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诗外

合集下载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格律诗(一)“工夫在诗外,作诗先作人”这是诗家的一句行语。

诗,是文学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是个人生活经历所构成的心灵图画,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表现,也是个人品德、修养、学问、素质的综合表现。

所以:1、诗人要正派,要胸襟宽大。

2、诗人要高尚,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3、诗人要谦虚,要有学习别人长处的精神。

例如: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首句原为“别梦依稀哭逝川”,后经友人提出“哭”的字面欠妥,建议改为“咒”,毛主席不仅接受,还将其称为“半字之师”,又如毛主席的《长征》中,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因友人建议,诗要尽可能避免重字,前面已有“五岭逶腾细浪”,宜将后浪改为水。

也被采纳,所以,才成“金沙水拍云崖暖”。

诗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感情是纯朴的,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古人云“诗文有骨肉之情”。

一、基本要求:1、字句相等。

七律是七言八句;五律是五言八句。

超过八句符合格律要求叫长律或排律。

律绝同是四句。

2、平仄相对。

律诗讲抑扬顿挫,在对偶句中除注有可平可仄标示的字外,上下句平仄声必须相对立,并要求双句押韵。

3、结构相同。

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上下词组结构必须相同。

4、词性对仗。

律诗不仅要求用字用词精练准确,讲艺术、有美感,而且颔联、颈联上下分组词性必须对仗,否则不称其为律诗。

5、音步分明。

每个诗句第二和第四字为音步,二者不能用同声字。

七言第六字虽不是音步,但一般与第四字也不能同声。

6、注意粘对。

粘对亦称粘连。

“粘”使全诗整体衔接;“对”指对偶句平仄对立。

粘连就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

7、拗句补救。

补救办法有两种:第一是本句自救。

“五言”句一拗三救,四拗三救;“七言”句是三拗五救,六拗五救。

第二是对句相救。

前拗后救,一拗双救。

(注:律诗律绝都有“四式”诗谱,只要认真严格按诗谱写诗就会符合律诗律绝的声律和韵律。

中国有名的古诗句

中国有名的古诗句

中国有名的古诗句中国有名的古诗句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有名的古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有名的古诗句1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唐·李白《蜀道难》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汉江临泛》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元·张养浩《双调令》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功夫在诗外,磨刀不误砍柴工-精选文档

功夫在诗外,磨刀不误砍柴工-精选文档

功夫在诗外,磨刀不误砍柴工“哇,真是不可思议,老师,这节课咋过得这么快!”教完《口技》一课刚下课时,几名学生就异口同声地喊开了,都是一副轻松而又满足的样子,显然这节课收获不小。

我欣慰地点点头,心里暗暗高兴。

从教多年,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上,从“吃力不讨好”的迷惑到“煞费苦心,茫然无所措”的疑惑,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我渐渐明白了陆游《示子橘》中“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含义,通过一次次有效的尝试,尤其在教学《口技》一课时,我懂得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古话所蕴含的朴素道理:预习充分与否,直接关系教学效果的好坏。

平时我们预习往往只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教师布置了,但没有具体要求,学生无从下手;教师提了要求,但学生兴致不高,敷衍了事。

总之,预习环节的缩水直接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如何让预习工作高效、有效,我在教学《口技》一课时进一步进行了思考、尝试。

一、功夫在诗外,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预习习惯非短时之功可以养成。

刚入学的新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自制力、自我约束能力不高,再加上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想让学生回到家以后独立预习知识,则难上加难。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教师下一番工夫。

首先,长期关注每位学生,时时跟踪了解。

学生家庭情况不同,许多学生的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情况,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时常与其交流,通过思想教育,使其明白家长工作的辛苦,鼓励其努力学习,回报父母。

在频繁的关注交流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进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有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家中配备电脑,拥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对这部分学生要多引导其学会充分利用手头资源,促进自身成长。

