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公路的选线
山区道路选线及相关环节分析

山区道路选线及相关环节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得到优化,而公路交通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地区之间交流合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重视道路的建设。
在我国,山区的面积比较大,地形地势相对复杂,在修建道路时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山区道路的建设。
因此,应当在设计阶段不断优化选线环节,从而保证山区道路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本文主要对山区道路选线及相关环节进行了研究,主要从道路选线的相关概述、山区道路选线环节的分析以及山区道路选线方案的优化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标签:山区道路;选线环节;方案1、道路选线的相关概述道路选线指的是根据道路的使用任务、性质、等级、起讫点和控制点,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情况,通过政治、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比较论证而选定合理的路线。
它是道路勘测设计中的关键性工作。
道路选线在符合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结合自然条件选定合理的路线,从而达到行车迅速、安全、舒适并使筑路费用与使用质量得到正确的统一。
具体来说,道路选线的基本要求为:第一,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回避不良地段,正确运用技术标准,平、纵、横三个面结合,保证线形的均衡性,从行车安全、畅通和施工、养护的经济、方便角度出发,力求平面短捷舒顺,纵断面平缓均匀,横断面稳定经济;第二,注意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做到少占耕田;第三,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营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经过论证以后选用较好的指标,以提高公路的使用质量。
对于分期修筑的路线,应注意前期工程能为后期所充分利用。
2、山区道路选线环节的分析2.1 全面了解山区的自然环境和山区选线的特点在进行山区道路选线环节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山区的选线特点和自然环境。
因为山区的地形地势比较复杂,在道路设计选线时就会出现平面展线位置狭窄或者平纵配合比较困难等问题,这样就使设计阶段的工作难度加大,很难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

TRANSPOWORLD 2012 No.14(Jul)96当今公路交通运输飞速发展,公路路线设计人员需要根据车辆性能不断提高的特点,设计出适合现代交通车辆快速行驶要求的公路。
山区公路的设计对于设计人员来说更富有挑战性,因为山区地形复杂,限制条件及影响因素较多。
现根据实践中一些粗浅体会,简单阐述对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几点认识。
前言山区公路设计是决定山区公路建设项目工程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设计质量对工程的总体质量和安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对于每一个公路建设项目,均面临着在保证公路行车安全与将所设计公路充分融入周围环境之间寻求一种协调和统一的任务。
山区公路的选线山区公路选线的原则公路线形是构成公路的骨架,它支配着整个公路规划、设计和施工。
线形设计良好与否,对行车安全、舒适、经济、协调、美观等都具有决定性影响。
因此,路线设计要恰当地掌握标准,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
山区公路选线的特点山区公路选线的特点是山高谷深,高差大,地形、地质复杂,工程艰巨,可比选方案多。
在地形方面,路线平、纵、横三个方面均受到约束; 在地质方面,山区土层薄、岩层厚,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变化复杂,影响线位布设;在气候方面,山区暴雨多、山洪急,溪流水位变化幅度大,是公路定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选线应在充分理解路线标准的前提下,使用最短的路线长度实现路线标准高、构造物少、造价省等效果。
山区沿河( 溪) 线的选择沿河(溪) 线的选择,要处理好河岸的选择、线位高低和跨河换岸地点三者间的关系。
