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含义与语言选择顺应性下合作原则对礼貌原则的背离
(完整版)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试论会话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一.会话中的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理论是理解自然语言的一种学识,它是由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提出。
这个理论提出,谈话的参与者都必须有把谈话进行下去的愿望。
所谓成功的言语交际需要会话双方互相合作互相配合,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
正是交谈者的这种配合,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
交谈者在交际中所遵循的那些原则和准则就是所谓的“合作原则”,即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
合作原则又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1)质量准则( The Maxim of Quality):A.不要说自已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B.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2)量的准则( The Maxim of Quantity):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实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3)关联准则( The Maxim of Relation):说话要贴切。
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表达要清楚A.避免晦涩的词语B.避免歧义C.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D.说话要有条理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在实际交往中,人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遵循这四条准则,甚至有时是故意违反这些准则。
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人们故意违反这些准则中来,探究隐含在语言之下的那些言外之意,有时会达到幽默的效果,有时却会引起听者的误解,以至于有时说话者不得不额外的注以解释。
例如在(1)对话中:女孩:我漂亮吗?男孩:你带眼镜的时候很漂亮。
在这个对话中女孩所期待的回答是:是的,你很漂亮。
这样也遵守了合作原则。
但偏偏男孩没这样回答,也就是说他违反了合作原则,所以令女孩产生了误解,她完全有理由这样想:“那就是说我不带眼镜的时候很丑了”。
而男孩为了不让女孩误解,赶紧接着说“你不带眼镜的时候更漂亮。
”以此来消除前句话有可能带来的负面的效果。
论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关系

言语交际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在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两个重要的准则。
合作原则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双方应该尽量互相理解,努力使对话顺利进行。
合作原则的实质是双方在言语交际中对对方的需求进行回应,从而促进交流的顺利进行。
礼貌原则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双方应该尽量保持礼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礼貌原则的实质是通过使用适当的语言、语音、语气和面部表情等,来体现尊重对方的意愿。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言语交际的两个重要准则,它们在言语交际中是相互联系的。
在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实现是建立在礼貌原则的基础上的,只有在礼貌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从而促进交流的顺利进行。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
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
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
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
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例1: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也就是说,数量准则规定,我们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只能是对方想得到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要说对方不想听到的。
例2:A:这学期你修了几门课程?B:五门。
从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和礼貌原则分析人物语言

从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和礼貌原则分析人物语言摘要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以及对合作原则的违反而产生的“会话含义”;作为补充,leech又提出了“礼貌原则”。
