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_三境说_浅探
诗有三境——精选推荐

诗有三境——我国美学史上最早的意境说“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个重要范畴。
“意境说”,是在唐代诗歌创作⾼度繁荣并取得了划时代成就背景后的产物。
它的诞⽣,可以说是其时的诗歌美学家们对先前的“象”“意象”、“得意忘象”等概念和命题,作了进⼀步分析、研究之后所取得的历史性的成果。
其要义主要表现在王昌龄(698——757)、皎然(中唐诗⼈)、司空图(837——908)等⼈所著的《诗格》、《诗式》、《⼆⼗四诗品》等著作,以及刘禹锡在其《诗格》中最早提出了“境”这⼀美(772——842)的著作中。
但是由于王昌龄)的著作中。
但是由于王昌龄(1)在其《诗格》中最早提出了学范畴,并对它作出了具体划分和精辟阐释。
所以我们说王昌龄的“诗有三境”之说,是我国隋唐时期,也是我国美学史上最早的意境说。
⽐如在其《诗格》中他说:“诗有三境:⼀⽈物境。
欲为⼭⽔诗,则张泉⽯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诗有三境(2):⼀⽈物境。
欲为⼭⽔诗,则张泉⽯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5),然后⽤思,了然境象,故得形(4),莹然掌中,莹然掌中(,处⾝于境,视境于⼼(⼼(3),处⾝于境,视境于⼼(6),然后⽤思,深得其情。
三⽈意似。
⼆⽈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处于⾝(似。
⼆⽈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处于⾝境。
亦张之于意⽽思之于⼼,则得其真矣。
”(本篇引⽂据王达津、陈洪选注《中国古典⽂论选》王昌龄“诗有三境三格”,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这就是说,王昌龄在这⾥把“境”分作了三类:第⼀类“物境”,它是指⾃然⼭⽔的境界;第⼆类“情境”,是指⼈⽣经历的情感境界;第三类“意境”,是指⼈内⼼意识的境界。
虽然,这⾥所说的“意境”,对于艺术创作的主体来说,它依然是⼀种“境”或“境象”,是⼀种审美客体,并不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意境说中的“意境”,但由于王昌龄提出了作为美学范畴的“境”,并在其具体的阐释之中,突出地强调了“处⾝于境”(即置主体于客体的“境”中),“视境于⼼”(在内⼼酝酿此“境”);同时,他⼜反复说明这种“境”要“张之于意⽽处于⾝,然后⽤思”或“张之于意⽽思之于⼼”,才能“得其情”、“得其真”。
王昌龄《诗格》的学术回溯与“三境”说新论

在相 当长 的时 间 里 一直 真伪 难 辨 。最 早 认 为 《 诗
收 稿 日期 :0 9 1 — 1 20— 0 0
作者简介 : 贺天 忠( 9 4 16
- - — —
“ 三境 ” 说为 核心 的诗学 理论 面貌 经诸 多专 家 学者
和论 者的研 究 , 步 清 晰 明朗 开来 。 目前学 术 界 逐 对王 昌龄“ 三境 ” 的认 识 存 在着 “ 形 态 ” 、 说 三 说 三 形态 与三 品格层 次兼 容说和 “ 品格层 次” 三种 三 说 不 同的看法 和论 争 。笔者认 为“ 三境 ” 在三 种类 说 型诗 作 中都 有 品格 层 次 高低 优 劣 之 分 , 不 是物 而 境 、 境 和意境 之间 有品格层 次 高低优 劣之分 。 情
一
期蔡传 所编 的《 窗 杂 录 》 收 有《 格 》 《 中密 吟 , 诗 、诗 旨》 明代胡 文焕 的《 , 格致 丛 书》 清 代顾 龙振 的《 、 诗
学指南 》 有收 录 。南宋 陈应 行重 修宋 蔡传 《 均 吟窗 杂 录》 收录 《 格 》 元代 辛 文 房《 才 子传 》 今 曾 诗 , 唐 ( 人有《 唐才 子 传校 笺 》《 才 子 传 校笺 补正 》 , 、唐 ) 明 代胡 文焕《 法 统 宗 》 清 代 顾 龙 振 《 学 指 南 》 诗 与 诗 等, 均主《 诗格 》 为王 昌龄 所 撰 说 。而 现 代 知 名学
、
《 镜 秘 府 论 》 王 昌 龄 文 与
《 格》 诗 的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回溯
王 昌龄 是唐 代有 “ 七绝圣 手 ” 诗夫 子 ” 和“ 之称 的诗 人和 文论 家 , 最 具学 术 价 值 的 诗论 “ 境 ” 其 三
论王昌龄的三境说

论王昌龄的三境说2006级文学院文艺学 2006020299 魏宁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云石泉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首先看“物境”。
“物境”并非指纯客观的景物,客观景物需要被“神之于心”而达到“莹然掌中”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然后用思”(也即一个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最终才可“了然境象”而“得形似”。
“物境”的特征就是“得形似”。
王昌龄对“物境”的解释,是专论自然山水的具体创作方法的,是对创作方法的总结。
其次看“情境”。
