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RAESC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起搏器指南解读47页PPT

起搏器指南解读47页PPT

2019 CHRS指南
2019 CSPE指南(CRT)
心脏起搏与ICD指南之路
3
I类 IIa类 IIb类 III类
分类与证据等级
分类
Should Reasonable Considerable No
获益>>>风险 获益>>风险 获益≥风险 风险≥获益
证据等级A 证据等级B 证据等级C
证据等级
数据来自多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数据来自一个单一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大型的非随机研究 专家们的共识和/或小型研究,回顾性研究以及登记记录
III C
2.心电图发现窦房结功能障碍,但症状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咎于心动过缓
3.有症状的窦房结功能障碍,其症状可归因于非必需的药物治疗
8
成人获得性房室阻滞
I IIa IIbIII 症状性(包括HF)三度和高度AVB,或 AVB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I IIa IIbIII 必须药物治疗引起的症状性三度和高度 AVB
15
成人获得性房室阻滞
I IIa IIb III
神经肌肉疾病引起的低级别AVB(不论
有无症状),如强直性肌萎缩, Kearns- sayre综合征等。因AVB进展 不可预测
I IIa IIbIII 药物引起的AVB,即使停药AVB仍有可 能复发(2019新增)
16
成人获得性房室阻滞
I IIa IIb III
4
I IIa IIb III
窦房结功能不良
症状性心动过缓,包括导致症状的频 发停搏
I IIa IIb III
症状性变时功能不良
I IIa IIbIII 必需药物治疗所致的症状性心动过缓
5
I IIa IIb III

丁主任人工心脏起搏器与麻醉简版教学提纲

丁主任人工心脏起搏器与麻醉简版教学提纲

丁主任人工心脏起搏器与麻醉简版教学提纲I.引言-介绍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定义和作用-强调人工心脏起搏器在心脏病患者中的重要性II.人工心脏起搏器基础知识-解释心脏起搏器的概念和工作原理-详细讲解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结构和组成部分-着重讲解心脏起搏器导线的种类和植入位置III.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介绍人工心脏起搏器适应的常见心脏病症状和条件-讲解人工心脏起搏器使用的禁忌症状和条件IV.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操作和调节-揭示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过程和注意事项-说明人工心脏起搏器的设置和参数调节-强调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监测和随访的重要性V.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及处理-解释人工心脏起搏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介绍并讲解针对不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VI.结论-总结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强调持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的重要性I.引言-介绍麻醉的定义和意义-强调麻醉在外科手术中的关键作用II.麻醉的分类和类型-详细阐述麻醉的三种分类方式-解释各种麻醉类型的特点和适用场景III.麻醉前准备和评估-讲解麻醉前必要的准备工作和步骤-强调患者评估的重要性和相关指标的测量方法IV.麻醉药物与输液-介绍常用的麻醉药物和原理-讲解麻醉药物的应用方式和剂量-强调合理的麻醉药物输液和监测V.麻醉监测与支持-详细讲解麻醉过程中的监测指标和设备-强调麻醉期间对患者的支持和维护VI.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解释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介绍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VII.麻醉的恢复和术后护理-讲解麻醉恢复期间的观察和护理要点-强调麻醉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VIII.结论-总结麻醉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ESC_EHRA心脏起搏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2007》解读——永久心脏起搏治疗部分

