋文人的延续,南宋文人也是以参政主体为主要角色的,多数还具有了参政主体、文学主体、学术主体三而合一的复合型主体特征。

”[2]1实际上在对南宋文人的审视与研究中,这种三而合一的复合型主体特征往往被无意地忽视了,这种情况在苏轼、朱熹身上尤为明显:如一味关注苏轼作为一代文宗的文学主体部分而忽略其学术主体的特征,局限于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学术主体身份而疏忽其作为文学主体所具有的价值。

实际上,苏轼、朱熹文学上同为时显,学术上亦并为世重。

《孟子·尽心章句上》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申鉴·政体》言:“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

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途。

朱熹与苏轼——诗理相知

朱熹与苏轼——诗理相知

朱熹与苏轼——诗理相知吟诗作文和读书明理,是中国古代士人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也是他们人生的重要内容。

北宋时期,朱熹与苏轼,成为同处一个时代这两方面的显著代表人物。

苏轼虽以诗文创作而成名家,但他读书之多,学问之广博,见识之卓越,非当时一般儒者能望其项背。

在求学长知识的青少年时代,经、史、子、集,以至佛书、道藉、兵书、农术等,他无所不读。

上至儒释老庄的玄奥,下至巫医方术,以及野史杂俎里的百家之言,无不群书博览。

这就是苏轼自称“八面受敌”的读书法。

朱熹为当代大儒,以思想丰蕴、思辨精密见长,可其诗歌创作与一般诗人相比并毫不逊色,要做诗人也是具有足够资格的。

不过,苏轼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作文之乐,而朱熹却甘于读书之苦。

一个重在个性的发挥和文艺创作,一个却重在读书明理和思想改造,人生追求和精神归宿看上去不大一样,但却是息息相通,殊途同归的。

苏轼在宋代文人里属高产作家,给我们留下了两千七百多首诗,二百多首词,还有大量的散文作品。

他说:“某平生无快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慰世间乐事无逾此矣。

”(《春渚记闻》)之所以如此,在于他那强烈的个性意识和生命情调,难以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舒展开来,只有在自由的文艺创作活动中才能得到完满的体现。

他在作品里尽情地表现自我,超越自我,在无差别的审美境界中求得心灵的慰藉和愉悦。

凡圆满的生活从来没有创造过真正的艺术,作家只有经历过死的考验,才懂得生的可爱,体验到了痛苦,才知道什么是快乐。

苏轼文学创作的两次高峰,都是在他仕途失意、生活环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形成的。

他现存的词作里,有约四分之一写于贬谪黄州期间,感情的表达有一种遍被华林的悲怆。

如《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鬂上。

”心绪凄凉,语转平淡,淡而履之深,出之以超然。

作者如能正视痛苦,并将痛苦的体验升华为艺术后,痛苦也就不成其为痛苦,而是净化为一种能拨动无数人心弦的美了。

后世,曹雪芹在做公子少爷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只能在后来蓬牖潦倒时,才能写出不朽著作《红楼梦》;鲁迅不是在早年时家道中落,曾有过上当铺典当、独身赴日学医的难忘经历等,成年时也不可能写出似“匕首与投枪”的杂文,剖析中国人的劣根;周恩来不是青少年时,颠簸华北、东北乃至日本、欧洲求学,也不会油然而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终身志向。

苏轼与朱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苏轼与朱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苏轼与朱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苏轼与朱熹都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化大师,他们对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性格教育等方面对苏轼与朱熹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加深我们对两位先贤的思想认识。

一、道德教育苏轼在《岳阳楼记》中曾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提倡个人的自主、自立、自强,强调良心、正直、诚实、忠诚、敬义等德行。

苏轼认为道德修养是国家、社会和个人治理的基础,认为立身立德是人生最大的追求。

朱熹则更强调自我约束,称之为“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的本性,对于正义、善恶等基本价值观应该有清晰的认识。

朱熹认为学生除要精勤读书之外,还要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以达成真正的道德修养。

二、文化教育苏轼深谙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化教育要以儒家经典为基础,主张文化精深,方法上讲究生动活泼、情感豁达,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朱熹则更强调经典的研究和注解,让学生明白文字之义、引申之义,从而达到对经典的深入理解。

他提倡精读重要经典,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淀,认为文化精进是正常人类成长的本质。

