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逻辑思维在法汉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浅论翻译人员的逻辑思维素质——英汉翻译为例

浅论翻译人员的逻辑思维素质——英汉翻译为例1.古丽米尔·买买提艾克拜尔江·艾合买提2.新疆广播影视译制中心 2.新疆警察学院1.2.摘要: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各项活动的重要举措,通过将不同语言形式与文化进行转化,实现语言交际活动。
而翻译能力则是翻译人员的职业素养体现,也是从事各类外事活动的重要工具,为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对于翻译人员的素质要求,翻译人员需要积极的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提高自身技能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技术能力,并不断强化翻译人员的语言技能与逻辑思维素养。
本文通过对语言翻译做具体分析,探究当前社会发展对于翻译人员的更高素质要求,阐述逻辑思维素质对于翻译人员的重要性与在翻译工作中的重点体现。
关键词:语言交流;翻译工作;逻辑思维;专业素养翻译工作是开展各类外事活动与交流外语语言的重要环节,因此从事与外语工作的相关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内涵素养与职业素养,可以从事对不同国家文化语言的翻译工作。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目前我国对外交流与国际市场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当前社会对于翻译人才提出了大量需求,同时也要求翻译人员具有更高的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高素质复合型翻译人才依然处于缺乏的状态,为提高人才素质教育加强翻译人才的技能培养,需要注重翻译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着重培养翻译人员逻辑思维能力,人才素质培养,教育体系的优化升级,更有利于向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
1翻译人员翻译的标准1.1外语语言翻译具有前瞻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各项事务与国际贸易中,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往来越加频繁,因此在新时期的人才需求中,对于翻译人员提出了更多需求,同时对于翻译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互联网的连接下构建了各国文化语言交流的渠道,各类文化信息都借助互联网络进行快速传播,而在信息化的发展下,网络语言的兴起为翻译人员的翻译工作带来了更大难度。
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翻译思想

理论探讨引言谈论语言哲学,便绕不开维特根斯坦,而讨论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总会在他名字前加上“前期”或“后期”,以区别他两个时期的不同思想。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前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与后期代表作《哲学研究》提供了两套并不相容的对语言的看法体系,更确切地说,是通过语言对世界的不同看法。
相比维特根斯坦的前期思想,其后期思想在语言学界有更大的影响(尤其在语用学领域)。
翻译学的一部分归属于语言学(虽然“文化转向”后更多研究涉及文化),因此有不少研究以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为视角来探讨翻译,而以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为视角的翻译研究则较为罕见。
其实,《逻辑哲学论》中谈及翻译的段落有好几处,这些段落聚焦于一个问题,即翻译何以可能。
《逻辑哲学论》一书提出的“图像论”“意义指称论”“理想语言”等一系列思想均阐释了翻译的可能性问题,这对于翻译研究有很大的启示。
一、研究背景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维特根斯坦(2017:31)在前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一切哲学都是‘语言批判’”,所谓“语言批判”,即用语言分析消解形而上学命题,这一思想将哲学的“语言转向”推向了顶峰。
维特根斯坦(2017)在《逻辑哲学论》序言中说:“这本书旨在划出思维的界限,或者更准确地说,不是划出思维的界限,而是划出思想的表达的界限……这个界限只能在语言之中划出来。
”《逻辑哲学论》设想语言与世界(事实或经验世界)同构,语言是命题的总和,基本命题与构成事实的原子事实之间存在描画形式,基本命题中的名称与原子事实中的对象必须一一对应。
而对于世界上不存在的对象,语言是无法描述的,因此形而上学的命题也就被消解了,这就是维特根斯坦意谓的“语言批判”。
前期维特根斯坦设想了一种理想语言,来避免日常语言在应用中的混乱。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语言哲学的经典著作中有多处提到翻译。
翻译的本质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与思维的共性为翻译的可行性提供了哲学依据。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中法两国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从历史、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因此,在进行中法互译时,这些差异会对互译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法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差较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而法国虽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却是欧洲文明的中心。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中法两国有许多不同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
在翻译中,这种差异会对词汇、表达方式、翻译策略等产生影响。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礼貌”非常重要,包括一些传统的礼仪方式,而在法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
这种文化差异会使得翻译时的用语和表达方式出现不同,甚至有些互相矛盾的情况。
二、语言的差异中法两国的语言差异也很大。
中文是一种表意文字,而法语则是一种拼音文字。
在中文中,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含义,可以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而在法语中,一个词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很难有歧义。
这种差异会对翻译造成影响,因为要进行中法互译,需要将一个语言中的信息准确地转化为另一个语言,这就需要对每个词汇的准确含义有清晰的认识。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法两国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往往更加注重细节和整体,而法国人则更注重系统和逻辑。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影响翻译的策略和方式。
例如,在法国文化中,强调逻辑和概念,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重表达准确,避免含义模糊。
而在中国文化中,重视整体和形式,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重表现情感和形象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法文化差异对中法互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有效地将不同的文化习惯、语言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等纳入考虑,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了解中法两国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翻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翻译中的逻辑性