其次,在预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成就感和自信心对习惯的养成起推动作用。

学生预习之后,教师及时检验其预习的成果,哪怕是一点新发现,都给予肯定,这让学生在获得自学乐趣的同时,增强学习动力。

古诗鉴赏诗外工夫刍议

古诗鉴赏诗外工夫刍议

读写频道窑文学信箱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了让其中的“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就必须加强古诗词的教学。

学习古诗词不能简单地识字背诵,而是要注重评析鉴赏。

今天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古代诗歌所反映的生活、所描绘的情境,很难体会古人所抒发的情怀,读懂古诗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语文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古诗词创作、鉴赏、评价和传承的综合环境,因而,古代诗词的教学策略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对古诗欣赏按照“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个方面进行引导,这不失为一种简约易行的好办法。

不过,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大多回避诗词格律等知识点,而是紧扣诗歌的内容去理解分析,这本来也无可厚非,只是单一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读诗的境界,也难以形成鉴赏能力。

陆游在《剑南诗稿》中诫其子曰:“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意谓诗歌创作不能只局限于词藻技巧、诗词格律等形式上的东西;还要走进生活,感受人生,窥察诗意境界。

那么,我们今天引导学生鉴赏古诗,同样也可以借鉴这种“诗外工夫”。

本文所说的“诗外”只不过借用了这个说法,跟陆游所说的“诗外”还是略有一点区别。

这里实际强调的是诗歌内容之外的,容易被我们忽视和淡化的诗歌外围信息,包括学生的审美能力、知人论世的能力和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等。

“诗外工夫”之一:审美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

”这种审美能力应该从早抓起,让孩子从小就接受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感知和体验,积累审美经验。

在后天的学习中,要有针对性的让他们在接受语言文字信息中体验美、想象美和创造美。

这种体验越丰富,对古诗的理解欣赏能力也就越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之一。

工夫在诗外

工夫在诗外

工夫在诗外南宋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作文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没有生活的积蓄,没有语言的积累,没有文化的积淀。

就没有倾吐的质朴无华。

没有表达的真挚独特,没有情感的韵味隽永。

我尝试着把学生带到“诗外”。

让他们博观,让他们厚积。

虽然他们不能达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骄傲境界。

但是“文章本天成”,只要这样持之以恒,孜孜以求,我相信,他们一定会登临“妙手偶得之”的高山之巅。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学生引入斑斓的书的世界,与书为友。

因为只有一本又一本的书,才能在创作上作为台阶垫高学生遥望和祈想的视野。

每天中午读书二十分钟每天中午,“我提前半小时到校和学生一起读书。

学生读什么书,是要老师引导的。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给学生提供了书目,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爱读的、感兴趣的书,每人买一本,然后全班学生交换着读。

这样,学生只要买一本书,每人都可以读到52本书了。

《爱的教育》、《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昆虫记》、《做人的故事》、《海底两万里》、《名人的小学时代》,等等。

这些文学名著都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另外,我配合所学的课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如学了课文《海伦凯勒》,让学生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了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让学生去读《鲁滨逊漂流记》;学了课文《小草与大树》,让学生去读《简爱》;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让学生去读《昆虫记》……把学生由课内带到课外,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水平。

每天中午,教室里,我和孩子们一起静静地读书,沉浸在书的海洋,如痴如醉。

舒缓悠扬的音乐,沉静孩子们的心灵;优美芬芳的书籍,丰厚孩子们的底蕴。

每节课前赏文三分钟“奇文共欣赏”:这些美文可以是学生推荐的,也可以是老师精选的。

学生听后让大家讲体会,可以讲体会到的语言精妙。

可以说感受到的独特情感,可以谈颁悟到的写作技巧……同时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日本俳句PK中国唐诗沈文凡教授的专业阐析

日本俳句PK中国唐诗沈文凡教授的专业阐析

日本俳句PK 中国唐诗沈文凡教授的专业阐析| 编者按陆游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这诗外的工夫,包罗面很广,其中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诗国江西”开办之初,即有此志,经较长时间的策划,现在,方向基本明确。