王昌龄对情境的表达与物境性质上基本相同,它至少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强调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在设身处地的想像中,重新获得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感而发,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其二指写做代言体类型的诗歌,王昌龄脍炙人口的宫怨和闺怨诗作,善于描摹揭示女性的内心活动,正是这种创作方法的产物。
“情境”中的情与“物境”中的“情”是不同的,“情境”在“物境”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在“物境”中,心物交互作用比较单一,只是一种或少数几种情感与物交融。
而在“情境”中,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同时迸发,创作者需要同时体味多种复杂的情感。
一个“驰”字,点出了情感运动的激烈程度,因景生情,情中全是景,景中满含情,情境互激互发,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
另外,“情境”中的情是“深”的,强调了情感的深度。
可见,“情境”高于“物境”的地方就在于情景相交相融,使丰富、复杂、细致、幽微的情感得到充分完美的展现。
再看“意境”。
“意境”可以理解为由意而形成的一种境象,意境是一种更深层的情景交融过程,达到“真”和“意”。
“真”是艺术之本真,“真”是一个与“似”对立的范畴,“真”要求进一步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生命,还原为人与世界万物一体的本真状态,情景的交融使事物本真自然而然表现出来,达到和谐的存在本质。
三境说

第一次美学作业——论述王昌龄的“三境说”王昌龄在《诗格》中对“境”有一段精辟的论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云石泉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诗之三境的本质在于:创作构思过程中,“处身于境,视境于心”,就是说要以外物作基础,融情于物,神与物游之后心对境的取舍,指出了心与物对意境创造的重要性。
王昌龄将佛教术语“境”加以改造,引入了文学理论。
“境”在佛教中,原指佛教徒在参加宗教括动时所产生的一种脱离现实的虚幻状态,是一种佛教化的心灵空间;在文学理论(尤其是诗论)中,则指心理认识的对象空间。
1.物境说王昌龄说:“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倘要明白这段话的含义,首先必须明白其中的几个语词。
其一是“张”与“境”。
“张”的本义,《说文解字》释为“施弓弦也。
”引申出扩大、陈设等意思。
如晋代黄甫谧《三都赋》有句:“虚张异类,托有于无。
”句意为:夸张不同的事物,在虚构的事情上寄托实有的事情。
看来“张”又有了设想、虚构等义,这正是王昌龄语义所本。
“境”,一般认为原指疆界,后引申为人所处之地及其景物。
在佛学中,把人感知的一切对象称作境或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中国传统哲学中“象”的内涵基本相同。
因此,王昌龄、皎然构建的“境象”一词实质上是同义词的组合,具体指山水自然景象。
其二,“神”与“用思”。
这两个语词显然指构思中的想象联想及加工创造。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神”“思”合用,又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总之,王昌龄“物境”一段话的基本语意是:要想写出好的山水诗,那么就要首先想象平时经历过的那些非常秀丽的山水景象,并设身处境,遨游其间,在深切体验的基础上,依据意的要求,对自然物象进行加工创造,逐步形成鲜明的意境。
论王昌龄的三境说

论王昌龄的三境说2006级文学院文艺学 2006020299 魏宁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云石泉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首先看“物境”。
“物境”并非指纯客观的景物,客观景物需要被“神之于心”而达到“莹然掌中”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然后用思”(也即一个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最终才可“了然境象”而“得形似”。
“物境”的特征就是“得形似”。
王昌龄对“物境”的解释,是专论自然山水的具体创作方法的,是对创作方法的总结。
其次看“情境”。
王昌龄对情境的表达与物境性质上基本相同,它至少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强调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在设身处地的想像中,重新获得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感而发,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其二指写做代言体类型的诗歌,王昌龄脍炙人口的宫怨和闺怨诗作,善于描摹揭示女性的内心活动,正是这种创作方法的产物。
