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练习题
初中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选择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中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选择题专题训练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填空题(共20题)1、从一支燃着的蜡烛可以观察到很多现象,请你根据观察到的蜡烛燃烧的现象填空。
(1)蜡烛的顶端熔化成态,(2)烛焰从内往外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三部分火焰的颜色是的(填“相同”或“不同”),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1~2s后取出,发现处在外焰的部分(填“最先”或,“最后”)变黑,说明外焰温度 (填“最高”或“最低”)。
2、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你留心了吗?请完成下列问题。
(1)①生活中有很多物质具有气味,试举两例:、②豆油浮在水面上,说明豆油的密度水的密度;③请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能燃烧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2)厨房化学:①小强看见妈妈非常辛苦,就尝试着帮助妈妈干家务活。
有一次,吃完饭后,他争着要刷碗,你能告诉他怎样才能确定碗洗干净了吗?(2分)他还告诉妈妈:②用完醋后,要将醋瓶的瓶盖立即并使醋瓶的标签③向锅内倒油时,要将油瓶盖放在桌面上。
3、实验室现有50mL、100mL和250mL三种规格的量筒.某同学欲量取30mL的液体,他应该选用 ______ mL的量筒;在读取数值时,该同学选取了三个观察位置(如图所示),其中能正确读出量筒内液体体积的是 ______ (填字母,下同),读数比实际数值偏低的是 ______。
4、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1)过滤是常用的物质分离方法,图甲装置中仪器A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是 ______ 该实验装置中缺少的仪器名称是 ______ .(2)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液面如图乙所示,该液体的体积是 ______ mL;若俯视读数,则读数会 ______ (填“偏大”或“偏小”).5、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主要有 ,使用过程中应保持橡胶胶帽,不要或,防止。
用它取用一种试剂后,未经不可再吸取别的试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习题和答案-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学科测试题一、填空题1.根据已经具备的生活常识,你知道以下气体可以助燃的是〔〕A、水蒸气B、氧气C、空气D、二氧化碳2.小学自然课已经初步介绍了二氧化碳气体,你知道常常用二检验二氧化碳的物质是〔〕A、水B、食盐水C、澄清石灰水D、木条3.大连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减少海洋污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以下情况中,不会造成海洋污染的是〔〕A、垃圾填海B、油轮泄露C、海水晒盐D、生活废水排入海洋4.一辆客车夜行在公路上,发现油箱泄露,车厢里充满汽油味,这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是A、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气〔〕B、翻开所有的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C、让乘客集中到车厢后部D、开灯查打漏油部位5.北京在申办2021年奥运会时,提出了“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口号。
为了使2021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会,以下车员做法不可取的是〔〕A、关闭所有的化工企业B、用天然气逐步取代民用燃煤C、进步污水处理率D、降低机动车的尾气污染6.蜡烛燃烧过程中,有的同学认识到不仅有水和二氧化碳的产生,还有一种新物质的出现,你观察到了吗?这种新物质开如〔〕A、白烟B、黑烟C、黄烟D、黑雾状7.海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可采用的方法是〔〕A、降温B、蒸发C、沉淀D、过滤8.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开展化学科学的根底是〔〕A、数学计算B、化学实验C、逻辑推理D、物理测量9.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石蜡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亮堂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局部首先碳化变黑C、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10.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11.下面记录的是探究普通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是〔〕A、普通蜡烛是手感滑腻的固体B、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会下沉C、蜡烛燃烧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D、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12.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探究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C、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D、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根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13.以下搜集人体呼出气体的操作正确的选项是〔〕A、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从上往下直接盖住瓶口B、搜集好呼出的气体,迅速从水中取出集气瓶,盖上玻璃片C、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在水中盖好玻璃片后取出,正放在桌上D、集气瓶集满气体后,放在水中,等用时再从水中取出1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如图l—7所示的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A、a熄灭,b更旺B、a更旺,b熄灭C、a、b都变旺D、a、b都熄灭二、填空题15.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的火焰中,约1~2s后取出,可观察到处的火柴梗最先碳化,说明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试管应放在酒精灯的焰上,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是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综合练习题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综合练习题一、选择题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A、水B、二氧化碳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2.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A. 均匀地被烧黑B. 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C. 放置在内馅部分被烧黑最重D. 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3.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A、水蒸气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D、氧气4.在“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燃烧中蜡烛熔化B. 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C. 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 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5.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A、氧气B、二氧化碳C、水蒸气D、石蜡6.对蜡烛的探究错误的是()A. 石蜡浮于水面,证明石蜡密度比水小B.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 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是否生成二氧化碳D. 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二氧化碳,不能被点燃7.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
