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体会
脑出血治疗研究报告

脑出血治疗研究报告摘要: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通过对大量的临床研究和病例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
1. 引言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内出血的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和死亡。
目前,脑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然而,尽管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脑出血的治疗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压药、抗凝药和抗炎药等。
降压药可以有效地控制脑出血后的高血压,减少脑组织的损伤。
抗凝药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患者的再出血风险。
抗炎药可以减轻脑出血引起的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限制,需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3.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脑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
开颅手术可以通过清除血肿、修复血管等方式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血管内插管、栓塞等方式修复破裂的血管,减少再出血的风险。
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脑出血的进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4.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脑出血患者恢复功能的重要手段。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运动训练和康复器械的使用促进患者的肌肉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语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5. 结论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是脑出血治疗的重要手段。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出血,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神经功能恢复。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

・综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110032)韩斌赵宪林高飞王庭忠赵文琚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intraeerebralhemorrage,HICH)是指高血压导致的脑实质内(包括脑室)出血,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
HICH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40%~60%)、病残率高(占生存者的50%~85%)等特点[1]。
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急性血肿的占位压迫及血肿代谢产物对脑组织损害。
外科治疗目的要清除脑内血肿,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继发性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选择适当手术治疗方法,可降低致残程度和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现就外科治疗HICH的手术方法及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l历史回顾HICH的外科治疗最早始于1903年。
由Cushing提出大脑开颅清除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
但早期手术效果并不理想。
20世纪70年代随着CT的问世和手术方式的改进,神经外科医生重新认识到HICH外科治疗的可行性,并取得很大进展R’3]。
以后陆续出现了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术和内镜血肿清除术等外科治疗方法,并在手术器械等方面做了进一步改进。
1989年Backlund等报道了立体定向技术抽吸脑内血肿.1989年Auer等应用神经内窥镜清除脑内血肿获得成功.近年来我国基层医院广泛开展的微创穿刺技术,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临床实践表明,脑出血后如能及时有效清除血肿、减少脑组织继发性损伤,与保守治疗比较可明显降低致残程度和病死率,提高HICH患者预后生存质量。
2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手术清除血肿能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降低血液和血浆产物的毒性作用。
阻断和减轻出血后一系列继发病理变化。
手术方式可分为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2.1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此术式最大的优点是可在开颅直视下经额、颞部或侧裂入路彻底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术中直视下应用双极电凝.止血可靠;术前出现脑疝者可行去骨瓣外减压矗]。
脑出血手术记录

手术经过:全身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体位,头向右偏45度,行马蹄形骨瓣,记号笔标记切口,术前常规消毒、铺巾;全层切开头皮,双极电凝止血活动性出血处,头皮夹夹住头皮持续止血,电刀分离骨膜与颅骨,头皮拉钩持续牵引皮瓣;在暴露的颅骨电钻钻孔6个,线锯导板探通相邻骨孔,线锯切割颅骨,取出骨瓣,见脑膜呈青紫色,张力高,沿骨窗周围悬吊脑膜,放射状剪开硬脑膜,见颞顶部脑组织呈暗黑色,以此为中心,清除脑内血肿约70m l,清除失活脑组织后,出血点予以双极电凝止血,予神经补片修补硬膜。
脑内血肿内留置引流管一根,逐层缝合颞肌、帽状腱膜及皮肤层;再次消毒术口,无菌纱布包扎术口,弹力帽固定纱布,引流管外端连接引流袋;患者出血量约1500m l,予以输B型红红细胞悬液3.5个单位,输血中及输血后患者无血尿、皮疹等异常情况。
手术经过:今日13:00-21:15急诊在全麻下行右侧基底节区脑内血肿清除术+右侧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气管切开术,全身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体位,头向左偏45度,取右侧额颞顶部马蹄形切口,作标记线,术前常规消毒、铺巾;全层切开头皮,双极电凝止血活动性出血处,头皮夹夹住头皮持续止血,电刀分离骨膜与颅骨,头皮拉钩持续牵引皮瓣;在暴露的颅骨电钻钻孔4个,线锯切割颅骨,取出骨瓣,彻底止血后,沿骨窗周围悬吊脑膜,放射状剪开硬脑膜,见褐色血肿由皮质溢出,在显微镜下由此进入血肿腔,由血肿周边分离,清除暗红色凝血块约80m l,血肿腔内脑组织出血点予双极电凝止血,灌洗器冲洗无明显渗血后,予止血纱布及明胶海绵填塞空腔。
使用神经补片减张修补硬膜,严密缝合。
逐层缝合颞肌、帽状腱膜及皮肤层;再次消毒切口,无菌纱布固定,放置皮下引流管,外端连接引流袋;患者取头后仰颈过伸位,常规消毒铺巾,于第三四气管软骨环间沿中线依次切开皮肤各层,暴露气管软骨,确切止血后“T”形切开气管软骨环,拔除气管插管同时并置入7.5#气管套管并固定,术中出血量约1000m l,术中A B型R H阳性红悬2单位,输血过程未发现输液反应。
护理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

