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 陈丹燕
(小学教育)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案 沪教版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案沪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现上海和上海人的精神状态。
2.能力目标: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聚焦日常生活的视角,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家乡一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文化的赞赏之情,培养对日常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特点。
◇教学难点: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聚焦日常生活的视角,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家乡一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老师最近有个朋友来上海,如果让你做一回导游,你会带他去哪里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预设: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馆、外滩、城隍庙、上海弄堂……看来大家都很热爱上海,对体现上海特色的地方如数家珍。
大家不仅说到繁华热闹的新上海,还想到了上海风情的老上海。
作家陈丹燕就选择了“怀旧”路线,推荐我们去看看上海老弄堂。
2、(展示上海弄堂照片)看完照片,你对上海弄堂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预设:上海的弄堂破旧、杂乱、狭小……3、大家的这种第一印象,并不代表上海弄堂的全貌,这只是它的一面,上海弄堂的另一面要通过学习《上海的弄堂》这篇课文才能深入了解。
让我们起走进海派作家陈丹燕笔下的“上海弄堂”,跟着她一起去感受上海弄堂生活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强烈推荐”我们要“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明确:第2、4、14节中几句话,总而言之,弄堂能代表真实的上海人的生活。
用第7节的一句话来说,弄堂生活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上海弄堂的特点?明确:弄堂生活、弄堂历史、弄堂里的上海人。
其中详写弄堂生活。
(三)品读课文,深入分析1、再读课文,圈划出你感兴趣的词句,然后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上海的弄堂生活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上海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找出相关语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们的看法)预设:第3节“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在弄堂里人们不见怪的”——弄堂人们日常生活不拘小节;第5节“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飘出来炖鸡的香气”——追求生活情调和享受;第5节“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实在的底色上有对时尚的追求;第5节“你看见路上头发如瀑布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生活平实、要面子;第5节“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乒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生活要面子、实在中透着精致;第6节“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
上海的弄堂.ppt

小马路上
梧桐树下有一个 个宽敞的入口, 门楣上写着什么 里
里Hale Waihona Puke 是一排排两 三层楼的房子小阳台
小烟纸店 夹着蹋鞋跟的拖 鞋买零食的女人
小店里的人 公共厨房
新洗的衣服
水斗上洗头的小姐
修鞋的女子 老人们 阳台上、窗台上 晚上打开后门做饭 保姆
安详实用、实实在在
安详实用,不卑不亢, 不过分崇尚新派
1、作者写上海弄堂的目的是什么?请在文 中找出依据。
了解真实的上海和上海人 2、从文章中,你看到的上海人有怎样的特点?
安详实在、实实在在、中庸、世故、要面 子、勤勉、有进取心、也期望更上一层楼、 识时务、中规中矩,不卑不亢,不会有绝 望的情绪、不喜欢激进……
试比较《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 弄堂》在立意、内容和构思方面的 异同点
都以写胡同和弄堂来写各地的文化 都在写景之外写了人的活动
新天地
陈丹燕
陈丹燕,1958年生于北京;1966年 移居上海;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 大学中文系,同时开始小说和散 文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长篇小 说《一个女孩》的德文版1996年获 得奥地利国家文学奖金奖、德国 国家文学奖银奖。1998年以后,主 要作品有:《上海的风花雪月》、 《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 红颜遗事》,作品多关注上海的 城市文化和女性。
《老北京的小胡同》《上海的弄堂》
从叫卖声来写胡 同
更着重于人的活动, 景物描写较少
写了胡同对于作者 介绍了弄堂形成的历史 的意义,作者对胡 多次写到上海的女人
同的回忆 夹叙夹议
记叙、说明、议论 相结合
主观性强
客观叙述
《上海的弄堂》阅读答案

《上海的弄堂》阅读答案《上海的弄堂》阅读答案《上海的弄堂》是陈丹燕女士的作品,主要叙述了上海的生活情景,揭示出弄堂生活的“安详”、“实在”,表现出作者陈丹燕对弄堂生活情趣所代表的一种文化赞赏的情感。
上海的弄堂【原文欣赏】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
下午时候,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有的在骑楼的下面写着1902,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临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
深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去的车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小得不能让人置信的店面里,千丝万缕地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本市邮政用的邮票,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以跑出来买。
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在弄堂里人们是不见怪的。
小店里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能算得上阅人多矣。
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
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个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这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你看见路上头发如瀑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性情。
2.能力目标: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三、教学难点:
以读促写,能运用聚焦日常生活细节的“陈丹燕的视角”,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四、教学过程:。
上海这10座最有味道的里弄,侬晓得伐?

