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并发症综述
跟骨骨折固定术后并发症探讨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跟骨骨折固定术后并发症探讨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对策。
方法对73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了开放复位内固定植骨治疗,围手术期常规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随访时间5~42个月,平均12个月。
结果按Marryland足部评分系统(MarrylandFootScore)评价术后功能,患足功能优27足,良33足,可13足。
本组发生早期并发症7足,发生率为10%。
其中切口边缘皮肤坏死2足,伤口感染2足,伤口排异反应2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
晚期出现距下关节慢性疼痛、明显影响行走2足,发生率为3%。
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与跟骨解剖特点和跟骨骨折机制有关,但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出现并发症后可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
【关键词】跟骨;骨折固定术;内固定跟骨是最易受损的跗骨,大部分跟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受累于高能量损伤。
以青壮年伤者较多,损伤后遗留伤残,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很多,对于SandersⅡ、Ⅲ型骨折,现多主张采用足跟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但有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切口皮瓣坏死、感染、切口皮肤不愈合、跟骨及其周围疼痛等并发症[1]。
从2002年以来,我院对60例73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对策。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0例73侧跟骨闭合骨折,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17~60岁,平均411 / 7岁。
骨折按Sanders分型[2],ⅡA型6例,ⅡB型9例,ⅢA型7例,ⅢB型16例,ⅢC型19例,Ⅳ型3例。
分析59例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可能的并发症

邯郸 , 0 5 6 5 0 0 )
【 摘
要】 目的 分析跟骨关节 内骨折 内固 定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为并发症 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我院 2 0 1 2 年1
月至 2 0 1 4 年 1 2月收治的 6 3 例跟骨关节 内骨折 内固定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 均给 予切开复位联合钢板 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的临 床 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随访 1 2个 月时间, 本组 5 9例 患者优 良率为 8 6 . 4 4 %( 5 1 / 5 9 ) ; 并发症发生率为 1 5 . 2 5 %。 结论 切 开
( P<0 . 0 5 ) 。
跟骨骨折是临床 中常见的一种骨折 , 其 中大多数 患者合 并关 节内骨 折 。不过 由于跟骨生理解剖结构 比较复杂 , 治疗难度较其他 常见部位骨
折增加 , 且 术后发生率较 高 , 比较常见 的并发症有再移位 、 复位不 良、 皮 肤坏死 、 切 口感染 、 腓肠神经损伤以及距下关节炎等 , 对患者预后造成不 良 影响, 甚至导致 手术失败[ J J 。因此 , 减少跟骨关节 内骨折 内固定手术术 后并 发症具有 重要 临床价值 。 本研究分析了跟骨关 节内骨折 内固定手术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旨在为并发症 防治提供参考依 据。现将结果报告
神经, 因此在手术时要注意保护患者腓肠神经 , 皮瓣 牵拉要适 当。 慢性疼 痛、 距下关节炎多为远期常见并发 症 , 除了有效复位和固定外 , 要尽可能 恢复跟距关节面 , 以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切开复位联合钢板 内固定治疗 骨关节 内骨折疗效 显著 , 切 口渗液 、 感染是 常见并发症 , 做好 术前准备 , 术 中谨 慎处 理 , 术后抬 高 患肢并给予抗生 素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