护理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脑出血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对于护士来说,护理脑出血病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我多年的护理经验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护理脑出血病人的体会,希望对其他护士有所帮助。
对于脑出血病人,护士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脑出血病人的病情变化往往非常迅速,护士需要时刻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特别是在病人刚刚发病之后的头几个小时内,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经状态、瞳孔反应、血压、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护士要做好脑出血病人的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脑出血病人尤为重要。
护士需要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病情发展过程,以及家族病史等信息,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评估。
通过护理评估,护士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第三,护士要掌握脑出血病人的护理技巧。
脑出血病人需要进行头部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等护理措施。
护士要熟悉这些技巧,并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
同时,护士还要注意缓解病人的疼痛和不适感,保持病人的舒适。
第四,护士要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护士要与医生、康复师、营养师等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护理方案,互相配合,共同关注病人的康复进展。
团队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护理效果,还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第五,护士要给予脑出血病人心理支持。
脑出血病人往往面临着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压力,护士除了提供专业的护理技术外,还要给予病人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护士可以耐心倾听病人的疑虑和困惑,积极与病人交流,帮助病人树立积极的心态,增强康复信心。
护士要关注脑出血病人的家属教育。
脑出血病人的家属往往对病情和护理不了解,护士要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解答他们的疑惑,指导他们正确的护理病人。
同时,护士还要对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护理脑出血病人是一项需要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工作。
传统开颅术小骨窗微创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价值分析

传统开颅术小骨窗微创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价值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严重疾病,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
传统开颅术和小骨窗微创开颅术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两种主要方法,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
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传统开颅术是一种经典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它通常需要在患者头部进行大面积骨盖切除,然后通过直接暴露出出血灶并进行清除血肿。
该手术具有直观清晰、疗效确切的优点,能够有效地控制脑出血的范围,降低颅内压,挽救患者的生命。
传统开颅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术后复苏时间长等。
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来说,传统开颅术的风险更加明显。
相对而言,小骨窗微创开颅术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在颅骨上开一个小孔,借助微创技术将引起脑出血的位置直接清除。
小骨窗微创开颅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尤其适合于年龄较大、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
而且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容易快速康复,大大减少了手术的风险。
小骨窗微创开颅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术野狭窄、操作受技术要求高等。
经过对传统开颅术和小骨窗微创开颅术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劣势,不能简单地归纳哪一种方法更好。
在实际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对于年龄较小、病情较轻的患者,传统开颅术可能更为合适;而对于年龄较大、病情较重的患者,小骨窗微创开颅术可能更为合适。
无论是传统开颅术还是小骨窗微创开颅术,都具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价值。
它们的出现和应用,大大提高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这两种手术方法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生命的希望。
护士护理脑出血的心得体会