《ESC_EHRA心脏起搏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2007》解读——永久心脏起搏治疗部分
经验。
的I 类适应证。而且在起搏方式选择部分, 几乎对各 种 SS S 病人均推荐选用频率应答模式( D R 。 DD )
15 强调尽量减少心室起搏 . 既往认为右心房右心室顺序起搏的双腔起搏器是 生理起搏, 但一系列研究发现这种起搏方式多种长期 预后指标并不优于 V I V 起搏。房室顺序起搏重要, 心 室起搏方式同样重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有心脏长 大、 心功能恶化、 促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作用。电极分 别放至右心耳和右心室心尖部的双腔起搏不能算生理 起搏己 获得公认。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希氏束 旁起搏、 心室多部位起搏可能更接近生理起搏, 但尚缺 乏长期临床终点指标的大型研究支持。因此, 与当前 的最新观点一致,S/ H A指南建议选用 D D或 EC E R D DD D R起搏并尽量减少心室起搏比例( 延长 A V间期、 使用最小化 合 室起搏功能或 A 动搜寻功能、 V自 降低 低限起搏频率等) 。条件许可时也鼓励采用右室流出 道间隔部起搏、 希氏束旁起搏等尝试或研究。 16 一般不选单腔起搏器 . 根据指南, 大多数 SS S 病人均应选择双腔起搏器。
外, 为减少出血、 血肿等并发症, 起搏器植人术前尽量
停用各种抗血栓的药物。
附件: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永久心脏起搏治疗20EC 07S/
ER H A指南建议
一般不推荐心室单腔起搏器( V 或 V I)除上述 V I VR , 右心室起搏的不良 作用外, 还因为不少的病人可能由
于房室顺序收缩功能丧失而出现起搏器综合症需要重 新手术进行起搏器升级。理论上讲单腔心房起搏器 ( A/ AR A I I) A 适用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 SS S 病人。 但每年可有 1 SS %的 S 病人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出现
解读

ESC心脏起搏和再同步化治疗指南更新讲课文档

ESC心脏起搏和再同步化治疗指南更新讲课文档

IIa
HF伴EF« 35% NYHA II
III或急诊Ⅳ级充分药物
治疗基础上
4. NO-LBBB QRS120-150ms
IIb
HF伴EF« 35% NYHA II
III或急诊Ⅳ级充分药物
治疗基础上
5.HF,QRS<120ms
III
证据水平 A
B
B
B B
第二十页,共26页。
影响CRT反应的可能因素
(DDDR),而不推荐右心室单腔起搏,以减少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并降低诱发房颤
和心功能不全的风险。
第六页,共26页。
持续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指南推荐(窦房结疾病)
指南建议
1.症状明确与缓
慢性心律失常
相关
2.症状可能与缓
慢性心律失常相 关(非结论性的 证据) 3.窦性心动过缓 无症状或可恢复
推荐级别
I
1.DDDR 2.DDD
3.VVIR
1.DDD 2.VDD 3.VVIR
VVIR
DDD+AVM (VVI if AF)
AF=房颤 AV=房室传导 AVM=房室延迟管理 SND=窦房结疾病
第十六页,共26页。
不明原因晕厥和束支传导阻滞的起搏流程
不明原因晕厥和束支传导阻滞
第十七页,共26页。
EF<35%
高反应性
宽QRS、LBBB、女性
非缺血性心肌病
男性 缺血性心肌病
第二十一页,共26页。
低反应
或无反应
窄QRS、非LBBB
症状发作的持续性房颤消融房室结和药物治疗流程
心力衰竭NYHAIII-IV级
和EF<35%
EF降低 心室率控制不良

EHRA-ESC 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

EHRA-ESC 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

EHRA/ESC 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2014-10-17 22:38来源:丁香园作者:郭继鸿昃峰随着临床诊疗的不断进展,心脏起搏器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2013年欧洲心律学会 /欧洲心脏病学会(EHRA/ESC)公布了新的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部步化治疗指南 [1]。

该指南的公布标志着国际领域对心脏起搏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理念的进一步更新。

与既往指南相比,新指南中关于起搏的适应证削减,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适应证放宽。

新指南共包括 65条推荐意见,其中,Ⅰ类推荐意见约占 35%,Ⅱa和Ⅱb类推荐意见各约占 32%和 17%,Ⅲ类推荐意见约占 15%。

在证据等级方面,只有 9%为 A级证据。

一、心脏起搏器治疗(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分类、临床症状及诊断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新指南关注的重点在于,患者的心律失常是持续性还是非持续性、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否有心电图记录,而不同于既往指南将患者按照病因 (例如,窦房结功能不全、心肌梗死或束支传导阻滞 )进行分类指南根据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特点分为持续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和间歇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其中持续性缓慢型心律失常根据病变的部位分为窦房结功能不全和房室传导阻滞两大类,间歇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则根据有无明确的心电图记录分为两类 (图 1)。

