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的慢行系统规划分析
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探讨摘要: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受关注,城市交通路网越来越人性化,在城市规划中打造形式多样的城市慢行廊道,以城市绿廊为载体,结合面状滨水空间打造游憩步行廊道,结合带状滨水空间打造健身步行绿道,是当前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标配”。
本文以襄阳华侨城片区为例,与武汉部分道路案例作对比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慢行交通;分析1城市绿道系统规划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规划不可轻视的部分,打造形式多样的城市慢行廊道,以城市绿廊为载体,结合面状滨水空间打造游憩步行廊道,结合带状滨水空间打造健身步行绿道,等等设计方式在襄阳华侨城新城区规划中十分常见,见图1慢行绿道示意图。
图1慢行绿道示意图2慢行过街设施规划2.1慢行过街设施选型概述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都是重要的城市人行过街设施,天桥和地道各具优缺点:天桥具有建筑结构简单、工期短、投资较少、施工较易、施工期基本不影响交通和附近建筑安全、与地下管线的矛盾教易解决、维护方便等优点,但是在与周围环境协调问题上要求较高,特别是附近有文物、重要建筑时更不易处理;其次是过街者一般不愿走天桥,建天桥也常给道路改造带来困难。
地道的优点是与附近景观没有矛盾,净高比天桥要少些,一般与道路改造矛盾较少。
但地道一般须设泵站排水,结构比较复杂,施工较难,影响交通,工期长,造价高,与地下管线矛盾较难处理,建成后还要专人管理,管理和维护费用大。
2.2慢行过街设施选型规范、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1.快速路和主干路上人行过街设施的间距宜为300-500m,次干路上人行过街设施间距宜为150-300m;2.城市快速路过街设施应采用立体过街方式;3.在商业区、交通枢纽等人车密集地点,宜结合建筑物内部人行通道设置连续的立体过街设施,行车地下或空中人行连廊。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1.行人横过市区封闭式道路或快速干道或机动车道宽度大于25m时,可每隔300-400m应设一处立体过街设施;2.天桥或地道的选择应根据城市道路规划,结合地上地下管线、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周围环境、工程投资以及建成后的维护条件等因素做方案比较,地震多发地区宜考虑地道方案。
城市慢交通系统的规划与管理

城市慢交通系统的规划与管理引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开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交通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给城市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车辆事故频发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慢交通系统被提出并逐渐引入。
什么是慢交通系统?慢交通系统是一种以非机动交通工具为主的城市交通系统。
它包括步行、自行车、轮滑、滑板等慢速交通工具,以及相应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措施。
慢交通系统的目标是提供便利、平安、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
城市慢交通系统的规划原那么综合考虑城市特点和需求规划慢交通系统时,需要仔细考虑城市的地形、人口分布、出行需求等特点。
不同城市的规划方案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提供便利的慢交通设施慢交通系统需要提供便利的设施,包括行人和自行车道、停车设施、交通广场等。
这些设施应该布局合理,连接方便,使行人和自行车能够平安、便捷地通行。
提倡多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共享慢交通系统不仅仅是规划自行车道,还应该考虑其他非机动交通工具的需求,如行人、轮滑、滑板等。
系统设计时应该鼓励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共享,提供适用于多种交通工具的设施。
加强交通管理和宣传教育为了保证慢交通系统的顺利运行,需要加强交通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包括交通组织、交通信号设置、平安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交通系统的平安性和效率。
城市慢交通系统的管理措施制定详细的交通规划制定详细的交通规划是慢交通系统管理的根底。
规划应该包括慢交通设施的布局、交通组织原那么、交通信号设置等内容。
规划要兼顾城市的开展需求、人口分布和出行状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完善相关的交通设施慢交通系统管理需要完善相关的交通设施,如行人步道、自行车道、停车设施等。
这些设施应该便捷、平安,并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此外,还需要配套设施,如换乘设施、效劳设施等。
引入智能交通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的引入可以提高慢交通系统的管理效率和平安性。
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与优化

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与优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交通需求的增长,城市交通拥堵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慢行系统逐渐被引入到城市交通设计中。
本文将探讨慢行系统的应用与优化。
一、什么是慢行系统慢行系统是指为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提供便利和安全的交通设施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慢行系统强调的是以人为本,鼓励和保护可持续交通方式的发展。
慢行系统的设计应该考虑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三者之间的协调,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安全,并且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
二、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在城市规划中,慢行系统可以被纳入道路网络规划中。
例如,在城市地标建筑周围设置步行街,优先规划自行车道,以及对公共交通站点进行布局,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便利出行的需求。
其次,慢行系统需要与其他交通方式协调发展。
例如,对于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的交叉口设计,需要设立相应的交通信号系统,确保自行车和行人的安全通行。
同时,公共交通与步行者之间的衔接也需要考虑,合理设置公交站点和步行路径。