利用有利地形,避开工程艰巨和不良地质路段,如泥石流、滑坡、崩塌、岩溶、岩堆、泥沼、冻土等等。
在这些特殊路段,就应做多个路线比较方案,进行全面的比选。
跨河换岸时,要特别注意地质情况的好坏,不能单凭横坡陡缓来决定采用哪一岸的问题。
大高差、短直线距离路段展线的升降坡问题在山岭区选线,经常遇到从山坡脚到山垭口的相对高差较大,而直线距离较短的地形,如何利用有利地形展线是选线成败的关键。
环境因素对山区公路选线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山区公路选线的影响摘要:在我国公路建设中,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处理,不仅会影响到我国的环境状况,而且会直接关系到投资环境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所以修建山区高等级公路应特别重视环境保护。
本文结合自己工作经验,从环境选线角度分析山区公路选线现状,在总结山区公路选线、公路建设以及运营期间所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发展趋势及山区公路选线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环境因素;山区公路;选线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公路的大力建设有效地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对沿线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山区的公路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文化、旅游等发展的重要通道。
中国山区面积包括高原在内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区自然条件复杂,自然灾害严重,山区公路灾害具有成灾率高、影响面广、工程诱灾多、人为破坏大等特点。
因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在山区修建公路,同时由于高标准的公路线形因受纵、平、横三向的限制,难免对山体大挖大填,引起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
公路在养护维修的同时,会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的生产。
公路环境的优劣,不仅会影响到我国的环境状况,而且直接关系到投资环境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所以修建山区高等级公路应特别重视环境保护。
本研究旨在对公路选线的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在总结山区公路选线、公路建设以及运营期间所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发展趋势及山区公路选线的理论与方法。
以达到保护公路沿线环境的目的,促进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公路选线设计中的环境保护问题2.1 土地和耕地的占用山区的公路考虑经济和地质条件,也多修建在经济和人口密度均高的地区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受地质、地形、水文等条件及其投资金额的限制,公路选线多在排水条件良好并且地势平坦土地上,而这部分土地往往又是优质农业、林业用地,包括水田、果园、林地等。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标准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标准山区公路路线设计标准是指在山区地形复杂、地势险要的条件下,为确保公路的安全性、通行能力和经济性,制定的一系列路线设计标准。
该标准主要包括线形、路基、桥梁、隧道、路面、交通设施等方面。
首先,对于山区公路的线形设计标准,应考虑山区地形起伏大、弯道多等特点。
在平缓地段应尽量选择直线或缓和曲线,避免过多的急转弯,以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和通行能力。
在陡坡陡坎地段,应采取盘山路设计,既能克服地势险要,又能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
其次,对于山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准,应考虑山区地质多样性、水土流失等问题。
应采取合理的路基宽度和高度,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另外,应加强山区公路的排水设计,通过设置排水沟、涵洞等设施,及时排除雨水和积水,减少路面损坏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三,对于山区公路的桥梁设计标准,应根据山区的地形、河流的宽度和水流情况等因素,合理选取桥梁的类型和结构形式。