图 1需要起搏治疗患者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分类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症状可以由多种机制引发,最常见的机制为缓慢型心律失常导致的脑血流灌注不足,常见的症状包括晕厥、头晕、乏力等 (表 1)。

症状性的心动过缓则是起搏器治疗的重要指征,因此判断症状与心动过缓的关系十分的重要。

另外,在诊断方面持续性缓慢性心律失常通常可以根据心电图表现作出诊断,而间歇性缓慢型心律失常通常需要根据长程的监测才能做出相应的诊断。

记录到一次事件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反复发生的事件可造成患者伤害,甚至死亡。

表 2列出了相关症状发作频率及建议使用的心电监测技术。

心脏起搏器crticd治疗指南讲课讲稿

心脏起搏器crticd治疗指南讲课讲稿

心脏起搏器CRTI CD 治疗指南2008ACC/AHA/HRS心脏起搏器/CRT/ICD治疗指南(2008更新版)要点精萃河北省人民医院作者:郭艺芳新近,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以及美国心律学会(HRS)联合更新并颁布了心律失常器械治疗指南,这是继1984年、1991年、1998年与2002年之后对本指南所作的再次修订。

本指南修订过程中,充分融入了近年来揭晓的大量循证医学研究新证据,对该领域的临床实践将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这次指南更新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本指南主要涉及用于治疗心动过缓的植入性永久起搏器、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心室再同步化起搏器以及用于防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植入性转复除颤器;二、本指南所作的各类推荐或建议均假设患者已经根据现行相关指南接受了最佳药物治疗;三、永久性起搏器植入(PPI)对于具有心动过缓相关症状的窦房结功能障碍者应考虑PPI治疗,包括频发窦性停搏、心脏变时功能不全、药物所致的心动过缓等。

伴有下列情况的III度与严重的II度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成年患者应考虑PPI治疗:1. 有症状的严重心动过缓(包括心力衰竭)或由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2. 由药物所致的症状性心动过缓,但这些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或其他疾患所必需使用的;3. 心脏停搏时间≥3秒,或任何逸搏心律频率低于40次/分,或逸搏心律起源于房室结以下部位;4. 房颤伴心动过缓时,至少记录到一次心动周期超过5秒;5. 房室结导管消融术后所致心动过缓;6. 手术后房室传导阻滞且不可能恢复者;7. 神经性肌肉疾病伴重度房室传导阻滞。

无论其类型与阻滞部位如何,所有有症状的由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心动过缓者均应接受PPI治疗。

永久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平均觉醒时心率≥40次/分且无心动过缓症状,但伴有心脏扩大或左心室功能不全,或其阻滞部位在房室结以下应接受PPI治疗。

慢性双束支阻滞者,若伴严重II度房室传导阻滞、间歇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或II度2型房室传导阻滞应行PPI治疗。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教案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教案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向医学学生介绍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

本教案适用于研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医学专业学生。

目标通过研究本教案,学生应能够:- 理解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掌握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步骤与技巧- 了解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风险和并发症- 掌握心脏起搏器术后护理的基本要点内容1.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定义和作用-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外科手术,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设备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 心脏起搏器的作用是通过发放电脉冲来刺激心脏,使其按照正常的节律收缩。

2.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步骤与技巧- 准备工作:消毒手术部位,嘱患者禁食禁饮,安排合适的手术室。

- 麻醉与镇痛: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 手术操作:进行手术切口,置入起搏器导线,固定起搏器设备。

- 测试和调试:确认起搏器设备工作正常,调整起搏器参数。

- 术后处理:修复切口,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

3.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风险和并发症-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手术感染,血肿形成,起搏器失效等。

医生应对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 心脏起搏器术后护理的基本要点-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心律、起搏器是否正常工作等。

- 定期检查起搏器设备的电池电量和正常功能。

- 教育患者掌握病情观察和维护起搏器设备的基本方法。

总结通过学习本教案,医学学生可以了解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掌握相应的手术步骤和术后护理要点。

同时,学会评估手术风险并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1年ESC心脏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

2021年ESC心脏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

2021年ESC心脏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8月29日下午,由欧洲心脏学会(ESC)和欧洲心律协会(EHRA)共同制定的《2021 ESC心脏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正式发布。

