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田间产量测定方法

合集下载

小麦玉米等作物测产计算方法

小麦玉米等作物测产计算方法

小麦玉米等作物测产计算方法
小麦、玉米等作物的产量计算方法是通过对田间实际的农作物数量进
行测定和统计,从而得出作物的总产量。

下面将介绍小麦、玉米等作物的
测产计算方法。

首先,对于小麦的测产计算方法,可以采用割取样法。

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一个代表性的田块,清除杂草并测量该田块的面积。

2.在同一田块内随机选择数量适中的样方,比如每隔5步选择一个样方。

3.在每个样方内割取小麦植株,并记录每株小麦的穗数。

4.随机抽取3株小麦,分别计算每株小麦中的粒数。

5.根据割取样方的数量、每株小麦的穗数和每穗小麦的粒数计算小麦
的总产量。

计算公式为:总产量=样方数量×平均穗数×平均每穗粒数。

对于玉米的测产计算方法,可以采用称重法。

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一个代表性的田块,清除杂草并测量该田块的面积。

2.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玉米植株(如50株),记下每株玉米的行数、穗数和每穗玉米粒数。

3.将这些玉米植株摘下,去掉杂质,并称重得到玉米的总重量。

4.根据抽样的行数和穗数计算每株玉米的平均穗数。

根据每穗玉米粒
数计算每株玉米的平均粒数。

5.根据玉米的总重量和平均粒数计算玉米的总产量。

计算公式为:总产量=总重量/平均粒数。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是一种估算作物产量的方法,并不是绝对准确的。

在实际操作中,还应结合天气、土壤和农艺措施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保测产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准性。

作物田间测产估产方法

作物田间测产估产方法
• 在每个取样点上,测定11行及11穴 (窝)的距离,分别除以10,求出该 取样点的行、穴(窝)距,再把各样 点的数值进行统计,求出该田的平均 行、穴(窝)距。
• 每亩实际穴(窝)数= 666.67平方米 /[平均行距×平均穴(窝)距]
• (2)调查每穴(窝)有效穗数:在 每个取样点上,连续调查30-50穴 (窝),调查每穴(窝)有效穗数, 统计出各点及全田的平均每穴(窝) 有效穗数。
33.9 37.29
29.73 39.29
30.31 33.80
千粒重 (克)
54.69
60.10
59.25
二类田的产量构成
田块号
1 2 3 4 5
有效穗 穗粒数 (万/亩) (粒)
31.6 29.93
25.29 38.06 26.20 39.60 25.10 37.5
25.70 38.10
千粒重 (克)
✓ 吐絮率40%-60%,折算系数用0.75;
✓ 吐絮率低于40%,折算系数用0.7;
✓ 若烂铃率超过10%,则铃重折算系数应 减0.05,每递增10%,折算系数递减0.05。
5、衣分确定:
根据本品种常年平均衣分,考虑 当时的长势和气候确定。
(六)马铃薯产量测定方法
每亩产量=每亩穴(窝)数×每穴 (窝)薯块重(克)/1000
每穴(窝)薯块重=每穴(窝)大薯 块数×大薯块平均单个重(克) /1000+每穴(窝)中薯块数×中薯块 平均单个重(克)+每穴(窝)小薯 块数×小薯块平均单个重(克)
大薯块一般指单个鲜重50克以上的薯 块;中薯块一般指单个鲜重30-50克 的薯块;小薯块一般指单个鲜重低于 30克的薯块。
实验作业
48.20 48.30 47.80 48.20 48.00

田间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设计是农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它借助科学研究方法,利用试验设计,从农作物栽培、植物保护、耕地利用等方面来进行试验。

通过科学设计和精密控制,从而研究各种因素对农作物产量、品质、持续性等的影响以及改进技术、种植方式等。

田间试验设计的主要特征是将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准确地模拟出来,以及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实施农业生产试验。