上海这10座最有味道的里弄,侬晓得伐?上海的弄堂是石库门,是万国旗,是梧桐树,是十里洋场,是车水马龙,是昔日的百乐门,是如今的新天地,这便是上海的石库门文化,是上海的文化……——陈丹燕《上海的弄堂》1、淮海坊-最规整的里弄淮海坊原名霞飞坊,位于淮海中路927弄,1924年由教会普爱堂投资建造,占地面积为17333平方米,共有3层砖木结构房屋199幢。
属于典型的新式里弄建筑。
建筑群总体布局规整,总弄和之弄结构明确,样式和规格统一。
大面积整齐的双坡屋面和统一的清水红砖墙面形成建筑群整体特色。
2、新华别墅-最异域的里弄新华别墅由两条呈U形的里弄互相联通,分别是新华路211弄和329弄。
几十年前,弄堂里的一些住宅曾做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瑞典等国的驻沪领事馆,也由此居住着许多国家的外侨,新华别墅因此被称为“外国弄堂”。
3、老城厢-最原味的里弄人们常说,迷宫般的老城厢是上海的灵魂,是这座城市沧桑兴衰的缩影。
它是近代上海的发源地,是申城的“根”,是上海作为一座大都市的起点和基石。
上海老城厢,除了人声鼎沸的城隍庙外,还有方浜中路、上海老街、巡道街、文庙街、梦花街、旧仓街、福佑路等旧市新弄。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留下了时光深深的印记,体现着历史的变迁。
老上海熟知的梨膏糖和五香豆,孔庙门前的跳蚤集市,清明风的雕梁画栋,窄窄的弹街路,老虎灶,还有不知名却无比美味的生煎和小笼,都能在这里找到。
4、梅泉别墅-最温馨的里弄梅泉别墅位于新华路593弄,1933年,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设计,由房地产商吴其达投资,在此修建二层砖木结构花园洋房20幢。
梅泉别墅藏身于茂密梧桐树荫下的窄窄的马路,安静而优雅。
5、田子坊-最热闹的里弄田子坊位于泰康路210弄,“田子坊”是画家黄永玉给这条弄堂起的雅号,取中国古代画家“田子方”的谐音。
随着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李守白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读陈丹燕上海三部曲之上海的金枝玉叶》

有忍有仁,⼤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枝⽟叶不败-读陈丹燕上海三部曲之上海的⾦枝⽟叶》看过陈丹燕写的⼏本游记之后,⼤概半年前就在当当⽹的购物车⾥放⼊了她的上海三部曲之<上海的⾦枝⽟叶>.其间好多次去看,总是缺货,就想应该是买者,读者了了,所以才会总是处于缺货状态,要不然按着现在的市场敏锐度,怎么会这么长时间处于空档呢?想来是象我这样的⼈也不多,⼀来不是狂热的读书爱好者,有⼀搭没⼀搭地读着,最⼤的计划也就是让⾃⼰⼀年能读满12本书,也就⼀⽉⼀本.⼆来我读的书没有计划,没有⽬的性,随时性起,⽆论什么题材,看到或是听开,想到就去当当,亚马逊等去下单买来读,有趣的,⼀⼝⽓读完,⽆趣的,甚⾄有些让⾃⼰觉得晦涩难懂的,就扔⼀边.所以我实在算不上⼀个爱读书的⼈.但是就是这本书让我每过⼀两个星期就会去看看有没货,2016年5⽉17号,再次去看,这回可终于有货了,于是迫不及待的下单.5⽉18号上午快递就将⼿交到了我⼿中.5⽉18号晚上,晚饭后,在我将准备给⼉⼦做法国培根⾯包的⾯粉及其它材料准备妥当,送⼊发酵程序后,我坐下来,开始细细地读她......2016年5⽉19号的早上,忍不住在⾃⼰的微信朋友圈写下了下⾯这段拙⽂:书终于买到了,⼀个晚上读到3/4,⼀直读到说戴西六⼗七岁⾥再婚了,⽜津⼤学毕业的安静的汪先⽣和戴西经常出去旅游...于是我很开⼼地准备今晚就读到此为⽌,夜深了,该睡了...谁知道翻过,下⼀页就说四年后,汪先⽣患了癌症,戴西开始奔波于医院,两年后汪先⽣去世...于是我⼀夜没睡好.....不知隔壁房间的⼉⼦可是⼀夜好梦?在拿到此书,读此书前,也偶尔在⼀些地⽅读到过关于做蛋糕的描述:⼀个⼤家闺秀,在被扫地出门之后,在贫民窟的煤球炉上,⽤完全被煤烟熏得通体乌⿊的铝锅,做过许多个彼得堡风味的蛋糕.那是⼀篇费着⼤劲在告诉⼈们什么才是优雅/贵族等等,⽂风完全符合当今的如今到处飞扬在互联⽹内的碎⽚⼼灵鸡汤⽂字.氢我⼀点都不记得主⼈公的名字,只记住了蛋糕事件,觉得实在是技艺太⾼了.这⼀次,在这⾥,知道了故事的真正主⼈公是戴西,⽤铝锅来做彼得堡风味的蛋糕对她来说再平常不过的⼀个⽣活经历,⼀个⽅法技艺⽽已.就如作者在书跋的最后写的那样"谢谢戴西让我学到了⼀些东西,让我看到风浪中可以怎样经历⾃⼰的⼈⽣,可以怎样坚持⾃⼰的纯净和⾃⼰的⽣活⽅式,在漫长⽣活中可以怎样护卫⼀颗⾃由的⼼,在⽣活⼤起与⼤落的时候,让它都是温暖的,⾃在的".戴西是以追求⽣活以快乐为本的⼈,她讲给她年幼的孩⼦的故事书⾥,波丽安娜总是说"我永不相信我们就应该拒绝痛苦,罪恶和不适,我只不过想,先愉快地迎接不知道的将来,会好的多."