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小说模式论
男权意识下的造神运动_以路遥_人生_和_平凡的世界_为例

路遥站在男性话语权立场,用潜在的男权思想,期待性地塑 造一种合乎规范的女神形象。我们进一步探究路遥创作的心理 动机,不难看出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自卑心理的反映。路遥出身在陕北农村,家境的贫 寒使他从小背上 沉 重 的 心 理 负 担,自 幼 被 过 继 给 叔 父 的 不 幸 遭 遇,折磨着孩童幼小的心灵。从此,幼小的路遥心中种下了自卑 的种子。长大后,不幸的婚姻生活也将路遥原本不多的信心进一 步摧残。正是这样长期现实生活中的积郁,路遥只能在理想的彼 岸世界塑造美好的童话,无论爱情模式还是婚姻模式,在路遥笔 下的婚恋世界中女性总是比男性在家庭出身、教育背景等方面高 出一头,“这种巨大的反差实际上也表现了作家在城乡二元对立 社会结构中的一种希望突破现实生活的曲折的‘向往’和‘焦虑’ 的反映。自卑使得 路 遥 渴 慕 美,于 是 塑 造 了 一 系 列 美 的 形 象 ”。 面对女性时的自卑是路遥人生的自卑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自
在男权中心社会中,显然男性的主导统治地位不容动摇,同 时被树立起来具有“忍、柔、美传统美德的妇女为人赞美”[3]。女 性一方面在社会角色中扮演妻的角色,奴役于男性,另一方面又 以坚忍、博大、柔美的女性气质为人赞颂。抛开女性“传统美德” 的华丽光环,我们不难发现女性被塑造成的女神形象并非是母系 氏族遗留下来光 彩,而 是 男 性 菲 勒 斯 统 治 下 重 构 的 一 种 女 性 标 准,是男性为了束缚、统摄女性而树立的标杆。在文学领域,有人 直言不讳地指出“菲 勒 斯 中 心 意 识 对 不 少 作 家 来 说 至 今 依 然 是 一道非常强大的紧箍咒,使他们远未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实利或 偏见的自在自为境界。”[4]
文学界 ·59·
权思想。 田润叶的女神形象较之刘巧珍更加明显。润叶具备了巧珍
浅谈路遥的爱情观

浅谈路遥的爱情观摘要:本文主要从路遥爱情观的生成背景以及爱情观在作品中的表现,从整体上对作家的爱情观进行探讨,并通过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中的一些事例加以论证。
路遥爱情观的产生也大致分为内外因两个因素,内因就是作家独特的情感经历,而外因则是由于社会地理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形成了路遥传统母性意识和现代女性意识相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实质上也是作家对传统道德的留恋,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正视。
关键词:路遥爱情观悲剧性浅谈路遥的爱情观一、爱情观产生的根源(一)作家独特的情感经历路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由穷困,父亲不得不步行数百里,把他送到伯父家,在那样困苦条件下,靠着农村亲人的帮助,作家坚持读完了中学。
这种独特的经历,使他一方面体会到生活的冷酷,另一方面也体味到人间的真情,尽管他曾受尽磨难,但对土地与土地上的亲人眷恋,则作为一种无意识积淀在他的头脑中,成为他永远的记忆。
即使后来成了“城里人”,也消除不了他对农村的那份感情,与土地有着割不断的情缘,使他成为城里的“乡下人”,如《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段话:在漫长的二三百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剥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就在大自然无数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褶皱”走进去,你都能碰到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人不可思议。
那些纵横交错的细细的水流,如同瓜藤一般常连着一个又一个的村庄……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味出路遥对这块黄土地的钟情与偏爱,那绵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浑浊汹涌的河水,在路遥的眼中已不再是具体的自然之物,而成为有血有肉的精灵。
失去母爱的路遥不知不觉地对黄土地流露出类似对亲生母亲般的浓厚感情,路遥的这种对黄土地亲生母亲般的感情造成他情感世界中的“乡土情结”,这种对乡土的依恋实质上是对传统文明的依恋,对醇厚母性的追寻,在传统文化中,土地与母亲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易经》中的“坤”既表示女性又表示大地,可见,很早土地就是有了母亲的象征,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一的,于是,人物回归土地的宿命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回归母亲的怀抱,作家的“土地情结”也正是潜意识中对母亲的依恋。
作为对应物的爱情——路遥小说的爱情模式及其人文功能

出身贫寒 , 经济困窘 , 无论在学校还 是走到社会上 , 都处
于艰难的境地 , 但是他们却能赢得家在 城里的女 同学 的
德理想和人格期待 。这种理想 的表达 , 体现 了浸 润过黄
土文化而 又受 到现 代 文化 熏陶 的作 家路遥 的复 杂的女
描 写。如 写高加林 :
、
城 乡关 系中的爱情
路遥小说 中的优秀农 家子弟 ,靠着 学习上的天分 ,
在进 入城市新 的生活环境后 ,首先感 到困扰 甚至痛 苦
的, 是农村 的经济贫 困带给 他们 的窘迫 与寒 酸 , 具体 表
现在最基本 的生存需要吃和穿方面 。由于缺 吃少穿 , 生
性观 。
一
青睐 , 多半还发 展为爱情 , 高加林和 孙少平 。 如 爱情突破
了城 乡的界限 , 其内在 的力量是 生命 自身的魅 力 , 即这