本文用更为形象的语言阐释了这三个理论,并以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中的人物对白为例进行分析,旨在解析对语用学理论的研究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并使其更好地完成社会交际。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追风筝的人》人物语言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大量英语国家的优秀作品涌入我国的文化市场,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许多英语爱好者和学习者在研读这些文章时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理解意思的情况,尤其是无法参透众多人物对白的深层含义。
而人物语言往往是反映内心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理解人物之间对话的含义,才能体会作者要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要表达的故事情节。
本文从语用学的重要理论“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和“礼貌原则”几个视角出发,辅以清晰易懂的最新阐释,同时以《追风筝的人》中的人物对白为例分析了这三种理论在理解文学作品时起到的重要作用。
阐明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可以丰富语言内涵,提升语言素养而逐渐成为语言运用方面的强者。
二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和礼貌原则合作原则是美国著名学者grice提出的,他认为人们要想实现成功的交流,要想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图,就应该遵守合作原则,同时,他进一步把这一原则解释划分为四个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
“数量准则”要求说话者所说的话的数量既要能够使双方充分理解彼此,又不要超出所需求的量,也就是要把握一个“尺度”,既不能缺乏信息,又要谨慎“过犹不及”。
“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要说假话,也不要说自己没有把握的话,也就是汉语中所谓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可“信口雌黄”。
“关联准则”要求说话者所进行的回答和发问要与他们目前谈论的话题相关,而不能“所答非所问”或者“所问非所需”。
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言语交际是一种双边的或多边的言语行为,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语言应用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这就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提出的“合作原则”以及利奇等人提出的“礼貌原则”。
下面我就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一下这两个问题。
(一)合作原则美国哲学家格赖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次提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交际过程所说的话语符合交流的目的和方向,从而使交流得以有效、顺利地进行。
这就是“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内部有四条准则,即1.适量准则、2.质量准则、3.关联准则、4.方式准则。
1、适量准则适量准则指信息量要适度,以实际需要为标准:⑴言语交际时说出的话应当包含交际所需要的必要信息。
⑵话语信息量不超过所需要的信息。
例:问:昨天一天你去哪儿了?答:上午去学校上课。
只回答了“上午”做什么了,没有回答其他时间都做什么了。
所以,信息不完全。
2、质量准则质量准则指发话人保证发出信息的真实性:⑴发出的信息不虚假。
⑵信息有足够的证据。
例1:从前有十个人,相约每人带一壶酒来聚餐。
其中一个人想:我带一壶水去,和他们的酒放在一起,谁也不会知道是谁带的。
殊不知,别人也和他想的一样,都带了水来当白酒。
结果到喝酒时,每个人倒了一杯,发现一点儿酒味也没有。
都以为是自己那壶水,也不好说酒淡,反而啧啧称赞:“好酒!”“好香啊!”这个笑话中,每个人喝的都是水,却称赞“好酒!”,因此每个人发出的信息都是虚假的。
3、关联准则关联准则指发出的信息与话题和对方的谈话内容有关联性或相关性。
发话人不能说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受话人不能频繁转移对方的话题,或者避而不答,答非所问,更不能离题万里。
4、方式准则方式准则指选择对方能够顺利理解的方式设计编排信息。
交际时,如果所说的话晦涩难懂,含有歧义,或者重复罗嗦,杂乱无章,都会造成误导,使人无法了解,影响交际。
会话含义与礼貌原则

会话含义与礼貌原则作者:刘晴晴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61期摘要:礼貌是交际成功的前提,在交际中起重要作用。
合作是话语参与者都应遵守的原则。
会话含义来源于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的产生在交际中与礼貌有密切的联系。
本文首先叙述了会话含义理论,对会话含义中的“归约性”和“非规约性”的概念进行了区分,探讨了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之间的关系,其次借助Lakoff和Leech的礼貌原则对礼貌这一交际中的语用现象进行了对比,最后探讨了礼貌原则的使用和合作原则违反对会话含义的产生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礼貌原则合作原则会话含义1.引言会话含义是指说话人话语意思的暗含(implying)及听话人对其所(隐)含意思(what is implied)的理解。