说来也是很奇怪的,,我是没有亲历那段可怕的岁⽉的,但是以我现在四⼗出头,七⼗年代⽣⼈的年纪,这⼀段历史离我并不遥远,可是在我的所有记忆⾥是搞不清楚什么是"四清",什么是"肃反"...在这本书之前,⽆论读的是纪实⽂学,还是虚构的⼩说,只要涉及到这个时期的⼈物描写,有的就是"绝望,苦难,⾃杀,怨恨..."等等字眼,乃⾄于如果写到最后,被平反了,最⿎舞⼈⼼的就是平反了,国家归还没收的财务了,要回原来的⽼宅⼦了...等等,读完总是让⼈有⼼悸,难于呼吸的窘迫感,每每也总会庆幸:哎呀,还好⾃⼰没有处于那个时代呀,这不是⼀个⼤疯⼈院吗?那么这本书呢?这书⾥的主⼈会戴西呢? 书⾥所的有照⽚,戴西都是抿着嘴在笑的,在⼤洋房⾥的的富家⼩姐时,在风华正茂的燕京⼤学时,在新婚燕尔时,在遭受丈夫在外另有相好时,在丈夫⼊狱后⼜死于狱中时,在劳改每⽇倒马桶时....她留下的影像⾥都是抿着嘴微笑着,所改变的是她脸上的纹路,她的眼睛,她笑容⾥的阴影,还有她的嘴唇....."⼀个⼈不是为⼤众⽽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作为⼀个平凡的⼥⼦,她为的是,不肯伤害⾃⼰的清⽩,不肯因为⾃⼰再给⾃⼰的孩⼦增加⼀点点不幸.""她从来不对⾃⼰的孩⼦说过抱歉的话,也没有对⾃⼰丈夫的抱怨,......让她的孩⼦看不出阴影和痛苦,这是⼀个母亲挚爱和保护孩⼦的苦⼼" 我想说,从另外⼀个⾓⾊,做为母亲,我们能从戴西⾝上得到的也许⼀样的多,甚⾄更多.....作者告诉我们:戴西⽣前的家所在弄堂,坐落在上海的⼀条安静的⼤农⽥弄堂⾥.别⼈家荒芜的西式院落,还⽤很早以前的细⽵篱笆围着,⿊⾊的柏油在阳光下散发着焦稠的⽓味,道路边的泥⼟⾥,强强的桃树开了上百朵⽩⾊的⼩花,那是上海市区中少有的充满了植物芬芳的农⽥弄堂-戴西在哪度过她独⾃⼀⼈的晚年,直到1998年9⽉25⽇逝去,90⾼寿.9⽉24⽇的下午,她还和作者说她也想去同性恋酒吧,因为"我就是对没有去过的地⽅有好奇⼼.",戴西还说"准备通知学⽣她回家了,可以⼯作了.",戴西还说"我的孩⼦和我之间, 没有⼀定要什么什么的.他们并不应该照顾我,我从来不这么认为.要是他们来照顾我,这是因为他们的爱,⽽不是他们的责任."有忍有仁,⼤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枝⽟叶不败做为⼀个普通⼈,我们没有机会, 也不愿意象戴西⼀样去这样的熔炼⾃⼰的灵魂,,但是⾄少可以象她⼀样时时不忘⽣命之初的美好和单纯......"要是⽣活真的要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
上海的弄堂 自创

陈丹燕
• 陈丹燕,“上海记忆的追寻 者”“海派文化的阐释者”。 • 1958年生于北京。1972年在 上海上中学,开始在《上海 少年》上发表习作。 • 关于上海文化和上海记忆的 系列作品有《上海的风花雪 月》、《上海的金枝玉叶》 和《上海的红颜遗事》。
弄堂:
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 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 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弄堂建筑既有传统建 筑的痕迹,又受近代 西方建筑的影响。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 城市文化的特征,它 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 最直接产物。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弄堂离我 们远去,如今在高楼大厦中、在新建社区里生 活着的依然是上海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同学们,你们眼中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场景,体 会到的又是怎样的海派文化呢? 仿效作家以细节描写、特写镜头的写法,写一 段话,描摹一下你们眼中上海人的生活,可以 是小区一角,家庭一幕,早晨的集市……
• 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 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着。
• 弄堂是上海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弄堂文 化是上海文化的象征和缩影。
• 在这里生活的人,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弄堂 文化的烙印。
作者为什么要插入第 7-9段?
