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合集下载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
西 方
丝绸之路 友谊支路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
东 方
作 用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中国的丝绸、陶瓷、 铁器、漆器等商品经此运送到西方。而西方商人则利用此路把毛 皮、香料、药材、珠宝等物品运到中国。丝绸之路也成为东西方 文化交流的桥梁。古罗马的魔术表演、波斯的马球游戏经此传入 中国。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 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对匈 国力情况 奴的政 策 汉高祖时 战争、 汉初国力较 期 和亲 弱 所处的时 期 汉武帝时 期 武力反 经过汉初几 击匈奴 十年的休养 生息,国力 强盛 国力强盛 汉武帝之 和亲 后
和亲的性 质
被迫和亲
平等互利



比较汉朝初期和后期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的 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变化:汉初出击匈奴失败,为了换取北部 边疆暂时的安宁,采取了被动的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打败了匈奴,在匈奴的请求 下,西汉政府采取了主动的和亲政策。 原因:这种政策变化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 化。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加强,国力强盛, 加上对西域有了更多的了解,汉武帝才可 能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路线: 长安——陇西——河西走廊——玉门关——楼 兰——龟兹——大宛——大月氏——大夏——葱 岭——于阗——阳关——祁连山——陇西——长 安 经过的国家: 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土库曼 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经过的高山峻岭和戈壁沙漠: 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和塔克 拉玛干沙漠

军事(疆域治理或民族关系)上:开疆拓土

3.4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3.4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汉与匈奴的关系—战和交织 单于和亲
单于和亲
西汉政府将汉皇室女子作为公 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同时, 每年赠送给匈奴大量财物。
汉与匈奴的关系—战和交织 单于和亲
和亲列表
匈奴入侵
前200年,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前199年,匈奴冒顿数次侵略北方边境。
前192年,汉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前182年,匈奴入侵狄道,攻打阿阳。
武力反击
汉朝北部边患基本 汉朝国力强盛;汉武帝 解除,边境安定, 的雄才伟略……
社会发展
和亲与互市
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 处与文化交流,做出 了贡献
汉国力强盛,匈奴分裂, 国力衰弱。主动和亲
北匈奴战败后,部分 战和兼有 西迁,匈奴势力逐渐
汉国力强盛,匈奴分裂, 国力衰弱
从蒙古草原消失
比较汉初 “和亲”与汉元帝时“和亲”的异同?
第二次 BC119年 加强同西域
各国的联系
BC138年,张骞应募从长 安西行出使西域。中途被 扣留10余年,逃离后到达 大月氏
张骞未能完成使命, 但了解了西域各国的 经济、政治与文虎情 况及各国想和汉朝往 来的愿望
BC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 使西域,带去上万头牛羊及 金币、丝绸等财物。访问了 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 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 化交流频繁 派使节携带礼物回访长安。
汉武帝前,西域小国林立,有的国 家以农耕为主,有的国家以畜牧为 主。物产丰富,盛产香料、核桃、 葡萄等,产良马和玉石。 西域北部的一些国家,当时受到匈 奴的控制,如大月氏西汉初年被匈 奴逼迫而西迁。
二、凿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
阅读书本,填写表格
原因
经过
结果
第一次 BC138年
联络大月 氏夹击匈 奴

第四课_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第四课_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②概况: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21年,汉朝击败匈奴占领 河西走廊,先后设立四郡。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未完成,但西行使人 们了解到西域各国的经济、 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 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二、对外交流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开疆拓土 民族关系之一:与匈奴的关系
1、秦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兴起: ①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②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
(2)秦与匈奴的关系 ①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回大片土地。 ②秦始皇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基础上, 修筑城防。
西汉政府十分注意对南方的经营, 不仅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广东、广 西等当时越人居住地还修建通往西南地 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
“滇王之印”金印
公元前109年,汉武 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 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 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 国国王为"滇王",并赐" 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用 纯金铸成,金印重90克, 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 血,背有鳞纹。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后,对云南实行羁縻统治。 1956年11月,云南省博物馆从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 出这一"滇王之印"。这是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滇王金印 的印章形制,根据《汉旧仪》当属列侯的规格,但却是王印, 这表明滇王国同西汉中央王朝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是一个 个有特殊地位的内臣。
积极:阻止匈奴侵扰,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国建筑史 上的一次伟大创举,利于弘扬中华文明。 消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给秦朝百姓带来 沉重的负担;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等暴政的具 体体现,为秦朝迅速灭亡埋下了伏笔。