它由农业科学家和农学家结合各个专业知识,在田间事先安排试点,对比实施不同的生产模式和技术措施,从而获得相关的科学结果。

在田间试验设计中,农学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试验方案,结合理论和实践知识,以测定农作物产量、品质及可持续性能等农作物技术改进效果,提出更有效的技术改进方案,并指导农民实施。

在田间试验设计中,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条件、地形影响等;2)基础设施条件,包括水资源、熟肥等;3)生产方式,包括栽培方式、植保技术、肥料使用等。

另外,还需要考虑土地资源使用效益、农作物品质、病害防治、气候变化等因素,进行更完善的科学试验以解决实际问题。

田间试验设计是农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和耕地利用的重要科研手段之一。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分析农作物栽培中的复杂因素,这有助于改进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质量等。

因此,田间试验设计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环境质量,以及促进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测产

测产

作物收获前对产量的预测。

目的在于在作物收获以前及早提供产量信息,作为制订收获、仓储、运销、加工等计划的依据。

预测方法可分为田间测产和航天遥测。

田间测产通常又有目测估产、测数预测和割取预测3种方法。

除目测估产外,其他两种方法都要先选定测产田和取样点。

测产田块的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要能代表整个测产区的一般水平。

一块测产田上设置取样点的数目,要根据测产田面积大小和作物生长的均匀程度而定,一般为3~9个点。

田间作物生长均匀、土壤差异小的,取样点可设置在测产田的1条或2条对角线上,间隔一定距离成直线分布;作物生长不均匀的可根据生长状况划分为一、二、三级等几种类型按比例确定设点数目。

目测法根据作物品种的特点、长势长相、气候条件对产量可能产生的影响、病虫害状况等,评定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一种凭经验的粗略估产法。

测数法取样考查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以测算每亩产量的一种测产法。

大株作物如玉米一般在每个取样点取21行求出平均行距,取51株(穴)求出平均株(穴)距,以其乘积除667平方米,求出每亩株(穴)数。

然后,在每点任选30株(穴),根据该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见作物产量)进行测算。

如水稻可根据有效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千粒重等,求出平均每株(穴)产量,乘以每亩总株(穴)数,即得每亩产量。

小株作物如小麦,可用1平方米的方框取样,考查其产量构成因素,求出各样点每平方米的平均产量。

割取法将各样点的作物割取、脱粒、扬净并干燥至一定标准后称重,求出各取样点的平均产量,再求得每亩产量。

撒播的小株作物,每点取1平方米的方框取样。

条播作物可按条长和条幅、条距折算成1平方米面积。

大株作物单株产量变化大,取样点的面积应大些,一般用长方形取样,每点6平方米。

测产田块的测产结果算出后,即可进一步推算出测产区域的作物总产量。

遥感测产即飞机、飞船、卫星遥测。

应用光学、电子和电子光学仪器,接受地面农作物辐射、反射和散射的电磁波信号,通过无线电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借助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加工,从中提取对农作物生长状况的信息;再根据地面农作物的光谱特征,判别农作物的种类、生长情况和土壤情况进行动态分析。

农作物田间产量测定方法

农作物田间产量测定方法

农作物田间产量测定方法概述:一、直接计数法直接计数法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测定方法,适用于小块田地或研究试验。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农田样地,即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样地。

2.将样地划分为等面积小方块,并进行编号。

3.随机选择若干小方块进行计数,通常为5-10个方块。

4.在每个选中的小方块中,对于不同作物,可以采用不同的计数方法,例如:对于谷物作物,可以计算每单位面积内的穗粒数;对于蔬菜作物,可以直接计算每单位面积内的株数。

5.根据选中的小方块的计数结果,计算出样地的平均产量。

二、抽样法抽样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方法,适用于较大的农田样地。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根据农田的特点和样地的大小,确定抽样的样地数量。

2.随机选择样地进行抽样。

通常从样地中的几个随机位置抽取若干株农作物或收获几个小区域。

3.对于抽取的样本进行称重或计数,获得单株或单个小区域的产量。

4.根据样地中所有样本的测定结果,计算出样地的平均产量。

三、采穗法采穗法是一种适用于谷物作物的测定方法,常用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田间产量测定。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随机选取若干株作物进行采穗。

