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孤女口述 解放后的一封信改变她的一生
陆小曼:他生如夏花,我悔恨终身

陆小曼:他生如夏花,我悔恨终身1931年11月17日的深秋,摩登的上海滩灯红酒绿,一对对佳人在爵士酒吧风花雪夜。
但是这一天,从那条洋房林立的福熙路上传来一阵阵怒吼。
顺着声音过去,这是四名新村那里传来的。
一对郎才女貌的夫妻在歇斯底里地对阵着,还听到摔东西的声音。
英俊的男主人带着西洋眼睛,显然是斯文而多情。
美丽的女主人已经因为愤怒变得毫无理智了,她拿起大烟枪就朝着男人砸去……整个房间顿时安静了。
他们就这样面对面站着,僵持许久。
女主人面无表情,男主人转身回到房间,迅速拿出了一个行李箱子,夺门而出……可是,这一次的争吵就像是普通夫妻的日常争吵一样,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分离之后竟然是永别!男主人拿着行李乘坐飞机去北京讲学,路上天气突变飞机失事……他的行李箱里还装着女主人的画。
年仅36岁的男主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留给妻子一生的遗憾和悔恨。
这男主人便是中国近代满腹才情的大诗人徐志摩,而女主人则是被著名作家郁达夫称作“曾振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的陆小曼。
多情如他们:恨不相逢未嫁时徐志摩曾这么描写陆小曼,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荡起,心泉的秘密。
这个眼睛会说话的女孩,是近代著名的女画家,师从刘海粟等名家,她曾参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第二次全国画展。
不仅如此她还擅长话剧,深谙昆曲,拥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写得一手高雅的好文。
陆小曼画作就是这个眼睛会说话的姑娘,成为近代中国绯闻漫天的名媛。
1903年11月7日,这个美丽多情的女孩诞生在繁华而喧嚣的大上海。
她是天蝎座的女子,拥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也有着可怕的独立自由的觉悟。
陆小曼是含着金钥匙诞生的大家闺秀。
她的父亲是晚清举人并且还是留学派,曾经到早稻田大学读书,还参加了孙中山先生成立的同盟会,成为最早期的革命先锋。
后来在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创办了中华储蓄银行。
无独有偶,她的母亲吴曼华更是名门之后,有着大家闺秀的素养。
在这样的家庭成长,从小她就诗书自华,多情美丽。
中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篇之杨绛

中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篇之杨绛中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篇之杨绛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凌晨逝世,终年105岁。
但她却留下一颗高贵、深湛而生动的灵魂于世间缅怀。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中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篇之杨绛,供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人物档案】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的《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中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
80年代后,杨绛写一些散文、杂文、回忆短文,虽然都比较短小,但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和智慧。