3-4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3-4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8
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这是新疆接受中央政府 管辖的开始
西域都护府
19
20
西汉对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经营
西汉政府十分重视对南方的经营,不仅有效管理今浙 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当时越人的聚居地,还修建 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 系。
5
6
秦修建长城的目的和意义
7
汉步兵
8
匈奴骑兵
9
霍 去 病 陵 墓 雕 塑
10
11
史料: “边城晏闭,牛马 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 黎庶亡干戈之役。 —— 《汉书》
史料:汉与匈奴合为一家, 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 《汉书》
12
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汉初和亲 昭君出塞
西汉对匈奴的反击取得了决定 西汉初期,中原经济遭 的胜利,而匈奴内部分裂,彼 战争破坏严重,国力明 此攻杀不休,南迁的匈奴请求 显不足 匈奴强大 归顺、和亲
匈奴主动“和亲”,希望恢 复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
背 景
目 西汉被迫“和亲”,希望 的 能阻止匈奴南下掠夺
效 果
这是屈辱性的和亲。匈 奴依然年年挥师南下, 经常威胁黄河流域人民 的生产和生活
这是双方平等的和亲。汉 匈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 时间。汉匈两族长期友好 相处
13
匈奴与秦汉王朝关系
秦 战 蒙恬取河南地 连长城 和 和亲政策 战 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和 昭君出塞 东汉 和 南匈奴归顺南、贵州和四川 西南部一些少数民族的总称。包括夜郎、且兰、滇等 许多少数民族。 西汉时,中央政府采用郡守县令与当地首领王侯 并存的制度,既加强了对当地管辖,密切了西南夷地 区与内地的联系,又尊重了西南夷的民俗。

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意义
丰富了汉族的 经济生活。 促进了当地的 经济发展。
西汉
张骞通西域,增进了汉帝国对西域的了解,促 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公元前60年 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西域都护府
丝绸之路
丝绸、陶瓷
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 欧洲
西 方
马匹、毛皮、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 音乐、舞蹈、宗教、文体娱乐活动……
东 方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 和养蚕技术……
①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成为东西方 文化交流的桥梁。 ②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 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西汉政府对南方的经营
1、有效管理越人居住区 2、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
与云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赐滇王之印
汉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1、东汉时期和朝鲜半岛来往密切
2、西汉时和30多个日本小国交往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 削弱封国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统一铸造货币,经营盐铁,
增加中央收入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边疆治理上:○反击匈奴,占领河西走廊,设置郡县
开 疆 拓 土
○经营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一、开疆拓土
西汉北部 游牧民族
秦与匈奴
匈奴的兴起 战国末年 秦、赵、燕 长城
秦始皇 单于 末年 秦统一后 秦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
辽东
全长一万多余里
临洮
汉匈关系
西汉
VS
主要原因 国力较弱, 被动和亲。
匈奴
与匈奴的关系 汉初 汉武帝时 战败,和亲 武力反击 和亲与互市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在古代,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些活动,一个国家可以扩大自己的领土,增加资源,提高国家实力,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增进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观点及其意义。

2. 掌握中国古代在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方面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3. 能够分析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对一个国家的影响。

三、进修重点1. 开疆拓土的含义和意义。

2. 对外交流的重要性。

3. 中国古代在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方面的成就。

四、进修内容1. 开疆拓土的含义和意义开疆拓土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战争或其他手段,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增加资源,提高国家实力的行为。

在古代,开疆拓土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疆拓土,一个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从而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繁荣。

2. 对外交流的重要性对外交流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的行为。

通过对外交流,一个国家可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制度,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增进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同时,对外交流也可以带来经济和技术上的合作,增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3. 中国古代在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在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的统一局面,将中国的领土范围扩大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汉武帝开拓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唐玄宗时期,中国的疆土达到了一个极致,对外交流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影响了周边国家,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