三、性格教育苏轼强调性格的塑造和修养,他认为性格塑造要从内心开始,主张追求真善美、激发良心、调理情感,以此培养信任、勤奋、独立、创新等良好品质。

朱熹则更强调性格的塑造应该以“诚”为基础。

他认为人要成长为优秀的品德人,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纯真的内心。

朱熹主张虔诚恭谨、保持执着和稳定的举止,让学生在静态的情境下,通过“修己”和“养性”来达到性格塑造的目的。

综上所述,苏轼和朱熹都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的教育思想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效果,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将他们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践中,为中国教育的更好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风貌方面 的不 同


,
也便 于 说 明他 们 所 创
造 的 行 为方 式 和 人 格 类 型 对 后 世 的 深 远 影
与 苏轼 同 时 的 二 程 在谈 到 古 今 学 者 的
不 同 时说



古 之 学 者 一 今之 学 者 三 异 端 不
,
,
,
,
与焉

一 曰 文章之学 二 曰训话之学 三 曰 儒
之 比 较 格
儒者 主要指理 学 家而 言
至 少 在 宋代 之 前 居


,
文 人 与 儒 者 之 间并 不
,
存在 着不 可逾 越 的界 限
统 和 文统
在 宋儒 看 来

文 人 也 常 以 儒者 自

如唐代古 文 家 韩 愈 积 极 提 倡 儒 家 的
“ ”
,
道 可

自认 为 是 圣 人 之 道 的 传 人
独 特 的 个性风 采
,
、 。 、
扩 充情 感
中重 新 建 构 自得 适 意 的 人 生 经 验
,
用诗 人 的
经验 追 求 精 神 自由 以 便于 在 审 美 创作 活动
,
将平 凡 的 生 活 作 诗 意 的 扩
,

用 各 种 艺 术语 言 表 现
展 以 驱 除 内心 的 悲 凉 和 空 漠 以 寻 求精 神 解
最 深 于 性 命 自得 之 际
,
指 苏轼 的 人 格 风 貌
, ,
和 生 命 精 神 而 言 如 坦 荡 率 真 的个 性 随 缘 放
旷 的 文 心 风 流 潇 洒 的 气 度 等 这 些 才是 苏 轼
之 所 以 为 苏 轼 的根 本 所 在

他 的诗 词 文 和



平心而论
佩服 的
,

,
朱 熹对 苏 轼 的 文 学 成 就 还 是
,
人 与 儒者 虽 处 于 同 一 种 文 化 结 构 之 中
非一类 人
,

他 们代 表 的 是 两 种 不 同 的 人 格 类

型 生 命 的底 蕴 不 一 样
文学遗产

一 九 九 五年 第 四 期
作 为 宋 代 文 人 的杰 出 代 表

,
苏轼 给 我 们
,
是诗

人 生 的痛 苦 和 生 命 的 短 暂 使 他 产 生 如


字被苏 黄胡乱写坏 了 近 见 蔡君
, , ,
的 至 善 境地
漠 蔡 襄 一 帖 字 字 有 法 度 如端 人 正 士 方

者之 学
集 》 第
欲 趋道 舍 儒者之 学 不可
,


二程

,
页 中华 书 局
,
年版 所谓 文

章之 学

,
相 当 于 我 们今 天 说 的 文 学


故文

人 又 可称 之 为 文 章 家

训 话之 学 指汉 唐 以


章 句 注 疏 为 主 的 儒家 传 统 经 学
,

儒者 之 学


特 指 宋 代 以 后 兴 起 的新 儒 学 即理 学 宋 代 的
详 密和 雍容和 豫 的书 法 家 时
人 认为
, ,
不 同 于 王 安 石 那种 有跨 越

古 今 开 阖宇 宙 气象 的躁 扰 急 迫 在 谈 到 当 代
他最 推崇 蔡襄而 否 定苏

中改 过 迁 善 克 己 复 礼
,

于 是 乎人 欲 尽 处 天
,
黄等
,
理流行
,
有 希 望 达 到 前 辈 圣 贤那 种 功 德 圆 满
,
学 而 确 立 自 己 的 生 平 学 问 大 旨后

,
有感 于 作
,
一 切 言行 都符 合礼 仪 之 邦 的礼 教 规 范

文 害道 放 弃 了 当文 章 家 和 诗 人 的 念 头 立 志
作 为 人 们公 认 的 宋 代 大 儒

,
朱 熹堪 称 儒
做 一个 读 书 穷理 的 醇 儒
,

者理 想 人 格 的 楷 模 他 的 学 生 黄 干 在《朝 奉大
他 把 超 出经 验 世 界 之 外 的 人 生 价 值 的 思
,
《 ② 晦 庵 先 生 朱文 公 文 集 》 四 十 四 部 丛 刊 本 卷
,


