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息肉-色素沉着-脱发-甲营养不良综合症1例结合文献复习

合集下载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702 -Chiu J Gastnexteni , 2922, Vol. 25, No. 2•病例分析与个案报道•原发性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谢转红1马文莉1李戟毗1 丁霏霏5王 祥6**D0I : 2. 52aa/j. imu. 1008-2025. 2222.12.215* 本文通信作者,Email : wanyxiang@ lze. edu. co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1 (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关键词胃肠道肿瘤;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治疗Primara MaUanane Melanoma of Gastraintestinal Tract : A Case RepolC and Review of Literathrr XIE Zhuannoog 4, MA Wenlc , LE Jipin , DIEG FeifeC , WANG Xiaag . 4 Thr Secong Clinical Meduao Collegd of Lanzhoo Unuersite , Lanzhon ( 730030) ; 2Dedartmedi of Gastroenterolowy ; O ic Secong HospUal of Lanzhon University , LanzhonCoirespoiidence to : WANG Xiang, Email : wanyxiang@ lze. edu. coKey worde Gastnintestinal Neoplasms ; Melanoma ;HisWhathology ; ImmunohisAchemistn ; Diagnosis ;Theeaps病例:患者女,49岁,因“食欲不振半年余,间断腹胀2余天”于2020年-月8日收治入院。

患者半年余前无明显因下 欲不振、腹胀,无其 道症状。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1例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1例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1例发表时间:2012-11-13T16:31:46.6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杨晶[导读]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又称口周色素沉着-肠息肉综合征,为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有家族史,常在出生时或幼儿期发病。

杨晶 (黑龙江省医院皮肤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中图分类号】R656.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138-02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又称口周色素沉着-肠息肉综合征,为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有家族史,常在出生时或幼儿期发病。

笔者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患儿女,10岁,因口唇粘膜黑色斑点8年于2009年10月12日来诊。

患儿2岁时下唇出现黑色斑点,5岁时双手指腹及甲周出现褐色斑点,近3年斑点渐增多,下唇斑点逐渐增大,偶有腹痛、腹泻,无黑便或便血。

既往体健,父母非近亲,否认家族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正常,腹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

肛门指检未触及肿物。

皮肤科检查:下唇及口腔黏膜见点片状黑斑(图1),甲床周围及指腹见散在褐色斑点。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正常。

患者家属拒绝肠镜检查,腹部X线检查未见肠息肉。

随访色素斑点少量增多,无黑便、便血或贫血,继续随访中。

2 讨论1921年Peutz首先观察到一家族3代24人中9人有口周色素斑,其中7人有小肠息肉。

随后1949年由Jeghers命名该病。

本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异常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p13.3上,此病是由LKB1(STK11)基因发生种系突变所致。

LKB1(STK11)基因为抑癌基因,编码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50%以上的患者中发现有LKB1基因的突变。

胞质和胞核中都有LKB1蛋白,此蛋白在凋亡过程中可转移到线粒体中,与p53有关,能调控特异性的p53依赖性凋亡。

色素沉着—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2例

色素沉着—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2例

色素沉着—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2例色素沉着——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又称Peutz-Jeghers综合征,这种息肉的性质还有争论,有人认为是一种良性腺瘤病,也有人认为是类似错构瘤的组织肉赘,临床上罕见。

我院近2年收治2例,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例1:女,8岁,以腹痛、呕吐12小时,门诊以肠梗阻收住入院,入院后查见:口唇明显黑点斑,腹略胀,右腹张力较高,可触及一不明显包块,约1 cm×5 cm,有触痛,不活动,左腹较软,肠鸣音未闻及。

X线检查:左上腹可见一大的充气影,上腹见少量肠管充气,中下腹未见充气影。

B超示:右上腹可见一同心圆样改变。

经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治疗,腹痛、呕吐未缓解。

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空肠套叠,即行病变肠段切除、肠吻合术,病变肠管切开见一息肉,约3 cm×3 cm。

给予常规治疗,术后第八天,切口愈合好,拆线,患儿出院。

例2:男,15岁,以腹痛、呕吐15时,门诊以结肠多发息肉伴肠套叠收住院,入院后查见:鼻根部散在小点状蓝黑斑,口唇周围成斑片状,右下腹可扪及一条索状包块,约2 cm×3 cm×6 cm,质韧。