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是指要忠于原文,即准确表达原文内容,除此之外, 还要求其文字准确无误,通顺易懂。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一直倡导 的“信、达、雅”中,“信” 即“忠实”,要准确完整地表达原作者 的思想内容。科技文书多是书面语言,目的是使读者容易理解而不 产生太多的想象,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严谨、简洁,决不可卖弄文字,随 意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要求考虑朗读和吟诵。 例如:Hot air rises(热空气上升)。如若译为“炽热空气上升”,虽然 复合中文四六骈体的传统,但是却破坏了科技英语翻译的风格与规 则。再如: “Amplification(扩大) mea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tle currents into big ones, without distortion(歪曲) of the shape of the current fluctuation(波动).” 译文:(1)放大意味着由小电流到大电流的转变,而电流起伏的形状 没有歪斜。 (2)所谓放大,就是把小电流变为大电流,而不使波形失真。
的逻辑性Biblioteka 为什么在翻译重要注重逻辑性?匈牙利著名的翻译家拉多· 久吉尔博士说过:“翻译是逻辑活动, 翻译作品是逻辑活动的产物。”逻辑从来都被认为是认识工具。 逻辑学是语法学、修辞学、思维科学的基础,也是研究双语转换与 翻译思维的翻译学的基础。翻译是运用语言的活动,翻译要达到准 确、通顺和形象化的目的,就离不开逻辑性。翻译的逻辑性也就是 合理性。翻译必须合理地运用逻辑思维的形式和方法,使译文概念 明确,文理通顺,结构严谨,能够起到与原文同样的作用。翻译的全 过程无时无刻都离不开逻辑。否则,就会造成误译。
最新-深究借助逻辑进行英汉翻译 精品

深究借助逻辑进行英汉翻译摘要借助逻辑选择词义、翻译句子、翻译段落及篇章和进行表达四个方面,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运用逻辑进行分析的必要性,并提出逻辑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这一结论。
关键词逻辑分析;翻译;必要性;不容忽视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它包含着一个对原文含义的理解逐步深入,对原文含义的表达逐步完善的过程。
大凡一篇文章,一个段落甚至单独的一句话,没有不按一定的逻辑组织构成的。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运用逻辑进行分析,按照语义层层剥出原文所表达的逻辑意义是必不可少的。
而译者在深入透彻地理解原文以后,要以译文的形式准确生动地反映和表达原文,使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样需要逻辑思维。
可见,逻辑与翻译是密不可分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翻译就是进行逻辑思维活动。
借助于逻辑分析、理解和表达原文,可大大提高译文的质量,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下面,从翻译的几个层次人手,谈谈如何借助逻辑进行英汉翻译。
一、借助逻辑选择词义选择词义是理解原文的第一步。
没有正确的词义选择,就谈不上是一篇好的译文。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的现象,这就增加了词义选择的难度。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我们善于从逻辑分析人手,而不仅仅从单词的表面意义上选择和确定词义,那么,译文的准确和忠实就可得到较大的保证。
例1;译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知识或有胆识的人实在不可能把金钱作为他孜孜以求的主要目标,正如他不可能把吃饭当作最主要的目标一样。
在字典上的意义是正餐或宴会,但在这个句子中似乎那个都不大确切,因为这里正在谈论的是人生目标这样的大命题。
正餐或宴会都显得过于琐碎、具体,与之不相称,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只有翻译成吃饭才合适。
因为我们平时常说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例2,--,,,,译第一天晚上,岛上的德国人增加了一倍以上,并且不断地用空投和滑翔机增援,从第二天晚上起,还用运输机来增援。
这里的意思可以是运输机,也可以是运输舰或航母,但这句话的上文是这次空中袭击是出乎意外的,下文是这些飞机开始在被占领的机场降落。
逻辑分析法在英语长句翻译中的应用

