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的小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人读书的故事

古代人读书的故事

古代人读书的故事
一、孔子韦编三绝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学习。

据传说,孔子为了学习知识,常常不分昼夜地阅读书籍。

有一次,他在阅读《易经》时,由于反复翻阅和比较,竟把牛皮绳都弄断了。

这个故事被后人称为“韦编三绝”,形容孔子勤奋好学。

二、苏秦悬梁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年轻时曾游历各国,向各国君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研究各国的历史和政治制度。

为了克服睡意,他在睡觉时将头发拴在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保持清醒。

这个故事被后人称为“悬梁刺股”,形容苏秦刻苦学习的精神。

三、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学者,他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他经常在晚上点起许多灯笼,借着灯光读书。

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被誉为“囊萤夜读”的典故。

四、孙康映雪读书
孙康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同样对文学充满了热爱。

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他仍然坚持自学。

冬天的时候,他常常利用冰雪的反光来照明读书,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也被后人所传颂。

这些古代人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只有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追求知识和进步,才能取得成功。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_励志故事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_励志故事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泌少贫,昼日斫屧,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古人勤奋读书的经典故事七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经典故事七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经典故事七篇【篇一】古人勤奋读书的经典故事贾逵是东汉时的学者,从小就聪颖过人。

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因为家贫而上不起学。

有一天,姐姐正带着贾逵玩耍,对面学堂传来了老先生给学生们讲课的声音。

姐姐灵机一动,带着贾逵悄悄来到了学堂旁边,想让弟弟在学堂外面偷听。

学堂外边有道篱笆墙,贾逵个子小,姐姐就把他抱起来,站在篱笆外听讲。

回家后,小贾逵就用借来的笔墨把学到的内容记在自己制作的木片上,反复温习。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记在木片上,主动请教别人。

就这样,贾逵到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了名闻乡里的小先生了。

贾逵的家庭贫困,但他能用借来的笔墨把偷学的内容记录下来,反复温习,不明白的地方主动请教别人。

经过努力,最终学有所成。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要珍惜时间,要效仿贾逵的学习精神,克服一切实际困难,真正做到把刑期当学期,不懈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就会对今后的人生大有裨益。

【篇二】古人勤奋读书的经典故事韩愈是唐代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如同中国其它读书人一般,韩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长才。

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文中叙述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因曾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

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

”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

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

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韩愈藉老师与学生之口,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

【篇三】古人勤奋读书的经典故事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

古代名人读书的历史故事精选十则

古代名人读书的历史故事精选十则

古代名人读书的历史故事精选十则古代有许多名人读书是很刻苦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作过顽强的斗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名人读书的历史故事精选十则,欢迎大家阅读!古代名人读书故事: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

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

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

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凿壁偷光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

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

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

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

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教给他写字。

古人的读书故事10篇

古人的读书故事10篇

古人的读书故事10篇古人大多数都是很勤奋刻苦学习的,我们现代人也应当像古人一样的勤奋刻苦学习,做一个有长进的人。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古人的读书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关于古人的读书故事1邴源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

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这使原来就贫困的家庭更加困难。

邴源是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可是家里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邴家四周有一所私塾,每天他都能够听到从里面传来的读书声。

一天,他从私塾门口路过,想起读书的事情,鼻子一酸,不禁大哭起来。

私塾先生听到他的哭声,走过来问他怎么了,邴源抽噎着说:“我真艳羡那些能够读书的孩子,我的家里很穷,没有力量供我读书,因此我的心里很难受,就哭了起来。

”私塾先生听后,觉得象邴源这样渴望读书的孩子很难得,就对他说:“孩子,你要是真想读书,就到我这里来吧,我不收你学费。

”邴源一听,兴奋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连连向老先生表示感谢。

邴源天资聪颖,再加上读书很用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学会了其他孩子几年才能够学会的东西。

他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吸取学问。

长大后的邴源依旧很爱读书,常常到各地去拜师求学,后来他的学问日益增多,向他求学的人也多了起来。

关于古人的读书故事2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高校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

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特别仔细。

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游历中,顾炎武还特别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假如他走到某地,发觉那里的地理、风俗等状况与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会打开相关的书本进行核对、校正。

顾炎武就这样手不释卷,刻苦攻读,最终积累了丰富的学问。

顾炎武靠着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在众多学术领域成就非凡,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关于古人的读书故事3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供应良好的学习环境。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7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7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7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的导航灯,不断指引我们前进,那么从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中,大家读懂了什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大全7篇,以供大家参考!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一)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夫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由于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力量。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特别珍贵的,有书的人不愿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季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经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焦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方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二)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慧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很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古人关于读书的故事

