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周导学案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习题附参考答案)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习题附参考答案)目录1.1.1元素周期表(1)1.1.2元素周期表(2)1.1.3元素周期表(3)1.2.1元素周期律(1)1.2.2元素周期律(2)1.2.3元素周期律(3)2.1.1化学能与热能2.2.1化学能与电能(1)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2.2.2化学能与电能(2)发展中的化学电源2.3.1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1)2.3.2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2)3.1.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1)3.1.2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2)3.2.1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1)3.2.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2)3.3.1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1)乙醇3.3.2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2)乙酸3.4.1基本营养物质(1)3.4.2基本营养物质(2)4.1.1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1) 4.1.2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学习目标】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预备知识】一、原子序数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原子序数===【基础知识】(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②周期的分类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课堂练习1]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内容。
[思考与交流]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归纳与整理]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
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课题§1.1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1)学什么1、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记住地球的一些基本数据2、掌握纬线的特点重点1、地球的形状2、纬线的特点我来学主问题设计时间点拨自主学习1.地球是一个。
它的平均半径为千米,最大周长约千米,表面积约平方千米2.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叫。
3.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它们分别是和。
4.在地球仪上,与南极和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5.赤道为度纬线;从赤道向两极各称为和,分别用和表示。
北极和南极各为90度6.按规定,为低纬度地区,为中纬度地区,为高纬度地区5至8分钟团队合作7.读图,完成下列知识(1)认识纬线/ 形状长度(是否相等)指示方向纬线(2)纬线可以有__条(3)在图中填出各纬线的度数(4)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5)南极点的纬度为,北极点的纬度为(6)纬度从赤道往两极在逐渐8.读图1.8南北半球的划分,回答问题(1)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2)可以有多少条纬线能将地球划分南、北两个半球?(大小相等)5至10分钟设计教师:刘剑波侯新宇课题§1.1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2)学什么1、掌握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标度规律2、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弄清经纬线的区别重点1、经线的特点2、东西半球的划分我来学主问题设计时间点拨自主学习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___,也叫____。
2._____的经度为0 °,是经度的起始线。
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_____°,称为东经和西经。
东经用“___”表示,西经用“___”表示。
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_____。
3.任意两条_____的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_____,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5至8分钟独立自学完成团队合作4.读图,完成下列知识(1)认识经线形状长度(是否相等)指示方向经线(2)经线可以有_____条(3)在图中填出各经线的度数(4)0°经线:往东经度在变____往西经度在变____180°经线:往东经度在变____经线:往西经度在变____5至10分钟经线和经度设计教师:刘剑波侯新宇课题§1.1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3)学什么1、会运用经纬网写出点的经纬度,学会根据经纬度定位置2、会运用经纬网确定方向重点1、运用经纬网写出点的经纬度,根据经纬度定位置2、运用经纬网确定方向我来学主题问题设计、时间点拨自主学习1.读经纬网图,完成下列问题1.A点的经度是___,纬度是___2.B点的经度是___,纬度是___3.C点的经度是___,纬度是___4.A点位于__半球和__半球,C点位于__半球和__半球,B点位于南北半球的___线上独立自学完成队合作5.在上图中标出点D1(20°E,40°N),D2(20°E,40°S),D1(20°W,40°N),D1(20°W,40°S),问经度为20°,纬度为40°的点共有__个6.在上图中标出,经度为0°,纬度为60°的点,共有__个7.在上图中标出,经度为0°,纬度为0°的点,共有__个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甲乙丙(1)在甲图中,A点的经度是___,纬度是___(2)在乙图中,B点的经度是___,纬度是___(3)在丙图中,C点的经度是___,纬度是___经纬网设计教师:刘剑波侯新宇南寒带10.思考:如果地球公转地轴不倾斜的话,会产生什么现象?小结提纲思维导图方向:_____;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____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____方向地球自转周期:_____地理现象:_____方向:_____地球公转周期:_____地理现象:季节变换,南北半球刚好_____五带:____、_我来用1.同纬度偏东的长春市比偏西的乌鲁木齐市()A、先看到日出B、后看到日出C、同时看到日出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应是北半球的()日A、春分B、秋分C、夏至D、冬至3.宜宾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日期是()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4.我们夏季到澳大利亚旅游要带()A、春装B、夏装C、秋装D、冬装5.要在一年四季都昼夜平分的地方建一座房子,应建在()A、北极点B、南极点C、赤道D、北回归线6.符合“太阳直射点正在北移,但仍在南半球”的时间是()A、劳动节B、元旦C、国庆节D、儿童节7.读图,回答问题(1)当地球运动到①位置时,这一天称为___日,太阳直射在_____上。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及同步课后作业:1声现象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章综合理论活动导学案一、学习目的:班级姓名1.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转化法进展探究实验;2.培养学生初步的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才能;3.通过综合理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科学探究的兴趣;二、预习探学:三、合作互学、交流助学:探究材料的隔声性能1.实验目的:比拟材料的隔声性能。
2.器材:泡沫塑料、铝箔纸、衣服、一个鞋盒、一只机械闹钟、卷尺。
3.观察:聆听机械闹钟走时的“嚓嚓〞声,注意它的音调与响度。
把闹钟放在盒子里,盖上盖子,听一听声音有什么变化?4.想一想,议一议:〔1〕某同学为了比拟泡沫塑料、铝箔纸、衣服的隔声性能,他将机械闹钟放入鞋盒内,在其周围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方案,你认为最正确的是,并说明你选择这种方案的理由。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间隔处,比拟所到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拟此处距鞋盒的间隔〔2〕当一个量与几个量有关时,研究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时要保证另外几个量不变,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那么要比拟泡沫塑料、铝箔纸、衣服的隔声性能,需要控制哪些量要一样?5.请你在下面设计一个数据搜集表格。