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会话含义理论的基础。
格赖斯认为,这里合作的概念是:会话参与者尽管是分别提供自己的话语,但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其中的某一目的,至少是一个相互都能接受的话语发展方向;这一(些)目的或方向的达成是会话参与者在交流过程中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
也可以说是在会话过程中共同维护和坚持当前的目的和方向形成的默契(Grice,1975)。
礼貌原则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一种社会学原则。
Lakoff(1973)认为在某些类型的言语交际中,礼貌因素在决定会话的有效性上占上风。
Lakoff(1973)指出礼貌受三条规则支配:不要强加;给予人选择的机会;友好相待。
Lakoff(1977)提出了“语用能力”两条原则:清楚和礼貌,她认为其中的清楚原则主要针对信息,大致等于Grice的“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由以下三个规则构成:(1)拘泥性:不要强加,保持距离;(2)犹豫,给听者选择;(3)平等或同志般的友情。
笔者从格赖斯的会话含义角度对礼貌原则及礼貌的使用进行分析,论述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2.会话含义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最初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提出来的。
从《红楼梦》中的会话含义看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关系

郭 宇 昕
( 安 财 经学 院 公共 外 语 教 学 部 , 西 陕西 西安 摘 要 : 红 楼 梦》 我 国清 朝 乾 隆 年 间 的一 部 优 秀 的 古 《 是 典 长篇 小说 . 以 高度 的 艺 术 性 和 深 刻 的 思 想性 . 中 国及 世 其 在 界 文 学 史上 都 占有 重 要 的 地 位 。本 文 从 一 个 全 新 的 角 度研 究 《 楼 梦》 红 ,用合 作 原 则和 礼 貌 原 则 分 析 本 书 中人 物语 言 的会
话 含 义 本 文 对Gr e i 的合 作 原 则及 L e h e e c 的礼 貌 原 则 进 行 了详 细 的 阐述 , 释 了它 们在 分析 会 话 含 义 中 的作 用 , 解 并且 阐 明 了 它们 之 间的 关 系 .证 实 了礼 貌 原 则 比合 作 原 则 对 于 交 际 者 具
、
在 对 话 过程 中 ,说 话 人 和 听话 人 都 假 设 对 方 是 遵 循 合 作 原 则 的 。 果 对 方 违 反 了某 些 准 则 , 们 就 可 以利 用 这 些 准则 如 我 推 导 出 会话 含义 ( ovr t nlm laue 。 C nes i a I pi tr) 合作 原 则 虽 然解 ao c 释 了会 话 含 义是 怎样 产 生 的 。但 并 没 有 说 明 人 们 为 什 么要 违 反 会 话 准 则 以含 蓄地 间接 地 表 达 自 己的 意 图 。 因 此会 话 含 义 理 论 需 要 补充 。英 国哲 学 家 利 奇 ( . e h 在后 来 的研 究 中从 GL c ) e 修 辞 学 , 体 学 的 角度 提 出 了礼 貌 原 则 , 为 人们 在会 话 中违 语 认
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研究【摘要:】言语交际在人与人的合作交流中越来越重要,每个人都需要对话,需要有人理解。
但是说话不能信口开河、随口而出,而有它语言的准则。
本文将从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通过举例、分析和得出总结来说明这两大原则的重要性和联系。
并提出一些自己在这两个原则上的看法。
【关键字】合作礼貌交际原则【正文】年少时单纯无忧,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拓宽,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已经变得与原来不一样了。
尤其是在言语交际方面,上了大学,就已经注定要有新的面貌,新的精神状态。
由于生活里少不了交际,而交际中我们多通过言语表达,这让言语交际的一些原则尤为重要。
一、合作原则早在1967年,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合作原则”。
格赖斯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
因此,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格赖斯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1975)一文中认为人们在交际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原则和一些次原则。
准则有数量原则、质量原则、关联原则和方式原则。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含义,又相互联系。
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
一、数量原则数量原则中,首先要想到的是所需信息量,也就是信息量应该满足所需。
比如打电话要有对方的号码,就如同投信首先要有短信,总不能发个空信息吧,就算没有人会否定你,可是那毕竟是个浪费财力时间的活儿,所以还是不做为罢。
打电话若没有对方号码,那就实现不了通讯联系的功能了,当然,若愿意另选其他联系方式,那是另一回事了。
这是在所需信息量的满足上讲,生活中我们突然需要联系某个人,又或者需要请教别人的时候,发现没有对方联系方式、请教的问题还没有具体准备好,那前期所做的都是无用功,性子再急也没有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话含义与语言选择顺应性下合作原则对礼貌原则的背离语用学的研究离不开语境,而语境藏于会话之中。
从语用学的定义出发,它是研究话语的使用,在使用中注意它的语境意义,以及在话语交际中选择和使用恰当的形式的学科。