1 术前准 备 . 2
术前 均摄 跟骨 侧 位 、轴位 X线 片 ,
部 分行 水平 面和 额状 面 C T扫 描及 三维 C T重建 。 手 术时 间 : 放性骨 折 6 开 h内行清 创 、 骨折 复 位 , 建钢 重 板 内固定 。闭合性 骨折 一 般在 伤后 7 1d 如跟 骨周 ~0 , 围存在 较严 重 的水肿 或 出现 张力性 水疱 ,延迟 至伤 后 2周 左 右待肿 胀 明显减 退后 手术 。 l - 手 术 方 法 采 用 腰 麻 或 硬 膜 外 麻 醉 ,上 止 血 3 带 。4 8足采 用跟 骨外 侧切 口 , l 因跟骨 内侧 塌 陷 l足
1 术 后 处理 患 肢 抬 高 , 膏 托 固 定 , 后 即可 . 4 石 术 进 行足趾 伸 屈训 练 。 出现感染 、 口皮 肤坏 死和不 如 切
愈合 , 则修 整 相应 部 位石 膏 以便 更 换 敷料 。4 8小 时 内拔 除引流 , ~ 2 3周 拆 线 , 免伤 1裂 开 。 围手 术期 以 5 常 规应用 抗 生素 。6 8周后 去 除石膏 托 , 月后开 ~ 2个 始 部分 负重 , 1个月 内逐 步加 重至完 全 负重 。
Gsae角 ,rd n位 透 视观 察 后 关 节 面 的 恢 复情 况 。 瓣 下 放 置 引 流 , i n s Boe 皮 围手 术 期 常 规 应用 抗 生 素防 止 感 染 。 有病 所 例随访 94 — 8个 月 。结 果 : 用 Ma ln 采 r ad足部 评 分 效 果 : 3 y 优 0足 , 2 足 , 6足 , 2足 , 良率 为 8 _ :发 生 良 l 可 差 优 64 % 早 期 并 发 症 4足 (.%) 其 中皮 肤 边 缘 坏 死 2足 , 染 、 肠 神 经 损 伤 各 l 。远 期 发 生 慢 性 疼 痛 2足 (_ 。 结 6 8 , 感 腓 足 34 %) 论 : 骨骨 折 内 固定 手 术 并 发症 与 其解 剖 特 点 和 骨折 机制 有 关 , 取相 应措 施 可 有 效 减 少 并 发 症 的 发 生 。 跟 采
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2 4 术后 自外 侧壁 斜 向 内上 方 固 定至 载 距 突 。 骨 折 的 6 % , 全 身 骨 折 的 2 , 7 % 生 素 7天 .4天 ~ 8小 时 拔 引 流 片 。 O 占 % 约 5
疗效满意。
经 1 . 中 骨折 复位 不 良 1 , 伤 后 骨 折 后 解 剖 变 化 .对 避 免损 伤腓 肠 神 经 足 术 足 为 3周 手 术 , 中 因纤 维 骨 痂 、 痕 增 生 解 和 腓 骨 肌 腱是 必 要 的 。 术 疤
1 资 料 与方 法
剖结 构 不 清 所 致 。术 后 早 期 并 发 皮 肤 边 33 切 口皮 肤 坏 死 与 感 染 : 是 跟 骨 骨 _ 这
期 由 于 对腓 肠 神经 走 向不 够 熟 悉 ,术 中
切 断 1足 , 术后 出现 支 配 区麻 木 。 需 注 另
疗 技 术 , 张 骨 折 解 剖 复 位 . 后 手 术 治 主 此 疗 不 断 有所 报 道 。 院 自 2 0 本 0 3年 1月 至 2 结 果
20 0 7年 1 对 2 月 9例 3 0足 跟 骨 关 节 内
. 腓 肠 神 经 和 腓 骨 肌腱 损 伤 : 组 早 2 本 为 关 节 内骨 折 。 0世 纪 3 2 0年 代 B he 2周 拆 线 .术 后 4周 开 始 练 习 不 负 重 行 3 ol L r
术后 1 周 开始 负 重 行 走 。 2 等 …首 先 倡 导 了跟 骨 骨 折 的切 开 复 位 治 走 ,
1 一般资料 : 组 2 . 1 本 9例 . 1 男 9例 , 女 缘 坏 死 2足 ,消 肿 后 切 除 坏 死 皮 肤 换 药 折 术 后 早 期 最 常 见 并 发 症 。邹 剑 等 … 报 1 0例 ; 年龄 1~ 4岁 , 均 3 . 。 75 平 8 4岁 左侧 愈合 . 染 1足经 换 药 后 愈 合 。 期 距 下 告 发 生 率 1 . 。 组 发 生 3足 , 生 率 感 晚 48 本 % 发 1 6例 , 右侧 1 2例 , 侧 1例 。致 伤 原 因 : 关 节 炎 5足 , 疼 痛 明 显 行 距 下 关 节 为 1.%。 其 发 生 除 与 跟 骨 外 侧 皮 肤 血 双 1足 0 0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的临床分析(附3例报告)

跟骨骨折常累及距下关节 面, 处理上需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 , 直达骨皮质 , 于骨表面用刀片锐性 剥离 、 掀起皮瓣 , 皮瓣边缘用缝合线将皮肤 与骨膜
复位距下关节面 , 恢复跟骨长 、 宽、 高度及矫正跟 骨 内、 外 翻畸形 ] , 对于复杂的涉及关节面的跟骨
出, 外接负压引流瓶 , 全层缝合切 口。皮瓣表面放 置厚敷料垫 , 适 当加压包扎。术后 2~ 3 d拔除引
流管 , 8 例( 2 1 足) 均为高处坠落伤所 致新鲜 闭合骨折 , 其中男 l 6例 , 女2 例; 年龄 1 7 ~ 5 4岁 ,
