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实验设计与分析
高中生物教案:探究遗传变异及自然选择的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高中生物教案:探究遗传变异及自然选择的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旨在帮助高中生深入理解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结果来加深对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
实验材料及设备•小麦种子(不同颜色的小麦种子)•手套、显微镜、玻璃片•路易斯温格培养皿或其他适当容器•土壤或基质实验步骤1.提前准备不同颜色的小麦种子,可以使用红色、黄色和白色等不同颜色的种子。
2.在数个路易斯温格培养皿(或其他容器)中放入一定量的土壤或基质,使其表面平整。
3.将不同颜色的小麦种子随机均匀地撒在培养皿上。
4.保持培养皿内湿度适宜,并放置于适当的条件下,如恒温箱或阳台等。
5.观察并记录每个颜色小麦种子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率、株高等。
建议每天观察并记录一次,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如一周)。
6.分析结果,并考虑以下问题:•不同颜色小麦种子的生长情况有何差异?•是否存在某个颜色的小麦种子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更具优势?•这种差异可能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有关吗?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颜色的小麦种子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情况。
例如,某些颜色的小麦种子可能比其他颜色的种子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2. 这种差异可能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有关。
在自然界中,倾向于对环境更适应的个体或特征会更容易幸存下来,繁殖后代,并将其有利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3. 遗传变异指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基因型的差异,在这个实验中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小麦种子来表示。
4. 自然选择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那些在生存和繁殖方面具有优势的个体更有可能留下后代并传递自己的基因。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小麦种子的生长情况来观察和分析。
小结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高中生可以深入了解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对物种进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实验结果也将帮助他们理解物种适应环境和改变的机制,并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同时,通过记录并分析数据,高中生还能培养观察、实验设计以及结果分析与推理等科学研究技巧。
生物教案研究人类遗传特征的基因实验教案

生物教案研究人类遗传特征的基因实验教案生物教案:研究人类遗传特征的基因实验教案一、引言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与变异规律。
在人类的遗传研究中,基因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遗传特征。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基因实验,让学生了解人类遗传特征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方法。
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1. 了解人类遗传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学习基本的遗传实验技巧和方法;3. 掌握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实验材料1. 动物模型或植物材料(例如果蝇、豌豆等),具有不同遗传特征的个体;2. 显微镜、实验管、显色液等实验器材;3. 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步骤1. 了解人类遗传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选择具有明显遗传特征的动物模型或植物材料,进行观察和记录;3. 针对不同的遗传特征,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4.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遗传规律和遗传特征之间的关系;5. 小组讨论和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果蝇作为实验模型,观察了其眼色、翅型等遗传特征。
通过交叉配对实验,我们发现果蝇眼色是由一个性连锁基因控制的,而翅型则是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通过各个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某些遗传特征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例如果蝇的眼色;而另一些遗传特征则是由多个基因的组合作用所决定的,例如果蝇的翅型。
这些实验证明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遗传规律的普遍性。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基因实验,我们对人类遗传特征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遗传学的发展为我们解读人类的遗传密码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理论基础。
通过遗传实验,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基因的作用和遗传的复杂性。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遗传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遗传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遗传特征,并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考提分微课(四) 与基因定位相关的遗传实验设计与分析

-15-
答案:将纯合的圆眼雌蝇与纯合的棒眼雄蝇杂交,得到足够多的F1 个体,再让F1自由交配得F2。
①若F2中雄性全为棒眼,雌性既有棒眼又有圆眼,则E、e位于X染 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遗传图解如下:
P
XeXe(圆眼)
×
XEYE(棒眼)
F1 XEXe(棒眼) × XeYE(棒眼)
F2 XEXe(♀) XeXe(♀) XEYE(♂) XeYE(♂)
为
。
-12-
(2)若鱼背部的颜色由基因B、b控制,已知某正常黑褐色雄鱼体
细胞中含有B、b两种基因,隐性个体为灰黄色,设计实验探究B、b
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
①实验步骤:让
杂交,分析后代的表现型情况。
②预测结果:
a.如果后代中
,说明B和b分别位于X染色体
和Y染色体上;
b.如果后代中
,说明B和b分别位于Y染色体
-3-
(2)探究基因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 同源区段
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和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基本思路一:用“♀纯合隐性”与“♂纯合显性”进行杂交,观察分析 F1的性状。即:
a.若子代所有雄性均为显性性状⇒相 应基因位于 X 染色体和 Y 染色体的 ♀隐性×♂纯合显性⇒ 同源区段上 b.若子代所有雄性均为隐性性状⇒相 应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
-9-
(2)若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则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只有XAY、 XaY 2种,故雄性个体毛发的颜色也只有灰色和白色2种。联会后的 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由于该动物 (2n=62)有31对同源染色体,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形成31个四 分体。若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则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XAXA、XAXa、XaXa,毛发的颜色分别为黑色、灰色、白色。两个 毛发颜色相同的个体为XAY(雄性灰色)和XAXa(雌性灰色),或者 XaY(雄性白色)和XaXa(雌性白色),而后一种杂交组合后代不发生性 状分离,故符合条件的杂交组合只有XAY(雄性灰色)和XAXa(雌性灰 色),它们的后代为XAY(雄性灰色)、XaY(雄性白色)、XAXA(雌性黑 色)、XAXa(雌性灰色),故子代中黑色毛发∶灰色毛发∶白色毛发 =1∶2∶1。
生物教师的遗传实验报告模板

生物教师的遗传实验报告模板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遗传实验来研究某种特定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分析该性状的遗传方式。
2. 实验材料及方法2.1 实验材料- 实验对象(如果蝇、小鼠等)-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培养皿等)- 实验药品(如遗传杂交试剂等)2.2 实验方法a) 实验前准备:- 准备实验对象,并分组选取特定性状显著的个体。
- 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
b) 实验过程:- 将选取的个体按照遗传背景进行配对交配。
- 观察和记录下一代个体的表型表现,并统计不同表型的数量。
- 分析数据,并尝试解释表型分布情况。
c) 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有关表型的柱状图或曲线图。
- 根据实验结果,利用合适的遗传学分析方法,确定该性状的遗传方式和遗传参数。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描述实验结果并呈现相关数据图表。
- 根据图表,解释不同表型分布的原因,并对得出的遗传方式进行解释和分析。
- 对遗传实验可能存在的偏差进行讨论,并提出优化实验的建议。
4. 实验结论结合实验结果与分析,得出关于特定性状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的结论。
5. 实验总结从本次实验中,我们深入了解了特定性状的遗传规律,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有关该性状的遗传方式和遗传参数。
同时,我们也对遗传实验的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6. 参考文献在实验报告的末尾列出所有参考文献的引用,包括教材、学术论文、相关专著等。
注意:- 以上仅是生物教师的遗传实验报告模板的一个示例,具体实验内容和格式可以根据具体实验要求进行调整。
- 文章中提到的实验对象、器材和药品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 在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后,可以根据所给的题目自行判断并修改格式,以符合实验报告的要求。
希望以上模板能对你撰写生物教师的遗传实验报告提供一些帮助,祝写作顺利!。
高中四十五年级生物实验遗传与变异

高中四十五年级生物实验遗传与变异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其中,遗传与变异实验是探究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规律的重要实验之一。
本文将介绍高中四十五年级生物实验中的遗传与变异实验,包括实验设计、过程、结果分析以及实验的意义。
实验设计:本实验将使用小麦种子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小麦种子的基因组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究它们的遗传与变异特征。
实验所需材料包括小麦种子、播种器具、生长培养基等。
实验过程中,需要确保实验环境的恒温恒湿,并保证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实验过程:1. 将一批小麦种子分为若干组,每组包含相同数量的种子,并进行编号。
2. 在实验室条件下,为每一组种子提供相同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条件,以保持实验的一致性。
3. 每组种子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规则进行播种,并记录每组的播种时间和数量。
4. 稍加水分,观察并记录每组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时间以及生长状态。
5. 持续观察并记录小麦植株的变异情况,例如叶色、叶形、生长速度等。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小麦种子的遗传特征会在发芽和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变异。
2. 不同组的小麦种子在发芽时间、发芽率以及生长状态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3. 变异的程度和性状的具体表现会因为种子的遗传背景和所处环境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实验意义:遗传与变异实验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以下生物学概念和原理:1. 遗传规律: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不同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以及遗传规律如何影响个体的遗传特征。
