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总体及高教新区规划
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一、前言2011年7月江苏省政府批准的《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在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和省域层面一系列重大战略、上位规划的颁布出台,使得淮安城市发展环境开始出现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多重重大战略聚焦淮安及周边区域。
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对淮安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特色增长极的战略要求以及全省“1+3”功能区战略布局,明显提升了淮安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确定了淮安生态优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
二是城市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交通地位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高铁方面结合国家铁路网规划,未来可北达京津、南抵沪宁,实现宁淮1小时同城生活圈,融入上海2小时经济活动圈。
三是随着“两区一县”行政区划调整获批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淮安“纳湖入城,淮洪一体”战略构想急需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面临重大调整。
四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三大试点获批,将有力的促进淮安城市发展和治理方式转型。
以上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使得淮安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同时,也使得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更好地指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亟需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因此,本次总体规划修编以全面落实淮安三项改革试点要求(多规合一、土地使用制度、新型城镇化)以及中央和江苏两个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前提,确定规划理念和方法,体现中央关于生态、集约、宜居等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意图;立足于建设强富美高新淮安、区域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等战略要求,结合淮安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现实问题,为淮安进入新常态阶段以后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为淮安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繁荣之城、安康之城、宜居之城、文明之城”建设提供具体抓手。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第一章总则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9年-2030年,其中:近期:2009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
规划区淮安规划区范围包括淮安市辖区,面积为3171平方公里,以及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规划区总面积约为3186平方公里。
规划层次本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指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面积为10072平方公里。
2、规划区,指市辖区、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为3186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指西、北至高速公路环、南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102省道、东至京沪高速公路以东235省道。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二节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预测市域总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53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总人口为585万人。
市域城市化水平近期2015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53%,城镇人口为280万人;中期202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60%,城镇人口为335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410万人。
第三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空间结构市域形成“一主四副多点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推动“多节点—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一主:即淮安中心城市,通过聚合区域高端职能,辐射带动市域发展。
2、四副:即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四个市域次中心城市。
3、多点:即其他城镇。
4、网络化: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骨架,以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形成四级等级规模结构。
1、市域中心城市:即淮安中心城市,规划城市人口220万人。
2、市域次中心城市:包括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等4座,规划城市人口20—30万人。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趋完善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趋完善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成效“十三五”时期,淮安市经济总量迈上4千亿元台阶,在全国百强市排名逐年攀升。
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台阶,达到11500美元。
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5。
85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
着力构建“433”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1。
2:42。
9:45。
9转变为2020年的10。
2:40。
5:49。
3。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
82%。
获批8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实现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翻番、达到560户,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57。
4%。
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纳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2020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32。
68万人次,是2015年的2。
6倍。
全市铁路总里程达263。
9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了163。