平均 3 1 . 2岁; 单侧骨折 1 5例, 双侧骨折 3例。按 S a n d e r s 分型¨ : Ⅱ型 6足 , Ⅲ型 1 3足 , Ⅳ型 2足 。 受伤至手术 时间 5 h一1 5 d , 均行 切开复位 +跟骨
外 侧钢 板 内 固定 。 1 . 2 手 术 方法
本组 l 8 例均获随访 , 随访 时间 1 2—1 8 个月 , 平均 1 5个月。3例术后 出现切 口并发症 , 均为皮
瓣边缘 部分 坏死 , 切 口裂 开 , 2例位 于 L形交 角 处, 1 例位于切 口水平部 。其中2例经反复多次换
[ J ] . 中外医学研究 , 2 0 1 1 , 9 ( 1 7 ) : 1 0 4
[ 4 ] 卢进 壁 , 王继 芳 , 王 岩 主译. 坎 贝 尔 骨科 手术 [ M] . 第
1 0版 , 山东科 学技术 出版社 : 2 0 0 3 : 3 3 3 8
[ 5 ] 安 龙, 刘 飞. 改 良切 口治疗股 骨踝 间粉碎 性骨 3 6例分 析[ J ] . 中国医学创 新 , 2 0 0 9, 6 ( 3 0 ) : 4 7 [ 6 ] 张剑. 胫骨 平 台骨折 4 3例 的外 科手 术 治疗 [ J ] . 成宁 学 院学报 ( 医学版 ) , 2 0 1 0, 2 4 ( 4 ) : 3 2 6 [ 7 ] 何跃文 , 李学军 , 任生 富. 扩 髓带锁 髓 内钉 治疗股 骨干 骨折不愈合 的临床 观察 性 [ J ] . 中 国药 物l 临床 , 2 0 1 2 ,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并发症综述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综述【摘要】: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且大部分为关节内骨折。
跟骨为人体负重骨,手术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方案。
跟骨骨折有明显规律,本文从跟骨解剖特点、手术复位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评价,在跟骨骨折治疗中,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把握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技巧。
本文还全面综述了分析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出现并发症时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
【关键词】:跟骨;骨折;骨折内固定;并发症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累及距下关节的骨折占全部跟骨骨折的83%,以青壮年伤者最为多见[1]。
多年来对其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一直有较多争议。
近年来较多学者主张手术治疗,但在手术治疗后有可能发生切口感染、皮瓣坏死、骨髓炎、距下关节炎等并发症。
有文献报道高达30%~50%[2]。
因此,对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对策的探讨十分重要。
跟骨骨折的解剖学特点:跟骨为最大的附骨,呈不规则长方体,其上有3个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后关节面最大,为主要承重区及活动区。
前方有以关节面与骰骨相关节。
临床解剖观察发现,关节面下部软骨下骨质比较致密,特别是跟骨后关节及Gissane角部,跟底远端关节部;另外,跟骨结节部骨质也比较致密,因为共为负重区,生物力学也决定了它有较高的强度。
梅焗等[3]对30例成人跟骨样本进行解剖学观察,发现跟骨骨小梁分布特点为跟骨内、后、上部致密,外、前、下部稀疏。
同时发现载距突部骨质、内侧骨皮质均较厚且较致密,这使得跟骨结节及载距突成为跟骨骨折内固定可靠的固定点,而跟骨体部及外侧部成为跟骨骨折塌陷最为常见的区域。
梅焗等[4]在另一篇研究中发现,这些结构周围有着坚强的肌腱、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当跟骨骨折时,这些结构限制了载距突的移位,使得它保持正常的解剖部位,这也为其外侧关节面塌陷移位的骨折块解剖复位提供可靠的参考点。
跟骨骨折多数是由距骨在跟骨上直接的垂直暴力造成的,包含有剪切力及压缩力,前者造成纵行的骨折线,由上方斜向内下方,纵贯或斜贯后关节面或嵌于跟骰关节。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分析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分析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方法及对策。