些农村青年身上的不凡 气质和抗 争命 运的力量。 爱情 的 产生 , 首先是 自然性 的, 其次 才是社会 性的 , 即爱情是 以 性 的吸引为基 础 , 接着才是对社会 因素的综合考虑 。高 加林和 孙少平 能够吸 引黄亚萍这 样 的聪 明美丽而 又开 朗大方 的干部子女 , 首先凭 的是 自身先天条件——年青 英俊和非 同一般 的气质 , 即男性 美。小说有很多这样 的
范的体育锻 炼。 上的皮肤 稍有点黑 ; 脸 高鼻梁 , 大花
眼, 两道 剑眉特 别耐看。 头发是 乱蓬蓬的 , 并不是 但
让晓霞感到无 比的震惊 。从 孙少平的身上 , 田晓霞理解 了什么是真正 的男子汉 : 困难打 不倒 的人 才是真正的男
子汉 , 男子汉主要应 该是一种 内在 的品质 。思想性格 不
路遥小说创作的局限与不足

性 。 这一 方 面 来 自作 家对 书 写姿 态 和 自我 形 象 的 塑造 , 一方 面 也 另 归 因 于作 家 中年 早 逝 带 给人 们 的伤 痛 与 惋 惜 。近 来 年 , 随着 时 问的 推移 和 研 究 的 深入 , 学理 的 、 以 客观 的 目光 审 视 路遥 及 其 创 作 , 现 发 路 遥 存 在 缺 陷 , 些 缺 陷 来 自作 家 自身思 想 认 识 、 dt 法 的 局 限 。 这 l{方  ̄' - 梳 理 这 些 不足 与 局 限 , 利 于正 确 而 客观 地 评 价 路遥 及其 小说 创作 。 有 当然 , 遥 在 当代 文 学 史 上 的成 就 不 容 置 疑 , 者 另有 文 章 论述 路 遥 路 笔
早 期 追 忆 路 遥 的文 字 对 路 遥 的 书 写 和 评 价 常 常是 感 情 多 于 理
回答” “ ,这种对个性的坚持却极有可能遭遇这样 的结局: 由于整体写
作氛 围 以及 批 评 体 系 的市 场 化 ( 评 的媒 体化 、 为 化 、 演 化 ) 而 批 行 表 ,
使得 个 别 作 家 的 ‘ 挽 狂 澜 ’ 有 悲壮 性 , 而在 众 声 喧 哗 中成 为 微 力 带 从
纪 念 路 遥 的 学 术活 动 。路 遥 去 世 十 五 周年 之 际 , 人们 的怀 念 之情 有 增 无 减 。延 安大 学 召开 了 “ 遥 逝 世 十 五 周 年全 国学 术 研 讨 会 ” 西 路 ,
在 延 安 大 学期 间接 受 了三 年 正规 的教 育 ) 加 之 作 家 性格 的固 执 , , 使 得 路 遥 在创 作 上 必 然 只 是拘 泥 于 自身 的 经 验 和感 受 。
浅析路遥《人生》中的男性中心主义

摘要《人生》发表标志着路遥的文学之路开始步入巅峰,也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的地位。
但路遥的文本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主要体现为“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该模式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物质和精神的依附,无论肉体或是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束缚和苛求。
论文以《人生》这部小说为例,聚焦路遥小说创作中“男性中心”的思想,阐述“男性中心”思想在路遥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进而深入剖析造成路遥小说中男权意识凸显的本质原因。
关键词:路遥;《人生》;才子佳人;男权意识AbstractThe publication of 《Life》marks the beginning of Lu Yao's literary road to the peak, and also establishes his pos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history. But Lu Yao's text also has the obvious male centered thought, which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love mode of "gifted children and beautiful women". This mode is manifested in women's attachment to men'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both physical and spiritual are greatly constrained and demanding. Taking the novel 《Life》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dea of "male center" in Lu Yao's novel creation, expounds the concrete expression of "male center" in Lu Yao's novel creation, and then deeply analyzes the essential reasons for the prominent male power consciousness in Lu Yao's novel. Keywords:Lu Yao;《Life》;gifted scholars and beautiful ladies;Male chauvinism目录一、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人物简介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 岁。
人物生平路遥1949 年12 月3日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 岁时被过继给延川县大伯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 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做过一年农村小学的教师。
