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专题思考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中国古代史中国的原始社会1、我国境内主要发现了哪些古人类化石?北京人化石的发现和研究的科学意义如何?迄今所知,大概距今170万年到10万年之间,我们的祖先在自身的进化中还处于猿人(直立人)阶段,就劳动、生长、繁衍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

我国的猿人化石及其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及其丰富,已正式发表的主要资料有:(1)禄丰古猿: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了一个距今约800万年的古猿头盖骨和下颌骨等化石,其活动揭开了我们祖先的历史序幕。

(2)元谋人: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两枚门齿化石,定名为“元谋人”。

元谋人的文化遗存有人工打制的石器、用火烧过的炭屑与骨胳,距今约170万年。

(3)蓝田人:陕西蓝田发现两处猿人化石,距今约60-80万年。

蓝田人的文化遗存主要是石器,另有灰烬与炭屑。

(4)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6个比较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和大约代表40多个个体的各部位化石,还有9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以及数以万计的石器及用火遗迹,距今约20-70万年。

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从头盖骨看,带有较多的原始性,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语言中枢已经隆起,说明有简单语言,双手骨骼较为灵巧,上肢骨与现代人极为相似,下肢骨也接近于现代人,这说明劳动对人类的体质发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北京人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1)生产工具:北京人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经过打制的石器,属于旧石器前期文化,石器有了一定类型和初步分工。

(2)经济生活方式:采集果实、挖掘块根是北京人维持生活的主要手段;狩猎也是重要的生活来源。

北京人遗址保存的灰烬,说明不仅使用火,而且能控制火。

(3)血缘家族: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是血缘家族。

北京人时期,逐渐排除了不同辈分之间的乱婚状态,进入了血缘家族时期。

2、论证晚期智人时期氏族制确立的条件。

(1)晚期智人的代表性遗存:距今5万到1万年之间,是晚期智人阶段,属于旧石器晚期文化。

已发现的代表遗存有: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峙峪人、山顶洞人和左镇人等。

中国近代史2023版课后思考题

中国近代史2023版课后思考题

中国近代史2023 版课后思考题思考题一:简述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以下列举几个重要的:1.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也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

2.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失败。

3. 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求富,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试图通过变法图强,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5.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思考题二: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两对:1.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这一矛盾逐渐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索取巨额赔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2.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近代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一矛盾始终存在。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两对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地位有所变化。

例如在辛亥革命前后,推翻封建统治成为主要任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较为突出;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思考题三: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历史作用:1.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如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2. 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翻译人才,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3.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对抵御外国侵略有一定作用。

局限性:1.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 学习思考题

中国近现代史 学习思考题

中国近现代史学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初中历史思考题与答案解析

初中历史思考题与答案解析

初中历史思考题与答案解析历史是一门广泛而丰富的学科,它涵盖了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人类活动和文明发展。

对于初中生而言,历史课程不仅是了解古代文明和时事的途径,也是培养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初中生常常会遇到一些思考题,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初中历史思考题和相应的答案解析。

1. 为什么古代古埃及人民会建造金字塔?古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金字塔被认为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法老被视为神的化身,因此他们的陵墓应当极为庄严和豪华。

其次,金字塔的建造也是一种社会政治象征,它表明了法老的统治和威严。

此外,金字塔也是为了纪念法老的功绩和让他们在来世得到永恒的安宁。

2.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社会有多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给予了普通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这为社会上升提供了渠道。

其次,科举制度注重文学和儒家思想的传承,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此外,科举制度也使得政府能够选拔人才,为朝廷提供了稳定和高效的行政机构。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有哪些深远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大量的财产损毁,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其次,战争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如坦克、潜艇和飞机等军事装备的出现。

此外,战争也导致了帝国主义的大倒退,许多欧洲国家失去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4. 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发展有何影响?文艺复兴是15至17世纪期间在欧洲兴起的文化运动,对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艺复兴对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尤为显著,它强调了个体的创造力和表达自我的重要性,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人文学科的繁荣。

其次,文艺复兴还促进了科学和思想的进步,鼓励人们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

最后,文艺复兴也为欧洲社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

5. 二战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战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隋一、名词解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官制,在中央设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旨,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为尚书省下设的机构,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大索貌阅:南北朝以来,由于赋役极为沉重,导致隐瞒户口现象严重,影响政府控制户口数和财政收入。

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是隋唐检括户口的措施。

有力地加强了户口的管理。

大索的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而貌阅目的则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

结果获得增加44万余丁,164万余口,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财政收入大大的增加了。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

隋朝的一项户籍制度。

即由国家制定划分户等和征税标准,发放给地方依标准征税。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熲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薄。

利用这一手段搜刮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从而确保政府收入。

租调力役制:隋文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开皇二年规定:18岁以上为丁,要负担租调力役;六十岁为老,免除租调力役。