对于小麦来说,通常采取3-5株;对于玉米来说,通常采取1-3株。

2.将采集到的穗粒进行称重,记录下每株的穗粒重量。

3.对于大田中的样地,采穗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大,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4.根据统计结果,计算出样地的产量。

四、切样法切样法是一种适用于叶菜类蔬菜、豆类作物等的测定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随机选取若干个小区域,对于较大的样地,选取的小区域数量应适当扩大。

2.在每个小区域内,将农作物切断或拔起,并进行称重或计数。

3.记录下每个小区域的农作物重量或数量。

4.根据统计结果,计算出样地的产量。

五、注意事项在进行农作物田间产量测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样地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抽样和采样时应注意随机性,避免主观选择和干扰。

农作物田间调查操作规程

农作物田间调查操作规程

农作物田间调查操作规程农作物田间调查是农业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够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制定一份规范的操作规程是必要的。

下面是一个关于农作物田间调查的操作规程,主要包括调查前准备、调查方法和材料收集等几个方面。

一、调查前准备1.明确调查目的:明确所要调查的农作物种类、生长阶段、病虫害类型及发生程度等。

2.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范围,合理安排调查人员,并制定详细的工作安排表。

3.组织培训:对调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熟悉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病虫害的鉴定方法,以及调查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4.准备工具和材料:准备好必要的调查工具,如测量工具、计算器、草稿纸、录音笔等,并带上足够的调查样本袋、标签、相机以及图表等。

二、调查方法1.现场观察法:调查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全面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颜色、茎秆粗细等指标,同时注意观察病虫害的特征,如病斑、虫卵、虫道等。

2.标本采集:调查时需采集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后续的病虫害鉴定和分析,样本的选择应根据农作物类型、鉴定目的和病虫害发生程度等因素来确定。

3.病虫害调查:根据病虫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调查,如捕虫灯、粘虫板、捕蝇草等,同时要重点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季节、密度和区域分布情况。

4.数据记录:调查时要认真记录所观察到的数据,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指标、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分布情况等,同时采用标准的方法和单位进行记录。

5.数据分析: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调查样本之间的差异和趋势,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材料收集1.病害标本收集:将采集到的病害标本放入采集袋中,并用标签标明样本的名称、采集地点和采集日期等相关信息。

2.照片和录音:应将调查现场的一些关键景象和观察结果进行拍照或录音,以备后续分析和备案使用。

3.实时记录:调查人员应结合现场条件和调查目的进行实时记录,保留原始记录,方便后续验证和比对。

田间试验设计方案

田间试验设计方案

田间试验设计方案田间试验设计方案资料概述田间试验设计是农业科研中一种重要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方案,以田间试验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和验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方案旨在介绍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以及常用的设计方法。

设计原理田间试验设计的主要原理是在不同的处理组合下进行试验,观察不同处理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从而找到最优的处理组合。

其基本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 随机化:为了减少误差,需要将试验区划分为随机化的处理组合,使得各处理在试验区内的分布均匀。

- 重复性:为了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每个处理组合进行多次重复,以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

- 控制: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设置合适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设计步骤田间试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如下: 1. 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明确需要研究的农作物特性、处理变量以及研究目标。

2. 确定试验区域和时期:选择合适的试验地点和农作物生长季节,并考虑气候、土壤和其他环境因素。

3. 设计处理组合: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测试的处理变量,设计不同的处理组合。

应尽量考虑对照组和重复次数。

4. 随机化布局:将试验区域划分为随机化的小区块,使得每个处理组合在试验区内的分布均匀。

5. 实施试验:按照设计方案,在每个小区块内施加相应的处理,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6.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适当的时期,收集各处理组合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常用设计方法田间试验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 完全随机设计(CRD):处理组合随机分配在试验区域内,适用于处理间无明显差异的情况。