逻辑分析法在英语长句翻译中的应用作者:陈海峰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年第05期英语长句的翻译不仅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让众多英语学习者感到比较棘手的一个难题。
鉴于此,英语长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就成了英语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英语长句的翻译不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和语句结构到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和语句结构的简单转换,而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任何英汉翻译理论、技巧都是建立在两种语言相互对比的基础之上。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汉语的思维模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惯于从整体上把握对象,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系统中就形成了以神统形的特点,汉语重意合。
有的语言学家以“一根竹竿”来形象地比喻汉语句子,一节一节的竹竿代表着汉语结构中紧密相连的一个又一个的简短分句,中间只用逗号隔开,几乎不用任何关联词就能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而无拖沓繁琐之感。
相比之下,英语则以“树式结构”而著称,以基本句型为主干,主干上有分枝,枝上有叶,由于分枝与分枝的关系有时是并行的、有时是从属的、有时是加以点缀的,由此构成了英语的并列句、复合句等。
英语长句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结构层次多、修饰语多。
显然,汉语和英语各有自己的一套扩展句子的规则,连动式和兼语式为汉语所独有,而并列法、潜入法、主从法在英语中比较常见。
从扩展的方向看,汉语是向左扩展,英语是向右扩展。
这种差异来源于说话人对情景加以概念化的不同,而概念化是受注意观支配的。
中国人说话倾向于把说话人认为最重要的内容即信息焦点放在后面,形成“头轻脚重”的语义结构;而英语的语义结构则是“头重脚轻”,信息重点在句首,越靠后的内容越不重要。
二、英语长句翻译重在理解英语长句之所以难翻译,主要是长句结构十分复杂,其中包含多个从句或短语,一个段落有时只由一句话构成,一句话长达几页在英语中也时有出现,乍一看,给人一种云遮雾罩的感觉,令人一时不知从哪儿下手。
翻译的思路和方法

翻译的思路和方法翻译是语言交流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全球化进程中,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文化交流、商贸合作、学术研究等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翻译的思路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翻译的思路翻译思路,即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思考、理解、分析、翻译和校对等环节,深入了解原文意义,并将其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忠实原意原则翻译的基本任务是传达原文意义,因此忠实原意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
翻译者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包括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还要善于使用各种语言工具,准确地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2.文化差异原则当翻译跨越不同的语境和文化,就会遇到文化差异,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
翻译者需要根据源文和目标文化的差异加以转化,同时还需注意语言地道性,尽力做到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感受到源文的截然不同之处。
3.清晰准确原则翻译者需要做到表述清晰准确,确保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规范和阅读习惯。
进行必要的语言调整和修饰,让文章通顺流畅,易于理解,具有可读性,确保阅读者可以真正领会源文的精神内涵。
二、翻译的方法在翻译的实践中,翻译方法是具体实现翻译思路的方法。
受翻译对象、目的、对象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翻译方法可分为直译和意译两大类。
1. 直译直译,即按照“词对词”的方式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要求译文与原文的所表达的意思尽可能一致,重视精确度,排除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
直译方法适用于翻译科技类、法律类等领域的语言。
2. 意译意译,即按照所表述的意思为主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着重译文的语言自然度和与目标语言的习惯相符,尤其是在较为文学化、诗歌化的文本中,意译方法尤为适用。
需要注意的是,意译的精髓在于有时需要在原文的表达方式和句型、词语等方面进行必要的修饰和调整。
3. 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良好的表达,比如说用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使译文更加贴切、生动,达到真实的传达目的。
法汉翻译方法及技巧