而实际应用当中,“恰当”这一准则却被使用者经常违背。
会话含义,简称含义有四个主要特征,语境依赖性,可取消性,不可分离性以及可推导性,在一定情况下,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一种违背,而这种违背在话语的实际应用当中都有所体现。
本论文将结合语境,会话含义主要特征以及语言选择顺应性的观点,对合作原则违背礼貌原则的原因加以阐述。
标签:语境;会话含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用照应选择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研究的两个很重要的原则。
合作原则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格莱斯于1976年提出,而礼貌原则是杰弗里·里奇于1983年提出。
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因为合作原则无法解释清楚人们为什么习惯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所说的话,而这正是礼貌原则的作用,而里奇认为这正是礼貌原则促进了它的形成。
里奇认为反讽原则是说人们说话时为了避免对听话者的直接批评,而采用说反话的方式,而逗乐原则为了表示与对方的亲密关系,说一些明显不真实和不礼貌的话语。
至于逗趣原则与乐观原则则是与它们自身的名字直接相关的,在此对其解释不做赘述。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违背了以上任何标准,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虽然能找到符合的例子,但有很多情况下是违反的,也就是说无论格莱斯还是里奇提出的这些原则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并且提出这些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的交际朝着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可如果违背了这两者其中的任何一点,交际是否无法发展,或者说人际关系会不会因此破裂,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研究这样的问题不得不谈到会话含义,这个定义的四个特征里就有一条是说明话语含义离开不了语境。
而以上疑虑产生的话语效果的原因就应该从认知语用学的一些理论加以探讨。
一、格莱斯的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当中的关联最大化是一条“无穷尽”条款,也是语用学研究者的众矢之的,对于合作原则的违反叫做flouting,这个词的原本意思就是藐视,是对于最大原则的藐视。
在Gillian Brown和George Yule编写的Discourse Analysis一书中对会话含义有这样的定义:“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事实,会话含义指的是语用中的语义,并且有着特定的自身特点。
它们有一部分来自于约定俗成的或者话语的直接表达,在语境中由说话者和听者共同参与,并且在合作原则和最大原则下,说话者和听者能够共同识别……”冉永平也在《语用学:现象与分析》一书中做了解释:“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听话人需要根据相关的语境因素进行推理,由此获取字面意义以外的交际信息。
该信息就是一种隐含的话语信息,可简称为‘含义’(implicature)。
它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比较以上两个定义,Brown和Yule强调了derive一词,强调了会话含义是来自于交际话语之中的,并且与语境相关联,这个语境是特定的:会话要有两个参与者“说话人”与“听话人”,并且与合作原则中的最大原则相连。
冉永平在其对会话含义的解释中认为会话含义更是一种交际信息,当听话人听到说话者发出一连串的音组成话语时,也同样传递了信息,信息在接受之后,大脑对其进行推理,得出的结论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了,他更强调了“听者有心”,与大脑的处理更加紧密,这是更加直白但很容易切题的解释。
1.合作原则中疑问A: I an out of petrol.B: There is a garage round the corner.这样的回答从字面上看符合了合作原则,A问了,B也回答了,他们的会话进行了下去,并没有出现A请求之后B不理不睬。
可是这样的对话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么?这样的对话符合了合作原则,信息充足,没有废话,简洁完整,没有歧义,而且符合相关性(这种相关性通过大脑分析,会话含义就能被猜测推理出),可是它却真真正正地违反了合作原则,而且某种程度上几个最大化原则都违反了。
这样的结论不是无端的推测,因为回到格莱斯提出合作原则的初衷是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
如果A和B的对话是一种顺利对话的话,A在这样的对话之后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有待考虑,他可能会觉得世态炎凉,人心冷淡,不对此进行研究的话,CP(合作)原则将只是一个理论,无法用于实践。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境对会话含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冉永平指出:“……第三,违背准则可以产生一定的会话含义。
”上面的例子就是对这一解释的有力证明。
然而,作者又说:“合作原则极其准则是有关人类交际的总原则,但不同于涉及文化特征的礼貌等现象。
”重新考虑A与B的对话,研究者认为CP(合作)原则在一定情况下是牵涉到PP(礼貌)原则的。
2.合作原则违反礼貌原则在谈到合作原则对礼貌原则的违反之前需要明白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情况下合作原则都是违反礼貌原则的。
在约定俗成的对话当中,合作原则不违反礼貌原则,可是违反的现象比比皆是,叫做非常规性。
例如在日语中,丈夫下班会说:我回来了。