方法:收集本院2006年4月-2011年8月跟骨骨折接受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共78例(89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优35足,良36足,可18足。
9足发生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患伤口感染3足,切口边缘皮肤坏死4足,腓肠神经损伤2足,晚期出现距下关节疼痛并影响活动3足,发生率为3%。
结论: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与跟骨的解剖特点及跟骨骨折的机制相关,但可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跟骨骨折;内固定;并发症跟骨骨折为足部常见损伤,超过跗骨骨折的60%,占所有骨折的2%。
大多数的跟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处理棘手,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发生切口皮瓣坏死及感染,导致跟骨及周围的部位疼痛不适。
自2006年4月以来,笔者所在医院对78例(89足)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板内固定治疗,经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方法及对策。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8例患者中,男41例,女37例,其中双侧跟骨骨折11例。
按Sanders分型:Ⅱ型31例,Ⅲ型41例,Ⅳ型17例。
术前摄跟骨侧位片及轴位X线平片,并行水平位和额面位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给予分型。
1.2手术时机的选择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准确把握手术时机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1]。
开放性骨折在6 h内于手术室行彻底清创,在术后2周从对侧切口行切开复位并予以钢板内固定;闭合性骨折则在受伤后1~15 d,平均7.8 d 进行。
若跟骨周围有严重水肿或张力性水疱,则手术延迟到伤后1~1周,给予20%甘露醇脱水,肿胀较前明显减退后再予以施行手术。
1.3手术方法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上止血带。
应用跟骨的外侧“L”型切口,切口的上端起始于外踝尖端上1.5 cm,于外踝及跟腱外侧缘之间垂直向下,至足底与足背皮肤交接处弧形向前,直至第五跖骨的基部。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伤口并发症因素分析

DO I:10.16662/ki.l674-0742.2016.34.069临床医学 -------------2016 NO.34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外医疗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伤口并发症因素分析刘虎,王玉武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江苏盐城224001[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和确定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伤口并发症的发生及危险因素。
方法总结该院2011年1月一2015年12月收治的跟骨骨折35例患者,均行外侧人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骨折治疗,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35例 跟骨骨折均获随访,6例出现切口并发症,其中皮缘部分坏死3例、血肿1例,切口裂开2例,并发症发生率17.1%。
结论吸烟、糖尿病、手术技巧、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跟骨骨折;切口并发症;内固定[中图分类号]R 816.