今后,我们将着力推出与诗词关系较密切、以传统文化信息量较大为特色的文章。

对我们支持很大的吉林大学古代文学博导沈文凡教授近年出版《唐诗接受史论稿》(论文集)一书,余恕诚教授在序言中评价其“为唐诗接受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为后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许多新的重要资源” ,田恩铭教授撰文认为其该书对于唐诗接受史研究空间作了三个维度的拓展,其中第二个维度是效拟模仿研究,第三个维度是域外唐诗接受研究。

这恰好与我们的期望高度吻合,为此我们约请沈教授授权“诗国江西”选推部分专文。

沈教授慷慨地允诺并惠寄来原文。

首先推送的是沈文凡、陈晓雷合撰《日本俳句与中国唐诗艺术表现之异同》一文(收入《唐诗接受史论稿》271—280 页)。

日本俳句深受唐诗影响,但又与唐诗面貌迥别,读此文可大大拓宽我们的视野。

原文是纯文字版面,我们选配了若干图片,图片源自沈教授朋友圈。

日本俳句与中国唐诗艺术表现之异同作者/沈文凡陈晓雷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代,打开唐人的诗卷,会看到各种丰富的思想在闪现着灿烂的光芒。

同时,唐代这种辉煌的成果也深远地影响着世界各国,而日本作为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有意地借鉴中国的先进思想,在文学方面,日本的俳句也汲取了唐诗丰富多彩的词汇、巧妙奇特的构思等,同时二者的差距也是显著的。

作为世界上最短小精炼的文学形式,俳句对世界文坛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就像唐诗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一样,俳句在日本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以唐诗和俳句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来探求中日诗歌所体现出的差异。

1 唐代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时期,中日交流非常频繁,也就给两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气象,中国文化的传入,大大地加速了日本社会文明化的进程。

南宋四大爱国诗人的诗

南宋四大爱国诗人的诗

南宋四大爱国诗人的诗陆游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那么你想不想知道这位爱国诗人有哪些著名的爱国诗句呢?如果想知道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1、《书愤》早岁那言世事旬日,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绝情按歌舞,厩马肥死去斧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不料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盼恢复正常,几处今宵雕泪痕!3、《金错刀行》黄金错刀白玉上装,夜穿着窗扉出来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广交天下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去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存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4、《长歌行》人生不予恩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贱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抓起,白发种种去无情;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岂其马上溃贼手,哦诗长并作寒蛩鸣?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哀丝豪竹助剧饮,例如矩野受到黄河倾;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万人惊。

国仇末报壮士旧,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①艺术风格上,兼有现实主义特点,又存有浪漫主义作风。

陆游性格洒脱,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崇尚雄浑豪健而深信不疑纤巧粗大,构成了气势不羁、境界壮丽的诗风。

陆游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同时实现的壮志豪情都飞溅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去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陆游的梦境、幻境诗,妩媚不羁,被誉为“大李白”。

然而对功名的美好愿望和当权者的阻力之间有著无法消除的矛盾,严苛的现实环境给诗人心灵反扑了无法彻底摆脱的惨况,因而陆游又崇尚杜甫,关怀现实,主张诗歌“工夫在诗外”,诗风又存有近似于杜甫的悲凉伤感的一面。

②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陆游反对雕琢辞藻和追求奇险,其诗语言“清空一气,明白如话”。

浅谈书外工夫和画外工夫(上)