护士护理脑出血的心得体会护士护理脑出血的心得体会脑出血是一种常见并且危险的神经内科急症,护士在护理脑出血患者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我的护理生涯中,我有幸有机会参与了许多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护理脑出血患者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一名护士,我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
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一旦出现脑出血的症状,护士需要迅速判断和处理。
我们需要了解脑出血的病因、病情发展过程以及护理干预的要点。
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我逐渐掌握了护理脑出血患者的专业技能。
在实践中,我通过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神志状态、肢体活动情况、生命体征等指标,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例如监测血压、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等。
其次,护理脑出血患者需要注重沟通与理解。
脑出血带给患者和家属的是极大的恐惧和不安。
作为护士,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提供情绪支持,帮助他们理解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案,并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
在与患者进行护理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简明扼要地解释病情,以便患者能够理解自己的疾病情况。
同时,我们还应该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和问题,并尽力解答。
在护理床边,我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情绪及生活需求,在安慰和支持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第三,合理的团队协作能够提高护理效果。
脑出血护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合作。
护士需要与医生、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护理方案。
在护理团队中,我主动向其他专业人员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与其他护理人员的沟通和配合。
团队协作的力量可以覆盖护理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患者的全面康复。
最后,护理脑出血患者需要我们保持专注和耐心。
脑出血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和观察,护理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各种意外和变化。
作为护士,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专注,保证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对比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常规开颅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开颅手术组与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创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微创血肿清除术组手术创口较小、术中出血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常规开颅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常规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前者还具有创口小、术中出血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微创清除术;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文献标识码] A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 C H),指高血压基础疾病患者发生的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该病起病急骤,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及生命具有极大的威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极大改变,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不断增加,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常规开颅手术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是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外科治疗手段,该研究将该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血肿清除术组与常规开颅术组,拟比较两种术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整群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开颅手术组与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59例患者,男36例,女23例,平均年龄(61.4±10.9)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6例,脑室19例,丘脑4例;血肿量:27~80mL,平均(47.3±17.1)mL。
脑出血总结和感悟