6.开场实验:7.分析结论:〔1〕根据数据,按隔音性能依次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2〕由上述实验可知:隔音效果好的材料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消费和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运用这一特点来隔音?四、总结提学:五、达标检学:.小明想比拟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1〕在本实验中合适作声源的是;〔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正确的是.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间隔处,比拟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拟此处距鞋盒的间隔.〔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间隔3米5米2米响度较响较响弱那么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第一章综合理论活动课后作业一.稳固练习:1.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原因是〔〕A.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2.电影院放映厅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凸凹不平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B.增强响声C.减弱回声D.改变声音的频率3.以下各图是我们学习过的有关声现象的小实验,其中:〔1〕如图1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有关;〔2〕观察图2,你能得出的结论是;〔3〕观察图3,你能得出的结论是:;〔4〕观察图4,你能得出的结论是:.4.某同学想比拟几种材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合适做声源的是.该同学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法,你认为最正确的是.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间隔处,比拟放入不同材料时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比拟放入不同材料时此处距鞋盒的间隔大小.通过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间隔很长略长短响度很响较响弱那么待测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5.下面是八年级学生在课外做“比拟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时记录的一些内容:A.器材:一个能发声的电子铃,一个鞋盒,待比拟的材料〔衣服、报纸、塑料袋、泡沫塑料及其它材料〕、一把长卷尺.B.步骤:小明先将衣服包好电子铃,放入盒内,让其发声.再安排一位同学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铃声时为止,用卷尺测出同学到盒子的间隔.分别用其实材料完成上述步骤.提问:〔1〕小明是通过的方法来比拟材料隔声性能的.〔2〕小芳认为:比拟的时候,远离的方向要一样,因为风向不同会影响声音的传播〔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请你想一想,还要保持哪些因素一样呢?〔写出三个〕1. 2. 3.6.随着生活程度的日益进步,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拟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一样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展了如下图的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拟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1〕为控制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一样,小明的做法是;〔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材料种类聚酯棉软木泡沫玻璃杯发声大小最小最大较大最强最弱较弱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合适隔音墙装修的是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前预习:〔1〕声音是由于物体而产生的,停顿发声也就停顿。
2.1.1.2-3元素周期律导学案

年级:高一学科:化学执笔:潘旭审核:课时及内容:1课时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第1单元元素周期律(一)【学习目标】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
2.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周期性变化规律。
3.通过图表来呈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重点及难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周期性变化规律。
【知识积累】1.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2、当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由大到小)3、当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时,为什么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会逐渐减小?元素原子的半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小结]当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时,元素原子的半径大小,主要取决于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大小。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也逐渐增大,两者之间的引力也在逐渐增大,所以,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半径比较的规律:(1)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时,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小(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4.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1→+7、-4→-1)。
元素的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O、F及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元素的负化合价(非金属具有)=8-最外层电子数[小结]非金属元素一般具有可变的化合价,如C、N、P、S、Cl等。
请注意,以上规律主要是针对主族元素而言的,副族和Ⅷ族情况较复杂。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稀有气体除外)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
【反馈联系】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某元素的单质0.2mol与足量的水反应,可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氢气2.24L。
反应生成的该元素离子有10个电子,该元素是:A.K B.Cl C.Na D.S2.某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H2XO3,这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为A.HX B.H2X C.XH3D..XH43.某元素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RH4,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可能是A.H2RO3 B..H2RO4C.HRO3D.H3RO44.X、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Z和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X、Y、Z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A.X>Y>Z B.Y>X>Z C.Z>X>Y D.Z>Y>X5.某元素最高正价与负价绝对值之差为4,该元素的离子与跟其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形成的化合物是A.K2S B.MgO C.MgS D.NaF6.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的原子序数比Y的小B.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的多C.X的原子半径比Y的小D.X元素的最高正价一般比Y的低7.某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分子中的氢原子个数与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分子中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2∶1,其氢化物与最高价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8∶15,则该非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28 B.14 C.19 D.32二、填空题8.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次_______,核电荷数依次______,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依次______,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______,得电子的能力逐渐_____,所以金属性依次_______,非金属性依次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导学案上册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导学案上册全册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序言与同学们谈地理课型:新授课编写人: 审核人:使用时间:年___月___日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感知地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2.【学习过程】一、想一想、做一做(读课本P1——P2页内容回答):1、日本人为什么爱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为什么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东非高原的选手为什么在国际长跑中能取得好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江浙一带为什么多丝绸服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理的研究内容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课本P2——P4页内容回答1、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日常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由于违反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原则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学习地理的目的:能使人们了解________的奥秘,了解一些_________、________现象,会用地理的_______和_______看待身边的事情,更科学的选择、安排_________和________.3、“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学习总结】【学习自评】11.