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稼轩派词的想象艺术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6课辛弃疾词两首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new)

3.古人在创作诗词时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却连用两个“秋”字,想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并简要分析本词的写作特色。
提示:作者选取两个视角表现无尽的秋意。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作者采用了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连、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两个“秋"字写出了词人目光的流动,目力所极一片秋色.第二
6。《永遇乐》本词多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水龙吟(yín)永遇乐(lè)揾英雄泪(ǎo)
B.孙仲谋(móu)求田问舍(shě)可堪回首(kān)
C.供恨(gong佛狸祠(Cí)居胥(xū)
D.倩何人(qiàn)舞榭歌台(xiè)英雄无觅(mì)
5.B
【解析】A项,“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错误,辛弃疾是南宋词人而苏轼为北宋词人。C项,“词要有词牌和题目”有误,例如柳永的《望海潮》就只有词牌名。D项,《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不是婉约手法写的,它是豪放词的代表作。
6。(1)水随天去秋无际
(2)断鸿声里
(3)树犹如此
(4)红巾翠袖
(5)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难点探究】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阕后半部分刻画了一个“江南游子”的形象。请从动作描写和情感表达的角度简要说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都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原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髮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太常引:词牌名。
据《填词名解》载:「《太常引》,汉周泽为太常,坚持斋戒,其妻窥内问之,泽大怒,以为干扰其斋戒,收送监狱。
故有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之谚。
後人取其事以名词。
或曰:『太常,导引之曲也。
』」案,太常,官名也,九卿之一,司祭祀礼乐、掌宗庙选试。
秦始置奉常,西汉景帝改为太常,历代沿置,至清末废。
引:古代乐曲体裁之一。
《钦定词谱》云:「《太和正音谱》注『仙吕宫』。
一名《太清引》。
韩涧泉词有『小春时候腊前梅』句,名《腊前梅》。
」是调初有四十八字、四十九字、五十字及平韵、仄韵多格。
後宋元人大多填四十九字体,《钦定词谱》谓此调仅二体,以稼轩词为正体,所异者前阕第二句或五字全词四十九字或六字全词五十字耳,俱有宋元人词可校。
正体,双调四十九字,前阕四平韵,後阕三平韵。
间用长短句,无对仗要求。
後阕首次句,四言,有对仗者,亦有不对仗者;第三、四句,五言,因中有句读相分(古人应为句义分割),亦可不对仗。
前後阕两七言结句均作上三下四式,语义不可断,且下四字必作「平平去平」,平仄不可变,第六字尤用去声。
此调宜轻悠,亦宜婉约,遣字不需太重、太猛。
可有波澜,但无需大浪。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广信书院本作「建康中秋夜为吕潜叔赋」,兹从四卷本丙集。
四卷本无「夜」字。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南宋·汪玉山《文定集·卷十五·与吕叔潜》中有「魏公再相」及「伯恭今安在两日前作书托韩无咎附便」等语。
辛弃疾的资料

辛弃疾的资料辛弃疾的资料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辛弃疾的资料吧!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生平“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
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
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
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
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稼轩雄深雅健,自是本色,俱从南华、冲虚得来。然作 词之多,亦无如稼轩者。中调、短令亦间作妩媚语。观其得意 处,真有压倒古人之意。
——邹祗谟《远志斋词衷》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 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 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 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 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 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 事辞典。
靖康之难后,金人的铁蹄改变了他们后半生的生活和 创作倾向。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促使他们 自觉接受苏轼的词风,为救亡图存而呐喊呼号,并日益贴近社 会现实生活,去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 想失落的压抑苦闷。南渡词进一步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 能,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背景解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 年)秋,词人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12年之 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 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深感自己的报国之志难酬,他愤然写 下了这首词,以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词人在镇江 任知府时。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 伐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词人任镇江知府。镇江毗邻战争 的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词人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准 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词人的劝 告,把他调离了镇江。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感慨自己报国无 门,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 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给韩的一封“谏书”。
古词《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作者辛弃疾)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辛弃疾[宋代]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
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标签咏物、月亮、抒怀、中秋节、忧国译文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
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
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注释将旦:天快亮了。