古人关于读书的故事

古人关于读书的故事
1. 孔子三日不食,为了学习:孔子年轻时游学四方,曾经遭遇寒冬,流浪至一座山上。

他发现山上有一所庙,于是他便在庙里学习了三天三夜,甚至连食物都没有吃。

他的坚持和勤学精神让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2. 孟子“三善三不离”的故事:孟子在孔子门下学习,他非常勤奋,常常在晚上还没有完全看懂的书籍前熬夜,直至通晓。

孟子说:“道之所存,由于三人,我贡父,仲由,太史公之德也。

夫三者者,以吾言之,皆善乎其所为也。

夫子于人也,不得已而三善俱待。

”他坚信三种品德是不可缺少的:仁、义、礼。

只有这三种品德相互支持,才能让人们成为真正的人,关注他人,关注群体,最终走向全人类与天地的和谐。

3. 方回在汉武帝面前背《诗经》:古代圣贤认为“读书在阅读,阅读意在养性”,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汉武帝喜爱文学,出家门必定带书。

有一次他遇到方衍,问他学习过什么经典,方衍回答说:“唯独学习背上了全书的《诗经》。

”汉武帝对此非常惊讶,但也十分欣赏并赞叹方回的学识和精神。

4. 韩愈烧书坑儒: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官场上不受宠幸,遭到皇帝斥责。

在此情况下,他选择离开政坛,回到故乡,专心著述,潜心读书。

他热爱读书,甚至在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在坚守自己的志向和信仰的同时,曾经感到迷茫和无助。

他充满了对古代诸子百家名著的敬意和憧憬,倡导儒家学说,他喜爱汉代的
《史记》,热爱唐代的《文选》。

后来,北周以道术煽动民众,他便参军讨伐。

当时韩愈与其好友和门生先后被杀害。

他的爱书坚定了他的信念,让他成为了一个坚强的人,但也让他受到了官方的迫害。

古人求学读书的故事

古人求学读书的故事

古人求学读书的故事1、囊萤映雪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

2、悬梁刺股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他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

最终成为当世大学者。

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最后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

3、凿壁偷光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不要报酬。

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

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

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4、焚膏继晷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5、孙康映雪孙康年轻的时候家中贫穷,但是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天晚上下雪了,酷爱读书的孙康当时就想:既然这么亮,能不能看书呢?他回屋取出书来一试,果然能看得清。

于是,孙康顾不上屋外的寒冷,天天晚上坚持在雪地里看书,后来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大学问家。

6、以荻画地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

太夫人用芦苇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致力读书。

7、负薪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8、手不释卷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吕蒙,因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读书的小故事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指引方向,给人力量。

小编整理了古人读书的小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1、悬梁刺股
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从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读到皓月东升,中间一刻也不休息。

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

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

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

尖锐的疼痛又提醒他继续用力。

就这样,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抗秦的大计。

2、焚膏继晷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自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焚膏油(膏油,指点灯的油)以继晷(晷:读guǐ,日影,比喻时光),恒兀兀(恒兀兀:勤学不
止的样子)以穷年。

”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

以后,“焚膏继晷”就成了形容勤奋学习的典故。

当人们读到韩愈那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赞叹其雄健奔放、神奇生动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文辞时,是否会想到他焚膏继晷的日日夜夜呢。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联)
3、勤能补拙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

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

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

例如:一本书,别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

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会读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

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勤于思考和勤于练习。

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动不动地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问,或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是在专注地思考问题。

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4、刮目相看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将军叫吕蒙。

他从小家贫,依靠姐夫邓当生活,因此除了苦练武功以外,没有读多少书。

其后一直过着军旅生活,也没有能认真地读一点书。

后来吴王孙权要他认真读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说:“你说你事情多,难道比我还多吗?我还经常读史书、兵书,自己觉得收益很大。

”从那以后,吕蒙发愤读书,孜孜不倦。

都督鲁肃曾去看望吕蒙,开始时对吕蒙还有轻视之意。

经过交谈,发现吕蒙有的方面比自己知道得还多,他高兴地拍着吕蒙说:“我以为你只有武略,想不到你现在这样博学多知,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士别三日,自当刮目相看嘛。


5、映月读书
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穷,白天做鞋为生,晚上才能抽空学习。

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白居易有诗云:“是时天无云,山馆有月明,月下读数遍,风前吟一声。

”孟郊也曾有“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的诗句,说明许多古人都有映月读书的体验。

6、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是说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
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

后《三字经》中引用了这个典故曰:“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7、凿壁偷光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但他不要报酬。

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

”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

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