B超示:肠套叠。

经禁食、补液治疗,症状未见缓解,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空肠套叠,胃肠道内多发息肉,即行套叠肠管切除肠吻合术及胃切开、肠切开息肉摘除术。

术后第九天,切口愈合好,拆线,患者出院。

2 讨论色素沉着——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半数病例有家族史。

如(例1)其父亲年幼时有口唇严重黑斑,3个姐姐中2人有口唇色斑。

本病的特点是多发性胃肠道息肉伴有皮肤黏膜色素沉着,息肉经常分散在胃肠道的空回肠、结肠、直肠、胃、食管均可发病,以空回肠发病率较高,占90%,极少发生在胃十二指肠,但本文(例2)中见胃内有大的息肉。

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黏膜的色素沉着,色素斑多分布在口及肛门的皮肤黏膜交界处,唇颊黏膜呈黄黑色,黄褐色,呈圆或者椭圆型不突出皮肤,色素斑可在生后不久或者幼年出现,随着年龄增长皮肤色素斑可逐渐变浅或于青春期后消退,有的病例排柏油样便或大量血便,病儿贫血,严重者生长发育障碍。

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

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

息肉病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疾病概述本综合征是以累及结肠为主的多发性息肉病,大部分伴有肠道外表现。

按照胃肠道累及的程度、伴随的肠外表现、有无遗传倾向及其不同的遗传方式和息肉的大体与组织学表现而分类。

一般可分为腺瘤性与错构瘤性息肉病综合征两大类。

(一)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特点是多发性腺瘤伴有结肠癌的高发率。

主要有以下三种:1.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

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瘤。

多数腺瘤有蒂。

乳头状较少见。

息肉数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

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

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其组织结构与一般腺瘤无异。

本病息肉并不限于大肠,如22例本病患者中有15例伴有胃息肉,并随访10年发现有9例也伴有十二指肠息肉;同时还发现有半数患者伴有骨骼异常,13%有软组织肿瘤,提示本病与Gardner综合征有相互关系。

常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多数在20~40岁时得到诊断。

有高度癌变倾向。

据报告,在息肉发生的头5年内癌变率为12%,在15~20年则>50%。

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

最早的症状为腹泻,也可有腹绞痛、贫血、体重减轻和肠梗阻。

经乙状结肠镜活组织检查一般即可确诊。

患者应尽早作全结肠切除与回肠-肛管吻合术或回肠-直肠吻合术。

术后仍需定期作直肠镜检查,如发现新的息肉可予电灼治疗。

2.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伴有骨和软组织肿瘤的肠息肉病。

一般认为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其息肉性质和分布与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相似,但息肉数目较少(一般<100),体积较大。

也有高度癌变的倾向,但癌变年龄稍晚一些。

骨瘤主要见于头颅、上下颌、蝶骨和四肢长骨。

软组织肿瘤可为皮脂囊肿、脂肪瘤、纤维肉瘤、平滑肌瘤等。

此外这些患者也有甲状腺、肾上腺、十二指肠壶腹部癌变的倾向。

本病的骨和软组织肿瘤常先于肠息肉出现,因此有阳性家族史而体检发现有骨或软组织肿瘤者,应作肠道检查。

本病治疗原则与家族性息肉病相同。

胃肠道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CCS)1例结合文献复习

胃肠道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CCS)1例结合文献复习

胃肠道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CCS)1例结合文献复习发表时间:2020-12-14T15:35:49.20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6期作者:陈福玉、哈斯巴根、吴哈达[导读] 目的: Cronkhite- Canada 综合征是罕见病,陈福玉、哈斯巴根、吴哈达(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摘要:目的: Cronkhite- Canada 综合征是罕见病,提高本病的认识以后临床上减少误诊。

方法:通过见到一例报告回顾病史及内镜检查结合治疗后对该病进行文献复习讨论。

结果:行内镜诊断经息肉电凝、电切治疗,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但反复发作。

结论:病因不明的罕见病,主要为胃肠道粘膜和外胚层改变两大症候群,国内目前报道的病例相对较少,临床上有漏诊误诊。

该病人目前激素治疗明显缓解、未到治愈目的,还在定期随访。

关键词: Cronkhite- Canada 综合征;胃肠道息肉;外胚层改变1.病历摘要1.1 病史患者,郑某,男,77岁,因感冒后出现腹泻、纳差2019年8月30日入住我科。