另外,慢行系统的应用还可以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
例如,在城市广场和公园的规划中,应留出足够的空间供人们休闲和娱乐。
同时,还可以将绿化带和景观设计纳入慢行系统的范畴,提供美观的环境和舒适的行走体验。
三、慢行系统的优化慢行系统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慢行系统的运行状况。
通过实时监测人流、自行车流和公交车流的数据,可以对慢行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次,在慢行系统的建设中,要注重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根据城市的规模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对于已建成的城市,可以通过改造和更新既有的交通设施,来逐步实现慢行系统。
另外,需要注重宣传与教育。
慢行系统的成功实施需要得到公众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慢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促使更多的人选择慢行方式出行。
城市规划中的慢行系统规划分析

城市规划中的慢行系统规划分析摘要:城市原本就是以宜居来尊重人性与生活真谛的现代文明的栖息地。
以此出发,市民乐得改变曾经“陀螺式”的运转生活,藉由“慢行系统”享有“慢的乐趣”,从而重构一种优雅从容的“慢生活”。
而“慢生活”,既是“慢行系统”的旨归,也是“慢行系统”盛行的必要支撑。
关键词:城市规划;慢行系统;研究引言:慢行系统因其具有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特点,作为一体化交通及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成为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解决城市交通现有问题的有效方式,故在城市规划中着重进行慢行系统的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的特征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们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而其中就包含步行和非机动车的出行方式,这种出行方式所占比重在所有城市交通中也最大。
“慢行交通”指的就是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的以人力为主要动力的出行方式,城市慢行交通特点如下:(1)为了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出行,上班、购物、吃饭等等;(2)对于短距离出行,慢行交通较其他方式有明显的优势;(3)相比其他交通方式而言,占用空间不大;(4)分布广泛,节能环保;(5)在整个交通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事故频发,难于管理。
在城市交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较多考虑机动车道,忽略了对于步行和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的关注,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空间的利用和人们的幸福指数有很大影响,所以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设计,方便人们的出行和生活。
2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2.1非机动车交通系统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是指以非机动车作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本文所指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指自行车交通),骑行者享有交通优先权,提供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出行机会的一套与机动车、行人不同程度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包括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专用路、停车设施、过街设施、非机动车信号设施、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
综合国内外现状看来,城市中非机动车交通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阿姆斯特丹模式——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巴黎模式——短距离及与公交接驳的辅助交通工具;香港、新加坡模式——自行车交通作为休闲健身工具。
慢行系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慢行系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慢行系统是指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种交通模式。
与传统的高速交通相比,慢行系统注重提供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的交通方式,鼓励人们步行、骑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电动车等低速交通工具。
本文将对慢行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慢行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许多城市通过改造道路、新建自行车道、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等方式,积极推动慢行系统的发展。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交通流量,减轻城市交通拥堵,还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例如,丹麦的哥本哈根是慢行系统的杰出代表,其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方式,鼓励人们步行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城市交通效率高,空气质量好。
慢行系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智能交通、物联网、无人驾驶技术等的迅猛发展为慢行系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智能公共自行车和电动车共享系统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
此外,通过使用智能手机APP应用程序,人们可以轻松规划行程、查询交通信息,提供了更好的出行体验。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供了方便的出行方式,同时也为慢行系统在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方面提供了更科学的工具。
未来,慢行系统将继续向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慢行系统将更加安全和舒适。