在92岁到百岁高龄之时,杨绛以她极富才华的笔触,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其中不仅仅用梦幻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钱锺书和钱瑗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游学欧洲以及建国后的种种往事。
【人物透视】《围城》的诞生上海沦陷时期,钱锺书先生被困,回不去联大。
当时,杨绛写的《弄真成假》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钱锺书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锺书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收入便更少了。
杨绛便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锺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写长篇,以维持家庭生活;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是杨绛对自己的牺牲。
1965年,军统少将遗孀拿出一本日记,上海市长:你丈夫很了不起

1965年,军统少将遗孀拿出一本日记,上海市长:你丈夫很了不起1965年,一位妇女带着一本破旧的日记本来到上海市政府,声称要找到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市市长曹荻秋。
然而在登记信息的时候,保卫科的同志犯了难,因为这个妇女不是普通妇女,她是臭名昭著的军统大特务周镐的遗孀,周镐在抗战期间,曾在汪伪政权担任少将科长,抗战胜利后,他摇身一变又成了国民党军统南京站少将站长,一向为蒋介石和戴笠所器重。
这个遗孀名叫吴雪亚,因为丈夫的原因一直被当作国民党军官的妻子对待,尽管保卫科的同志明确告诉她,曹市长是不会见她的,让她赶紧离开这里,她还是坚持无论如何也要让曹市长看一眼手里的日记。
消息传到曹荻秋那里,他让保卫科的同志将人带过来,打开日记后,泪水很快浸湿了眼睛,然后说道:“你丈夫很了不起!”很多人不明白,一个中共上海市长为何在评价一个军统少将时会用“很了不起”这样的字眼呢?周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共产党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何会得到上海市长如此高的评价?周镐于1910年出生在湖北罗田一个贫困家庭,尽管家庭很贫穷,依然抵挡不了周镐对于求学的渴望,14岁考入武汉私立成呈中学,在校期间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并决心为此而奋斗,三年后周镐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步兵科。
阳光俊朗、见过世面能说会道的周镐得到了当地一位富家小姐李华初的青睐,为了能和周镐在一起,李华初不惜与父亲决裂,无奈周镐家里实在太穷拿不出像样的婚房,小两口只能蜗居在山顶上一间破旧的茅草屋中。
结婚后,周镐返回军校完成学业,娇生惯养的李华初不会农活,带着儿子在茅草屋里艰难度日,在一个大雨磅礴的夜晚,小茅草屋四处漏雨,母子俩都染了风寒发起了高烧,等到天亮李华初带着孩子去看郎中的时候,孩子已经咽气了。
闻知噩耗,周镐伤心不已,把李华初带到武汉生活,两人租了一间小屋,李华初靠着帮人洗洗缝缝,赚些生活费,小两口生活辛苦但却甜蜜满足。
当时黄埔军校都会对学员开展“蒋化”教育和控制,周镐对此很不满,流露出反蒋情绪,最后学校以“思想不纯”为由将周镐开除。
叶惠芳教授小传

叶惠芳教授⼩传2019-05-25⼀位执著于中国钢琴艺术事业的演奏家、教育家,晚年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经历漫漫⼗年,终因年事渐⾼⽽不敌,于2010年3⽉24⽇驾鹤西去,⾛完了她镌刻在⿊⽩琴键上的79年⼈⽣历程。
她,就是为新中国钢琴事业做出贡献的、南京艺术学院⾳乐学院钢琴系的叶惠芳教授。