2. 变异性与适应性:变异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不同变异形式对个体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3. 种群遗传: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种群遗传中的基因流、基因漂变和自然选择等概念。
通过高中四十五年级生物实验中的遗传与变异实验,学生能够通过自己亲身观察和实践,加深对生物学中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理解。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还帮助他们建立对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遗传与基因的传递实验

遗传与基因的传递实验遗传与基因的传递是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基因的传递方式以及遗传规律。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遗传与基因的传递实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果蝇基因传递的方式,探究遗传与基因的相关规律。
实验材料:- 加压器- 成年果蝇(雌蝇与雄蝇各数只)- 培养基- 玻璃密封瓶- 显微镜- 镊子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 制备培养基:将适量糖、酵母、果蝇培养基配制成液体,倒入玻璃密封瓶中备用。
- 准备果蝇:将雌蝇与雄蝇分别放在不同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确保蝇群健康繁殖。
2. 实验操作:- 选取产卵蝇:从雌蝇培养瓶中挑选出已经产下卵的雌蝇。
- 产卵操作:将选取的产卵蝇单独放入一只新的培养瓶中,并保留原来的培养瓶。
- 交配操作:选取与产卵蝇不同的雄蝇加入新的培养瓶中,让其与产卵蝇进行交配。
- 观察发育:将交配后的培养瓶放置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观察果蝇幼虫的发育情况。
-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果蝇幼虫在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与数量。
3. 结果记录与分析:- 记录不同阶段的果蝇幼虫数量。
- 观察不同阶段果蝇幼虫的外部形态。
- 分析不同交配组合产生的果蝇幼虫数量差异。
- 总结不同基因的遗传特征。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果蝇的基因在传递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果蝇幼虫的数量与交配双方的基因组合有关。
当两个基因组合不同,例如黑色眼睛的母本交配白色眼睛的父本,会得到黑色眼睛的幼虫;而当两个基因组合相同,例如黑色眼睛的母本交配黑色眼睛的父本,会得到黑色眼睛的幼虫。
通过不同基因间的遗传规律,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基因在后代间的传递方式。
实验结果显示了同种基因遗传规律的表现,这有利于进一步研究遗传学中的相关机制。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遗传与基因传递的一些重要结论。
果蝇基因传递表现出遗传规律,包括同种基因遗传等。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遗传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人类遗传学的经典实验设计和案例分析

人类遗传学的经典实验设计和案例分析近年来,人类基因组的解析已经越来越成为了科技行业的热门话题。
与此同时,人类遗传学也逐渐成为了一门引人入胜的科学。
人类遗传学旨在研究遗传基因、基因突变、基因组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关于人类遗传学的经典实验设计和案例分析。
第一个经典实验设计是孟德尔的豌豆实验。
这个实验设计是在19世纪末期提出的,他的目的是研究遗传因素是如何传递给后代的。
孟德尔在他的实验中选择了豌豆来进行繁殖实验。
他从两个纯合子的豌豆植株中获得了不同的性状,例如花色、花形和种子形状。
然后将它们交叉,研究他们的第一代杂种的性状。
孟德尔的研究表明,遗传物质的不同方式是由遗传因子在每个后代中的不同分配决定的,而且这些遗传因子以稳定的遗传比率进行遗传。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第二个经典实验设计——克雷布斯实验。
这个实验是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它旨在研究自然选择如何塑造生物的适应性特征。
克雷布斯选择了20只老鼠,将它们放在一个没有外界光线的箱子里。
然后,他安置了一只水瓶,并在水瓶边上安置了一个按钮,这个按钮需要老鼠按下,才能给它们提供水。
在整个实验期间,克雷布斯不会给老鼠提供食物,他旨在研究老鼠如何适应没有食物的条件下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老鼠学会了按下按钮,并能获取水。
但是,一些老鼠并没有学会如何获取水,它们最终死亡。
这个实验向我们展示了适应性特征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
在遗传领域中,德瓦克实验也是非常经典的研究案例。
德瓦克实验旨在研究基因突变如何影响生物体的特征。
德瓦克使用肺癌细胞来开展这个实验。
他使细胞分裂并将其分为两半,以研究突变后在细胞遗传物质中出现的特定特征。
他最终成功地发现了多个关键的基因突变并证实了基因突变在生物体遗传中起重要作用的假说。
在人类遗传学领域中,托马斯·亨特·摩根(Thomas Hunt Morgan)是一位备受尊敬的遗传学家。
他的研究发现了苍蝇的染色体和遗传组成,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苍蝇序列的细节,也揭示了基因在生物体中起多大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实验设计与观察分析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实验设计与观察分析遗传与进化实验设计与观察分析引言: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通过实验设计与观察分析,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遗传与进化的原理和规律。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介绍几个实验设计,并分析观察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实验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 实验目的:了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观察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分布规律。
2. 实验步骤:选择两个有明显表型差异的豌豆品种作为杂交实验的材料。