那么妻子就会回答:你回来了。
这样的对话属于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即约定俗成的对话,如果丈夫回家说:我回来了,而妻子的回答却是:你走好,或者是:欢迎光临,劳累了一天的丈夫回家如果听到妻子的回答是“你走好”(言外之意就是说,你不要回来了),或者是“欢迎光临”(意思是说老公把家就当做一个旅店,或者是在外面的小酒馆里已经有了别的女人,“欢迎光临”是服务生说的话,并且日本男人喜欢到小店里喝酒,不免认识别的女人)这样,丈夫肯定会非常生气。
二、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违背原因探析首先要清楚的是合作原则并不是永远都与礼貌原则相违背,这也是在上文中提到的,在日语的寒暄语种,或者在中文当中,为了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和正常交往,大家都和气交谈。
因此当探讨与礼貌原则的违背这一问题的时候就不能单单只从话语表面考虑,要结合认知的层面。
1.从会话含义的主要特征层面探讨会话含义的主要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语境依赖性”。
在里奇的书中有一段话是关于话语语篇的:“语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例如将肢体或者社会话语设定的‘关联’性包含在内,我会把语境当做说话者和听者共同知晓的背景知识,而这种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听者解读出说话者话语中的含义。
”这段话中里奇对语境做了解释,他提到了个体与社会的关联,并且谈到话语发出者与话语接受者之间共享的背景知识,而且听话者要对信息进行一个解读。
所以依赖语境可以帮听者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并迅速判断用什么语言来回敬。
第二个特征,可取消性。
可取消性的意思是说某一话语在特定语境中可能产生会话含义,但该含义也可能因为语境因素的变化而消失,因而是可取消的。
它的产生有两种愿意:一是说话人在原来的话语中通过附加信息来取消原来说话的语用含义;而是在特定语境中话语表明(或暗示)说话人意欲取消该话语的语用含义。
第三个特征是不可分离性:A: What did you think of the lecture?B: Well, I thought the lecture hall was big.不可分离性是说相同的语境下,不管用什么方式表达,所表达的会话含义都不会发生改变,那么这个对话中的“报告厅”换成“灯”照样能起到相同的语用效果,即是说“你的报告索然寡味”。
第四个特征是可推导性,不言而喻,会话含义是可以推导的,即听话者可以理解字面意义下的隐含意义。
然而这并不能解释清原因,虽然会话含义的四个特征解释了语境在我们话语选择上的应用方法,但人们话语选择是自由的。
2.从语言选择的顺应性层面探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上陈春华的《顺应论与关联轮——两种语用观的比较》中使用的图显示两个倒的三角交叉在心智世界,这一点是不对的。
发话人与听话人所共享的有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而这是不可能的。
在何自然主编,由冉永平、莫爱萍和王寅编著的《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这本书中的第479页详细画出了Verschueren的语用关系图,说话人与听话人所共享的世界只有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两个倒三角的所相交的焦点只能能在社交世界下面的那根线上。
而这幅图才是正确的。
首先,一个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物理世界是相同的,他们都活在当下,当说话人对听话人说:“看这本书。
”他们共享的物理世界就是这本书,社交世界就是相同的语境,所有的对话在这个语境中发生交际,但是看到相同东西的心理世界不可能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人们在一定的规定范围内会根据交际的需求而选择自己想表达的心理,你的喜怒哀乐会根据心理活动的变化而发生话语的改变。
虽然听话者所说出的话顺应了说话者的问题,但是回答出的效果是绝对不相同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合作原则会与礼貌原则有些情况下会产生背离的原因所在。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是语用学里两个重要的理论,本论文是建立在合作理论的特殊例子上研究这两种原则理论上的违背现象的。
虽然这些现象发生在很多情况之下,但寻找其违背原因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从会话特征方面可以追寻其原因,但更应该从认知的角度切入,它牵涉人类在接收到信息之后的一个大脑运作的过程,通过判断推理找出对方索要表达的意思,再进一步决定自己回答的选择。
参考文献:[1]Geoffrey 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New York, 1983.[2]Gillian Brown,George Yule.Discourse Analysi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Authoriz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3]Jenny Thomas.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Authorized by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0.[4]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何自然主编.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6]陈春华.顺应论和关联轮——两种语用观的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