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遵度,诗句作用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欣赏名家诗歌及鉴赏技巧分享

诗歌鉴赏:欣赏名家诗歌及鉴赏技巧分享

诗歌鉴赏:欣赏名家诗歌及鉴赏技巧分享引言诗歌是一门深具魅力的艺术形式,通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诗歌能够触动人心,唤醒内心深处的共鸣。

欣赏名家诗歌是提高自身审美水平的好方法,而学习诗歌鉴赏技巧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本文将介绍几位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并分享一些诗歌鉴赏的技巧,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些方法与诗歌结下更深的缘分。

名家诗歌欣赏杜甫: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杜甫是中国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充满着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怀与忧虑。

他的诗歌表达深沉、富有力量,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直接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杜甫的名篇《登高》《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登高的过程,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和自己的志向。

诗中写道:“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冰始凝,凝则不流,壅于其内;浊而不清,动于其外。

舍短取长,各为其道。

况乎行船于穷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隐喻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境遇的关切之情。

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杜甫深深的忧国忧民之心。

苏轼:情感充沛的诗人苏轼是宋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意境。

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的真切关注,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一首名篇,通过对离别的描写和自我反省的思考,表达了人生的起伏和无常。

诗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首诗从感情和意境上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读者可以感受到苏轼丰富的情感和他对人生变幻无常的领悟。

辛弃疾:热血豪情的诗人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杰出诗人,他擅长写激昂豪情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与热爱。

他的诗歌以语言精炼、情感直接而著称,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的名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一首名篇,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对忠诚的赞美,表达了对国家和英雄的敬意。

古琴简述

古琴简述

中国风-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君去芳草绿,西峰弹玉琴。

岂推丘中赏,兼得清烦襟。

朝从山口还,出岭闻清音。

了然云霞气,照见天地心。

玄鹤下澄空,翩翩舞松林。

改弦扣商声,又听飞龙吟。

稍觉此身妄,渐知仙事深。

其将炼金鼎,永矣投吾管。

【古琴】琴乐是历史悠久并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中国代表性乐种之一。

琴(七弦琴、古琴)究竟最早产生于何时,现在还是一个谜。

古代或传说神农氏所创,或传说伏羲所作,还有传说尧、舜所作的。

远古传说难为信凭,但它们暗示着古人相信琴的出现非常遥远,则应符合事实。

(一)先秦以前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有「樂」(乐)字,著名学者罗振玉认为它「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但商代考古迄今尚未发现当时弦乐器的实物材料。

西周至春秋时代,琴瑟的运用已经很广泛。

《诗经》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雎》),「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棠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鹿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女曰鸡鸣》)等,都是人们熟知的诗句。

说明当时琴瑟不仅用于燕乐和男女之私,还用于祭祀等场合。

琴瑟经常一起合奏,后世人们便以「琴瑟之好」来比喻夫妻间的情爱深笃。

因此,琴瑟等弦乐器的出现不会晚于西周,很可能在商代已经出现。

迄今考古发现的商代乐器只有石磬、铜庸、陶埙及双面铜鼓等,却没有发现琴、瑟、箫、篪等乐器,或许是它们材质不易保存的缘故。

《诗经․定之方中》的「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明确提到制作琴瑟的材料。

《春秋左传》不仅记述了春秋时期楚之钟仪、齐之师开、鲁之师乙、郑之师文、卫之师曹和晋国师旷等琴家的事迹,也有当时人们选择美槚(楸)、橁等材料制作「颂琴」的记载。

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和教化作用。

孔子自己喜爱弹琴,曾学琴于师襄,他的认真和努力,使师襄大为感动。

按照周代的礼制,「士无故不彻琴瑟」(《礼记˙曲礼下》),《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儒家师徒喜爱琴瑟「弦歌不辍」的榜样,深为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所倾慕,使得琴乐的古老传统代代传习不断发扬光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炼字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炼字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华子岗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

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

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

(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

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

(步骤三)答题示例3: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分)[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送临津房少府阅读答案