在讨论时,有位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
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假设B.实验C.观察D.做出结论8.某同学填写的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报告,其中有错误的是()A. 固体蜡受热熔化成蜡油是蜡的熔点较低B. 蜡烛燃烧时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 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不同结论是外焰温度最高D. 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被点燃结论是此白烟具有可燃性9.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得出正确的结论是①外焰温度最高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③蜡烛燃烧能发光、放热④蜡烛燃烧生成了新物质.()A. 只有①②③B. 只有②③④C. 只有①D. ①②③④10.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
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A. 氧气B. 二氧化碳C. 棉线D.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11.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B. 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C. 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D. 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12.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可观察到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B. 蜡烛熔化产生“烛泪”C.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层水雾D. 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不能被点燃13.关于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探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将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不变浑浊,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B. 呼出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C. 空气不能在干燥玻璃片上形成水雾,说明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D. 对着干燥玻璃片哈气形成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增多14.小明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检验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时,发现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B. 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 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 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15.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 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氧气B. 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C. 我们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D. 我们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16.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内燃烧得更旺.这说明()A. 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B.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小C. 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氮气D. 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17.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A. 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 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C. 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D. 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18.蜡烛(足量) 在如下左图装有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练习(含答案)

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检测卷一、选择题1.实验室里的下列仪器,能作为化学反应容器的是()A.量筒B.漏斗C.烧杯D.玻璃棒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A.B.C.D.3.下列仪器与其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量筒——配制溶液B.烧杯——贮存气体C.长颈漏斗——过滤D.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4.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过滤 B.取用液体药品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除去CO中的水蒸气5.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A.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有湿抹布扑盖B.发现家中燃气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C.氢氧化钠不慎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稀硝酸D.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3%~5%的碳酸氢钠溶液6.实验室长期保存下列药品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氢氧化钠密封保存在试剂瓶中B.硝酸银溶液密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C.浓盐酸密封保存在试剂瓶中D.少量氨水保存在烧杯中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加热液体B.稀释浓硫酸C.点燃酒精灯D.过滤8.下列实验的操作或设计正确的是()A.药品取用:将试管竖直,垂直放入锌粒B.区别物质:用pH试纸可以区别两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C.