4公里。
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累计投入4313亿元、实施3487个城建重点项目。
“四好农村路”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2313公里,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进度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提前两年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93。
53万人、15。
51万人、122万人、62。
11万人和54万人。
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00多所,新增学位近15万个。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列表淮安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阶段性部署安排,“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元,实现全国百强县零的突破。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方位巩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创新淮安、开放淮安、美丽淮安、幸福淮安”建设由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打造展现蓬勃生机,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
淮安中央大道规划方案

淮安中央大道规划方案淮安中央大道是淮安市城市中轴线之一,贯穿市区南北,连接淮安区、清河区和淮阴区等多个城区,是淮安市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为了推动淮安市的城市化进程,淮安市政府近年来在淮安中央大道的规划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推进中央大道的完善和优化。
规划目标与主要内容淮安中央大道的规划目标是在保障自然、文化和历史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将县市交通向城市轨道化,实现城市整体发展的结构优化,推动周边城市化,维护和增强市民的城市责任感和归属感。
为此,淮安市政府制定了以下规划内容:1.扩大中央大道路基,提升大道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
2.优化城市道路系统,根据城市功能和交通构筑物类型的不同,推动城市道路分类建设。
3.重点完善道路设施,包括人行天桥、通盘等配套道路设施。
4.全面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加强规划与管理,优化交通组织。
规划原则与指引淮安中央大道规划的实现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指引:1.遵循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保护历史建筑和自然景观,同时满足城市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的需求。
2.遵循公开、透明和民主参与的原则。
政府要在城市规划、咨询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社会的意愿和建议。
3.遵循高质量建设的原则。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确保建设项目安全、环保、经济、实用。
4.遵循创新、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提倡创新、智能化技术的使用,确保城市发展在可持续的轨道上。
规划的实施进展淮安中央大道规划的实施正进展顺利。
根据淮安市市政府的计划,目前已完成了中央大道北段规划,正在逐步实施中央大道南段规划。
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淮安市政府积极推进交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经过规划和建设,淮安中央大道将成为淮安市“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淮安市的未来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促进淮安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
淮安市总体城市设计(2017-2035)

《淮安市总体城市设计(2017-2035)》成果草案为了进一步梳理并保护淮安城市空间的特色资源,彰显城市独特韵味,传承地方历史文化,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为了更好地诠释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发展愿景及目标,并有效地引导、控制和管理城市空间的开发建设,特编制《淮安市总体城市设计》(下面简称本规划)。
一、规划范围淮安市域:为淮安市行政辖区范围,包含淮安市区和涟水、盱眙、金湖三县,面积为10030 平方公里,是本规划的研究范围。
淮安市城市集中建设区:包括淮安高速公路环线以内以及南马厂、季桥局部地区的集中建设区域,苏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淮安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区域,洪泽集中建设区域以及淮安空港经济区集中建设区域,面积为477平方公里。
包括淮阴、清江浦、淮安、洪泽四个市辖区。
范围与《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划定的城市集中建设区范围一致,是本规划的具体设计与控导范围。
二、规划目标本规划主要任务是确立淮安城市集中建设区长远发展的空间特色定位与总体结构,并针对该顶层空间结构制定系统性控制要求,以指导具体的规划管理和建设。
希望通过长期持续的建设与控制,塑造空间形态、提升城市环境、凸显城市特色、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并最终实现城市空间形态与特色方面的总体目标。
三、规划原则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范与标准,并衔接相关规划;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形态,节约集约用地,创造宜居公共空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和管理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四、城市空间特色定位通过公众意见征询、部门访谈、专家咨询,结合淮安自身空间资源禀赋,并考虑到与周边城市的错位发展,确定淮安城市空间特色主题:“湖风河韵生态城、伟人故里运河都”。
五、规划布局1、市域空间的风貌总体结构结合市域山、水、城格局以及特色资源分布情况,提出“两廊、八区、十九个节点”的市域空间风貌总体结构。
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一、前言2011年7月江苏省政府批准的《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在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和省域层面一系列重大战略、上位规划的颁布出台,使得淮安城市发展环境开始出现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多重重大战略聚焦淮安及周边区域。
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对淮安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特色增长极的战略要求以及全省“1+3”功能区战略布局,明显提升了淮安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确定了淮安生态优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
二是城市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交通地位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高铁方面结合国家铁路网规划,未来可北达京津、南抵沪宁,实现宁淮1小时同城生活圈,融入上海2小时经济活动圈。
三是随着“两区一县”行政区划调整获批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淮安“纳湖入城,淮洪一体”战略构想急需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面临重大调整。