1973 年入延安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先后在《陕西文艺》和《延河》编辑部工作。
1970 年代中期以后,发表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
198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6 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
1992 年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
作品有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 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短篇小说《姐姐》、《风雪腊梅》等,以及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1991 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其全部作品收集在《路遥文集》五卷。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特点折叠作品思想在作者笔下,生存环境的悲苦不仅仅是生计问题,更有发展空间的种种限制。
实际上,路遥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坚毅品格更是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日臻完美的。
写苦难是为了写苦难中的人。
苦难越深重,战胜苦难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难能可贵和令人敬佩。
《平凡的世界》安排孙家兄弟俩齐头并进又相互映衬,其兄孙少安13 岁就辍学回家务农,后办砖厂起家致富;其弟孙少平求学、教书,后出外打工、挖煤。
通过他们两条人生之道的曲折延伸,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存际遇,其重点又是突出孙少平外出谋生的艰难。
[2] 路遥通过进城故事寄托了对城乡关系的思考。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本文对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包含的乡土意识进行解读。
从乡土意识的概念、乡土意识的体现和乡土意识中的人文情怀这三个方面来对乡土意识进行剖析,从而进一步深入对作者路遥和这部作品的了解。
标签:路遥;《平凡的世界》;乡土意识一、《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他对乡土的解释是“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
”[1] 乡土意识大意就是指人们对曾经生活过的乡村土地的眷恋,简单来说乡土意识是一种乡土情结,往深层次来说则是一种精神家园意识。
首先从取材上来说,农村、农业、农民是他主要描绘的事物,人物则是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主线,描绘他们在黄土地上的悲欢离合。
路遥正是从这些原始而鲜活的素材中提取并融入了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习俗。
然后从语言来看,路遥在小说中穿插使用了极具陕北特色的信天游和陕北方言。
在民俗式的表达和口语化的地方语言的润色下,给人传达出一种朴素和真挚的感觉。
二、民俗对乡土意识的体现小说中的红枣是陕北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延川和清涧两地的红枣,更负盛名。
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目睹枣树的生长和成熟不仅是作者的童年记忆,枣树的存在更是一种故土的象征。
除了枣树外,黄土高原上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河流。
河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含义,故乡的河流养育着那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小说中的河流,不管是原西河还是东拉河,都见证着陕北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是地域文化的象征。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绘了很多具有陕北特色的民俗。
从婚丧嫁娶习俗来看,陕北农村办喜宴时十分讲究,小说中少安和秀莲结婚时,孙父拼了老命也要办好儿子的婚礼,不能让大家看笑话这一处就充分印证了陕北农村穷的叮当响也要办喜宴的习俗。
从节日风俗来看,陕北乡村的打枣节是他们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小说中有一个情节是全村人齐齐出动去打枣,打枣的盛大场面也说明了打枣节之于他们的重要性,整个村子都处在一种丰收狂欢的氛围之中。
浅析路遥《人生》的叙事策略

浅析路遥《人生》的叙事策略摘要路遥,中国当代一位极富特色的作家,其作品早期有散文、诗歌和剧本,后期主要集中在小说创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生》、《平凡的世界》。
这是一位孤独的作家,写下一本著名的《人生》,记录一个艰苦奋斗的有志青年,在此期间发生的两段曲折的爱情故事,折射出人生百态。
同时《人生》也是路遥的代表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现实主义的一个里程碑。
城乡交叉地带的写作风格,真切朴实的爱情描写,整本小说带给读者温暖和鼓励。