五、进修方法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观点和意义。

2. 分析中国古代在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方面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3. 讨论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对一个国家的影响。

六、进修评判1. 请同砚们用自己的话简单诠释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含义。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案:3.4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案:3.4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秦汉时期与匈奴、西域的关系,知道汉朝对匈奴和战政策演变的原因。

②了解匈奴的兴起和秦汉统治者稳固边疆的措施。

③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初步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根本技能。

②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明确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开展的主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匈关系的转变教学难点:分析西汉对匈奴政策变化的原因,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图表教学法、以史导论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四、[新课导入]P:视频?大汉天子?出征匈奴T:在秦朝时,活泼在蒙古草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是什么民族? S:匈奴T:匈奴是怎样兴起的?S: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T:匈奴兴起南犯,秦始皇如何应对?S:派大军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防御P:秦长城示意图T: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在哪?S:西起临洮,东到辽东T:教师给你明天提供两段材料,阅读相关资料,说一说修建秦长城的历史作用?P:观点1:秦长城的修建,对防范、阻止匈奴侵扰,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开展,保障内地人民安定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观点2:长城是秦始皇权力的象征,为修长城,秦朝连年投入数十万人力,它消磨了秦帝国的国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S:积极:阻止匈奴侵扰,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利于弘扬中华文明。

S:消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给秦朝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等暴政的具体表达,为秦朝迅速灭亡埋下了伏笔。

T:秦长城帮助秦国抵御了匈奴的入侵,但是到了秦末汉初,中原混乱,匈奴再次南犯。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教学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教学课件人教版

西域的地理范围
两汉时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以及 更远的地区。
张骞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
这是汉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几种植物,分别是:苜蓿、葡萄、石 榴、核桃。
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几次?有何作用?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①设立: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事务——新 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1)汉朝与朝鲜半岛的交往 (2)汉朝与日本的交往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凯 撒,身着华丽的丝质长袍去看戏。 长袍制作之精美令全场观众赞叹 不已。后来,穿着用中国丝绸缝 制的衣服成为罗马贵族的时尚。 p23
猜一猜:
汉代的丝绸织品怎么会出现在古罗马呢?
②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保障了东西商路的畅通, 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广大地区的交流,以及对西域地 区的管理。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1.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2.为开辟了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3.为后期西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提供了条件
1、丝1、绸丝之绸路之路 (1)(时1)间时:间西:汉西张汉骞张出骞使出西使域西之域后之后
②概况:
作用: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任务未完成,但西行使人们了
解到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
•公元前121年,汉朝击败匈奴占 领河西走廊,先后设立四郡。
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 的愿望。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②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3.BC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的管辖.
教学课件
历史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初
汉武帝时
汉武帝后
东汉时
2、汉与匈奴 ①战争: 刘邦遭遇“白登之围” ◆汉初:
②“和亲”: 内容: a .嫁公主给单于。 b .每年赠送大量财物。 汉初“和亲”原因:①汉初国力较弱;②休养生息, 稳定边疆;③刘邦遭遇“白登之围”
为了暂时避免匈奴的侵扰, 汉初实行“和亲”政策,这 是被迫的,屈辱的。也没有 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 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 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万里长城
辽东
辨证地看待秦长城: 观点1:秦长城的修建,对防备、阻止匈奴侵扰,保 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保障内地人民 安定的生产和生活,起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观点2:长城是秦始皇的象征,为修长城,秦朝连年 投入数十万人力,它消磨了秦帝国的国力,导致了 秦朝的灭亡。 临洮
2、汉与匈奴
学习任务: 阅读P58第三段到P61阅读卡,完成下列表格: 与匈奴的关系 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P61第1、2段: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及意义。 公元前119年 意义:从此,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 织品、金属工具等
西汉
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 张骞经过的地方现在大致属于哪些国家?
西域
阿富汗 塔吉克斯坦 伊朗 中国
(2)经过哪些高山峻岭,戈壁沙漠?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天山、昆仑山
◆汉武帝时:
③再战争: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先 后三次出击匈奴,结果:取 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并 实施统治。从而促使匈奴分 裂,再也无力与西汉抗衡。
◆汉武帝后:
④再和亲:
呼韩邪单于向西汉称臣并 向汉元帝提出和亲请求, 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
昭君出塞
资料: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马之警, 黎庶亡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之后,展现的欣欣向荣的和 平景象,使北方出现了几十年的安定局面。
资料1:
这是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东 汉墓出土的一件锦袍,它窄 袖、裙摆,为典型的西域民 族服装款式,但是布的质料 和纹样却是汉族特有的。
汉代锦袍
资料2: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身着华丽 的丝制长袍去看戏。后来,穿着用中国丝绸缝制的衣 服成为罗马贵族的时尚。 想一想:上述史实和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P72
西
起点:长安
亚 新
终点:欧洲