• 作者试图以历史的、发展的、辨证的态度 和方法,探寻上海人的生存方式、生活观 念。 • 介绍上海弄堂建筑在发展演变中中西结合 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揭示弄堂人在复杂的 历史背景中求生存而逐渐形成的“中庸”、 “务实”、“不卑不亢”、“不过分崇尚 新派”的生活观念。
品读文本中的语段词句,体会上 海弄堂人的生活观念:
• 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 • 经济实惠、勤勉、有进取心、识时务 • 中庸世故、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
弄堂(人/生活方式/观念)所折射出来的上 海的城市文化(弄堂是上海文化的象征和 缩影)
一座城市的沧桑印迹——品读《上海的风花雪月》

《上海的风花雪月》
作 者:陈丹燕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简 介:作者以探寻者和怀旧者的姿态,徜徉于上海的百年历史中,录访散落在街巷中的历史
遗迹,回望她不曾经历过的旧日时光;在张爱玲、张学良、颜文梁等历史名人住过的老房子里
遥想他们的人生往事,透过今日上海的新风气,捕捉把握当代上海人的生活情趣和微妙心态。
初读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
月》,我被腰封处的文字吸引,上
面赫然写着:十多年前,上海是颓
唐的城市,有大把无法功利的时间
和沉默的记忆。
十年后,上海变得
生机勃勃而嚣张得意,而我的感情,
从十年前带有爱意和幻觉的玩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弄堂陈丹燕
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
下午时候,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有的在骑楼的下面写着1902,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临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
深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去的车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小得不能让人置信的店面里,千丝万缕地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本市邮政用的邮票,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以跑出来买。
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在弄堂里人们是不见怪的。
店里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能算得上阅人多矣。
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
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个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这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你看见路上头发如瀑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
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
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生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的事情,他最喜欢。
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还有上海人对它的重视以及喜爱。
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十八世纪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上海弄堂,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里出现了。
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跑,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到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栋、一排排造了八百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的生活。
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大到就像饭店里大厨子用的桌布一样,五味俱全。
从前被外国人划了许多块,一块做法国租界,一块做英国租界,留下一块做上海老城厢,远远的靠工厂区的地方,又有许多人住在为在工厂做事的人开辟出来的区域里,那是从前城市的划分,可在上海人的心里觉得这样区域的划分,好像也划分出了阶级一样,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怀着不那么友好的态度,彼此不喜欢认同乡,因此也不怎么来往。
这样,上海这地方,有时让人感到像里面还有许多小国家一样,就像欧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样的人,仔细地看,就看出了德国人的板,法国人的媚,波兰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着不同的脸相。
所以,在上海从小到大住了几十年的人,都不敢说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某一块
地方。
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在全上海的九千多处弄堂,差不多洋溢着比较相同的气息。
那是上海的中层阶级代代生存的地方。
他们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有温饱的生活,可没有大富大贵;有体面,可没有飞黄腾达;经济实用,小心做人,不过分的娱乐,不过分的奢侈,勤勉而满意地支持着自己小康的日子,有进取心,希望自己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识时务,懂得离开空中楼阁。
他们定定心心地在经济的空间里过着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着可能有的机会,期望更上一层楼。
他们不是那种纯真的人,当然也不太坏。
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
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的黄豆,背阴的北面亭子间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的,上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在风里哗哗地响。
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的宝石花。
就是在最动乱的时候,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
这里像世故老人,中庸,世故,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喜欢任何激进,可也并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
晚上,家家的后门开着烧饭,香气扑鼻,人们回到自己的家里来,乡下姑娘样子的人匆匆进出后门,那是做钟点的保姆最忙的时候。
来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地胖起来,因为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来,有一点肿了似的。
她们默默地飞快地在后门的公共厨房里干着活,现在的保姆不像从前在这里出入的保姆那样喜欢说话,喜欢搬弄是非了。
可她们也不那么会伺候上海人,所以,厨房里精细的事还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调大闸蟹的姜醋蘸料,温绍兴黄酒,然后,女主人用一张大托盘子,送到自家房间里。
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
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着,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