不涉及地理知识的内容是 ( )A(天气和气侯 B(河流和湖泊C(思想和感情 D(语言和宗教2.下列所属涉及到地理内容的说法是( )A(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的很快B(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使文盲率大大降低C(中国的地形特点是多种多样的D(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在飞速发展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意思是( )A(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B(因地制宜,扬长避短C(在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和方式D(具备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过去山坡上种粮食,收成不好,现在改种果树,效益好了,其原因是( )A(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B(能够综合的分析问题C(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D(粮食价格低,水果价格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仪(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编写人: 审核人:使用时间:年___月___日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球体,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2.会说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字. 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3.在地球仪上识别出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等地理事物【学习过程】:2一、读一读、找一找(读课本P3页图1.2和P3页活动题1)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球体。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导学案

1.1(1)探索勾股定理导学案主备:审核: 审批:班级:使用人:【学习目标】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学前准备】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三边的长。
2、准备一张坐标纸【自学探究】阅读课本2-5页回答下列问题1、a=3㎝,b=4㎝和a=6㎝,b=8㎝①请你量出斜边c的长度。
(1)(2)②、进行有关的计算(1) a2+b2= c2=(2) a2+b2= c2=③、得出结论:3cm6cm8cm2、思考:(1)观察图1-1, A的面积是__________个单位面积;B的面积是__________个单位面积;C的面积是__________个单位面积。
(2)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图1-2中的呢?(3)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B,C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4)你能发现课本图1-3中三个正方形A,B,C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5)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长度单位,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
预习后你还有什么问题?最想和大家讨论交流的问题是什么?【合作交流】勾股定理例题:P2引例【随堂练习】1、P5随堂练习1、2【小结】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今日作业】1. 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2、求斜边长17厘米、一条直角边长1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巩固练习】1.在△ABC中,∠C=90°,(l)若 a=5,b=12,则 c=(2)若c=41,a=9,则b=2.等腰△ABC的腰长AB=10cm,底BC为16cm,则底边上的高为,面积为3.△ABC中,AB=15,AC=13,高AD=12,则△ABC的周长为()A.42 B.32 C.42 & 32 D.37 & 334.一个抽斗的长为24cm,宽为7cm,在抽斗里放铁条,铁条最长能是多少?【延伸拓展】1.若正方形的面积为2cm2,则它的对角线长为2cm()2.已知四边形 ABCD中,AD∥BC,∠A=90°,AB=8,AD=4,BC=6,则以DC为边的正方形面积为3.在△ABC中,∠ACB=90°,AC=12,CB=5,M、N在AB上且AM=AC,BN=BC则MN的长为() A.2 B.26 C.3 D.42、P7数学理解31.1.2探索勾股定理导学案主备:审核:审批:班级:使用人:【学习目标】利用拼图及列式变形等方法验证勾股定理。
1.2.3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导学案 2022-2023学年初中六年级上册生物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B消费者不仅以一种食物为食
C生态系统的物质要大量流失D消费者的数量太多
自我评价专栏 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书写:综合:
一、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1、在一定___________内,_________与____________所形成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组成图解
生产者____________
生物部分 分解者______________
消费者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部分和非生物部分D阳光、空气、水等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池塘中的鱼B池塘中的细菌、真菌C池塘中的水草D一个池塘
3、在“绿藻-剑水蚤->蜻蜓的幼虫小鱼大鱼”这条食物链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
A绿藻B剑水蚤C蜻蜓的幼虫D小鱼
4、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你认为秸秆变为肥料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六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第___周第___课时
课题
1.2.3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备课组审核
级部审核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目标
1、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自主预习】
同学们自学课本25-30页,首先读五遍课本内容,不明白的地方用铅笔标注,合上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无机环境
5、乌兹别克斯坦曾将国宝“汗血宝马”作为友谊的使者赠送给我国,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优秀导学案模板

优秀导学案模板导学案模板:导学目标:1. 理解本课的核心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思考。
3.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
导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主题,并和学生讨论一下相关的问题,引入学习的内容。
2. 概念解释(10分钟)为学生简要解释本课重要概念的定义和意义。
可以通过举例或图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知识点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可以通过示范、实例分析、综合归纳等方式进行讲解。
4. 案例分析(15分钟)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案例或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5.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本课的核心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并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 拓展延伸(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提供相关的资源或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究和拓展。
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本课的相关作业,可以是巩固练习题,也可以是课外拓展阅读等,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导学反思:在导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举例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升。
下一步,我将继续改进和完善导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初阶段的社会主义3课时
课型:新授课执笔:陆志容审核:陆志容使用时间:第周
第一课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习目标: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原因);
2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认识我国的国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欣赏歌曲《走进新时代》,思考下面问题:
1.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是哪件历史事件?