送临津房少府阅读答案

送临津房少府阅读答案
送临津房少府【唐代】杨炯
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

烟霞驻征盖,弦奏促飞觞。

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

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

问:送临津房少府的作者是谁?答:杨炯
问:送临津房少府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送临津房少府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诗风的影响:
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很有气魄。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以下词语:涵虚,端居。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阅读《关雎》,回答下列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1)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阅读古诗,回答问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5.诗词赏析: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高中语文专题十一“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扬州慢(淮左名都)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新名师一等奖公开

高中语文专题十一“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扬州慢(淮左名都)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新名师一等奖公开
提示
二、悟读,诗情画境 夜深了,薄衣禁得住凉风来袭吗?桥边的姜夔慢慢 转身,水银一样的月光轻泻在他脸上,有水珠儿落 下,没入波心,无声无息……那“豆蔻词工”的杜 郎,如今来到此地,是否还能再“赋深情”?“桥 边红药”也只能空自招摇,不“知为谁生”。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 其境之感。请对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试作分析。 答案
专题十一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扬州慢(淮左名都)
内容索引
文题解读 文本赏读 文本拓展
文题解读
一、词人名片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南宋词人、音乐家。饶州鄱阳 (今江西波阳)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与白石洞天为邻, 因号白石道人。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 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词作或感慨时
(1)“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是以什么修辞手法写群山的?有何作用? 答案 以拟人手法写群山。这既写出了雨意酣浓、垂垂欲下的江南烟 雨风景,又写出了山峰无可奈何而又有所不甘的情态。
答案
(2)这首词境界开阔,气象宏大,将自然、人生、历史、现实融为一体, 试从内容上作简要评析。 答案 词的上片俯仰天地之境,写的是眼前自然之景;下片是词人俯 仰古今之境,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向往。“今何许”一句写出了时代感, 又以自然物象作结语。
答案
三、文题背景
《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曲,也是格律词风的代表作,写的是作者在淳 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经过扬州时的所见所感。此时词人21岁。南宋时 期,金人曾两次侵宋,扬州两度遭掠。这首词是在扬州第二次被掠十五 年后写的。作者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扬州劫后的萧条,抒发了“黍离 之悲”。

2021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01课长恨歌课时同步检测pdf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

2021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01课长恨歌课时同步检测pdf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

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凝睇./孝悌.绰.约/泥淖.哽咽./咽.喉B.玉扃./迥.异萦.纡/楹.联翘.首/翘.起C.旋.风/旋.转旌.旗/菁.华殷.勤/殷.红D.花钿./佃.户憧.憬/瞳.孔摇曳./赝.品【答案】A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妩媚绰约娇弱信马由缰B.殷勤光采沾衣回眸一笑C.翡翠渺茫人寰揽衣推枕D.蓬莱精诚玲珑踌躇不前【答案】B【解析】“光采”中的“采”应写作“彩”。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似很平常,实际上起着提纲挈领....、统领全篇的作用。

B.唐玄宗身为一国之君,不是“重贤思治国”,而是“重色思倾国”,作者的褒贬态度不言而喻....。

C.唐玄宗与杨贵妃沉湎欢娱,不理朝政,乐极生悲....,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

D.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答案】D【解析】D项,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

与“人民”重复。

4.下列各项中,画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杨贵妃除了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还有着惊人的舞姿,是唐玄宗在音乐上的知音,所以能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B.楼下那一棵海棠花已经完全凋谢,她那桃李春风的美艳,竟是如此短暂!C.这对夫妻本想着可以比翼齐飞白首偕老,谁料想竟因战乱而分离,老景凄凉。

D.谈及人类能否移居到这颗行星上,焦维新称:“这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跨越1400光年的距离,现在的科技是做不到的。

”【答案】B5.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含情凝睇谢君王凝睇:凝视B.但令心似金钿坚但令:只要C.回头下望人寰处人寰:人间D.此恨绵绵无绝期恨:痛恨【答案】D【解析】D项,恨:遗憾。

6.下列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B.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C.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答案】C【解析】A、B、D三项均是比喻,C项是现在与过去比较,其中的“似”不是比喻的标志词。

北京爱迪国际学校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北京爱迪国际学校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北京爱迪国际学校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喜雨(唐)白居易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