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机的引入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提供更高效、低碳的交通选择。
其次,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慢行系统将更加高效和便捷。
智能公共自行车和电动车共享系统的推广将减少私家车使用,改善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同时,智能交通信号灯的应用将提高交通流量管控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另外,慢行系统的发展还将与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慢行系统的需求,新建或改造街道、步道和自行车道,提供更好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道路网络。
此外,慢行系统的发展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少废气排放。
在追求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慢行系统将成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的重要考虑因素。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要点分析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要点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负荷压力骤增,使现代交通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人居环境日趋恶化。
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为代表的慢行交通则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实现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基于慢行交通体系的城市低碳交通具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1.慢行交通的定义和作用慢行交通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高速和快速交通而言的,一般情况下,慢行交通的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
由于许多大中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慢行交通模式是一种“低碳、绿色、可持续”的交通运行模式。
建立慢行交通系统,可以有序的引导居民从私家车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形成“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等出行方式,以达到遏制城市资源浪费,减少小汽车出行量,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实现城市交通“门到门”无缝有效衔接的交通模式。
2.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主要是针对大城市慢行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目标、策略、规划控制对策,推动慢行交通系统整体水平的提升。
2.1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以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基础,建立非机动车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良好的换乘;以城市道路为依托,建立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的非机动车廊道;以慢行区划分为依据,优化、整合区内非机动车网络;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完善非机动车管理体制和公共政策。
非机动车道网络划分为廊道、集散道、连通道、休闲道等几个等级。
非机动车与轨道站、BRT、常规公交等的分级换乘枢纽。
构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提倡短距离出行向自行车交通转换,有效衔接轨道、BRT、常规公交,大大提升公交服务范围,实现公交出行的门到门。
中小城市慢行系统规划—以大理市主城区为例

提升街道空间活力,增强 沿街商业效益
适用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城 市功能区
规划理念借鉴
3.宁静交通(Traffic Calming)
人行与车行系统融合 限速(道路设计为尽端式或 缩口状,将车道设计成折线 形或蛇形,迫使车辆减速, 保证步行者的安全; 归还步行和骑车空间和非 交通活动空间 提高步行者、骑车者和其 他非交通活动参与者的安全 性,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
城市出行结构示意图
2.结合用地功能布局,采 取分类分区发展引导
各功能区慢行构成和地位作 用存在差异,应对各功能区 慢行系统发展进行分类引导;
用地功能与出行结构关系图
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3.引导和满足出行活动需 求,构建人性化慢行系统;
中小城市生存性出行(上班、 上学、务工)慢行交通量较大; 生活性出行(购物、就餐、文 体活动、探亲访友) 慢行需求 比重也大于其他方式; 慢行交通以通勤为主,居住 区与办公、学校之间应配建无 障碍慢行设施;生活性出行中 购物就餐和文体娱乐慢行需求 较大,应重视综合商业、文化 娱乐、景观功能区慢行系统设 置,改善慢行出行环境。
雷德朋模式(人车分流) 共享理论 宁静交通 新城市主义和TOD模式
因地制宜引导城市用地开发和交通系统结构调整,实现城 市绿色、低碳发展。
二、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慢行系统发展策略
1.提升慢行交通系统地位, 构建绿色低碳城市
居民日均出行次数为2.78人 次/日,慢行 (步行和非机动 车) 比重为53%,高于公交和 私人机动车分担率(47%),是 构建大理低碳示范区基石;
用地空间布局图
慢行出行OD分布图
中观层面-分区引导
慢行分区 核心商业办公 慢行区 需求特征 以通勤型出行和购物、餐饮等生 活性出行为主,慢行出行量大而 持续时间长
慢行系统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案

慢行系统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案慢行系统是指通过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非机动交通方式的发展,提高城市居民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的一种城市交通规划和设计理念。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慢行系统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慢行系统规划的意义、设计原则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慢行系统规划的意义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主要以机动车为中心,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而慢行系统规划则以人为本,强调非机动交通方式的发展,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慢行系统规划可以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通过建设人行道、自行车道等交通设施,为行人和骑行者提供更加安全、便利的交通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化率和景观设施,使城市更加宜居。