《天问》体:《天问》是《楚辞》篇名,屈原作,文中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用《天问》体即用《天问》的体式作词。
可怜:可爱。
悠悠:遥远的样子。
别有:另有。
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
光影:指月亮。
天外:指茫茫宇宙。
汗漫:广阔无边。
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
飞镜:喻明月。
妲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谓:据说。
问无由:无处可询问。
恍惚:模模糊糊、隐隐约约。
长鲸:巨大的鲸鱼。
纵横:横冲直撞。
玉殿琼楼:代指月亮。
神话传说云月亮中有华丽的宫殿名广寒宫。
虾蟆:蛤蟆。
传说月中有蟾蜍(蛤蟆)。
故:本来。
堪:能够。
云何:为什么。
玉兔:传说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捣药。
解沉浮:识枷生,会游泳。
若道:假如说。
无恙:安好,无损伤。
渐渐如钩:圆月慢慢变成弯月。
赏析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辛弃疾使用《天问》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像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审美赏析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审美赏析展开全文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南宋时期“豪放派”词人。
其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写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2年)前后,当时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
这首词题为“代人赋”,实际上是借为农家代赋,表达词人对农村风物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全词如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词人首先写道:“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些”即“少”、“一些”“少许”的意思。
比如,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中写道:“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没些闲”就是“没有一些空闲”。
这里,词人以细腻之笔,描绘了一幅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图景——桑树冒出嫩芽,蚕种已孵化出幼蚕。
特别是词人用了一个“破”字,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感,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
同时又与桑芽的“嫩”联系在一起,不但表现了早春的特点,也隐约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细致观察,从而暗示了词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
其中,蚕种“生些”,就是说从蚕种开始蠕动起来的小蚕蚁,也是初生的、少量的,很不起眼,但却被词人诗人关注。
这两句都是从细小的角度来写,写出了初春时节大自然的变化及其特点。
接着写道:“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意思是说,小黄犊在平岗草坡上鸣叫,点点暮鸦飞归山林。
这里,上句写牛犊的鸣叫,是写声音的角度来写,不但表现出农村放牛的特点,而且让人想象出黄犊吃草神态。
下句中的“点”字,用得很妙,不但表现出暮鸦“小”,而表现出在空旷的夜色背景中出现了点点(“小”)暮鸦,突出了夕阳西下乌鸦归家这样一个精致的细节,不但引发词人喜爱乡村的情怀,也给词作增添了情趣之美。
辛弃疾三分钟演讲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讲述一位伟大的词人——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词作独具风格,情感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我将用三分钟的时间,带领大家走进辛弃疾的世界。
一、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山东济南。
他的父亲辛赞是一位有远见的官员,从小便教他读书识字。
1161年,辛弃疾参加抗金义军,开始了他传奇般的一生。
他曾多次担任地方官职,致力于抗金事业,为国家民族大义奋斗终身。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始终坚守信念,为国家、民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二、辛弃疾的词作辛弃疾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他的词作以豪放、激昂、悲壮为主,充满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忧虑。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简要介绍辛弃疾的词作。
1. 抒发爱国情怀辛弃疾的词作中,大量抒发了他的爱国情怀。
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了他为国家民族奋斗终生的决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抒发了他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2. 表达悲壮情怀辛弃疾的词作中,也充满了悲壮情怀。
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描绘了他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表现了他战斗时的英勇与豪迈。
3. 反映社会现实辛弃疾的词作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描绘了当时农村的宁静与美好;《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郁郁葱葱,滚滚长江东逝水”,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动荡与不安。
三、辛弃疾的历史地位辛弃疾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里劈波斩浪 , 安然渡过?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 ,
屡仿效楚辞 , 从思想和艺术上继承 了屈原浪漫 主义
轮圆月为何会变得弯曲如 钩?屈原《 天问》 中问 月仅只四句 , 辛弃疾则鼓起想象 的翅膀 , 一会儿飞向
一
精神的传统 , 寄寓着 自身投 闲置散 、 壮志难酬 的郁 苦 ,词文恢诡冤愤 , “ 盖借以抒其积年胸 中块磊不平 之气”5 L 。屈原 的作 品善用新 奇 的想象 , ] 营造 出令
收稿 日期 :06—0 20 3—1 0
原因令她 苦苦淹 留?听说月亮 西落后要从海底经
过。 恐怕 大海里 的万里长鲸 会 横 冲直撞 , 破月 宫 的 触 玉 殿琼楼 ; 且月 宫里 的玉兔 不会游 泳 , 而 它怎 么能在
作者简介 : (99 )男 , , 高峰 16一 , 博士 南京师大文学院副教授 。
牵 系?月 宫里 的嫦 娥 为何 迟 迟 没 有 出嫁 , 是什 么 又
其思理之致乎。 创作 主体乘着想象 的羽翼 , ” 超越时 空的拘限, 深入无限之境 , 从而体验到生命 与永恒的
统一。
中国古代文化 中, 对于明月具有特别深浓 的感
情, 由此 产生 过无数 歌 咏明月 、 托情 怀 的佳 作 。还 寄 有许 多诗人 面对 皎 洁 的 明月 , 发 出深邃 的哲 理 玄 生
才的想象 , 已经触及到天文学上 的一个重要科学规 律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为之拍案称奇 , 高度评价道 : “ 词人想象 , 直悟 月轮绕地之理 , 与科学家密合 , 可 谓神悟 !L 词人进一步设问 : ”2 在空无所有的茫茫宇 宙中, 是浩浩长风吹送着 朗朗明月?光明如镜 的月 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 难道有 谁用一根无形 的长绳
维普资讯
20 06年 7月 第 4期
南京 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u a o aj gN r l nvri ( oi c ne or l f ni o i s y Sc Si c) n N n ma U e t l a e
J1. u.