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是关键,要满足正常通行的需要。
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山区地震活动的影响,采取抗震设计措施,确保桥梁的安全使用。
其次,对于山区公路的隧道设计标准,应根据山岭的高度和地质条件,确定隧道的长度和宽度。
在设计时要考虑通风、照明、消防等设备的设置,提高隧道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此外,对于山区公路的路面设计标准,应选择合适的路面材料,以满足山区复杂地质和气候条件下的耐久性和抗滑性。
路面的平整度和强度是关键,应进行充分的土质改良和路面铺设,确保道路的平稳通行。
最后,对于山区公路的交通设施设计标准,应设置合适的交通标志、标线和信号灯,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规范驾驶行为。
另外,应合理设置公路服务区、停车场等设施,方便驾驶员休息和车辆维修。
综上所述,山区公路路线设计标准是为了确保公路的安全性、通行能力和经济性,根据山区地形复杂、地势险要等特点制定的一系列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线形、路基、桥梁、隧道、路面和交通设施等方面,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要,并提高公路的使用效益。
浅析山区公路旧路实地选线技术及方法

以最 省 的 投 资 改善 公路 线形 ,提 升公 路 安 全 性 和 行 车舒 适性 。 第二 条 原 则就 是 环 境 保 护 ,尽 量 减 少 对植 被 的破 坏 。设 计
时要 综 合 考 虑 到 对 山 区 生 态 环 境 的 保 护 .减 少 山体 开挖 。这 不 仅 是 因为 开挖 山体 工程 量 巨大 .成 本 增 加 ,还会 由于挖 方 产 生 弃 方 集 中堆砌 形成 新 的地 质 灾 害进 而 对 山 区环境 造 成 破 坏 。
法 ,结 合 具 体 案 例 ,对 旧路 进 行 改 建 设 计 ,为 山区 低 等 级 公 路 实 地 选 线 提供 经验 。
【关键词 】山区公路 ;选线方案 ;实地选线
【中图分类号 lu412.3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066(2016)10—0183—02
引 言
实 际 情 况 ,平 原 地 区 的交 通 明显 好 于 偏 远 山 区 。山 区 由于 地 形 起 伏 且 复 杂 等 因素 的影 响 ,公 路 建 设 进 度 缓 慢 ,公 路 线形 与工 程 投 资 密 不 可 分 ,两
者 相 互 影 响较 大 ,如 何 在 提 高 公 路 线 形 的 前 提 下 最 大 限 度 降低 工 程投 资 ,公 路平 面 选 线 控 制 尤 其 重要 ,本 文 通 过 结 合 山 区 旧 路 的选 线 技 术 及 方
LoW CARBoN W0RLD 2ol 6Ir4
绿 色交通
浅析 山 区公 路 I目路 实地选 线技 术及 方法
洪 ] (四川省蜀桥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610000)
【摘 要 】随着我 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 ,公路交通系统 的建设也趋于 密集,日渐完 善。交通通达度 的提高反哺经济发展 。纵观我 国公路交通的
关于山区公路选线设计的探讨

山区路 段 , 大的取 、 过 弃土数 量 , 良的取 、 土 不 弃 方式 也容 易构成对 环 境 和景 观 的破 坏 , 成 的损 失 造 长时间难 以恢 复 。对 不 可避 免 的 取 、 弃土 要选 择 利 于水 土保持 、 于 复耕 还 林 的位 置 作 为取 土 、 土 利 弃 场 。取 土场应 设在视线 以外 , 选择 荒地或小 山包 、 山 川河谷 地貌 易 恢 复 的位 置 , 工 后 应 恢 复 原 地 貌 ; 完 弃土应 选择视线 以外 集 中堆弃 , 进 行必 要 的地 表 并
形地 势协调 的 目的。
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 , 不论在设计方面还是在
施工 方面 , 难度 都是 较 大 的 。相 应 的工 程造 价 也要
比平 原地 区高 出很 多 。 由于 山区 地形 复 杂 , 挖 土 填 方量 大 , 对周 围 的环 境 影 响也 较 大 。因 此在 山 区高 速公路 的勘察 设计 中 , 坚持 “ 全 、 久 、 约 、 要 安 耐 节 和 谐” 的设计理 念 , 断 提高 设计 水 平 , 不 做好 山 区高速
的地质 病砉 。对 岸正好 相反 , 虽然 横坡稍 陡 , 是岩 但 层背 向路线 , 挖后不 易 出现顺 岩层 滑坡病 害 , 开 应选 择后者 为路线走 向。深 汕高速 陆丰路 段就 出现过 类 似情况 。所 以线 路跨 河 换 岸 时 , 能 只凭 横 坡 的缓 不
