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环流导学案

合集下载

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导学案

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导学案

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导学案【活动目标】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

【活动器材】1、八分之一地球仪模具一个,在半球侧面表达立体空间的铁丝架,如下图:北半球 南半球2、箭头板【探究过程】步骤一: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1、小组讨论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空气运动状况。

(分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种运动)2、根据讨论结果粘贴出气流运动状况。

温馨提示:热力环流示意图1、小组讨论分析30°近地面的空气运动状况;2、根据讨论结果,用红色箭头贴出0°和30°对应的立体空间内的空气运动;3、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汇报。

步骤三: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1、小组讨论分析60°附近气流的运动状况;2、根据讨论结果,用红色箭头粘贴:30°到60°对应的立体空间内的空气运动,60°到90°对应的立体空间内的空气运动。

3、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汇报成果并说明。

北半球 南半球授课教师唐文明 授课时间 2015年11月 单位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教学内容 第二章 第二节 大气环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 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在地球模具上,模拟赤道到极地之间的空气环流,使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进而掌握气压带风带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 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难 点 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 法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复习巩固、引导设问、演示法 环 节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教 学 过 程【视频播放】南极科考的相关视频。

【教具介绍】【复习导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探究过程】步骤一: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1、小组讨论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空气运动状况。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教案标题:三圈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三圈环流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圈环流的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三圈环流的定义和原理。

2. 三圈环流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3. 三圈环流中各个环节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三圈环流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认为三圈环流在哪些领域中有应用?请简单描述一下。

探究活动:1.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该领域中的三圈环流实例,并记录下来。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简要解释。

3. 全班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比较不同领域中的三圈环流实例的异同点。

拓展活动:1. 学生个人思考:要求学生思考三圈环流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2.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促进思想交流和启发。

巩固活动:1. 练习与应用:提供一些与三圈环流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2. 小结总结:帮助学生总结三圈环流的概念和原理,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建议,评估他们对于三圈环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参与练习与应用活动,评估学生对于三圈环流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三圈环流的实例。

2. 小组研究所需的相关资料和工具。

3. 练习与应用活动的题目和答案。

教学延伸:1. 继续探究其他环保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如循环经济等。

2.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三圈环流的实际运作过程。

3.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提出自己的三圈环流方案。

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实例和资料,以便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2.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确保学生对于三圈环流的概念和原理有清晰的理解。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篇一】一、教学目的“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

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1)地球仪。

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

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

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

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

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

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

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三圈环流学案9月5日

三圈环流学案9月5日

气压带和风带制作:辛愿昌韩少杰张聪考纲要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影响。

考纲解读: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掌握季风环流的成因、风向及分布。

知识点归纳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成因:2.气压带风带的名称:3.气压带和风带的特征:(1)分布规律:(2)移动规律:(3)水热特征:跟踪训练一: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1------3题。

1.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西南风2.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A.甲表示3月份、春季B.乙表示7月份、北半球夏季C.甲表示9月份、秋季D.乙表示1月份、北半球冬季3.右边各图与上图中P 点气候特征 相匹配的是( )下图是“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示意图”,读图回答4~7题。

4.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 A .下沉、干燥 B .上升、湿润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5.图示月份,下列河流中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A.巴拉那河B.刚果河C.湄公河D.莱茵河6.受①、②之间的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的地区不可能有()A.东非高原B.巴西高原C.撒哈拉沙漠D.马达加斯加岛7.图中南极到南极圈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为()A.1 290千米B.2 580千米C.3 330千米D.1 665千读“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圈”,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8------9题。

8.图中字母与所表示的气压带对应正确的是()A.M—赤道低气压带B.M—副热带高气压带C.P—副极地低气压带D.N—极地高气压带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季B.MN之间为东南风C.MN之间为西北风 D.NP之间为东北风知识归纳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成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三圈环流”,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三圈环流的特点。通过对三圈环流的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气候分布和天气现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引导学生从实际观测数据中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1.采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观测数据中认识和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理观测和分析的能力。
4.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什么是三圈环流?它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针对三圈环流的特点,设置问题:“三圈环流对地球气候有哪些影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结合现实问题,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如何影响三圈环流?”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如“如何利用三圈环流知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Hale Waihona Puke 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4.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圈环流--罗忠革

三圈环流--罗忠革

株洲市第十八中学2013年下学期优秀导学案评选参评导学案年级学科_________________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一地理 三圈环流 第一课时 罗忠革《三圈环流》导学案教学设计【导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 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特性及移动规律。