租为田租,调为户调,力役即劳役。

一夫一妇(一床)每年交租粟三石,受桑田着交绢一匹,绵三两。

单丁和奴婢减半。

丁男每年服役一个月。

开皇三年,又将成丁的年龄由18岁提高到20岁,每年服役减为20天,调绢减为二丈。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思考题(再版)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思考题(再版)
④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或重大事项;
⑤表:用简明的表格,概括排列错综复杂的史实。
3、简述《史记》的史学成就。
①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②内容极其丰富多彩;
③对许多人物评价公允;
④反映了广阔的历史时代和历史内容;
⑤包含着司马迁一些进步的历史观。
三、材料阅读
1、《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五章
√2、《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宋李焘撰,今本定为五百二十卷,是继《资治通鉴》而写作的一部著名编年史,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开始至宋钦宗靖康元年止,记载了北宋王朝长达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李焘自谦不敢续《资治通鉴》,故命名为《续资治通鉴长编》。
√3、《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主持编撰,共二百二十卷,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以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参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叶隆礼《契丹国志》及各家说部、文集约百数十种,记述详明,文字简要,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其中北宋部分较为精确,元代部分较为简略。其书上接《资治通鉴》,下迄元代。
二、简答
1、简述《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
所记内容,主要是当时封建士大夫的轶事琐语,辑录成三十六门,开了后代专事搜访旧闻近事而写述的笔记、野史的风气。
2、简述《水经注》的学术价值。
①保存了珍贵的历史、地理资料;
②文字优美、生动;
三、材料阅读
1、《世说新语•汰侈》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通典》
《通典》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典制体通史,唐代史学家、政治家杜佑撰。《通典》确立了中国史籍中与纪传体、编年体并列的典制体,开辟了史学著述的新途径。在《通典》的影响下,《通志》、《文献通考》等书相继问世,为研究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江苏淮安人。

对甲骨收集、保藏、著录、出土地考订和文字考释贡献至大。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甲骨著录、文字考释突出贡献,尤其是《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论文,开创甲骨学进入“史料时期”。

与罗被后学称为“罗王之学”。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河南省南阳人。

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是中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河南省南阳人。

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国现代具影響力的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方面异军突起,为四堂之一。

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目前发现商代甲骨文以河南安阳殷墟最多,属于商代后期遗物,其中绝大多数书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

因出于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殷墟书契、殷墟甲骨文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发现,次年得到学者鉴定,迄今出土约有十万片。

二十九年,刘鹗编辑出版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其后研究日益发展,形成一门学科即甲骨学。

甲骨文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动植物、农事、方国、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动、商王世系和占凶梦幻等。

目前已发现单字有五千余个,考释过的约两千个,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晚期形声字增多。

是中国早已有系统的古文字。

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在山西洪赵坊堆、陕西长安丰镐、岐山凤雏、扶风齐家和强家、河北邢台南小汪、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和镇江营九个地点都有发现。

北师大_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_思考题参考答案

北师大_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_思考题参考答案

出处:/webapps/portal/frameset.jsp?tab_id=_2_1&url=/bin/common/course.pl?course_id%3D_3052_1 1、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特点?中国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悠久性。

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连贯性。

中华文明不曾间断过丰富性。

我国历史的内涵异常丰富统一性。

大一统是发展的主流先进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领先于世界稳定性。

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特别长2、如何看待当前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分期?历史分期是关系我国历史学发展的重大课题,长期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积淀了丰富的成果,最近的讨论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1)传统观点把夏朝作为我国国家的起点,考古发掘表明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复杂社会”的存在(2)春秋时期是一个过渡阶段,但怎么分期值得再认识(3)夏商周三代和秦汉至清属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他们之间的合适分界点在哪里(4)我国到底存不存在奴隶社会13、20世纪档案史料的四大发现是什么其作用如何?四大档案史料分别是: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明清大库档案四大资料的发现不仅影响了史学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亦是居功至伟,从大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近代历史科学的影响(2)对近代科学体系的影响(3)对一批史学大家的影响4、如何看待唐宋历史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唐宋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论”已成学界共识。

这个问题,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自己的答案:政治上,皇权的加强以及中国政治中心的转移。

历经唐末五代藩镇混乱后建立起来的宋朝,十分注重加强中央集权。

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唐宋开始,中国的政治中心开始远离关中,逐渐向东转移。

经济上,税制的变化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两税法的实行,开始了中国税制由税丁到税地的变化;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到南宋时基本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史记:[课件]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百度]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载了从传说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

2、直线论历史观:[百度]人本主义的直线性历史观,主张人类社会是在曲折中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成为走向某种终极目标的进步过程,而这个目标就是人在人世间的尽善尽美的境地,其实现有赖于人类对自我和社会的完善,历史被称为"进步的科学"。

3、竺可桢曲线:[课件]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绘制出近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曲线图,即“竺可桢曲线”,这是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首次揭示。