首先,通过自交获得纯合的亲本;然后,将两个纯合亲本进行杂交,记录每一代的子代表型和基因型。
3. 实验结果:观察发现,杂交后代中某些性状呈现“显性”表型,而某些性状则呈现“隐性”表型。
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利用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推测父本和子代的基因型。
二、实验二:蒙特卡罗模拟遗传漂变1. 实验目的:了解遗传漂变的概念,以及环境和概率对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2. 实验步骤:使用蒙特卡罗模拟软件,输入一个初始种群的基因型和频率,并设定突变率和选择概率。
运行模拟,记录每一代的基因型和频率变化。
3. 实验结果:观察发现,随着突变率和选择概率的变化,种群的基因型和频率也在变化。
较高的突变率可能导致基因型的多样性增加,而较低的选择概率可能导致某些基因型逐渐消失。
三、实验三:进化鸟嘴形状观察1. 实验目的:了解进化与自然选择的关系,观察鸟类嘴形状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2. 实验步骤:选择具有不同食性的鸟类作为实验对象,观察它们的嘴形状和食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地观察、文献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研究发现,鸟类的嘴形状与其食性密切相关。
例如,长而细的嘴适合进食花蜜,粗而短的嘴适合捕食昆虫。
这种适应性的嘴形状是由自然选择推动的,根据不同环境和食物资源的变化,鸟类嘴形状也在相应地演化。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设计与观察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遗传与进化的原理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③ 实验结果 预期结果
aaBBdd AAbbDD
练习5答案:1)红花矮茎籽粒饱满
2)① 白花矮茎籽粒饱满纯合子
F1表现型红花高茎籽1)3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2)验证一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 X 染色体上, 可用隐性雌性个体和显性雄性个体 杂交: ①若子代中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 ⇒在X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中雌性有隐性,雄性中有显性 ⇒在常染色体上 分析本题,可用①×②杂交组合进行正反交,验证 A/a、B/b 这两对等位基因都 位于 X 染色体上。如果下图杂交一为正交,根据后代雄性个体的表现型,可判 断 B/b 位于 X 染色体上;那么杂交二就为反交,根据后代雄性个体的表现型, 可判断 A/a 也位于 X 染色体上。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2.该性状个体×正常隐性性状个体(类似测交) 结果结论:分两种情况 ㈠变异性状为显性, 若后代仍有该变异性状,则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若后代无该变异性状,则为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㈡变异性状为隐性 若后代只有该变异性状,则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若后代有正常性状,则为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例5答案:(1)不抗病、抗病(2)若后代雌株全为不抗病,雄株全为抗病,则抗病性状为伴X遗传; 若后代雌雄中均有抗病与不抗病植株,则抗病为常染色体遗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练习6 方法步骤: 1.杂交方案:① 纯种白眼♀×♂纯种红眼; ② 纯种白眼♂×♀纯种红眼。 2.观察并统计①与②的F1的性状表现。 预期结果及结论: (1)若杂交组合①中后代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在杂交组合②中后代 全为红眼, 则红眼对白眼是显性,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若杂交组合①中后代全为白眼,在杂交组合②的F1中,雌性全为白眼, 雄性全为红眼, 则白眼对红眼是显性,相关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若杂交组合①和杂交组合②中后代全为红眼,则红眼对白眼是显性, 控制红眼和白眼的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4)若杂交组合①和杂交组合②中后代全为白眼,则白眼对红眼是显性, 控制红眼和白眼的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若F2 的性状分离比为3:1(或1:2:1),或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符合分离定律。 (2)若F2 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或该比例的变形,如9: [3+3] :1),或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 比为1:1:1:1(或该比例的变形,如1: [1+1] :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3)若分离比跟典型的比例相关而又不完全相符,则可能存在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或致死现象等情况。
专题七(4)
遗传实验设计分析
宁乡二中 宋文超
看清题意
妙红 格式不规范
1.方案:
2.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
可人
审题不清
格式不规范
鹏飞 缺乏常识
格式不对
烨韬
睁大眼睛,仔细审题
注意书写格式
例 1【答案】 (1)不能 如果显性性状是杂合子,后代会同时出现黄色和绿色, 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 (2)①绿色 ②都表现为绿色果皮 出现黄色果皮
[归纳总结] 性状显隐性的“2”大判断方法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3. X染色体 ⑴亲本皆为纯合体:选具有相对性状的雌雄个体交配。 ⑵亲本是野生型(或自然种群):选多对(或一雄多雌) 具有相同性状的雌雄个体交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袁文 不长记心 审题格式书写
妙红好多鱼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二、显性性状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判断(某一个体的基因型) 假设待测个体为甲(显性) ,乙为隐性 1.测交:(动物或植物)将待测显性个体与隐性类型杂交,若后代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则为杂合子,若后代全为显性性状,则为纯合子。 甲×乙→全甲(纯合) 甲×乙→甲:乙=1:1(杂合) 将待测显性个体自交,若后代不发生性状