陡来决 定采用哪 一岸 , 要注意 地质 与原 地貌保持 一致 。
陡 , 流 比降 大 , 速快 , 位 涨 落 变 化 大 , 量 集 水 流 水 流 中, 冲刷及 破坏力 较大 。
4 选 择 合理 的路线 线 形 指 标
探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要点

探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要点1.地质条件: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常常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设计山区公路时,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选择地质条件相对稳定的路线,避免地质灾害的影响。
2.地形地貌:山区地形复杂,山脉交错,沟壑纵横,道路线形状、曲线半径、纵坡横坡等要素受地形地貌的制约较大。
设计时需要根据山区地形地貌特点,合理规划道路线形状,选择合适的曲线半径,控制纵坡横坡,提高道路的通行安全性。
3.交通需求:山区通常是交通条件较差的地区,公路在山区是最主要的交通通道,对交通需求的满足至关重要。
在设计山区公路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需求,合理规划道路的宽度和通行能力,确保道路能够满足日常通行和应急需要。
4.自然环境保护:山区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设计山区公路时应注重保护山区的自然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可以通过规划隧道、桥梁等工程来减少公路与自然环境的干扰,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避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发生。
5.气候条件:山区气候变化多样,气温和降水量差异较大。
在设计山区公路时,需要考虑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交通安全问题,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如加设防护栏、排水设施等,以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
6.经济可行性:山区公路建设往往面临较高的投资成本和运维费用,需要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
在设计中需要合理控制工程量,降低建设成本,同时考虑山区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性的平衡,确保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
7.应急疏散:山区常常发生自然灾害,设计山区公路时需要考虑应急疏散的需求。
可以设置应急通道、避难点等设施,确保公路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疏散通道。
设计山区公路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交通需求、自然环境保护、气候条件、经济可行性和应急疏散等因素,以确保公路的安全、畅通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山区公路地质选线设计

2 。 2 . 2 潜在不稳定 区。该 区位于 路线 K 2 8 + 4 0 0~+ 4 6 0 段左 侧 0~1 2 0米 不 等 ,该 区 内崩塌 堆 积 层厚 度 1 5~2 5
关键词 : 山 区高 速 公 路
米 不等 , 堆积 体 前缘 陡坎 高度 大( 3 O一5 0米 ) , 前后 高 差 大 0 引言 ( 3 0~4 5米 ) , 堆 积体 呈 弱 胶 结 一松 散 状 , 稳 定性 差 , 处治 选线 是根 据路 线基 本 走 向和 技术 标 准 ,结合 地形 、 地 难 度大 : 在 降雨 及施 工 震动等 不利 因素 影 Ⅱ 向 下 容易 出现 前
地质选线
技 术 指标
质 条件 和 施 工 条件 等 因素 , 通 过 全面 比较 , 选 择 路 线 的全 缘 陡坎 垮塌 或浅 表松 散堆 积层 滑移 变形 , 从 而 导致该 段桥 过 程。山 区高 速公 路所在 区域 一般地 形起伏 大 , 山高 谷深 , 梁桩基 产生 变形破 坏。 横 坡 陡峻 : 岩溶、 危岩 落 石 、 岩堆 、 断层 破 碎 带、 软 土、 膨胀 2 _ 2 . 3 相 对较 稳定 区。该区位于 路线 K 2 8 + 4 6 0~+ 5 3 0 土 等 不 良地质 类型 多 、 规 模大 , 勘察 设计难 度大 。