与上一版相比,新版指南新增或更新了以下内容:(1)新增关于起搏类型和模式章节,包括传导系统起搏和无线起搏;(2)新增起搏中的性别差异章节;(3)新增起搏患者评估章节;(4)扩展和更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章节;(5)新增替代起搏策略和起搏点章节;(6)扩展和更新特定条件下的起搏章节,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术后等;(7)新增植入和围手术期管理章节,包括围手术期抗凝;(8)扩展修订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并发症部分;(9)更新磁共振成像(MRI)、临时起搏、体育活动等内容。

1. 在评估永久起搏器植入候选人时,建议进行彻底和详细的术前评估。

评估内容应始终包括仔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需要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类型的记录以及心脏成像。

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额外的检查、电生理检查(EPS)和/或基因检测。

2. 动态心电图监测可用于评估疑似心动过缓或心脏传导障碍的患者,可以将节律紊乱与症状相关联。

监测类型的选择应基于症状的频率和性质以及患者的偏好。

3. 对于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型窦房结功能障碍(SND)在内的SND患者,当症状可以明确归因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时,需要进行心脏起搏。

4. 对于窦性心律、永久性或阵发性三度或二度II型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患者,无论症状如何,都需要进行心脏起搏。

对于永久性房颤和永久性或阵发性AVB的患者,需要单导联心室起搏。

5. 对于晕厥和不明原因跌倒的患者,在考虑使用起搏器治疗之前,应使用可用的诊断方法确定诊断。

在排除颈动脉狭窄的前提下,对于不明原因晕厥并符合反射机制或与颈动脉压力/操作相关症状的患者,推荐进行颈动脉窦按摩。

6. 对于尽管接受最佳药物治疗(OMT)仍有症状性心衰,LVEF≤35%,窦性心律且QRS波群为LBBB形态的患者,当QRS间期≥150 ms时推荐CRT,130-149 ms时应考虑CR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H R A E S C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EHRAESC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2014-10-17 22:38来源:丁香园作者:郭继鸿昃峰字体大小:随着临床诊疗的不断进展,心脏起搏器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2013年欧洲心律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EHRA/ESC)公布了新的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部步化治疗指南[1]。

该指南的公布标志着国际领域对心脏起搏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理念的进一步更新。

与既往指南相比,新指南中关于起搏的适应证削减,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证放宽。

新指南共包括65条推荐意见,其中,Ⅰ类推荐意见约占35%,Ⅱa和Ⅱb类推荐意见各约占32%和17%,Ⅲ类推荐意见约占15%。

在证据等级方面,只有9%为A级证据。

一、心脏起搏器治疗(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分类、临床症状及诊断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新指南关注的重点在于,患者的心律失常是持续性还是非持续性、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否有心电图记录,而不同于既往指南将患者按照病因(例如,窦房结功能不全、心肌梗死或束支传导阻滞)进行分类指南根据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特点分为持续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和间歇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其中持续性缓慢型心律失常根据病变的部位分为窦房结功能不全和房室传导阻滞两大类,间歇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则根据有无明确的心电图记录分为两类(图1)。

图1需要起搏治疗患者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分类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症状可以由多种机制引发,最常见的机制为缓慢型心律失常导致的脑血流灌注不足,常见的症状包括晕厥、头晕、乏力等(表1)。

症状性的心动过缓则是起搏器治疗的重要指征,因此判断症状与心动过缓的关系十分的重要。

另外,在诊断方面持续性缓慢性心律失常通常可以根据心电图表现作出诊断,而间歇性缓慢型心律失常通常需要根据长程的监测才能做出相应的诊断。

记录到一次事件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反复发生的事件可造成患者伤害,甚至死亡。

表2列出了相关症状发作频率及建议使用的心电监测技术。

表1心动过缓(SB和AV传导阻滞)的典型症状表2 根据症状发作频率,建议选用的心电图检测技术(二)持续性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2],起搏治疗并不能延长患者的寿命,起搏治疗的核心意义在于改善临床症状(如晕厥、乏力等)。