本篇论文以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的创作背景为基调,主要就《人生》中的叙事模式进行研究,分别从《人生》的故事本身和文本叙事模式两个方向加以分析,详细剖析了《人生》中叙事策略的艺术效果,并对人生中叙事策略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路遥;《人生》;叙事;艺术效果AbsrtactLu Yao, a very special writer of contemporary China, whose works include prose, poetry and script in the early stage, mainly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of novels in the later stage, among which the great influence is "Life" Ordinary World. This is a lonely writer, write a famous "life ", record a hard-working aspiring youth, during this period of two twists and turns of love story, reflecting the life of a hundred states. At the same time, Life is also Lu Yao's masterpiece, which is a mileston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realism. The writing style of urban and rural cross-zone, true and simple love description, the whole novel brings warmth and encouragement to readers.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Lu Yao's novella "Life ",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narrative pattern in" Life ", analyzes the story itself and the text narrative pattern, analyzes the artistic effect of the narrative strategy in "Life" in detail, and probes into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narrative strategy in life.Key words: Lu Yao; Life; Love; Narration目录摘要 (3)Absrtact (4)一、绪论 (6)(一)研究背景 (6)(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意义 (7)(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7)1.国外文献综述 (7)2.国内文献综述 (7)(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8)二、《人生》的叙事模式 (9)(一)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 (10)(二)外倾式叙事过程模式 (10)1.叙事过程的模式分类 (10)2.《人生》外倾式叙事过程 (11)三、《人生》中的叙事结构 (12)(一)钟摆式叙事结构 (12)1.叙事的历时性 (12)2.叙事的增长性 (12)3.意向状态内涵性 (12)(二)双线性叙事 (13)1.《人生》中双线性叙事结构的呈现 (13)2.双线性叙事的效果 (13)3.作家的“政治焦虑”对双线性叙事的影响 (14)四、《人生》中叙事策略的艺术效果 (14)(一)全方位地解读爱情主题 (15)1.与刘巧珍的爱情 (15)2.与黄亚平的爱情 (15)(二)充分地表达作家的“政治焦虑" (16)(三)钟摆式叙事更加震撼读者的心灵 (16)五、《人生》中叙事策略的形成原因 (18)(一)生活经历的影响 (18)(二)爱情观念的影响 (18)结语 (19)参考文献 (21)致谢 (23)一、绪论(一)研究背景路遥是一名从陕北高原走出来的“土著”作家,他以满怀深情厚谊的笔触描画了陕北高原的黄土之上整整一代人的生活,对这片土地和辛勤劳作的普通劳动者进行了热烈的歌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城乡二元对立模式 (2)(一)对传统乡土的眷恋 (2)(二)对城市文明的渴望 (4)二、“归乡”模式 (6)(一)城市的抗拒 (7)(二)土地的召唤 (8)参考文献 (9)回归——路遥小说模式论摘要:当认真去研究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时,其实不难发现,构成这两部作品的基本模式为城乡二元对立模式与“归乡”模式。
在此两种模式中,反映的是作家路遥对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潜心思考。
本文主要针对城乡二元对立模式与“归乡”模式展开论述。
城乡二元对立模式主要分析了一方面深情地依恋着自己的家乡故土以及另一方面又深深的渴望着现代的城市文明,其中,“归乡”模式探讨的是抗拒城市文明和土地对其心灵深处的热切召唤。
本文意欲通过以路遥的代表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为例,对路遥先生的小说模式和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进行分析。