气体净化: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可通入O2点燃D.气体收集:CO2和O2密度比空气大,故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点燃氢气前检验其纯度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D、不随意触碰未知化学试剂11.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A.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B.在点燃氢气之前先检验氢气的纯度C.与滴瓶配套的胶头滴管使用完毕,清洗后放回原瓶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玻璃棒慢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1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13.在 2017年邵阳市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中,某同学抽到“试题三:给液体加热”,考试结束时,老师发现他使用的试管破裂了,其原因可能是()A.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 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14.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A.液体喷出 B.污染试剂 C.酒精溅出 D.读数偏大15.蒸发食盐水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B.当蒸发皿中有少量固体析出时就停止加热C.停止加热后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停止加热后还需要继续搅拌二、填空题16.以下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仪器和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粗盐提纯实验中,每步都用到的仪器是(填名称);(2)仪器C在实验中的用途是;(3)描述装置D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_____________,并放出热量;(4)装置E中观察到低处的蜡烛先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同步练习(含解析)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单选题1.人呼出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A. 氮气B. 水蒸气C. 氧气D. 二氧化碳2.我们深呼吸一下,吸入的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 氮气B. 稀有气体C. 氧气D. 二氧化碳3.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A. B. C. D.4.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区别是()A. 吸入的空气全部是氧气B. 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C. 吸入的空气中不含水蒸气D. 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不同5.下列实验中(如图),观察不到明显变化的是()A. 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B. 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C. 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D. 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二、实验探究题6.用如图装置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
(1)检查装置气密性:向集气瓶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末端。
用止水夹加紧左侧橡胶管,手握集气瓶。
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________。
操作c处现象d处现象从a处缓缓吸气5次无明显现象石灰水不浑浊从b处缓缓吹气5次出现无色液滴石灰水变浑浊①吸气、吹气时,c处现象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②吹气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7.请你根据教材中学过的知识完成下表: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得到结论比较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①________ ②________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投入水中,一段时间,无明显变化蜡烛浮在水面上,一段时间无明显变化蜡烛的硬度较低,③________探究火焰各部分温度的高低将一根细木条放入火焰中,约2秒后立即取出木条两侧被烧痕迹最重④________探究蜡烛燃烧后的产物(资料)硫酸铜(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⑤________三、综合题8.请解释下列实验中的现象。
初三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试题

初三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试题1.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B.C.D.【答案】D【解析】:A、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在集气瓶口,故本选项错误;B、倾倒液体时,瓶塞取下后要倒放在试验台上.故本选项操作错误;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已经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故本选项操作错误;D、连接胶皮管和玻璃管时,应先用水将玻璃管润湿,故本选项操作正确.故选D【考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仪器的装配或连接.2.下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其中不正确的是选项广口瓶内盛放的药品用途【答案】B【解析】广口瓶中盛有水,气体应把水排出,故应从短管进入。
【考点】装置的用途;气体的收集3.下列有关蜡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蜡烛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质软,不溶于水B.蜡烛沉入水底,说明它的密度比水的大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的火焰,稍有黑烟,放出热量D.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答案】B【解析】将蜡烛放入水中,可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B项不正确。
【考点】蜡烛燃烧的探究4.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答案】D【解析】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是黄色火焰。
【考点】蜡烛燃烧的探究5.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浓盐酸,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
