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7-2-2溶解度教案新版粤教版

合集下载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7.2.2 溶解度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版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7.2.2 溶解度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版

第2课时溶解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溶解能力比氯化钠
36

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生聆听老师讲解,
℃时氯化钠的溶
处理的一种
指导学生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查出
图聆听老师。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6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6

《物质溶解的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的第二课时,包括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作为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较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上册化学就经常遇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

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情况,依据课标具体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来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溶解度的定义;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2.通过学习溶解度曲线,了解如何用溶解度曲线表示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度,如何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及其随温度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方法。

2.通过学习溶解度概念,初步了解溶解度是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强弱的重要方法。

3.通过学习溶解度曲线,理解溶解性和溶解度概念在混合物分离提纯方面的重要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事物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辨证关系,理解化学在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方面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策略: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溶解度概念及应用。

3.通过问题解决,巩固本节重点。

精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7-2-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新版粤教版

精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7-2-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新版粤教版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2)教案(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2)教案(新版)粤教版
[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很快记住这些关系吗?4人一小组,组内竞争,争当冠军。
(本课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固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外在因素,我们还可以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作业)同步训练相应习题
板书设计来自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④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 36。( )
(过渡)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的资料。
(投影)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
0 . 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活动探究1)
1.向 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 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水 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 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精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7-2-2溶解度教学设计新版粤教版

精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7-2-2溶解度教学设计新版粤教版
第2课时溶解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新课讲授25分钟
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较?
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例如: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是指在20℃时,100g水里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单位是克”的印象。
布置任务:把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在一个坐标系里表示出来,画出它们的图像。
指导学生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查出25℃和85℃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学生根据列表中的数据画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并查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和成功愉悦感。
展示教材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1)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2)从中获得哪些信息?(3)列表法和作图法有什么不同?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7.2.2溶解度教案(新版)粤教版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7.2.2溶解度教案(新版)粤教版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7.2.2溶解度教案(新版)粤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Hale Waihona Puke 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的7.2节《物质溶解的量》的子节7.2.2《溶解度》。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包括: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四要素和溶解度曲线,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溶解度概念。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溶解度知识的应用。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溶解度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溶解度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4.提供溶解度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溶解度知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实验法:通过设计溶解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数据,从而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讲授法:在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四要素和溶解度曲线时,采用直观教具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讨论法:分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分析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019九年级化学第二学期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7.2.2 溶解度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版

2019九年级化学第二学期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7.2.2 溶解度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版

第2课时溶解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溶解能力比氯化钠
36

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生聆听老师讲解,
℃时氯化钠的溶
处理的一种
指导学生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查出
图聆听老师。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2 (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2 (新版)粤教版
三、溶解度曲 线。
【教师】:用课件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学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教师】点拨诱思、质疑释疑
1、溶解度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克。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释。体验化学学科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
难点
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类型
教学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介绍
知识目标
图片
A
G
拓展知识
1分钟
下载
讲解
过程与方法
图片
A
E
建立表象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 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 _总结J.其他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引入: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入课题,认定目标。
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 小的前提条件,突破难点。
通过溶解度曲线进一步认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溶解度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NaCl与 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它们溶
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
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
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溶解度
一、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
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