“情境”中的情与“物境”中的“情”是不同的,“情境”在“物境”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在“物境”中,心物交互作用比较单一,只是一种或少数几种情感与物交融。
而在“情境”中,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同时迸发,创作者需要同时体味多种复杂的情感。
一个“驰”字,点出了情感运动的激烈程度,因景生情,情中全是景,景中满含情,情境互激互发,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
另外,“情境”中的情是“深”的,强调了情感的深度。
可见,“情境”高于“物境”的地方就在于情景相交相融,使丰富、复杂、细致、幽微的情感得到充分完美的展现。
再看“意境”。
“意境”可以理解为由意而形成的一种境象,意境是一种更深层的情景交融过程,达到“真”和“意”。
“真”是艺术之本真,“真”是一个与“似”对立的范畴,“真”要求进一步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生命,还原为人与世界万物一体的本真状态,情景的交融使事物本真自然而然表现出来,达到和谐的存在本质。
浅谈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

浅谈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2019-03-25【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在这⼀个漫长的时间跨度中,涌现了⽆数诗⼈,诗歌作品也是层出不穷。
然⽽在这⼀个时间段中,唐代⽆疑成为诗歌发展的⾼潮,在政治、经济、⽂化⾼度繁荣的背景下,涌现了⼤批诗⼈,“初唐四杰”、李⽩、杜甫、⽩居易等,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数诗⼈,像满天的星⽃⼀样。
这些诗⼈,今天知名的就还有⼆千三百多⼈。
和唐代的诗歌创作成就相⽐,唐代诗歌的创作理论成就要⼩得很多,但是它仍然在中国的诗论史上留下灿烂的⼀笔,因为,诗歌的意境理论产⽣于唐代,并贯穿着中国整个时期的诗歌评论。
今天,当我们的眼前展现⼀⾸诗歌的时候,往往,我们都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寻找诗歌内部的意境表现在何处,或者直接发问这⾸诗歌的意境怎样。
⽽那些意境丰富的诗歌往往被称为上乘之作,并被后⼈传承下来,奉为经典。
【关键词】唐代诗歌;意境⼀、诗歌的意境意境是诗歌创作与鉴赏理论中的核⼼问题。
所谓“意境”,从创作主体⽽⾔,它是诗⼈的主观之情、理与被表现的客观事物之形、神以及诗⼈对现实⼈⽣的独特感悟所形成的艺术画⾯。
绝⼤多数的诗歌不以塑造⼈物,描述故事为⼰任,它所要表现的是诗⼈⼼灵思绪的⽚断,借助的常常是与之相对应的⼭⽔草⽊等事物的形貌,赋之以灵性,寄之以情思,它们不同的艺术形态,则是诗⼈独特匠⼼的展⽰。
从接受主体⽽⾔,则是凭借诗歌艺术语⾔的媒介,糅合⼀⼰之⼈⽣经验,再现诗歌中的艺术情景,并从中体悟、玩索与反观⾃⾝,从⽽产⽣⼼灵的回应与共鸣。
最早将“境”作为诗学术语引⼊诗歌领域的是唐⼈。
唐代诗僧皎然《诗式?取境》云:“取境之时,须⾄难⾄险,始见奇句。
成篇之后,观其⽓貌,有似等闲,不思⽽得,此⾼⼿也。
”这⾥的“境”,就包含了主客观统⼀、驰骋艺术想象的意思,就是指意境的创造问题。
皎然还在《秋⽇遥和卢使君游何⼭寺宿扬上⼈房论涅槃经义》中有“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的诗句,也说明了诗⼈的情思是包容在诗歌的意境之中的。
古代诗词的三种意境:物境、情境和意境

意境是是指诗词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诗词作者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王国维像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诗格》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意境之美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如藉物直抒胸臆:曹植《雁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等诗词都包含了一种典雅含蓄美,写景空旷幽远别致,写人温文尔雅特立,写情绵绵不尽,洗练的语言,表达一种耐人寻味,咀嚼不尽的凝重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再如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王之涣“黄河远山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陈宝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等,表达的是一种阳刚奔放美,雄浑侧重写物的气象磅礴和宏大,劲健旷达侧重于写人的精神特质,多用夸张、想象、直抒胸臆等手法来表达物象情怀,具有豪迈浪漫主义特性。