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答案】B【解析】“打开瓶塞观察”找到液体是否是浓盐酸的证据。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6.晓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建立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做出结论【答案】C【解析】“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在设计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是否是二氧化碳,因此不属于建立假设、做出结论、收集证据环节,而属于设计实验.故选C.【考点】科学探究的步骤7.人呼出的气体中相对空气增多的成分是(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习题(含答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1.小亮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就这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的()A.猜想与假设B.设计实验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2.对比实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课本中设计的下列实验不属于对比实验的是()A.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B.鉴别硬水与软水C.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D.铁钉锈蚀实验3.在对呼出气体进行探究前,甲同学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可能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猜想和假设B.提出问题C.制定计划D.结论4.对比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图示实验中,没有体现对比方法的是()A.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 B.探究分子的运动 C.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D.区分硬水和软水5.在“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是()选项问题对问题的回答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可能是石蜡蒸气B 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什么?烧杯内壁有水雾C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D蜡烛火焰温度哪层最高?将火柴梗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其炭化程度A.AB.BC.CD.D6.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猜想假设B.设计实验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7.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含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猜想或假设B.提出问题C.设计实验D.结论8.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A.分子间间隔发生了变化B.分子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D.分子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9.小丽同学以“我们所穿的衣服是什么面料“为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1)找出自己穿过的几件衣服进行观察、对此,同时还做了一张表格,从衣服商标上摘录了面料的种类.(2)到服装场了解制造衣服常用的面料,并收集了几种面料的下脚料.(3)在空气中分别点燃几种不同的面料,观察并记录它们燃烧的现象.(4)归纳概括得出所穿衣服用的是什么面料.在以上探究活动中,没有涉及到的科学方法有()A.调查法B.观察法C.文献法D.实验法10.在“22O2H2+O2↑”的化学变过中,最小粒子是()A.H2OB.H2C.O2D.H和O11.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时,小亮提:“人呼的体能比吸入的气含水蒸气多.”就过程而言,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猜想与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12.将“跳跳糖放入中,无体产.小军同提出以研此气体成分的设想,其中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是()A.收集气体并观察B.咨询生产厂家工程师C.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D.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13.硬的外观有银白的金属光,一些同学认为它是由铁成的.在讨论,有的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一下.“拿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中的()A.实验B.假设C.观察D.做结论14.下列个探究实例:探究影电阻小的因素/空/探究空气中氧的含量/格/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空格空格探的条.其中主要研究方的是)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5.青色的虾熟后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色.就些同学的看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的)A.观察B.实验C.假设D.结论二、双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16.关于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一定发生变化B.原子核一定不发生变化C.元素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D.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三、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17.小威望中发现一种白色,他认为“可能是.对于可能是食盐,应科学探究的______ 小华说“可尝尝”.对于尝一这一过程,应是科学探究的______题/格////空B.假设空格//空/C.实验/空格空格D.结论.18.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碳属科学探究的______ 环节;下是一学小组针对科探提的几个问题,请将列所述基环节补充完整.“出的气中一定有氧化碳”属科探究中的______ 环节;“呼出的气什?”属于科学探究的______ 环节;上述各节的确顺序是______ .(填上数字号)四、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9.以下是有关氨气(NH3)性质的趣味实验.(1)如图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当挤压胶头滴管并打开止水夹时,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推测氨气具有哪些性质?(2)氨气与酸反应可生成铵盐.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不接触),就有大量白烟产生,请解释白烟产生的原因.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20.化学活动周的一个项目为“喷泉喷喷喷”,各竞赛小组设计出了各种有趣的喷泉.已知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可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1)竞赛I组设计了图一A实验,在干燥的烧瓶内收集满纯净干燥的氨气,塞紧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满水)的胶塞,挤压胶头滴管,打开止水夹.形成了喷泉.该喷泉实验的原理是:溶解度极大的氨气溶于水后,______ ;(2)竞赛Ⅱ组设计了图一B实验,引发了喷泉.竞赛Ⅱ组引发喷泉的方法是:______ ;(3)竞赛Ⅱ组设计了图一C实验,引发了喷泉.玻璃套管中的固体可能是______ ;(4)竞赛Ⅱ组的实验设计和过程与竞赛I组完全相同,但未能成功引发喷泉,原因可能是:______ .(5)为了保证实验安全和环保,若选用图二甲、乙装置组合收集氨气,气体应从______ (填a或b)端通入.另一端接乙装置中的c,装置中漏斗的两个作用是______ ,______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习题(含答案)【答案】1. B2. A3. A4. B5. D6. B7. C8. D9. C10. D11. A 12. A 13. A 14. C15. C16. AB17. B;C18. 提出问题;获得结论;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反思与评价;(1)、(3)、(4)、(2)、(5)19. 