No .4
论 稼轩 派词 的想象艺术
高 峰
(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 院 , 江苏 南京 2 09 ) 10 7
摘 要: 稼轩派词人善于运用新 奇的想象艺术手法 , 具体表现为 : 想落天外、 醉梦世界、 情化 自
然、 思接千古。究其原 因, 于他们以气为词, 在 大胆突破 时空拘限, 显得格外的 自由奔放 、 奇幻浪漫。 稼轩派词的想象艺术 , 对于拓展词境、 创新词体均具有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 : 弃疾 ; 辛 思接 千 古 ; 落天外 ; 想 以气为词
“ 月落 ” 着笔 , 首先 设 想 月 亮 归 向何 处 , 否 在 现 实 是 世 界之 外还存 在 着一个人 间?辛弃 疾在 这里 通过 天
、
想落天外
审美想象在艺术创作 中具有聚合时空的功能。 刘勰《 文心雕 龙 ・ 神思 》 即云 : 文之思也 , “ 其神远 矣。故寂然凝虑 , 思接千 载; 悄焉 动容, 视通 万里。 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 ; 眉睫之前 , 卷舒风云之色 :
中图分 类号 : 0 . 3 ] 7 2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40 (06 0 0 2 —0 10 — 6 8 2 0 )4— 11 5
想象 , 是诗 歌创 作 中非 常 重要 的艺术 表现 手法 ,
能够产生 出奇妙 、 浪漫的抒情效果。康德在 《 断 判
力批判》 中指 出: 想象力是一 个创造性 的认识功 “ 能; 它有本领 , 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里创 造出另一个想象的 自然界。 黑格尔也称 : 最杰 出 ” “
的艺术本领就是 想象。 …早在 我国西 晋, ” 陆机《 文
赋》 即对创作构 思 中的艺术 想象 进行 过形象 的描
初唐诗人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在“ 天一色无纤 , 江
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的绝对空明澄澈的环境里 , 发 出了痴情 的问话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 年初 “
照人 ? 此 番哲思 进一 步影 响 到李 白 的“ 天 有月 来 ” 青
一
几时?我 今停杯 一 问之 ” 《 ( 把酒 问月》 、 ) 苏轼 的
“ 明月几 时 有? 把酒 问 青 天 。不 知 天 上 宫 阙 , 夕 今
是何年” 《 ( 水调歌头》 。辛 弃疾的《 兰花慢》 ) 木 词
仿效《 天问》 , 体 以一连 串的探索追问 , 展开纵横驰
骋 的想 象 , 虚造 出神奇 浪漫 的 明月 世界。词 人从
人 目眩神迷 的艺术 境界。李泽厚先生指 出: 屈原 “ 的作品表明, 他十分善于描绘个体 内在的心灵 , 通过 极为活跃 、 大胆 、 自由的想象 , 把个体 内心情感 的波 动展现为一 幅幅色彩艳丽的动人的图画。……处处 显现为一系列生动 的审美意象 , 之于人们 的感性 诉 直观”6; ( L “ 屈原 ) 把最为生动鲜艳 、 只有在原始神 话 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又多义 的浪漫想象 , 与 最 为炽烈深沉 , 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 人格和情操 , 最完整地融化成 了有机整体” 。辛 J 弃疾词中颇多类 于屈骚 的想 象境界 , 如《 例 千年 调 开 山径 得石 壁 , 因名 日苍 壁 。事 出望外 , 天之所 意
思。早在战国时代 , 屈原《 天问》 日:夜光何德 , 有 “ 死则 又 育 ?厥 利 维 何 , 顾 兔 在 腹 ? 对 月 亮 的 圆 而 ”
缺、 中情形等等问题提出探询 , 月 体现了诗人非凡的
学识和卓绝的想象力 。《 淮南子 ・ 览冥训》 中更有 嫦娥奔月的美好神话 , 引发人们无穷的憧憬和向往 。
绘 : 收视反听, “ 耽思旁讯 , 精骛八极 , 心游万仞 。 南 ”
朝梁代刘勰更认为 , 想象就是主观神思与客观物境 的有机交融 ,故思理为妙 , “ 神与物游” “ ,神用象通, 情变所孕 。物 以貌求 , 心以理应 ” 《 ( 文心雕龙 ・ 神 思》 。以辛弃疾为代表的南宋豪放词人 , ) 以磅礴之 气结撰篇章 , 大量运用富有浪漫色彩的想象艺术手 法, 呈现出龙腾虎掷 、 腾天潜渊的独特风貌。