而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分析作者的创作模式仍具有十分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归乡”模式;思想内涵Abstract: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Lu Yao has a unique research value and significance. Currently, Lu Yao's research, the main themes from the novel and the novel's characters talk about the image of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ir works. Here attempt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that is, from Lu Yao fiction novel structural model of this unique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deep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Lu Yao hidden in the novel.This article will be two of the most famous works of Lu Yao - "Life" and "Ordinary World", as a model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 explore Lu Yao novel mode of urban and rural opposition and "Homecoming" mode. Explore this novel model, in today's literary creation, still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Opposition Mode; "Homecoming" Mode; The Meaning路遥,一位英年早逝的伟人,他的一生是短暂而辉煌的。
他所独创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著作不但对社会产生的广泛的影响,而且于大多数青年人来说,也无疑具有深刻的精神影响。
而认真研读这两部作品,可以明显发现其间的城乡二元对立模式与“归乡”模式是构成这两部作品的基本模式,那么,也正是在这两种模式下寄寓了路遥先生对当代中国城乡生活的深刻思考。
本文试图以路遥的代表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为例,对其小说中的结构模式进行论析。
一、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在我们中国,城乡二元对立的模式现象由来已久。
随着历史的脚步,城乡虽然也在不断发展着、变换着,但城乡之间发展也愈加的不均衡。
这种不断深化的不均衡致使二者之间差距愈来愈大。
同时,正因如此,我们中国的乡土文学逐渐的有了愈来愈大的变现空间。
曾经,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路遥的小说中向我们广大读者绘出了一个二元对立的文学世界。
那么,对立的核心是什么呢?那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在此基础上,又能衍生出来其他的二元对立的因素。
如:先进与落后、善美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复杂与纯洁、高贵与卑俗、自信与自卑、浪漫与古朴、新与旧等等。
这么多对立因素彼此交织,构成了一个纷繁的二元对立的文学世界。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创作也是一样。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作家亲身历经过的经验总结后的升华。
路遥是一位活脱脱的农民形象,他是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民之子,他的著作当然也注重对那些同样生活在交叉地带农村中的知识青年进行描述,描述的重点是青年们的追求、更多的是他们心灵的迷惘。
那么,可想而知路遥进行这些创作肯定也都是亲身经历过的。
因此,表现“城乡交叉地带”的故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路遥创作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和独特的审美意象。
于是,路遥的小说大多都是在努力的描述城市和乡村“交叉地带”的生活境况,表现“交叉地带”的矛盾冲突。
认真研读路遥的小说,我们就会发现,路遥小说实际上是在思考“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我们对生活过的老土地是珍惜地告别还是无情地斩断”。
①所以,路遥的小说紧紧围绕着中国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进行描述,以此来建构路遥的人生哲学。
(一)对传统乡土的眷恋落叶归根,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赢得多么热烈的掌声和鲜花,在内心深处,在灵魂的核心位置,留下深刻烙印的是我们的故土家园,那种对家乡的爱,是难以言喻的。
正如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艾青在其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里的“土地”暗含着什么?实际上就是令作者魂牵梦绕的祖国。
艾青的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一切爱国人士对祖国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的确,生活在平凡大地上的我们,创造了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生活走向。
路遥曾在《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
不用说,这是一种带着强烈色彩的关①路遥.《路遥全集》(第2卷),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注。