(二)能力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能力3、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2、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导学、导练结合【教学形式】小组讨论;教具、课件辅助演示【教学过程】:【复习】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课件辅助)(讲解)图①甲、乙、丙三地受热不均,甲地得到更多热量,乙丙地温度相对较低,三地上空的大气将如何运动?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如何?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平面上,由于获得热量的多少存在差异,就形成了最简单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

(提问:学生分析解释图②中海陆间的大气运动特点)【引入新课】对于整个地球而言,各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是不均匀的,这必将引起全球范围的大气运动,即大气环流。

这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具体讲解】(从最简单的假设开始,分三步讨论,渐渐接近全球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

假设一:地球表面均匀,且不自转、公转讨论一:1、地球气温的纬度分布有什么特点?2、在冷热地区大气如何作垂直运动?(提示:联系物理知识的“热胀冷缩”原理)3、同一水平面上,从赤道到两极高空、近地面的气压分布状况如何?【活动】一个学生上台,借助地球仪把本组讨论的结果演示出来,老师在旁边协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掌握三圈环流与地球五带的关系,能够分析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全球大气环流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4.能够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大气环流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6.观察身边的气候现象,如一日之内温度变化、风向变化等,记录观察结果,并尝试运用大气环流知识进行分析。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要求书写工整,图表清晰,论述严谨。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设计:教师设计梯度性练习题,涵盖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特点等方面。
2.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互评互改:学生相互批改练习题,交流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大气环流现象的欲望。
2.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对现有知识提出质疑,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特别是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
2.掌握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与地球五带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

第三课时三圈环流学案

第三课时三圈环流学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与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1、能绘制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图;2、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说出热流环流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第一课时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形成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因素。

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气压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近地面形成赤道气压上升气流使赤道上空相对于同高度其他区域,在下图中画出近地面的气压成为气压区。

和风带,标注名称和风向。

气流由赤道上空流向上空,在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偏转成风,到北纬30度附近上空进一步偏转成,赤道向北的气流到北纬30度附近上空就不再继续北上,赤道上空的气流源源不断地在北纬30度附近上空,产生气流,致使北纬30度附近近地面气压,形成- 气压带。

极低地区,终年太阳辐射弱,气温,空气冷却收缩,在近地面形成气压带。

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低气压带,称为气压带。

巩固练习1、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A.赤道附近B.南北纬30°附近C.南北纬60°附近D.极地附近2、在南北纬30°附近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原因是()A.空气在这一带大量收缩下沉B.近地面气压较低,使高空空气下沉补充C.由赤道上空流来的空气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积产生下沉气流D.空气受热膨胀,产生上升气流3、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圈环流的近地面除中纬度是西风外,高纬和低纬都是东风。

B、副热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上升气流都是热力作用形成的。

C、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

4、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A.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B.地球自转偏向力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5、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是26、读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回答:(1)在图中补画箭头,表示“三圈环流”(2)图中气压带A是________C是________E是________G是________(3)图中风带B是________D是________F是________(5)在图中气压带E和风带D控制下,降水________(多或少),因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圈环流》导学案
学习目标:1、学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学习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名称及分布。

学习难点:难点一:低纬环流的形成
难点二:极锋附近气流情况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绘图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完成下面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B A C
冷热冷
【自主学习】
A、单圈环流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不公转、阳光直射赤道(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在下图左侧画出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大气运动状况:
B、三圈环流(北半球)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自转但不公转,阳光直射赤道
(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在下图左侧画出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
结论: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圈环流。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在下图中填注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弯曲的箭头表示偏转后的风向。

(2)三圈环流——近地面的表现为:______个气压带,______个风带
(3)思考: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相同吗?
气压带①的形成原因是,属于作用;
气压带②的形成原因是,属于作用;
气压带③的形成原因是,属于作用,
④也属于作用形成。

(4)气压带和风带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南北半球分布。

C、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即自转也公转
(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移动原因: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A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__
B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__
C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__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
就南半球而言:___
【课堂练习】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地球自转偏向力
③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2.下列全球的气压带中,气流是上升的有()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A.①②B.②④
C.①④D.①③
3.由于受热不均而形成的气压带有()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A.①②B.②④
C.①④D.①③
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中,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在()A.赤道附近B.极地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D.南北纬30°附近5.中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向那个方向飘扬()
A.西南B.东南
C.西北D.东北
6.关于气压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
B.气压带具有高低相间分布规律
C.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D.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雨,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多晴天
7.下列图中,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8.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处是_________风带,它是_________环流的组成部分。

(3)C所处的风带,吹________风,气流来自____________气压带。

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A处是___________气压带,它是_________因素形成的。

(5)由图可看出,有一个气压带在南北半球之间来回移动,它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赤道低气压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