四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三大试点获批,将有力的促进淮安城市发展和治理方式转型。
以上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使得淮安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同时,也使得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更好地指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亟需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因此,本次总体规划修编以全面落实淮安三项改革试点要求(多规合一、土地使用制度、新型城镇化)以及中央和江苏两个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前提,确定规划理念和方法,体现中央关于生态、集约、宜居等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意图;立足于建设强富美高新淮安、区域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等战略要求,结合淮安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现实问题,为淮安进入新常态阶段以后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为淮安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繁荣之城、安康之城、宜居之城、文明之城”建设提供具体抓手。
淮安城南规划方案

淮安城南规划方案淮安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城市,位于长江下游,俗称“江淮之阙”。
为了进一步发展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质,淮安市政府制定了城南规划方案。
本文将围绕该规划方案,介绍其内容和目标。
一、背景介绍淮安城南地区是淮安的重要城市门户和形象窗口,也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南地区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因此,淮安市政府决定制定城南规划方案,以解决现有问题,推动城市发展。
二、规划目标1. 优化交通布局:通过改造道路、增设公交站点、建设交通枢纽等方式,提高城南地区的交通便捷度和通行效率,缓解拥堵问题。
2. 改善环境质量:采取生态治理、绿化整治等措施,提升城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3. 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提升:通过建设商业中心、文化广场等项目,吸引投资和人才,提升城南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形象。
4. 保障城市功能需求:科学规划城南地区的公共设施、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三、具体实施方案1. 交通规划:(1) 扩建主干道:规划新建一条宽度适中、通行能力强的主干道,以分流周边道路交通压力。
(2) 建设公交枢纽:在城南地区设立公交枢纽,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3) 引进新交通工具:鼓励引进新能源车辆,并提供充电设施,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2. 环境治理:(1) 开展生态修复:加大河道整治和湿地保护力度,改善水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2) 绿化提升:加强绿化建设,增加城南地区的绿地面积,并植被合理布局,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3) 加强垃圾分类处理: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减少环境污染。
3. 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提升:(1) 建设商业中心:规划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商业中心,集合各类商超、品牌专卖店等,满足居民的购物需求。
(2) 打造文化广场:建设文化广场,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和展览,提升城南地区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品位。
淮安市总体及高教新区规划

淮安市总体及⾼教新区规划淮安市总体及⾼教新区规划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分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规划及中⼼城区规划三个层次。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8—203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规划。
规划近期⾄2015年,中期⾄2020年,规划远期⾄2030年。
⼀、城市总体发展⽬标⼤⼒提⾼淮安⼯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平,进⼀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将淮安建设成为长江三⾓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城市和具有绿⽔⽣态特⾊的宜居城市。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规划范围: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洪泽、盱眙、⾦湖4县,⾯积为10072平⽅公⾥。
2、⼈⼝规模及城市化⽔平:近期到2015年市域总⼈⼝为565万⼈,城市化⽔平为53%;中期到2020年市域总⼈⼝为580万⼈,城市化⽔平为60%;远期到2030年市域总⼈⼝为600 万⼈,城市化⽔平为70%。
3、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主、四副、多点、⽹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主,即淮安中⼼城市;四副,即涟⽔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湖县城四个市域次中⼼城市;多点,即其他城镇;⽹络化,即以⾼速公路、⼀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架,以市县域中⼼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络化空间格局。
4、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形成1座市域中⼼城市——4座市域次中⼼城市——15座重点镇——36座⼀般镇的四级等级规模结构。
5、市域交通发展:构筑公路、铁路、航空、⽔运、管道综合协调发展的⼀体化交通⽹络,促进淮安发展成为长江三⾓洲北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三、规划区规划1、规划范围:市辖四区、涟⽔县陈师镇在宁连⾼速公路以西的部分,⾯积为3213平⽅公⾥。
2、空间发展策略:(1)极化中⼼城市,强化区域服务职能,提升区域辐射和带动能⼒。
(2)拓展“⼀轴两翼”,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轴,通过整合各区发展动⼒,打造具有区域竞争⼒的淮安中⼼城市,中⼼城市向北发展空港新区,带动涟⽔县城的发展;向南发展盐化⼯业区,带动洪泽县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总体及高教新区规划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分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规划及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8—203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规划。
规划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规划远期至2030年。
一、城市总体发展目标