(1)这首诗言简义丰,请仔细体会下,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说说三、四句开头两字“顿”“定”在突出标题“喜”字上的作用。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意思:________(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 、 “转” 制造波澜 •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 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关注 “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 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 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 章。 • 由此可见,“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 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 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 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 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辨其数:道理
• • • • • • R数 :技艺,学术:“今夫弈之为~,小~也”。 :命运,天命:天~。气~。 底细 :心里有数 道数,方法 礼数;仪节 规律;必然性 特指方术,如占卜之类 又如:数家(精于术数的人);数术 (术数) shǔ比较起来最突出 。如:数一数二;数不着 枚举;列举 数落;责备 诉说,称说:数黄道黑(数黄论黑。指说长道短)
• M耆qí • 1. 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老。~ 年。~绅。~宿(sù )(指在社会上有名 望的老年人)。 • 2. 强横。 • 〈名词〉 • 师长,长者 。如:耆硕(年高有德的人);耆民 (年高有德之民);耆英(年高硕德者);耆彦(年 高望重的人)
• N象: 形状,样子:形~。景~。气~。现~。 想~。~征。万~更新。~声。~形。 • O考 • 1. 试验,测验:~试。~查。 • 2. 检查,查核:~察。~勤。稽~。~核。 • 3. 推求,研究:~古。~据。~订。~证。 • 4. 老,年纪大:寿~。 • 5. 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先~。 如丧~妣。 • 6. 击,敲:“而陋者乃以斧斤~击而求之, 自以为得其实”。
例子:
• • • • •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 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 (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 诗歌前两句的“秋风”“朔云”“边月”等意象, 描绘了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渲染了边境局 势的紧张气氛,为后两句表达诗人斗志昂扬的豪 迈情怀作了铺垫。
• • • •
P文翰 wénhàn (1)∶文章文,指文字、文章, 文:泛指才华、文采。 翰,原指羽毛,后借指毛笔、文字、书信。
• (2) ∶指公文书信
彻章:彻卷(毕卷;读章全卷)
• Q彻 • 1. 通,透:贯~。透~。~底。~骨。~悟。 响~。 • 2. 治,开发:“~田为粮”。 • 3.拆毁;拆下 毁坏:“~我墙屋”。 • 4.通达;明白如:彻鉴(明鉴;洞察) • 5.穿透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 6.结束,完结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彻命(达其使命);彻卷
• • • • • • • • • • • • •
B馈 (1) (形声。从食,贵声。本义:以食物送人) (2) 同本义 [offer food] 馈,饷也。——《说文》(饷本义:给在田间里劳动的人 送饭 ) (3) 又如:馈献(献熟食) (4) 进食 (5) 烹调 馈人(君王的厨子) (6) 赠送 : 古者致物于人,尊之则曰献,通行曰馈。 (7)运送粮食等。如:馈运(运送粮食); (8)祭祀如:馈奠(丧中祭奠之事);馈祀(以酒饭祭鬼神) 词性变化 ◎ 馈〈名词〉 (1) 饮食之事 (2) 食物
• E背城:背靠自己的城墙。多指作最后决战。 • F淳:朴实 • G澹:1. 恬静、安然的样子:~泊。 • 2. 水波纡缓的样子:~淡。 • H素:1. 本色,白色:~服。 • 2. 颜色单纯,不艳丽:~净。~描。 • 3. 洁白的绢:尺~(用绸子写的信)。 • 4. 本来的,质朴、不加修饰的:~质。~ 养。~友(真诚淳朴的朋友)。 • 5. 物的基本成分:色~。 • 6. 向来:~来。~常。 • 7. 白,不付代价:~餐。
耆,老也。--《说文》 耆 六十曰耆。--《礼记· 曲礼》 耆老皆朝于庠。--《礼记· 王制》 耆耋好礼。--《礼记· 射仪》 俾尔耆而艾。--《诗· 鲁颂· 閟宫》 〈形〉强横的。 耆,强也。--《广雅》 折叠〈名〉 师长,长者。
• 耋 :年老,七八十岁的年纪:~期。耄~ 之年。 • 耄 • mào ㄇㄠˋ又作眊。 • 古称七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 引申为昏乱之义。老~。~耋之年。 • 匪我言耄。――《诗· 大雅· 板》
• I墀:台阶上的空地,亦指台阶:丹~(用 红漆涂的台阶)。 • J楹 • 1. 堂屋前部的柱子:~联(亦称“楹 帖”)。 • 2. 量词,古代计算房屋的单位,一说一 列为一楹;一说一间为一楹。 • K僦 :jiù , 租赁
• L湫 • qiū 1. 水潭:“南有龙兮在山~”。 • 大龙~(瀑布,在中国浙江省雁荡山)。 • 2. 凉:“~兮如风”。 • jiǎo ◎ 低洼:~隘(低湿狭小)。
C饷
• • • • • • • ***动词:本义:给在田间里劳动的人送饭 招待,供给或提供 [吃喝的东西] 吃饭,进餐 赠送 ***名词:军粮及军队的俸給 薪金 食物
D刍,象包束艸之形
• (象形兼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又(手)从草,表示以手 取草。俗作芻。本义:割草) 1、《说文》: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 象断草包束以饮马牛者也。 • 如:刍牧(割草放牧) • 2、用草喂牲口 • 3、名词,喂牲畜的草,割草的人 ,吃草的牲口 • 4、浅陋,鄙俗 。如:刍语(谦辞。草野鄙陋者的议 论);刍言(草野之人的言论。后用以比喻浅陋的言 论。今常用以谦称自己的言论。同“刍议”);刍 论(刍议。浅陋的议论)
文言文
• 翻译: • (1)遵度领甲士百余背城而战,贼逾堞以入,遵 度投江中,赖州兵援之,得免。 • 译出大意给2分;“甲士(指披甲的战士。泛指 士兵。)”“逾堞(城上如齿状的矮 墙) ”“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 崔遵度带领兵士一百多人和敌人决一死战, 贼兵翻越城墙而入,崔遵度跳入江中,靠州兵救 援他,得以免死。