其次,慢行系统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步行和骑行是一种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活动量,促进新陈代谢,降低患病风险。
同时,步行和骑行也有助于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
最后,慢行系统规划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社交互动。
步行和骑行是一种缓慢的交通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周围的环境,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促进社区的凝聚力。
二、慢行系统规划的设计原则慢行系统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以确保其实施效果的有效性。
首先,慢行系统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整体交通网络。
慢行系统应与公共交通系统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方便居民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出行。
其次,慢行系统规划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
城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交通需求和空间特点,慢行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设计,以满足不同区域的需求。
再次,慢行系统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安全性。
步行和骑行是相对较为脆弱的交通方式,慢行系统的设计应注重交通安全,设置合理的交通信号、人行道隔离设施等,确保行人和骑行者的安全。
最后,慢行系统规划需要考虑环境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中的慢行系统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18T11:02:43.76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作者:蔡丽彬曾琳
[导读] 慢行系统因其具有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特点,作为一体化交通及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漳州 363005
摘要:城市原本就是以宜居来尊重人性与生活真谛的现代文明的栖息地。
以此出发,市民乐得改变曾经“陀螺式”的运转生活,藉由“慢行系统”享有“慢的乐趣”,从而重构一种优雅从容的“慢生活”。
而“慢生活”,既是“慢行系统”的旨归,也是“慢行系统”盛行的必要支撑。
关键词:城市规划;慢行系统;研究
引言:
慢行系统因其具有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特点,作为一体化交通及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成为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解决城市交通现有问题的有效方式,故在城市规划中着重进行慢行系统的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的特征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们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而其中就包含步行和非机动车的出行方式,这种出行方式所占比重在所有城市交通中也最大。
“慢行交通”指的就是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的以人力为主要动力的出行方式,城市慢行交通特点如下:(1)为了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出行,上班、购物、吃饭等等;(2)对于短距离出行,慢行交通较其他方式有明显的优势;(3)相比其他交通方式而言,占用空间不大;(4)分布广泛,节能环保;(5)在整个交通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事故频发,难于管理。
在城市交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较多考虑机动车道,忽略了对于步行和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的关注,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空间的利用和人们的幸福指数有很大影响,所以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设计,方便人们的出行和生活。
2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
2.1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是指以非机动车作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本文所指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指自行车交通),骑行者享有交通优先权,提供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出行机会的一套与机动车、行人不同程度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包括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专用路、停车设施、过街设施、非机动车信号设施、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
综合国内外现状看来,城市中非机动车交通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阿姆斯特丹模式——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巴黎模式——短距离及与公交接驳的辅助交通工具;香港、新加坡模式——自行车交通作为休闲健身工具。
2.2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是由城市中所有对公众开放的步行空间,包括居住区、商业区、风景游览区等内部的各步行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的步行专用通道网络所组成。
城市步行系统为市民提供的是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
3设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的对策思考