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6)12(a )-0069-03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Wound Complications of Calcaneal Fractures Following Plate FixationLIU Hu,W ANG Yu-w uDepartm ent of O rthopedis,The Third People's H ospital of Y ancheng ,Jiangsu,Yancheng ,Jiangsu Province,224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and determ ine 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 ent of wound com plications. Methods Summary of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1 to Decem ber 2015, 35cases of calcaneal fractures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lateral approach, and the wound healing was observed.Results The 35 cases of calcaneal fractures were followed up, 6 cases of incision com plications, including 3 cases of partial necrosis of the skin, 1 cases of hematoma, 2 case of incision rupture, the incidence of com plications was 17.1%. Conclusion Smoking, diabetes, surgical skills, operative time, tourniquet tim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wound complications[Key words] Calcaneal fractures;Incision com plications; Internal fixation跟骨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 折的60%,多系车祸或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伤所致,以 青壮年伤者多见,治疗不当将产生创伤性关节炎以及 功能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综述【摘要】: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且大部分为关节内骨折。
跟骨为人体负重骨,手术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方案。
跟骨骨折有明显规律,本文从跟骨解剖特点、手术复位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评价,在跟骨骨折治疗中,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把握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技巧。
本文还全面综述了分析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出现并发症时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
【关键词】:跟骨;骨折;骨折内固定;并发症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累及距下关节的骨折占全部跟骨骨折的83%,以青壮年伤者最为多见[1]。
多年来对其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一直有较多争议。
近年来较多学者主张手术治疗,但在手术治疗后有可能发生切口感染、皮瓣坏死、骨髓炎、距下关节炎等并发症。
有文献报道高达30%~50%[2]。
因此,对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对策的探讨十分重要。
跟骨骨折的解剖学特点:跟骨为最大的附骨,呈不规则长方体,其上有3个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后关节面最大,为主要承重区及活动区。
前方有以关节面与骰骨相关节。
临床解剖观察发现,关节面下部软骨下骨质比较致密,特别是跟骨后关节及Gissane角部,跟底远端关节部;另外,跟骨结节部骨质也比较致密,因为共为负重区,生物力学也决定了它有较高的强度。
梅焗等[3]对30例成人跟骨样本进行解剖学观察,发现跟骨骨小梁分布特点为跟骨内、后、上部致密,外、前、下部稀疏。
同时发现载距突部骨质、内侧骨皮质均较厚且较致密,这使得跟骨结节及载距突成为跟骨骨折内固定可靠的固定点,而跟骨体部及外侧部成为跟骨骨折塌陷最为常见的区域。
梅焗等[4]在另一篇研究中发现,这些结构周围有着坚强的肌腱、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当跟骨骨折时,这些结构限制了载距突的移位,使得它保持正常的解剖部位,这也为其外侧关节面塌陷移位的骨折块解剖复位提供可靠的参考点。
跟骨骨折多数是由距骨在跟骨上直接的垂直暴力造成的,包含有剪切力及压缩力,前者造成纵行的骨折线,由上方斜向内下方,纵贯或斜贯后关节面或嵌于跟骰关节。