大力提高淮安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将淮安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具有绿水生态特色的宜居城市。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规划范围: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面积为10072平方公里。
2、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近期到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56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53%;中期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0%;远期到2030年市域总人口为600 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0%。
3、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一主、四副、多点、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主,即淮安中心城市;四副,即涟水县城、洪泽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四个市域次中心城市;多点,即其他城镇;网络化,即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骨架,以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4、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形成1座市域中心城市——4座市域次中心城市——15座重点镇——36座一般镇的四级等级规模结构。
5、市域交通发展:构筑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综合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交通网络,促进淮安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三、规划区规划
1、规划范围:市辖四区、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的部分,面积为3213平方公里。
2、空间发展策略:
(1)极化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职能,提升区域辐射和带动能力。
(2)拓展“一轴两翼”,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一轴,通过整合各区发展动力,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淮安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向北发展空港新区,带动涟水县城的发展;向南发展盐化工业区,带动洪泽县城的发展。
形成涟水——淮安——洪泽的规划区城镇空间发展主轴。
两翼,即由京沪高速以东、徐宿淮盐高速公路以南的城镇乡村构成的东部发展翼,和由宁连高速公路以北、以西的城镇乡村构成的西部发展翼。
东部发展翼重点发展车桥镇,强化培育钦工、范集等重点镇的综合功能和朱桥、平桥等镇的特色职能。
西部发展翼重点发展徐溜镇,强化培育渔沟、南陈集等重点镇的综合功能,和码头、赵集等镇的特色职能。
通过增强小城镇的设施服务能力,带动其各自周边乡村地区整体协调发展。
3、交通结构:通过建设完善“五横五纵”的骨架公路,形成与空间结构相适应的“放射+联接”式网络结构。
五横,即327省道、325省道、吴城—码头公路、328省道、102省道(宁连一级路);五纵,即205 国道、236 省道—北京路—郯金线、237省道、234省道、235省道。
4、生态结构:规划区形成“五横三纵两湖多点”的生态结构。
四、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1、规划范围:淮安市中心城区,西、北至高速公路环、南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102省道、东至京沪高速公路以东235省道。
2、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3、城市规模:近期到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80平方公里;中期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6平方公里;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4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83平方公里。
3、城市发展方向:近期,城市全面完善高速公路环内的城市建设;中、远期,城市跨京沪高速公路向东发展,跨淮盐高速公路向南延伸。
4、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三轴、四带、多组团” 的空间结构。
三轴,即东部新兴产业发展轴、中部城市服务功能轴和西部特色产业发展轴;四带,分别为盐河现代物流产业带、古黄河生态功能带、里运河文化景观带和苏北灌溉总渠田园风光带;多组团:分别为中心组团、淮阴组团、清浦组团、经济开发区组团、楚州组团、黄码组团和南部组团。
5、综合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在新长铁路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宿淮铁路、淮连铁路、淮扬镇城际铁路和宁淮城际铁路,形成衔接新沂、连云港、盐城、扬州、南京和宿迁的铁路运输网络。
(2)公路客运与货运枢纽:公路客运总站位于铁路南站东侧,其余分别在淮阴区、楚州区、清浦区、经济开发区设置分站;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及物流中心),设货运北站、南站、东北淮阴站、东南楚州站、开发区站共五站。
(3)公路:对原205国道、102 省道(宁连一级公路)、235省道、236省道、237省道、325省道、328省道等进行局部改道调整。
(4)航道与港口:京杭大运河航道提升为二级航道,盐河提升为三级航道、苏北灌溉总渠为三级航道。
中心城区共淮安新港、淮安南港、淮阴东港和淮阴西港四个港口。
(5)道路等级:中心城区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含结构性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个等级。
(6)公共交通规划:规划4条快速公共交通(BRT)线路;规划3 条轨道线路;在里运河沿线规划水上公共交通系统。
6、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古城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包括河湖水系、古城格局、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的保护。
(2)历史地段的保护:包括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和上坂街-驸马巷历史文化街区等2处历史文化街区,老西门大街历史地段、双刀刘巷历史地段、太清观街历史地段、县东街历史地段等5处历史地段;东岳庙历史建筑群。
(3)文物古迹的保护: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7、中心城区旧区更新规划:
(1)旧区范围:结合淮安的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和现状建筑质量状况,确定旧区由3 个地区构成:北京路以东,盐河以南,翔宇大道和承德路以西,解放路以北围合的地区;楚州古城区;京杭大运河以东、南苑路以南、里运河以西和南巽路以北围合的地区。
(2)旧区更新目标:正确处理新区与旧区、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科学、合理地安排城市各项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逐步将旧区内过分拥挤的人口向其他组团、片区疏散,使旧区成为生态环境良好、交通顺畅方便、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的现代化城区。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图)(市域交通规划图)
(规划区空间布局图)(规划区道路交通规划图)
(规划区产业布局图)(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淮安高教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前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