浅析王昌龄的“三境说”

论 述 , 且 “ 境 ” 成 为 中 国诗 学 “ 界 ” 论 中 的 奠 基 之 并 三 说 境 理
论 。他 说 : 夫 作 文 章 多 立 意 , 左 穿 右 穴 , 心 竭 智 , 须 “ 令 苦 必
作 是 对 晋 隋 以来 山水 诗 创 作 经 验 的 总 结 , 的 审 美 特 征 是 它 “ 然 境 象 , 得 形 似 ” 说 到 底 就 是 面 对 天 地 灵 气 之 造 化 的 了 故 , 神 秀 之 美 , 描 摹 出来 的 形似 之像 , 眼 睛 所 搜 求 的 物 象 经 所 是
过 重 新 组 合 后 的映 像 , 境 就 是 由这 种 映像 所 构 成 的境 界 。 物
忘 身 , 可 拘束 。若 不 来 , 须 放 情 却 宽 之 , 境 生 。 然 后 不 即 令
以境 照 之 , 则 便 来 , 则 作 文 。 如 其 境 思 不 来 , 可 作 思 来 不
也 。E1 其 中 “ 境 生 ” “ ” 为 佛 家 语 , 指 “ 根 ” 眼  ̄16 2 3 令 之 境 , 原 六 ( 耳鼻舌身意) 的认 识 对 象 , “ 尘 ”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在 这 即 六 ( , 里 此 “ 尘 ” 六 种 境 界 。按 《 高 僧 传 》 十 四 《 慎 传 》 六 指 宋 卷 法 载 :辞 人 王 昌 龄 , 作 郎 綦 毋 潜 , 所 詹 奉 , 同 洒 扫 。 他 “ 著 佥 愿 ”
王公 认 为 “ 为 山 水 诗 , 张 泉 石 云 峰 之 境 极 丽 绝 秀 欲 则 者 , 之 于 心 , 身 于境 , 境 于 心 , 然 掌 中 , 后 用 思 , 神 处 视 莹 然 了
然 境 像 , 得 形 似 。 这一 境 界 主要 是 以 景物 取 胜 , 可 以 看 故 ” 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幺书仪致邓绍基书信 3 元代文人心态 4 ! 5 3 北京:文 化艺术出版社,+11/ 年版,+ * ’ 页 3 李红霞 3 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 4 6 5 3 博士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年,+1 页 3 张学成 3 白居易生死观初论 475 3 台州学院学报,
.$$/ 0(() 1 (023
所谓 “ 意境”,是一种更抽象、更主观、更高 层次之 “ 境”。其形成机制是:创作主体以其储存 于主观中的思想经验为审美对象,观照需借以传达 思想经验之媒介,以便二者相融合,创造出圆融之 “ 境”。 “ 意境”之特点是真。此 “ 真”,不仅指 创作主体思想经验真,亦指所借助之媒介真,更指 所创造之 “ 境”真。即以王昌龄 《 斋心》诗为例。 其诗云: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朦胧 6 紫葛蔓黄花,娟娟 寒露中。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云英化为水, 光彩与我同。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王昌龄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在其主观意识 中,必然储存着与之相关的种种经验,此种经验必 真。此真经验凭借女萝、石壁,溪水、紫葛、黄 花、寒露等真媒介物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凉雅 淡之真 “ 境”。由此,亦可推知, “ 意境”与 “ 物 境”情境”相同,亦为主体客体共同参与;但与形 似之 “ 物境”、主客观交融之 “ 情境”相比, “ 意 境”更抽象、更主观、亦更圆融丰满。 综上所述,王昌龄系明确提出 “ 意境”这一概 念之人。但其 “ 意境”,实为其诗论 “ 三境说”中 之一种形态,与学界今之所谓意境范畴有差异。即 言,它包含于今之意境范畴中。仔细研读,还可发 现,王昌龄 “ 三境说”之三境,均包含于今之所谓 意境范畴中。但三者处于不同层次, “ 物境”处于 主观对客观的认知摹写阶段,为意境学说之初步; “ 情境”处于主客观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阶段, 为意境学说之重要思维过程; “ 意境”则处于主客 观融会贯通后,升华而成圆融之 “ 境”的阶段,为 意境学说之最高层次。可见,王昌龄 “ 三境说”并 非截然分开,而是紧密相连的。它最早从主客观关 系方面阐述了意境的不同层次,为意境学发展的必 不可少的一个阶段。
二
如果说王昌龄 “ 诗有三境说”涉及到了意境学 说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意境的层次两个问题的 话,那么其 “ 诗有三思 4 三格 5 说”则涉及到了意境 创造过程中关于艺术灵感的问题。 诗有三思: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 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感思二。寻味前言,吟
名作 欣赏
学苑漫录
!