解:(1)由于氨气易溶于水形成了氨水,瓶内压强减小,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所以形成“红色喷泉”.(2)浓盐酸易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能与氨气化合生成了氯化铵颗粒,所以,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不接触),就有大量白烟产生.故答为:(1)氨气易溶于水,溶液显碱性;(2)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能与氨气化合生成了氯化铵颗粒.20. 烧瓶内的压强急剧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烧瓶,产生喷泉;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活性炭;装置漏气;a;防倒吸;增大吸收面积【解析】1.解:A、小亮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猜想与假设,故选项错误.B、小亮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正确.C、小亮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收集证据,故选项错误.D、小亮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得出结论,故选项错误.故选:B.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解:A、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没有对比实验,故选项正确;B、鉴别硬水与软水选择了两组做对比,是对照实验,故选项错误;C、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选择了红磷、白磷做对比,是对照实验,故选项错误;D、铁钉锈蚀实验课本中选择了五组做对比,是对照实验,故选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了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可通过若干个装置同时探究一个或多个条件对同一事件的影响,其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探究实验方法很多,如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要了解其原理和区别,这样在设计实验或评价实验时,才会有针对性.3.解:根据题意,甲同学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可能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在猜想和假设、提出问题、制定计划、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猜想和假设的环节.故选:A.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解:A、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量是两瓶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然后分别向两集气瓶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对比变浑浊的程度,由实验可知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几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对比得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B、罩在容器中的两只烧杯中一个是酚酞试液,另一个是浓氨水;没有用于对比的酚酞试液,没有利用对比实验的原理;C、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是利用过氧化氢分解能否迅速生成氧气大量氧气,并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量;两试管中放入的是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变量是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另一支试管中未加入二氧化锰;未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内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通过现象的对比说明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所以属于对比实验;D、区分硬水和软水,试管中水的量、加入的肥皂水等量,变量是试管中的水不同;由实验可知:浮渣较多,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丰富的是软水,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故选:B.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解答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只有一个变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达到对比实验的目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能够分析出变量和不变量,了解通过对比实验能验证出什么结论.5.解:A、可能是石蜡蒸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故选项错误.B、烧杯内壁有水雾,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证据,故选项错误.C、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解释与结论,故选项错误.D、将火柴梗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其炭化程度,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方案设计,故选项正确.故选:D.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解:A、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猜想假设,故选项错误.B、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正确.C、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收集证据,故选项错误.D、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得出结论,故选项错误.故选:B.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解:“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在设计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是否是二氧化碳,因此不属于做出假设、做出结论、提出问题的环节,而属于设计实验.故选:C.要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设计了用澄清石灰水来验证,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明晰科学探究的环节,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几个基本环节.8.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发生了破裂,重新组合生成了新的分子.故选D.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9.解:从(1)找出自己穿过的几件衣服进行观察、对比,同时还做了一张表格,从衣服商标上摘录了面料的种类.(2)到服装厂了解制造衣服常用的面料,并收集了几种面料的下脚料.(3)到空气中分别点燃几种不同的面料,观察并记录他们燃烧的现象.这三方面可知小丽同学在以上探究活动中,没有涉及到的科学方法是文献法,故答案:C.根据题中的探究活动是通过实验法确定衣服的面料解答.探究方法包括: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实验法等.10.解:电水的实质是:水成氢原子和氧子,每两个氢原组合成一分子每两个氧子结合成个氧分子,多个氢子组成氢气,多个氧子组成氧气,所以在反应过程中原子和原是变的小粒子.故D.根化学化过程分子分成原子,子再新组合成新的分.解本关是要知道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11.解:根据题意,小亮提:“的气体能比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多”,猜想与假的过程,在猜想与假设、集据、设计实得结论等基本节中应属想与假设环节.