2010年10⽉4⽇是叶惠芳教授80冥诞,为了纪念她对钢琴艺术事业的贡献,现将她的⽣平整理出来,奉献给⼴⼤读者。
⼀、⽣命顽强,死神也望⽽却步2000年,70岁的叶惠芳教授被诊断患了乳腺癌,亲友学⽣⽆不焦急万分,叶教授却泰然处之:“⼿术。
⼈⽣七⼗占来稀,割掉病灶照样继续愉快地⽣活。
”可是出院时的例⾏体检却发现了“癌症转移”,叶惠芳教授的右臂肱⾻x光⽚显⽰⼀块阴影,当时诊断为⾻癌,须⽴即截肢,否则癌细胞将迅速扩散,⽣命只剩三个⽉!叶教授惊愕了,不为⽣命只剩三个⽉,只为截掉右臂!没有右⼿,怎么弹琴?许多⼈⼒劝叶教授截肢保命,叶教授断然决定:保留右臂,等待死神。
有钢琴这根精神⽀柱,⾁体死,虽死犹⽣;⽆钢琴这根精神⽀柱,⾁体⽣,虽⽣犹死。
这就是她的⽣命逻辑。
也许是叶惠芳对事业的执著,对死亡的蔑视,令死神悄然退却。
经过⼏个回合恼⼈的波折,那⼀块肱⾻阴影被专家最终确认为⼀般软⾻瘤。
往后的⽇⼦叶教授活得很好,即使有点病痛也是“⼩菜⼀碟”。
还有什么⽐“⽣命只剩三个⽉”的⽣死考验更为严酷的挑战?在中国钢琴艺坛同道中,和师长辈的李翠贞、同学辈的顾圣婴、学⽣辈的许斐平死于⾮命相⽐,叶惠芳⼗分知⾜。
经过劫难和反思的叶惠芳对艺术、对⽣活充满了感激之情,每天练琴、读书、听⾳乐、思考、散步、教学做⾃⼰愿意做的事,⽣活充实丰富。
⼆、历经磨难,⼈⽣竟如此曲折叶惠芳教授1930年10⽉4⽇出⽣于上海淮海中路1200弄43号的叶家⽼宅。
叶家原籍福州,祖⽗是⼀名中医,⽗亲叶光甫是叶家长⼦,毕业于福州的教会学校,⾃幼受到中国传统和西⽅现代合璧的教育,中英⽂功底扎实,写得⼀⼿好书法,实⽤知识⾯宽,同时⼜具有中国知识分⼦勤奋向七、清正廉洁的品德,赢得“福建才⼦”的雅号。
上海解放后对游民、妓女、舞女的改造

上海解放后对游民、妓女、舞女的改造文I刘统年5月上海解放后,共产党对这 1949个昔曰的十里洋场和冒险家的乐园,进行了一系列清除旧社会污垢、改造遗 留丑恶现象的斗争。
收容改造扒手游民上海解放初期,社会上游荡着几万游(接上页)长,陈昌奉还是一个派出所长。
国共两党都重视吸收知识青年,但用人 方针又有不同。
执掌全国政权的国民党,“军 统”主要干部多是浙江人,蒋介石和戴笠的老 乡。
为了打人延安而设立的汉中特训班,学员 都来自一地——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
陕甘 宁边区保安处的特训班,学员却来自全国各 地。
外来干部来自全国各地,南到两广,北到 东北,东到海隅,到处都有人来,这就立即改 变中共早期干部集中于几个省份的格局,便于 向各地开展工作。
汉中班、七里铺班,国共两党的特训班 都在培养知识青年,可是结果大相径庭。
汉中 班鼓动学员现在当死间、将来升官,可是这个 班的学员没有一个当上戴笠说的部长。
其中不 少人潜人延安后主动自首,成为共产党的保卫48民。
所谓游民,是那些无业的流氓、扒手、小 偷、惯窃、推桥头、拾荒等。
产生这些游民的 原因很多,有的因为工厂关闭失业,被迫乞讨 为生;有的因战祸天灾,农村经济破产,不得 已背井离乡进人城市,沿门乞食;儿童或因父 母双亡,或因家破流散,浪迹街头以偷窃为 生;也有些纨绔子弟,挥霍成性,家产荡尽,沦为流氓。
再加上上海社会的封建帮会势力,干部。
七里铺班教育学员为革命牺牲,这些从 延安窑洞走出的年轻学员,后来做出杰出的战 绩,成为中央调查部长、国家安全部长、公安 部长、总政保卫部长,组成中国情报保卫战线 的顶尖领导层。
秘密战线的国共相争,共产党向来在品 质和意志上超过对手,但是,文化程度和社会 经验偏低。
当时的知识青年,大多出自社会的 中上层。
共产党的情报保卫部门有了这批知识 青年,国民党在人才方面一点儿优势也没有 了,而共产党方面则是如虎添翼。
得人心者得天下,得知识青年者得人才。
老上海的一段生动回忆录

老上海的一段生动回忆录----发生在周围的事情,逼真。
我老家住房是新式里弄房子,在旧法租界,新乐路陕西南路口,离淮海中路一箭之遥。
小时候每次和家人一起外出归来,总听到母亲对三轮车夫说,“到亚尔培路亨利路”,那时还没有陕西路新乐路之称。
更没“淮海路”的叫法,要荡马路就到“霞飞路”。
这真是黄金地段。
与我家相隔仅一条马路是那淑女般幽静雅致的迈尔西爱路,即茂名南路,那里有全国闻名的地标建筑:上海当时最高的摩天大楼,十三层楼的华愚公寓,锦江饭店,和十八层楼的格林文纳公寓,即茂名公寓。
乡下人和外地人站在楼前仰起脖子朝上看,头上的帽子往往掉在地上,还没看到顶层。
我家马路对面是花木扶疏的凡尔登花园,即画家丰子恺居住的长乐村,朝北到长乐路口是红房子西餐馆;朝南走几步是时季花店与祥生饭店,马路另一边是野味香餐馆。