因此,有无心动过缓相应的临床症状是决定起搏器治疗的关键。

临床试验也证实,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并不能从起搏治疗中获益[3]。

指南的具体建议如下:Ⅰ类:明确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建议植人永久性起搏器。

Ⅱb类:临床症状可能与心动过缓相关,可以植人永久性起搏器。

Ⅲ类:可逆原因导致的心动过缓,或患者无临床症状,不建议植人永久起搏器。

对于窦房结功能不全患者而言,首选的起搏模式为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DDDR),而不推荐右心室单腔起搏,以减少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并降低诱发房颤和心功能不全的风险。

2.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不同,起搏治疗对于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预后改善更为重要,起搏治疗在部分无症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也是必要的。

对于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起搏治疗可以明显预防晕厥的发作,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对于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起搏治疗指征目前存在争议,除非患者有明确的房室传导阻滞相关的临床症状,或经电生理证实传导阻滞的部位位于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下。

具体的指南建议如下:Ⅰ类: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应植入永久性起搏器。

Ⅱa类:二度Ⅰ型房室阻滞患者有明确的临床症状,明确传导阻滞部位位于希氏束及其以下水平,考虑植入永久性起搏器。

Ⅲ类:可逆原因导致的房室传导阻滞,不建议植入永久起搏器。

对于上述患者起搏模式的选择,指南推荐,如果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合并有窦房结功能障碍,首选的起搏模式为DDDR,其次为DDD和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VVIR);如果患者窦房结功能正常,首选的起搏模式为DDD,其次为心房心室双感知的心室起搏(VDD)和VVIR;对于合并房颤的患者,则首选VVIR起搏,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胸闷、愁气症状,改善活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

(三)间歇性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1.有明确心电图记录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对于窦房结功能障碍(包括快慢综合征)的患者,有明确心电图记录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则建议植入永久起搏器:①患者持续存在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0〜50次/分),但记录到间歇的症状性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②快慢综合征:快速心律失常终止后的长间歇,通常认为停搏>3秒即可引起晕厥。

症状与记录到的心动过缓相关,建议植入永久起搏器。

对于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永久起搏器植人指征与持续性房室阻滞患者相同,无论有无症状,二度Ⅱ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南推荐的起搏器植人指征。

对于反射性的晕厥,指南指出即使这部分患者出现间歇性的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起搏治疗对于预防晕厥的发作方面无明显获益[4]。

一般情况下反射性晕厥的患者不推荐永久起搏器植入,除非患者年龄偏大(40岁以上)、反复出现无征兆的晕厥发作、心电图明确记录到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的证据。

有明确心电图记录的间歇性心动过缓患者,起搏器植入指征指南建议为:Ⅰ类:①存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出现由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导致的症状性心动过缓。

②间歇性的三度或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包括慢心室率的房颤患者Ⅱa类:①反射性晕厥患者,年龄≥40岁,出现反复发作的无征兆的晕厥,并且记录到症状性的心脏停搏和(或)房室阻滞。

②既往有晕厥病史,记录到无症状的心脏停搏>6秒(心脏停搏由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引起).Ⅲ类:可逆原因导致的心动过缓,不建议植入起搏器。

2.可疑缓慢型心率失常(无明确心电图记录)Ⅰ类:①束支阻滞、不明原因的晕厥和电生理异常。

对于晕厥、束支阻滞和电生理检查阳性结果(定义为HV间期>70毫秒,在心房递增起搏期间或通过药物激发证实为二度或三度的希氏束-浦肯野纤维传导阻滞)的患者,应进行起搏治疗。

②交替性束支阻滞。

有症状或无症状的交替性束支阻滞的患者均应进行起搏治疗。

Ⅱb类:部分不明原因晕厥合并束支阻滞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起搏治疗。

Ⅲ类:无症状的束支阻滞患者,不推荐起搏器植入。

另外,对于束支阻滞合并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流程(图2),根据患者射血分数分为两种情况,射血分数<35%的患者可以考虑ICD或CRT-D的植人,但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射血分数> 35%的患者根据情况行电生理检査,必要时可以植人植入型Holte r(Ⅱ.R.植人型循环记录仪)协助诊断,做出恰当的治疗。