考 放 在 有 限 的 生 存世 界 加 以 体 验
其 生 命就
下 简称《朱 文 公 文 集 》 并 随 文 注 明 卷 数
,

文学 遗 产

一 九 九 五 年第 四 期

书画 等
入情

,
,
不 过 是这 一 根 本 的 外 在 表 现 形 式
,
他 在《答 程 允 夫 》 中说
, ,
苏 氏文 辞 伟

所 以 后 世 喜 爱 苏轼 作 品 的 人 往 往 能 披 文 而
用 心 灵 去 体 会 苏轼性 命 自得 的灵 魂 奥


丽 近 世 无 匹 若欲 作文
自不 妨 模 范
, ,
,
代表 一 种
, ,
始 遂 共 终 操 有要 保 无 穷 卷 八 十五
,
,


朱 文公文 集 》
,
完 满 的道 德 人 格 给 人 以 德 高 望 重 之 感 像 巍
意 思 是说 自己 立 身端 正
,

表情严
,
峨 的 山 峰一 样 将 这 种 做 人 的德 性 推 衍 开 来 博施济众
, ,
肃 于 外应 事 能 随 时 检 点 自 己 主 一 无 适 心 中 常存 天理 工 夫从 心 地 上 做 起 却 能 贯 彻 始
,

静 有 山水 乐 而 无 身世
,

其 色 庄 其 言厉 其 行 舒 而 恭 其 坐 端 而
, ,

著书 侯来哲 补过 希前 修
“ ”
,

朱文公文
,


勉 斋集 》 三十六 四库全书本 幅 巾 卷
,
卷 集 》 四 所 谓 静有 山水 乐

,
本 于 孔 子 在《论
,
方 履 整 步 徐 行 事事 都 表 现 出庄 重 严 肃 的 态
夫 文 华 阁 侍制 赠 宝 漠 阁 直 学 士 通 议 大 夫 溢 文
,
他 一 生 的大 部 分 时 间 以 少 量 的 祠 禄 过 着 晦 居 山 林 的 读 书 生 活 聚 众讲 学 探 求 圣 人 之 道 忧

朱 先 生 行状 》中 说




其可见之行
,
,
则 修诸 身
,
居 诗 其《 卜 》 云
,
里 语 》 说 的 知者乐水 仁者乐 山 知者动 仁 者静




朱 熹 在 为 自 己 的 画 像 所 作 的《写 照 铭 》 里

这是 用 君 子 比 德 的 方 式 对 圣 人 人 格

也说
,
端 尔躬 肃 尔容 检 于 外 一 其 中 力 于
, , ,


所 作 的形 容
仁 者 的博 爱 和 仁 慈
朱 熹认 为
只 要 寻 到 了 人 生 的这 种 乐

他认 为字 能 反 映
《跋 韩 魏公 与 欧 阳 文 忠 公 帖 》
,
就 可 以 免 除 身世 之 忧
, ,
根 据对 儒家 内圣
,


韩 琦 的 字端 庄 谨 重
,

反 映 出 心 胸 的安 静

之 学 的 这 种认 识 和 体 会 他 著 书 立 说 寄 希 望 于 后 人 同 时 自 己 也 在 反 求诸 己 的 为 学 过 程
,
外而 融 入诗 心
直 接表 达 文 人 高 雅 脱 俗 的生 形 成 了 中国 文 人 画 的 写 意 传
,

一 生 忧 患 常倍 他 人
, , ,



可 却能 擎 笑

命体 验 和 感 受


,
于 无 心 之 际 活 得 很 快 慰 欣 赏 自己 生 命 的 每 一 时刻
,
无 论 从 那个 角度 看
,

,
韩 愈本质上 仍 然 只是一 个文 人
,
而 非 儒者 因 为 自宋 代 新 儒 学 兴 起 之 后 文 人
与儒 者 在 生 命 情 调 和 文 化 行 为
以 至 人生追
求 方 面 的 差 别 日 益 明显 容 的地 步
矛 盾 冲突
,

,
甚 至 到 了水火 不相
苏 轼 与 二 程 之 间就 存 在 着 尖 锐 的 苏 门 文 人 多 视 理 学 家 为迂 阔 不 通




,
秘及 其 生命意 义
尽管苏轼 的 思 想 里 也 不 乏
,
《 ① 南 华寺 六 祖 塔 功 德跳
》《苏 轼 文 集 》 六 十 二 卷
,
儒家 积极 人 世 的 忠 义 精 神 完全 是 文 人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