自诉5月(2019-03)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呈淡黄色水样,6~8次 /天,量约100mL/次,无脓血便,伴纳差,尿少量、口感及吞咽困难,伴舌苔发白、味觉减退,伴有味觉减退、下腹隐痛、干呕、乏力症状。

无畏寒、发热、盗汗。

当地就诊后口服止泻药(泻立停)、左氧氟沙星抗感染及中成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

1.2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年,最高血压180/110mmHg长期口服尼群地平20mgqdpo,依那普利10mgqdpo,血压控制在130-140/70-80mmHg。

痔疮病史20年,间断便后滴血。

前列腺增生病史10年,3月前查PSA升高,完善CT及MRI考虑前列腺ca可能,反流性食管炎、右肾囊肿病史2月余。

1.3体查:慢性病容,营养不良,体型消瘦,身体毛稀疏、枯黄,头发大部分脱落及白头发。

腹痛,腹泻,便血,脱发,指甲萎缩,胃肠息肉

腹痛,腹泻,便血,脱发,指甲萎缩,胃肠息肉

腹痛,腹泻,便血,脱发,指甲萎缩,胃肠息肉宋良贞【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1997(037)002【摘要】患者女,67岁。

2个月前始,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上腹及脐周痛,伴腹胀、纳差,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皱襞粗大,呈脑回状,胃体前壁及大弯侧可见弥漫性息肉样粘膜增生、糜烂。

大便OB(++)。

按“糜烂性胃炎”口服洛赛克、西沙必利等10天,症状无好转。

近半月,患者腹痛、腹泻加重,大便呈水样或稀糊状,带大量粘液,每日7~10次。

1周前,反复便血3次,每次50~100ml,且头发、眉毛大量脱落,双手、足指(趾)甲进行性萎缩,皮肤干燥,下肢浮肿。

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该患者有糖尿病史6年。

入院查体:T36.5℃,P70次/min,R20次/min,Bp17/8kPa。

皮肤粗糙、脱屑,面部及双眼睑轻度浮肿,毛发稀疏。

口腔粘膜无溃疡,舌质红,无苔。

心肺正常。

腹部轻度膨隆,无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肿块,肝脾不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

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内踝以上皮面有较密集的黑褐斑。

双手、足指(趾)甲萎缩明显,左手无名指、食指及右手小指、双足小趾甲床裸露。

外周血:RBC5.【总页数】2页(P53-54)【作者】宋良贞【作者单位】临沂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相关文献】1.美专家研究证实喝黄瓜汁可防脱发和指甲劈裂 [J],2.长期腹痛、间断便血、肝脾大、腹泻 [J], 沈建中;朱峰;孙钢;周旭东;肖雨3.以腹痛、腹泻、便血为首发症状的不典型性麻疹14例诊疗体会 [J], 应静4.中上腹痛、呕吐、腹泻、便血、消瘦 [J], 邹霓;金仲品5.临床病例讨论─—长期发热伴间歇性腹痛腹泻便血 [J], 代青湘;田春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道息肉病-皮肤色素沉着-秃发-指(趾)甲萎缩综合征1例报告

胃肠道息肉病-皮肤色素沉着-秃发-指(趾)甲萎缩综合征1例报告

胃肠道息肉病-皮肤色素沉着-秃发-指(趾)甲萎缩综合征1例
报告
林;张世能;于钟;苏红
【期刊名称】《新医学》
【年(卷),期】2005(36)10
【摘要】1、病例报告患者女,65岁2004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阵发性隐痛,于大便后缓解.每日大便3~10次,为黄包稀水便,量较少,无黏液、脓血.曾在外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弥漫性胃癌待排除”。

行结肠镜检查提示“弥漫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待排除”。

患者起病以来出现脱发、指(趾)甲脱落,体重下降约10kg,
【总页数】1页(P589)
【作者】林;张世能;于钟;苏红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510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干扰素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致指(趾)甲不良反应4例报告 [J], 王晶波;赵秀红;崔师玉;李晓迎
2.指(趾)甲外血管球瘤2例报告 [J], 周达岸
3.胃肠道息肉-皮肤色素沉着-秃发-指(趾)甲萎缩综合征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薛伟瑜;肖英莲;熊理守;任明
4.指(趾)甲不全离断复位固定2例报告 [J], 王德仁
5.胃肠道息肉-皮肤色素沉着-指(趾)甲萎缩综合征1例 [J], 张萍;张东;李贻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的临床X线表现