小亮提出:人呼的气体可能比吸入的空含的水蒸气多”,这一程属于科探究环中的猜与假设,选项正确.小亮提出:“人体呼出的气可能吸入的空中有的水气多”这一过程属于科探环节中的与假设,不是收证,故项错误.小亮提:“人体呼出气体能比入的空中含有的水蒸气多”一程于科学探究环的猜想与设,不是设计实验,故选项错误.故选:科探究主要环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制划(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题意进行分析判.本题难不大,考查的是学探究方法,研中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基本环确解答本题的关.12.解:根据所学化学知中无色气有种,所要研究此体的成分,难度大,只有过如:送交食检验门检测、查阅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询问产厂家工程师等方法来达到目的而收集气体观察,只能取面象,对是什么气体根无作出断.故选.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气生,据学知识无色气体有并结合实际来回.题综合性试,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合能同时又考查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13.解:根据叙述可知“我们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是设计操实验阶段,所以于验部.假设对物质的成等提出可能之是针这能进行实验证阶细分为提出实验方案就是设阶段)、验操阶段两部分.故选:学究的一般环节括出问,假设问题,设计分析,实验验验,表达与交流,用磁铁吸一是一个具的操作过程.题是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考,解题的关键对采用过程分,并结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决题.14.解:究影电阻大小的因素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格探究空气中气的含量采的是验法;究铁的锈条件,采用的是控变法.选C.科学究的基方法有控制变量法、模型法、比较法类比法、法、逻推法、归纳和、实验法对照实验法等.题主要考查学对研究方的解掌握,属于基础识的考查.15.解:根据题,同学认为这种红物质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色变化,在观、验、、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猜的.一些学认为这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剂一样,遇到酸或发色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选项确.一些同认为红色可能就像酸碱指剂一样遇到碱会发生颜色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假设不是观察,故选项错误.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物质能就酸碱指示一样,到酸或会发颜色变化,这一过程属于科学究环的假设不实验故选项错误.故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猜想与假→定计(或设计方进实验集→解释与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判断.本题度不大,考查的是科探究法,是研究初中学问的重要方法,了科学探究的环节是正确解答题关.16.解: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正确;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核一定不发生变化,故正确;C、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一定不发生变化,故错误;D、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也可能不发生变化,故错误.答案:AB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去分析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的实质,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需要同学们平时多练习.17.解:小明在威望中发现一种白固体,他认为“可是食盐”可,一提出设的过程小华“可以尝尝”,对于“尝一尝”这一过,属于科学探环节中的验.故答案为BC.科学探究主要环有出问题→猜假设→制定划(或设计方)→进行实验收集证据→释与论→思与评价→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进行析断.题难度,查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关键.18.解:“出的气什么?”对呼出的气体进行提问,属于科学究的出题环节;依据科学的要环节知,正确的顺序为:、、、.获得论;呼出的气体可能有二化碳产生了疑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设环节;故案为:提出问;将出气澄清石水,现石灰水变浑浊,收到了石灰水变浑浊证据,这属于科学探中的收集证据环节;猜与假设;“呼出的气定有二氧化碳”确定了该气体是么体属学探究中的获得结论环节;反与评价;、、、.根据科学探究的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制定计划(或设计案)进实→集证据→释结论→思与评价→展迁移,然后结合题中的问题进行析判.本题难不大,考学探究方法,研究初中化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正确答本题关键.19.(1)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氨气的性质;(2)根据浓盐酸易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能与氨气化合生成了氯化铵颗粒分析回答.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氨气的性质的解答本题的基础.20.解:(1)用手捏一下胶头滴管,水进入烧瓶,NH3气体极易溶于水,烧瓶内的压强急剧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产生美丽的喷泉.(2)图2实验装置的原理是:广口瓶中的气体,引发了喷泉,因为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使烧瓶中的压强增大,氨气进入烧杯,冷却后,压强变小.所以能形成喷泉.(3)图3实验,引发了喷泉.玻璃套管中的固体可以是活性炭,它具有吸附作用,故气压减小,使之喷发出来.(4)竞赛Ⅳ组的实验设计和过程与竞赛I组完全相同,但未能成功引发喷泉,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5)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E装置收集氨气时,气体应从 a导气管进入瓶中;氨气极易溶于水,该装置中漏斗的作用是防倒吸同时又可以增大吸收面积;故答案为:(1)烧瓶内的压强急剧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烧瓶,产生喷泉;(2)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合理即可);(3)活性炭(合理即可);(4)装置漏气(合理即可).(5)a;防倒吸;增大吸收面积.图l实验装置的原理是:让烧瓶中的固体和液体发生反应产生气体,使广口瓶中的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烧瓶而形成喷泉.图2实验利用气体受温度影响,气压变化;图3实验形成美丽的喷泉的原理是:让烧瓶中的气体反应或被吸收,烧瓶内的压强急剧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产生美丽的喷泉;根据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该装置中漏斗的作用是防倒吸,进行解答.本题考查形成美丽喷泉的两种方法,并探讨它们的原理.既可以是使烧瓶中的气体减少或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形成喷泉.。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习题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选择题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A.计算B.测量C.实验D.推理2.科学探讨活动中观看现象是指()A.随意观看B.观看转变进程中显现的现象C.观看转变后所存在的现象D.应从转变前、转变中、转变后三方面进行观看3.蜡烛的成份是石蜡,石蜡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或结论描述错误的选项是()A.蜡烛火焰分为三层B.