手术中发现最多的骨折位于后关节面下部,即跟骨突部,骨折线呈纵行走向,有1~2条骨折线甚至更多。
压缩力在Gissane角产生一种“楔形挤压”作用[5],导致后关节面骨折处再次骨折,使得跟骨骨折进一步复杂化。
这种情形常产生四大骨折块:跟骨前部,载距突,跟骨后关节面部(跟骨丘部)几跟骨结节;各部又可细分为细小的骨折。
1.临床观察资料:有报道统计,校伯平等[6]对189例跟骨骨折手术记录资料进行分析:①跟骨骨折最多的部位位于跟骨后关节面下部,即跟骨突部,骨折线程纵行走向,有1~2条骨折线甚至更多。
骨折面呈矢状位,内侧的载距突位置因有其坚强的韧带附着及屈趾长肌腱的固定而几乎没有移位,而其外侧的骨折块往往塌陷进入跟骨体内,关节面向前并向下翻转90°左右,外侧壁向外侧膨出,大部分病例均涉及;②其次70.8%位于Gissane角部,此部使跟骨横断或斜行骨折,使跟骨成前后两大块,Gissane角变大或变小;③再次是跟骨结节部,使跟骨结节分为上下两部分,骨折线由结节部走向跟骨上关节面或体部,骨折面呈轴位(斜水平行)占62.4%;④较少的是跟骨远端骨折,占35.8%,常伴有骨折移位,骨折线也多呈纵行走向,骨折线也多呈矢状位。
2.治疗方案:取侧卧位,采用外侧“L”型入路,起自外踝上5cm,经跟腱前外缘纵行向下至足背皮肤相交转折处向前达第5跖骨基底部近侧1cm处,全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跟骨外侧壁骨膜,用刀锐性自下向上骨膜下剥离,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和腓骨长、短肌腱。
用克氏针将皮瓣固定在距骨上,翻开跟骨外侧壁将患足跖屈内翻,显露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用小骨膜剥离器插入撬拔塌陷的距下关节面。
同时用手法自两侧相向挤压跟骨恢复其高度、长度、宽度及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正常角度,用数枚克氏针将已经复位的骨折块临时固定以维持复位,此时跟骨体留下较大的空隙,取同侧髂骨内或外板并修成合适柱状植入骨缺损区,C形臂X线透视位置满意后,把外侧骨皮质盖回原处,根据骨折类型、粉碎程度及距下关节面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依据跟骨特殊的解剖特点,其结节部、载距突部及远端骨质较致密处,是螺钉的理想置放点。
确定固定牢固后,拔出克氏针。
切口皮片引流,逐层缝合。
术后予石膏托外固定并抬高患肢,常规应用抗生素7~10天,对局部张力较大,肿胀明显的患者加用20%甘露醇或七叶皂钠消肿,24h后根据创口渗液情况拔出皮片,2周后折线予石膏外固定,4周后拆除石膏,不负重功能锻炼,8~12周X线片示骨折线消失后扶拐负重行走并逐渐恢复患肢功能。
3. 结果:根据张坚平[7]对71例(76足)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统计,发生早期并发症13足,其中浅层切口裂开伴感染2足,深层切口裂开伴感染1足,尖端伤口坏死7足,骨髓炎1足,腓肠神经损伤2足,发生率17.11%,晚期发生距下关节炎2足,发生率2.63%。
按kerr术后治疗评分标准[8]:①疼痛(36分):无疼痛36分,休息时无疼痛18分,轻痛12分,中度疼痛6分,严重疼痛0分。
②工作能力情况(14分):无须任何辅助14分,偶然使用手杖6分,使用双手杖3分,使用支撑肩部的手杖0分。
结果优良率86.84%。
4.分析讨论:跟骨骨折多呈粉碎性,累及距下关节面,传统的保守治疗致残率高,有文献报道致残率高达30%[9],手术的并发症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如跟骨的解剖学特点,手术复位的原则及固定要求等,早期并发症主要是切口皮缘坏死,裂开,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问题,而晚期主要是距下关节炎。
4.1.手术复位的顺序和固定要求:根据上述跟骨解剖学特点及手术常用的“L”形外侧切口,在复位时若有跟骨远端骨折,则首先复位骨折塌陷的跟骨突丘部,再复位远端骨折并克氏针固定。
首先翻开丘部之骨折块,查看载距突位置,再依据载距突骨折块的位置及距下关节面来复位对合丘部关节面骨折块。
田征等[10]在研究中详细论述了跟骨骨折复位过程,观察载距突及距下关节面情况,有利于骨折块的复位及固定。
在顶起复位丘部骨折块时,常感费力,这主要是此骨折块复位时,跟骨结节与此骨折块之间也同时复位,由跟骨结节、骨折块移位的阻力所致。
此时可牵引跟骨结节协助复位,复位后1~2枚克氏针固定于距骨,此时贝累角基本恢复,因为塌陷的骨折块已复位,增宽的跟骨骨折区复位也变得很容易,内外侧挤压即可。
依据跟骨特殊的解剖特点,其结节部、载距突、远端骨皮质较致密,是螺钉的理想置放点。
4. 2.常见并发症:1)切口皮缘坏死,裂开和感染:切口皮缘坏死、裂开和感染是跟骨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文献报道,尖端伤口坏死发生率在8.3%,切口裂开伴感染发生率10~27%,深层切口裂开伴感染发生率1.3~2.5%[11],笔者在临床观察到,伤后8h内局部肿胀尚不严重,之后局部肿胀明显加重,24~48h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张力性水泡和骨筋膜挛缩综合征,伤后3~7天肿胀达高峰,伤后10~14天肿胀逐渐消退,因此选择手术时机尤为重要。