浅谈书外工夫和画外工夫(上)
的主观修 养和 客观 阅历 。” 此话 可谓 一语 中 的。 “ 诗 书 画 同源 ” ,诗 如此 ,书 与 画何 尝不 是如
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现 时 的书 画论 述 , 谈 笔 墨情 趣 的 多 , 谈 方 法技
巧 的多, 谈构 图布局的 多, 谈 门类流派 的多, 谈继
承创 新 的多 , 而谈 外部工 夫 和作 家修 养 的却很 少 。
们 的共识。画上题诗 的出现 , 是 中华民族美学高度 发展 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 我国绘画艺术所独具 的
特色 , 非西 方 绘 画所 能 企及 。近代 美 学家 朱 光潜 教
授指 出: “ 诗 与画同是 艺术 , 而艺术都是情趣的意象
化 或 意 象 的情 趣 化 。徒 有 情趣 不 能成 诗 , 徒 有 意 象 也 不 能成 画。 情趣 与意象 相 契合 融化 , 诗从 此 出, 画
近 代诗 书 画 印全才 陈衡 恪 ( 1 8 7 6 _ _ 1 9 2 3 ) 曾在 论 文人 画 时说 : “ 文人 画之要 素 , 第 一人 品 , 第二 学 问, 第 三才 情 , 第 四思想。 具 此 四者 , 乃 能 完善。 ” 著 名 画 家潘 天 寿 先 生也 说 : “ 画事 须 有 高 尚之 品德 , 宏远 之 抱 负 , 超越之识见 , 厚 重渊 博 之 学 问 , 广 阔 深入之 生 活 , 然 后始 能登 峰造极 。” 陈、 潘 二位先 生 果不 愧 一代 名 家 , 把“ 外部 工夫 ” 的重要 性说透 了。
重末 而轻本 , 这 不能 不说是 书 画理 论 上 的失衡 。
头。” 气势是何等的磅礴?在 当时, 激励了一批人 , 鼓舞 了一批人。北伐时, 汪过吴淞 口有诗云 : “ 塞外 空吟物候新 , 霏霏寒雨不成春。扁舟拿入吴淞 口, 芳草江南绿 已匀。” 革命者的气势 了然纸上。汪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夫在诗外——新课程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摘要】言语,是人类的本质特性。

牧养言语生命——写作生命的个性,是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之本。

如何有效地打通孩子们阅读与写作、生活与写作的通道,引导孩子们说真话、抒真情,把写作教学的过程转化为孩子们的精神品味、认识能力不断上升的过程,真正使写作成为孩子们成长的需要,使写作成为孩子们幸福的旅程,使他们不再为作文所困,而把整个的写作过程变为一种快乐的生命体验,是本文努力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思考与探索言语,是人类的本质特性。

牧养言语生命——写作生命的个性,是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之本。

如何有效地打通孩子们阅读与写作、生活与写作的通道,引导孩子们说真话、抒真情,把写作教学的过程转化为孩子们的精神品味、认识能力不断上升的过程,真正使写作成为孩子们成长的需要,使写作成为孩子们幸福的旅程,是笔者一直努力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给他儿子陆遹写的一首诗中曾有“功夫在诗外”的说法。

大意是说你如果真想学习写诗,应多花点时间精力在写诗以外的方面。

意指真正的好诗来源于生活的感悟、知识的积累和丰富的阅历,而不是凭空想象或堆砌词藻。

陆放翁这个“诗外”说,倒百分百地意在诗内。

唯其诗外功夫扎实而又充分,所以,他的诗词,在文学史上得以不朽。

今天,借用陆老夫子的这一观点,把我多年从事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思考、探索与感悟写一写。

给孩子一双慧眼——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高年级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较低中年级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个有较强观察能力的学生,已能够敏锐地发现一些别人想不到的或有细微差别的现象,也能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很多的知识和感悟,把学习和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用心剖析一下那些作文写得不错的孩子,会发现他们往往很有灵气,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小插曲、小片段,常能被他们摄入眼中,留存心底,洋溢笔端。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可贵的观察能力,无论是对于高年级的作文教学,还是孩子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最有价值的。

那么,我们如何在孩子们已有观察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孩子们逐步学会由粗线条的观察到细致深刻的观察,给孩子们一双慧眼呢?我以“我眼中的王老师”为训练内容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构划一个训练程序,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观察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观察生活中平凡的人。

五年级作文训练计划之一:内容:围绕“我眼中的王老师”,用一个阶段的时间观察王老师。

时间:训练过程计划十周时间。

话题: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设定了六个话题。

(见后面的训练计划附表)目的:根据不同阶段的观察要求,拟定了六个层次的训练目的。

首先,初步观察感受老师的特点;其次,进一步观察了解,知道看一个人或一件事会有变化;第三,在较长时间的交往中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通过具体事例说说自己的感受;第四,学习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观察人或事,并能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第五,抓住人物特点通过具体事例,生动、具体地写出人物特点;第六,让学生明白: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观察过程中的“引导”见后面的训练计划附表。