其基本结论是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两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动周期,历时约400—800年。

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首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

竺可桢曲线4、华夏族:[课件] 华夏、诸夏:春秋时代出现;春秋时期,东方诸侯逐渐统一于“华夏认同”,他们发现了“自我”,因而强烈感觉到“非我”的存在。

华夏以“内华夏、外夷狄”来强力维护争夺边缘地区,并建长城以垄断南方资源,如此更迫使长城以北的人群全面游牧化。

华夏认同形成后,所有自称华夏的人群都以“族源”来证明自己是华夏。

[维基] 华夏族,意指曾生活在中原地区(或者说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族群,为日后汉民族的主体。

“夏”的字形,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是“长面的人形,有双手环握,双足交叠。

”为夏族部落人的自称。

5、族群认同:[课件]王明珂提出了“族群边缘研究理论”。

认为族群是由族群边界来维持,是由一群人主观上对外的异己感和对内的基本情感联系所造成。

实际上,某个族群的自我意识,是依靠对他者族群的相区别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只有有了“他们”,才会有“我们”。

[百度]族群认同就是族群的身份确认,是指成员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

6、甲骨文:[课件]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被发现。

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发现的有10多万片甲骨。

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成熟文字,1、字形结构复杂,六法皆备;2、语法完备;3、数量大,目前所见甲骨文有4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7、礼乐文明:[课件]在各种典礼、仪式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

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贵贱、贤愚等社会范畴,是周代礼制的基本精神。

《史记》记载,周公在周朝开国之后,“作《周官》。

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

”简单的说,这是从殷商的“巫鬼文明”变为了周朝的“礼乐文明”,从神鬼主宰的世界,来到了人间世界。

这是一次“路线”的革命!这次转折,为中国文明奠定了“理性和人文”的底色。

[百度]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

《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8、五经:[课件] 所谓的“六艺”,就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因为后来《乐》亡失(或说乐本来就只是音乐,无书),所以又称“五经”。

孔子整理“六艺”来做什么呢?当教材。

《庄子•天下篇》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可见正是儒家教人的六种功课。

[维基]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9、孟子:[维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中国古代著名儒家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邹国(今山东邹县)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子之弟子万章与其余弟子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思想主要分为政治哲学,即仁爱,以及人生哲学,即性善。

10、轴心时代:[课件]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

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维基]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哲学发展理论。

意指西元前八百年至西元前两百年之间,在这段时期中,世上主要宗教背后的哲学都同时发展起来。

这个理论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提出的哲学发展理论。

他认为,当时世上主要宗教背后的哲学都在公元前1千年的600年间发展起来,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到前2世纪之间。

在这期间,不论是中国、印度及西方,都有革命性的思潮涌现[1]。

在中国,轴心文明的标志就是孔子(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及其儒家学说,基本上是一些伦理纲常、道德说教。

轴心时代中国的圣人是孔子,西方在这个时期则是亚里士多德,而印度文明则对应的是释迦摩尼。

11、分封制:[维基] 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封建”即“封土建国”,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卿大夫,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

分封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协助统治。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把七个协助他对抗项羽的功臣封为异姓王(与皇室不同姓氏的诸侯王),“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后来用谋反的罪名或其他办法削平了这些封国,改封皇室子弟于七王旧地,作为藩王、诸侯王。

[百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12、郡县制:[课件]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

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

两者都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

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

春秋后期,县制开始逐渐推行于内地。

不过早期的县和战国以后的县有所不同:一是保留着分封制的残余,如可以分赐给臣子,县尹可以世袭,食县邑可以互换等;二是县的大小差别很大,大至如楚灭陈、蔡那样中等国家后以一国为一县,小至齐国的县约等于一乡,而以相当于一邑之地为最多。

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

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

这是新型的地方制度,和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所在。

县之下有乡、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

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君实有郡县”,为秦国设郡的最早记载。

而后,晋、赵、吴相继设置了郡。

这一时期的郡地位比县为低,但县与郡之间并无相统属的关系。

赵简子誓师,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郡县二级制:到了战国时期,有名可考的最早设置的郡当为魏文侯时的西河郡(吴起曾为西河守)、上郡和楚悼王时的宛郡。

郡守为郡之长,多由武官充任,有征兵领军之权。

随着边防设郡之地逐渐繁盛,内地的县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

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

郡县与分封:郡县所不同于卿大夫封邑的,就是县内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赋征兵的制度,便利了国君的集中统治。

[维基]郡县制,指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

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1],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

13、七国之乱:[维基]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

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

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盘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变,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

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欲夺景帝帝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

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

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

[百度]七王之乱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

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14、行省:[维基]行省为中国元朝、明朝、清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的国家一级行政区划的简称,民间简称“省”。

元朝“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明朝“承宣布政使司”,民间简称“行省”;清朝“布政使司”,通称“行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