新乐路口是怡和医院,即今天上海高教局所在,站在门口朝西眺望,可看到那天蓝色的巍峨的圆顶高耸入云,那是拉都路(襄阳南路)口的东正教圣母大堂,正对着襄阳公园。
怡和医院旁边的洋楼里住着民盟主席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我和他的双胞胎孙子是幼儿园同学;再走过去一路上全是花园洋房。
新乐路也是名流富人云集的地方。
总之,周围地区大多是“好人家”,也就是后来“把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时的“黑五类”。
历史本来就像烙饼那样颠过来倒过去的,反复无常,如古人所说,“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文革”抄家那会儿,这黄金地段更不含糊:“风景这边独好”。
但那是后话,按下不提。
相比之下,家父只是洋行职员,虽然收入颇丰,可跟资本家没法比。
所以我不像英文里所谓“嘴里衔着一把银匙出生”,充其量我仅衔着一把铜匙而已。
我生在旧社会,两年后即1949年,毫不夸张的说,“顺应历史潮流”,我跟着共产党跨进新中国。
我家姐弟四人。
我姐三岁时我哥出生,我哥三岁时我出生,我三岁时我弟出生,井然有序。
为此家父常向人夸耀:远在政府推行政策前他早已实行“计划生育”了。
外婆陈洁如口述史料问世始末

外婆陈洁如口述史料问世始末作者:陈忠人来源:《世纪》2020年第02期外婆陈洁如是1952年从香港返回上海的,居住在重庆南路巴黎新村。
外婆在沪期间深居简出,极少露面。
1962年4月,外婆应周恩来夫妇之邀去北京私叙,受到黄埔军校校长夫人和北伐军总司令夫人之礼遇。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外婆参观游览均由契女廖梦醒陪同,同时还会见了许多在京的黄埔军校故旧,并两次赴西花厅家宴。
外婆向周恩来提出请求数项,包括去香港索债等等,总理一一应允,并嘱咐在座的廖承志和徐冰部长执行办理。
辗转香港,生活无着当年5月初,外婆经澳门抵达香港。
到港之后,外婆很快联系上了旅居美国的老朋友陈立夫先生。
陈立夫1925年从美国回来后出任黄埔军校校长机要秘书,曾与校长夫人陈洁如过往甚密,此后又在蒋陈仳离后的二十年间,担当蒋陈之间唯一的居间密使。
蒋介石接到陈立夫关于陈洁如又到香港的信息后,马上让蒋经国安排戴安国(戴季陶之子)去香港面谒陈洁如,并捎去一信,称“曩昔风雨同舟,备受照拂,未尝须臾去怀。
尔母女所受委屈,惟余知之”。
来信虽有安抚之嫌,毕竟言为心声。
1963年春,戴安国在铜锣湾百德新街为外婆租下1600平方英尺公寓,同时还应诺负担每年1万美元家用,当年该处的月租约为400美元。
蒋介石和陈洁如是1928年10月正式办妥离婚手续的(在蒋宋婚礼之后近一年),蒋介石支付了18万大洋作为陈洁如母女日后的生活费。
这笔钱都由陈洁如的母亲用来在江浙置田收租。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因田产尽失,外婆顿陷坐吃山空之愁苦,而为顾全蒋的名声又不堪谋职打工,日子难以为继。
台湾方面承诺提供的每年1万美元是不稳定收入,外婆在香港仍然提心吊胆,于是提出恳求:或一次惠付25万美元,或在香港购置两处物业,外加10万美元现金及每年5000美元补贴。
这个请求被拒绝了。
没有保障的生活依然让外婆忧心忡忡。
口述史料意外问世正当外婆忧心之际,有个人恰巧找上门来。
此人是李时敏先生,是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私人英语教师。
一曲长歌当年华

一曲长歌当年华作者:茅铃验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9期一个女人,一个竭尽黄埔精华的平凡而又轰烈的女子,在上海四十年历史变迁中,经历水草丰美渐至风雨凄凄的人生旅程,终于迎来了一场繁华而又苍凉的落幕。
王琦瑶的历史就是上海的历史。
作者王安忆用一支细腻而又绚烂的笔,以一个女人来演绎一座城市,其中交织着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淀的无数理想、躁动、幻灭和怨望。
还在中学时代的王琦瑶,清秀俊逸,有着普通女孩子一般的敏感与细腻。
当选为“上海小姐”后的她,却从此开始了命途多舛的一生。