• • • •
• S究 • 1. 推求,追查:研~。推~。讲~。 追~。深~。有案必~。 • 2. 极,到底:~竟,究途(走完全部的路 程。比喻做事有始有终);究年(终年);究归 (终归)
• 四、妙“合”主旨 • “合”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 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 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 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 “合”句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 A介 • 1. 在两者中间:~于两者之间。~词 • 2. 这样,这么:像煞有~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 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 • 3. 放在心里:~意。 • 4. 耿直:耿~。 • 5. 甲:~胄。 • 6. 个(用于人):一~书生。 • 7. 大:~圭(大玉)。 • 8. 传统戏曲脚本里表示情态动作的词:笑~。饮酒~。 •
• 三、借景抒情,为情铺垫。 • 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字”,诗歌“尽得风 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 情,或哀景写哀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在 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反衬。 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 的表达水到渠成。 • 四、贯穿全诗,成为线索。 • 意象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然而 时有一根丝线会将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挂 夺目漂亮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 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 景,浑然天成。
• 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 观景象。鉴赏古诗离不开意象,意象作为 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
意象在诗词表达上的作用
• 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 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 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 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 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 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 之流。
•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 4、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总结:
• • • • • • • • • • • • • • 一、首句的结构作用: 1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以下对什么的描写 2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3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心情,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 4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 2、打伏笔 3、转换话题 三、尾句的结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 翛然xiāo rán 形容词,形容无拘无束貌;超脱貌或自由自在的样子。 • 泊如,恬淡无欲的样子。 • 庶乎[almost] 几乎,差不多,将近 • 秩: • 1. 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序。 • 2. 古代官吏的俸禄:“官人益~,庶人益禄”。 • 3. 古代官职级别:委之常~。贬~三等。 • 4. 十年:七~寿辰。 • 5、祭祀
• (2)诏宰相择耆德方正有学术之士,咸曰遵 度力学,有士行,时称长者。 • 译出大意给2分;“耆” “行”“长者”三 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 下诏让宰相选择年老有德行正直有学 问的士人,(群臣)都说崔遵度努力学习, 有士人的品行,当时的人称他为德高望重 的人。
• • • • • • • • •
古代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 诗词的结构又称章法。分“起”“承”“转”“合”四部分。起:即 起句,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 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引起 波澜。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 一、“起”定基调 • 近体诗的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要。常见的作用有: 交待人、时、地、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 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 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 二、“承”“起”续境 •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 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 证。 • 承句或联多为写景或事, • 在结构上,1、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