通过以上的训练计划,学生逐步学会了由粗线条的观察到细致的观察。

下面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写下的习作片断。

(一)教学方法独特的王老师一天课间,我和几个小伙伴正聊得津津有味。

突然,王老师叫道:“汪洋,过来过来!”我的心里一沉,莫不是昨晚的作业出错了?我忐忑不安地来到讲桌边,王老师故作生气状,用手指轻轻点了点我的额头,说:“你可真是个小懒虫!”听了王老师的话,我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王老师见我一脸疑惑的样子,指着我本子上的“”字,笑着说:“瞧瞧你,自家的田里长草都出头了,还不是小懒虫吗?”我恍然大悟,不好意思地笑了。

王老师又说:“记住了,自家的田里长草不能出头。

”我双脚并拢行了个礼,大声说道:“Yes Sir!”(二)“火眼金睛”的王老师已经有十几个同学的作业被评为“免检作业”了,我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心里真着急。

昨晚的默写作业我特别细心,我先把要默写的内容仔仔细细地复习了一遍,又把容易错的地方仔细看了看,默写完后,还请妈妈帮我检查了一遍。

第三节课,王老师把昨晚的作业发了下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作业本。

什么?我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王老师居然把我写错的一个不起眼的“的”字圈了出来!都说孙悟空火眼金睛,我看,王老师一点也不比孙悟空逊色。

(三)幽默风趣的王老师王老师带着神秘的微笑对大家说:“同学们,咱们班有同学有特异功能。

”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道王老师葫芦里又卖什么药。

这时,王老师随手从讲桌上拿起一本作文,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雪越下越大,天色也越来越暗,街上的景物已模糊不清了。

我不由得担心起来:戚老师能来吗?天气这么糟糕,戚老师可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突然,我的眼睛一亮,那个远远地向这边移动的小黑点不就是戚老师吗?”王老师读到这里,故意眯起眼睛,极力地向远处眺望,还把“远远地”拖得长长的,把“小黑点儿”读得又重又短。

有不少同学明白了王老师的意思,哈哈大笑起来,王老师也笑着说:“同学们,你们说这个同学是不是超人?这下你们明白了吧,在扩写文章的时候,想象一定要合理。

”显然,学生写出来的王老师,是他们眼中观察到的活生生的王老师,是富有个性的。

而不是像以往一样,苦于没内容可写,只好一拿到作文题首先回忆作文选中的“王老师”,自然写出来的也就是别人的“王老师”。

通过这样的训练,更是让学生明白了,其实生活中很多的人、事、物都可以这样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那么,我们的认识就会更深刻更全面,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内容。

植养孩子诗意的心灵——用美的旋律丰富情感一篇好的学生习作应该是一种有自己独特情感的心灵之音的流泻,它未必是完美的,未必体现成熟的写作技巧,但它不应是空洞的,无奈的。

如果我们能帮助学生丰富情感,引导学生用一种诗意的心灵去感受生活,,获得写作的灵感,学生自然也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了。

音乐最能激发人的情感,会令人在一种不经意间获得美的熏陶。

那些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歌词,令人百听不厌。

经典老歌成为人们难忘的记忆,优秀的新歌作品脍炙人口,那些隽永的文字,美妙的意境,给人以情的熏陶,心的启迪。

那么好的资源,不拿来一用岂不可惜!于是,我把那些适合学生欣赏的老歌新歌收集起来,带学生学唱欣赏。

台湾著名词作家庄奴创作的《又见炊烟》,仅寥寥几笔便勾划出了一幅乡村美景,令人陶醉;尽管没去过大草原,但通过《草原夜色美》,通过德德玛那饱含深情的演唱,我们仿佛就置身于美丽的草原夜色之中……课间成为我和孩子们最享受的时光,久而久之,那些优美的文字学生们竟耳熟能详。