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的临床X线表现

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的临床X线表现
李茂
【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7(14)4
【摘要】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的临床X线表现(附8例分析)李茂(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南宁530021)色素沉着—胃肠道多
发性息肉综合征是以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伴有口唇、颊粘膜、手指、足趾色素沉着及有遗传性为特征的综合征。

本病少见,迄今国内有1...
【总页数】2页(P138-139)
【作者】李茂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04
【相关文献】
1.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的影像学综合诊断 [J], 刘静;周茂义;李丽新;杨春波;赵兴圣
2.皮肤粘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5例报告 [J], 董文广;薛玲
3.皮肤粘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息肉综合征的X线及临床诊断(附6例报告) [J], 孙兴旺;任炜;刘亚民
4.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2例 [J], 邢金国;张利涛
5.1例新的综合征——多发性黑痣综合征合并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J], 马则敏;周志家;赵慧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道息肉-色素沉着-脱发-甲营养不良综合症1例结合文献复习摘要目的探讨Cronkhite- Canada 综合征(CCS)的临床特征, 提高对后Cronkhite- C anada 综合征的认识。

方法报告Cronkhite- Canada 综合征1例,通过病史及内镜检查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内镜诊断为 C ronkhite- Canada 综合征,经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治疗症状缓解,但反复发作。

结论本病罕见,病因不明,临床主要为胃肠道和外胚层改变两大症候群,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本病为癌前期状态,需定期随访。

关键词胃肠道息肉-色素沉着-脱发-指(趾)甲萎缩综合症Cronkhite- Canada 综合征又称胃肠道息肉、色素沉着、脱发、甲营养不良综合征, 临床少见, 我科收治1例, 结合回顾文献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1.1 病史患者,章某,男,66岁,于2008年3月18日至2008年12月25 日因腹泻、纳差多次入住我科。

自诉2008年2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纳差,大便呈水样,淡黄色,6~10次/天,无脓血便,无明显缓解和加重因素,每次持续3~7天症状自行好转,3~5天后症状再发,伴有味觉减退、下腹隐痛、干呕、乏力症状。

无畏寒、发热、盗汗。

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体查:慢性病容,营养不良,体型消瘦,双手掌皮肤菲薄,手足指(趾)远端粗糙、肥厚变形、无光泽,指(趾)甲近心端部分脱落。

手掌、足底、头面部及躯干部皮肤色素沉着,呈黑褐色,形态不规则,约0.3cm~2.0cm大小。

全身体毛稀疏、枯黄,腋毛、阴毛大部分脱落。

甲状腺不肿大,双飞呼吸音低,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口罗音,心律齐,无杂音。

腹部平坦,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

起病以来,患者精神欠佳、纳差、消瘦,体重减轻约10kg。

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患者反复多次住院,经护肠、止泻、调节肠道菌群及肠镜下行息肉电凝电切治疗后患者症状可好转。

但出院后病情控制不稳定,症状仍反复发作。

目前患者情况良好, 仍在随访中。

1.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9g/L;肝功能示白蛋白24.9g/L;免疫全套示C3 0 .6000g/l;大小便常规、肾功能、C12、肝炎全套、HIV抗体、梅毒抗体、甲亢全套、结核抗体均阴性;血沉、狼疮全套、风湿结缔组织全套均未见明显异常;大便菌群球杆比例4:6;大便培养示无真菌生长、无沙门氏菌及志贺菌生长。

指甲真菌镜检示阴性。

1.3 影像学检查全消化道钡餐提示胃粘膜增厚,考虑肥厚性胃炎或Menetrier病;结肠及回肠远段小结节状充盈缺损,考虑多发息肉可能。

胃CT 提示胃体小弯侧、胃窦部、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广泛增厚,以胃窦部明显,原因待查,考虑①慢性炎症;②淋巴瘤?1.4 内镜检查2008年10月21日肠镜:进镜至回盲部,肠腔内密集分布数百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息肉,表明充血粗糙,自回盲部开始依次往下用30W 功率电凝烧灼息肉40余颗,创面发白,术中顺利,对肠腔内2.0*0.8cm长蒂息肉活检2块,组织较脆。