丝路何以通畅(P69)
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对西域采 取过哪些重大举措?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外交上: 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 好关系,交往频繁。
行政管理 1.公元前121年,在河套、河西走廊地区, 方面: 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2.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 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悬泉置驿站遗址
玉门关
( 大秦)
陕甘高原
(古罗马)伊朗高原
大月氏
安息
葱 岭 帕米尔高原
河西走廊 (敦煌) 阳关
乌鞘岭
(长安)
(西安)
2、西域都护府和丝绸之路
学习任务:阅读P61 第3段:理解设置西域都护府的时间、职责和意义。 公元前60年 职责: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意义: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第四段: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 欧 洲
交通上: 沿途设有很多驿站。
驿站的职责:负责传递文书,并接待往来的官
吏与使者。
沟通了亚欧两大洲,促进东西 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毛皮、香料、药材、珠宝……
西 方
魔术、音乐、舞蹈、宗教……

友谊 之 纽带
丝绸、陶瓷、铁器、漆器……
冶铁技术、蚕桑技术、四大发明……

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②西汉时和30多个日本小国交往
◆东汉时:
南匈奴同汉友好,逐渐南迁
北匈奴侵犯汉境,被击败后部分南迁,匈奴势力
逐渐从蒙古草原消失
◆汉匈文化交流
洛阳就学的匈奴子弟传播汉文 化,仿制汉式铜器和铁器
汉朝
匈奴
驴、骡、骆驼、乐器、歌舞、 摔交、赛马
内蒙古一座汉代墓葬中的壁画:
请说说这幅壁画所 展现的生产场景说 明了什么?P72
农事图 说明了在汉代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受中原农耕文明 的影响,已经有了农耕生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当时民族交融的状况。
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与匈奴的关系
秦朝 汉初 汉武帝时 汉武帝后 东汉时 战争和防御 战争,和亲 武力反击 和亲与互市 南匈奴友好 北匈奴战争
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汉初国力较弱 汉朝国力强盛;汉武帝 的雄才伟略 匈奴分裂,国力衰弱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出使西域
学习任务:阅读P60 P60:第1段:了解西域的范围。 第2段:了解汉武帝前西域的情况及盛产。 第3、4段: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间、目的和成果。 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 成果: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 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昭君出塞
意义:为汉匈两族 的友好相处与文化 交流,作出了重要 贡献。
题昭君墓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 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P72 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了汉武帝 时实行武力反击。 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汉国力增强,也与汉武帝的 雄才大略有关。 汉初“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时期的“和亲”有着本质的区别。汉初的 “和亲”是在国力弱的情况下进行的,是被迫的。 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主动的、平 等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战争,而是民族间友 好交流、融合、长久的和平。
说明了汉朝时,中国的丝织品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达了西方。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在 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西汉政府对南方的经营 ①有效管理越人聚居区
②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 道路
“滇王之印”金印
■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①东汉时期和朝鲜半岛来往密切 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 马等特产也运到中国
——秦汉时期
汉代阳关遗址
■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1、秦与匈奴
学习任务: 阅读P58一、二两段回答: 1、在秦朝时,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是 哪一个?它是怎样兴起的?其首领称什么? 匈奴 单于 2、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如何?是在原先战国时哪些 国家基础上修筑的?起讫点分别在哪里? 目的: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 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