2)腓肠神经损伤:目前常用的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的两端有腓肠神经通过。
术中因腓肠神经辨认困难而容易损伤。
另外术中牵拉过度也会损伤腓肠神经。
故术前熟悉解剖知识和术中仔细操作对预防和减少腓肠神经的损伤尤为重要。
采用延长的L形切口的水平部分紧靠足底,沿足底皮肤和足背交界处全层切开,并用克氏针将皮瓣固定在距骨上,这样可避免并保护腓肠神经,可满意置放内固定。
3)跟骨疼痛:跟骨疼痛原因较多,如跟骨的关节面复位不佳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外侧壁减压不彻底或内固定物顶压等,在整复跟骨后关节面时应以小骨膜剥离器将压缩关节面撬起至与距骨关节面相接触为止。
跟骨骨折后,腓骨肌腱所走行的骨纤维管道破坏,跟骨外侧壁膨胀,顶压腓骨肌腱也可致术后疼痛。
故术中应挤压跟骨以恢复其宽度。
针对跟骨关节面塌陷,有学者认为跟骨骨折一般无须植骨,除非严重压缩骨折,缺损大于2cm2时才行植骨术,以取自体髂骨为佳。
只要内固定物牢固,骨折稳定,缺损较少,可不予植骨,通过血肿机化,缺损区会自行充填。
4)其他并发症:跟骨钢板内固定过程中,由于骨质较疏松或缺损较多,容易发生内固定不牢,螺钉脱出,有学者认为[14],骨水泥与骨组织相容性好,填充在趾骨内的坚固度,从力学角度认为能够满足下地后关节面不塌陷的要求。
故可应用骨水泥配合内固定进行治疗。
术中应掌握三点固定原则,即跟骨前端,跟骨后结节及载距突,此三处为骨质较坚硬部分,螺钉把持力较大,可以1~2枚螺钉自外侧以15°~20°向前内上方通过或不通过钢板打入固定载距突,固定螺钉不宜过长,以免顶压对侧平皮肤,固定钢板不宜过宽,如过宽则可适当剪除多于螺钉,因钢板向下方超出跟骨轮廓或螺钉突出跟骨下方,会导致后期行走疼痛。
【结语】总之,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只要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把握最佳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技巧,并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就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率,出现并发症后,可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能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1] 王振虎,孙辉生,彭阿钦,等.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6):1265—1267.[2] 鲍丰,黄洪敏.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8):590—592.[3] 梅炯,俞光荣,朱辉,等. 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22(1):36-39.[4] 梅炯,俞光荣,朱辉,等. 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20(1):9-11.[5] 曾昭池,黄友华,跟骨骨折诊断与治疗进展[J]. 临床军医杂志,2007,35(3):462-464.[6] 校伯平,李明,等. 跟骨骨折的临床解剖学观察及应用. 中国骨伤. 2010,23(11):814-815.[7] 张坚平,张俊杰,孔丽萍,等. 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国骨伤. 2010,22(2):124-125.[8] kerr .PS, Prothero .DL, Atkins. RM. Assessing outcome calcaneal fracture: A rational scoring system. Injury,1996,27 :35-38.[9] 俞光荣.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1,22(4):226-229.[10] 田征,曲建华,等. 外侧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部分塌陷移位性跟骨骨折[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6):949—951.[11] 唐三元,关节内跟骨骨折的并发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9):629-631.[12] 黄俊武,罗轶,罗从风.跟骨骨折术后伤口并发症可疑因素研究[J]. 中国骨伤,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