脑出血总结和感悟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引起的。
脑出血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痛苦。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在工作中接触到了很多脑出血患者,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疾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伤害。
在这里,我想就脑出血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总结和感悟。
一、脑出血的症状表现脑出血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症状是突然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眩晕等。
此外,患者也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肢体活动受限等症状。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二、脑出血的治疗方法脑出血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种。
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方式清除血肿和减压,以减轻脑组织的压迫和损伤。
非手术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通过合理使用药物和康复训练等方式来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脑出血的治疗中,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以达到尽早康复的目的。
三、预防脑出血的方法预防脑出血的方法主要是健康生活方式和合理饮食习惯。
我们应该避免长时间的劳累和过度的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睡眠和休息习惯。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饮食营养,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高盐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等健康食品。
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脑出血的发生。
四、对患者和家属的关心和支持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脑出血患者和家属。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医疗关怀和支持,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温暖和安慰。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让他们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和治疗方案,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共同应对疾病的挑战。
总的来说,脑出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痛苦。
在治疗和预防脑出血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和预防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体会
作者单位:430200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王宏国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体会。
方法对1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146例患者,ADL 1级30例;2级36例;3级26例;4级12例;5级4例;死亡38例,死亡率为26.0%。
结论血肿量大、脑疝等急需降低颅内压的情况下,大骨瓣开颅手术可为首选治疗方法。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大骨瓣开颅手术;脑疝
笔者所在科室2001年1月~2010年6月采用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46例,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46例,男98例,女48例;年龄36~77岁,平均55.6岁。
发病到入院时间30~120 min 88例,2~10 h 48例,>10 h 10例。
所有患者均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就诊时血压均高于正常,109例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意识障碍程度按意识状态分级[1]:Ⅰ级14例,Ⅱ级36例,Ⅲ级32例,Ⅳ52例,Ⅴ级12例。
不同程度偏瘫92例,失语68例,单侧巴宾斯基征(+)56例,双侧巴宾斯基征(+)46例。
单侧瞳孔散大42例,双侧瞳孔散大14例。
GCS评分3~5分70例,6~8分52例,9~12分24例。
影像学表现:首次CT扫描确诊示:基底节区血肿96例,外囊区血肿42例,脑叶血肿8例,破入脑室38例。
血肿量(50.50±5.50)ml。
1.2 治疗方法全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止血、控制血压、脱水、吸氧、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导尿等基础治疗。
做术前准备,行大骨瓣开颅,其中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102例,单纯行血肿清除术38例,行血肿清除+内减压术4例,行血肿清除+小脑幕切开术2例。
出血破入脑室者有32例行侧脑室额角钻孔置管引流。
其中有86例行气管切开术。
2 结果
本组1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后死亡38例,死亡率为26.0%,幸存108例。
幸存的108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
患者随访结果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分级:1级30例,独立活动,无需帮助指导;2级36例,能活动,但需帮助指导;3级26例,需具体帮助方能完成活动;4级12例,无活动能力,需他人搬动或操持代劳;5级4例,植物状态。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危害很大,死亡率可达32%~55%。
经过急性期治疗,存活者往往也都留有严重的残疾,影响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质量。
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脑动脉尤其是脑内穿支动脉的玻璃样变或纤维样变,形成局灶性缺血坏死和(或)微小动脉瘤。
在血压骤升时可引起血管坏死灶漏血或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
其血肿形成后不仅产生占位效应直接破坏脑组织,同时造成血肿周边脑组织缺血[2,3],且血肿在凝结和液化分解过程中产生很多毒性物质,如凝血酶[4]、补体、血红蛋白分解产物等[5],引起继发损害。
脑出血发生后病情凶险,其预后与患者的意识水平、年龄、是否合并其它系统疾病、出血部位、出血量、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密切相关。
3.1 大骨瓣开颅术的特点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传统的手术方法,需要全身麻醉,开大骨瓣。
其优点是:(1)减压充分而且迅速,可使颅内压在术后即得到缓解,而且可以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术式,如去骨瓣减压术、内减压术等。
(2)直视下完成血肿清除及止血操作,这在出血可能尚未停止或出血处血痂尚不牢固的超早期或早期手术中很重要。
缺点是:(1)手术操作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多,术中处理不当可能使正常的脑组织及血管受到损伤。
(2)术腔容易积血,使开颅后大面积暴露的脑组织和血管受到血肿产物的损害,加重脑水肿。
本资料显示,采用大骨瓣开颅术,通过扩大开颅范围和广泛内外减压,可有效降低颅内压,缓解脑疝,有很好的近期疗效。
3.2 手术征的掌握大骨瓣开颅术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手术方法。
但仍存在着手术操作复杂、手术失血增多、术后颅骨缺损大等不足,临床应用应注意手术适应证。
分析本组资料,笔者认为具有下列情况者首先考虑选择大骨瓣开颅术:(1)对于发病6 h以内、出血量大、颅内压较高、意识障碍短时间内快速加重的患者。
(2)有脑疝早期迹象,或已有单侧瞳孔散大者。
(3)意识障碍Ⅳ、Ⅴ级患者。
具有以下情况不宜使用:(1)高龄体质衰弱不能耐受者;(2)术前已有明显血压下降不能稳定者。
3.3 术中相关事项处理高血压脑出血在短时间内形成具有占位效应的血肿,引发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早期手术清除血肿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根本方法。
但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对于意识障碍Ⅱ、Ⅲ级的患者,早期应用微创治疗可缩短病程,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
而意识障碍Ⅳ、Ⅴ级患者,有脑疝早期迹象,或已有单侧瞳孔散大者,应立即行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Ⅰ级经严密观察,意识状态进一步加深,复查CT,短时间内血肿明显增大,视病情状况采用大骨瓣开颅手术,或行单纯血肿清除,或行血肿清除+内减压,其中有2例行血肿清除+小脑幕切开术,32例行侧脑室额角钻孔置管引流,86例行气管切开术。
很多脑出血患者死于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脑梗死、肺部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等。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1)开颅手术创伤大,对患者打击严重;(2)手术对脑组织的牵拉和对血管的损伤严重;(3)术后皮下血液进入颅内产生毒性物质损伤正常的血管。
综上所述,大骨瓣开颅手术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有效的术式,具有血肿清除彻底、视野良好、止血容易、减压充分等优点。
笔者认为在血肿量大、脑疝等急需降低颅内压的情况下,大骨瓣开颅手术可为首选治疗方法。
但该术式费时,对脑组织损伤较大,术后反应更加严重。
此组病残和死亡率较高应与选择的患者病情笃重有关。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6:687.
[2]Rabinstein AA,Atkinson JL,Wijkicks EF,et al.Emergency craniotomy in patients worsening due to expanded cerebral hematoma:to what purpose.Neurology,2002,58(9):1357-1372.
[3]Siddique MS,Fernandes HM,Wooldridge TD,et al.Reversible ischemia arou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 -ed tomography.Neurosurgey,2002,96(4):736-741.
[4]XI GH,Keep RF,Hua Y,et al.Attenuation of thrombininduced brain edema by cerebral thrombin preconditioning.Stroke,1999,30(6):1247-1255.
[5]Huang FP,Xi GH,Keep RF, et al.Brain edema after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role of hemoglobin degradation products.J Neurosurg,2002,96(2):287-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