有些同学也能有意无意地在作文中运用起来,这是我所期待的。

但我的目的还没有达到,当孩子们爱上这些词曲,我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赏歌后的感受,三句二句成,四句五句也行。

渐渐的,学生们的心思细腻了,感情丰富了,语言生动了。

一曲《烟花三月》学生感叹:“我的心都融化了”,一首《我的未来不是梦》使学生们思索:“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追求梦想。

”还有学生这样写道:“我发现一首好歌就是一首诗,一篇美文。

”……在愉快高雅的氛围中,孩子们赏词赏曲赏出了品味,积淀了情感,丰富了语言。

为孩子提供体验的过程——用亲身的感受提高认识学生是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成长的,而这一过程是不可替代的,甚至是痛苦的,是艰难的,但那是对生命的唤醒,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能力得到提升,才华得以展示,新的思考能力正在觉醒。

因此,根据孩子们成长的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让孩子充分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活动过程中的困难,智慧地解决困难的过程,失败的懊恼,成功的喜悦,用亲身的感受提高思想认识,对于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时期,情感体验肤浅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

比如,我们班组织的一次主题为“我是岗位追星族”的班队活动。

由各个小队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把本小队队员中,岗位做得最出色的同学的事迹表现出来,以此赞扬岗位明星奉献的精神、智慧的工作方法、遇到困难不放弃的品质等等,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教育,得到启发。

作为班主任,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鼓励者、指导者。

我决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对于孩子们提出的想法,我适时地给以指导和补充,对他们遇到的困难,我更多地是引导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尽可能自己解决。

在整个活动的策划、组织中学生更多地走到前台,自主地参与班队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地感受、思考、推进活动的进行。

因为有了这样真实的经历体验的过程,孩子们的感受是真实的,是深刻的!下面是孩子们写下的活动中不同阶段的感悟。

活动准备阶段那次活动中,我们首次集体创作表演一个说唱节目,每个人分配到的戏份并不多,我只有一个字的台词“NO”,太简单了。

没想到节目排练的并不顺利,虽然大家对自己的台词都很熟悉,但在表演时却是各顾各的,不注意配合同伴的表演,节目很不流畅。

渐渐地,队员们都认识到了这是一个集体在表演,而不是唱独角戏,需要大家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

大家开始努力地记住同伴的台词,在一起聊聊自己对节目表演的想法,对同伴的表演提出建议,相互设计动作。

经过这样的磨合,大家的默契明显增强了,本来简简单单的台词,被我们演得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看着大家的精彩表演,我期待班会活动早一点到来!终于,班会活动开始了!我们全体队员自信的走上台,开始了精彩的表演……那次表演,让我们收获了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集体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流星的光辉来自于天体的摩擦,每个队员台词背得再熟也不能让表演完美,是大家的协作努力让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个精彩的节目!这次活动让我真正懂得了古人所说的“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的道理。

活动呈现阶段(一)今天,我看了同学们用快板、相声、小品、三句半、说唱等形式展示的几位岗位明星的事迹,又听了他们的感言,我深受启发。

尤其是徐忆和张楚涵,看到她们能用智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

我是报刊分发员,每次领到报刊后,还没发完就上课了。

或者是一下课,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去后面翻看还没发完的报刊,常常乱得不成样子。

哎,真愁死我了。

可是,听了她们的感言,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在订阅同学的杂志上先写上各位同学的名字,这样的话,很快就可以发到每个同学的手中,大大节省了时间,他们也不会急着嚷着来找我了。

我突然明白了小事情看出大智慧呀!(二)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到有些惭愧。

我的岗位是每天放学的时候,提醒大家把椅子放到桌子底下。

当时,我是主动要求这个岗位的,我想:不就是每天放学的时候说句话吗?简单!但我才坚持了没两天,就总忘记了。

每次只有当王老师提醒大家的时候,我才想起来。

现在,我听了岗位明星们的发言,我决定,以后做事一定要有责任心,就像王老师说得那样,从小事情来锻炼自己的恒心和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