山区高速 段上 方 , 该段 堆积 层厚 度较 薄( 1 0~2 0米 ) , 堆积 层 内块 石 公 路 的选 线 方法 很 多 , 包括地形选线、 地质 选 线 、 安 全选 较 多较 大 , 钙 质 胶结 性相 对较 好 , 加 之下 部 边 坡坡 度 相 对 线、 环保选线、 气候选线等 , 以 及 以 上 选 线 方 法 的 综 合 运 较缓 且 无 陡坎发 育 ,故崩 塌堆 积层 的稳 定性 相 对较 好、 厚 用。现结 合对 山区高 速公 路设计 中 的地 质选 线 的实例 专 门 度较 薄 , 处治难 度较 小。 提 出一 些对地质 选线 肤浅 的见解 , 以资共 同探讨 。 2 . 2 . 4 稳定区( 砂岩浅埋区 ) 。 该 区位 于 K 2 8 + 4 6 0~ 1地质 选 线的原 则 + 5 3 0段 下 方 , 该段 堆积层 厚 度较 薄 ( 6~1 3米 ) , 堆积 层 内 山区高速 公路 在选 线 时 , 应 将地 质情 况作 为~ 项控 制 块 石 较 多 , 钙质 胶 结 性相 对较 好 , 加 之下部 边坡 坡 度相 对 指标 , 根据 沿线 复 杂地 质 条件 的分布 调 整 路线 位 置 , 位 置 较 缓 且 无 陡坎 发育 ,故 该段 崩 塌 堆积 层 的 稳定 性 相 对 较 的布 线原 则 首先 是避让 , 并 应确 保公 路选 线 的安 全、 可行 、 好、 厚度 较 薄 , 处治 难度 小。 经济 、 可 持续 发展。将大 气环境 质量 的影 响程度 , 噪声 环境 2 . 3 方案 一 ( 原 路 线 综 合 整治 )路 线 保 持 不 变 , 适当 的影 响程度 等 与地形 、 地 貌、 地质 一并 考虑 , 研 究公路 与环 增 大桥 梁 跨径 , 使 主 墩 避开 滑 坡体 段 , 同 时对 古 崩塌 堆 积 境 之 间 的相 互作 用 , 对公 路 施工 、 运 营 中造 成 水 土 流 失 的 体 的滑 坡体 滑动 区 、 潜 在 不稳 定 区 、 相 对较 稳 定 区和 稳 定 可 能性 进行 分析并部 署 防治措 施。 区( 砂 岩浅 埋 区 ) 进行 综合治 理。采用 对称斜 拉桥 跨越 不稳 2 地质选 线设 计 实例 定段 。该 方案变动 范 围小 , 但桥 梁位 于 滑坡体 滑 动 区和潜 某 高 速公 路 是 国 家高 速 公路 网规 划 中南 北 纵 线 G 8 5 在 不稳定 区的下缘 , 古 崩塌 堆积体 远 期 变形 对高 架桥 影 Ⅱ 向 中的 一段 , 是我 国高 速公 路 主骨 架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项 目 大, 运 营 期安 全度 低 ; 对古崩 塌 堆积体 的滑坡体 滑动 区、 潜 区地 形 地质 条 件 复杂 , 不 良地质 发 育 , 其 中路线 受 一 处 古 在 不稳定 区进 行综 合治 理费 用 高 : 抗 滑桩 桩 长、 体积大, 施 崩 塌 堆 积体 影 响 , 路 线布 设 时 针对 该 古崩 塌 堆积 体 , 运 用 工 风 险大 , 安 全 性差 ; 隧道 偏 压 , 围 岩 条件 差 ; 路 线 左 侧上 地 质选 线 , 优 化设计 方案。 缘、 桥下、 墩 台处需 要进行 强加 固处理 。 2 . 1 地 形地 貌 项 目区域 地 形复 杂 , 山 高坡 陡 , 路 线 一 2 . 4 方案 二( 短 隧 道穿 越 古崩 塌堆 积体 )将 线位 向东 路升 坡 , 桥 隧 比高 达 9 7 %。 项 目区属 侵蚀 剥 蚀 山地 地 貌 , 调整 2 7 5 m, 穿 越 古 崩 塌 堆积 体 的 滑坡 体 段 , 根据 古崩 塌 冲沟 发 育 , 地 形起 伏 较 大 , 路 线沿 银 盘村 左 侧 上 方展 线 升 堆积 体 断面 工程地 质 纵 断面 图 , 为使隧 道尽 量埋 入泥 灰岩 坡, 路 线地面 高程 1 3 0 3 m ~1 3 6 3 m。 夹 粉砂 岩 、 白云质灰 岩 层 , 线位 沿原 施 工 图左 线往 山上调 2 . 2 古崩 塌堆积 体 根 据物 探、钻探 及地调 成果发 现 , 移约 1 6 0 m, 三 个断面 处 的 右线 隧道 外 缘设 计 高 程距 离 岩 在路线 K 2 8 + 3 0 0至 K 2 8 + 5 3 0段存在 古崩塌堆积 体 ,该 古 层 顶 面 约 2 3 m、 2 9 m、 1 3 m。 崩塌堆积 体 中下部堆 积层厚度 较大 ( 1 5~3 5米 ) , 中上部 覆 隧道 方案下 穿古 崩塌 堆积 体下 方的稳定 岩 层 , 工程 安 盖层较 薄( 5~2 O米 ) , 同时 中下 部堆 积层 的南北 两 侧厚 度 全 , 一劳 永 逸地彻 底 解决 古崩 塌堆 积体 远 期 变形 对公路 的 差异 也较 大( 北 半侧堆 积层厚 度较 大 1 5 3 5米 , 南 半侧 厚 影 响 ; 但 是 隧道 洞 口与等 高线 平行 , 隧 道偏压 非常严 重 , 部 度较 小 6 ~2 0米 ) 。 桥位 区地层 主要为浅表松 散碎石 土堆积 分段 落 露头 , 需要 反压 回填 或套 拱 处理 , 同时 需要 加 固滑 层、 中部 深部 弱胶 结 的碎块 石崩 塌堆积层 , 以及 下部埋 深较 坡 体 滑动 区 ( 第 一排 抗 滑桩 截面 尺 寸 为 2 . O X 3 . 0 m ,长 度 大的基 岩层 : 桥位 区详 分为 四个稳定性 不一 的小 区域 : 滑坡 4 3 m, 桩 间距 4 . 0 m, 共布 置 1 6根 , 每根 桩顶 设 1孔预应 力 滑动 区、 潜在 不稳定 区、 相对稳 定区、 稳定 区( 砂岩浅 埋区 ) 。 