2.中国人民富起来是哪件历史事件?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自主学习
生看书第6页第一部分并思考:
1.反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是哪个历史条件?
2.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表现是什么?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5.如何认识基本国情的作用?
小组交流,抽生回答。
活动二、探究园读图思考及“国情播报”
“今天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2008奥运会金牌榜名列第一,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经济高速发展。
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法国和英国,排在世界第三位!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世界因中国而精彩!”
坐在电视机前的小王听到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报道非常兴奋,不禁惊叹:“太棒了,我国就要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了。
1想一想:小王说“我国就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说法对吗?
2你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小组讨论交流、抽生回答
活动三、你说我说,透视国情
一个人要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如此,首先得认识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
到底我国的基本国情怎样呢?
1.出示反映不同主题的典型国情图片(探究园P2~3),请学生为这些图片配上解说词;
2.说明我国国情的这些特点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指出我国发展存在有利和不利条件)
活动四、国情透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表现:
材料:中美农业机械化比较;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的图片;各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各国农业税制。
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表现,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必须坚持而不能超越。
纠正小王认为我国就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认识上的错误。
2.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这种不发达阶段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3.综合上述,国情的表现说明我国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还不成熟、不发达,由此可见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要求学生结合历史,以时间为线索,用年代尺形式,画一简图,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处的历史时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40 1949 1956 二十一世纪中叶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发展水平)
5.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1)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2)这是我们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国家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
三、小结
第二课时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课型:新授课执笔:陆志容审核:陆志容使用时间:第周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现阶段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3理解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及根本任务
学习重点难点: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复习引入
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表现;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时间;
活动一、自主学习
生看书第7页第一部分并思考
1.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3.“三个有利于”是什么?
小组交流,抽生回答。
活动二、材料透视
据新华网、人民网“两会”期间开辟的“我向总理提个问”专栏统计,近50万网民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排在了前三位,其次还有就业、住房、社会治安、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还没有把群众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解决好。
”
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解决?
小组讨论交流、抽生回答
活动三、材料呈现
家庭四大件的变化:
上世纪50——7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
从80年代—— 90年代中期,“冰箱、洗衣机、彩电、录音机”;
90年代后期,“空调、电脑、手机、汽车”。
家庭四大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小组交流、抽生回答。
三、小结
第三课时党在社会主义初级的基本路线
课型:新授课执笔:陆志容审核:陆志容使用时间:第周
学习目标:
1在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基础上,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心。
2理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把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3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核心内容;懂得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及其重要地位。
[重点] 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难点] 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听《春天的故事》
思考:
1.《春天的故事》说明我国实行的是什么决策?
2.邓小平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对此,应如何理解?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自学探究与完成
1.党的基本路线是根据什么而制定?
2.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内容是什么?
3.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它有什么重要性?
4.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它有什么重要性?
5.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6.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7.我们应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小组交流、抽生回答。
活动二、国情导读
(一)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及出发点
依据:基本国情;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及核心内容(作明确的分析)领导:中国共产党。
主体:全国各族人民。
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根本要求)。
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政治基石)。
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活力源泉)。
途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兴国之要):
(1)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
(2)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3)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4)引用江泽民的话: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依靠自己的发展。
2.四项基本原则 (立国之本):
(1)主要内容包括:
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①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
②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③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
3.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六幅图画,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小结: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
2.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集中体现;
3.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4.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五)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就是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活动三、探究园“聚焦改革开放,见证重大事件”生看书第4--5页
小组交流1--2题、抽生回答。
活动四、材料分析“历史的启示”思考书第9页1、2题
谈“闭关自守和改革开放”小组讨论,抽生回答
三、小结
备注:利用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