(图一)内镜诊断:①结肠多发息肉电凝术后。

②结肠多发息肉:Ca待删。

2008年10月23日胃镜:胃底、胃体、胃角及胃窦,整个胃黏膜呈葡萄串样改变,表明高度水肿、透亮,胃腔明显变窄,胃镜能顺利通过,胃蠕动观察不满意,未见正常胃黏膜,于胃体活检4块,组织脆;幽门圆,持续开放;球部球腔形态正常,四壁散在分布直径约0.1cm~0. 2cm大小广基息肉样隆起,表面充血;降部所见降部黏膜散在分布直径约0.2cm~0.3cm大小息肉,部分成片分布。

(图二)内镜诊断:广泛胃黏膜及所见十二指肠黏膜改变(C-C综合征)图二(胃镜):1.5 病理检查肠粘膜活检:结肠距门齿40cm处管状腺瘤,腺上皮轻度非典型增生。

回盲部符合炎性息肉,灶性腺上皮增生活跃。

胃粘膜活检:腺瘤性息肉,Hp(-)。

右手掌皮肤(色素沉着处)粘膜活检:皮肤复合痣,基底及切缘干净。

2 讨论2.1 流行病学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又称胃肠道息肉病-皮肤色素沉着-脱发-指( 趾)甲萎缩综合征。

本病罕见,最初由Cronkhite和Canada[1]于1955年首先报告2例,1966年J arnum和Jensen将本征命名为Cronkhite- Canada 综合征。

据1985年石藤统计,日本发病率最高,1955~1985年间全世界共有CCS 154例报告,其中日本110例[2],其次为北美洲和欧洲, 其地理分布与人口密度成正比。

发病年龄为26~85岁,平均61岁,约80%患者初发年龄已过50岁。

欧美报告男女发病率无差异,但近年来有文献统计男女比例3:2[3]。

国内为杨利生等[4]报告第1例。

至2008年国内有报告26例。

全世界范围内截至2002年共报道387 例, 其中大多数( 约75%) 分布在日本[5-6]。

2.2 病因CC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多数研究认为是获得性、非遗传性疾病,可能与感染、缺乏生长因子、砷中毒、免疫紊乱有关[7- 8]。

精神紧张、劳累是本病常见的诱发因素[3]。

2.3 临床表现CCS起病相对较急,多数患者从起病到确诊为3个月至1年[9]。

其临床特征是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伴皮肤色素沉着、脱发、指(趾)甲萎缩[1]。

本例均具上述特征。

①临床症状:临床上约有92%患者有腹泻,80%患者伴有腹痛,几乎所有病人均有体重下降[10]。

腹泻与患者小肠内缺少双糖酶、肠道细菌生长活跃、免疫力低下及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有关。

有报道不少病例可在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难辨梭菌;腹痛多为隐痛, 持续严重的腹痛常提示有消化道穿孔或肠套叠[10]。

味觉减退也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 大约41%的患者以此为首发表现[3]。

②本病最具特征的体征为外胚层变化,如指(趾)甲萎缩脱落、须发脱落和皮肤色素沉着, 其发生率各约91%、90%和87%[10]。

指(趾)甲萎缩一般表现为粗糙、失去光泽、变形、变软,严重者指(趾)甲脱落露出甲床。

以前认为CCS外胚层的变化是继发于胃肠道吸收不良, 但后来发现很多患者外胚层改变要早于胃肠道症状数周甚至数月, 二者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

有学者认为外胚层的变化可能和蛋白质丢失及营养吸收不良有关;但也有学者认为,外胚层的变化是疾病本身的固有表现,因为在其它疾病中很多低蛋白及营养吸收不良的患者并未出现类似的外胚层表现。

因此, 多数学者提出外胚层病变是与胃肠道息肉并列的原发性病变[11]。

③实验室检查:低蛋白血症是本病的一重要表现,Da niel报告55例,有45例血浆蛋白降低,29例白蛋白低于30g/L,12例低于20g/L。

低蛋白血症的原因目前多认为与腹泻所致肠道大量蛋白丢失有关。

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钾、低钙、低镁血症亦较常见,部分患者免疫功能受损,血中免疫球蛋白IgG、IgM均低于正常。