锚 索 , 锚 索长度 5 0 m: 第 二排 抗 滑桩位 于 H 1滑 坡 中上部 , 2 - 2 . 1 滑坡 滑动 区。 该 区位于路 线 K 2 8 + 3 4 0~+ 4 0 0段 截 面尺 寸 为 2 . O X 3 . 0 m, 长度 4 0 m, 桩 间距 4 . 0 m, 共 布 置 左侧 4 0~2 0 0米 不等 ,该 区内崩 塌堆积 层厚度 2 2—3 5米 3 2根 , 每根 桩顶 设 1孔预 应力 锚 索 , 锚 索长度 6 0 m) 。 不等 ,该区 目前 已在前 缘及 中后部左 侧坡体 出现 滑动并形 2 . 5 方案三 ( 长 隧道 完 全避 开古 崩 塌堆 积体 )根据 古 成众 多裂 缝 , 由于 前缘 陡坎 高度 大 、 前后 缘高 差 大 , 崩 塌堆 崩塌 堆积体 工 程地 质纵 断面 图和 平面 示 意 图 , 为 使隧 道平 积土层厚 度 大、 胶结性 较差 , 稳 定性 差 , 处治 难度 大 ; 受施 工 面 尽 量远 离 H 1滑 坡体 、 纵面 尽 量埋 入 稳 定 岩 层 , 线位 沿 及 降雨等不利 因素影 响 , 该 区域 的变形与 滑动将 继续进 行 : 原 施工 图左 线 往 山上远 距 离调 移 最 大 约 9 2 0 m, 使 隧道 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山区公路的选线
摘要通过对山区公路中的沿溪线,越岭线,山脊线的选线基本
方法和理论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日前山区公路选线中存在的问题,
并就问题提出初步的解决措施。同时,文章还对影响选线的多种因
素进行分析,并概括出在山区公路选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山区公路选线
公路受到地形、地质、水文和气候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公路高
速发展的今天,道路选线仍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随着生产实践和
科学研究的知识累积,人们逐步掌握了如何利用有利地形、克服不
良地质和水文条件,并把各种自然条件下的选线方法同远景交通
量、路线使用性质以及工程投资之间建立起一个合适的关系。公路
的各种等级和各种使用性质的道路,
在这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山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
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问题复杂多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
步,今天山区公路的建设规模日盛,山区公路选线的思路应该要先
进,因此对山区公路选线技术与方法的深入讨论及研究显得极为重
要。
一、山区选线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地质
山岭重丘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质情况变化大,除必须重视
大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测外,特别要注意小范围的地质灾害。
要对沿线居民进行专访调查,往往小型地质灾害处理起来较为棘
手,若在施工中产生将会造成资金缺口,并且延误工期。
2、恰当把握标准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应轻易采
用最小指标或极限指标,但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在特殊地段适
当使用极限指标,从而保证线型设计达标、经济。
3、利于施工
在勘测设计中应该考虑施工的难易性,特别是山区新建公路,
设备、材料进场的难易和施工便道的造价必须重点考虑,其对整个
工程投资和工期的影响都是较大的。
4、边坡
边坡的坡度设置及边坡处治方案是山岭重丘区设计中普遍存在
的问题,“新修公路三年垮”有它的特殊性,也有它的必然性,如
果在设计中能够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处理好这个问题是减少施工
中出现垮方的关键。造成垮方有施工方面的原因,而在设计中应注
意边坡地质变化、高边坡的处理和特殊地质路段边坡治理方案。
二、几种典型地段的选线
1、沿溪(河)线
重点考虑线位高低、左右岸选择、跨河地点选择。
(1) 线位高低:路线一般以低线位为主,但必须做好洪水位调
查,以保证路基稳定和安全。
(2) 河岸选择:路线应选择在地形宽坦,有阶地可利用,支沟
较少、沟长较短、水文及地质条件良好的一岸。积雪和冰冻地区,
应选择在阳坡和迎风的一岸,除汽车专用公路外,一般公路可选择
在村镇较多、人口较密的一岸,以方便群众。
(3) 跨河换岸地点选择:应慎重选择跨河桥位,处理好桥位与
桥头路线的关系。
(4) 对下列局部地段选线应注意:临河陡崖地段,抬高路线线
位时,应注意纵面高低过渡的均匀;当采用低线位时,应注意废方