练习2解答: 方案: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 预测结果及分析: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 如果后代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无角为显性,有角为隐性。 练习3答案:方案:选用多株阔叶突变型石刁柏雌株和雄株进行杂交, 预测结果及分析:若杂交后代出现了野生(窄叶)型,则为显性突变所致; 若杂交后代仅出现突变(阔叶)型,则为隐性突变所致。
一、显隐性(完全显性)的判断(确定某一性状的显隐性)
1.若已知亲本皆为纯合体:杂交法(定义法)
甲×乙→甲 甲×乙→乙 甲为显性乙为隐性 乙为显性甲为隐性
2.若亲本未知类型
亲本是野生型(或自然种群)
方案一: P杂交 F1分别自交(同性状的多对个体杂交) 若F1只表现甲(或乙)性状,则甲(或乙)为显性 若F1甲、乙性状均出现,再F1分别自交,若甲(或乙)出现性状分离则甲(或乙) 为显性 方案二: P分别自交 F1 杂交 若甲(或乙)出现性状分离则甲(或乙)为显性 若甲、乙均未出现性状分离,再F1杂交,若后代为甲(乙)性状则甲(乙)为显性 注意:上述方法主要针对常染色体遗传,若是X染色体则用下面方法。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四、遗传定律的实验探究
1.如何验证一对相对性状(或两对相对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或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即遵守基因分离定律或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基本方法:先选具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 (1)测交或自交(动物则杂交)看是否符合相应的特殊比例 (2)单倍体育种(植物) (3)花粉鉴定(某些特殊植物) 2.探究某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还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什么遗传定律 基本方法:先选具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让F1测交或自交(动物则杂交) 看F2 的性状分离比。
2.自交:(植物、尤其是两性花)
分离,则为纯合子,若后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则为杂合子。
3.杂交:(动物)待测个体甲×多个同性状个体(结果同上)
4.单倍体育种:针对植物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方法二:用组合“雌显(杂合)×雄显(纯合)” 【XAXa×XAY(XAYA )】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性状。
结果结论:(1)若子代中的雌雄果蝇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此等位基因位于X、 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上; (2)若子代中的雌果蝇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果蝇出现性状分离, 则此等位基因位仅位于X染色体上。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练习 4 (1)显性突变 杂合子 用这头矮牛与多头正常母牛交配,如后代矮牛与正常牛呈1 : 1, 则矮生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遗传图解见下图1
(2)用这头矮牛与多头正常母牛交配,如后代全部正常或正常牛多于矮牛, 则矮生是由于隐性矮生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的结果。遗传图解见 下图2、图3。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例6答案:(1)纯种; “截毛雌×刚毛雄” (2)若后代雌性个体全部是刚毛,雄性全部是截毛,说明是这 对等位基因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雌雄性个体全部是刚 毛,说明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三、确定某变异性状是否为可遗传变异的实验探究 (变异仅由环境引起还是环境引起基因变化导致) 总的思路:探究变异是否遗传,实质是探究变异个体的遗传物质或基因型是否改变, 也就是要检测变异个体的基因型。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看其后代的情况,如果是 遗传物质引起的,则该性状能遗传给后代,如果是环境引起的,则该性状不能遗传 给后代。 基本方法: 1.利用该性状的多对个体交配(自交或杂交) 结果结论:若后代仍有该变异性状,则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若后代无该变异性状,则为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018版高三二轮复习与策略
五、探究控制某性状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还是在X 、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1、确定一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方法一:用“雌隐×雄显”【 (aa) XaXa×XAY (AA、Aa) 】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性状。 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 结果结论: (1)若后代雌雄个体全部都是显性性状,说明一定是常染色体遗传(aa×AA)。 (2)若后代雌雄个体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说明一定是常染色体遗传(aa×Aa)。 (3)若后代雌性个体全部是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全部是隐性性状,说明一定是 X染色体遗传,(XaXa×XAY)。
3、一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仅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 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 方法一:用组合“雌隐×雄显(杂合)” 【XaXa(aa)×XAYa/ XaYA(Aa)】进行 杂交,观察分析F1性状。 结果结论:(1)若子代中的雌(或雄)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或雌)全部表 现为隐性性状则此等位基因位于X、 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 【XaXa ×XAYa (XaXa ×XaYA)】 (2)若后代雌雄个体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则此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aa×Aa)。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