(2)对于反射性晕厥,无明确心电图记录的患者起搏器植人指征如下:Ⅰ类:心脏抑制型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无征兆的晕厥反复发作,建议进行起搏治疗。

Ⅱb类:对于直立倾斜试验诱发的,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晕厥反复发作,且年龄>40岁,在其他治疗失败后,可进行起搏治疗。

Ⅲ类:血管迷走性晕厥,非心脏抑制型,不推荐起搏治疗。

(3)对于不明原因晕厥的患者,如果ATP试验阳性,可以考虑植人永久起搏器治疗(Ⅱb类推荐),否则均不推荐植人永久起搏器治疗。

(四)特殊情况的起搏器治疗心肌梗死后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房室传导阻滞通常在2〜7天内自行恢复。

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通常会出现新发的束支阻滞和一过性的房室传导阻滞,永久起搏器植入并不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因此指南建议如下:Ⅰ类:少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传导阻滞转为永久性,可以按照上述房室阻滞患者起搏器植入指征进行治疗。

Ⅲ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高度或三度房室阻滞,不推荐永久起搏器治疗。

图2束支阻滞合并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流程2.外科术后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心脏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动脉瓣膜置换术及心脏移植后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比较常见,其中部分患者可以在术后数天内消失,如果缓慢型心律失常持续存在则应进行相应的起搏器治疗,指南推荐如下:Ⅰ类:①心脏外科或介人治疗动脉瓣膜置换术后,发生髙度或三度房室阻滞,临床观察时间可以延长至7天,如7天后上述心律失常仍未恢复则建议植入永久起搏器。

部分患者逸搏心律慢,恢复的可能性小,临床监测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②心脏外科或心脏移植术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临床监测时间可以从5天延长至数周,然后再决定是否性永久起搏治疗。

Ⅱa类:心脏移植术后晚期,心脏变时功能不良影响生活时,可以考虑永久心脏起搏治疗。

3.儿童和先天性心脏病的起搏治疗儿童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起搏器植入指征:Ⅰ类:①高度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无论有无症状,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均应进行永久起搏治疗:心室功能不全、QT间期延长、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宽QRS波逸搏心律、心室率<50次/分、心室停搏>基础节律周期长度的3倍。

②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发生二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持续>10天的患者,应进行永久性起搏治疗。

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儿(包括慢快综合征),症状与心动过缓相关时,则应进行永久起搏治疗。

Ⅱa类: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生与短暂性完全性房室阻滞相关的持续无症状性双分支阻滞(伴或不伴PR间期延长)的患者,应考虑进行永久性起搏治疗。

Ⅱb类:①发生髙度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无症状患者,无上述危险情况时,也可考虑起搏。

②静息心率<40次/分或心脏停搏持续3秒以上但无症状的患者,行永久性起搏可能有效。

4.肥厚型心肌病的起搏治疗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起搏适应证:Ⅱa类:对于有植入ICD指征的患者,应考虑植入双腔ICD。

Ⅱb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对于静息或激发状态下有左室流出道梗阻和有药物难治性症状的选择性患者,如有以下情况,可考虑进行短AV间期的AV顺序起搏:a.有室间隔乙醇消融或室间隔心肌切除;禁忌证:b.室间隔乙醇消融或室间隔心肌切除后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风险很高。

5.产科缓慢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在没有特殊产科疾患的前提下,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孕妇一般可耐受常规的阴道分娩。

如果孕妇的心电图表现为稳定的窄QRS波群的交界区逸搏心律,可以推迟到产后再接受心脏起搏治疗;但如果心电图记录到缓慢型宽QRS波群的逸搏心律,则需要在妊娠期间植入永久性起搏器。

指南推荐如下:Ⅱa类:对于有症状的心脏传导阻滞的孕妇(尤其是孕龄8周以上的孕妇),在综合评估其病情及风险后,可考虑在超声引导下行永久性起搏器植人术。

就起搏模式而言,指南更推荐单腔起搏模式。

6.—度房室阻滞的起搏治疗少数一度房室阻滞患者(PR间期>0.3秒)在运动后可能会出现类似起搏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