”①显然,路遥把这种“带着强烈色彩的关注”给予了生他养他的陕北农村。
路遥是位“土著”作家,陕北这片热土,是路遥生于斯的地方,因此乡土文化对路遥来讲可谓影响深远。
这也使得农民文化已经内化成了他的血肉和骨髓。
虽然童年期的路遥,是在贫穷和饥饿中度过的,但是他对自己故土家园土的厚爱和对村民的关注是富含激情、无情无尽的。
由于受到农民文化的影响,路遥在面对黄土地时的那份虔诚之心,犹如教徒虔诚于上帝、孩童虔诚于母亲那般。
在路遥的血液里,灌注的是对那片黄土地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也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巨大动力。
正是这种对黄土地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使得路遥创作了诸如《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许多令人惊叹震撼的文学名著。
生活在陕北这片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以及这里的一草一木,使得路遥魂牵梦绕。
他始终无法割舍他与黄土地的联系,这使得路遥的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恋土情结,这种情结可以说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因为,陕北的根在哪里,路遥的根就在哪里,他片刻也离不开这个“根”,离不开这片厚德载物的黄土地!根植于对陕北这片黄土地的浓厚眷恋,在路遥的小说中,可以读到许多对黄土地赞扬的语句。
例如在《人生》中,高加林这位特别的主人公,被路遥亲切地称之为土地的儿子,啊!多么暖心的称谓,听起来就令人对土地产生出一种浓浓的爱意。
而后当高加林在城市受到严重的打击后满是挫败感的归来后,他的形象不是年轻人具有的生机勃勃富有朝气,相反他是灰头土脸地回到了农村,如哲学家似的德顺爷爷不断地宽慰他:人不能脱离乡土这个“根”,如果没有这片养活我们的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没有了。
又比如在《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中,路遥也有一大段关于土地的描写: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剥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就在大自然无数黄色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
无论沿着哪一种“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如果不查看有关的统计数字,谁能想象来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中,究竟有多少村落和人家呢?族人们!你们也许跑了不少路,但对这块和阳光同色的土地,留下的印象,恐怕仍然失之一斑……这段描述性的文字虽然表面上是在给我们展示出黄土高原的地貌,但是实际上文字背后不乏作者对自己家乡的淳朴而伟大的乡村人民流露出温馨的赞扬!在文学理论中,文学的风格与许多因素都有紧密的联系,而一个作品其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原因显而易见,因为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他能够明晰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
因此,不同作家的文学风格也各自渗入了相应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其独有的地域性。
路遥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对家乡的土地和人民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
因此,陕北这片黄土地的气息就自然而然地渗入到他的小说创作中。
如同作家秦兆阳所指出的,“路遥有一种感受生活中朴素而又深沉的美的气质”。
从两步著名作品中,朴素的语句比比皆是,但每每读完几句朴素之语后其中的意蕴都会在心中回绕许久即所谓的深沉美。
没错,这种深沉之美的确是一种气质,与生俱来的气质,这种气质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沉浸在其中久久回味着,此外,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把陕北这片黄土地亲切地比喻成劳累过度的父亲。
由此可见,黄土地之于路遥,好似虔诚的人类对于佛祖的真心皈依,这样的皈依情结是深厚的。
①路遥.《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1991年4月13日《文艺报》.世界在飞快地奔跑,时代也在不断地变换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农民表现出很大的变化性。
但是归根结底对土地的感情却始终没有改变。
在《平凡的世界》中,年轻的孙少安由于自己家境贫困不得已要结束学生生涯时,他就下决心一定得在双水村做一活脱脱的出众的庄稼人。
他觉得,他是农民的儿子,出路也只能在土地上。
孙少安是双水村先进青年的代表,基于这样的特殊地位,孙少安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双水村干一番事业,以此来向村里人证明:孙家不再是过去的孙家!因此,他为父母建造了在农村象征着富贵的气派的三孔大新窑。
并在窑洞上面戴了“砖帽”,在门前竖起了威风凛凛的石狮子。
在那个时代的农村,谁家用的是砖瓦,毫无疑问这一家就是富贵人家。
有了砖瓦盖的房子,这在双水村也是首例!随后,他办起了砖厂,又建立了一所小学。
在少安自己劳动致富的同时,也不忘带领乡亲们谋福利。
这里清楚地表现了孙少安身上的乡土情怀,在他的心中,双水村是他一生唯一安身立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