堵河、改变水流方面和抬高水位的影响。
2、 越岭路线
应重点考虑过岭标高、垭口地点及两侧展线。
(1) 过岭标高:过岭标高是越岭线布局的重要控制因素,不同
的标高会出现不同的展线方案。除工程地质不良和宽而厚的垭口
外,一般可用深挖方式过岭,当深挖在 25~30m以上时,则应与隧
道方案进行比较。
(2) 垭口选择:垭口是越岭线方案的重要控制点,在符合路线
基本走向的情况下,应综合地质、气候、地形等条件,从可能通过
的垭口中,选择标高较低和两侧利于展线的垭口。对于垭口虽高,
但山体薄窄的分水岭,采用过岭隧道方案有可能成为更适合的越岭
位置时,亦应予以比较选择。
(3) 垭口两侧展线方案:首先应考虑自然展线,不得已时方可
采用回头展线。回头展线应尽量利用山谷(主沟、侧沟)、支脉 (山
嘴、山脊) 和平缓山坡等有利地形,并尽量避免在一个山坡上布
设较多和相距很近的回头曲线。
3、山脊线
在选择山脊线时,应注意分水岭平面不能曲折的迂回,各垭口
的标高悬殊不大,重点考虑垭口、侧坡及垭口间的平面纵坡。
(1) 垭口选择:分水岭方向顺直、起伏不大时,每个垭口均可
暂定为控制点:地形复杂,起伏较大且较频繁,各垭口高低悬殊时,
宜以低垭口作为控制点,突出的高垭口可以舍去;在有支脉横隔时,
对相距不远,并排的几个垭口,应选择其中一个与前后联系条件较
好的垭口作为控制垭口。
(2) 侧坡的选择:当分水岭宽阔、起伏不定时,路线以设在分
水岭顶部为宜。如需将路线在两侧山坡时,就选择坡面较整齐,横
坡较缓,地质、水文情况良好,积雪、冰冻和支脉分布较少的一侧。
(3) 控制垭口间的平均坡度:两控制垭口间应力求距离短捷,
坡度平缓。若控制垭口间平均坡度超过规定,则应视具体地形、地
质条件,采用深挖、旱桥、隧道等工程措施,也可利用侧坡、山脊
有利地形展线。
三、山区公路选线中存在的问题
沿溪线一般依山傍水,溪沟曲折,两岸山嘴犬牙交错,陡缓山
坡、悬崖峭壁与浅滩台地交替出现,平面往往被限制在较窄的范围
内,活动余地不大。因此山区沿溪布线在寻求较为合理的横段面时,
选线人员必须考虑路线究竟是走高线还是走低线,走溪的左岸还是
右岸,
在什么地方跨溪,同时还要考虑:沿溪线受洪水影响及威胁较
大,特别是路线的标高较低时,更要求充分地掌握洪水情况;路线
常遇悬崖陡壁及复杂的地质不良地段,路线绕避的余地较少,造成
土石方工程集中且工程量较大,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路线常与较
多的支流相交,
因而需修筑较多的人工构造物。所有这些因素都给选线人员带
来了相当的困难。
越岭线也给选线人员带来巨大困难:越岭线由于纵面上连续升
坡,高差变化大,平面上迂回曲折,使里程有所增长;常遇地形复
杂,山坡陡峻及鸡爪山形地带,造成陡弯多、线形差和工程量增大。
路线隐藏性较差,施工、养护和运料不如沿溪线方便:低娅口小,
展线距离短,工程量小与高娅口易展线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在
越岭线中,由于各坡点主要是分段控制平均纵坡布设的,选线人员
难免会对具体纵坡大小的安排、路基稳定、填挖方数量以及采用什
么形式的路基考虑不够。
结束语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中,应该不断升设计理念,提
高设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的原则,按交
通部公路勘察设计典示范工程的有关要求,从源头抓起,搞好山区
高速路的选线设计,把选线设计与路基环保设计理念为一体,从根
本上避免高填深挖。不把工程本身和投资放到路线方案的第一取舍
位置,而应首先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或对环及景观影响较小的方案,
使公路路域与周边环境为一体,取得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良
好效果。
公路平面线形设计除了考虑主要的技术准外,还必须把公路平
面线形影响交通安全这种理念贯彻到整个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 周立功. 基础建设应用新技术[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2000.
[2] 杨峰, 苏红旗. 地质雷达技术及其在公路隧道质量检测中
的应用[j].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05, 22(10): 8- 10.
[3] 魏庆鑫, 李成河, 杨清宝. 地质雷达在公路行业应用简介
[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 31(5):50- 52.
[4] jtj012- 9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s].
[5] 胡进峰, 周正欧, 孔令讲. 探地雷达多目标识别方法的研
究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6, 28(1): 26- 30.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