王昌龄 “ 三境说”浅探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 "王红丽 (
摘
!"###$)
要:王昌龄之 “ 三境说”,系中国古代文论中之意境说最早、最明确的表述。它从主客观关系方面阐述了意境
学说中应当存在着的不同层次。该理论在意境学说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意境学说发展的必要一步。 关键词: 《 诗格》 三境说 三思 ( 三格)说 意境
,-+. * +(/. & 0
$
’((. 年第 ’ 期,1 页 3
!"#$
% & ’(()
!"!
名作 欣赏
学苑漫录
此处,王昌龄将佛教术语 “ 境”加以改造,引 入了文学理论。 “ 境”在佛教中,原指佛教徒在参 加宗教括动时所产生的一种脱离现实的虚幻状态, 是一种佛教化的心灵空间;在文学理论 4 尤其是诗 论 5 中,则指心理认识的对象空间。 所谓 “ 物境”,是王昌龄在接受传统的 “ 心物 感应说”的基础上,在总结了此前山水诗的创作经 验的基础上提出之 “ 境”。其形成机制是:创作主 体以客观外界事物作为审美对象,并在主观意识中 对其进行取舍,然后启动思维,将自己放入所取定 之 “ 境”中,使此 “ 境”了然于胸,再书之于纸而 成。据王昌龄论,山水诗中, “ 物境”易造; “ 物 境”之特点,是形似。即 “ 物境”中,虽有主体意 识参与境象之取舍,但所注重者仍是对客观事物的 特点忠实地加以描绘。如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流”、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均是其 例。王昌龄之 “ 物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对前 代诗论的借鉴与发展。刘勰 《 文心雕龙・物色》中 所言: 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 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 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 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 对于王昌龄 “ 三境”之 “ 物境”,无疑有着极 大的启发作用。不过,王昌龄之论更为明确、系 统。 所谓 “ 情境”,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之 “ 境”。 其形成机制是:将创作主体某些亲身经历过的人生 感慨和生活感受作为审美对象,当其与特定的情景 条件相契合时,便可帮助主体创造出主客观交融的 艺术之 “ 境”。 “ 情境”之特点是主客观交融。以 孟浩然 《 宿建德江》之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句为例。其意为原野空阔旷远,极目远望,远 处的天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清清,天地之间,无 以为伴,只有月与人近。天比树低,压抑之感遂 生,月与人近,则表明宿而未宿的诗人在此空阔辽 远之地,只能与无情无语之月为伴,孤寂之意愈 浓。只此两句,便将诗人之浓浓客愁淋漓写出。由 此,不难看出:虽无明言,但王昌龄所谓之 “ 情
2 责任编辑:古卫红 3
山西洪洞人,华南师 作者简介:王红丽 ( +4%. * ), 范大学文学院 ’((. 级在读博士生,广东茂名学院中文系 讲师。
!