另有报告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升高。

④影像学改变:消化道钡餐检查,胃内有多发性结节状或息肉样充盈缺损,大小不等,大者可至3cm。

胃黏膜襞影广泛粗大,有时可被误诊为Menetrier病,即巨型肥厚性胃炎;;小肠则显示广泛性息肉样充盈缺损或肠黏膜粗厚,其中以十二指肠内最多。

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结肠、直肠内息肉广泛存在。

有时息肉密集丛生,使结直肠腔内无正常黏膜可见。

⑤内镜检查:息肉可分布在从食道到直肠的全消化道中的任何部位, 大小不等,大者可达2~3cm,息肉有蒂,亦可无蒂,表面充血糜烂。

⑥病理检查:息肉的病理类型有多种,以幼稚型(潴留型)错构瘤为主,腺瘤相对少见,两者亦可混合存在。

典型的组织学改变是息肉有上皮细胞覆盖且上皮组织完整,腺体迂曲增生,有的呈囊状扩张,分泌亢进,内含蛋白样液或黏液。

黏膜固有层血管充血,并有慢性炎症;周围黏膜充血,浅表糜烂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幼稚型息肉可发生腺瘤样变(多为腺管样腺瘤),甚至可以转化为腺癌。

不少病例报道CCS合并肿瘤存在,故有人认为CCS的息肉可能会转化为肿瘤[5 ]。

⑦临床分型:日本学者石藤根据本征的发病经过,将其分为4型。

I型:以腹泻为初发症状;Ⅱ型:在全部症状出现之前,先有味觉异常;Ⅲ型:初发症状为毛发脱落、爪甲萎缩;Ⅳ型:先有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继之出现爪甲萎缩、毛发脱落和味觉异常,但无腹泻。

本例患者应归为I型。

2.4 诊断与鉴别诊断CCS诊断主要依据如下: ①成年发病, 男性多见;②无息肉家族史;③全胃肠道多发息肉, 表现为腹泻、腹痛伴食欲不振、纳差、体重下降等症状; ④有外胚层病变如皮肤色素沉着、脱发、指(趾)甲萎缩等[12]。

CCS 主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 )Peutz - Jeghers综合征( PJS), 虽然都有皮肤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 但两者区别在于: ①PJS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患者多有家族史; ②PJS患者色素沉着出现早, 出生后或在幼儿期即发生, 常见于口唇、口周、颊黏膜, 为群集不融合的针头或绿豆大黑褐色斑点; ③PJS虽也为全胃肠道息肉, 但以小肠为主; ④PJS患者常并发肠套叠, 出现腹痛和肠梗阻[13]。

2)Me netrier‘s病:与CCS胃粘膜改变相似,都具有蛋白丢失性肠病的特点,但Menetrier’s病仅限于胃,不伴外胚层病变。

国内26例中有2例被误诊为Menetrier‘s病。

另外,此病还需同其他家族性消化道息肉进行鉴别,如儿童型息肉病,家族性腺瘤病(FAP)以及Gardner综合征[10]。

3 治疗CCS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部分经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可缓解。

治疗的目标是纠正腹泻和体重下降, 改善外胚层病变。

在充分营养支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基础上, 根据情况单独或联合选用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40 mg/d) , 抗生素( 四环素、氨苄青霉素等) , 组胺H摘要1摘要或H摘要2摘要受体拮抗剂, 色甘酸钠等, 补锌对于改善味觉减退有很好的效果[14-15]。

W ard等[16]也提出采用H摘要1摘要及H摘要2摘要受体拮抗剂、色甘酸钠、泼尼松和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该病, 其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对严重的不可缓解的吸收不良症状及并发胃肠梗阻套叠或怀疑有息肉恶变可能时可采用手术治疗。

近年来有人应用柳氮磺胺吡啶行抗炎治疗。

日本学者则采用高能量疗法,取得一定疗效。

因为病例数目少, 目前各种治疗方法均是经验性的。

最近有文献报告一例[13]仅靠对症处理和营养支持有症状缓解和外胚层病变消失的报道, 其机制尚待研究; 同时也提示我们CCS临床症状的缓解和肠道息肉的消退不一定平行。

4 预后CCS病情常进行性发展, 预后较差。

1982年Daniel等[17]报告本病死亡率高达55% 。

患者常死于CCS的并发症, 如胃肠道出血、继发感染、全身衰竭、恶病质、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