3.1公共资源的配置
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首先需要慢行路网,其次需要公共交通和其他公共资源的配套,可以说是一项综合考验。
需要说明的,慢行系统主要适用于短途出行。
所以,这就需要城市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便捷、顺畅,从而使慢行和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共同构成市民的完整出行。
此外,市民慢行习惯的养成,还有赖于公园、体育场馆、图书馆、学校、医疗等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布局。
以广州为例,广州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未来五年,广州将投入近21亿元打造“图书馆之城”,其中一个指标是出门步行15分钟就能到。
只有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等公共资源网络化布局合理,从而适合市民通过“慢行系统”抵达,慢行才会成为一种主要的出行选择。
否则,某一种必需的公共资源布局较远,而其间的公共交通亦不通达,很多人就不得不选择机动车出行去对接那种公共资源。
3.2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视觉感受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要强调景观享受的慢行,将城市良好的山水、绿化景观与慢行交通结合起来,使慢行出行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强调慢行过程中人的视觉感受,人们在慢行环境当中的景观需求和休憩交往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应成为规划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要注意慢行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针对慢行交通的主体偏向老年人、青少年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特点,在重要的慢行交通节点应加强对慢行者的指示,增加透明度,这也是适应老龄化社会与多元化城市生活的需求。
普及无障碍设计,并要求具有亲切的空间,应尽量避免过于凹凸不平的路面。
3.3划分慢行区域
根据城市用地空间的布局,利用快速路、主干路、铁路及江河湖泊将区域划分为多个慢行岛;再以次要道路为边界,对这些慢行岛进行重新划分,在慢行交通发生量较大的区域形成慢行核,如居住社区核、商业办公核、校园核、历史街区核、公园绿地核、工业核等,在慢行核内保障商业服务设施、公园绿地以及交通枢纽的完整性,保证慢行交通者使用,鼓励市民在核内完成出行。
3.4依据城市特征,选择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模式
慢行系统规划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布局特点,考虑多种交通模式和需求特性,主动适应城市发展和交通服务的新趋势,以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理念,指导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和管理。
根据慢行系统的供需分析,结合各种慢行交通设施的特点,慢行交通系统一般采用点、线、面和网多层次、全方位的规划模式。
慢行系统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中心放射型、组团并联型和组团串联型等三种,应根据城市布局形态、城市规模、人口分布、设施建设等条件进行选择。
3.5创建慢行空间
创建慢行空间尤为重要,其方式也非常多,比如可以通过完善整体道路交通设计、道路断面设计、控制建筑后退距离和布置停车设施以及积极引进非机动车道路等措施实现。
与此同时,在创建慢行空间的过程中还可以将道路断面设置为多样性,体现人性关怀的同时满足
不同的不行需求。
3.6建设换乘枢纽
此处的换乘枢纽建设主要是指对非机动车换乘枢纽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与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等出行方式的换乘,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
一般而言,步行、自行车、机动车交通都会有自己的合理出行距离,因此,换乘枢纽显得尤为重要,非机动车的换乘枢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需求及特点应当被重点考虑进去,只有这样慢行系统才能够被整个城市交通体系所接纳,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3.7构建非机动车与步行系统,架构慢行交通系统双层框架
构建非机动车系统网络是建立多层次的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非机动车网络能使得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实现交通分流,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非机动车通行环境。
步行系统是不行交通的载体,是慢行交通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是城市中步行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质形态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总和,其中,步行路径和网络主要是依托道路形成的人行道、步行街、休闲绿地、住区、商业区内及不同区域之间形成的供步行者使用的路径,步行设施环境是存在于系统中服务于步行者的物质要素和控件要素。
3.8大措施推进慢行系统建设
在核心区域推进二层连廊/地下通道建设,缓解地面慢行压力;持续优化片区级地面慢行网络,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完善干道立体过街设施,在过街流量大、人车冲突严重、建设条件适宜的拥堵路段内年度滚动增设46座天桥/地道,实现人车分离;研究自行车专用快速通道的规划建设;推进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建设。
结束语:
慢行交通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涉及面很广,但由于现有文献资料的局限性,未能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全方面的综合的评析。
应通过科学的设计、合理的设置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的接驳方式,实现其绿色节能的真正意义,是城市规划者和学者的共同目标。
只有完善好慢行交通系统理论体系,找出慢行交通与城市其他方面的联系,并且认识到研究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真正意义,才能正确引导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实现。
参考文献:
[1]孙明伟,李季.包头市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策略及实践[J].规划师.2017(02) [2吴佳璞.城市慢行系统立交节点方案设计[J].上海公路.2018(02)
[3朱鲤.关于城市规划和交通若干问题的探讨[J].交通与运输.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