罩在火焰上方的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显现水雾C.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D.石蜡燃烧只生成水4.把一根火柴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掏出,可观看到火柴梗()A.均匀的被烧焦B.放置在外焰部份被烧黑最重C.放置在焰心部份被烧黑最重D.放置在内焰部份被烧黑最重5.小明发觉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他的以下做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反复实验,并观看是不是有相同现象B.以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会C.查找蜡烛成份资料,探讨黑色物质成份D.向教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缘故6.蜡烛及其燃烧的探讨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要紧特点()①关注物质的转变②关注物质的转变进程及其现象③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④关注物质的性质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7.郝颖同窗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查验人呼出的气体是不是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进程而言,属于科学探讨环节中的()A.成立假设B.搜集证据C.设计实验D.做出结论8.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别离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一般空气的集气瓶内,观看到木条在空气瓶内能够正常燃烧。
由此说明()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C.呼出进程中氧气被完全消耗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证明空气中含水蒸汽的是()9.以下事实不能..A.干脆的饼干在空气中一段时刻会变软B.严寒的冬季,家中窗户的玻璃会显现好看的冰花C.夏天早晨,花园绿地中草上有很多露珠D.对着一片干燥的玻璃吹气,玻璃片上显现一层水雾10.通过探讨“咱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选项是()C.吸入的气体全数是氧气B.呼出的气体全数是二氧化碳C.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二、填空题(共30分)11.(15分)请完成以下空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位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令狐采学
随堂练习题: .7.8
1.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毛病的是()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年夜的固体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
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2.下列气体中,能使廓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 空气
3.燃着的小木条辨别拔出下列气体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一组
气体是()
①空气②氧气③人呼出的气体④二氧化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实验中(如图),观察不到明显变更的是()
5.将少量的廓清的石灰水辨别加入如图所示的两个集气瓶中。
(集
气瓶Ⅰ盛有空气,集气瓶Ⅱ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振荡后,集气
ⅠⅡ
瓶Ⅰ中无变更,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沉淀现象,其原因是()
A.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高
C.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
6.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成长化学科学的基础是()
A.数学计算
B.化学实验
C.逻辑推理
D.物理丈量
7.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石蜡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
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碳化变黑
C.燃烧后只生成使廓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7.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毛病的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廓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随熔化过程
C.用火柴扑灭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收回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8.下面记录的是探究普通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相合适的是()
A.普通蜡烛是手感滑腻的固体
B.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会下沉
C.蜡烛燃烧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
D.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扑灭
9.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合”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廓清石灰水
变浑浊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10.下列收集人体呼出气体的操纵正确的是()
A.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从上往下直接盖住瓶口
B.收集好呼出的气体,迅速从水中取出集气瓶,盖上玻璃片
C.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在水中盖好玻璃片后取出,正放在桌上
D.集气瓶集满气体后,放在水中,等用时再从水中取出
11.将燃着的木条辨别放入如图l—7所示的两个集气瓶中,呈现的现象是()
A.a熄灭,b更旺
B.a更旺,b熄灭
C.a、b都变旺
D.a、b都熄灭
12.通过下列实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1)小白鼠放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2)廓清石灰水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瓶壁和液面会呈现一些白色的固体物质,说明.
(3)夏天盛放冰块的杯子外壁经常附有一层水珠,说明.
13.探究实验:专用仓库要求控制库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要对
库内气体进行取样检查,你怎样用最简单的办法取出库内气体的试样?
14.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是否相同,设计了简单的实验计划,其主要操纵步调如下所示,请完成实验陈述。
探究内容实验步调、办法实验现象阐发、结论
1. 二氧化碳含量是
否相同(用排水集气
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
体)
辨别滴入廓清的石灰水,振荡,
观察
2.氧气含量是否相同
辨别拔出燃着的木条,观察
3.水的含量是否相同
15.“西气东输”,输送的是天然气,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可用作家庭燃料,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甲烷燃烧的产品是二氧化碳和水。
已知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与廓清石灰水反响,生成白色沉淀;水遇冷可以凝结成小的水珠。
这是生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