法汉翻译方法及技巧
法汉翻译是指将法语文本翻译成汉语的过程。
如何准确、流畅地进行法汉翻译是每个翻译者都需要掌握的技巧。
以下是一些法汉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1. 熟悉法语和汉语:翻译者首先需要对法语和汉语都有很好的掌握。
熟悉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是理解原文以及准确传达信息的基础。
2. 理解上下文:翻译者在进行法汉翻译时,应该始终将文本放在整个上下文中进行理解。
这有助于翻译者把握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3. 使用词典和工具:翻译者在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的表达时,可以使用法汉词典或在线翻译工具进行查阅。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翻译者理解词语的意思,选择最合适的翻译。
4. 注意语气和语调: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气和语调。
翻译者应该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语气和语调,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5. 简洁明了:法汉翻译时,应该尽量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保持句子简洁明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
6. 理解文化差异:法语和汉语所处的文化环境有所不同。
翻译者需要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翻译不准确的表达方式。
7. 多读多练:翻译是一门技术活,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练习。
翻译者可以多读一些法语原著,进行翻译练习,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和技巧。
总之,法汉翻译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翻译技巧。
通过熟悉语言、理解上下文、使用工具、注意语气和语调等方法,翻译者可以准确、流畅地进行法汉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逻辑思维在法汉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温煜东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4期
摘要:翻译应遵守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传意性,因为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原文的意思用译文重新表达出来,使不懂原文的人能通过译文去理解原文的意思。
在翻译过程中运用逻辑思维是实现传意性的重要手段。
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逻辑活动。
逻辑思维贯穿于翻译的整个过程。
它对译文的理解,译文的表达和译文的校对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逻辑思维;法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08-01
一、对原文的理解
翻译就是把原文词语表达的概念用译文的语言形式准确地再现出来。
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个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里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要确切、透彻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概念,就必须对原文语言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推理。
Exténué, je venais de causer davantage qu’en six mois. Pour en finir a vec lui, je relevai mon pantalon de survêtement.
—Regarde mieux, la tortue, j’ai les genoux plus larges que les cuisses.
译文1:累死了,我刚刚说的话比我过去半年说的还多。
为了尽快说服他,我卷起厚运动服裤子给他看。
——好好看看,死老头,我的膝盖比大腿还粗!
译文2:累死了,我刚刚说的话比我过去半年说的还多。
为了尽快说服他,我卷起厚运动服裤子给他看。
——好好看看,死老头,我的膝盖骨比大腿还粗!
名词“genoux”的原意确为“膝盖”,译文1从广义上来讲虽无大碍,然而从准确的角度来讲,明显不如译文2。
二、对译文的表达
译文的表达就是通过译文的形式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的内容或概念。
译者在表达译文时,一定要把握好不同语言在表达形式上的差异。
例如,法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法语是一种非常强调外在逻辑形式的文字,从句法到篇章都强调演绎和推理。
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来表示其结构关系。
而汉语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
译者应依据逻辑思维仔细揣摩源语和目的语的“形”、“意”差异。
Bérénice se sauva sans que Lucien p?t savoir par où elle avait passé; car, il faut le dire à sa louange, cet argent lui br?lait la main et il voulait le rendre; mais il fut forcé de le garder comme un dernier stigmate de la vie parisienne.
贝雷尼斯一溜烟走了,吕西安来不及看清她走的方向。
我们还得说句公道话,吕西安天良未泯,觉得那几块钱烫手,想还给她;结果他不能不收下,这是巴黎生活最后一块疮疤(傅雷译)。
原语文本中有四个逻辑连接词“sans que”“car”“mais”“comme”,但在译文中一个也没有出现,即使这样,译文还是能够准确的表达原文语义,而且读起来时分通顺,这正是因为汉语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
三、在对译文的校对方面
校对是翻译的最后一道工序,即产品的检验阶段。
它实际上是理解与表达过程的重复和深入。
逻辑思维可以验证语言表达是否正确。
校对译文时进行逻辑分析,有助于译者发现翻译中的理解或表达失误,促使译者进一步核对原文,不断完善译文。
Donc, elle reporta sur lui seul la haine nombreuse qui résultait de ses ennuis, et chaque effort pour l'amoindrir ne servait qu'à l'augmenter. (Flaubert)
译文1:所以种种怨恨,她不管是不是从自己烦闷中来的,统统算在他的账上;她未尝不想减轻怨恨,可是回回努力,回回扑空,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深了。
译文2:所以她把自己烦闷中生出的种种怨恨,统统算在他的账上;她未尝不想减轻怨恨,可是回回努力,回回扑空,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深了。
通过对原文的分析我们可知,原文中的种种怨恨只是从她自己烦闷中产生出来的,译文1增加“不管是不是”后,指的是从一切方面产生出来的种种怨恨,就扩大了怨恨的外延。
此时,逻辑分析对译文的校验作用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经过逻辑校验之后我们去掉了“不管是不是”,将其改为译文2,缩小了在译文1中对“怨恨”概念的外延,更加忠实地反应了原作者的意图。
综上所述,逻辑与翻译的关系密不可分。
逻辑在翻译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应在翻译中自觉运用逻辑思维形式和逻辑规律,用逻辑指导翻译,力求达到与原文同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百才.新编法译汉教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