凡正文中加引号之 “ 意境”,皆为王昌龄之 “ 诗有 三境说”之一境;否则,皆指一般所谓之意境学 说。
参考文献:
5+6
罗根 泽 著 : 《 中 国 文 学 批评 史 》 , 古 典 文 学 出 版 社,+47% 年版。 张皓著: 《 中国美学范畴与传统文化》,湖北教育 出版社,+44) 年 ++ 月版。
境”,与其 “ 物境”实不可分。换句话说, “ 物 境”与 “ 情境”均在主客体的参与下才能创造出 来,但 “ 物境”偏重客体, “ 情境”则偏重主体。 更须着重指出的是:此处,王昌龄已注意到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之主客观交融的特点。
!*+,-
!"#
!"#$
% & ’(()
名作 欣赏
学苑漫录
讽古制,感而生思。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 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此处所言,即为意境创造过程中艺术灵感产生 的三条途径;所谓 “ 生思”,是说审美主体长期构 思,苦心竭虑,却仍找不到与客观物象的契合点, 于是放松,转变思维角度。当与客观物象组合之 “ 境”偶然契合时,艺术灵感便汹涌而至。此其 一。所谓 “ 感思”,是说审美主体在前人著作的启 发下,有感而发,产生创作灵感。此其二。所谓 “ 取思”,则是说审美主体在客观物象中主动搜求 与主观经验相契合之意象,主客观融会,产生艺术 灵感。此其三。关于这一问题, 《 诗格》中还有另 外的论述可与此相参1 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 智,必须忘身,不可拘束,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 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 文,如其境思不来,不可作也。 可知,如上所言,以此三条途径所产生之艺术 灵感,并非心理学意义上的理念活动,而是指 “ 境”,是一种具体形象之 “ 境”的虚拟呈现。另 外,此处还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即 1 写文章 2 包括诗 歌 3 ,不可强作。否则,将难以产生有 “ 境”之佳 作。 由上所述可知,王昌龄认为意境之创造必须以 艺术灵感的产生为基础。因而,意境创造说应当如 是运行,或者转变思维角度,或者借鉴前人著作, 或者从客观物象与世界中搜求,以便得到创造意境 之艺术灵感,然后,意境之创造才有可能。王昌龄 提出的这三条途径,无疑是从其自身及前人之诗歌 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具有可操作性。三者之间 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可交叉存在的。 “ 诗有三思 2 三格 3 说”的提出,使意境学说的日渐完善,成为 可能。
意境 ! ,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颇具民族特色的一 个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 先秦至六朝,意境经历了自发和自觉两个发展阶 段。 汉代之前为自发阶段。其时,诗人们并不曾刻 意创造意境,但意境却客观存在于一些诗歌之中。 例如 《 诗经・周南・芣苡》清末方玉润就曾评论: “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其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 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 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 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此诗意境甚美,但作为创作主体的劳动人民,只是 客观地记录下了自己的生活情景,并未考虑到创造 这样一个意境。因此,可以说,此诗的意境是完全 自发形成的,当然更谈不上有理论总结。 到了汉末六朝,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文人五言 诗的出现和成熟,使更多的理论家们开始自觉地探 讨诗歌理论问题。意境,作为诗歌理论中一个极其 重要的方面,当然得到了发展。在其时著名的理论 著作 《 文心雕龙》和 《 诗品》中,对意境的相关问 题均有论述: “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 刘 勰 《 文心雕龙・神思》) “ 指事造形,穷情写物, 最为详切。” ( 钟嵘 《 诗品序》)刘勰的论述中, 提出了一个与意境理论密切相关的概念—— — 意象。 其意指在创作过程中,客观现实反映于作家头脑中 后,主体创造性想象的具体呈现。而钟嵘的论述 中,则提出了意境范畴的若干审美特征:诗人主观
情感与客观事物、主观情感与艺术形象均关系密 切。此即言,汉末六朝时,意境理论已自觉地、零 碎地出现于其时各类理论著作中,但仍旧缺乏系统 的总结,因此,人们对之仍不甚了了。 到了唐代,随着诗歌创作的日益繁盛,创作经 验的日益积累,意境理论的提出亦如箭在弦,不得 不发了。王昌龄的 “ 三境说”,正是在此情形下提 出的。它或许不太成熟,但因其具有承前启后的历 史作用,故而不可或缺。
%
洪迈 3 容斋随笔 4 ! 5 3 五笔卷八 《 白苏诗纪年岁》, 四部丛刊本 3 全唐诗 4 ! 5 3 北京:中华书局 8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