无视程先生的痴心相待,做了高官李主任的“金丝雀”,住进了宫殿与囚笼为一体的“爱丽丝公寓”,王琦瑶知道,此刻起她的命运不再由自己掌控,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意的一个浪头都会面临覆灭的危险。
然而,敞开的心是一扇看不见的门,偶然撞进来的人皆是懵懂随缘。
“两情相悦”刚刚伊始,都是一模一样的花好月圆,一模一样的良辰美景,但一切总逃不过转瞬即逝的覆辙,说没就没,谁都奈何不得。
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又变回了一个普通人。
重新走进上海弄堂,表面的日子平淡如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
无论是与康明逊、萨沙的情感纠缠,还是与程先生的再遇、老克腊的相逢,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却在错误的年代,总认为碰到了对的人。
曾经一番风细柳斜的心事,如今各个起身离席,不过是一盏茶的情爱,哪敌得过现世人心,利益使然。
时间是最有腐蚀力的东西,人跟着年头走,心却留在了上一个时代,有多少沉醉,就有多少清醒。
王琦瑶对于上海、对于城市并非无条件的爱,因为人是很难超越时代的,但是繁华盛世和庸常生计都光顾过的生命就比较容易通透,而这种通透往往带着岁月磨洗的痕迹。
随着好朋友蒋莉丽的离世,程先生在文革前夕的自杀,而王琦瑶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的女儿薇薇,也在抚养成人后结婚出国,王琦瑶最终又变成了一个人。
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死于他杀。
那摇晃在头顶上的灯盏,在最后一刻把她的思绪带回到四十年前的片厂,那个横躺在大床上死去的女人,无疑就是她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上海弄堂孤女口述解放后的一封信改变她的一生
导语:李坚,1929年5月生于上海。
1949年8月进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
1950年初,被遴选为55位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的一员,到牡丹江第七航校培训,学
李坚,1929年5月生于上海。
1949年8月进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
1950年初,被遴选为55位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的一员,到牡丹江第七航校培训,学习航空知识和技术,1951年学成毕业。
本文是她回顾当年诸多事情。
解放那天,阿哥的归来,让我受到“自力更生”的诱惑
如果我1949年不在上海,或者那封信我没写,就全完啦!这封信救了我。
我这一辈子啊,最大的转折就发生在1949年我在上海的时候。
说这个故事,要从我家的“少爷”归来开始。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共产党是夜里进城的,一点声音都没有,我睡得死死的都没醒。
前一两天,国民党大撤退,带着大老婆小老婆,拎着细软,走得很狼狈。
这些都给我印象很深。
那时候,我们家住在茂名北路——那时叫慕尔鸣路——震兴里,从后门出来就是人行道,上海话里讲叫“上街沿”。
我大清早一推门出来,看到上街沿上睡的全是解放军。
那一排有两家人家,我们家是5号,第一家3号。
上街沿很窄的呀,大概只够一个人躺。
解放军全躺在地下,竖着躺,满地都是。
有的兵正在吃早饭,没有筷子啊,就用手抓着吃。
那个画面对我震动特别大,我都忘了要拿几双筷子给他们。
当然我拿了他们也不会收的,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连口水都不会喝——不要笑啊,是真的,多好的队伍啊!
我那时快20岁了,一个人操持着震兴里李家的大小家务:洗衣做饭,照看孩子。
我自己的家,本来在江苏启东吕四的彭家,家里穷得汤汤滴,我亲生父亲跑到上海来拉黄包车,我和我的双胞胎妹妹就生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