- 区组设计(RCBD):将试验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区组,每个区组内处理组合随机分配,适用于处理间存在差异的情况。

- 分组区组设计(Split-Plot):将试验区域划分为若干个主区块和次区块,主区块中处理组合随机分配,次区块中子处理组合随机分配,适用于处理间和处理内存在差异的情况。

田间试验统计方法

田间试验统计方法

田间试验统计方法
田间试验统计方法是在农田或田间进行的实验中,采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帮助农业科研人员或农田经营者评估不同农业实践、品种、肥料、农药等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田间试验统计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试验:选择合适的试验设计,如完全随机设计、区组设计、分组区组设计等,确保试验能够提供可靠的结果。

2. 样本选择:根据试验设计和样本容量计算方法,确定需要监测或采集的样本数量,并随机选择样本。

3. 数据采集:在试验期间或收获时,采集或记录相关数据,如生长状况、产量、植株高度、籽粒重量等。

4. 数据处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计算平均值、标准差、方差等统计量,并进行适当的数据转换或修正。

5. 假设检验:根据试验目的和假设,选择合适的统计检验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判断不同条件下的差异是否显著。

6. 结果解释: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并解释试验结果的意义,评估不同处理或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田间试验统计方法可以帮助农业科研人员或农田经营者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评估不同管理措施的效果、优化农田管理方案,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物田间产量测定方法
农作物在田间实际产量测定工作中,要贯彻执行公平、公正、科学、求实的原则,以确保测定结果准确、真实、可靠。

一、田间产量测定人员的组成
要由3—5人相关人员组成测定小组。

二、产量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产量测定工具:卷尺、种子袋、标签、镰刀、绳子;
记录设备:录像机、照相机、田间记录本。

三、田间产量测定及调查
1、基本情况调查
首先了解和弄清所选调查田地的农户姓名、作物、品种、种植面积等基本信息。

其次还要知道作物播种的时间、播种量、播种方法,使用肥料、农药的种类和数量。

2、取点频率的确定
注:大于10公顷的每增加1公顷递增2点。

3、田间取点技术
为保证测定的准确性必须科学的使用取点方法。

如果取点方法不当,必然会使测定结果产生误差。

因此,取点要力求做到合理,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不要有任何主观偏见以减少测定误差,进而使我们的测定工作能够反映出测定目标的真实性。

地头、边行、缺苗断垄的地方因植株生长特殊,不具有代表性,应避免取点。

为了取点不出现人为错误,应采取随机抛物法取点。

样区点的确定一般采用对角线方法。

四、水稻、玉米、大豆的田间测产方法
通常情况下以测产面积定取样点,每个取样点取1平方米作物(按1垄或1行延长米取)。

水稻一般是30cm×13cm 的行、株距,那么单行取为延长米约为1平方米;玉米、大豆垄距一般为65cm,单行取延长米约为1平方米。

按照标准定点取样后,脱粒晾晒至标准水分,去除杂物后称重,然后换算成亩产量。

范例:
1、实际产量
计算公式:亩产=每平方米重×667
测产某水稻田2晌,共采5点每点1平方米,5点共得产量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为公斤,那么平均亩产=公斤×667(平方米),即实际测得产量为公斤/每亩。

2、理论产量
①水稻:1平方米500株,每株平均80粒,千粒重为
24.5克。

计算公式:平方米株数×每株粒数×千粒重÷1000
平方米粒重=500×80×24.5g÷1000=980g
每平方米产量=980g÷500g=市斤
②大豆:1平方米23株,每株98粒,百粒重19克。

计算公式:平方米株数×每株平均粒数×百粒重÷100
平方米粒重=23×98×19g÷100=428.26g
每平方米产量=428.26g÷500g=市斤
③玉米:1平方米6株,每株粒数(按14行×每行32粒)448粒,百粒重35克。

计算公式:平方米株数×每株平均粒数×百粒重÷100
平方米粒重=6×(14×32)×35g÷100=
每平方米产量=940.8g÷500=市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